第五章本德宗道章 (1/2)
经典小说网 www.jdxs.cc,素书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注曰:言本宗不可以离道德。王氏曰:“君子以德为本,圣人以道为宗。此章之
内,论说务本、修德、守道、明宗道理。”
本书以“原始”开篇,接着以“正道”章论述君子应该走的人生之路,然后以“求人之志”论述君子的志向发展和修身之道。本章则继续展开论述成就人生的大道,禅叙人生的根本在于道德。
道之于物,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深切体味天道地道之真谛,才能将其出神入化地用于人道。喜怒哀乐,祸福穷通,兴衰荣辱,凶吉强弱……人生漫漫,世路茫茫,哪一种境况你没有遇到过?本章教给你如何趋福避祸、逢凶化吉,习得
走上人生坦途的经验和教训。
原典
夫志心笃行之术,长莫长于博谋。
注释
注曰:谋之欲博。
王氏曰:“道、德、仁、智存于心;礼、义、廉、耻用于外;人能志心笃行,乃立身成名之本。如伊尹为殷朝大相,受先帝遗诏,辅佐幼主太甲为是。太甲不行仁政,伊尹临朝摄政,将太甲放之桐宫三载,修德行政,改悔旧过;伊尹集众大臣,复立太甲为君,乃行仁道。以此尽忠行政贤明良相,古今少有人;若志诚正心,立国全身之良法。君不仁德、圣明,难以正国、安民。臣无善策、良谋,不能立功行政。齐家、治国无谋不成。攻城破敌,有谋必胜,必有机变。临事谋设,若有机变、谋略,可以为师长。”
解释
古今成就大事业者,无不有远大的志向和坚定的信仰,这是立身成名的根本。但仅有这些还不够,还应该踏踏实实地做事,认认真真地做人,长于谋划,才能有所成就。不懂得谋略,不精心策划,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任何人要想做一番伟大的事业,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孟
子说:“天之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这是千古不移的至
理名言。
《尚书·洪范》说:你如果有什么大的疑惑,就应该多咨询,可以问自己、问下属、问普通人,也可以占卜,多听从他们的建议就会逢凶化吉。
举例
诸葛亮辅佐刘备从困境中崛起,勤勤恳恳,一生慎重。他治理蜀国的时候,安抚百姓,制定规章,约束官吏,诚心为民,办事公平。尽忠职守的,虽然和自己有仇也给予赏赐;触犯法令的,虽然是亲戚也要处罚;认罪伏法的,尽管罪重也可能被释放;强词夺理为自己辩解的,尽管罪轻也可能判死罪。只要做了好事,虽然很小也要奖赏,做了坏事,虽然微不足道也要处罚。他做事精细干练,不破坏原则,要求下属实事求是、以虚伪为耻辱,终于使得蜀国境内安定繁荣,人民对他既敬畏又爱戴。因此,三国的时候,虽然蜀国地处偏僻,国力也较弱,仍然能够出兵对抗魏国和吴国,这都是诸葛亮的功劳。
汉代张良是著名的谋士,他的祖辈世代做韩国的宰相,后来韩被秦灭了。张良发誓一定要报这个仇。他花钱请刺客去刺杀秦始皇,没有成功,却遭到秦的通缉,流亡到下邳,遇到了圯上老人传授了精深的谋略,读书养性十年。学成之
后,出来辅佐汉高祖刘邦,刘邦对他言听计从,他的计谋也
都大获成功。刘邦打下天下后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
之外,都是张良先生的功劳。”
原典
安莫安于忍辱。
注释
注曰:至道旷,亦何辱之有。
王氏曰:“心量不宽,难容于众;小事不忍,必生大患。凡人齐家,其间能忍、能耐,和美六亲;治国时分,能忍、能耐,上下无怨相。如能忍廉颇之辱,得全贤义之名。吕布不舍侯成之怨,后有丧国亡身之危。心能忍辱,身必能安;若不忍耐,必有辱身之患。”
解释
曾国藩平生最强调一个“忍”字,能否忍耐一时的屈辱可证明一个人的心胸是否宽阔、目标是否远大。所以民间自来就有“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殃”这句俗语。
《易经》说:尺蠖的屈是为了伸,龙蛇的蛰伏是为了保存实力。
老子也说:忍受一时的屈辱是为了将来的荣耀,善于柔
才会更强大。
举例
勾践是春秋时代越国的君主。周敬王二十六年,吴国灭了越国。勾践夫妇被囚禁在吴国,喂牛、养马、砍柴、扫地,什么活都干。这样过了三年,勾践一直谦退忍让、低三下四,吴王放心了,终于让他回到越国。回国后,勾践带头倡导艰苦朴素,穿没有颜色的衣服,吃饭没有肉,与百姓同甘共苦,经过十年的努力和积累,让国力变强。大夫文种献了灭吴的七种谋略,勾践只用了其中的三种就灭了吴,一雪当年的耻辱。
汉代名将韩信在没发迹的时候,品行很差,经常吃人家的白食。有一天他到集市上去,有个无赖见到了他,当着很多人的面侮辱他说:“你这家伙虽然个子很高大,还喜欢带剑,实际上你胆子很小。不怕死,你就刺我一剑,怕死,你就从我裤裆底下钻过去。”韩信看了那人一会儿,低下头,弯下
腰,从他的裤裆下钻了过去。围观的人都笑韩信胆子小。
原典
先莫先于修德。
注释
注曰:外以成物,内以成己,此修德也。
王氏曰:“齐家治国,必先修养德行。尽忠行孝,遵仁守义,择善从公,此是德行贤人。”
解释
现代人追求实际和利益,都不讲道德,甚至把讲道德的人看作傻瓜或者迂腐。实际上,这是目光短浅者的看法,不讲道德、没有修养的人只能得到眼前的蝇头小利,做不了大事。古今中外成就大事业者莫不品德高尚,因为德高才能望重,德高才能服众。
《易经》说:君子应该及时地进德修业。
举例
秦惠王是战国时秦国的君主。苏秦曾经以连横的谋略游说他,让他兼并六国。惠王说:“我听说,羽毛不丰满,就不能高飞;典章制度不成熟,不可以随便杀伐;政治和教育还没走上正轨,不可以劳烦大臣。您不远千里来教导我,我很高兴,但兼并六国的事情还是将来再说吧!”此后,秦国励精图治,为以后秦始皇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
楚昭王是春秋时代楚国的君主。周敬王十年,吴国联合唐国和蔡国攻打楚国,昭王仓皇逃走。过了几年,昭王回到楚国,祭告宗庙,安抚百官,说:“丢了国家,是我的责任。振兴国家,是你们的功劳。”从此,昭王以身作则,练军修武,使得国内安定。过了十年,楚国繁荣起来,那时唐国已经覆灭了,楚国又灭了顿、胡、蔡等小国。
冯谖是战国时代齐国人,穷得活不下去了,就给孟尝君
当食客。一次,孟尝君派他到薛这个地方去收债,冯谖到了
薛,让人准备了酒肉,把那些欠了债的人招来,把借条收上来,冯谖就自己做主以孟尝君的名义把那些债赐给了欠债的人,把借条烧了。当天冯谖就驱车回去报告了孟尝君,说:“您有薛这个小地方,不去爱护那里的人民,还挣他们的钱。我私下替你做主,把那些债赐给了百姓,把借条都烧了。”孟尝君嘴里说好,心里很不高兴。过了几年,齐王罢免了孟尝君宰相的职务,孟尝君就到了薛,那里的人民感激他的恩德,扶老携幼,到百里之外迎接他。孟尝君这才开始看重冯谖,就再次用他的计策,重新当上了宰相,以后很多年没再遇到什么灾难。
原典
乐莫乐于好善。
注释
注曰:无所不通之谓神。人之神与天地参,而不能
神于天地者,以其不至诚也。王氏曰:“疏远奸邪,勿为恶事;亲近忠良,择善而
行。子胥治国,惟善为宝;东平王治家,为善最乐。心若公正,身不行恶;人能去恶从善,永远无害终身之乐。”
解释
俗话说:修百善自能邀百福,竭千虑自必致千祥。所谓“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只要行善积德,自然福
寿平安,所以根本不必担心前程的凶吉。疏远邪恶,不做坏事,亲近忠良,多做好事,就会终身
快乐。
举例
晏子是春秋时齐国人,他做齐国宰相的时候,穿很旧的衣服,骑一匹瘦马,出国访问也是这样。田桓子认为他这是隐藏了国君的恩赐,因此讽刺他。晏子说:“自从我做了宰相以来,我的家人和亲族都坐上了车,也都丰衣足食了,没有挨饿受冻的。这是隐藏国君的恩赐呢,还是彰显国君的恩赐呢?”
宋朝的名相范仲淹,有一次购买了一处宅基地,看风水的先生说:“这个地方世代出宰相。”范仲淹说:“真是这样的话,我不敢一家私有。”于是把那个地方捐了出去建了学堂,
据说后来有名的苏州府学就建在那个地方。
原典
神莫神于至诚。
王氏曰:“志诚于天地,常行恭敬之心;志诚于君王,
当以竭力尽忠。志诚于父母,朝暮谨身行孝;志诚于朋
友,必须谦让。如此志诚,自然心合神明。”
解释
当今的时代,没有人崇尚诚实和诚心,真诚的人被认为愚蠢。但这只是俗人的浅薄之见而已。俗话说“心诚则灵”,诚心才能打动人,才能做大事,对别人以诚相待,才会换来别人的真心。玩小聪明、耍小花招所得小利都是一时的,试
看古今中外,没有靠雕虫小技和虚伪成就大事的。
举例
诸葛亮辅佐刘备统一了四川。不久,刘备就去世了,诸葛亮志在统一中原,但他认为出兵之前必须先安定南方。所以率军向南出征,深入不毛之地,七擒其首领孟获又七次放了他。虽然说是谋略,但诸葛亮也是出于一片真心。所以,
过了一千多年,南方人还在感念诸葛亮的恩德。
原典
明莫明于体物。
注释
注曰:《记》云:“清明在躬,志气如神。”如是,则
万物之来,其能逃吾之照乎?
王氏曰:“行善、为恶在于心,意识是明,非出乎
聪明。贤能之人,先可照鉴自己心上是非、善恶。若能分辨自己所行,善恶明白,然后可以体察、辨明世间成败、兴衰之道理。复次,谨身节用,常足有余;所有衣、食,量家之有、无,随丰俭用。若能守分,不贪、不夺,自然身清名洁。”
解释
所谓“体物”,就是体会事物的变化发展,从细微之处明察事物的本质和真相,而不被表面现象或者谎言所迷惑。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自己必须具备足够的智慧和眼光,能明确是非准则,分辨自己的行为对错,然后才能够发现外物的微妙变化,从蛛丝马迹判断出事物的真相和形势的走向。
《吕氏春秋》说:事物之所以成为那个样子一定是有原因的,如果不了解这一点就去做事情肯定做不成。古圣先贤之所以超过俗人,就是因为他们了解事物的起因。比如:水从山里流出来,流入大海,并不是因为水讨厌山而喜欢海,而是由于山高海低造成的;庄稼长在田野里,收藏在仓库里,不是庄稼想那样,而是人想那样啊。它又说:观察看得见的,就可以推知看不见的。所以,观察房子下的阴凉,就可以知道日月运行和阴阳变化的规律;看见瓶子里的水结冰了,就知道天气寒冷,知道鱼鳖都藏起来了;品尝一块肘子肉,就
知道一锅、一鼎里的调料了。
《谭子》说:脑筋清楚的人,不会被人欺骗。
举例
三国时吴国的君主孙亮有一次到花园去玩,他刚吃了颗生梅,感觉很酸,就让黄门去取蜂蜜,黄门把蜂蜜拿来了,孙亮发现蜂蜜里有颗老鼠屎,他就问管理仓库的小吏:“黄门向你要蜂蜜了吗?”小吏说:“以前要过,但我没给他。”于是有人要求把黄门送进大牢,但黄门不服。孙亮说:“这个很容易就能明白真相。”他让人把老鼠屎弄碎,发现里面是干燥的。孙亮说:“如果老鼠屎早就在蜂蜜里,里面应该是湿润的,现在里面是干燥的,一定是黄门想陷害仓库的小吏。”黄门终于认罪。
战国时代,赵国人郭开做赵国的宰相,他贪图秦国的贿赂,就出卖赵国,他污蔑老将廉颇,杀了大将李牧,于是赵国被秦国灭亡了。郭开因为贪污的金子太多都埋到了地里,这时就赶紧挖金子往秦国跑,但路上因为金子太多,跑得慢,
被强盗杀了。
原典
吉莫吉于知足。
注释
注曰:知足之吉,吉之又吉。
王氏曰:“好狂图者,必伤其身;能知足者,不遭祸
患。死生由命,富贵在天。若知足,有吉庆之福,无凶忧之祸。”
解释
大厦千间,夜眠不过七尺;珍馐百味,不过一饱而已。所以,知足者常乐,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伤害自己。
老子说: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道停止就没有危险,就可以长久。又说:没有比不知足更大的祸患,没有比
贪婪更大的错误,只有知道满足的人才能经常满足。
举例
赵简子是春秋时赵国的名人,但他生活很简单,穿普通的羊皮袄,坐破旧的车子,拉车也用很瘦的马。有人说:“新车才安全,马肥才跑得快,狐皮的衣服又漂亮又轻。”赵简子说:“我不这么看,我听说,君子穿得越好就越恭敬,小人穿得越好就越傲慢。我用这个话来勉励自己,怕我有了小人之心。”
孙叔敖是春秋时楚国人,他做官时很有政绩,做了令尹。临死的时候,他嘱咐儿子说:“我死了之后,楚王如果给你封官加爵,都不要接受,因为你才学平常,没有管理经营的头脑,所以不能接受额外的官爵。如果封给你一块很大的地盘,
 ... -->>
注曰:言本宗不可以离道德。王氏曰:“君子以德为本,圣人以道为宗。此章之
内,论说务本、修德、守道、明宗道理。”
本书以“原始”开篇,接着以“正道”章论述君子应该走的人生之路,然后以“求人之志”论述君子的志向发展和修身之道。本章则继续展开论述成就人生的大道,禅叙人生的根本在于道德。
道之于物,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深切体味天道地道之真谛,才能将其出神入化地用于人道。喜怒哀乐,祸福穷通,兴衰荣辱,凶吉强弱……人生漫漫,世路茫茫,哪一种境况你没有遇到过?本章教给你如何趋福避祸、逢凶化吉,习得
走上人生坦途的经验和教训。
原典
夫志心笃行之术,长莫长于博谋。
注释
注曰:谋之欲博。
王氏曰:“道、德、仁、智存于心;礼、义、廉、耻用于外;人能志心笃行,乃立身成名之本。如伊尹为殷朝大相,受先帝遗诏,辅佐幼主太甲为是。太甲不行仁政,伊尹临朝摄政,将太甲放之桐宫三载,修德行政,改悔旧过;伊尹集众大臣,复立太甲为君,乃行仁道。以此尽忠行政贤明良相,古今少有人;若志诚正心,立国全身之良法。君不仁德、圣明,难以正国、安民。臣无善策、良谋,不能立功行政。齐家、治国无谋不成。攻城破敌,有谋必胜,必有机变。临事谋设,若有机变、谋略,可以为师长。”
解释
古今成就大事业者,无不有远大的志向和坚定的信仰,这是立身成名的根本。但仅有这些还不够,还应该踏踏实实地做事,认认真真地做人,长于谋划,才能有所成就。不懂得谋略,不精心策划,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任何人要想做一番伟大的事业,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孟
子说:“天之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这是千古不移的至
理名言。
《尚书·洪范》说:你如果有什么大的疑惑,就应该多咨询,可以问自己、问下属、问普通人,也可以占卜,多听从他们的建议就会逢凶化吉。
举例
诸葛亮辅佐刘备从困境中崛起,勤勤恳恳,一生慎重。他治理蜀国的时候,安抚百姓,制定规章,约束官吏,诚心为民,办事公平。尽忠职守的,虽然和自己有仇也给予赏赐;触犯法令的,虽然是亲戚也要处罚;认罪伏法的,尽管罪重也可能被释放;强词夺理为自己辩解的,尽管罪轻也可能判死罪。只要做了好事,虽然很小也要奖赏,做了坏事,虽然微不足道也要处罚。他做事精细干练,不破坏原则,要求下属实事求是、以虚伪为耻辱,终于使得蜀国境内安定繁荣,人民对他既敬畏又爱戴。因此,三国的时候,虽然蜀国地处偏僻,国力也较弱,仍然能够出兵对抗魏国和吴国,这都是诸葛亮的功劳。
汉代张良是著名的谋士,他的祖辈世代做韩国的宰相,后来韩被秦灭了。张良发誓一定要报这个仇。他花钱请刺客去刺杀秦始皇,没有成功,却遭到秦的通缉,流亡到下邳,遇到了圯上老人传授了精深的谋略,读书养性十年。学成之
后,出来辅佐汉高祖刘邦,刘邦对他言听计从,他的计谋也
都大获成功。刘邦打下天下后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
之外,都是张良先生的功劳。”
原典
安莫安于忍辱。
注释
注曰:至道旷,亦何辱之有。
王氏曰:“心量不宽,难容于众;小事不忍,必生大患。凡人齐家,其间能忍、能耐,和美六亲;治国时分,能忍、能耐,上下无怨相。如能忍廉颇之辱,得全贤义之名。吕布不舍侯成之怨,后有丧国亡身之危。心能忍辱,身必能安;若不忍耐,必有辱身之患。”
解释
曾国藩平生最强调一个“忍”字,能否忍耐一时的屈辱可证明一个人的心胸是否宽阔、目标是否远大。所以民间自来就有“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殃”这句俗语。
《易经》说:尺蠖的屈是为了伸,龙蛇的蛰伏是为了保存实力。
老子也说:忍受一时的屈辱是为了将来的荣耀,善于柔
才会更强大。
举例
勾践是春秋时代越国的君主。周敬王二十六年,吴国灭了越国。勾践夫妇被囚禁在吴国,喂牛、养马、砍柴、扫地,什么活都干。这样过了三年,勾践一直谦退忍让、低三下四,吴王放心了,终于让他回到越国。回国后,勾践带头倡导艰苦朴素,穿没有颜色的衣服,吃饭没有肉,与百姓同甘共苦,经过十年的努力和积累,让国力变强。大夫文种献了灭吴的七种谋略,勾践只用了其中的三种就灭了吴,一雪当年的耻辱。
汉代名将韩信在没发迹的时候,品行很差,经常吃人家的白食。有一天他到集市上去,有个无赖见到了他,当着很多人的面侮辱他说:“你这家伙虽然个子很高大,还喜欢带剑,实际上你胆子很小。不怕死,你就刺我一剑,怕死,你就从我裤裆底下钻过去。”韩信看了那人一会儿,低下头,弯下
腰,从他的裤裆下钻了过去。围观的人都笑韩信胆子小。
原典
先莫先于修德。
注释
注曰:外以成物,内以成己,此修德也。
王氏曰:“齐家治国,必先修养德行。尽忠行孝,遵仁守义,择善从公,此是德行贤人。”
解释
现代人追求实际和利益,都不讲道德,甚至把讲道德的人看作傻瓜或者迂腐。实际上,这是目光短浅者的看法,不讲道德、没有修养的人只能得到眼前的蝇头小利,做不了大事。古今中外成就大事业者莫不品德高尚,因为德高才能望重,德高才能服众。
《易经》说:君子应该及时地进德修业。
举例
秦惠王是战国时秦国的君主。苏秦曾经以连横的谋略游说他,让他兼并六国。惠王说:“我听说,羽毛不丰满,就不能高飞;典章制度不成熟,不可以随便杀伐;政治和教育还没走上正轨,不可以劳烦大臣。您不远千里来教导我,我很高兴,但兼并六国的事情还是将来再说吧!”此后,秦国励精图治,为以后秦始皇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
楚昭王是春秋时代楚国的君主。周敬王十年,吴国联合唐国和蔡国攻打楚国,昭王仓皇逃走。过了几年,昭王回到楚国,祭告宗庙,安抚百官,说:“丢了国家,是我的责任。振兴国家,是你们的功劳。”从此,昭王以身作则,练军修武,使得国内安定。过了十年,楚国繁荣起来,那时唐国已经覆灭了,楚国又灭了顿、胡、蔡等小国。
冯谖是战国时代齐国人,穷得活不下去了,就给孟尝君
当食客。一次,孟尝君派他到薛这个地方去收债,冯谖到了
薛,让人准备了酒肉,把那些欠了债的人招来,把借条收上来,冯谖就自己做主以孟尝君的名义把那些债赐给了欠债的人,把借条烧了。当天冯谖就驱车回去报告了孟尝君,说:“您有薛这个小地方,不去爱护那里的人民,还挣他们的钱。我私下替你做主,把那些债赐给了百姓,把借条都烧了。”孟尝君嘴里说好,心里很不高兴。过了几年,齐王罢免了孟尝君宰相的职务,孟尝君就到了薛,那里的人民感激他的恩德,扶老携幼,到百里之外迎接他。孟尝君这才开始看重冯谖,就再次用他的计策,重新当上了宰相,以后很多年没再遇到什么灾难。
原典
乐莫乐于好善。
注释
注曰:无所不通之谓神。人之神与天地参,而不能
神于天地者,以其不至诚也。王氏曰:“疏远奸邪,勿为恶事;亲近忠良,择善而
行。子胥治国,惟善为宝;东平王治家,为善最乐。心若公正,身不行恶;人能去恶从善,永远无害终身之乐。”
解释
俗话说:修百善自能邀百福,竭千虑自必致千祥。所谓“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只要行善积德,自然福
寿平安,所以根本不必担心前程的凶吉。疏远邪恶,不做坏事,亲近忠良,多做好事,就会终身
快乐。
举例
晏子是春秋时齐国人,他做齐国宰相的时候,穿很旧的衣服,骑一匹瘦马,出国访问也是这样。田桓子认为他这是隐藏了国君的恩赐,因此讽刺他。晏子说:“自从我做了宰相以来,我的家人和亲族都坐上了车,也都丰衣足食了,没有挨饿受冻的。这是隐藏国君的恩赐呢,还是彰显国君的恩赐呢?”
宋朝的名相范仲淹,有一次购买了一处宅基地,看风水的先生说:“这个地方世代出宰相。”范仲淹说:“真是这样的话,我不敢一家私有。”于是把那个地方捐了出去建了学堂,
据说后来有名的苏州府学就建在那个地方。
原典
神莫神于至诚。
王氏曰:“志诚于天地,常行恭敬之心;志诚于君王,
当以竭力尽忠。志诚于父母,朝暮谨身行孝;志诚于朋
友,必须谦让。如此志诚,自然心合神明。”
解释
当今的时代,没有人崇尚诚实和诚心,真诚的人被认为愚蠢。但这只是俗人的浅薄之见而已。俗话说“心诚则灵”,诚心才能打动人,才能做大事,对别人以诚相待,才会换来别人的真心。玩小聪明、耍小花招所得小利都是一时的,试
看古今中外,没有靠雕虫小技和虚伪成就大事的。
举例
诸葛亮辅佐刘备统一了四川。不久,刘备就去世了,诸葛亮志在统一中原,但他认为出兵之前必须先安定南方。所以率军向南出征,深入不毛之地,七擒其首领孟获又七次放了他。虽然说是谋略,但诸葛亮也是出于一片真心。所以,
过了一千多年,南方人还在感念诸葛亮的恩德。
原典
明莫明于体物。
注释
注曰:《记》云:“清明在躬,志气如神。”如是,则
万物之来,其能逃吾之照乎?
王氏曰:“行善、为恶在于心,意识是明,非出乎
聪明。贤能之人,先可照鉴自己心上是非、善恶。若能分辨自己所行,善恶明白,然后可以体察、辨明世间成败、兴衰之道理。复次,谨身节用,常足有余;所有衣、食,量家之有、无,随丰俭用。若能守分,不贪、不夺,自然身清名洁。”
解释
所谓“体物”,就是体会事物的变化发展,从细微之处明察事物的本质和真相,而不被表面现象或者谎言所迷惑。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自己必须具备足够的智慧和眼光,能明确是非准则,分辨自己的行为对错,然后才能够发现外物的微妙变化,从蛛丝马迹判断出事物的真相和形势的走向。
《吕氏春秋》说:事物之所以成为那个样子一定是有原因的,如果不了解这一点就去做事情肯定做不成。古圣先贤之所以超过俗人,就是因为他们了解事物的起因。比如:水从山里流出来,流入大海,并不是因为水讨厌山而喜欢海,而是由于山高海低造成的;庄稼长在田野里,收藏在仓库里,不是庄稼想那样,而是人想那样啊。它又说:观察看得见的,就可以推知看不见的。所以,观察房子下的阴凉,就可以知道日月运行和阴阳变化的规律;看见瓶子里的水结冰了,就知道天气寒冷,知道鱼鳖都藏起来了;品尝一块肘子肉,就
知道一锅、一鼎里的调料了。
《谭子》说:脑筋清楚的人,不会被人欺骗。
举例
三国时吴国的君主孙亮有一次到花园去玩,他刚吃了颗生梅,感觉很酸,就让黄门去取蜂蜜,黄门把蜂蜜拿来了,孙亮发现蜂蜜里有颗老鼠屎,他就问管理仓库的小吏:“黄门向你要蜂蜜了吗?”小吏说:“以前要过,但我没给他。”于是有人要求把黄门送进大牢,但黄门不服。孙亮说:“这个很容易就能明白真相。”他让人把老鼠屎弄碎,发现里面是干燥的。孙亮说:“如果老鼠屎早就在蜂蜜里,里面应该是湿润的,现在里面是干燥的,一定是黄门想陷害仓库的小吏。”黄门终于认罪。
战国时代,赵国人郭开做赵国的宰相,他贪图秦国的贿赂,就出卖赵国,他污蔑老将廉颇,杀了大将李牧,于是赵国被秦国灭亡了。郭开因为贪污的金子太多都埋到了地里,这时就赶紧挖金子往秦国跑,但路上因为金子太多,跑得慢,
被强盗杀了。
原典
吉莫吉于知足。
注释
注曰:知足之吉,吉之又吉。
王氏曰:“好狂图者,必伤其身;能知足者,不遭祸
患。死生由命,富贵在天。若知足,有吉庆之福,无凶忧之祸。”
解释
大厦千间,夜眠不过七尺;珍馐百味,不过一饱而已。所以,知足者常乐,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伤害自己。
老子说: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道停止就没有危险,就可以长久。又说:没有比不知足更大的祸患,没有比
贪婪更大的错误,只有知道满足的人才能经常满足。
举例
赵简子是春秋时赵国的名人,但他生活很简单,穿普通的羊皮袄,坐破旧的车子,拉车也用很瘦的马。有人说:“新车才安全,马肥才跑得快,狐皮的衣服又漂亮又轻。”赵简子说:“我不这么看,我听说,君子穿得越好就越恭敬,小人穿得越好就越傲慢。我用这个话来勉励自己,怕我有了小人之心。”
孙叔敖是春秋时楚国人,他做官时很有政绩,做了令尹。临死的时候,他嘱咐儿子说:“我死了之后,楚王如果给你封官加爵,都不要接受,因为你才学平常,没有管理经营的头脑,所以不能接受额外的官爵。如果封给你一块很大的地盘,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