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小说网 www.jdxs.cc,易中天中华史:汉武的帝国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吕后曾向心腹大臣审食其坦言其忧:
你看那些功臣元勋,
向先帝北面称臣已是别扭委屈,
有可能心甘情愿侍奉少主吗?
少年天子
汉武帝刘彻继位那年,十六岁。[1]
十六岁的男子即便在古代,也是未成年人。当时的法定婚龄是女十五,男二十。因此贵族男孩的成年礼,就在满二十那年举行,要束发,加冠,佩剑,取字,许婚,叫“冠礼”,也叫“婚冠礼”。
刘彻的冠礼却被提前。也许,这是因为他的父亲汉景帝已将不久于人世。事实上,刘彻加冠没过几天,景帝就驾鹤西去,刘彻成为西汉第五任皇帝。[2]
这是一位少年天子。
但,未及弱冠便登大位,汉武并非第一人。最早的小天子是周成王姬诵,最早的小皇帝是汉惠帝刘盈。[3]
刘盈身世可疑。[4]
作为西汉第二任皇帝,刘盈并没留下多少事迹。从现有的资料看,他似乎是战乱中成长的苦孩子,从小就颠沛流离。甚至在兵败彭城的逃难途中,还几次三番被刘邦推下车去。靠着夏侯婴的营救,才捡回一条命来。
这一年,刘盈六岁。
不难想象,这事在一个六岁孩子的心中,会留下怎样的阴影。好在兵败彭城两个月后,刘盈被立为太子。这当然因为他虽非长子(长子是庶出的齐王刘肥),却是嫡出,是刘邦正妻吕后的独生子。
可惜,刘邦似乎并不看好这唯一的嫡子,几次三番要废了刘盈,改立戚夫人的儿子赵王如意。据说,刘邦的态度越来越坚定,连张良和叔孙通也不能力挽狂澜。
然而事情的变化,却极具戏剧性。
变化发生在刘邦去世那年。某次宴会上,太子刘盈前来侍奉父皇,身后却站着四位老人。他们个个八十岁以上,须发雪白,衣冠甚伟,让刘邦看得目瞪口呆。
于是四人上前,自报家门。
第一位,东园公。
第二位,甪里先生。
第三位,绮里季。
第四位,夏黄公。
这就是所谓的“商山四皓”了。他们是秦末以来就隐居深山、名满天下的世外高人,也是刘邦仰慕已久的。
刘邦问:朕求诸君多年不得,怎么跟了我儿?
商山四皓行礼说:陛下傲慢无礼,太子仁孝恭敬,所以天下士人无不愿为太子赴汤蹈火。
礼毕,四位老人飘然而去。
刘邦目送商山四皓离席,然后叫来戚夫人说:你都看见了吧?太子地位不可动摇,吕后才是你的真主子。
戚夫人哭。
刘邦却表示无能为力。他说:你为我楚舞,我为你楚歌吧!于是刘邦慷慨悲歌,一而再,再而三。歌毕,也离席而去,留下戚夫人泣不成声,哭倒在地。
从此,刘邦不再提出换太子。[5]
这可真是新派武侠小说里面才有的场面。那四位老人的名字,也很像小说中的武林高手。据说,他们是张良为吕后出谋划策,特地请来为太子刘盈撑腰的。因此,这事就像张良当年的奇遇黄石公,非常不靠谱。[6]
但更不靠谱的,还在后面。
按照《史记》、《汉书》和《资治通鉴》的说法,刘盈继位是在汉高祖十二年五月,时年十七岁。七个月后,也就是汉惠帝元年的十二月,吕后就谋杀了赵王如意。
谋杀是处心积虑的,因为据说刘盈已经感觉弟弟不太安全。所以,如意从赵国来到长安时,刘盈便亲自到霸上迎接,接回宫后又同吃同住,像当年鸿门宴上项伯护着刘邦一样护卫着如意,吕后竟不能下手。
可惜百密难免一疏。某天早上,刘盈外出打猎,如意留在宫中。吕后闻讯,立即将如意毒杀。
故事讲到这里,破绽也就露了出来。
请问:如意为什么没跟刘盈一起去打猎?
解释是:赵王年少,不能早起。
很好!一个年纪小到“不能蚤(早)起”的孩子,刘邦凭什么说他“类我”(像自己)?所谓刘盈“不类”而“如意类我”因此就要换人,岂非胡扯?
没错,刘盈确实不像父母,既不像父亲心狠手辣,也不像母亲刚毅果断。他心慈手软,胆小怕事,很可能还有些多愁善感和自暴自弃。把江山社稷交给这样的人,当然不能放心。但,交给那位不能早起的,就可靠吗?
都靠不住。
刘邦的立储,已不能着眼于接班人自身。
那看什么?
看母亲。刘盈也好,如意也罢,继位之后恐怕都得靠太后撑腰,甚至靠太后临朝。
那么,戚夫人和吕后,哪个可靠?
吕后。
事实上,吕后不但是刘邦的结发妻子,更是他的亲密战友。刘邦的江山,其实是他和吕后一起打下来的。这是当时舆论的共识。甚至还有人说,吕后和她的家族是像推车子一样,把刘邦推上帝位的。[7]
显然,吕后对刘邦的江山,会比戚夫人更加爱惜。
更何况,她也能干得多。
因此,作为男人,或者在床上,刘邦也许更喜欢戚夫人。但作为政治家,在朝廷,他绝对更相信吕后。
更重要的是,功臣们也都投了吕后一票。
刘邦的功臣,武将方面,韩信、彭越、英布已死,樊哙则是吕后的妹夫。文臣方面,萧何在灭韩信时即已站在吕后一边,张良和叔孙通都支持刘盈,陈平后来也挺吕后。有人支持戚夫人母子吗?没有。[8]
局势如此明朗,戚夫人有什么可争的呢?
的确,刘邦和吕后,更多的是政治关系,未必有多少爱情。刘邦南征北战时,吕后常常留守后方忙于政务,戚夫人则常年陪伴在刘邦身边。日久生情,爱屋及乌,刘邦许诺废嫡立爱,并非没有可能。只不过,这种许诺可能是一时兴起,也可能是哄美人开心,靠不住的。
政治家,都不会爱情至上。
所以,什么商山四皓,什么楚歌楚舞,都不过是编出来的故事,或者是当时的一场表演,串通好了演给戚夫人看的。而且那总导演,弄不好就是刘邦本人。
这并非没有可能。想当年,刘邦还没发迹时,吕后就制造舆论,说常常看见刘邦头顶上有云气,结果小混混们都跟了刘邦。这其实就是两口子串通一气演的双簧。
当然,这回也可能是张良总导演,吕后制片人。
不管怎么说,张良站在吕后一边,是可以肯定的。赵王如意和戚夫人为吕后所杀,大体上也能肯定。至少,没有证据证明非她所杀。吕后,可是连韩信都敢杀的。杀那手无寸铁的孤儿寡母,又算什么!
但,心狠手辣的吕后,也未必不会蒙冤。
黑锅与嫌疑
刘邦选择刘盈,其实是选择了吕后。
这一点,吕后和刘盈都清楚。因此,刘盈继位后,就把权力和政务都交给了自己的母亲。但在一个男尊女卑的社会,这样做显然并不合适,皇族也很没面子。因此史家必须给个说法,还必须由吕后来背黑锅。
于是,又一个故事被编了出来。
这故事说,吕后毒死赵王如意后,便把他的母亲戚夫人砍去手脚,挖掉眼睛,熏聋耳朵,弄哑喉咙,扔在猪圈里,号称“人彘”(人猪),然后让汉惠帝刘盈来看。
结果,惠帝放声大哭,一病不起。他说:这不是人干的事情!我作为太后的儿子,是没法治天下了。
据说,这就是惠帝不理朝政的原因。
但可惜,这实在离谱。
首先我们要问:吕后有必要这么做吗?没有。前面已经说过,戚夫人和赵王如意,根本就不可能构成威胁。过去不能,后来就更不能。对于毫无反抗能力的假想敌,就算要消灭,又犯得着下如此毒手吗?
泄愤也说不通。要知道,任何人受此酷刑,都不会再有感觉。戚夫人不痛,吕后何快之有?
更何况就算要泄愤,又何必要让惠帝来看呢?惠帝又不是戚夫人的同伙和同谋!难道吕后要威胁自己的独生子?难道她觉得惠帝受的刺激还不够?
汉惠帝因此而醉生梦死,就更是胡说。恰恰相反,他曾经是很想有所作为的。一天到晚吃喝玩乐,完全不理朝政的人也有,但不是汉惠帝,而是曹参。
曹参接替去世的萧何担任大汉相国,是在汉惠帝二年的七月。这时,距离所谓“人彘”事件已经一年半,照理说汉惠帝早就该泡在酒坛子里了。然而他对曹参的消极怠工却是十分不满,也非常着急。
不过惠帝毕竟是惠帝。他并不敢也不忍当面指责先帝的功臣,而是私下里对曹参的儿子说:令尊大人是不是看不起朕呀?整天灯红酒绿,怎么能心忧天下呢?
于是曹参向惠帝请罪。
曹参说:请问陛下与高皇帝,谁更圣明英武?
惠帝说:朕岂敢望先帝之项背。
曹参又说:陛下认为臣与萧何,谁更贤明有才?
惠帝又说:先生似乎不如萧相国。
曹参说:这就对了!高皇帝和萧相国,早就平定了天下,确立了法规,没什么可忧虑的呀!现在,陛下只需垂衣拱手,臣等也只需谨守职责,不就天下太平了吗?
惠帝这才恍然大悟。
没错,自己比不上高皇帝,曹参也比不上萧相国,瞎忙活什么呢?还是不折腾为好。
从此,汉帝国按部就班,萧规曹随。[9]
很清楚,惠帝的不理朝政,其实是无为而治。这既是受曹参启发,也是当时帝国的政治需要和大势所趋,跟戚夫人或者吕后,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但,这不等于吕后没有别的嫌疑。
可疑之处在惠帝刘盈的成年礼。刘盈是十七岁那年继位的,但拖到继位后第四年才加冠。这时,少年天子已经二十一岁,是不是也太晚了一点?
当然是。
那么,惠帝的冠礼,为什么会这么晚?
为了等张皇后成年。
张皇后是在汉惠帝举行成年礼的五个月前,嫁给惠帝并立为皇后的。先婚后冠,可见这婚姻的重要。看来,汉惠帝的皇后,只能是这位张姑娘。张姑娘不成年,汉惠帝就不能正式成婚,也不能举行冠礼。
那么,张皇后又是何许人也?
鲁元公主和张敖的女儿。
难怪汉惠帝只能耐心等待,因为鲁元公主是他同父同母的亲姐姐,嫁给张敖是在汉五年。可见汉惠帝的这位张皇后,封后时顶多十岁。算作成年,已很勉强。
这当然是吕太后的一手包办。实际上,她是把自己未成年的亲外孙女,嫁给了自己刚成年的亲儿子。尽管谁都知道,政治人物的婚姻几乎无不具有政治性,但汉惠帝的这桩婚姻,也实在太离谱了一点。
然而吕太后宁肯死扛硬拖着,也要等到自己的外孙女勉强可以封后,才给惠帝加冠,尽管那少年天子早就有了性能力,也早就跟宫女们生了一堆儿子。
问题是,吕后为什么要这样谋划呢?
因为恐惧。
恐惧是可以想象的。据说,吕后曾向心腹大臣审食其坦言其忧:你看那些功臣元勋,向先帝北面称臣已是别扭委屈,有可能心甘情愿侍奉少主吗?[10]
这话并非没有道理。
事实上,刘邦成为天子,跟周武称王、始皇称帝大不相同。周王和秦皇,原本就是贵族,就是君主,跟僚佐的关系也早就是君臣。其地位,当然无人觊觎。
刘邦则不同。他和功臣元勋,当年都是编入户籍的平民(诸将与帝为编户民),大家平起平坐。现在,凭什么你就能高高在上,我就该俯首称臣?再说了,既然一介平民也能当皇帝,为什么你当得,我当不得?
有这资质和能力的,不止刘邦一个吧?
资质和能力超过刘盈的,就更不止一个吧?
难怪吕后的精神会高度紧张。是啊,赤手空拳,孤儿寡母,怎么对付得了如狼似虎的权臣们?
孤立无援就得拉帮结派,靠得住的是自家人。
因此,汉惠帝驾崩后,更加势单力薄的吕太后便封王封侯。受封的既有刘家人,也有吕家人。刘氏四王:淮阳王刘彊(强),常山王刘不疑,济川王刘太,琅琊王刘泽。吕氏三王:梁王吕产,赵王吕禄,燕王吕通(梁王原本是吕王,吕王最早是吕台,后为吕嘉,再后为吕产)。
表面上看,吕后是公平的。她先封刘,后封吕;刘家王多,吕家的少。然而刘氏四王,都是小国。而且,淮阳王刘彊去世,就改封刘武;常山王刘不疑去世,就改封刘山(更名为刘义),后来又改封刘朝。这四国前后七王,都是惠帝与宫女所生,也都是小孩子。成年人只有琅琊王刘泽(吕后侄女婿),却是吕后党羽。
吕氏三王却都是大国,三大国的国王也原本都是刘邦的儿子,但都被吕后害死。最先被害的是赵王如意。如意死后,赵王换成刘邦的六子淮南王刘友,结果被吕后软禁饿死。刘友死后,赵王又换成刘邦的五子梁王刘恢,结果被吕后活活气死。所以后来讨吕的檄文,便说吕氏“比(接连)杀三赵王”。至于燕王,原本是刘邦的八子刘建。刘建倒是自己死的,但他的儿子却被吕后杀掉。于是,赵、梁、燕三国都落入吕家手中。
大国夺过来给自家人,小国封给儿童们装样子。吕后之心,已是昭然若揭。
那么,她安全了吗?
没有。恰恰相反,一起惊天血案很快在京城掀起,吕氏家族也因此身败名裂。
喋血京师
吕后刚刚去世,血案就发生了。
对此,吕后早有预感。临终前,她叫来梁王吕产和赵王吕禄,告诫他们控制军队,守卫皇宫,以防兵变。
这是先见之明,也可行。
的确,吕产和吕禄应该是靠得住的。吕产之父,是吕后的大哥吕泽;吕禄之父,是吕后的二哥吕释之。何况二吕虽然封王,却不在王国,而在京师,吕产为相国,吕禄为上将军。更重要的是,他俩手中有兵权。
兵权是张良的儿子帮他们要来的。
张良的儿子叫张辟。惠帝去世时,他特地去见左丞相陈平,问了一个问题:皇上是太后的独生子。皇上驾崩,太后却哭不出来,大人知道为什么吗?
陈平问:为什么?
张辟说:当然是不放心各位了。
于是陈平接受张辟的建议,让吕家统率南北军。南北军是京师的近卫军,其中南军守宫城,北军守京城。吕后驾崩时,吕禄掌北军,吕产掌南军。
有政权,有兵权,有防备,应该万无一失。
可惜事与愿违。
而且谁都想不到,第一个跳出来的竟是刘章。
刘章是吕禄的女婿,在吕后首批封侯时,被封为朱虚侯。他的弟弟刘兴居,也在吕产封王时被封为东牟侯。在吕后看来,这哥俩应该算作自己人。
那么,刘章为什么要坏吕后的事?
因为刘章还是前任齐王刘肥的儿子,现任齐王刘襄的弟弟。刘肥是差一点被吕后杀掉的,靠献出城阳郡才保住性命。刘襄任上,吕后又先后割走了济南郡和琅琊郡,分别封给侄儿吕台和侄女婿刘泽。
齐国被抢走了三个郡,齐王当然不爽。
父兄不爽,刘章也不爽。何况他也不看好吕家。在他看来,刘吕两族难免一战,而吕氏必败无疑。跟着吕家人混,那是要掉脑袋的。
更重要的是,刘章想拥立刘襄为帝。[11]
这并非没有可能。
事实上,刘肥是刘邦长子,刘襄是刘邦长孙。刘肥没能当上皇帝,是因为庶出。但,嫡出的刘盈已死。现任少帝刘弘(原名刘义)名为刘盈之子,其实来历不明,或可以说成来历不明。刘襄为帝,名正言顺。
于是刘章派人联络刘襄,鼓动他出兵讨吕,自己和弟弟刘兴居在京师为内应。齐王刘襄也毫不含糊,立即树起义旗传檄天下,亮出的口号是“入诛不当为王者”。
相国吕产闻讯,派出灌婴将兵反击。
灌婴也是沛公时代就从军的“老革命”,刘邦称帝之后封为颍阴侯。然而灌婴军至荥阳,却与齐王达成密谋:各自按兵不动,静观京师之变。一旦诸吕谋乱,共诛之。
外有刘襄,内有刘章,吕后所立小皇帝刘弘,所封淮阳王刘武、常山王刘朝、济川王刘太,都未成年。吕产和吕禄方寸大乱,竟不知何去何从。
太尉周勃和丞相陈平却决定动手。
陈平和周勃的第一步棋,是派出了一位说客。说客名叫郦寄,是郦食其的侄子,吕禄的好朋友。郦寄对吕禄说:高皇帝和吕太后共定天下,刘氏九王,吕氏三王,大家都认可。但如果不去封国,拥兵京师,就会遭人猜疑。为什么不交出兵权,高枕无忧做国王呢?
吕禄认为有道理,便跟郦寄一起去打猎。
周勃立即行动。他先是假传圣旨骗开营门,然后又从吕禄那里取来将印,轻而易举就夺得北军兵权。
接下来,要解决南军。
南军的兵权掌握在吕产手中。这时,吕产已经得知灌婴与刘襄的密谋,跑进了未央宫。陈平闻讯,立即派朱虚侯刘章协助周勃。结果,吕产被拦在殿门外,最后被刘章杀死在厕所里。长乐宫卫尉吕更始,也被刘章杀死。
吕产一死,周勃便放手大清洗。他下令全城搜捕吕氏家人,不分男女老少,一律格杀勿论。于是,继梁王吕产、赘其侯吕更始之后,赵王吕禄、燕王吕通、临光侯吕(读如须,吕后妹,樊哙妻),也先后被捕被杀。
这可真是惊天血案。
但,此案可疑。
按照后世的说法,此案的起因是诸吕擅权,图谋不轨,危害刘氏。然而这种说法却只有罪名,没有罪证。反倒是诸吕一死,刘家就有人跟着倒霉。大臣会议宣布:小皇帝刘弘不是惠帝的儿子,应该废掉,另立天子。
这并不奇怪。刘弘,是吕后所立嘛!
只不过,出乎意料的是,被另立者并非踌躇满志的齐王刘襄,而是鲜为人知、一贯低调的代王刘恒。
说来这也是刘襄自作自受。
刘襄发难后,第一步就是夺琅琊王刘泽之兵。他派人去见刘泽,谎称自己年轻不懂事,愿以齐军相归属。刘泽上当受骗,跑到临淄接兵,却被刘襄扣押。
于是刘泽对刘襄说:大王是高帝长孙,臣泽在刘家年纪最大。现在大臣们犹豫,不知立谁为好,最后恐怕还得听泽的,为什么不让泽去游说群臣呢?
刘襄觉得有理,立即派车送刘泽回京。
然而刘泽说这话,不过是为了脱身,哪里会帮刘襄谋求帝位?相反,在讨论另立天子的会议上,第一个跳出来投反对票的就是刘泽。刘泽说,齐王的丈母娘家就像戴帽子的老虎。立齐王,不等于再立吕产和吕禄吗?
群臣均以为是。[12]
现在,轮到刘襄有苦难言了。齐国虽兵强马壮,但真要西进长安,仍力不能及,也只好偃旗息鼓。此公以欺诈手段兼并他人实力,又因急于上位而被出卖,恐怕只能自己咽下苦果。连带刘章,也成了为人作嫁。
刘章和他弟弟刘兴居,后来倒是得到了酬劳。第二年,新皇帝刘恒封刘章为城阳王,兴居为济北王。城阳郡原本就是齐王刘肥割让给鲁元公主的,济北郡更是齐地,刘襄一点便宜没占着,刘恒也一点没亏损。[13]
刘章被封,功在打前站;兴居受赏,功在断后路。大臣会议做出立刘恒为帝的决定后,刘兴居说:灭诸吕我没功劳,请让我去皇宫打扫卫生。于是与汝阳侯夏侯婴一起将小皇帝刘弘驱逐,然后迎刘恒进宫。
当晚,小皇帝刘弘和淮阳王刘武、常山王刘朝、济川王刘太都被杀死。刘弘死在少府,三王死在王府。实施谋杀的,据说是帝国的有关部门(有司)。
吕家人死光了。皇宫和京城里的刘盈一族,现在也死光了。请问这是安刘吗?请问这是平叛吗?
不,是政变。
政变是需要理由的,否则就没有合法性和正当性。对于陈平和周勃,就更是如此。
弥天大谎
陈平和周勃,都曾挺吕。
汉惠帝去世后第二年,吕后就... -->>
吕后曾向心腹大臣审食其坦言其忧:
你看那些功臣元勋,
向先帝北面称臣已是别扭委屈,
有可能心甘情愿侍奉少主吗?
少年天子
汉武帝刘彻继位那年,十六岁。[1]
十六岁的男子即便在古代,也是未成年人。当时的法定婚龄是女十五,男二十。因此贵族男孩的成年礼,就在满二十那年举行,要束发,加冠,佩剑,取字,许婚,叫“冠礼”,也叫“婚冠礼”。
刘彻的冠礼却被提前。也许,这是因为他的父亲汉景帝已将不久于人世。事实上,刘彻加冠没过几天,景帝就驾鹤西去,刘彻成为西汉第五任皇帝。[2]
这是一位少年天子。
但,未及弱冠便登大位,汉武并非第一人。最早的小天子是周成王姬诵,最早的小皇帝是汉惠帝刘盈。[3]
刘盈身世可疑。[4]
作为西汉第二任皇帝,刘盈并没留下多少事迹。从现有的资料看,他似乎是战乱中成长的苦孩子,从小就颠沛流离。甚至在兵败彭城的逃难途中,还几次三番被刘邦推下车去。靠着夏侯婴的营救,才捡回一条命来。
这一年,刘盈六岁。
不难想象,这事在一个六岁孩子的心中,会留下怎样的阴影。好在兵败彭城两个月后,刘盈被立为太子。这当然因为他虽非长子(长子是庶出的齐王刘肥),却是嫡出,是刘邦正妻吕后的独生子。
可惜,刘邦似乎并不看好这唯一的嫡子,几次三番要废了刘盈,改立戚夫人的儿子赵王如意。据说,刘邦的态度越来越坚定,连张良和叔孙通也不能力挽狂澜。
然而事情的变化,却极具戏剧性。
变化发生在刘邦去世那年。某次宴会上,太子刘盈前来侍奉父皇,身后却站着四位老人。他们个个八十岁以上,须发雪白,衣冠甚伟,让刘邦看得目瞪口呆。
于是四人上前,自报家门。
第一位,东园公。
第二位,甪里先生。
第三位,绮里季。
第四位,夏黄公。
这就是所谓的“商山四皓”了。他们是秦末以来就隐居深山、名满天下的世外高人,也是刘邦仰慕已久的。
刘邦问:朕求诸君多年不得,怎么跟了我儿?
商山四皓行礼说:陛下傲慢无礼,太子仁孝恭敬,所以天下士人无不愿为太子赴汤蹈火。
礼毕,四位老人飘然而去。
刘邦目送商山四皓离席,然后叫来戚夫人说:你都看见了吧?太子地位不可动摇,吕后才是你的真主子。
戚夫人哭。
刘邦却表示无能为力。他说:你为我楚舞,我为你楚歌吧!于是刘邦慷慨悲歌,一而再,再而三。歌毕,也离席而去,留下戚夫人泣不成声,哭倒在地。
从此,刘邦不再提出换太子。[5]
这可真是新派武侠小说里面才有的场面。那四位老人的名字,也很像小说中的武林高手。据说,他们是张良为吕后出谋划策,特地请来为太子刘盈撑腰的。因此,这事就像张良当年的奇遇黄石公,非常不靠谱。[6]
但更不靠谱的,还在后面。
按照《史记》、《汉书》和《资治通鉴》的说法,刘盈继位是在汉高祖十二年五月,时年十七岁。七个月后,也就是汉惠帝元年的十二月,吕后就谋杀了赵王如意。
谋杀是处心积虑的,因为据说刘盈已经感觉弟弟不太安全。所以,如意从赵国来到长安时,刘盈便亲自到霸上迎接,接回宫后又同吃同住,像当年鸿门宴上项伯护着刘邦一样护卫着如意,吕后竟不能下手。
可惜百密难免一疏。某天早上,刘盈外出打猎,如意留在宫中。吕后闻讯,立即将如意毒杀。
故事讲到这里,破绽也就露了出来。
请问:如意为什么没跟刘盈一起去打猎?
解释是:赵王年少,不能早起。
很好!一个年纪小到“不能蚤(早)起”的孩子,刘邦凭什么说他“类我”(像自己)?所谓刘盈“不类”而“如意类我”因此就要换人,岂非胡扯?
没错,刘盈确实不像父母,既不像父亲心狠手辣,也不像母亲刚毅果断。他心慈手软,胆小怕事,很可能还有些多愁善感和自暴自弃。把江山社稷交给这样的人,当然不能放心。但,交给那位不能早起的,就可靠吗?
都靠不住。
刘邦的立储,已不能着眼于接班人自身。
那看什么?
看母亲。刘盈也好,如意也罢,继位之后恐怕都得靠太后撑腰,甚至靠太后临朝。
那么,戚夫人和吕后,哪个可靠?
吕后。
事实上,吕后不但是刘邦的结发妻子,更是他的亲密战友。刘邦的江山,其实是他和吕后一起打下来的。这是当时舆论的共识。甚至还有人说,吕后和她的家族是像推车子一样,把刘邦推上帝位的。[7]
显然,吕后对刘邦的江山,会比戚夫人更加爱惜。
更何况,她也能干得多。
因此,作为男人,或者在床上,刘邦也许更喜欢戚夫人。但作为政治家,在朝廷,他绝对更相信吕后。
更重要的是,功臣们也都投了吕后一票。
刘邦的功臣,武将方面,韩信、彭越、英布已死,樊哙则是吕后的妹夫。文臣方面,萧何在灭韩信时即已站在吕后一边,张良和叔孙通都支持刘盈,陈平后来也挺吕后。有人支持戚夫人母子吗?没有。[8]
局势如此明朗,戚夫人有什么可争的呢?
的确,刘邦和吕后,更多的是政治关系,未必有多少爱情。刘邦南征北战时,吕后常常留守后方忙于政务,戚夫人则常年陪伴在刘邦身边。日久生情,爱屋及乌,刘邦许诺废嫡立爱,并非没有可能。只不过,这种许诺可能是一时兴起,也可能是哄美人开心,靠不住的。
政治家,都不会爱情至上。
所以,什么商山四皓,什么楚歌楚舞,都不过是编出来的故事,或者是当时的一场表演,串通好了演给戚夫人看的。而且那总导演,弄不好就是刘邦本人。
这并非没有可能。想当年,刘邦还没发迹时,吕后就制造舆论,说常常看见刘邦头顶上有云气,结果小混混们都跟了刘邦。这其实就是两口子串通一气演的双簧。
当然,这回也可能是张良总导演,吕后制片人。
不管怎么说,张良站在吕后一边,是可以肯定的。赵王如意和戚夫人为吕后所杀,大体上也能肯定。至少,没有证据证明非她所杀。吕后,可是连韩信都敢杀的。杀那手无寸铁的孤儿寡母,又算什么!
但,心狠手辣的吕后,也未必不会蒙冤。
黑锅与嫌疑
刘邦选择刘盈,其实是选择了吕后。
这一点,吕后和刘盈都清楚。因此,刘盈继位后,就把权力和政务都交给了自己的母亲。但在一个男尊女卑的社会,这样做显然并不合适,皇族也很没面子。因此史家必须给个说法,还必须由吕后来背黑锅。
于是,又一个故事被编了出来。
这故事说,吕后毒死赵王如意后,便把他的母亲戚夫人砍去手脚,挖掉眼睛,熏聋耳朵,弄哑喉咙,扔在猪圈里,号称“人彘”(人猪),然后让汉惠帝刘盈来看。
结果,惠帝放声大哭,一病不起。他说:这不是人干的事情!我作为太后的儿子,是没法治天下了。
据说,这就是惠帝不理朝政的原因。
但可惜,这实在离谱。
首先我们要问:吕后有必要这么做吗?没有。前面已经说过,戚夫人和赵王如意,根本就不可能构成威胁。过去不能,后来就更不能。对于毫无反抗能力的假想敌,就算要消灭,又犯得着下如此毒手吗?
泄愤也说不通。要知道,任何人受此酷刑,都不会再有感觉。戚夫人不痛,吕后何快之有?
更何况就算要泄愤,又何必要让惠帝来看呢?惠帝又不是戚夫人的同伙和同谋!难道吕后要威胁自己的独生子?难道她觉得惠帝受的刺激还不够?
汉惠帝因此而醉生梦死,就更是胡说。恰恰相反,他曾经是很想有所作为的。一天到晚吃喝玩乐,完全不理朝政的人也有,但不是汉惠帝,而是曹参。
曹参接替去世的萧何担任大汉相国,是在汉惠帝二年的七月。这时,距离所谓“人彘”事件已经一年半,照理说汉惠帝早就该泡在酒坛子里了。然而他对曹参的消极怠工却是十分不满,也非常着急。
不过惠帝毕竟是惠帝。他并不敢也不忍当面指责先帝的功臣,而是私下里对曹参的儿子说:令尊大人是不是看不起朕呀?整天灯红酒绿,怎么能心忧天下呢?
于是曹参向惠帝请罪。
曹参说:请问陛下与高皇帝,谁更圣明英武?
惠帝说:朕岂敢望先帝之项背。
曹参又说:陛下认为臣与萧何,谁更贤明有才?
惠帝又说:先生似乎不如萧相国。
曹参说:这就对了!高皇帝和萧相国,早就平定了天下,确立了法规,没什么可忧虑的呀!现在,陛下只需垂衣拱手,臣等也只需谨守职责,不就天下太平了吗?
惠帝这才恍然大悟。
没错,自己比不上高皇帝,曹参也比不上萧相国,瞎忙活什么呢?还是不折腾为好。
从此,汉帝国按部就班,萧规曹随。[9]
很清楚,惠帝的不理朝政,其实是无为而治。这既是受曹参启发,也是当时帝国的政治需要和大势所趋,跟戚夫人或者吕后,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但,这不等于吕后没有别的嫌疑。
可疑之处在惠帝刘盈的成年礼。刘盈是十七岁那年继位的,但拖到继位后第四年才加冠。这时,少年天子已经二十一岁,是不是也太晚了一点?
当然是。
那么,惠帝的冠礼,为什么会这么晚?
为了等张皇后成年。
张皇后是在汉惠帝举行成年礼的五个月前,嫁给惠帝并立为皇后的。先婚后冠,可见这婚姻的重要。看来,汉惠帝的皇后,只能是这位张姑娘。张姑娘不成年,汉惠帝就不能正式成婚,也不能举行冠礼。
那么,张皇后又是何许人也?
鲁元公主和张敖的女儿。
难怪汉惠帝只能耐心等待,因为鲁元公主是他同父同母的亲姐姐,嫁给张敖是在汉五年。可见汉惠帝的这位张皇后,封后时顶多十岁。算作成年,已很勉强。
这当然是吕太后的一手包办。实际上,她是把自己未成年的亲外孙女,嫁给了自己刚成年的亲儿子。尽管谁都知道,政治人物的婚姻几乎无不具有政治性,但汉惠帝的这桩婚姻,也实在太离谱了一点。
然而吕太后宁肯死扛硬拖着,也要等到自己的外孙女勉强可以封后,才给惠帝加冠,尽管那少年天子早就有了性能力,也早就跟宫女们生了一堆儿子。
问题是,吕后为什么要这样谋划呢?
因为恐惧。
恐惧是可以想象的。据说,吕后曾向心腹大臣审食其坦言其忧:你看那些功臣元勋,向先帝北面称臣已是别扭委屈,有可能心甘情愿侍奉少主吗?[10]
这话并非没有道理。
事实上,刘邦成为天子,跟周武称王、始皇称帝大不相同。周王和秦皇,原本就是贵族,就是君主,跟僚佐的关系也早就是君臣。其地位,当然无人觊觎。
刘邦则不同。他和功臣元勋,当年都是编入户籍的平民(诸将与帝为编户民),大家平起平坐。现在,凭什么你就能高高在上,我就该俯首称臣?再说了,既然一介平民也能当皇帝,为什么你当得,我当不得?
有这资质和能力的,不止刘邦一个吧?
资质和能力超过刘盈的,就更不止一个吧?
难怪吕后的精神会高度紧张。是啊,赤手空拳,孤儿寡母,怎么对付得了如狼似虎的权臣们?
孤立无援就得拉帮结派,靠得住的是自家人。
因此,汉惠帝驾崩后,更加势单力薄的吕太后便封王封侯。受封的既有刘家人,也有吕家人。刘氏四王:淮阳王刘彊(强),常山王刘不疑,济川王刘太,琅琊王刘泽。吕氏三王:梁王吕产,赵王吕禄,燕王吕通(梁王原本是吕王,吕王最早是吕台,后为吕嘉,再后为吕产)。
表面上看,吕后是公平的。她先封刘,后封吕;刘家王多,吕家的少。然而刘氏四王,都是小国。而且,淮阳王刘彊去世,就改封刘武;常山王刘不疑去世,就改封刘山(更名为刘义),后来又改封刘朝。这四国前后七王,都是惠帝与宫女所生,也都是小孩子。成年人只有琅琊王刘泽(吕后侄女婿),却是吕后党羽。
吕氏三王却都是大国,三大国的国王也原本都是刘邦的儿子,但都被吕后害死。最先被害的是赵王如意。如意死后,赵王换成刘邦的六子淮南王刘友,结果被吕后软禁饿死。刘友死后,赵王又换成刘邦的五子梁王刘恢,结果被吕后活活气死。所以后来讨吕的檄文,便说吕氏“比(接连)杀三赵王”。至于燕王,原本是刘邦的八子刘建。刘建倒是自己死的,但他的儿子却被吕后杀掉。于是,赵、梁、燕三国都落入吕家手中。
大国夺过来给自家人,小国封给儿童们装样子。吕后之心,已是昭然若揭。
那么,她安全了吗?
没有。恰恰相反,一起惊天血案很快在京城掀起,吕氏家族也因此身败名裂。
喋血京师
吕后刚刚去世,血案就发生了。
对此,吕后早有预感。临终前,她叫来梁王吕产和赵王吕禄,告诫他们控制军队,守卫皇宫,以防兵变。
这是先见之明,也可行。
的确,吕产和吕禄应该是靠得住的。吕产之父,是吕后的大哥吕泽;吕禄之父,是吕后的二哥吕释之。何况二吕虽然封王,却不在王国,而在京师,吕产为相国,吕禄为上将军。更重要的是,他俩手中有兵权。
兵权是张良的儿子帮他们要来的。
张良的儿子叫张辟。惠帝去世时,他特地去见左丞相陈平,问了一个问题:皇上是太后的独生子。皇上驾崩,太后却哭不出来,大人知道为什么吗?
陈平问:为什么?
张辟说:当然是不放心各位了。
于是陈平接受张辟的建议,让吕家统率南北军。南北军是京师的近卫军,其中南军守宫城,北军守京城。吕后驾崩时,吕禄掌北军,吕产掌南军。
有政权,有兵权,有防备,应该万无一失。
可惜事与愿违。
而且谁都想不到,第一个跳出来的竟是刘章。
刘章是吕禄的女婿,在吕后首批封侯时,被封为朱虚侯。他的弟弟刘兴居,也在吕产封王时被封为东牟侯。在吕后看来,这哥俩应该算作自己人。
那么,刘章为什么要坏吕后的事?
因为刘章还是前任齐王刘肥的儿子,现任齐王刘襄的弟弟。刘肥是差一点被吕后杀掉的,靠献出城阳郡才保住性命。刘襄任上,吕后又先后割走了济南郡和琅琊郡,分别封给侄儿吕台和侄女婿刘泽。
齐国被抢走了三个郡,齐王当然不爽。
父兄不爽,刘章也不爽。何况他也不看好吕家。在他看来,刘吕两族难免一战,而吕氏必败无疑。跟着吕家人混,那是要掉脑袋的。
更重要的是,刘章想拥立刘襄为帝。[11]
这并非没有可能。
事实上,刘肥是刘邦长子,刘襄是刘邦长孙。刘肥没能当上皇帝,是因为庶出。但,嫡出的刘盈已死。现任少帝刘弘(原名刘义)名为刘盈之子,其实来历不明,或可以说成来历不明。刘襄为帝,名正言顺。
于是刘章派人联络刘襄,鼓动他出兵讨吕,自己和弟弟刘兴居在京师为内应。齐王刘襄也毫不含糊,立即树起义旗传檄天下,亮出的口号是“入诛不当为王者”。
相国吕产闻讯,派出灌婴将兵反击。
灌婴也是沛公时代就从军的“老革命”,刘邦称帝之后封为颍阴侯。然而灌婴军至荥阳,却与齐王达成密谋:各自按兵不动,静观京师之变。一旦诸吕谋乱,共诛之。
外有刘襄,内有刘章,吕后所立小皇帝刘弘,所封淮阳王刘武、常山王刘朝、济川王刘太,都未成年。吕产和吕禄方寸大乱,竟不知何去何从。
太尉周勃和丞相陈平却决定动手。
陈平和周勃的第一步棋,是派出了一位说客。说客名叫郦寄,是郦食其的侄子,吕禄的好朋友。郦寄对吕禄说:高皇帝和吕太后共定天下,刘氏九王,吕氏三王,大家都认可。但如果不去封国,拥兵京师,就会遭人猜疑。为什么不交出兵权,高枕无忧做国王呢?
吕禄认为有道理,便跟郦寄一起去打猎。
周勃立即行动。他先是假传圣旨骗开营门,然后又从吕禄那里取来将印,轻而易举就夺得北军兵权。
接下来,要解决南军。
南军的兵权掌握在吕产手中。这时,吕产已经得知灌婴与刘襄的密谋,跑进了未央宫。陈平闻讯,立即派朱虚侯刘章协助周勃。结果,吕产被拦在殿门外,最后被刘章杀死在厕所里。长乐宫卫尉吕更始,也被刘章杀死。
吕产一死,周勃便放手大清洗。他下令全城搜捕吕氏家人,不分男女老少,一律格杀勿论。于是,继梁王吕产、赘其侯吕更始之后,赵王吕禄、燕王吕通、临光侯吕(读如须,吕后妹,樊哙妻),也先后被捕被杀。
这可真是惊天血案。
但,此案可疑。
按照后世的说法,此案的起因是诸吕擅权,图谋不轨,危害刘氏。然而这种说法却只有罪名,没有罪证。反倒是诸吕一死,刘家就有人跟着倒霉。大臣会议宣布:小皇帝刘弘不是惠帝的儿子,应该废掉,另立天子。
这并不奇怪。刘弘,是吕后所立嘛!
只不过,出乎意料的是,被另立者并非踌躇满志的齐王刘襄,而是鲜为人知、一贯低调的代王刘恒。
说来这也是刘襄自作自受。
刘襄发难后,第一步就是夺琅琊王刘泽之兵。他派人去见刘泽,谎称自己年轻不懂事,愿以齐军相归属。刘泽上当受骗,跑到临淄接兵,却被刘襄扣押。
于是刘泽对刘襄说:大王是高帝长孙,臣泽在刘家年纪最大。现在大臣们犹豫,不知立谁为好,最后恐怕还得听泽的,为什么不让泽去游说群臣呢?
刘襄觉得有理,立即派车送刘泽回京。
然而刘泽说这话,不过是为了脱身,哪里会帮刘襄谋求帝位?相反,在讨论另立天子的会议上,第一个跳出来投反对票的就是刘泽。刘泽说,齐王的丈母娘家就像戴帽子的老虎。立齐王,不等于再立吕产和吕禄吗?
群臣均以为是。[12]
现在,轮到刘襄有苦难言了。齐国虽兵强马壮,但真要西进长安,仍力不能及,也只好偃旗息鼓。此公以欺诈手段兼并他人实力,又因急于上位而被出卖,恐怕只能自己咽下苦果。连带刘章,也成了为人作嫁。
刘章和他弟弟刘兴居,后来倒是得到了酬劳。第二年,新皇帝刘恒封刘章为城阳王,兴居为济北王。城阳郡原本就是齐王刘肥割让给鲁元公主的,济北郡更是齐地,刘襄一点便宜没占着,刘恒也一点没亏损。[13]
刘章被封,功在打前站;兴居受赏,功在断后路。大臣会议做出立刘恒为帝的决定后,刘兴居说:灭诸吕我没功劳,请让我去皇宫打扫卫生。于是与汝阳侯夏侯婴一起将小皇帝刘弘驱逐,然后迎刘恒进宫。
当晚,小皇帝刘弘和淮阳王刘武、常山王刘朝、济川王刘太都被杀死。刘弘死在少府,三王死在王府。实施谋杀的,据说是帝国的有关部门(有司)。
吕家人死光了。皇宫和京城里的刘盈一族,现在也死光了。请问这是安刘吗?请问这是平叛吗?
不,是政变。
政变是需要理由的,否则就没有合法性和正当性。对于陈平和周勃,就更是如此。
弥天大谎
陈平和周勃,都曾挺吕。
汉惠帝去世后第二年,吕后就...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