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小说网 www.jdxs.cc,陌上槿花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众人只得依言坐下,太后指着木槿对郑誉亮夫妇道:“你们先看看这丫头。”
郑誉亮夫妇在太后昏迷之际,前来探望过几次。郑誉亮今日下朝回府,正与夫人说起太后醒了,便有太监前来宣旨,令二人进宫。两人对太后一醒便召见自己甚是不解,此时听太后如此吩咐,更是满腹疑惑,依言看向木槿,看清之后心中一惊,对视一眼,心中疑虑更甚,小心翼翼回道:“这位姑娘酷似我一位亲人。”
太后嗯了一声,对郑夫人道:“你且看看你丈夫的右耳背,再去看看这孩子的右耳背。”
众人不明所以,一双眼都看着郑夫人。郑夫人看看刘世锦,见他点头,便依言翻开丈夫右耳细看,看来看去无甚异样,唯有耳背根部有一颗米粒大小的红痣,自己跟他夫妻二十余年,竟然从来不知。
郑夫人又走到木槿身侧,轻轻翻起耳背来看,果见耳背根部也有这样一颗米粒大小的红痣,映在她细白如瓷的肌肤上,越发的醒目,犹如一滴未干的血珠。
郑夫人回头看了一脸茫然的丈夫,向太后躬身回道:“回太后、皇上,我夫君和这位姑娘右耳根均有一颗朱沙痣。”
“这就对了!这是我们郑家的不传之密。早些年诸候纷争,天下大乱。多少家庭在战乱中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太后幽幽说来,似忆起当年惨烈,写满沧桑的眼中,流露出悲闵的神情。
过了片刻,太后方继续道:“父亲当年辅佐圣祖皇帝顺时而起,东征西战,无暇顾及家中,担心郑家孩子在乱世中失散,便想出一个法子,家族每个孩子出生之时,均在其右耳后根植一粒朱沙,如此,即便不慎失散,有朝一日或能寻回。直到先皇平定各路诸侯乱党,四海稳定,方才未用此法。哀家耳后也有这样一颗。”
她说到这似乎有些力不从心,闭上眼睛轻轻喘息,一滴泪珠从眼角沁出。李仁怀示意宫侍将准备好的参汤拿来,木槿接过,对太后道:“太后,您累了,喝口参汤歇会儿吧。”
太后就着木槿的手喝了几口参汤,对郑誉亮道:“你把当年玉瑶的事说给他们听吧。”
郑誉亮点头应道:“是。”但往事千头万绪,一时不知从何说起,抬眼看着窗棱间射进的光影,过往种种涌向心头……过了片刻才慢慢道来:“我有一个同胞妹妹,小名玉瑶,从小便生得玉雪可爱,祖父和双亲视她为掌上明珠,我对她也是万般疼爱,不管我得了什么好东西,总要先拿去给她。在全家的宠爱之下,妹妹养成了刁蛮任性的脾气。
当时祖父任职殿国大学士、父亲任职太子少保、姑母更身份尊崇的皇后,家里人常说这样的世家女儿,又生得鲜花一般,就算娇纵些,也未尝不可。
妹妹长到及笄之年,已出落成难得一见的美人儿,在京城中颇有些名声。当时京城仕族子弟间流行这样一句话“欲识佳人面,且看郑家苑”。
前来登门求亲之人踏破门槛,祖父和父亲一心要为她觅得才情上乘的佳婿,从皇亲国戚到士族子弟再到风流名士,多方挑选,竟未能选出合意之人。
到了这年科举,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南乡举子郭梓文在殿试中文彩出众,被选中三甲进殿面圣,在金銮殿上他侃侃而谈,尽显治世之能,甚得先皇赞许,御笔亲点为状元,封为翰林院侍读。
妹妹听父亲回府讲起此之事,不由心向往之,非要去看状元郎游御街的盛况。
唉!这也是她命中的魔障!当日我拗不过她,便让她用巾帕遮面,带了她前去。
那日郭梓文身穿红袍、帽插宫花,骑着高头骏马意气风发游走在御街上,当他从妹妹身边经过,妹妹看到他转过头来向这边欢呼的百姓点头示意,只此一眼,从此上穷碧落下黄泉,天上地下唯此一人。
那一日,妹妹回家后便茶饭不思,母亲私下向她询问,她才道出看中了郭梓文,此生非此人不嫁。想我郑家也算名门望族,总不能放下身段去向一个翰林院侍读提亲吧?
母亲和父亲商量,征得祖父同意后,便向皇后娘娘谏言:十月牡丹盛开之时,在郊外丹桂苑开办赏花诗会,邀朝中未娶青年才俊和官宦人家未嫁适龄女子前往参加,才子佳人可在此诗会上一展才艺,保不定能玉成些许好事。
如此风雅之事,皇后立即应允,当即便将日子定在十月十日,广发请柬,邀请符合条件之人参加。到得那一日,妹妹精心打扮一番,便在母亲陪同之下去了。”
;众人只得依言坐下,太后指着木槿对郑誉亮夫妇道:“你们先看看这丫头。”
郑誉亮夫妇在太后昏迷之际,前来探望过几次。郑誉亮今日下朝回府,正与夫人说起太后醒了,便有太监前来宣旨,令二人进宫。两人对太后一醒便召见自己甚是不解,此时听太后如此吩咐,更是满腹疑惑,依言看向木槿,看清之后心中一惊,对视一眼,心中疑虑更甚,小心翼翼回道:“这位姑娘酷似我一位亲人。”
太后嗯了一声,对郑夫人道:“你且看看你丈夫的右耳背,再去看看这孩子的右耳背。”
众人不明所以,一双眼都看着郑夫人。郑夫人看看刘世锦,见他点头,便依言翻开丈夫右耳细看,看来看去无甚异样,唯有耳背根部有一颗米粒大小的红痣,自己跟他夫妻二十余年,竟然从来不知。
郑夫人又走到木槿身侧,轻轻翻起耳背来看,果见耳背根部也有这样一颗米粒大小的红痣,映在她细白如瓷的肌肤上,越发的醒目,犹如一滴未干的血珠。
郑夫人回头看了一脸茫然的丈夫,向太后躬身回道:“回太后、皇上,我夫君和这位姑娘右耳根均有一颗朱沙痣。”
“这就对了!这是我们郑家的不传之密。早些年诸候纷争,天下大乱。多少家庭在战乱中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太后幽幽说来,似忆起当年惨烈,写满沧桑的眼中,流露出悲闵的神情。
过了片刻,太后方继续道:“父亲当年辅佐圣祖皇帝顺时而起,东征西战,无暇顾及家中,担心郑家孩子在乱世中失散,便想出一个法子,家族每个孩子出生之时,均在其右耳后根植一粒朱沙,如此,即便不慎失散,有朝一日或能寻回。直到先皇平定各路诸侯乱党,四海稳定,方才未用此法。哀家耳后也有这样一颗。”
她说到这似乎有些力不从心,闭上眼睛轻轻喘息,一滴泪珠从眼角沁出。李仁怀示意宫侍将准备好的参汤拿来,木槿接过,对太后道:“太后,您累了,喝口参汤歇会儿吧。”
太后就着木槿的手喝了几口参汤,对郑誉亮道:“你把当年玉瑶的事说给他们听吧。”
郑誉亮点头应道:“是。”但往事千头万绪,一时不知从何说起,抬眼看着窗棱间射进的光影,过往种种涌向心头……过了片刻才慢慢道来:“我有一个同胞妹妹,小名玉瑶,从小便生得玉雪可爱,祖父和双亲视她为掌上明珠,我对她也是万般疼爱,不管我得了什么好东西,总要先拿去给她。在全家的宠爱之下,妹妹养成了刁蛮任性的脾气。
当时祖父任职殿国大学士、父亲任职太子少保、姑母更身份尊崇的皇后,家里人常说这样的世家女儿,又生得鲜花一般,就算娇纵些,也未尝不可。
妹妹长到及笄之年,已出落成难得一见的美人儿,在京城中颇有些名声。当时京城仕族子弟间流行这样一句话“欲识佳人面,且看郑家苑”。
前来登门求亲之人踏破门槛,祖父和父亲一心要为她觅得才情上乘的佳婿,从皇亲国戚到士族子弟再到风流名士,多方挑选,竟未能选出合意之人。
到了这年科举,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南乡举子郭梓文在殿试中文彩出众,被选中三甲进殿面圣,在金銮殿上他侃侃而谈,尽显治世之能,甚得先皇赞许,御笔亲点为状元,封为翰林院侍读。
妹妹听父亲回府讲起此之事,不由心向往之,非要去看状元郎游御街的盛况。
唉!这也是她命中的魔障!当日我拗不过她,便让她用巾帕遮面,带了她前去。
那日郭梓文身穿红袍、帽插宫花,骑着高头骏马意气风发游走在御街上,当他从妹妹身边经过,妹妹看到他转过头来向这边欢呼的百姓点头示意,只此一眼,从此上穷碧落下黄泉,天上地下唯此一人。
那一日,妹妹回家后便茶饭不思,母亲私下向她询问,她才道出看中了郭梓文,此生非此人不嫁。想我郑家也算名门望族,总不能放下身段去向一个翰林院侍读提亲吧?
母亲和父亲商量,征得祖父同意后,便向皇后娘娘谏言:十月牡丹盛开之时,在郊外丹桂苑开办赏花诗会,邀朝中未娶青年才俊和官宦人家未嫁适龄女子前往参加,才子佳人可在此诗会上一展才艺,保不定能玉成些许好事。
如此风雅之事,皇后立即应允,当即便将日子定在十月十日,广发请柬,邀请符合条件之人参加。到得那一日,妹妹精心打扮一番,便在母亲陪同之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