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小说网 www.jdxs.cc,中国人必读的十部国学经典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导读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瑰宝,是中国几千年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隽永,逻辑严谨缜密。本书大约成于2500年前的春秋末年,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军事理论著作,比欧洲克劳塞维茨写的《战争论》还要早2300多年。
《孙子兵法》的作者是春秋末年的齐国人孙武,字长卿,出生于公元前535年。后人尊称为孙子、孙武子。贵族家庭给孙武提供了优越的学习环境,他的祖父、父亲都是善于带兵打仗的将领,他从小就耳闻目睹了一些战争,这与后来孙武军事方面的成就是分不开的。
在公元前517年前后,正值18岁的孙武,毅然决定离开齐国,投奔吴国而去,孙武一生的事业就在吴国展开。他在吴都郊外隐居之时,一边浇园耕种,一边著述兵法,最终著成兵法13篇。这13篇兵法,讲的全都是如何克敌制胜的战场谋略,全书的构成严谨缜密。书中有着丰富的辩证思想,如敌我、主客、强弱、众寡、胜败、攻守、得失等。《孙子兵法》就是在研究这种种矛盾及其转化条件的基础上,总结其战略战术的。这中间体现的辩证思想,在中国辩证思维发展史中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孙子兵法》谈战论兵,集“韬略”、“诡道”之大成,被历代军事家广为推崇,书中的很多谋略、典故,在中国都是妇孺皆知。《孙子兵法》缜密的军事、哲学理论体系、变化莫测的战略战术、常读常新的思想韵味,在世界军事思想领域也享有极高的声誉。
《孙子兵法》在中国被奉为兵家经典,后来的兵家书籍大多受到它的影响。该书被翻译成英、法、俄、德、日等29种语言在全世界出版发行,很多国家的军校还把它列为必学教材。据报道,在海湾战争期间,交战双方曾多次研究《孙子兵法》,借鉴其中军事思想以指导战争。本书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是国人不可不读的一部经典著作。
目录
始计篇
作战篇
谋攻篇
军形篇
兵势篇
虚实篇
军争篇
九变篇
行军篇
地形篇
九地篇
火攻篇
用间篇
始计篇
【原文】
孙子曰:兵①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②,校之以计,而索其情③:一曰道④,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令民与上同意者也⑤,可与之死,可与之生,民弗诡也⑥。天者,阴阳⑦寒暑、时制⑧也。地者,高下、远近、险易、广狭⑨、死生也⑩。将者,智、信、仁、勇、严(11)也。法者,曲制(12)、官道(13)、主用(14)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15)。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16)?将孰有能(17)?天地孰得(18)?法令孰行?兵众孰强(19)?士卒孰练(20)?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21)。
将听吾计(22),用之必胜(23),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24),乃为之势(25),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26)。
【注释】
①兵:本义为兵械。《说文》:“兵,械也。”后逐渐引中为兵士、军队、战争等。这里作战争解。
②经之以五事:经,度量、衡量。五事,指下文的“道、天、地、将、法”。此句意谓要从五方面分析、预测。
③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校,衡量、比较。计,指筹划。索,探索。情,情势,这里指敌我双万的实情,战争胜负的情势。全句意思为:通过比较双方的谋划,来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
④道:本义为道路、途径、引申为政治主张。
⑤令民与上问意者也:令,使、让的意思。民,普通民众。上,君主、国君。意,意愿,意志。令民与上同意,意为使民众与国君统一意志,拥护君主的意愿。
⑥民弗诡也:不害怕危险。意为民众乐于为君主出生入死而丝毫不畏惧危险⑦阴阳:指昼夜、晴雨等不同的气象变化。
⑧时制:指春、夏、秋、冬四季时令的更替。
⑨广狭:指作战地域的广阔或狭窄。
⑩死生:指地形条件是否利于攻守进退。死,即死地,进退两难的地域;生,即生地,易攻能守之地。
(11)智、信、仁、勇、严:智,智谋才能。信,赏罚有信。仁,爱抚士卒。勇,勇敢果断。严,军纪严明。此句是孙子提出的作为优秀将帅所必须具备的五德。
(12)曲制:有关军队的组织、编制、通信联络等具体制度。
(13)官道:指各级将吏的管理制度。
(14)主用:指各类军需物资的后勤保障制度。主,掌管。 用,物资费用。
(15)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知,知晓,这里含有深刻了解、确实掌握的意思。此句意思是说,对五事(道、天、地、将、法)有深刻地了解并掌握运用得好,就能胜,掌握得不好,则不胜。
(16)主孰有道:指哪一方国君政治清明,拥有民众的支持。孰,谁,这里指哪一方。有道,政治清明。
(17)将孰有能:哪一方的将领更有才能。
(18)天地孰得:哪一方拥有天时、地利。
(19)兵众孰强:哪一方的兵械锋利,士卒众多。兵,此处指的是兵械。
(20)士卒孰练:哪一方的军队训练有素。 练,娴熟。
(21)吾以此知胜负矣:我根据这些情况来分析,即可预知胜负之归属了。
(22)将听吾计:将,作助动词,读作“江”(jiāng),表示假设,意为假设,如果。此句意为如果能听从、采纳我的计谋。
(23)用之必胜:之,语助词,无义。用,买行,即用兵。
(24)计利以听:计利,计谋有利。听,听从,采纳。
(25)乃为之势:乃,于是、就的意思。为,创造、造就。之,虚词。势,态势。此句意思是造成一种积极有利的军事态势。
(26)因利而制权:因,根据,凭依。制,决定、采取之意。权,权变,灵活处置之意。意为根据利害关系采取灵活的对策。
【译文】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是军民生死安危的主宰,是国家存亡的关键,是不可以不认真考察研究的。
因此,必须审度敌我五个方面的情况,比较双方的谋划,来取得对战争情势的认识。(这五个方面)一是政治,二是天时,三是地利,四是将领,五是法制。所谓政治,就是要让民众认同、拥护君王的意愿,使得他们能够做到死为君而死,生为君而生,不害怕危险。所谓天时,就是指昼夜晴雨、寒冷酷热、四时节候的变化 所谓地利,就是指征战路途的远近、地势的险峻或平坦、作战区域的宽广或狭窄、地形对于攻守的益处或弊端。所谓将领,就是说将帅要足智多谋,赏罚有信,爱抚部属,勇敢坚毅,树立威严。所谓法制,就是措军队组织体制的建设,各级将吏的管理,军需物资的掌管。以上五个方面,作为将帅,都不能不充分了解。充分了解了这些情况,就能打胜仗。不了解这些情况,就不能打胜仗。所以要通过对双方七种情况的比较,来求得对战争情势的认识:哪一方君王政治清明?哪一方将帅更有才能?哪一方拥有天时地利?哪一方法令能够贯彻执行?哪一方武器坚利精良?哪一方士卒训练有素?哪一方赏罚公正严明?我们根据这一切,就可以判折谁胜谁负。
若能听从我的计谋,用兵打仗就一定胜利,我就留下。假如不能听从我的计谋,用兵打仗就必败无疑,我就离去。
筹划有利的方略已被采纳,于是就造成一种志势,辅助对外的军事行动。所谓态势,即是依凭有利于自己的原则,灵活机变,掌握战场的主动权。
【原文】
兵①者,诡道也②。故能而示之不能③,用而示之不用④,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⑤。利而诱之⑥,乱而取之⑦,实而备之⑧,强而避之⑨,怒而挠之⑩,卑而骄之(11),佚而劳之(12),亲而离之(13)。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14),不可先传也(15)。
夫未战而庙算(16)胜者,得算多也(17);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无算乎(18)!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19)。
【注释】
①兵:用兵打仗。
②诡道也:诡诈之术。诡,欺诈,诡诈。道,学说。
③能而示之不能:能,有能力,能够。示,显示:即言能战却装作不能战的样子。此句至“亲而离之”的十二条作战原则,即著名的“诡道十二法”:④用而示之不用:用,用兵,实际要打,却装作不想打。
⑤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实际要进攻近处,却装作要进攻远处;实际要进攻远处,却装作要进攻近处,致使敌人无法防备。
⑥利而诱之:利,此处作动词用,贪利的意思。诱,引诱。意为敌人贪利,则以利来引诱,伺机打击之。
⑦乱而取之:乱,混乱。意谓对处于混乱状态的敌人,要抓住时机进攻他。
⑧实而备之:实,实力雄厚:指对待实力雄厚之敌,需严加防备。
⑨强而避之:面对强大的敌人,当避其锋芒,不可硬拼。
⑩怒而挠之:怒,易怒而脾气暴躁,挠,挑逗、扰乱。言敌人易怒,就设法激怒他,使他丧失理智,临阵指挥作出错误的抉择,导致失败。
(11)卑而骄之:卑,小,怯。言敌人卑怯谨慎,应设法使其骄傲自大,然后伺机破之。也有另一种解释,是说己方主动卑辞示弱,给对方造成错觉,令其骄傲。
(12)佚而劳之:佚,同“逸”,安逸,自在。劳,作动词,使之疲劳。此句说敌方安逸,就设法使他疲劳。
(13)亲而离之:亲,亲近。离,离间,分化。此句意为如果敌人内部团结,则设计离间、分化他们。
(14)兵家之胜:兵家,军事家。胜,奥妙。这句说上述“诡道十二法”乃军事家指挥若定的奥妙之所在。
(15)不可先传也:先,预先,事先。传,传授,规定。此句意即在战争中应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决断,不能事先呆板地作出规定。
(16)庙算:古代兴师作战之前,通常要在庙堂里商议谋划,分析战争的利害得失,制定作战方略。这一作战准备程序,就叫做“庙算”。
(17)得算多也:意为取得胜利的条件充分、众多。算,计数用的筹码。此处引申为取得胜利的条件。
(18)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无算乎:胜利条件具备多者可以获胜,反之,则无击取胜,更何况未曾具备任何取胜条件。而况,何况。
(19)胜负见矣:见,同“现”,显现。言胜负结果显而易见。
【译文】
用兵打仗是一种诡诈之术。能打,却装作不能打;要打,却装作不想打;明明要向近处进攻,却装作要打远处;即将进攻远处,却装作要攻近处;敌人贪利,就用利引诱他:敌人混乱,就乘机攻取他;敌人力量雄厚,就要注意防备他:敌人兵势强盛,就暂时避其锋芒;敌人易怒暴躁,就要折损他的锐气;敌人卑怯,就设法使之骄横;敌人休整得好,就设法使之疲劳;敌人内部团结,就设法离间他。要在敌人没有防备处发起进攻,在敌人意料不到时采取行动。所有这些,是军事家指挥艺术的奥妙,是不能事先呆板规定的。
开战之前就预计能够取胜的,是因为筹划周密,获得胜利的条件充分;开战之前就预计不能取胜的,是因为等划不周,获得胜刊的条件缺乏。筹划周密、条件具备就能取胜,筹划不周、条件缺乏就不能取胜,更何况不作筹划、毫无条件呢?我们依据这些来观察,那么胜负的结果也就很明显了。
作战篇
【原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①,驰车②千驷③,革车④千乘⑤,带甲十万。千里馈粮⑥,则内外⑦之费,宾客之用⑧,胶漆之材⑨,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注释】
①凡:惯例。法:此法指一般的出兵规模、基本阵势。
②驰车:快车,而不是重辎之车。
③驷:一车套四匹马。千驷,一千辆这样的车。④革车:重车,专运粮草和军需物资的大车。
⑤乘:辆。
⑥馈粮:送粮食到前方。曹操注:越境千里。
⑦内外:内为后方大本营,外为前方战场。
⑧宾客之用:各国诸侯使节来往的费用。
⑨胶漆之材:胶漆用于修缮和保护兵器。材:材料。
【译文】
孙子说:出兵征战的一般阵势规模是:进攻用的轻型战车一千辆,运衣粮等军需用品的重型大车一千辆.穿戴盔甲的士兵十万人。如果是越境千里去征战,那么从后方大本营到前方战场的运输费用、各经过国家诸侯之间的礼宾费用、用以维护修缮兵器的材料费用、供养马匹和士兵的粮食,每日的消耗开支巨大.只有准备好这些,才能让十万士兵登上征程。
【原文】
其用战也胜①,久则钝兵挫锐②。攻城则力屈③,久暴师④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⑤,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⑥矣。故兵闻拙速⑦,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注释】
①胜:短战、速战速决,如歼灭战。
②钝兵:使军队疲乏。挫锐:锐气、激战情绪受到挫伤,士兵沮丧。
③力屈:力量不够。屈:穷尽。
④暴师:在异国他乡作战。
⑤殚货:军需粮草枯竭,经济支持疲软。
⑥善其后:保卫后方,防止内乱和后患。
⑦拙速:战术上虽笨拙但追求速胜。
【译文】
十万之军的征伐必须要求速胜。战势旷日持久就会使军队疲乏而失去战斗的激情。攻打敌人坚守的城池会使军队的兵力很快耗尽,长期在千里之外远征会使国库空虚。在兵力疲软、战斗力低下而又缺乏军需支援的情况下,各国就会乘机袭击本土。国内虽有足智多谋的人,但因国家经济枯竭,大量军队远在千里之外,国家的安全就得不到保障。所以,只听说过虽然战术笨拙但力求速战速胜的战例,却没有见过因为战术精巧而故意延长战争时间的战例。从来就没有长期征战而国家经济仍不断富强的先例。
【原文】
故不尽知①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注释】
①小尽知:不完全、不全面地了解。
【译文】
所以,若不全面了解长期用兵的害处,就不可能了解“兵贵神速”带来的好处。
【原文】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①,粮不三载②;取用于国③,因粮于敌④,故军食可足也。国之贫于师者远输⑤,远输则百姓贫。近于师者贵卖⑥,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⑦。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⑧。百姓之费,十去其七⑨;公家之费⑩,破车罢马(11),甲胄矢弩(12),戟楯蔽橹(13),丘牛大车(14),十去其六。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15),当吾二十钟;秆一石(16),当吾二十石。
【注释】
①役:兵役。
②载:运输。初战载粮而至,以后应当取粮于敌。
③用:战争的支援,军需。
④因:依靠、凭借、粮食的出处。
⑤贫于:穷于应付。远输:长途运输或长期支援。远,一是路远,二是时间漫长。
⑥近于师者:军队所在的当地。贵卖:物价上涨。
⑦丘役:张预注为“国用急迫,乃使丘出甸赋,违常制也。”丘,十六井;甸,六十四井。井田制的古代奴隶社会,国家往往实行“十一赋税”制,充实国库亦用于军备。此句指战争的紧急需求往往将增加百姓的成倍赋税。“一井”为八户人家,即“井”字的周边八格。
⑧中原:往往是一马平川的战场,逐鹿之地,这样的地方家和家产都是空虚的,家园毁于战火,粮草破敌军掠夺或被国家征用。
⑨去:损,丧失。十去其七:百姓私产仅存十分之三。
⑩公家:国家。费:开销。
(11)破车罢马:指战车和马匹的更新。罢(pí),通“疲”。
(12)甲:护身铠甲。胄:头盔。矢:箭。弩:可以弹射石块的机械装置,一种兵械。
(13)戟:古代尖部为矛、侧面为刀的兵器。楯:木制盾牌,防身的兵械。蔽橹:古时连成一排如同篱栅的大型盾排,可藏数人于其背后,推进向前。后来兵家又称之为“彭排”。
(14)丘牛:可以越过丘陵的大牛,比如高原地带生长的体格硕大的牦牛。这里指因为战争需要而从远方购买这种大牛。
(15)钟:古代容积单位,六斛四斗为一钟。
(16):豆类植物。石(dàn):古代重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译文】
善于用兵的指挥官,不再征第二次兵,不再多次向前方运送粮草;军需武器由国内提供,粮草则由部队在当地解决,所以部队的粮食就充足了。国家一味追求远征打仗就必然要源源不断地长途支援,长期支援前方战争则后方的百姓将会贫困。战场附近的地区将物价飞涨,而当地的百姓也会因为必须购买高价的生活用品而使积蓄枯竭,这样就使百姓无法完成上缴国库的税赋。部队战斗力下降、百姓资财耗尽,战场附近百姓家园支离破碎而空虚。百姓的私产损失了十分之七,国家用于更换车马,增添兵器,从远处购买壮牛等等费用,耗去了国库的十分之六。所以,明智的将领必须在敌人的国度里充实自己的粮草。在敌国食用一钟粮食,可以节省从国内运来二十钟根食的费用。在敌国取用豆秆一石,可以节省从国内运来二十石豆秆的费用。
【原文】
故杀敌者,怒①也;取敌之利者,货②也。故车战,得车十乘已上③,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④,车杂而乘之⑤,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故兵贵胜,不贵久。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令⑥,国家安危之主也。
【注释】
①怒:军威,士气。
②货:奖励。
③已上:以上。
④更其旌旗:将缴获的敌方车辆编入我方的队伍之中。
⑤杂:分门别类。
⑥生民:使人民生存下去,免遭亡国灭族之灾。司命:命运的主宰,星名、幸运之星。
【译文】
杀死敌人是为了发泄仇恨和愤怒;夺取敌人的军需物品,是为了补充和奖励军士。所以在车战中,凡是缴获十辆战车以上,就奖励首先获得的士兵,并且将我军的战旗插在缴获的战车上,分类编入我军的队伍。对于俘虏要优待并保证供给,这就是越是胜利就越是能够扩大自己队伍的做法。因此,打仗贵在速战速决,而不宜旷日持久。所以,懂得怎样对待下属的将领,可以称为保国安民的命运之神,可以主宰国家的安危。
谋攻篇
【原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①,破国次之。全军为上②,破军次之;全旅为上③,破旅次之;全卒为上④,破卒次之;全伍为上⑤,破伍次之。
【注释】
①全国:完整的领土。
②全军:指使敌人全部投降。
③旅:春秋时期军队的编制,每旅为500人。
④卒:春秋时期军队的编制,每卒为100人。
⑤伍:春秋时期军队的编制,每伍为5人。
【译文】
孙子说:大凡用兵的原则是,以能完整地占有敌国领土为上策,通过进攻使敌国受到破环,便稍差一些了。
以能使敌国所有军队完整地降服为上策;通过交战,击溃敌国军队便略逊一筹了;以能使敌军一旅之众完整地降服为上策,通过交战,击溃敌军一旅之众便略逊一筹了;以能使敌军一卒之众完整地降服为上策,通过交战击溃敌军一卒之众便略逊一筹了;以能使敌军一伍之众完整地降服为上策,通过交战击溃敌军一伍之众便略逊一筹了。
【原文】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①,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②,其次伐兵③。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夋犨④,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⑤,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⑥,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注释】
①屈:屈服,意为使敌屈服。
②伐交:指运用外交手段战胜敌国。
③伐兵:交战。
④橹:大型盾牌。夋犨:大型攻城战车⑤距堙:堙,土山。距堙:指驱使手下士卒堆筑攻城用的小土山。
⑥蚁附:像蚂蚁那样一个接着一个。
【译文】
从国家利益上讲,百战百胜,并不是最好的;只有不经过交战而使得敌军降服才是最好的。用兵的上策是以谋略取胜,其次是运用外交手段取胜,又其次是以军事手段取胜,最差的要算强攻敌国的城池了。采用攻城的方式应是迫不得已而为之。因为制造攻城用的大盾牌和大型战车,准备好各种攻城器械,需要3个月时间;堆筑攻城用的小土山,又要花费3个月时间。然后,将领按摁不住愤怒,驱使士卒像蚂蚁一样爬梯攻城,以至于死伤三分之一还是不能把城攻破,这便是强攻城池带来的灾祸呵!
【原文】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①。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②。此谋攻之法也③。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④,敌则能战之⑤,少则能逃之⑥,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注释】
①久:持久。
②兵不顿:顿,通“钝”。疲惫、挫折。兵不顿:军队不致疲惫,挫折。
③谋攻:用计谋去攻取。
④分:分开、分割。
⑤敌:匹敌、相当、相等。
⑥少则能逃之:兵力数量比敌军少.就应设法逃避它。
⑦坚:坚固,引申为硬拼。
【译文】
因此,善于用兵的人,使敌军降服,却不是通过交战;夺取敌国的城池,却不是经过强攻;能毁灭敌人的国家,却无需经过旷日持久的战争。他们与天下诸侯争斗务求取得完全的胜利。做到自己兵力不致折损而获得完整的利益,这就是以谋略取胜的特点。
因此,用兵打仗的原则应是:我军的兵力十10倍于敌军,便应把敌军包围起来加以全歼;我军的兵力五倍于敌军,便应对敌军发起攻击;我军的兵力只为敌军的一倍,就应设法将敌军分割开来再个个击破;我军的兵力与敌军相当,便应奋力战胜他们;我军的兵力比敌军少,便应设法退避;我军的实力赶不上敌军,也应避免与它交战。所以说:弱小的军队如果与强敌硬拼,必定为其所俘获。
【原文】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①,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②,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③,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④,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⑤。是谓乱军引胜⑥。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⑦;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⑧;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注释】
①谓:通“与”。
②縻(mí)军:縻,羁縻、束缚。縻军:束缚军队的行动。
③三军:指我圈占代作战设置的上、中、下或左、中、右三军,亦可泛指军队。
④权:权变,机动。
⑤难:危难。
⑥引:招致。
⑦寡:少。
⑧虞:料想,这里可引申为准备。
【译文】
将帅是国君的助手,辅佐得周详,国家就能强大;辅佐得不周详,国家就必定会衰弱下来。
国君对于军队作战不利的做法有三:不了解军队不可以前进,却硬要命令军队前进;不了解军队不可以后退,却硬要命令军队后退;这叫做束缚军队。
不了解军队的事情,却要总揽军队的政务,以致使得将士们产生困惑;不懂得军队作战的权宜机变,却要干涉军队的指挥,以致使得将士们产生疑虑;军队将士既困惑又疑虑,各诸侯国乘机进犯的危难就会到来,这叫做自扰军心,招敌取胜。
而预测胜利的方法有五种: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作战,和在什么情况下不可以作战的人,会取得战争的胜利;懂得怎样用众多的兵力作战,也懂得怎样用少量兵力作战的人,会取得战争的胜利;全军上下同心同德的,会取得战争的胜利;以有备之兵击无备之敌,会取得战争的胜利;将帅有才能而国君不加掣肘的,会取得战争的胜利。凡此五条,就是预测胜利的方法。
【原文】
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①;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注释】
①殆:危险、失败。
【译文】
所以说:既了解敌情,也了解自我,便能百战百胜而不会有危险。不了解敌情,只了解自我,便会有时胜利,有时失败。既不了解敌情,也不了解自我,就会每次用兵都会注定失败。
军形篇
【原文】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必①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小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②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③。
【注释】
①必:一作之。
②九地、九天:极深处,极高处。
③临沂出土的《孙子兵法》残筒作:不可胜,守;可胜,攻也。守则有余,攻则不足、故善守者,藏九地之下,动九天之上。
【译文】
孙子说:往日善长作战的人,先备战好,使自己不可战胜,以此等待敌人的削弱,可以被我打败。使自己不可战胜,主动权在我方。可以打败敌人,这要看敌方的情况。所以善于作战的人,能够准备条件不被敌人战胜,却不能使敌人一定被我打败。所以说:胜利可以预见,但却不能主观决定行动。不可战胜,就防守;可以战胜,就进攻。防守,是兵力不足;进攻,是兵力有余。善于防守的部队,要隐藏在最深处。善于进攻的部队,要从天而降。这样,防守必能自保,进攻必能全胜。
【原文】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①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胜易胜者也②。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③。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④,故能为胜败之政。
【注释】
①秋毫:秋天鸟类需要冬天御寒,新生羽毛很细。
②此句一作: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
③不忒(tè):不过分,不突出。
④修道而保法:修明政治,执行法令。
【译文】
看待打胜仗,不超过一般人的见解,这不能算是最好的。打了胜仗,所有的人都说打得好,这也不能算是最好的。所以说,举得起一根羽毛,不能算力气大;看得见太阳月亮,不能算是眼睛明亮;听到雷霆之声,不能算是耳朵灵。古时候所说的善于作战的人,是取胜于容易打败的敌人。所以善于作战的人打了胜仗,并没有智慧的名声,没有勇敢的武功,他们打胜仗没有突出之处。不突出,就是他们采取的措施保证了胜利,战胜了那些注定要失败的人。所以说,善于作战的人,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而又不让敌人逃避失败。故而胜利的军队是先有胜利的把握,再主动去作战,失败的军队是先开战而后求胜。善于用兵的人,能够修明政治,严格执行法令,这才能够控制胜败的局面。
【原文】
兵法①:“一日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日胜②。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故胜兵若以镒称铢③,败兵若以铢称镒。胜者之战民④也,若决积水于千仞⑤之溪者,形也。
【注释】
①兵法:当时通行的兵法理论。
②度、量、数、称、胜:度,丈量,土地面积丈量出大小。量,物产数量多少。数,兵员众寡的数目。称,对比,敌我双方土地、物产、兵员等力量的对比。胜,胜利的可能性。
③镒(yì)、铢(zhū):重量单位,一镒,相当于二十四两。一铢,相当于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
④战民:即士兵,队伍。
⑤仞:八尺为一仞,用于测量高度或深度。
【译文】
兵法上说:“一看土地面积;二看土地出产数量;三看可供给的兵员众寡;四看敌我双方力量对比;五看战争胜负的可能性。土地需要丈量;知道土地面积的大小,就能推算物产的多少;物产的数量可以决定兵员的数目;兵员的数目能衡量双方的实力:实力的对比可以判断谁胜谁自。”因此,胜利的军队,好像用镒来比铢,失败的军队,好像用铢来比镒。胜利者的队伍,好像决开积水倾泻于千仞深谷一样,形成了必胜的局面。
兵势篇
【原文】
孙子曰:凡治众如治寡①,分数是也②;斗众③如斗寡,形名是也④;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⑤者,奇正是也⑥;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⑦者,虚实⑧是也。
【注释】
①治众如治寡:治,治理,管理。众,指人数众多的部队。寡,人数很少的部队。
②分数是也:分,分类。数,数量。此处指军队的组织编制。
③斗:使……战斗(使动用法)。
④形名是也:形,旌旗。名,金鼓。指军队的指挥号令。
⑤必受敌而无败:必,“毕”的同音假借,意为完全、全部。
⑥奇正是也:奇,特殊的。正,常规的。奇正,指军队作战的特殊战法和常用战法。
⑦以碫投卵:碫,磨刀石,泛指坚硬的石头。以碫投卵,即以石头砸鸡蛋。
⑧虚实:古兵法常用术语,指军事实力上的强弱、优劣。
【译文】
孙子说:通常而言,管理大部队如同管理小部队一样,这是因为军队的组织编制得法;指挥大部队作战如同指挥小部队作战一样,这是由于指挥号令的得当;整个部队遭到敢人的进攻却没有被打败,这要归功于战略战术的使用合宜。对敌军所实施的打击,如同以石击卵一样,这属于“避实就虚”原则的正确运用问题。
【原文】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①。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②。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复生,四时是也③。声不过五④,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⑤。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⑥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⑦,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⑧,如循环之无端⑨,孰能穷之⑩?
【注释】
①以正合。此句意即以正兵合战,以奇兵制胜。
②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穷,竭,均为完结、穷尽的意思。此句意为善于出奇兵的人,他的战法变化多端,永远没有止境、尽头。
③死而复生,四时是也:去而复来,如春、夏、秋、冬四季更替。
④声不过五:声,即音乐之最基本的音阶。古代的基本音阶为官、商、角、徴、羽五音。故此言声不过五。
⑤五声之变,不可胜听:即宫、商、角、徴、羽五声的变化,听之不尽。变,变化。胜,尽,穷尽之意。
⑥五味:指甜、酸、苦、辣、成五种味道。
⑦战势不过奇正:战势,指具体的兵力部署和作战方式。
⑧奇正相生:意为奇正的相互依存、转化。
⑨如循环之无端:循,顺着。环,连环。端,头,始。无端,无始无终。言奇正之变化无始无终,永无尽头。
⑩孰能穷之:孰,谁。穷,穷尽。之,指奇正的变化。
【译文】
一般的作战,总是以常规的方式交战,用特殊的、出入意料的方式取胜。所以,善于出奇胜制的人,其战法的变化如天地运行那样无穷无尽,像江河那样奔流不息。周而复始,就像日月的运行;去而复来,如同四季的更替。乐音的基本音阶不过宫、商、角、徵、羽五个,然而五个音阶的配台变化,却是一生也听不完的;颜色,不过青、黄、赤、白、黑五种基本色素,然而五色的配合变化,却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全部看全;滋味不过酸、甜、苦、辣、咸五样,然而五味的配合变化,却是永远也品尝不尽的。作战的方式方珐不过“奇”、“正”两种,可是“奇”、“正”的变化,却永远没有穷尽。“奇”、“正”之间的相互转化,就像顺着圆环旋绕似的无始无终,谁能够穷尽它呢?
【原文】
激水之疾①,至于漂石②者,势③也;鸷鸟④之疾,至于毁折⑤者,节⑥也。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矿弩⑦,节如发机⑧。
纷纷纭纭⑨,斗乱而不可乱⑩也;浑浑沌沌(11),形圆而不可败也(12)。乱生于治(13),怯生于勇,弱生于强(14)。治乱,数也(15);勇怯,势也;强弱,形也。故善动敌(16)者,形之(17),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18)。
【注释】
①激水之疾:激,湍急。疾,快,迅猛,急速。
②漂石:漂,使……漂移。漂石即冲走石头。
③势:这里指事物本身态势所形成的内在力量。
④鸷(zhì)鸟:凶猛的鸟,如鹰、雕、鹫之类。
⑤毁折:毁伤、捕杀。这里指捕杀鸟、兔之类动物。
⑥节:节奏。指动作既迅捷、猛烈,又恰到好处。
⑦势如彉(kuàng)弩:彉,拉开、张满。弩:弩弓张满的意思。
⑧发机:即引发弩机的机钮,将弩箭射出。
⑨纷纷纭纭:指旌旗杂乱的样子。
⑩斗乱:在纷乱状态中指挥作战。
(11)浑浑沌沌:混乱迷蒙不清的样子。
(12)形圆而不可败也:形圆,本义指将部队布置成圆形,此处意指使部队的兵力像圆形一样首尾呼应、相应配合。不可败:不致被击败。
(13)乱生于治:示敌混乱,是由于有严整的组织。
(14)弱生于强:示敌弱小,是由于本身拥有强大的兵力。
(15)治乱,数也:治,管理得好,严整有序;乱,管理混乱无序。数,指军队的组织编制。
(16)动敌:调动敌人。
(17)形之:形,示形、示敌以形。指用假相迷惑欺骗敌人,使其判断失误。
(18)以卒待之:用重兵伺机破敌。卒,士卒,此处可理解为伏兵、重兵。
【译文】
湍急的流水迅猛地奔流,以致能够把巨石冲走,这是因为水流迅猛形成的“势”造成的:鸷鸟高飞迅疾,以致能捕杀鸟雀,这是由于它的动作合“节”。因此,善于指挥作战的人,他所造成的态势险峻逼人,他进攻的节奏短促有力。险峻的态势就像张满的弓弩,迅疾的节奏犹似击发弩机把箭突然射出。
战旗纷乱,人马混杂,在混乱之中作战要保持自己的军队整齐不乱。在兵如潮涌、混沌不清的情况下战斗,要布阵周密,保持态势而不致失败。敢于向敌诈示混乱,是由于已经有了严整周密的组织编制。敢于向敌诈示怯懦,是由于已经拥有了勇猛的士卒。敢于向敌诈示弱小,强大的兵力。严整或者混乱,是由组织编制的好坏所决定的。勇敢或怯懦,是由作战态势的优劣所造成的。强大或者弱小,是由双方实力大小的对比所显现的。所以如果要想调动敌人,就要用假相去迷惑欺骗敌人,敌人一定会听从调动;用好处引诱敌人,敌人就会前来争夺。总之是用利益引诱敌人上当,再预备重兵伺机打击他。
【原文】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①,故能择人而任势②。任势者,其战人也③,如转木石。木石之性④,安⑤则静,危⑥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注释】
①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求,求取。之:指战争的胜利。责:苛责、苛求。人:指部属、部下。
②择人而任势:择,选择。任,任用、利用、掌握、驾驭。
③其战人也:指挥士卒作战。
④性:性质、特性。
⑤安:安稳,这里指平坦的地势。
⑥危:高峻,此处指地势高峻陡峭。
【译文】
善于用兵打仗的人,总是努力创造有利的态势,而不对部属求全责备,所以他能够选择人才去利用和创造有利的态势。善于利用态势的人指挥军队作战,就如同滚动木头、石头一般。木头和石头的特性是,置放在平坦安稳之处就静止不动,置放在险峻陡峭之处就滚动。方的容易停止,圆的滚动灵活。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所造成的有利态势,就像将圆石从万丈高山上推滚下来那样势不可挡,这就是所谓的“势”。
虚实篇
【原文】
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①,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②,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③。
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
出其所不趋④,趋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⑤。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
【注释】
①处:居止,这里是到达、占据的意思。
②趋战:仓猝应战的意思。趋,疾行、奔赴。
③致人而不致于人:致,引来,这里是调动的意思。致人,就是调动敌人,不致于人,就是不被敌人调动。
④出其所不趋:出兵要指向敌人无法急救的地方,也就是击其空虚的意思。汉简《孙子兵法》此句怍“出于其所必趋”《太平卸览》等此句作“出其所必趋’,均为“攻其必救”之意。
⑤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行军千里而不疲劳的,是因为行进在敌没有设防的地区。汉简《孙子兵法》作:“行千里而不畏,行无人之地也。”
【译文】
孙子说:凡先到战地而等待敌人的就从容、主动,后到战地而仓猝应战的就疲劳、被动。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人,能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
能使敌人自己来上钩的,是以小利引诱的结果;能使敌人不能到达其预定地域的,是以各种方法阻碍的结果。所以,敌人体整得好,能设法使它疲劳;敌人给养充分,能设法使它饥饿;敌军驻扎安稳,能够使它移动。
出兵要指向敌人无法救援的地方,行动要在敌人意料不到的方向。行军千里而不疲困的,是因为行进在没有敌人及其没有设防的地区。进攻必然得手的,是因为攻击敌人不注意防守或不易守住的地方;防守必然巩固的,是因为扼守敌人不敢攻或不易攻破的地方。
【原文】
故善攻者,故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
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
进而不可御者①,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适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②,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③;我不欲战,画地而守之④,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⑤。
【注释】
①进而不叫御者:进攻而敌人不可抵御。汉简《孙子兵法》作:“进而不可迎者。”
②高垒深沟:指很高的堡垒,很深的壕沟。
③攻其所必救:攻击敌人必然要救援的要害之处,以便调动敌人。
④画地而守:指不设防就可守住,比喻非常容易。
⑤乖其所之:即改变敌人的去向,把它引向别的地方去。乖,违背、背离,这里是改变的意思。之,这里作“往”字讲。
【译文】
所以,善于进攻的,能使敌人不知怎样防守;善于防御的,敌人不知道怎样进攻。
微妙呀!微妙到看不出一点形迹;神奇呀!神奇到听不出一点声息。这样,就能主宰敌人的命运。
前进时,敌人无法抵御的,是因为冲击敌人空虚的地方;退却时,敌人无法追及的,是因为退得迅速使敌人追赶不上。所以,我若求战,敌人即使坚守深沟高垒,也不得不出来与我交战,是由于进攻敌人所必救的地方;我若不想交战,即使画地而守,敌人也无法和我交战,是因为我设法改变了敌人的进攻方向。
【原文】
故形人而我无形①,则代专而故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②,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③;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
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
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不知战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
以吾度之,越人之是虽多④,亦奚益于性败哉⑤?
故曰:胜可为也⑥。故虽众,可使无斗⑦。
故策⑧之而知碍失之计⑨,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⑩。
【注释】
①形人而我无形:第一个“形’是动调,第二个“形”是名词。形人,就是没法把敌人的内部情况表现于外形上来,也就足用各种侦察手段察明敌情,或暴露敌人。我无形,就是隐蔽自已的行动和意图,使敌人看不出我军形迹,也就是使我军不暴露。
②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我军兵力集中在一处,敌人兵力分散在十处。汉简《孙子兵法》作:“我博而为壹,敌分而为十。”
③我众而敌寡:我变为多数,敌人变为少数。
④越人:即越国人。越,春秋时国名,亦称于越,建都会稽(今浙江绍兴)。
⑤(xī):疑问词,何的意思。
⑥胜可为:指胜利是可以争取到的。
⑦可使无斗:可以使敌人兵力分散而无法用全力与我交战。
⑧策:策度、筹算,这里是根据情况分析判断的意思。
⑨得失之计:这坐指敌人作战计划的优劣长短。
⑩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角、角量、较量,这里指进行试探性的进攻。此句是说,经过试探性进攻,就可了解敌人兵力部署的虚实隋况。
【译文】
所以,用示形的办法欺骗敌人,诱使其暴露企图,而自己不露形迹,使敌人捉摸不定,就能够做到自己兵力集中而使敌人兵力分散;我军兵力集中于一处,敌人兵力分散于十处,我就能以十倍于敌的兵力打击敌人,造成我众而敌寡的有利态势;能做到以众击寡,那么与我军直接交战的敌人就少了。我们所要进攻的地方使敌人不知道,不知道,它就要处处防备;敌人防备的地方越多,兵力越分散,这样,我所直接攻击的敌人就不多了。
所以,注意防备前面,后面的兵力就薄弱;注意防备后面,前面的兵力就薄弱;注意防备左翼,右翼的兵力就薄弱;注意防备右翼,左翼的兵力就薄弱;处处防备,就处处兵力薄弱。敌人兵力所以少,是由于处处防备的结果;我方兵力所以多,是由于迫使敌人分兵防我的结果。
能预料同敌人交战的地点,能预料同敌人交战的时间,就是跋涉千里也可同敌人交战。如果既不能预料交战的地点,又不能预料交战的日期,就会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何况远到几十里,近的也有好几里呢!
依我分析,越国的兵虽多,对于决定战争的胜败又有什么补益呢?
所以说,胜利是可以争取到的。敌军虽多,也可以使其无法用全部力量与我交战。
所以要认真分析判断,以求明了敌人作战计划的优劣长短;挑动敌人,以求了解其行动的规律;示形诱敌,以求摸清其所处地形的有利与不利;进行战斗侦察,以求探明敌人兵力部署的虚实强弱。
【原文】
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①。智者不能谋②。
因形而错胜于众③,众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④,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故其战胜不复⑤,而应形于无穷。
夫兵形⑥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⑦。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⑧。
故五行无常胜⑨,四时无常位⑩,日有短长(11),月有死生(12)。
【注释】
①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深间,指打入我方很深的间谍。因我虚实不露,变化无穷,所以深间也无法窥测。深间,有人解释为高明的间谍,可备一说。
②智旨:聪明的人,这里指狡猾的敌人。
③错胜于众:指将胜利摆在人们面前。错,放置的意思。
④形:形态,这里指作战的方式方法。
⑤战胜不复:指作战方法灵活多变,每次取胜的方法都不重复。
⑥兵形:用兵的规律。形,方式方法,这里有规律的意思。
⑦避实而击虚:指避开敌人坚实之处,攻击其空虚薄弱的地方。
⑧神:神奇、智谋高超,这里是用兵如神的意思。
⑨五行无常胜:五行,即金、木、水、火、土。
⑩四时无常位:指春、夏、秋、冬依次更替,循环往复,没有哪个季节固定不变。
(11)日有短长:指一年之中,白天们时间有短有长,始终处于变化之中。
(12)月有死生:指月亮有圆缺明暗的变化。农历每月之日为晦,“晦,月尽也”,即是说月死了。农历每月初一为朔,“朔,初也”,即是说月又生了。
【译文】
所以,示形诱敌的方法运用到极妙的程度,能使人们看不出一点形迹,看不出一点形迹,即使有深藏的间谍,也无法探明我方的虚实,即使很高明的敌人,也想不出对付我的办法来。
根椐敌情而取胜,把胜利摆在众人面前,众人还是看不出来。人们只知道我是根据敌情变化取胜的,但是不知道我是怎样根据敌情变化取胜的。所以每次战胜,都不是重复老一套的方法,而是适应不同的情况,变化无穷。
用兵的规律像水,水流动的规律是避开高处而向低处奔流,用兵的规律是避开敌人坚实之处而攻击其虚弱的地方。水因地势的高下而制约其流向,作战则根据敌情而决定取胜的方针。所以,作战没有固定不变的方式方法,就像水流没有固定的形态一样;能依据敌情变化而取胜的,就称得上用兵如神了。
用兵的规律就像自然现象一样,“五行”相生相克,四季依次交替,白天有短有长,月亮有缺有圆,永远处于变化之中。
军争篇
【原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和而舍①,莫难于军争②。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③。
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④,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
故军争为利,军争为危⑤。举军而争利则不及⑥,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⑦。是故卷甲而趋⑧,日夜不处⑨,倍道兼行⑩,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11),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12);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13),其法半至(14);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15)。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16)。
【注释】
①交和而舍:两军营垒对峙而处。交,接触。和,和门,即军门。两军军门相交,即两军对峙。舍,驻扎。
②莫难于军争:于,比。军争,两军争夺取胜的有利条件。
⑧以迂为直,以患为利:迂,曲折、迂回。直,近便的直路。意为将迂回的道路变成直达的道路,把不利的(害处)变为有利的。
④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其”、“之”均指敌人。迂,此处用作使动。前句就我军而言,此句就敌而言。军争时既要使自己“以迂为直,以患为利”,也要善于使敌以直为迂,以利为患。而达到这一目的,在于以利引诱敌人,使其行迂趋患,陷入困境。
⑤军争为利,军争为危:为,这里作“是”、“有”解。此句意为军争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
⑥举军而争利则不及:举,全、皆。率领全部携带装备辎重的军队前去争取先机之利则不能按时到达。不及,不能按时到达预定地点。
⑦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委,丢弃、舍弃。辎重,包括军用器械、营具、粮秣、服装等。捐,弃、损失。句意谓如果扔下一部分军队去争利,则装备辎重将会受到损失。
⑧卷甲而趋:卷,收、藏的意思。甲,铠甲。趋,快速前进。意谓卷甲束杖急速进军。
⑨日夜不处:处,犹言止、息。“日夜不处”即夜以继日,不得休息。
⑩倍道兼行:倍道,行程加倍。兼行,日夜不停。
(11)擒三将军:擒,俘虏、擒获。三将军,三军的将帅。此句意为若奔赴百里,一意争利,则三军的将领会成为敌之俘虏。
(12)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意谓士卒身强力壮者先到,疲弱者滞后掉队,这种做法只有十分之一兵力能到位。
(13)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奔赴五十里而争利,则前军将领会受挫折。蹶,失败,损折。上将军,指前军、先头部队的将帅。
(14)其法半至:通常的结果是部队只能有半教到位。
(15)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奔赴三十里以争利,则士卒也仅能有三分之二到位。
(16)无委积则亡:委积,指物资储备。军队没有物资储备作补充,亦不能生存。
【译文】
孙子说:用兵的一般法则,将帅领受国君的命令,从征集民众、组编军队,直至与敌军列阵对峙,这中间没有比争取有利的先机优势更困难的了。争夺有利条件所以困难,就在于要把迂回弯曲的道路变为直道捷径,把不利的因素变为有利的因素。所以,设法使敌军的进兵道路变得迂回弯曲,用小利引诱敌人上当而改变行军路线,就能做到我军虽后于敌军出发,却能先于敌军到达战场,占据有利地形。这才是真正懂得以迂为直的计谋的将帅。
争夺有利条件,既有获得先机之利的可能,也有走向危险局面的可能。如果全军出动,携带所有装备辎重去争夺先机之利,往往无法按时到达预定地域;如果丢下装备辎重去争夺,就会损失装备辎重。因此,让将士卷起盔甲轻装前进,昼夜不停,一天走两天的路程,急行百里去争先机之利,那么,三军的将帅都可能被敌军所俘虏;健壮的士卒先到,疲弱的士卒后到,结果一般是只有十分之一的兵力到达预定的目的地。
用这样的方法,急行五十里去争利,那么,前军的将领就会遭受挫败,兵力也只有一半可以如期到达;同样,急行三十里去争利,也只能有三分之二的兵力能如期到位。要知道,军队没有装备辎重就会被歼击,没有粮食供应就不能生存,没有军用物资的储备就必然失败。
【原文】
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①;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故兵以诈立②,以分合为变③者也。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 -->>
导读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瑰宝,是中国几千年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隽永,逻辑严谨缜密。本书大约成于2500年前的春秋末年,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军事理论著作,比欧洲克劳塞维茨写的《战争论》还要早2300多年。
《孙子兵法》的作者是春秋末年的齐国人孙武,字长卿,出生于公元前535年。后人尊称为孙子、孙武子。贵族家庭给孙武提供了优越的学习环境,他的祖父、父亲都是善于带兵打仗的将领,他从小就耳闻目睹了一些战争,这与后来孙武军事方面的成就是分不开的。
在公元前517年前后,正值18岁的孙武,毅然决定离开齐国,投奔吴国而去,孙武一生的事业就在吴国展开。他在吴都郊外隐居之时,一边浇园耕种,一边著述兵法,最终著成兵法13篇。这13篇兵法,讲的全都是如何克敌制胜的战场谋略,全书的构成严谨缜密。书中有着丰富的辩证思想,如敌我、主客、强弱、众寡、胜败、攻守、得失等。《孙子兵法》就是在研究这种种矛盾及其转化条件的基础上,总结其战略战术的。这中间体现的辩证思想,在中国辩证思维发展史中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孙子兵法》谈战论兵,集“韬略”、“诡道”之大成,被历代军事家广为推崇,书中的很多谋略、典故,在中国都是妇孺皆知。《孙子兵法》缜密的军事、哲学理论体系、变化莫测的战略战术、常读常新的思想韵味,在世界军事思想领域也享有极高的声誉。
《孙子兵法》在中国被奉为兵家经典,后来的兵家书籍大多受到它的影响。该书被翻译成英、法、俄、德、日等29种语言在全世界出版发行,很多国家的军校还把它列为必学教材。据报道,在海湾战争期间,交战双方曾多次研究《孙子兵法》,借鉴其中军事思想以指导战争。本书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是国人不可不读的一部经典著作。
目录
始计篇
作战篇
谋攻篇
军形篇
兵势篇
虚实篇
军争篇
九变篇
行军篇
地形篇
九地篇
火攻篇
用间篇
始计篇
【原文】
孙子曰:兵①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②,校之以计,而索其情③:一曰道④,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令民与上同意者也⑤,可与之死,可与之生,民弗诡也⑥。天者,阴阳⑦寒暑、时制⑧也。地者,高下、远近、险易、广狭⑨、死生也⑩。将者,智、信、仁、勇、严(11)也。法者,曲制(12)、官道(13)、主用(14)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15)。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16)?将孰有能(17)?天地孰得(18)?法令孰行?兵众孰强(19)?士卒孰练(20)?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21)。
将听吾计(22),用之必胜(23),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24),乃为之势(25),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26)。
【注释】
①兵:本义为兵械。《说文》:“兵,械也。”后逐渐引中为兵士、军队、战争等。这里作战争解。
②经之以五事:经,度量、衡量。五事,指下文的“道、天、地、将、法”。此句意谓要从五方面分析、预测。
③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校,衡量、比较。计,指筹划。索,探索。情,情势,这里指敌我双万的实情,战争胜负的情势。全句意思为:通过比较双方的谋划,来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
④道:本义为道路、途径、引申为政治主张。
⑤令民与上问意者也:令,使、让的意思。民,普通民众。上,君主、国君。意,意愿,意志。令民与上同意,意为使民众与国君统一意志,拥护君主的意愿。
⑥民弗诡也:不害怕危险。意为民众乐于为君主出生入死而丝毫不畏惧危险⑦阴阳:指昼夜、晴雨等不同的气象变化。
⑧时制:指春、夏、秋、冬四季时令的更替。
⑨广狭:指作战地域的广阔或狭窄。
⑩死生:指地形条件是否利于攻守进退。死,即死地,进退两难的地域;生,即生地,易攻能守之地。
(11)智、信、仁、勇、严:智,智谋才能。信,赏罚有信。仁,爱抚士卒。勇,勇敢果断。严,军纪严明。此句是孙子提出的作为优秀将帅所必须具备的五德。
(12)曲制:有关军队的组织、编制、通信联络等具体制度。
(13)官道:指各级将吏的管理制度。
(14)主用:指各类军需物资的后勤保障制度。主,掌管。 用,物资费用。
(15)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知,知晓,这里含有深刻了解、确实掌握的意思。此句意思是说,对五事(道、天、地、将、法)有深刻地了解并掌握运用得好,就能胜,掌握得不好,则不胜。
(16)主孰有道:指哪一方国君政治清明,拥有民众的支持。孰,谁,这里指哪一方。有道,政治清明。
(17)将孰有能:哪一方的将领更有才能。
(18)天地孰得:哪一方拥有天时、地利。
(19)兵众孰强:哪一方的兵械锋利,士卒众多。兵,此处指的是兵械。
(20)士卒孰练:哪一方的军队训练有素。 练,娴熟。
(21)吾以此知胜负矣:我根据这些情况来分析,即可预知胜负之归属了。
(22)将听吾计:将,作助动词,读作“江”(jiāng),表示假设,意为假设,如果。此句意为如果能听从、采纳我的计谋。
(23)用之必胜:之,语助词,无义。用,买行,即用兵。
(24)计利以听:计利,计谋有利。听,听从,采纳。
(25)乃为之势:乃,于是、就的意思。为,创造、造就。之,虚词。势,态势。此句意思是造成一种积极有利的军事态势。
(26)因利而制权:因,根据,凭依。制,决定、采取之意。权,权变,灵活处置之意。意为根据利害关系采取灵活的对策。
【译文】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是军民生死安危的主宰,是国家存亡的关键,是不可以不认真考察研究的。
因此,必须审度敌我五个方面的情况,比较双方的谋划,来取得对战争情势的认识。(这五个方面)一是政治,二是天时,三是地利,四是将领,五是法制。所谓政治,就是要让民众认同、拥护君王的意愿,使得他们能够做到死为君而死,生为君而生,不害怕危险。所谓天时,就是指昼夜晴雨、寒冷酷热、四时节候的变化 所谓地利,就是指征战路途的远近、地势的险峻或平坦、作战区域的宽广或狭窄、地形对于攻守的益处或弊端。所谓将领,就是说将帅要足智多谋,赏罚有信,爱抚部属,勇敢坚毅,树立威严。所谓法制,就是措军队组织体制的建设,各级将吏的管理,军需物资的掌管。以上五个方面,作为将帅,都不能不充分了解。充分了解了这些情况,就能打胜仗。不了解这些情况,就不能打胜仗。所以要通过对双方七种情况的比较,来求得对战争情势的认识:哪一方君王政治清明?哪一方将帅更有才能?哪一方拥有天时地利?哪一方法令能够贯彻执行?哪一方武器坚利精良?哪一方士卒训练有素?哪一方赏罚公正严明?我们根据这一切,就可以判折谁胜谁负。
若能听从我的计谋,用兵打仗就一定胜利,我就留下。假如不能听从我的计谋,用兵打仗就必败无疑,我就离去。
筹划有利的方略已被采纳,于是就造成一种志势,辅助对外的军事行动。所谓态势,即是依凭有利于自己的原则,灵活机变,掌握战场的主动权。
【原文】
兵①者,诡道也②。故能而示之不能③,用而示之不用④,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⑤。利而诱之⑥,乱而取之⑦,实而备之⑧,强而避之⑨,怒而挠之⑩,卑而骄之(11),佚而劳之(12),亲而离之(13)。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14),不可先传也(15)。
夫未战而庙算(16)胜者,得算多也(17);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无算乎(18)!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19)。
【注释】
①兵:用兵打仗。
②诡道也:诡诈之术。诡,欺诈,诡诈。道,学说。
③能而示之不能:能,有能力,能够。示,显示:即言能战却装作不能战的样子。此句至“亲而离之”的十二条作战原则,即著名的“诡道十二法”:④用而示之不用:用,用兵,实际要打,却装作不想打。
⑤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实际要进攻近处,却装作要进攻远处;实际要进攻远处,却装作要进攻近处,致使敌人无法防备。
⑥利而诱之:利,此处作动词用,贪利的意思。诱,引诱。意为敌人贪利,则以利来引诱,伺机打击之。
⑦乱而取之:乱,混乱。意谓对处于混乱状态的敌人,要抓住时机进攻他。
⑧实而备之:实,实力雄厚:指对待实力雄厚之敌,需严加防备。
⑨强而避之:面对强大的敌人,当避其锋芒,不可硬拼。
⑩怒而挠之:怒,易怒而脾气暴躁,挠,挑逗、扰乱。言敌人易怒,就设法激怒他,使他丧失理智,临阵指挥作出错误的抉择,导致失败。
(11)卑而骄之:卑,小,怯。言敌人卑怯谨慎,应设法使其骄傲自大,然后伺机破之。也有另一种解释,是说己方主动卑辞示弱,给对方造成错觉,令其骄傲。
(12)佚而劳之:佚,同“逸”,安逸,自在。劳,作动词,使之疲劳。此句说敌方安逸,就设法使他疲劳。
(13)亲而离之:亲,亲近。离,离间,分化。此句意为如果敌人内部团结,则设计离间、分化他们。
(14)兵家之胜:兵家,军事家。胜,奥妙。这句说上述“诡道十二法”乃军事家指挥若定的奥妙之所在。
(15)不可先传也:先,预先,事先。传,传授,规定。此句意即在战争中应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决断,不能事先呆板地作出规定。
(16)庙算:古代兴师作战之前,通常要在庙堂里商议谋划,分析战争的利害得失,制定作战方略。这一作战准备程序,就叫做“庙算”。
(17)得算多也:意为取得胜利的条件充分、众多。算,计数用的筹码。此处引申为取得胜利的条件。
(18)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无算乎:胜利条件具备多者可以获胜,反之,则无击取胜,更何况未曾具备任何取胜条件。而况,何况。
(19)胜负见矣:见,同“现”,显现。言胜负结果显而易见。
【译文】
用兵打仗是一种诡诈之术。能打,却装作不能打;要打,却装作不想打;明明要向近处进攻,却装作要打远处;即将进攻远处,却装作要攻近处;敌人贪利,就用利引诱他:敌人混乱,就乘机攻取他;敌人力量雄厚,就要注意防备他:敌人兵势强盛,就暂时避其锋芒;敌人易怒暴躁,就要折损他的锐气;敌人卑怯,就设法使之骄横;敌人休整得好,就设法使之疲劳;敌人内部团结,就设法离间他。要在敌人没有防备处发起进攻,在敌人意料不到时采取行动。所有这些,是军事家指挥艺术的奥妙,是不能事先呆板规定的。
开战之前就预计能够取胜的,是因为筹划周密,获得胜利的条件充分;开战之前就预计不能取胜的,是因为等划不周,获得胜刊的条件缺乏。筹划周密、条件具备就能取胜,筹划不周、条件缺乏就不能取胜,更何况不作筹划、毫无条件呢?我们依据这些来观察,那么胜负的结果也就很明显了。
作战篇
【原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①,驰车②千驷③,革车④千乘⑤,带甲十万。千里馈粮⑥,则内外⑦之费,宾客之用⑧,胶漆之材⑨,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注释】
①凡:惯例。法:此法指一般的出兵规模、基本阵势。
②驰车:快车,而不是重辎之车。
③驷:一车套四匹马。千驷,一千辆这样的车。④革车:重车,专运粮草和军需物资的大车。
⑤乘:辆。
⑥馈粮:送粮食到前方。曹操注:越境千里。
⑦内外:内为后方大本营,外为前方战场。
⑧宾客之用:各国诸侯使节来往的费用。
⑨胶漆之材:胶漆用于修缮和保护兵器。材:材料。
【译文】
孙子说:出兵征战的一般阵势规模是:进攻用的轻型战车一千辆,运衣粮等军需用品的重型大车一千辆.穿戴盔甲的士兵十万人。如果是越境千里去征战,那么从后方大本营到前方战场的运输费用、各经过国家诸侯之间的礼宾费用、用以维护修缮兵器的材料费用、供养马匹和士兵的粮食,每日的消耗开支巨大.只有准备好这些,才能让十万士兵登上征程。
【原文】
其用战也胜①,久则钝兵挫锐②。攻城则力屈③,久暴师④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⑤,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⑥矣。故兵闻拙速⑦,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注释】
①胜:短战、速战速决,如歼灭战。
②钝兵:使军队疲乏。挫锐:锐气、激战情绪受到挫伤,士兵沮丧。
③力屈:力量不够。屈:穷尽。
④暴师:在异国他乡作战。
⑤殚货:军需粮草枯竭,经济支持疲软。
⑥善其后:保卫后方,防止内乱和后患。
⑦拙速:战术上虽笨拙但追求速胜。
【译文】
十万之军的征伐必须要求速胜。战势旷日持久就会使军队疲乏而失去战斗的激情。攻打敌人坚守的城池会使军队的兵力很快耗尽,长期在千里之外远征会使国库空虚。在兵力疲软、战斗力低下而又缺乏军需支援的情况下,各国就会乘机袭击本土。国内虽有足智多谋的人,但因国家经济枯竭,大量军队远在千里之外,国家的安全就得不到保障。所以,只听说过虽然战术笨拙但力求速战速胜的战例,却没有见过因为战术精巧而故意延长战争时间的战例。从来就没有长期征战而国家经济仍不断富强的先例。
【原文】
故不尽知①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注释】
①小尽知:不完全、不全面地了解。
【译文】
所以,若不全面了解长期用兵的害处,就不可能了解“兵贵神速”带来的好处。
【原文】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①,粮不三载②;取用于国③,因粮于敌④,故军食可足也。国之贫于师者远输⑤,远输则百姓贫。近于师者贵卖⑥,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⑦。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⑧。百姓之费,十去其七⑨;公家之费⑩,破车罢马(11),甲胄矢弩(12),戟楯蔽橹(13),丘牛大车(14),十去其六。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15),当吾二十钟;秆一石(16),当吾二十石。
【注释】
①役:兵役。
②载:运输。初战载粮而至,以后应当取粮于敌。
③用:战争的支援,军需。
④因:依靠、凭借、粮食的出处。
⑤贫于:穷于应付。远输:长途运输或长期支援。远,一是路远,二是时间漫长。
⑥近于师者:军队所在的当地。贵卖:物价上涨。
⑦丘役:张预注为“国用急迫,乃使丘出甸赋,违常制也。”丘,十六井;甸,六十四井。井田制的古代奴隶社会,国家往往实行“十一赋税”制,充实国库亦用于军备。此句指战争的紧急需求往往将增加百姓的成倍赋税。“一井”为八户人家,即“井”字的周边八格。
⑧中原:往往是一马平川的战场,逐鹿之地,这样的地方家和家产都是空虚的,家园毁于战火,粮草破敌军掠夺或被国家征用。
⑨去:损,丧失。十去其七:百姓私产仅存十分之三。
⑩公家:国家。费:开销。
(11)破车罢马:指战车和马匹的更新。罢(pí),通“疲”。
(12)甲:护身铠甲。胄:头盔。矢:箭。弩:可以弹射石块的机械装置,一种兵械。
(13)戟:古代尖部为矛、侧面为刀的兵器。楯:木制盾牌,防身的兵械。蔽橹:古时连成一排如同篱栅的大型盾排,可藏数人于其背后,推进向前。后来兵家又称之为“彭排”。
(14)丘牛:可以越过丘陵的大牛,比如高原地带生长的体格硕大的牦牛。这里指因为战争需要而从远方购买这种大牛。
(15)钟:古代容积单位,六斛四斗为一钟。
(16):豆类植物。石(dàn):古代重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译文】
善于用兵的指挥官,不再征第二次兵,不再多次向前方运送粮草;军需武器由国内提供,粮草则由部队在当地解决,所以部队的粮食就充足了。国家一味追求远征打仗就必然要源源不断地长途支援,长期支援前方战争则后方的百姓将会贫困。战场附近的地区将物价飞涨,而当地的百姓也会因为必须购买高价的生活用品而使积蓄枯竭,这样就使百姓无法完成上缴国库的税赋。部队战斗力下降、百姓资财耗尽,战场附近百姓家园支离破碎而空虚。百姓的私产损失了十分之七,国家用于更换车马,增添兵器,从远处购买壮牛等等费用,耗去了国库的十分之六。所以,明智的将领必须在敌人的国度里充实自己的粮草。在敌国食用一钟粮食,可以节省从国内运来二十钟根食的费用。在敌国取用豆秆一石,可以节省从国内运来二十石豆秆的费用。
【原文】
故杀敌者,怒①也;取敌之利者,货②也。故车战,得车十乘已上③,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④,车杂而乘之⑤,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故兵贵胜,不贵久。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令⑥,国家安危之主也。
【注释】
①怒:军威,士气。
②货:奖励。
③已上:以上。
④更其旌旗:将缴获的敌方车辆编入我方的队伍之中。
⑤杂:分门别类。
⑥生民:使人民生存下去,免遭亡国灭族之灾。司命:命运的主宰,星名、幸运之星。
【译文】
杀死敌人是为了发泄仇恨和愤怒;夺取敌人的军需物品,是为了补充和奖励军士。所以在车战中,凡是缴获十辆战车以上,就奖励首先获得的士兵,并且将我军的战旗插在缴获的战车上,分类编入我军的队伍。对于俘虏要优待并保证供给,这就是越是胜利就越是能够扩大自己队伍的做法。因此,打仗贵在速战速决,而不宜旷日持久。所以,懂得怎样对待下属的将领,可以称为保国安民的命运之神,可以主宰国家的安危。
谋攻篇
【原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①,破国次之。全军为上②,破军次之;全旅为上③,破旅次之;全卒为上④,破卒次之;全伍为上⑤,破伍次之。
【注释】
①全国:完整的领土。
②全军:指使敌人全部投降。
③旅:春秋时期军队的编制,每旅为500人。
④卒:春秋时期军队的编制,每卒为100人。
⑤伍:春秋时期军队的编制,每伍为5人。
【译文】
孙子说:大凡用兵的原则是,以能完整地占有敌国领土为上策,通过进攻使敌国受到破环,便稍差一些了。
以能使敌国所有军队完整地降服为上策;通过交战,击溃敌国军队便略逊一筹了;以能使敌军一旅之众完整地降服为上策,通过交战,击溃敌军一旅之众便略逊一筹了;以能使敌军一卒之众完整地降服为上策,通过交战击溃敌军一卒之众便略逊一筹了;以能使敌军一伍之众完整地降服为上策,通过交战击溃敌军一伍之众便略逊一筹了。
【原文】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①,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②,其次伐兵③。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夋犨④,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⑤,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⑥,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注释】
①屈:屈服,意为使敌屈服。
②伐交:指运用外交手段战胜敌国。
③伐兵:交战。
④橹:大型盾牌。夋犨:大型攻城战车⑤距堙:堙,土山。距堙:指驱使手下士卒堆筑攻城用的小土山。
⑥蚁附:像蚂蚁那样一个接着一个。
【译文】
从国家利益上讲,百战百胜,并不是最好的;只有不经过交战而使得敌军降服才是最好的。用兵的上策是以谋略取胜,其次是运用外交手段取胜,又其次是以军事手段取胜,最差的要算强攻敌国的城池了。采用攻城的方式应是迫不得已而为之。因为制造攻城用的大盾牌和大型战车,准备好各种攻城器械,需要3个月时间;堆筑攻城用的小土山,又要花费3个月时间。然后,将领按摁不住愤怒,驱使士卒像蚂蚁一样爬梯攻城,以至于死伤三分之一还是不能把城攻破,这便是强攻城池带来的灾祸呵!
【原文】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①。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②。此谋攻之法也③。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④,敌则能战之⑤,少则能逃之⑥,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注释】
①久:持久。
②兵不顿:顿,通“钝”。疲惫、挫折。兵不顿:军队不致疲惫,挫折。
③谋攻:用计谋去攻取。
④分:分开、分割。
⑤敌:匹敌、相当、相等。
⑥少则能逃之:兵力数量比敌军少.就应设法逃避它。
⑦坚:坚固,引申为硬拼。
【译文】
因此,善于用兵的人,使敌军降服,却不是通过交战;夺取敌国的城池,却不是经过强攻;能毁灭敌人的国家,却无需经过旷日持久的战争。他们与天下诸侯争斗务求取得完全的胜利。做到自己兵力不致折损而获得完整的利益,这就是以谋略取胜的特点。
因此,用兵打仗的原则应是:我军的兵力十10倍于敌军,便应把敌军包围起来加以全歼;我军的兵力五倍于敌军,便应对敌军发起攻击;我军的兵力只为敌军的一倍,就应设法将敌军分割开来再个个击破;我军的兵力与敌军相当,便应奋力战胜他们;我军的兵力比敌军少,便应设法退避;我军的实力赶不上敌军,也应避免与它交战。所以说:弱小的军队如果与强敌硬拼,必定为其所俘获。
【原文】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①,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②,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③,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④,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⑤。是谓乱军引胜⑥。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⑦;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⑧;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注释】
①谓:通“与”。
②縻(mí)军:縻,羁縻、束缚。縻军:束缚军队的行动。
③三军:指我圈占代作战设置的上、中、下或左、中、右三军,亦可泛指军队。
④权:权变,机动。
⑤难:危难。
⑥引:招致。
⑦寡:少。
⑧虞:料想,这里可引申为准备。
【译文】
将帅是国君的助手,辅佐得周详,国家就能强大;辅佐得不周详,国家就必定会衰弱下来。
国君对于军队作战不利的做法有三:不了解军队不可以前进,却硬要命令军队前进;不了解军队不可以后退,却硬要命令军队后退;这叫做束缚军队。
不了解军队的事情,却要总揽军队的政务,以致使得将士们产生困惑;不懂得军队作战的权宜机变,却要干涉军队的指挥,以致使得将士们产生疑虑;军队将士既困惑又疑虑,各诸侯国乘机进犯的危难就会到来,这叫做自扰军心,招敌取胜。
而预测胜利的方法有五种: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作战,和在什么情况下不可以作战的人,会取得战争的胜利;懂得怎样用众多的兵力作战,也懂得怎样用少量兵力作战的人,会取得战争的胜利;全军上下同心同德的,会取得战争的胜利;以有备之兵击无备之敌,会取得战争的胜利;将帅有才能而国君不加掣肘的,会取得战争的胜利。凡此五条,就是预测胜利的方法。
【原文】
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①;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注释】
①殆:危险、失败。
【译文】
所以说:既了解敌情,也了解自我,便能百战百胜而不会有危险。不了解敌情,只了解自我,便会有时胜利,有时失败。既不了解敌情,也不了解自我,就会每次用兵都会注定失败。
军形篇
【原文】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必①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小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②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③。
【注释】
①必:一作之。
②九地、九天:极深处,极高处。
③临沂出土的《孙子兵法》残筒作:不可胜,守;可胜,攻也。守则有余,攻则不足、故善守者,藏九地之下,动九天之上。
【译文】
孙子说:往日善长作战的人,先备战好,使自己不可战胜,以此等待敌人的削弱,可以被我打败。使自己不可战胜,主动权在我方。可以打败敌人,这要看敌方的情况。所以善于作战的人,能够准备条件不被敌人战胜,却不能使敌人一定被我打败。所以说:胜利可以预见,但却不能主观决定行动。不可战胜,就防守;可以战胜,就进攻。防守,是兵力不足;进攻,是兵力有余。善于防守的部队,要隐藏在最深处。善于进攻的部队,要从天而降。这样,防守必能自保,进攻必能全胜。
【原文】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①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胜易胜者也②。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③。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④,故能为胜败之政。
【注释】
①秋毫:秋天鸟类需要冬天御寒,新生羽毛很细。
②此句一作: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
③不忒(tè):不过分,不突出。
④修道而保法:修明政治,执行法令。
【译文】
看待打胜仗,不超过一般人的见解,这不能算是最好的。打了胜仗,所有的人都说打得好,这也不能算是最好的。所以说,举得起一根羽毛,不能算力气大;看得见太阳月亮,不能算是眼睛明亮;听到雷霆之声,不能算是耳朵灵。古时候所说的善于作战的人,是取胜于容易打败的敌人。所以善于作战的人打了胜仗,并没有智慧的名声,没有勇敢的武功,他们打胜仗没有突出之处。不突出,就是他们采取的措施保证了胜利,战胜了那些注定要失败的人。所以说,善于作战的人,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而又不让敌人逃避失败。故而胜利的军队是先有胜利的把握,再主动去作战,失败的军队是先开战而后求胜。善于用兵的人,能够修明政治,严格执行法令,这才能够控制胜败的局面。
【原文】
兵法①:“一日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日胜②。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故胜兵若以镒称铢③,败兵若以铢称镒。胜者之战民④也,若决积水于千仞⑤之溪者,形也。
【注释】
①兵法:当时通行的兵法理论。
②度、量、数、称、胜:度,丈量,土地面积丈量出大小。量,物产数量多少。数,兵员众寡的数目。称,对比,敌我双方土地、物产、兵员等力量的对比。胜,胜利的可能性。
③镒(yì)、铢(zhū):重量单位,一镒,相当于二十四两。一铢,相当于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
④战民:即士兵,队伍。
⑤仞:八尺为一仞,用于测量高度或深度。
【译文】
兵法上说:“一看土地面积;二看土地出产数量;三看可供给的兵员众寡;四看敌我双方力量对比;五看战争胜负的可能性。土地需要丈量;知道土地面积的大小,就能推算物产的多少;物产的数量可以决定兵员的数目;兵员的数目能衡量双方的实力:实力的对比可以判断谁胜谁自。”因此,胜利的军队,好像用镒来比铢,失败的军队,好像用铢来比镒。胜利者的队伍,好像决开积水倾泻于千仞深谷一样,形成了必胜的局面。
兵势篇
【原文】
孙子曰:凡治众如治寡①,分数是也②;斗众③如斗寡,形名是也④;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⑤者,奇正是也⑥;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⑦者,虚实⑧是也。
【注释】
①治众如治寡:治,治理,管理。众,指人数众多的部队。寡,人数很少的部队。
②分数是也:分,分类。数,数量。此处指军队的组织编制。
③斗:使……战斗(使动用法)。
④形名是也:形,旌旗。名,金鼓。指军队的指挥号令。
⑤必受敌而无败:必,“毕”的同音假借,意为完全、全部。
⑥奇正是也:奇,特殊的。正,常规的。奇正,指军队作战的特殊战法和常用战法。
⑦以碫投卵:碫,磨刀石,泛指坚硬的石头。以碫投卵,即以石头砸鸡蛋。
⑧虚实:古兵法常用术语,指军事实力上的强弱、优劣。
【译文】
孙子说:通常而言,管理大部队如同管理小部队一样,这是因为军队的组织编制得法;指挥大部队作战如同指挥小部队作战一样,这是由于指挥号令的得当;整个部队遭到敢人的进攻却没有被打败,这要归功于战略战术的使用合宜。对敌军所实施的打击,如同以石击卵一样,这属于“避实就虚”原则的正确运用问题。
【原文】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①。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②。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复生,四时是也③。声不过五④,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⑤。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⑥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⑦,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⑧,如循环之无端⑨,孰能穷之⑩?
【注释】
①以正合。此句意即以正兵合战,以奇兵制胜。
②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穷,竭,均为完结、穷尽的意思。此句意为善于出奇兵的人,他的战法变化多端,永远没有止境、尽头。
③死而复生,四时是也:去而复来,如春、夏、秋、冬四季更替。
④声不过五:声,即音乐之最基本的音阶。古代的基本音阶为官、商、角、徴、羽五音。故此言声不过五。
⑤五声之变,不可胜听:即宫、商、角、徴、羽五声的变化,听之不尽。变,变化。胜,尽,穷尽之意。
⑥五味:指甜、酸、苦、辣、成五种味道。
⑦战势不过奇正:战势,指具体的兵力部署和作战方式。
⑧奇正相生:意为奇正的相互依存、转化。
⑨如循环之无端:循,顺着。环,连环。端,头,始。无端,无始无终。言奇正之变化无始无终,永无尽头。
⑩孰能穷之:孰,谁。穷,穷尽。之,指奇正的变化。
【译文】
一般的作战,总是以常规的方式交战,用特殊的、出入意料的方式取胜。所以,善于出奇胜制的人,其战法的变化如天地运行那样无穷无尽,像江河那样奔流不息。周而复始,就像日月的运行;去而复来,如同四季的更替。乐音的基本音阶不过宫、商、角、徵、羽五个,然而五个音阶的配台变化,却是一生也听不完的;颜色,不过青、黄、赤、白、黑五种基本色素,然而五色的配合变化,却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全部看全;滋味不过酸、甜、苦、辣、咸五样,然而五味的配合变化,却是永远也品尝不尽的。作战的方式方珐不过“奇”、“正”两种,可是“奇”、“正”的变化,却永远没有穷尽。“奇”、“正”之间的相互转化,就像顺着圆环旋绕似的无始无终,谁能够穷尽它呢?
【原文】
激水之疾①,至于漂石②者,势③也;鸷鸟④之疾,至于毁折⑤者,节⑥也。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矿弩⑦,节如发机⑧。
纷纷纭纭⑨,斗乱而不可乱⑩也;浑浑沌沌(11),形圆而不可败也(12)。乱生于治(13),怯生于勇,弱生于强(14)。治乱,数也(15);勇怯,势也;强弱,形也。故善动敌(16)者,形之(17),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18)。
【注释】
①激水之疾:激,湍急。疾,快,迅猛,急速。
②漂石:漂,使……漂移。漂石即冲走石头。
③势:这里指事物本身态势所形成的内在力量。
④鸷(zhì)鸟:凶猛的鸟,如鹰、雕、鹫之类。
⑤毁折:毁伤、捕杀。这里指捕杀鸟、兔之类动物。
⑥节:节奏。指动作既迅捷、猛烈,又恰到好处。
⑦势如彉(kuàng)弩:彉,拉开、张满。弩:弩弓张满的意思。
⑧发机:即引发弩机的机钮,将弩箭射出。
⑨纷纷纭纭:指旌旗杂乱的样子。
⑩斗乱:在纷乱状态中指挥作战。
(11)浑浑沌沌:混乱迷蒙不清的样子。
(12)形圆而不可败也:形圆,本义指将部队布置成圆形,此处意指使部队的兵力像圆形一样首尾呼应、相应配合。不可败:不致被击败。
(13)乱生于治:示敌混乱,是由于有严整的组织。
(14)弱生于强:示敌弱小,是由于本身拥有强大的兵力。
(15)治乱,数也:治,管理得好,严整有序;乱,管理混乱无序。数,指军队的组织编制。
(16)动敌:调动敌人。
(17)形之:形,示形、示敌以形。指用假相迷惑欺骗敌人,使其判断失误。
(18)以卒待之:用重兵伺机破敌。卒,士卒,此处可理解为伏兵、重兵。
【译文】
湍急的流水迅猛地奔流,以致能够把巨石冲走,这是因为水流迅猛形成的“势”造成的:鸷鸟高飞迅疾,以致能捕杀鸟雀,这是由于它的动作合“节”。因此,善于指挥作战的人,他所造成的态势险峻逼人,他进攻的节奏短促有力。险峻的态势就像张满的弓弩,迅疾的节奏犹似击发弩机把箭突然射出。
战旗纷乱,人马混杂,在混乱之中作战要保持自己的军队整齐不乱。在兵如潮涌、混沌不清的情况下战斗,要布阵周密,保持态势而不致失败。敢于向敌诈示混乱,是由于已经有了严整周密的组织编制。敢于向敌诈示怯懦,是由于已经拥有了勇猛的士卒。敢于向敌诈示弱小,强大的兵力。严整或者混乱,是由组织编制的好坏所决定的。勇敢或怯懦,是由作战态势的优劣所造成的。强大或者弱小,是由双方实力大小的对比所显现的。所以如果要想调动敌人,就要用假相去迷惑欺骗敌人,敌人一定会听从调动;用好处引诱敌人,敌人就会前来争夺。总之是用利益引诱敌人上当,再预备重兵伺机打击他。
【原文】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①,故能择人而任势②。任势者,其战人也③,如转木石。木石之性④,安⑤则静,危⑥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注释】
①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求,求取。之:指战争的胜利。责:苛责、苛求。人:指部属、部下。
②择人而任势:择,选择。任,任用、利用、掌握、驾驭。
③其战人也:指挥士卒作战。
④性:性质、特性。
⑤安:安稳,这里指平坦的地势。
⑥危:高峻,此处指地势高峻陡峭。
【译文】
善于用兵打仗的人,总是努力创造有利的态势,而不对部属求全责备,所以他能够选择人才去利用和创造有利的态势。善于利用态势的人指挥军队作战,就如同滚动木头、石头一般。木头和石头的特性是,置放在平坦安稳之处就静止不动,置放在险峻陡峭之处就滚动。方的容易停止,圆的滚动灵活。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所造成的有利态势,就像将圆石从万丈高山上推滚下来那样势不可挡,这就是所谓的“势”。
虚实篇
【原文】
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①,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②,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③。
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
出其所不趋④,趋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⑤。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
【注释】
①处:居止,这里是到达、占据的意思。
②趋战:仓猝应战的意思。趋,疾行、奔赴。
③致人而不致于人:致,引来,这里是调动的意思。致人,就是调动敌人,不致于人,就是不被敌人调动。
④出其所不趋:出兵要指向敌人无法急救的地方,也就是击其空虚的意思。汉简《孙子兵法》此句怍“出于其所必趋”《太平卸览》等此句作“出其所必趋’,均为“攻其必救”之意。
⑤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行军千里而不疲劳的,是因为行进在敌没有设防的地区。汉简《孙子兵法》作:“行千里而不畏,行无人之地也。”
【译文】
孙子说:凡先到战地而等待敌人的就从容、主动,后到战地而仓猝应战的就疲劳、被动。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人,能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
能使敌人自己来上钩的,是以小利引诱的结果;能使敌人不能到达其预定地域的,是以各种方法阻碍的结果。所以,敌人体整得好,能设法使它疲劳;敌人给养充分,能设法使它饥饿;敌军驻扎安稳,能够使它移动。
出兵要指向敌人无法救援的地方,行动要在敌人意料不到的方向。行军千里而不疲困的,是因为行进在没有敌人及其没有设防的地区。进攻必然得手的,是因为攻击敌人不注意防守或不易守住的地方;防守必然巩固的,是因为扼守敌人不敢攻或不易攻破的地方。
【原文】
故善攻者,故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
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
进而不可御者①,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适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②,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③;我不欲战,画地而守之④,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⑤。
【注释】
①进而不叫御者:进攻而敌人不可抵御。汉简《孙子兵法》作:“进而不可迎者。”
②高垒深沟:指很高的堡垒,很深的壕沟。
③攻其所必救:攻击敌人必然要救援的要害之处,以便调动敌人。
④画地而守:指不设防就可守住,比喻非常容易。
⑤乖其所之:即改变敌人的去向,把它引向别的地方去。乖,违背、背离,这里是改变的意思。之,这里作“往”字讲。
【译文】
所以,善于进攻的,能使敌人不知怎样防守;善于防御的,敌人不知道怎样进攻。
微妙呀!微妙到看不出一点形迹;神奇呀!神奇到听不出一点声息。这样,就能主宰敌人的命运。
前进时,敌人无法抵御的,是因为冲击敌人空虚的地方;退却时,敌人无法追及的,是因为退得迅速使敌人追赶不上。所以,我若求战,敌人即使坚守深沟高垒,也不得不出来与我交战,是由于进攻敌人所必救的地方;我若不想交战,即使画地而守,敌人也无法和我交战,是因为我设法改变了敌人的进攻方向。
【原文】
故形人而我无形①,则代专而故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②,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③;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
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
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不知战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
以吾度之,越人之是虽多④,亦奚益于性败哉⑤?
故曰:胜可为也⑥。故虽众,可使无斗⑦。
故策⑧之而知碍失之计⑨,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⑩。
【注释】
①形人而我无形:第一个“形’是动调,第二个“形”是名词。形人,就是没法把敌人的内部情况表现于外形上来,也就足用各种侦察手段察明敌情,或暴露敌人。我无形,就是隐蔽自已的行动和意图,使敌人看不出我军形迹,也就是使我军不暴露。
②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我军兵力集中在一处,敌人兵力分散在十处。汉简《孙子兵法》作:“我博而为壹,敌分而为十。”
③我众而敌寡:我变为多数,敌人变为少数。
④越人:即越国人。越,春秋时国名,亦称于越,建都会稽(今浙江绍兴)。
⑤(xī):疑问词,何的意思。
⑥胜可为:指胜利是可以争取到的。
⑦可使无斗:可以使敌人兵力分散而无法用全力与我交战。
⑧策:策度、筹算,这里是根据情况分析判断的意思。
⑨得失之计:这坐指敌人作战计划的优劣长短。
⑩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角、角量、较量,这里指进行试探性的进攻。此句是说,经过试探性进攻,就可了解敌人兵力部署的虚实隋况。
【译文】
所以,用示形的办法欺骗敌人,诱使其暴露企图,而自己不露形迹,使敌人捉摸不定,就能够做到自己兵力集中而使敌人兵力分散;我军兵力集中于一处,敌人兵力分散于十处,我就能以十倍于敌的兵力打击敌人,造成我众而敌寡的有利态势;能做到以众击寡,那么与我军直接交战的敌人就少了。我们所要进攻的地方使敌人不知道,不知道,它就要处处防备;敌人防备的地方越多,兵力越分散,这样,我所直接攻击的敌人就不多了。
所以,注意防备前面,后面的兵力就薄弱;注意防备后面,前面的兵力就薄弱;注意防备左翼,右翼的兵力就薄弱;注意防备右翼,左翼的兵力就薄弱;处处防备,就处处兵力薄弱。敌人兵力所以少,是由于处处防备的结果;我方兵力所以多,是由于迫使敌人分兵防我的结果。
能预料同敌人交战的地点,能预料同敌人交战的时间,就是跋涉千里也可同敌人交战。如果既不能预料交战的地点,又不能预料交战的日期,就会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何况远到几十里,近的也有好几里呢!
依我分析,越国的兵虽多,对于决定战争的胜败又有什么补益呢?
所以说,胜利是可以争取到的。敌军虽多,也可以使其无法用全部力量与我交战。
所以要认真分析判断,以求明了敌人作战计划的优劣长短;挑动敌人,以求了解其行动的规律;示形诱敌,以求摸清其所处地形的有利与不利;进行战斗侦察,以求探明敌人兵力部署的虚实强弱。
【原文】
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①。智者不能谋②。
因形而错胜于众③,众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④,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故其战胜不复⑤,而应形于无穷。
夫兵形⑥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⑦。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⑧。
故五行无常胜⑨,四时无常位⑩,日有短长(11),月有死生(12)。
【注释】
①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深间,指打入我方很深的间谍。因我虚实不露,变化无穷,所以深间也无法窥测。深间,有人解释为高明的间谍,可备一说。
②智旨:聪明的人,这里指狡猾的敌人。
③错胜于众:指将胜利摆在人们面前。错,放置的意思。
④形:形态,这里指作战的方式方法。
⑤战胜不复:指作战方法灵活多变,每次取胜的方法都不重复。
⑥兵形:用兵的规律。形,方式方法,这里有规律的意思。
⑦避实而击虚:指避开敌人坚实之处,攻击其空虚薄弱的地方。
⑧神:神奇、智谋高超,这里是用兵如神的意思。
⑨五行无常胜:五行,即金、木、水、火、土。
⑩四时无常位:指春、夏、秋、冬依次更替,循环往复,没有哪个季节固定不变。
(11)日有短长:指一年之中,白天们时间有短有长,始终处于变化之中。
(12)月有死生:指月亮有圆缺明暗的变化。农历每月之日为晦,“晦,月尽也”,即是说月死了。农历每月初一为朔,“朔,初也”,即是说月又生了。
【译文】
所以,示形诱敌的方法运用到极妙的程度,能使人们看不出一点形迹,看不出一点形迹,即使有深藏的间谍,也无法探明我方的虚实,即使很高明的敌人,也想不出对付我的办法来。
根椐敌情而取胜,把胜利摆在众人面前,众人还是看不出来。人们只知道我是根据敌情变化取胜的,但是不知道我是怎样根据敌情变化取胜的。所以每次战胜,都不是重复老一套的方法,而是适应不同的情况,变化无穷。
用兵的规律像水,水流动的规律是避开高处而向低处奔流,用兵的规律是避开敌人坚实之处而攻击其虚弱的地方。水因地势的高下而制约其流向,作战则根据敌情而决定取胜的方针。所以,作战没有固定不变的方式方法,就像水流没有固定的形态一样;能依据敌情变化而取胜的,就称得上用兵如神了。
用兵的规律就像自然现象一样,“五行”相生相克,四季依次交替,白天有短有长,月亮有缺有圆,永远处于变化之中。
军争篇
【原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和而舍①,莫难于军争②。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③。
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④,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
故军争为利,军争为危⑤。举军而争利则不及⑥,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⑦。是故卷甲而趋⑧,日夜不处⑨,倍道兼行⑩,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11),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12);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13),其法半至(14);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15)。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16)。
【注释】
①交和而舍:两军营垒对峙而处。交,接触。和,和门,即军门。两军军门相交,即两军对峙。舍,驻扎。
②莫难于军争:于,比。军争,两军争夺取胜的有利条件。
⑧以迂为直,以患为利:迂,曲折、迂回。直,近便的直路。意为将迂回的道路变成直达的道路,把不利的(害处)变为有利的。
④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其”、“之”均指敌人。迂,此处用作使动。前句就我军而言,此句就敌而言。军争时既要使自己“以迂为直,以患为利”,也要善于使敌以直为迂,以利为患。而达到这一目的,在于以利引诱敌人,使其行迂趋患,陷入困境。
⑤军争为利,军争为危:为,这里作“是”、“有”解。此句意为军争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
⑥举军而争利则不及:举,全、皆。率领全部携带装备辎重的军队前去争取先机之利则不能按时到达。不及,不能按时到达预定地点。
⑦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委,丢弃、舍弃。辎重,包括军用器械、营具、粮秣、服装等。捐,弃、损失。句意谓如果扔下一部分军队去争利,则装备辎重将会受到损失。
⑧卷甲而趋:卷,收、藏的意思。甲,铠甲。趋,快速前进。意谓卷甲束杖急速进军。
⑨日夜不处:处,犹言止、息。“日夜不处”即夜以继日,不得休息。
⑩倍道兼行:倍道,行程加倍。兼行,日夜不停。
(11)擒三将军:擒,俘虏、擒获。三将军,三军的将帅。此句意为若奔赴百里,一意争利,则三军的将领会成为敌之俘虏。
(12)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意谓士卒身强力壮者先到,疲弱者滞后掉队,这种做法只有十分之一兵力能到位。
(13)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奔赴五十里而争利,则前军将领会受挫折。蹶,失败,损折。上将军,指前军、先头部队的将帅。
(14)其法半至:通常的结果是部队只能有半教到位。
(15)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奔赴三十里以争利,则士卒也仅能有三分之二到位。
(16)无委积则亡:委积,指物资储备。军队没有物资储备作补充,亦不能生存。
【译文】
孙子说:用兵的一般法则,将帅领受国君的命令,从征集民众、组编军队,直至与敌军列阵对峙,这中间没有比争取有利的先机优势更困难的了。争夺有利条件所以困难,就在于要把迂回弯曲的道路变为直道捷径,把不利的因素变为有利的因素。所以,设法使敌军的进兵道路变得迂回弯曲,用小利引诱敌人上当而改变行军路线,就能做到我军虽后于敌军出发,却能先于敌军到达战场,占据有利地形。这才是真正懂得以迂为直的计谋的将帅。
争夺有利条件,既有获得先机之利的可能,也有走向危险局面的可能。如果全军出动,携带所有装备辎重去争夺先机之利,往往无法按时到达预定地域;如果丢下装备辎重去争夺,就会损失装备辎重。因此,让将士卷起盔甲轻装前进,昼夜不停,一天走两天的路程,急行百里去争先机之利,那么,三军的将帅都可能被敌军所俘虏;健壮的士卒先到,疲弱的士卒后到,结果一般是只有十分之一的兵力到达预定的目的地。
用这样的方法,急行五十里去争利,那么,前军的将领就会遭受挫败,兵力也只有一半可以如期到达;同样,急行三十里去争利,也只能有三分之二的兵力能如期到位。要知道,军队没有装备辎重就会被歼击,没有粮食供应就不能生存,没有军用物资的储备就必然失败。
【原文】
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①;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故兵以诈立②,以分合为变③者也。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