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小说网 www.jdxs.cc,重生方鸿渐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可是、她这好端端的,为什么要找人包养呢?”方鸿渐不解的问道。
娜塔莎叹了口气,然后说道:“哎,都是因为这场该死的战争,该死的日本人在轰炸的时候将她的父亲和新婚丈夫全都炸死了,就剩下她和一个只有十岁的妹妹。如果没有这个拖累,她还能再嫁人,可现在她什么谋生手段都没有,昨天找到我这里,想让我介绍她到复活酒吧去做女侍应,可那是什么地方,我太清楚了,只要进了复活酒吧的门,迟早都会变成我现在这个样子,我实在是不忍心让她也走这一步。我知道方先生您是个好人,您对已经逝去的未婚妻都那么好,如果娜提亚跟了您的话,肯定也会享福的。”
“可、可我的父母很难接受我娶一个俄国女孩啊。”方鸿渐找了个借口推辞道。
“谁说让您娶她了?她现在的身份和处境,能有一个好男人肯照顾她就应该知足了,怎么可能还会奢求您娶她呢?您只要给她买栋房子养起来就行,额、在你们中国,这应该叫做外室,对吧?”
听到娜塔莎这么说,方鸿渐倒是真的有点心动了,不过他还是无法接受这种赤裸裸的金钱与肉体关系,于是想了一下,然后答道:“我总觉得这样做对于娜提亚小姐来说太过于侮辱了,要不这样吧,现在我的诊所还只有我一个人,根本就忙不过来,我可以聘请她来我的诊所工作,再将薪水调的高一点,想来就应该足够她和妹妹的生活了,至于其他的事情,那就以后再说吧。”
“哦,方先生,您真是太伟大、太善良了,我相信娜提亚听到这个消息一定会高兴到发疯的,我这就去告诉她这个好消息。”娜塔莎兴奋的说道。
其实对于上海市内俄国人众多的问题,方鸿渐在前世就有所了解。自从苏联的“十月革命”爆发之后,大量的俄国难民(也称“白俄”)就逃难到了中国的上海,他们本以为在上海有租界,所以可以享受到和其他外国人一样的特权,但是没想到苏联政府取消了所有逃亡者的国籍,所以他们拥有的唯一身份就是国联的护照,但是这种护照全世界只有51个国家承认,偏偏其中并不包括中国,所以他们无法享受其他外国人在中国的特权。
同时因为不会英语,所以他们无法到外资企业工作;也不会汉语,所以也没法到中国的高级商行工作;而且能够坐船逃难过来的几乎都是原本在沙俄有身份和爵位的人士,所以也不屑于从事体力劳动(当然了、也不擅长),因此他们的生存环境非常的差。
无奈之下,许多俄国难民就依靠妻子或女儿当舞女来维持全家的生计。1935年,国际联盟发现在上海,16岁到45岁之间的俄国妇女中,有22%从事色情业。其他人,包括男性和女性,则从事犯罪活动。1929年,上海公共租界巡捕房估计有多达85%的上海外国罪犯都是俄国人。当然了这里面也有好人,比如淞沪会战时带领白俄勇士奋力抗日的莫洛契科夫斯基。
但还是有一点方鸿渐搞不明白,于是在第二天娜提亚来上班的时候就好奇的向她问道:“既然你们俄国人在上海有这么多人,那为什么不成立一个组织来协调和保障大家的生活呢?就像同样流落到上海的犹太人,他们就都生活的很好啊。尤其像哈同先生、沙逊先生那都是富可敌国的存在。”(当时上海大约有三万多的白俄难民。)
“哎,这是因为我们俄国人不团结,光在上海就有二三十个小团体,比如皇家俄罗斯俱乐部、乌拉尔联队同人会、十字勋章联合会、沙皇人民联盟等等等等,像我差点去的复兴餐厅就是保皇派的大本营,这些团体之间彼此都较量的你死我活,怎么可能团结的起来么。”娜提亚郁闷的解释道。
“哦,原来是这样啊。”方鸿渐心道,看来内斗也不光是国人的擅长。
就在两人聊天的时候,忽然门铃响了起来,随后走进一名身材不高、西装革履的中年男子,不知道为什么方鸿渐看到他的第一眼就觉得有些不舒服,随后男子的第一句话就验证了他的猜测,只见中年男人微微一鞠躬说道:“您就是方医生吧,敝姓三井,初期见面、请多多关照!”
一听果然是日本人,方鸿渐的心里就是“咯噔”一声,因为虽然上海几乎已经被日军占领了,但是上海民众反日的态度依然是非常坚决的,比如梅兰芳先生就蓄须明志,坚决不为日本人演出。作为本心,方鸿渐也是不想为日本人服务的,但是作为一名医者,救治病患是他分内之事,本着人道主义精神,是不应该拒绝的。
就在方鸿渐内心矛盾的时候,三井开口继续说道:“方医生,我听闻您这里有一个独门药剂,治疗梅毒具有神效,我这次贸然来访,是想跟您谈一下收购药方事宜,还请方先生割爱。当然了价格上请您放心,一定会让您满意的。”
一听原来是购买药方而不是来找自己治病,方鸿渐心里顿时松了一口气,因为这就没什么好纠结、也没什么好商量的了,于是方鸿渐摆摆手拒绝道:“对不起、三井先生,我暂时没有出售药方的计划,所以无论价格多高、我都不会割爱的。让您空跑一趟,真是不好意思。”
虽然三井在来之前就已经有了被拒绝的准备,但是这第一句话就被拒绝还是让他觉得面子上非常的过不去,于是语气发冷的继续劝道:“方先生,我劝你还是好好一下的好,现在的上海,可是我们日本人的天下,与我们合作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PS:额,犯了个小错误,梅先生蓄须明志原来是1941年在香港所做的壮举,但这里既然用了也就用了吧。
“可是、她这好端端的,为什么要找人包养呢?”方鸿渐不解的问道。
娜塔莎叹了口气,然后说道:“哎,都是因为这场该死的战争,该死的日本人在轰炸的时候将她的父亲和新婚丈夫全都炸死了,就剩下她和一个只有十岁的妹妹。如果没有这个拖累,她还能再嫁人,可现在她什么谋生手段都没有,昨天找到我这里,想让我介绍她到复活酒吧去做女侍应,可那是什么地方,我太清楚了,只要进了复活酒吧的门,迟早都会变成我现在这个样子,我实在是不忍心让她也走这一步。我知道方先生您是个好人,您对已经逝去的未婚妻都那么好,如果娜提亚跟了您的话,肯定也会享福的。”
“可、可我的父母很难接受我娶一个俄国女孩啊。”方鸿渐找了个借口推辞道。
“谁说让您娶她了?她现在的身份和处境,能有一个好男人肯照顾她就应该知足了,怎么可能还会奢求您娶她呢?您只要给她买栋房子养起来就行,额、在你们中国,这应该叫做外室,对吧?”
听到娜塔莎这么说,方鸿渐倒是真的有点心动了,不过他还是无法接受这种赤裸裸的金钱与肉体关系,于是想了一下,然后答道:“我总觉得这样做对于娜提亚小姐来说太过于侮辱了,要不这样吧,现在我的诊所还只有我一个人,根本就忙不过来,我可以聘请她来我的诊所工作,再将薪水调的高一点,想来就应该足够她和妹妹的生活了,至于其他的事情,那就以后再说吧。”
“哦,方先生,您真是太伟大、太善良了,我相信娜提亚听到这个消息一定会高兴到发疯的,我这就去告诉她这个好消息。”娜塔莎兴奋的说道。
其实对于上海市内俄国人众多的问题,方鸿渐在前世就有所了解。自从苏联的“十月革命”爆发之后,大量的俄国难民(也称“白俄”)就逃难到了中国的上海,他们本以为在上海有租界,所以可以享受到和其他外国人一样的特权,但是没想到苏联政府取消了所有逃亡者的国籍,所以他们拥有的唯一身份就是国联的护照,但是这种护照全世界只有51个国家承认,偏偏其中并不包括中国,所以他们无法享受其他外国人在中国的特权。
同时因为不会英语,所以他们无法到外资企业工作;也不会汉语,所以也没法到中国的高级商行工作;而且能够坐船逃难过来的几乎都是原本在沙俄有身份和爵位的人士,所以也不屑于从事体力劳动(当然了、也不擅长),因此他们的生存环境非常的差。
无奈之下,许多俄国难民就依靠妻子或女儿当舞女来维持全家的生计。1935年,国际联盟发现在上海,16岁到45岁之间的俄国妇女中,有22%从事色情业。其他人,包括男性和女性,则从事犯罪活动。1929年,上海公共租界巡捕房估计有多达85%的上海外国罪犯都是俄国人。当然了这里面也有好人,比如淞沪会战时带领白俄勇士奋力抗日的莫洛契科夫斯基。
但还是有一点方鸿渐搞不明白,于是在第二天娜提亚来上班的时候就好奇的向她问道:“既然你们俄国人在上海有这么多人,那为什么不成立一个组织来协调和保障大家的生活呢?就像同样流落到上海的犹太人,他们就都生活的很好啊。尤其像哈同先生、沙逊先生那都是富可敌国的存在。”(当时上海大约有三万多的白俄难民。)
“哎,这是因为我们俄国人不团结,光在上海就有二三十个小团体,比如皇家俄罗斯俱乐部、乌拉尔联队同人会、十字勋章联合会、沙皇人民联盟等等等等,像我差点去的复兴餐厅就是保皇派的大本营,这些团体之间彼此都较量的你死我活,怎么可能团结的起来么。”娜提亚郁闷的解释道。
“哦,原来是这样啊。”方鸿渐心道,看来内斗也不光是国人的擅长。
就在两人聊天的时候,忽然门铃响了起来,随后走进一名身材不高、西装革履的中年男子,不知道为什么方鸿渐看到他的第一眼就觉得有些不舒服,随后男子的第一句话就验证了他的猜测,只见中年男人微微一鞠躬说道:“您就是方医生吧,敝姓三井,初期见面、请多多关照!”
一听果然是日本人,方鸿渐的心里就是“咯噔”一声,因为虽然上海几乎已经被日军占领了,但是上海民众反日的态度依然是非常坚决的,比如梅兰芳先生就蓄须明志,坚决不为日本人演出。作为本心,方鸿渐也是不想为日本人服务的,但是作为一名医者,救治病患是他分内之事,本着人道主义精神,是不应该拒绝的。
就在方鸿渐内心矛盾的时候,三井开口继续说道:“方医生,我听闻您这里有一个独门药剂,治疗梅毒具有神效,我这次贸然来访,是想跟您谈一下收购药方事宜,还请方先生割爱。当然了价格上请您放心,一定会让您满意的。”
一听原来是购买药方而不是来找自己治病,方鸿渐心里顿时松了一口气,因为这就没什么好纠结、也没什么好商量的了,于是方鸿渐摆摆手拒绝道:“对不起、三井先生,我暂时没有出售药方的计划,所以无论价格多高、我都不会割爱的。让您空跑一趟,真是不好意思。”
虽然三井在来之前就已经有了被拒绝的准备,但是这第一句话就被拒绝还是让他觉得面子上非常的过不去,于是语气发冷的继续劝道:“方先生,我劝你还是好好一下的好,现在的上海,可是我们日本人的天下,与我们合作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PS:额,犯了个小错误,梅先生蓄须明志原来是1941年在香港所做的壮举,但这里既然用了也就用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