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小说网 www.jdxs.cc,荒村拾遗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题记:良户是闻名遐迩的一座古村落,位于高平市境内。
2012年2月的一个星期天,来到了高平良户村,原以为和其他历史名村差不多,无非是些残留下的文明碎片,有点满不在乎,走的时候连录音笔和手机都忘记带了。
拐过一个弯就看出了良户的不同寻常。随处可见的古建筑虽已破败不堪,却依然残留着高门大户的旧时月色。一座气度不凡的大门两边,安放着两尊石狮子,不知何故糊上了泥巴,门口挂着一个木牌,根据上面的说明文字,得知此处叫“室接青云”,原是一座明清时期的祠堂。“室接青云”的周边,曾是连片的壁坊,有种玉亭、攀龙鳞、附凤翼、振家声等建筑群,很想进去看看,大门却是锁着的。
没有熟人,又忘记了带相关证件,只好逢人就问,却说拿钥匙的人不在,需要等等。在等待钥匙的时间里,随意看了几户普通人家,才知道良户的富贵不是一处两处,而是非常普遍地存在过。随便一个人家的门楣,或者堆放杂物的角落,都能看到精美的石雕砖雕木雕,角角落落散发着岁月的沧桑气息,如同一张发黄的宣纸上洇开的陈年墨迹,顺着视觉的触摸,漫漶到心底,让我震撼,让我惊讶,让我的心跳加速。
天下着些微微的雪花,刚刚盖住了地面。
进到一座院子,一户人家的窗子里传出热闹的说话声,正琢磨要不要进去打问一番,就见花布门帘挑了起来,门帘下闪出一位老乡,热情地招呼我们说:“进来吧,外面冷,进来暖和暖和吧。”我们便骑驴就坡登堂入室了。
屋子里烟雾腾腾,有三位六十岁左右的老人正抽着烟闲聊,另外还有一位老妇人和两个半大的女孩子。老乡请我们坐下,问我从哪里来的,做什么来了。我自报了家门,老乡请我们坐在土炕上,随意拉呱了起来。
在和老乡的闲聊中,得知良户最早只有田姓和郭姓两户人家,原本叫“两户”,后来其他姓氏的人逐渐多了起来,才改为了“良户”。良户从唐代始形成村落,发展到金元明清逐渐鼎盛,形成了风格独具的建筑群。除了官宦府邸、商贾豪宅和普通民居各具风格外,有过观音阁、文昌庙、玉虚观、关帝庙、九子庙、龙王庙、三官庙、祖师庙、汤帝庙、白爷宫等建筑。上了年纪的老乡们至今记得良户当年的华丽和豪奢,到处是飞檐斗拱、四梁八柱,家家的门楣上镶有烂漫纷披的木雕和字体遒劲的匾额。寻常人家也都根据自己的社会地位有着“门当”“户对”,户户大门两侧都有雕工精美的石狮子。整个村子随坡就势,结构严谨,古色古香。村口曾经有过非常华美高大的牌楼,是当年良户村唯一的进出口。无论是外人还是本村人,必须通过牌楼下的阁门才能进到村里。
良户在历史上曾经富甲一方,当时有个说法,说田家官大,郭家钱多,发展到后来,望族名门不止田家和郭家了。历史上的良户历来尊儒重教,世世代代延续着耕读传家的遗风,明清两朝出过一家有祖孙、兄弟相继科甲的盛况,历史上产生过六名进士,十多名举人。其中,清朝重臣浙江巡抚田逢吉最为显赫。
田氏一族曾是高平明清时期的名门望族。田逢吉为清代康熙年间名臣,字凝之,号沛苍,清顺治乙未(1655)进士,初选翰林编修,官至户部右侍郎、康熙帝经筵讲官及内阁史学士等职。调任浙江巡抚后,遭遇耿精忠的“三藩之乱”,田逢吉率制府李之芳督师金衢,部署军务,日夜勤勉,积劳成疾。后告归乡里,卒于家中。田逢吉去世后,皇帝即颁旨官赠其祖父田可耘为通奉大夫,内国史院学士加一级。敕封其父田驭远为文林郎,翰林院庶吉士加一级,加封通奉大夫,内国史院学士。良户至今留有一副颂赞田逢吉历史功绩的对联和门匾,联曰:“名流翰院光留良户,德惠浙江史汇长平”,横额:“来骥天南”。田逢吉之弟田光复进士及第。田逢吉之孙田长文也是康熙五十一年进士。
随着政权的更迭,田家在历史的进程中不可避免地衰落了,但那些曾经记录了当年盛世繁华的华丽建筑,却依旧静静地屹立在丹河边,安然地走过了民国,走过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尤其是1966年后,良户所有承载着中华历史文明的华美建筑群,宿命般迅速地终结了完美的存在,在一场接一场的暴风骤雨中沦为了废墟。
采访中,说话最多的是一位姓王的老乡。王老乡说:“哎,那时候的良户是甚的光景,我那时候十几岁了,记事哩,每天放学回来,不走阁门就进不了村。那时候的良户村到处是严丝合缝的高门大户。有文峰塔、松鹏庙,还有祭祀李世民的皇王宫、观音阁、玉虚观……多了,有东街、西街、后街、太平街,村里有染坊、油坊、当铺、丝绸铺、木匠店、杂货铺、更房……”
我问:“什么叫更房?”
王老乡说:“打更你知道吧,以前没有钟表,村里有专门的人打更报时,到一个时辰就要打更。手里拿着梆子和铜锣,铎铎铎,咚……三更了!五更了!”
我问:“你们村里这么富有,一定有过不少地主吧?”
王老乡说:“有啊。不过我们不记得斗地主时候的事情了,听老人们说,当时真正有钱的人姓高。这家因为儿子在共产党的部队上当高官,知道政策,土改之前写回封信来,让他父亲赶快把家里的土地财产赠与穷人。他父亲照办了,所以斗地主的时候反倒没有被划成地主成分。相反有一家人家并没有什么钱,只因为娶了个小老婆,人们就认为他有钱。说他,没钱你娶什么小老婆,你不当地主谁当哩。那人说,那地主就地主吧,结果就把他划成了地主了。后来每次运动来了就批斗他,让他扫大街,那时候哪里都是这样,搞阶级斗争,毛主席让横扫‘牛鬼蛇神’,要消灭剥削阶级,这些你们知道吧?”
我说:“过来人了,这些当然知道。”
王老乡说着拿出一本画册来,给我介绍良户,说:“你看,这是田家的祖坟,坟上的石人石马,你看看,这些石人都没有脑袋了,还有两面石碑。”
我问:“田家的祖坟还在吗?”
王老乡说:“没了,人民公社时期,村里要修水渠引水,没有石料,就把田家的祖坟扒了。那坟气派可大了,一色是石头券的。牌楼、石人、石马、砖雕、石雕多下了。那些石雕都打了石料砌到水渠上去了。田家的坟里挖出来都是三层棺椁,我们这里叫套棺。棺材里的尸骨掏出来随便往野地里一扔拉倒。那时候时兴‘破四旧立四新’,文物全当‘四旧’给砸了,碎瓷片飞得到处是,金属的文物都炼了钢铁……”
我问:“那坟墓上的石人脑袋也是‘文革’时期砸掉的吗?”
王老乡说:“那倒不是,那是改革开放后文物值钱了,被人偷了。”
我问:“那可是田家的祖坟啊,当时挖人家祖坟,田家人就没有人出来阻止吗?”
姓宁的老人说:“你要知道那时候村里所有的东西都是集体的,不属于个人了,你不同意也没用啊。再说,你敢不同意吗?你敢不同意就打你个‘反革命’,斗也斗死你,谁敢?”
在座的还有一位姓田的老人,是田家后人,说:“毛主席说了:‘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在场的人接着一起念起来:“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力的行动。”念完大家哈哈地笑了起来。
王老乡说:“坟拆了,石雕砸了,结果呢,水渠也没水了,我们村前头原先有条河,如今河也干了,河床也差不多都被垃圾填了。”
王老乡说:“现在的良户和以前不能比啊,没什么看头了,就这凡来的人都还说好呢,在我们眼里也就是一堆垃圾和废墟吧,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了。我去皇城相府看过,你们知道皇城相府一进大门那个牌楼吧?”
我说:“知道,很气派。”
王老乡说:“那牌楼算什么呀,比起我们村当年的牌楼差了不是一点,我们的牌楼那才叫个气派。真是不在了,不然你看了就知道了,不过现在说什么也没用了。”
我问:“这里‘文革’的时候闹得凶吗?”
王老乡说:“凶,怎么不凶。观音阁你们看到没有,建在良户村的中轴线上,有讲究的,拆得就剩下一个遗址了。”
我问:“不都是自己一个家族的人吗,怎么还这么闹腾?”
王老乡说:“你们不知道,最早带领全村人破‘四旧’的人正是田家的后人,他家就在侍郎府里,侍郎府你去过没有,就在寨上。带领大家造反的这个人当过兵,在部队上是个副营级干部,复原回来后,正赶上‘文化大革命’,他就带头把他家照壁上的一条蟾给砸碎了。那条蟾专家们来看过,都说真可惜呀。专家说那个东西全中国只有两处,一处在北京故宫,一处就在我们良户。”
听着这些叙述让我的心很痛。
王老乡说:“破‘四旧’的时候,红卫兵们都是拿着八磅重的铁锤到处乱砸,把观音阁里的佛像都砸了,佛像砸了,观音阁也拆了。八磅重的铁锤知道吧?”
王老乡用手比画着:“这么大的铁疙瘩,最重的有十六磅,抡起来起来砰砰的几下,那些雕像就成垃圾了。后来一家家都跟着拆跟着砸,把所有的石雕砖雕木雕全部敲了,就成现在这样,现在的良户基本上都剩下些垃圾,没甚东西了。”
我有些不忍听下去了,问老乡:“能不能带我去看看你们残留的东西?”
老乡们说:“可以啊,你是为我们做好事呢,我们再忙也愿意陪。”
... -->>
题记:良户是闻名遐迩的一座古村落,位于高平市境内。
2012年2月的一个星期天,来到了高平良户村,原以为和其他历史名村差不多,无非是些残留下的文明碎片,有点满不在乎,走的时候连录音笔和手机都忘记带了。
拐过一个弯就看出了良户的不同寻常。随处可见的古建筑虽已破败不堪,却依然残留着高门大户的旧时月色。一座气度不凡的大门两边,安放着两尊石狮子,不知何故糊上了泥巴,门口挂着一个木牌,根据上面的说明文字,得知此处叫“室接青云”,原是一座明清时期的祠堂。“室接青云”的周边,曾是连片的壁坊,有种玉亭、攀龙鳞、附凤翼、振家声等建筑群,很想进去看看,大门却是锁着的。
没有熟人,又忘记了带相关证件,只好逢人就问,却说拿钥匙的人不在,需要等等。在等待钥匙的时间里,随意看了几户普通人家,才知道良户的富贵不是一处两处,而是非常普遍地存在过。随便一个人家的门楣,或者堆放杂物的角落,都能看到精美的石雕砖雕木雕,角角落落散发着岁月的沧桑气息,如同一张发黄的宣纸上洇开的陈年墨迹,顺着视觉的触摸,漫漶到心底,让我震撼,让我惊讶,让我的心跳加速。
天下着些微微的雪花,刚刚盖住了地面。
进到一座院子,一户人家的窗子里传出热闹的说话声,正琢磨要不要进去打问一番,就见花布门帘挑了起来,门帘下闪出一位老乡,热情地招呼我们说:“进来吧,外面冷,进来暖和暖和吧。”我们便骑驴就坡登堂入室了。
屋子里烟雾腾腾,有三位六十岁左右的老人正抽着烟闲聊,另外还有一位老妇人和两个半大的女孩子。老乡请我们坐下,问我从哪里来的,做什么来了。我自报了家门,老乡请我们坐在土炕上,随意拉呱了起来。
在和老乡的闲聊中,得知良户最早只有田姓和郭姓两户人家,原本叫“两户”,后来其他姓氏的人逐渐多了起来,才改为了“良户”。良户从唐代始形成村落,发展到金元明清逐渐鼎盛,形成了风格独具的建筑群。除了官宦府邸、商贾豪宅和普通民居各具风格外,有过观音阁、文昌庙、玉虚观、关帝庙、九子庙、龙王庙、三官庙、祖师庙、汤帝庙、白爷宫等建筑。上了年纪的老乡们至今记得良户当年的华丽和豪奢,到处是飞檐斗拱、四梁八柱,家家的门楣上镶有烂漫纷披的木雕和字体遒劲的匾额。寻常人家也都根据自己的社会地位有着“门当”“户对”,户户大门两侧都有雕工精美的石狮子。整个村子随坡就势,结构严谨,古色古香。村口曾经有过非常华美高大的牌楼,是当年良户村唯一的进出口。无论是外人还是本村人,必须通过牌楼下的阁门才能进到村里。
良户在历史上曾经富甲一方,当时有个说法,说田家官大,郭家钱多,发展到后来,望族名门不止田家和郭家了。历史上的良户历来尊儒重教,世世代代延续着耕读传家的遗风,明清两朝出过一家有祖孙、兄弟相继科甲的盛况,历史上产生过六名进士,十多名举人。其中,清朝重臣浙江巡抚田逢吉最为显赫。
田氏一族曾是高平明清时期的名门望族。田逢吉为清代康熙年间名臣,字凝之,号沛苍,清顺治乙未(1655)进士,初选翰林编修,官至户部右侍郎、康熙帝经筵讲官及内阁史学士等职。调任浙江巡抚后,遭遇耿精忠的“三藩之乱”,田逢吉率制府李之芳督师金衢,部署军务,日夜勤勉,积劳成疾。后告归乡里,卒于家中。田逢吉去世后,皇帝即颁旨官赠其祖父田可耘为通奉大夫,内国史院学士加一级。敕封其父田驭远为文林郎,翰林院庶吉士加一级,加封通奉大夫,内国史院学士。良户至今留有一副颂赞田逢吉历史功绩的对联和门匾,联曰:“名流翰院光留良户,德惠浙江史汇长平”,横额:“来骥天南”。田逢吉之弟田光复进士及第。田逢吉之孙田长文也是康熙五十一年进士。
随着政权的更迭,田家在历史的进程中不可避免地衰落了,但那些曾经记录了当年盛世繁华的华丽建筑,却依旧静静地屹立在丹河边,安然地走过了民国,走过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尤其是1966年后,良户所有承载着中华历史文明的华美建筑群,宿命般迅速地终结了完美的存在,在一场接一场的暴风骤雨中沦为了废墟。
采访中,说话最多的是一位姓王的老乡。王老乡说:“哎,那时候的良户是甚的光景,我那时候十几岁了,记事哩,每天放学回来,不走阁门就进不了村。那时候的良户村到处是严丝合缝的高门大户。有文峰塔、松鹏庙,还有祭祀李世民的皇王宫、观音阁、玉虚观……多了,有东街、西街、后街、太平街,村里有染坊、油坊、当铺、丝绸铺、木匠店、杂货铺、更房……”
我问:“什么叫更房?”
王老乡说:“打更你知道吧,以前没有钟表,村里有专门的人打更报时,到一个时辰就要打更。手里拿着梆子和铜锣,铎铎铎,咚……三更了!五更了!”
我问:“你们村里这么富有,一定有过不少地主吧?”
王老乡说:“有啊。不过我们不记得斗地主时候的事情了,听老人们说,当时真正有钱的人姓高。这家因为儿子在共产党的部队上当高官,知道政策,土改之前写回封信来,让他父亲赶快把家里的土地财产赠与穷人。他父亲照办了,所以斗地主的时候反倒没有被划成地主成分。相反有一家人家并没有什么钱,只因为娶了个小老婆,人们就认为他有钱。说他,没钱你娶什么小老婆,你不当地主谁当哩。那人说,那地主就地主吧,结果就把他划成了地主了。后来每次运动来了就批斗他,让他扫大街,那时候哪里都是这样,搞阶级斗争,毛主席让横扫‘牛鬼蛇神’,要消灭剥削阶级,这些你们知道吧?”
我说:“过来人了,这些当然知道。”
王老乡说着拿出一本画册来,给我介绍良户,说:“你看,这是田家的祖坟,坟上的石人石马,你看看,这些石人都没有脑袋了,还有两面石碑。”
我问:“田家的祖坟还在吗?”
王老乡说:“没了,人民公社时期,村里要修水渠引水,没有石料,就把田家的祖坟扒了。那坟气派可大了,一色是石头券的。牌楼、石人、石马、砖雕、石雕多下了。那些石雕都打了石料砌到水渠上去了。田家的坟里挖出来都是三层棺椁,我们这里叫套棺。棺材里的尸骨掏出来随便往野地里一扔拉倒。那时候时兴‘破四旧立四新’,文物全当‘四旧’给砸了,碎瓷片飞得到处是,金属的文物都炼了钢铁……”
我问:“那坟墓上的石人脑袋也是‘文革’时期砸掉的吗?”
王老乡说:“那倒不是,那是改革开放后文物值钱了,被人偷了。”
我问:“那可是田家的祖坟啊,当时挖人家祖坟,田家人就没有人出来阻止吗?”
姓宁的老人说:“你要知道那时候村里所有的东西都是集体的,不属于个人了,你不同意也没用啊。再说,你敢不同意吗?你敢不同意就打你个‘反革命’,斗也斗死你,谁敢?”
在座的还有一位姓田的老人,是田家后人,说:“毛主席说了:‘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在场的人接着一起念起来:“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力的行动。”念完大家哈哈地笑了起来。
王老乡说:“坟拆了,石雕砸了,结果呢,水渠也没水了,我们村前头原先有条河,如今河也干了,河床也差不多都被垃圾填了。”
王老乡说:“现在的良户和以前不能比啊,没什么看头了,就这凡来的人都还说好呢,在我们眼里也就是一堆垃圾和废墟吧,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了。我去皇城相府看过,你们知道皇城相府一进大门那个牌楼吧?”
我说:“知道,很气派。”
王老乡说:“那牌楼算什么呀,比起我们村当年的牌楼差了不是一点,我们的牌楼那才叫个气派。真是不在了,不然你看了就知道了,不过现在说什么也没用了。”
我问:“这里‘文革’的时候闹得凶吗?”
王老乡说:“凶,怎么不凶。观音阁你们看到没有,建在良户村的中轴线上,有讲究的,拆得就剩下一个遗址了。”
我问:“不都是自己一个家族的人吗,怎么还这么闹腾?”
王老乡说:“你们不知道,最早带领全村人破‘四旧’的人正是田家的后人,他家就在侍郎府里,侍郎府你去过没有,就在寨上。带领大家造反的这个人当过兵,在部队上是个副营级干部,复原回来后,正赶上‘文化大革命’,他就带头把他家照壁上的一条蟾给砸碎了。那条蟾专家们来看过,都说真可惜呀。专家说那个东西全中国只有两处,一处在北京故宫,一处就在我们良户。”
听着这些叙述让我的心很痛。
王老乡说:“破‘四旧’的时候,红卫兵们都是拿着八磅重的铁锤到处乱砸,把观音阁里的佛像都砸了,佛像砸了,观音阁也拆了。八磅重的铁锤知道吧?”
王老乡用手比画着:“这么大的铁疙瘩,最重的有十六磅,抡起来起来砰砰的几下,那些雕像就成垃圾了。后来一家家都跟着拆跟着砸,把所有的石雕砖雕木雕全部敲了,就成现在这样,现在的良户基本上都剩下些垃圾,没甚东西了。”
我有些不忍听下去了,问老乡:“能不能带我去看看你们残留的东西?”
老乡们说:“可以啊,你是为我们做好事呢,我们再忙也愿意陪。”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