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经典小说网 www.jdxs.cc,《明朝那些事儿(增补版)》全7册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他决心创造奇迹,即使什么都没有,他也要把朱祁镇带回来凭什么?就凭他的那张嘴

    在我们的印象中,建立不世奇功的于谦此刻应该风光无限,万众归心。事实也是如此,但与此同时,他的烦恼也来了。

    所谓树大招风,人出名后总会有很多麻烦的,古人也不例外。

    在北京保卫战胜利后,朱祁钰感念于谦对国家社稷的大功,给了他很多封赏,授予他少保(从一品)的封号,还打算给他的儿子封爵。

    于谦独撑危局,力挽狂澜,朝廷上下心里都有数,给他这些封赏实在是合情合理,理所应当,但于谦却拒绝了。

    他推掉了所有的封赏,说道:让敌人打到京城,是我们大臣的耻辱,怎么还敢邀功(卿大夫之耻也,敢邀功赏哉)!但朱祁钰执意要他接受,无奈之下,他只接受了少保的职衔,其他的赏赐仍然不受。

    朱祁钰无奈,只得依从了他。而于少保的称呼就此流传下来,为众人传颂。

    于谦这样做是很不容易的,明代官俸很低,于谦是从一品,但仅凭他的工资也只能糊口而已。他为政清廉,又不收礼受贿,家里比较穷,后来被抄家时,执行的人惊奇地发现,这个位极人臣的于谦竟然是个穷光蛋(及籍没,家无余资)。

    三公、三孤

    但就是这样一个德才兼备的于谦,竟然还有人鸡蛋里挑骨头,找借口骂他。

    第一个来找麻烦的是居庸关守将罗通。他向皇帝上书,说北京保卫战不过尔尔,且有人谎报功绩,滥封官职。文中还有一句十分有趣的话——“若今腰玉珥貂,皆苟全性命保爵禄之人”。

    这位仁兄很明显是一个心理不平衡的人,他的目的和指向十分清楚,连后世史官都看得明明白白——“意益诋于谦、石亨辈”。

    于谦万没想到,竟然还有人这样骂他,便上奏折反驳,表示北京保卫战中被封赏者都有功绩录可查,且人数并不多,何来滥封之说?他十分气愤,表示如果罗通认为官职滥封,大可把自己的官职爵位收回,自己去干活就是了(通以为滥,宜将臣及亨等升爵削夺……俾专治部事)。

    罗通的行为激起了大臣们的公愤,他们一致认为“谦实堪其任”,这才平息了一场风波。

    可不久之后,翰林院学士刘定之又上奏折骂于谦,而这篇奏折的目的性更为明确,文中字句也更为激烈,摘录如下:

    比如:“德胜门下之战……迭为胜负,互杀伤而已,虽不足罚,亦不足赏。”

    还有更厉害的:“于谦自二品进一品,天下未闻其功,但见其赏。”

    就这样,于谦先生危难之中挺身而出,力挽狂澜,匡扶社稷,才换来了京城的固守和大臣百姓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事成之后还拒绝封赏,只接受了一个从一品的虚衔,可这位刘定之却还是不满,硬是搞出了个“天下未闻其功,但见其赏”的结论。

    刘定之先生战时未见其功,闲时但见其骂,观此奇文共赏,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个定律:爱一个人不需要理由,骂一个人也不需要借口。

    而后代历史学家则看得更为清楚,他们用一句话就概括出了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谦有社稷功,一时忌者动辄屡以深文弹劾”。

    于谦开始还颇为激动,上奏折反驳,后来也就淡然处之了。

    其实于谦完全没有必要激动和愤怒,因为这种事情总是难免的,树大招风这句话几千年来从未过时,绝无例外,屡试不爽。

    不管于谦受到了多少攻击,甚至后来被政敌构陷谋害,但他的功劳和业绩却从未真正被抹杀,历史最终证明了他。

    因为公道自在人心。

    于谦因声名太大为人所诟,而另一重臣王直的境遇也不好,他也被人骂了,但不同的是,骂他的不是大臣,而是皇帝,被骂的原因则是因为他太天真。

    到底他们干了什么天真的事情,惹了皇帝呢?答案很简单,他们提出了一个朱祁钰十分不喜欢的建议——接朱祁镇回来。

    原来也先自战败之后,屡次派人求和,时任吏部尚书的王直便有意趁此机会接朱祁镇回来。其实他的本意并不是要让朱祁镇回来复位,只是觉得太上皇被俘在外是个很丢人的事情,现在如果能够让朱祁镇回归,也算是为国争光。

    可惜他们的这番意见完全不对朱祁钰的胃口。这位新皇帝皇位刚刚坐热,听到朱祁镇的名字就头疼,只希望自己的这位哥哥滚得越远越好,如果可能,最好把他送到外星球去,永远不要回来,于是他对此置之不理。

    参考消息

    刘定之

    现代流行一句话: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过,明代的御史不管这个。不问青红皂白、逮着人就上本参是不少御史的通病。而除此之外,刘定之在史册上的形象良好,说他观民情,访民意,是个难得的好官。相传此人特别喜欢写东西,每天都要写,一写就停不下来。皇帝命他写首元宵诗来看看,此君居然一口气写了一百首七绝,其高产的效率让人瞠目结舌。

    可是王直偏偏是个一根筋的人,他误以为朱祁钰不理会自己,是他没有拿定主意,尚在犹豫之中,便公然上奏折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本来上奏折也没什么,可偏偏这位直肠子仁兄写了一段比较忌讳的话,搞得朱祁钰也暴跳如雷,把事情闹大了。

    他写了一段什么话呢,摘抄如下:“陛下天位已定,太上皇还,不复莅天下事,陛下崇奉之,诚古今盛事也。”

    其实王直的这段话还是经过仔细思考才写出来的,他已经察觉,朱祁钰不想朱祁镇回来,就是因为皇位,所以他特别声明,就算朱祁镇回来了,也不会抢你的皇位,你就安心吧!

    这样看来,这段话似乎没有问题,那怎么会让朱祁钰生气呢?

    因为王直千算万算,却算漏了一点:这件事情虽然众人皆知,却是朱祁钰埋藏最深的心事,帝王心术鬼神不言,你王直竟然捅破,真是自作聪明!

    果然,朱祁钰看过之后十分气愤,认为这是在揭他的短,竟然也写了一篇文章来答复王直!文中表示,他之所以不去接朱祁镇,是因为也先太狡猾,怕对方趁机进攻,故而迟迟不动,希望大臣们能够多加考虑,然后再做这件事情。

    这明显是一招拖刀计,其实就是不想去做这件事情,而很有意思的是,他在文章里还写了一段十分精彩的话,估计可以看做是他的辩护词:

    “你的奏折我看了,说的都对,但这份工作不是我自己想干的(大位非我所欲),是天地、祖宗、宗室、你们这些文武大臣逼我干的。”

    王直十分惊讶,他这才发现自己踩到了皇帝的痛处,无奈之下,他也只好闭口不提此事。

    事情就这么平息了下去,可是仅仅过了一个月,也先就又派出了使臣前来求和,表示愿意送还朱祁镇,可是朱祁钰却态度冷淡,丝毫不予理会。这下子朝臣议论纷纷,连老牌大臣礼部尚书胡濙也表示,如果能够迎接朱祁镇回来,又何乐而不为呢?

    面对这一境况,朱祁钰终于坐不住了,他决定召开一个朝会,狠狠地训斥一下那些大臣。

    朝会公开举行,王直、胡濙、于谦等人全部到会。会议开始,朱祁钰就一反常态,以严厉的口气数落了瓦剌的恶行,并表示与瓦剌之间没有和平可言。

    还没等大臣们回过神来,他就把矛头对准了王直,语句之尖锐刻薄实在出人意料:

    “你们这些人老是把这件事情拿出来说,到底想干什么?!”(屡以为言,何也?)

    话说到这个地步,大大出乎王直的意料,但这位硬汉也真不是孬种,他居然顶了皇帝一句:“太上皇被俘,早就应该归复了,如果现在不派人去接,将来后悔都来不及(勿使他日悔)!”

    要说这王直也真是猛人,竟然敢跟皇帝掐架,但他的这种冲动不但对解决事情毫无帮助,反而彻底激怒了朱祁钰,使他说出了更加惊世骇俗的话。

    朱祁钰听到王直和他顶嘴,更加火冒三丈,大声叫道:“我本来就不稀罕这个位子,当时逼着我做皇帝的,不就是你们这些人吗?(当时见推,实出卿等)怎么现在跳出来说这些话!”

    王直真的傻眼了,他没有想到皇帝竟然如此暴怒。现场大臣们也不敢再说什么,一时气氛十分尴尬。

    此时,一个冷眼旁观的人打破了这种尴尬。这个人就是于谦。

    事实上于谦也是一个城府很深的人,他早就看清了形势,也明白朱祁钰的心理变化以及他震怒的原因。经过仔细思考后,他站出来,只用了一句话就化解了僵局。

    “天位已定,宁复有它!”

    这句话真是比及时雨还及时,朱祁钰的脸色马上就阴转晴了。于谦见状趁机表示,要派遣使者,不过是为了边界安全而已,还是派人去的好。

    于谦的这一番话说得朱祁钰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只要皇位还是自己的,那就啥都好说。

    他一扫先前脸上的阴云,笑逐颜开,对于谦连声说道:“依你,依你(从汝)。”

    我每看到此处,都不由得自心底佩服于谦,不但勇于任事,还如此精通帝王心术,实在不简单。

    计划已定,大明派出了自己的使者。

    这个使者的名字叫做李实,他当时的职务是礼部侍郎。

    在这里特意指出此人的职务,是因为其中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大家知道侍郎是副部长,三品官,外交人员也要讲个档次的,这样的级别出访按说已经不低了,似乎可以认为朱祁钰对于这次出使是很重视的,但我查了一下资料,才发现别有玄机。

    就在几天之前,这位仁兄还不是礼部侍郎,他原先的职务仅仅是一个给事中(七品官)!直到出发前,才匆忙给他一个职称,让他出使。

    既然出使,自然有国书,可这封国书也有很大的问题,其大致内容是:你们杀了大明的人,大明也能够杀你们!我大明辽阔,人口众多,之所以不去打你,是怕有违天意,听说你们已经收兵回去,看来是已经畏惧天意,朕很满意,所以派人出使。

    大家看看,这像是和平国书吗?估计都可以当成战书用了,而且其中根本没有提到接朱祁镇回来的问题,用心何在,昭然若揭。

    当李实看到这份国书,发现并没有接朱祁镇回来的内容时,不禁也大吃一惊,马上跑到内阁。他还比较天真,以为是某位大人草拟时写漏。谁知在半路上正好遇到朱祁钰的亲信太监兴安,便向他询问此事,兴安根本不搭理他,只是大声训斥道:“拿着国书上路吧,管那么多干什么(奉黄纸诏行耳,它何预)!”

    李实明白了皇帝的用意。

    就这样,一个小官带着一封所谓的和平国书出发了。在我看来,这又是一场闹剧。

    而千里之外的朱祁镇听到这个消息后,却十分兴奋。他认为这代表着他回家的日子已经不远了,可他万万没有想到,这个叫李实的人其实并不是来接他的,恰恰相反,这个人是来骂他的。

    此时,刚刚天降大任的李实估计也不会想到,他这个本来注定无籍籍之名的小人物会因为这次出使而名震一时,并在历史上留下两段传奇对话。

    传奇的对话

    景泰元年七月十一日,李实抵达也失八秃儿(地名),这里正是也先的大本营,然后由人带领前去看望朱祁镇。

    君臣见面之后,感慨万千,都流下了眼泪,不过从后来的对话看,他们流泪的原因似乎并不相同。

    双方先寒暄了一下,然后开始了这段历史上极为有趣的对话。

    朱祁镇:太后(孙太后)好吗?皇上(朱祁钰)好吗?皇后(钱皇后)好吗?

    李实:都好,请太上皇放心。

    朱祁镇:这里冷,衣服不够,你带了衣服来没有?

    李实:不好意思,出门急,没带。

    朱祁镇:……

    李实:臣和随从带了自己的几件衣服,太上皇先用吧(私以常服献)。

    朱祁镇:这里吃的都是牛羊肉,你带吃的来了吗?

    李实:不好意思,没有。

    朱祁镇:……

    李实:臣这里随身带有几斗米,太上皇先吃着吧。

    朱祁镇:这些都是小事情(此皆细故),你来帮我料理大事,我在这里都待了一年了,你们怎么不来接我啊?

    李实:臣不知道。

    朱祁镇:现在也先已经答应放我走了,请你回去告诉皇上,派人来接我,只要能够回去,哪怕是只做一个老百姓(愿为黔首)!哪怕给祖宗看坟墓也行啊(守祖宗陵寝)!

    说到这里,朱祁镇再也忍耐不住,痛哭起来。

    身为太上皇,竟说出这样的话,看来朱祁镇确实是没办法了,他只想回家而已。

    朱祁镇开始了见面后的第二次哭泣,但这一次,哭的只有他一个人,因为李实并没有哭。

    李实只是冷冷地看着他,并最终问出了两个令人难以置信的问题。

    问题一:

    太上皇住在这里,才记得以往锦衣玉食的生活吗?

    参考消息

    看得见够不着

    屡次前往也先大帐和谈的明使,其实多少还是带了些衣服、食物给朱祁镇的,好歹也是自己的太上皇。只是这些东西都被伯颜帖木儿的家人分了。朱祁镇派哈铭去讨要,哈铭就劝他不要奢望了,这些东西你拿不到的。朱祁镇气得揍了哈铭几下,闹出了动静,连伯颜帖木儿的老婆都听说了,只好将东西送了回来。不过,朱祁镇并没有捞到什么实惠,因为这些东西转手就又被喜宁扣下了。朱祁镇看着暖和的毛领子被喜宁抱走,欲哭无泪地对哈铭说:“你说得太对了,这些东西非我本分啊!”

    问题二:

    太上皇有今日,只因宠信王振,既然如此,当初为何要宠信这个小人?

    如此之态度,如此之问话,若非载于史书,实在让人难以置信,却又不得不信。

    真是落难的凤凰不如鸡啊,一个小小的芝麻官竟然敢用这种口气去嘲讽太上皇,朱祁镇那仅存的自尊和威严就此彻底消散。

    朱祁镇听到这两个问题,心中百感交集,他无法也不能回答这两个问题,唯有失声痛哭,并说出了他唯一的辩词:

    “我用错了王振,这是事实,但王振在时,群臣都不进言,现在却都把责任归结于我(今日皆归罪于我)!”

    到了这个地步,也没啥可说的了,李实结结实实地把太上皇训斥了一顿,便离开了他的营帐,去见也先。

    作为外交惯例,也先与李实又开始了一次对话,而这次对话也堪称经典。

    也先看完了国书,倒也不怎么生气,看来脾气总是由实力支撑的。

    他很奇怪地问李实:怎么国书中不提接朱祁镇回去的事呢?

    李实没有回答也先,因为他不知道,即使知道,他也不能回答。

    也先接着说道:你回去告诉皇帝,只要派几个太监、大臣过来,我就马上派人送去,这样可行?

    李实仍然是唯唯诺诺,毕竟他只是个芝麻官,哪里有这样的发言权!

    也先看李实没有什么反应,急得不行,说出了这段对话中最为经典的一段话:

    “太上皇帝留在这里又不能当我们的皇帝,实在是个闲人,你们还是早点把他接回去吧!”

    堂堂一代枭雄,竟然说出了这样的话,着实让人哭笑不得。

    可怜的也先,他实在也是没办法了。

    一个不知所谓的使者,一个哭泣的太上皇,一个无奈的部落首领,这场闹剧般的出访就此结束。

    朱祁镇还是老老实实地待在他的帐篷里,他终于明白,自己回去的可能性已经不大了。

    李实倒是相当高兴,他本是一个芝麻官,这次不但升官,还出访见了回世面,骂了一把太上皇。

    也先却并不糊涂,他从李实的反应中发现这个人并不是什么大人物,而朱祁镇除了在这里浪费他的粮食外,好像也没有什么其他的作用,于是他决定再派一批使臣出使大明,务必把这个累赘丢出去。

    此次他派出的使臣名叫皮勒马尼哈马(这个名字很有特点)。但估计也先本人对这次出访也不抱多大希望,因为这已经是第六批使臣了,指望外交奇迹出现,似乎也不太现实。

    可偏偏就是这位名字很有特点的仁兄促成了一位关键人物的出场,并最终将朱祁镇送了回来。

    奇迹的开始

    皮勒马尼哈马受命来到了京城,可他到这里才发现,根本就没有人把他当回事,草草找了个招待所安排他住下后,就没人管他了,别说皇帝、尚书接见,给事中也没看到一个。

    皮勒马尼哈马心里发慌,他虽然读书不多,倒也有几分见识,明白这样下去回去交不了差,苦思冥想之下,竟然想出了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上访。

    这位先生在无人推荐的情况下,自己找到办事的衙门,表示要找礼部尚书胡濙。礼部的办事官员看到这位瓦剌人士,倒也不敢怠慢,便向领导报告了此事。最后胡濙终于得知此事,感觉闹得太不像话,便立刻去见朱祁钰,希望再派一个使臣出使瓦剌。

    朱祁钰给他的答复是,等李实回来再说。

    此时,从土木堡逃回的知事袁敏上书,自告奋勇要带衣服和生活必需品去瓦剌监狱探望朱祁镇(携书及服御物,问安塞外)。

    朱祁钰表扬了他的想法,然后不再理睬。

    李实回来了,告知了也先想要退还人质的想法和要求。朱祁钰耐心听完,慰问了李实,还是不再理睬。

    王直等人实在看不下去了,坚持要求再派使者。朱祁钰无奈之下只好同意,便随意指派了一个官员充当大明使臣出使。

    胡濙表示,太上皇在外缺衣少食,希望能够让使者带去一点,免得他受苦。朱祁钰表示他的意见很好,但仍然不再理睬。

    朱祁钰非但不理睬这些人,连这批使臣的基本费用都不给足,甚至连给也先的礼物也少得可怜,而朱祁镇所需要的食物衣服更是分毫没有。在朱祁钰看来,让也先勃然大怒杀死自己的哥哥或是让哥哥活活饿死冻死,都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

    朱祁钰还故伎重演,又给了这个所谓使团一封国书,当然和上次一样,这封国书也压根没提接朱祁镇回来的事情。

    做兄弟做到这个份儿上,也真是够意思。

    朱祁钰用他的行为告诉了我们一个权力世界的常识:

    兄弟情分,狗屁不如。

    一个见面礼少得可怜、连路费都不充裕的使团,一个被随意指派的官员,带着一封莫名其妙的国书,向着瓦剌出发了。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似乎又是一场闹剧。

    可是奇迹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朱祁钰为使团的出访设置了他所能想到的所有障碍,不给钱,不给礼物,甚至不给一个正当的出使名义,这些障碍中的任何一个都可能成为此次出访失败的重要原因。

    但要想做成一件事情,往往只要有一个成功的因素就足够了。

    而在这个使团中,就存在着这样一个成功的因素。虽然只有一个,但却是决定成败、创造奇迹的关键。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个最为重要的因素竟然是朱祁钰自己造就的,因为成功的关键就是那位被他随意指派出使的官员。

    这位官员的名字叫做杨善,时任都察院右都御史。他虽然是个二品官,却并不起眼,算不上什么人物,这也正是朱祁钰挑选他去的原因之一。可惜朱祁钰并不知道,这位杨善先生是一个身怀绝技的人,而他的这项绝技即使在整个明代历史中所有同类型的人里也可算得上是数一数二的。

    杨善的这项绝技,就是说话。

    明代最佳辩手登场

    战国时候,张仪游说各国,希望找个官做,却被打得遍体鳞伤,他的妻子心疼地对他说,为什么要出去找官做,现在得到教训了吧。

    张仪却问了她一个问题:“我的舌头还在吗?”

    他的妻子回答,当然还在。

    “只要舌头还在,还能说话,就有办法。”

    杨善就是一个只要舌头还在,还能说话,就有办法的人。

    杨善,大兴县人(今属北京市),此人出身极为特别...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