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小说网 www.jdxs.cc,《明朝那些事儿(增补版)》全7册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他有点后悔,自己为什么要逃出大都,韩店的胜利鼓舞了他,看来明军并不可怕。于是他命令王保保集合主力,北出居庸关,收复大都!
王保保经过了周密的准备和计划,带领了十万大军,向大都攻击。但在他的心中,却有着两种打算。如果徐达不去救援,他就趁机攻下大都,迎接元顺帝归位;如果徐达来援,他就以逸待劳,设下圈套,伏击徐达。
这是一个万无一失的计划,无论徐达选择哪条路,他都是胜利者。
可是徐达却选择了第三条路,一条让他哭笑不得的路。
徐达在得到王保保进攻大都的消息后,冷静地分析了局势,他看透了王保保的打算,决心给他一个意料不到的惊喜。
你不是要攻打大都吗?我就打你的太原!
徐达认为大都有大军驻守,而且城防坚固,不足为虑;退一万步说,即使丢了,再打回来就是了,赔得起。而王保保就不同了,他倾巢而出,太原成了空城,而明军的主力离太原很近,王保保如果没有了太原,就只能去关外放羊了。于是他连夜带领骑兵直捣太原。
其实徐达的目标也不是太原,而是王保保,他相信王保保一定会回兵救援的。
果不其然,王保保得到这个消息,大为吃惊,立刻率领十万骑兵回救太原,他回击速度十分之快,在太原附近遭遇了徐达。
此时徐达的军队以骑兵为主,而步兵大队还未赶到,士兵数量只有王保保的一半。
两支骑兵部队就这样相遇了,这也是中原政权的骑兵与纵横天下的蒙古骑兵第一次大规模的交锋。
怎样战胜骑兵
怎样战胜骑兵
自古以来,骑兵都是最具威力的兵种之一,在马的帮助下,原本柔弱的步兵成为了具有高度突击性和机动性的部队。而不幸的是,在中国历史上,除了少数几个王朝外,其他军事力量都是以步兵为主的,这就使得他们在面对骑兵时吃了大亏。
但骑兵并不是不可战胜的。事实证明,古罗马的重步兵是可以用长矛阵克制骑兵的,可是中国人向来没有穿几十公斤盔甲的习惯,而且当时并没有中西交流制度。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办法,他们不断研究着以步兵制骑兵的方法,其中的成功者之一是诸葛亮。
在他指挥下的蜀军,是曹魏军团的噩梦。
他发明了若干武器来克制骑兵。首先是绊马钉。这个玩意儿设计独特,不管你怎么扔到地上,总有一面铁钉朝上。打仗前就撒在骑兵即将冲击的地带,骑兵到来时,马蹄就会被扎烂。其使用方法类似今天修自行车的小贩在路上撒图钉。当然,唯一的区别在于,马被扎后,是不会有人帮你补的。
第二招是大车。诸葛亮的军队都配备有木车,当发现骑兵时,就将木车挡在步兵前面,用来阻挡骑兵冲击,也算是机械化部队了。
最狠的是第三招,也是诸葛亮最神奇的发明——连弩。这绝对是当年的机关枪,据史料记载,这种连弩是一击十发,杀伤力极大,所以当年的魏军骑兵很畏惧与蜀军交锋。
但这种方法操作性太强,而且不适合进攻,所以使用的范围并不大。
到了宋朝,在与西夏和辽的战斗中,由于步兵长期打不过骑兵,为改变这种被动局面,不知是哪位天才一拍脑袋,想出了以几千名步兵组成大方阵的方法,还取了个学名,所谓“以步制骑”。上阵交锋,其结果是,打也打不了,跑也跑不掉。直到天才将领岳飞出现并组建了专业骑兵岳家军后,中原政权才算是扬眉吐气了一把,抵御住了金国骑兵的攻击。
到了元朝,以骑兵起家的蒙古军把骑兵战术发展到了极致,并依仗这一战术横扫天下。他们骄傲地认为,只要自己有马,就不用担心自己的统治被推翻。
然而就在蒙古骑兵威风凛凛地在官道上呼啸而过、两边的南人百姓只能俯首躲避时,那些低垂下的头所思考的并不只是往哪里躲避,他们中间的很多人都坚信,一定有办法打败这些骑兵,一定有办法的。
其实方法很简单,只是实行起来很困难。
冲击!骑兵对骑兵
综观历史上强盛的中原王朝,都有一支强悍的骑兵部队,而此时的明朝也是一样。徐达和常遇春都是非常厉害的骑兵将领,他们对骑兵调配自如,选择突破方向准确,对骑兵的使用已到了得心应手的地步。
在被元朝统治的九十余年里,中原的人们不断向他们的敌人——蒙古骑兵学习着使用骑兵以及战胜骑兵的战术。
在漫长的积累和等待后,拿起武器反抗的人们终于走到幕前,和他们的骑兵老师蒙古军队决战。而徐达和常遇春正是其中最为优秀的代表。
现在,他们正面对着蒙古军队最勇猛的将领王保保。
洪武元年十二月一日,徐达率领明军骑兵抵达太原城下,与回师救援的王保保军对峙于太原城外。但由于兵力不如王保保,徐达始终没有发动进攻。王保保不知对方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自己及时赶到,徐达跑来偷袭太原的目的没有得逞,但徐达居然不打也不撤,实在无法理解,于是他一时间也不敢动弹。
十二月四日,常遇春经过三天的观察和思考,对徐达说出了自己的意见:“我军步兵未到达,如果只以现在这些骑兵与敌人对攻,只会增加自己的伤亡,不如选择深夜偷袭敌营(我骑兵虽集,步卒未至,骤战必多杀伤,夜劫之可得志)。”
这个意见毫无疑问是正确的,常遇春实在是一代名将,眼光独到,判断准确。似乎是天助徐达,就在这个时候,太原守将豁鼻马派使者投降,并表示愿意充当内应(这应该算是个蒙奸)。
一切都预备好了,马已喂好,刀已磨亮,只等晚上动手了。
当天晚上,王保保没有睡觉(算他运气好),这个爱学习的人,此刻正坐于军营之中秉烛夜读兵书。突然听见外面喊声大作,他心知不妙,当机立断,毅然决定逃跑,逃跑时颇为狼狈,光着一只脚跑出大营,匆忙骑上一匹马,就飞奔出营。
您问那十万大军怎么办?连我的鞋都不要了,还要军队干什么?可见名将就是名将,懂得权衡利弊,毕竟自己的命最重要,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嘛。
可那十万大军没有了主帅,就像没头的苍蝇,四万人被歼灭,余者全部逃散。王保保在卫队的保护下一口气逃出上百里,可是常遇春并没有放过他。
常遇春深知除恶务尽的道理,连夜出击,王保保叫苦不迭,边逃边战,等他逃往大同时,身边只剩下了十八名侍卫。而常遇春一口气追击到了忻州才撤回。
这是一场真正的歼灭战,也是中原骑兵对蒙古骑兵的第一次大胜。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势如破竹
在攻克山西后,徐达带领军队继续进攻陕西。此时的陕西是由地主武装李思齐和张良弼等人镇守。中国历史上,由于地形问题,大凡从山西进攻陕西,都是极为艰苦,难以攻下。从最初的秦国据守函谷关据六国,到后来的日本人侵略中国,拼了老命,却始终无法踏入陕西一步。
但这次情况不同。
李思齐身经百战,但他并不想打仗,他对元朝很难说有什么深厚的感情,他组织军队对抗起义军,说到底不过是怕那些泥腿子抢了自家的粮食。所以当徐达军进攻时,他一退再退,一直退到临洮,感觉戏也演够了,对元朝有了交代,就投降了。而张良弼和他的弟弟张良臣可谓是不识时务,先降后叛,坚守庆阳,后被徐达讨平,终究没有掀起什么大风浪。
至此,陕西和山西平定,北方的大部地区落入了明军之手,为后来与元的决战做好了准备。
新王朝对旧王朝都有赶尽杀绝的习惯,如南宋的残余部队逃到了崖山(今广东新会),元朝军队还不放过,硬是把他们赶到了海上全部消灭。世易时移,现在轮到朱元璋了。
元顺帝不喜欢荒凉的上都,想要回到大都,朱元璋却连上都也不想让他待了。
洪武二年(1369)六月,常遇春出兵开始了北伐,但他没有想到的是,这竟然是自己的最后一次出征。
与他一同出征的是李文忠,两人带领八万步兵、一万骑兵开始了这次远征。在常遇春那种特有的突袭攻击方式下,元军不堪一击。北伐军先攻锦州,击败元将江文清;后攻全宁,击败元丞相也速;军队丝毫不停,进攻大兴州,击败元军并擒获元朝丞相脱火赤。
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内,元精心设置、号称可防二十年的抵御防线,在常遇春面前就像豆腐一样软弱。这位明朝第一先锋在他人生的最后一战中充分显现了锐不可当的威力,他带领骑兵一路马不停蹄,逼近上都!
元顺帝此时正在上都,听说明军攻来,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特长——逃跑,带着老婆孩子连夜遁去,一直逃到了应昌(今内蒙古达来淖尔湖),狼狈不堪。在他逃跑的途中,应该可以充分体会一百年前宋朝君主的心情。而后来的事实证明,这并不是他最后一次搬家。
常遇春一向是穷追猛打的,他追击几十里,杀掉了宗王庆生和平章鼎珠,此战还俘虏了上万蒙古兵。在打仗的同时,常遇春东西也没少拿,他把元顺帝的家当马三千匹、牛五万头全部带了回来。
此战毫无悬念,也没有什么激烈的战斗,这并不是因为元军软弱,而是由于常遇春太快。他就像一个高明的剑客,手持利剑,在对手反应过来之前,已经直插对手的心脏!这样的对手太可怕了。
常遇春胜利班师,经过柳河川时,暴病而死,年四十。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还!
常遇春的一生,从太平之战自告奋勇,到北出沙漠,所向无敌,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他是真正的军事天才,是真正的第一先锋。他的生命就像灿烂的流星,虽然短暂,却光耀照人。
在常遇春北伐的同时,徐达也正在关中奋战。他派遣部将张温(相当厉害)前去攻取甘肃,张温进展顺利,很快就攻下了兰州等地。就在徐达节节胜利之时,危险也正向他靠近。
王保保的计划
王保保在败退回太原后,并没有采取大的军事行动,他在观察徐达的动向。在经过前两次的交锋后,他已经很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眼前的对手有多可怕。如果没有好的机会,他是绝对不会出击的。
高手过招,最忌心浮气躁,王保保的直觉告诉他,现在只能等待。
当他发现张温孤军深入、攻取兰州后,一直躲在家睡觉的王保保敏锐地感觉到,机会到了。
他立刻动员了十余万大军,兵分两路,先以步骑数万围攻兰州,但兰州并不是他的最终目的,只是诱饵。他把主力隐藏起来,驻兵十万在地形险要的定西。这一招在兵法上叫围点打援。
他相信自己的判断,兰州对于明军太重要了,他们一定会派兵来救的,现在要做的就是等鱼上钩了。
他的判断没有错,很快第一条鱼就来了。
在得知兰州被围后,明将于光率部前来救援。当他到达兰州附近时,发现自己已经陷入了元军的包围,在奋战之后,全军覆没,于光战死。
王保保终于取得了这次计划中的第一个胜利,但也有一件事情他没有想到,那就是兰州守将张温的能力。
当数万大军把兰州围得水泄不通的时候,张温却毫不慌张,他分析了敌情后,正确地作出了主动出击的判断,于是他亲自带领三千人突袭城外数万敌军,居然打败元军,使其后撤几十里,为后来的定西之战争取了时间。
当然除了这件事情让王保保意外,其他的一切都在计划之中,他仍然采取这种方式,等待着第二条鱼上钩。
第二条鱼确实来了,不过却是一条鲨鱼。
王保保的军事行动引起了朱元璋的注意。洪武三年正月初三,朱元璋召开军事会议,他看透了王保保的企图,制定出了一个更为复杂的计划。
计划是这样的:首先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李文忠为左副将军,冯胜为右副将军,邓愈为左副副将军,汤和为右副副将军,率军出征。当时元顺帝正在应昌,而朱元璋一向是个要么不做、要么做绝的人,他准备让元顺帝再搬远一点,如果能够赶去西伯利亚当然最好,就算不行,也不能让他过得舒服。
他命令不要再救援兰州,而是让大将军徐达自潼关出西安直接攻击定西,与王保保决战;另外一路,让左副将军李文忠出居庸关入沙漠攻击应昌,去帮元顺帝搬家。
同时,为了迷惑王保保,他还命令大将金朝兴、汪兴祖分别进攻山西、河北北部元军,以吸引元军注意力,策应主力作战。
这个计划可谓是天衣无缝,王保保也确实没有识穿朱元璋的计策。他仍然在定西守株待兔,可惜他的对手是朱元璋和徐达,不是兔子。
洪武三年二月,四路大军同时出发,一时之间,乱成一片。二十五日,王保保得到消息,金朝兴攻克东胜州。三月二十三日,他又得知,汪兴祖攻克朔州,而李文忠已经出居庸关。正在他手忙脚乱之时,真正的敌人已经靠近。
三月二十九日,徐达率师进抵定西。王保保已经退无可退,只能决一死战了。
定西的沈儿峪即将成为决战的战场。
王保保的应对
这一次,徐达带了将近四十万人进攻王保保,为达到突击的效果,他亲自率领十万军队连夜奔袭定西。元军已经做好了迎战的准备,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他们堕入云里雾里。
徐达的十万人到达后,并没有任何作战的表示,相反,他的军队的第一个行动是去找木头,修房子和营寨,元军大惑不解,难道他们想在这里常住?
统帅王保保却明白徐达的用意,他不住地感叹,徐达真是深通兵法之人,王保保守住定西沈儿峪的目的就是为了诱敌攻坚,并伺机反攻,然而徐达不上他的当,先扎稳阵脚,再慢慢对付他。
这个人实在不容易对付。
更让他郁闷的是,明军三月二十九日到达,却不急于出战,只是用小股部队试探,让元军烦恼不已。而到了四月五日,情况出现了恶化。
从四月五日起,徐达将士兵分成三班倒,不断派士兵到王保保兵营放火、袭击,如果不搞这些,他们也没有闲着,就在元军营帐前敲锣打鼓,还有吊嗓子的,甚至有开场唱戏的苗头。元兵又累又饿,不得休息,逼急了,想要进攻,又碍于敌方营垒坚固,只能看着干着急。
王保保再也坐不住了,他明白,这样下去,军队不被打垮,也被闹垮了,他不得不出击了。
六日,王保保通过当地人的指引,找到了一条小路,可以抄明军的侧翼,他派遣了一千精兵对明军发动了突然袭击。明军万没有想到元军会突然出现,阵势大乱,左军大将惊慌失措,脱离了指挥位置,元军得以攻入内营。眼看明军就要大乱,此时徐达在中军帐内听到外面大乱,他没有像王保保一样惊慌失措,而是静听动静,并依靠他的军事直觉判断出这不过是小股部队的偷袭,于是他骑马赶往侧翼,并亲自持剑督战。士兵们看到他的身影,顿时士气大振,将元军击溃。
在危急时刻判断出敌情,并能够及时应对,是一个将领最重要的素质。
元军溃败后,王保保以为明军会收敛一点,没有想到刚收兵回营,明军又开始开台唱戏了,这下子王保保也没有办法了,他晚上也睡不着,只有苦笑着看着对面尽情表演的明军。
其实他也烦恼不了多久了,因为明军的目的已经达到了,他们即将采取行动。
王保保的崩溃
就在元军被吵得不得安宁却又无计可施时,四月七日夜里,明军突然停止了以往的喧嚣。元军大喜,纷纷开始休息,虽然他们心里也知道,明军的这次安静并不寻常,但长期不能睡觉的痛苦实在让他们无法忍受,于是个个倒头就睡。
在元军开始休息的同时,等待多时的徐达正在检阅他的士兵,这么长时间的等待,就是为了今晚!他十分清楚,今晚是最好的时机,也是唯一的机会。王保保占有地利,而且有十万之众,自己远道而来,粮草无法长期维持下去,这个机会一定要抓住,如果不能一鼓作气击败对方,最后的失败者就会是自己。为了取得胜利,他作出了一个决定。
最大程度发挥士兵的战斗力,是将领的责任。一般来说,将领们是利用自己的谋略和军事调度来达到这一目的的,然而当战斗到了最关键时刻,所有的军事智慧都无法再发挥作用时,将领们就只剩下最后一招,亲自上阵。
徐达在出征前,将他的部队放在前列,以保证所有的士兵都能看到他的帅旗,无论士兵们在何处奋战,只要看到这面旗帜,他们就会有勇气战斗下去。
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却也是唯一的办法。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孙子兵法》
五条全占,岂有不胜之理!
就在元兵熟睡时,徐达以中央突破战法,偷袭元军中军。元军实在过于疲倦,甚至有的士兵听到了喊声也无力起身,乖乖地做了俘虏。明军在徐达的带领下,以雷霆万钧之势,全歼元军,十万大军就此崩溃。
此时王保保正在中军营休息,事实证明,他在逃跑方面是很有点天赋的。这位仁兄在大乱之中,反应仍然十分敏捷,抢过了马,还顺道带上了自己的老婆孩子,向北方逃去。一片混乱之中,尚能如此周全,不服不行啊。
此战明军大败元军,生擒元剡王、元济王及文武大臣一千九百余人,蒙古士兵八万四千余人(可怕的数字)。王保保又一次全军覆没,这一次,他连十八个侍卫都没有,只带着老婆孩子逃到了黄河边,想起惨况,唯有抱头痛哭。
很多史书写到这里就没有了,这是不太符合逻辑的,因为王保保没有长翅膀,也没有摩托车,不可能飞过黄河,就在这里丢下王保保也是不太厚道的。其实如果考察历史中的很多细节,就会发现很多有趣的地方。
仔细分析王保保过黄河的经历,我们就会发现,平时多学几种技术是多么的重要。
王保保到了黄河边后,没有渡河的船只,但名将是不会被难倒的,他不知去哪里找来了根木头,让他的老婆孩子趴在上头,全家老小就抱着这根木头过了河(保保与其妻子数人从古城北遁去,至黄河,得流木以渡)。
可以看出,王保保一定很擅长游泳,另外他应该还有一定操纵船只的能力。定西甘肃境内,是黄河上游,此地水流湍急,划船也不一定能横渡,而他抱着木头就能过黄河,实在是一种本事。这真是个多才多艺的人啊。
王保保上岸后,望着对岸的景色,悲痛欲绝。在不久之前,他还有一支庞大的军队,现在却只剩下了自己和老婆孩子。
十万大军,毁于一旦!
向对岸遥拜后,他骑上马向和林(今蒙古乌兰巴托西南)奔去,在那里他还能够东山再起。
事情还没有完,我还有机会的。
在王保保溃败的同时,李文忠部正在帮元顺帝搬家。他自出居庸关以后,五月初,连续击败阻挡他的元太尉蛮子(不是外号)、平章沙不丁朵耳只八剌(名字比较长),并再次攻克开平。五月二十一日,他到达了元顺帝的老巢应昌。
元顺帝确实是个可怜的人,自洪武二年被迫搬家后,在应昌只住了几个月,就死掉了,他这个皇帝当真是相当窝囊。可是追悼会还没来得及开,老相识李文忠又一次不请自来,此时的元朝倒是相当硬气,想要固守。可是固守也是要有实力的,何况攻城的是李文忠。
李文忠丝毫不客气,既然你不肯自己搬,那就只有帮你了。他攻城效率之高,令人惊叹,攻下应昌只用了一天。蒙古骑兵素来以速度快、机动性强闻名,但面对李文忠这样的进攻速度,他们也只有瞠目结舌了。
★书内地图中日期皆为阴历
定西沈儿峪之战
参考消息
朱元璋心目中的元朝一哥
朱元璋对王保保的重视程度相当高:“高帝谓天下一家,尚有三事未了。一、少传国玺;一、王保保未擒;一、元太子无音问。”看来,王保保在咱们朱元璋的心中排名第二,比元太子还要高。尽管王保保杀死的明军不知凡几,朱元璋依旧想要招降他,不过都被王保保拒绝了(很聪明)。朱元璋无奈,只得大举伐杀。
由于没有想到李文忠如此厉害,城里的王公贵族们都没来得及跑,元顺帝的老婆们全部被俘,王公大臣们全部被抓,其中还包括元顺帝的孙子买的里八剌。
唯一跑掉的是元顺帝的儿子爱猷识理达腊,也就是后来的元昭宗。他跑到了和林,和王保保会合,这对难兄难弟抱头痛哭,立志报仇雪恨。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有疑问,为什么王保保如此惨败,还要称呼他为名将呢?这涉及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名将是什么样的人?
名将是怎样炼成的
如同前面所说,我们要对某些历史中本质性的东西进行分析,当然了,还是用我的方式。
很多人都羡慕名将的风采,也很想体会一下在战场上指挥千军万马的感觉,所以军事论坛里往往人满为患,很多人都恨自己没有出生在金戈铁马的年代。
但实际情况是,历史上的名将毕竟只是少数,大多数的都是类似“三国志”游戏里面的小兵,上阵不久就被杀死。而且名将绝不是那么容易炼成的。
在下曾读过一些兵书,随便聊:
在成为名将的道路上,我们要经历六个坎坷,让我们以六个年级来标明它们,只有战胜眼前的坎坷,才能升入下一个年级。当然,有些天才同学不需要经过这六个年级,生下来就会打仗,这样的人也是有的,不过极少,我们可以忽略。
好了,名将学校开学了。第一个年级要学习的是军事理论。所有想成为名将的人,必须要学习一些经典的理论知识,包括《孙子兵法》《吴子兵法》等等,只有在积累了大量的理论知识后,你才能跨入下一个年级。但这个年级有一个很特殊的规定,因为有些同学家里穷,买不起书本,所以他们只能在实战中去学习这些理论。他们之中的优秀代表就是李云龙同学。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实在没有说错的,这些在实战中学习理论的同学将可以跳过第二个程序,直接进入第三个程序。
我们还是和大多数同学一起,来看看第二个年级要学习些什么。第二个年级学习的内容是实战。这是极为重要的,那些理论中学习的优秀者如果不能过这一关,他们就将被授予一个光荣的称号——纸上谈兵。这个称号的第一个获得者是赵括同学,授予者是二年级的年级主任赵奢。
我们来解释一下为什么实战如此重要。这是因为虽然军事理论都是高年级学长们的经验总结,但由于他们写这些东西的时候,情况和现状是不完全一样的,在实战中,如果照搬是要吃大亏的。赵括同学就是没有学好,才不能毕业的。
作为一个学员,想成为名将,一般都是从小兵干起,当然高干子弟除外,比如赵括同学,由于年级主任赵奢是他父亲,所以他一开始就是大将,这是不妥当的。
因为只有战场才能让一个人成为真正的名将,他必须亲手持刀去追击敌人,见识战场的惨烈,明白人被刀砍是要死的,了解你不杀我、我就杀你这条战场上永不过时的真理,知道所谓打仗就是以性命相搏,他们才会明白什么是战场、什么是实战。
大多数学员会在这一关被淘汰,他们会改行,一生当一个军事票友,这对他们来说并不见得是一件坏事。
名将是怎样炼成的
而留存下来的那些学员,在残酷的实战中逐渐了解了战争的规律,开始真正走上名将之路。
好了,我们带领剩下的学员来到三年级,三年级要学习的是冷酷。
成为一个名将,就必须和仁慈、温和之类的名词说再见。他必须心如铁石、冷酷无情,当然历史上也有很多以仁出名的儒将,但请大家注意,他们的仁是对士兵和老百姓而言的,对敌人他们比谁都冷酷。所谓仁不带兵、义不行贾,冷酷不是残忍,不是杀戮无辜的老百姓,而是坚忍。比如你的一个很好的朋友触犯了军纪,但你为了执行军纪,一定要杀了他,只有这样,你才能控制军队,即使他是你最要好的朋友,甚至是你的亲人,你也要这样做。
这才是真正的冷酷。
学员们将在战场上学会冷酷,他们可能都是善良的年轻人,平时从不与人争吵。但当他们走上战场,亲眼看到自己的同乡和战友被敌人杀死,或者身负重伤在地上痛苦地呻吟,他们会被愤怒和痛苦所鼓动,毫不留情地杀死一切与自己敌对的人,给地上的伤兵补上一刀,然后一个人在尸体旁边喃喃自语。就在这地狱一般的环境中,他们变了。
从杀鸡都怕见血到敌人的脑浆和鲜血溅到身上浑然不知,从温文尔雅到冷酷无情,他们在残酷的环境中毕业了,不合格者将被淘汰,而那些心如坚石的人将进入四年级的学习,他们离成为名将越来越近。
四年级要学习的是理智。这也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我们作为普通人,生活中会被许多事情左右自己的情绪,比如买彩票中个二等奖几百块,你也会高兴半天,要是炒股票赚了大钱,就更不用说了。那么如果你玩的游戏是以人命为赌注呢?你会有何反应?
当你在极度紧张的环境中与敌人僵持了很长时间,突然敌人退却了,你能遏制住心中的激动,先判断形势再去追击吗?当你抵挡不住敌人的进攻、全军即将崩溃时,你能及时冷静下来,发现敌人的弱点吗?
是的,这太难了。我们都是凡人,都有感情,容易激动,而我们的学员们就必须保持冷静和理智,在任何时候都不被感情左右,就如同赛车一样,赛车固然激情四射,车手却必须保持绝对的冷静。
这就是四年级学员要做到的,能过这一关的人,已经很少了,剩下的精英们,我们继续前进!
五年级是最重要的一个年级,在这个年级里,学员们要学习的是判断。
这是名将的重要特征,不需要理由,不需要依据,你能依靠的就是你自己的判断。你要明白的是,你所掌握的是无数士兵的生命,而所有的人都等着你拿主意。
小兵只管打仗,遇到问题,他会问伍长,伍长会问百户,百户会问千户,千户问指挥,你就是指挥,你还能去问谁?!
在士兵的眼中,你就是上帝,就是主宰世界的神!他们能否活下来就看你的了!
兵法之所以奇妙,关键在于一个变字。所谓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战场是一个瞬息万变的世界,决断只在一线之间,进攻还是防守,前进还是退却,都要你拿主意。在你身边也许有一大群参谋,但他们往往并不站在真理一边,决断的还是你。如果参谋比你高明,为什么要你当主帅?!
如果你能从那变化莫测的世界中,发现其中的奥妙,并就此作出正确的决断,那么恭喜你,你已经具备了名将最主要的素质。但是还有一关是你必须通过的,只有过了这一关,你才是真正的名将。
现在我们来到最后一个年级,这个年级我们要学习的是坚强。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学习内容。所谓胜败兵家常事,不过安慰自己而已,打了败仗,死几万人,你能承受这样的心理压力吗?你怎么去面对那些士兵的家人?怎么有脸去见将指挥权交给你的上级?那是几万条人命,不是几万只鸡!
然而你的选择只能是坚强,即使你屡战屡败,但必须屡败屡战!当你数次败在同一个人手下时,你就会畏惧这个人,所谓的恐某症就是这么来的,即使你有着杰出的军事才能,不能战胜自己的软弱,依然无法成为名将。
而那些最优秀的人能够从失败中爬起来,去挑战那个多次战胜自己的人,这就叫做坚强。
当你具备了以上所有条件后,你就成为了真正的名将,但还有一点,是你必须具备的,那就是运气。
说起来似乎有点滑稽,这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没准就在你万事俱备、准备大展身手时,一支冷箭射来,就此死掉,那才是比窦娥还冤,你的一切抱负和能力都无法展现了。战史上只会这样记载,某年某月某日,某某人在战场上被不知名小兵射死,其人具体情况不详。
所以名将之路是一条艰苦的道路,非大智大勇、大吉大利之人不能为。
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在这变化无穷的战场上,要想成为真正的军神,你必须在一次次的残杀中幸存下来,看着周围的人死去,忍受无尽的痛苦,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努力获取那不为人知的奥秘和规律,经历无数次失败,有勇气从无数士兵的尸体上站立起来,去打败对手。
这才是真正的名将之路,一条痛苦、孤独、血腥的道路,在这条路上,能信任和依靠的人只有你自己。但只要你走到终点,光荣和胜利就会在那里等待着你。
无论是徐达、常遇春、王保保还是后来的戚继光、袁崇焕都是这样的名将,他们就是这样成长起来的。他们完全有理由为自己的成长经历而骄傲和自豪。
所以当不成名将的各位学员,你们完全不必为此而悲伤失望,因为这工作不是一般人能干的,甚至可以说,不是人能干的。诸位普通学员,还是回去做老百姓吧,那才是快乐的生活。
在对北元战争连续取得胜利后,元军终于明白了眼前的这个敌人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容易欺负的南宋政权,而是一个可能彻底消灭自己的强大对手。
王保保明白,现在要做的就是等待。总会有机会的。
两年后,一直龟缩的元军终于慢慢向明朝伸出了触角。他们四面出击,趁明军后撤,又占领了东自吉林,西至甘肃、宁夏北部的广大地区;他们以这些要塞为根据地,不断向明军进攻,使用的还是最让人讨厌的游击战术,你打他就跑,你走他又来。
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与他的将领们开始讨论采取何种方式对付北元,在应对方法上出现了分歧,包括徐达在内的大多数人赞成进攻,一次性解决北元。但也有人反对。
反对的人有两个,一个是刘基,另一个是朱元璋。
刘基认为北元还有强大的实力,而且更重要的是,王保保还活着(保保未可轻也)。至于朱元璋,他之所以反对这次进攻,更多的是靠自己的军事直觉。
如果在十年前,他可能会坚持自己的看法,拒绝出兵,以防守为主,但现在不同了。
他现在是一个伟大国家的君主,不可能再示弱于人,于是他同意了徐达等人的要求,拟定进攻计划。
从这一情况可以看出,刘伯温之名确实并不虚传,他完美地诠释了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规律。而朱元璋也证明了他获得天下绝无半分侥幸。
领导就是有水平啊。
他有点后悔,自己为什么要逃出大都,韩店的胜利鼓舞了他,看来明军并不可怕。于是他命令王保保集合主力,北出居庸关,收复大都!
王保保经过了周密的准备和计划,带领了十万大军,向大都攻击。但在他的心中,却有着两种打算。如果徐达不去救援,他就趁机攻下大都,迎接元顺帝归位;如果徐达来援,他就以逸待劳,设下圈套,伏击徐达。
这是一个万无一失的计划,无论徐达选择哪条路,他都是胜利者。
可是徐达却选择了第三条路,一条让他哭笑不得的路。
徐达在得到王保保进攻大都的消息后,冷静地分析了局势,他看透了王保保的打算,决心给他一个意料不到的惊喜。
你不是要攻打大都吗?我就打你的太原!
徐达认为大都有大军驻守,而且城防坚固,不足为虑;退一万步说,即使丢了,再打回来就是了,赔得起。而王保保就不同了,他倾巢而出,太原成了空城,而明军的主力离太原很近,王保保如果没有了太原,就只能去关外放羊了。于是他连夜带领骑兵直捣太原。
其实徐达的目标也不是太原,而是王保保,他相信王保保一定会回兵救援的。
果不其然,王保保得到这个消息,大为吃惊,立刻率领十万骑兵回救太原,他回击速度十分之快,在太原附近遭遇了徐达。
此时徐达的军队以骑兵为主,而步兵大队还未赶到,士兵数量只有王保保的一半。
两支骑兵部队就这样相遇了,这也是中原政权的骑兵与纵横天下的蒙古骑兵第一次大规模的交锋。
怎样战胜骑兵
怎样战胜骑兵
自古以来,骑兵都是最具威力的兵种之一,在马的帮助下,原本柔弱的步兵成为了具有高度突击性和机动性的部队。而不幸的是,在中国历史上,除了少数几个王朝外,其他军事力量都是以步兵为主的,这就使得他们在面对骑兵时吃了大亏。
但骑兵并不是不可战胜的。事实证明,古罗马的重步兵是可以用长矛阵克制骑兵的,可是中国人向来没有穿几十公斤盔甲的习惯,而且当时并没有中西交流制度。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办法,他们不断研究着以步兵制骑兵的方法,其中的成功者之一是诸葛亮。
在他指挥下的蜀军,是曹魏军团的噩梦。
他发明了若干武器来克制骑兵。首先是绊马钉。这个玩意儿设计独特,不管你怎么扔到地上,总有一面铁钉朝上。打仗前就撒在骑兵即将冲击的地带,骑兵到来时,马蹄就会被扎烂。其使用方法类似今天修自行车的小贩在路上撒图钉。当然,唯一的区别在于,马被扎后,是不会有人帮你补的。
第二招是大车。诸葛亮的军队都配备有木车,当发现骑兵时,就将木车挡在步兵前面,用来阻挡骑兵冲击,也算是机械化部队了。
最狠的是第三招,也是诸葛亮最神奇的发明——连弩。这绝对是当年的机关枪,据史料记载,这种连弩是一击十发,杀伤力极大,所以当年的魏军骑兵很畏惧与蜀军交锋。
但这种方法操作性太强,而且不适合进攻,所以使用的范围并不大。
到了宋朝,在与西夏和辽的战斗中,由于步兵长期打不过骑兵,为改变这种被动局面,不知是哪位天才一拍脑袋,想出了以几千名步兵组成大方阵的方法,还取了个学名,所谓“以步制骑”。上阵交锋,其结果是,打也打不了,跑也跑不掉。直到天才将领岳飞出现并组建了专业骑兵岳家军后,中原政权才算是扬眉吐气了一把,抵御住了金国骑兵的攻击。
到了元朝,以骑兵起家的蒙古军把骑兵战术发展到了极致,并依仗这一战术横扫天下。他们骄傲地认为,只要自己有马,就不用担心自己的统治被推翻。
然而就在蒙古骑兵威风凛凛地在官道上呼啸而过、两边的南人百姓只能俯首躲避时,那些低垂下的头所思考的并不只是往哪里躲避,他们中间的很多人都坚信,一定有办法打败这些骑兵,一定有办法的。
其实方法很简单,只是实行起来很困难。
冲击!骑兵对骑兵
综观历史上强盛的中原王朝,都有一支强悍的骑兵部队,而此时的明朝也是一样。徐达和常遇春都是非常厉害的骑兵将领,他们对骑兵调配自如,选择突破方向准确,对骑兵的使用已到了得心应手的地步。
在被元朝统治的九十余年里,中原的人们不断向他们的敌人——蒙古骑兵学习着使用骑兵以及战胜骑兵的战术。
在漫长的积累和等待后,拿起武器反抗的人们终于走到幕前,和他们的骑兵老师蒙古军队决战。而徐达和常遇春正是其中最为优秀的代表。
现在,他们正面对着蒙古军队最勇猛的将领王保保。
洪武元年十二月一日,徐达率领明军骑兵抵达太原城下,与回师救援的王保保军对峙于太原城外。但由于兵力不如王保保,徐达始终没有发动进攻。王保保不知对方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自己及时赶到,徐达跑来偷袭太原的目的没有得逞,但徐达居然不打也不撤,实在无法理解,于是他一时间也不敢动弹。
十二月四日,常遇春经过三天的观察和思考,对徐达说出了自己的意见:“我军步兵未到达,如果只以现在这些骑兵与敌人对攻,只会增加自己的伤亡,不如选择深夜偷袭敌营(我骑兵虽集,步卒未至,骤战必多杀伤,夜劫之可得志)。”
这个意见毫无疑问是正确的,常遇春实在是一代名将,眼光独到,判断准确。似乎是天助徐达,就在这个时候,太原守将豁鼻马派使者投降,并表示愿意充当内应(这应该算是个蒙奸)。
一切都预备好了,马已喂好,刀已磨亮,只等晚上动手了。
当天晚上,王保保没有睡觉(算他运气好),这个爱学习的人,此刻正坐于军营之中秉烛夜读兵书。突然听见外面喊声大作,他心知不妙,当机立断,毅然决定逃跑,逃跑时颇为狼狈,光着一只脚跑出大营,匆忙骑上一匹马,就飞奔出营。
您问那十万大军怎么办?连我的鞋都不要了,还要军队干什么?可见名将就是名将,懂得权衡利弊,毕竟自己的命最重要,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嘛。
可那十万大军没有了主帅,就像没头的苍蝇,四万人被歼灭,余者全部逃散。王保保在卫队的保护下一口气逃出上百里,可是常遇春并没有放过他。
常遇春深知除恶务尽的道理,连夜出击,王保保叫苦不迭,边逃边战,等他逃往大同时,身边只剩下了十八名侍卫。而常遇春一口气追击到了忻州才撤回。
这是一场真正的歼灭战,也是中原骑兵对蒙古骑兵的第一次大胜。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势如破竹
在攻克山西后,徐达带领军队继续进攻陕西。此时的陕西是由地主武装李思齐和张良弼等人镇守。中国历史上,由于地形问题,大凡从山西进攻陕西,都是极为艰苦,难以攻下。从最初的秦国据守函谷关据六国,到后来的日本人侵略中国,拼了老命,却始终无法踏入陕西一步。
但这次情况不同。
李思齐身经百战,但他并不想打仗,他对元朝很难说有什么深厚的感情,他组织军队对抗起义军,说到底不过是怕那些泥腿子抢了自家的粮食。所以当徐达军进攻时,他一退再退,一直退到临洮,感觉戏也演够了,对元朝有了交代,就投降了。而张良弼和他的弟弟张良臣可谓是不识时务,先降后叛,坚守庆阳,后被徐达讨平,终究没有掀起什么大风浪。
至此,陕西和山西平定,北方的大部地区落入了明军之手,为后来与元的决战做好了准备。
新王朝对旧王朝都有赶尽杀绝的习惯,如南宋的残余部队逃到了崖山(今广东新会),元朝军队还不放过,硬是把他们赶到了海上全部消灭。世易时移,现在轮到朱元璋了。
元顺帝不喜欢荒凉的上都,想要回到大都,朱元璋却连上都也不想让他待了。
洪武二年(1369)六月,常遇春出兵开始了北伐,但他没有想到的是,这竟然是自己的最后一次出征。
与他一同出征的是李文忠,两人带领八万步兵、一万骑兵开始了这次远征。在常遇春那种特有的突袭攻击方式下,元军不堪一击。北伐军先攻锦州,击败元将江文清;后攻全宁,击败元丞相也速;军队丝毫不停,进攻大兴州,击败元军并擒获元朝丞相脱火赤。
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内,元精心设置、号称可防二十年的抵御防线,在常遇春面前就像豆腐一样软弱。这位明朝第一先锋在他人生的最后一战中充分显现了锐不可当的威力,他带领骑兵一路马不停蹄,逼近上都!
元顺帝此时正在上都,听说明军攻来,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特长——逃跑,带着老婆孩子连夜遁去,一直逃到了应昌(今内蒙古达来淖尔湖),狼狈不堪。在他逃跑的途中,应该可以充分体会一百年前宋朝君主的心情。而后来的事实证明,这并不是他最后一次搬家。
常遇春一向是穷追猛打的,他追击几十里,杀掉了宗王庆生和平章鼎珠,此战还俘虏了上万蒙古兵。在打仗的同时,常遇春东西也没少拿,他把元顺帝的家当马三千匹、牛五万头全部带了回来。
此战毫无悬念,也没有什么激烈的战斗,这并不是因为元军软弱,而是由于常遇春太快。他就像一个高明的剑客,手持利剑,在对手反应过来之前,已经直插对手的心脏!这样的对手太可怕了。
常遇春胜利班师,经过柳河川时,暴病而死,年四十。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还!
常遇春的一生,从太平之战自告奋勇,到北出沙漠,所向无敌,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他是真正的军事天才,是真正的第一先锋。他的生命就像灿烂的流星,虽然短暂,却光耀照人。
在常遇春北伐的同时,徐达也正在关中奋战。他派遣部将张温(相当厉害)前去攻取甘肃,张温进展顺利,很快就攻下了兰州等地。就在徐达节节胜利之时,危险也正向他靠近。
王保保的计划
王保保在败退回太原后,并没有采取大的军事行动,他在观察徐达的动向。在经过前两次的交锋后,他已经很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眼前的对手有多可怕。如果没有好的机会,他是绝对不会出击的。
高手过招,最忌心浮气躁,王保保的直觉告诉他,现在只能等待。
当他发现张温孤军深入、攻取兰州后,一直躲在家睡觉的王保保敏锐地感觉到,机会到了。
他立刻动员了十余万大军,兵分两路,先以步骑数万围攻兰州,但兰州并不是他的最终目的,只是诱饵。他把主力隐藏起来,驻兵十万在地形险要的定西。这一招在兵法上叫围点打援。
他相信自己的判断,兰州对于明军太重要了,他们一定会派兵来救的,现在要做的就是等鱼上钩了。
他的判断没有错,很快第一条鱼就来了。
在得知兰州被围后,明将于光率部前来救援。当他到达兰州附近时,发现自己已经陷入了元军的包围,在奋战之后,全军覆没,于光战死。
王保保终于取得了这次计划中的第一个胜利,但也有一件事情他没有想到,那就是兰州守将张温的能力。
当数万大军把兰州围得水泄不通的时候,张温却毫不慌张,他分析了敌情后,正确地作出了主动出击的判断,于是他亲自带领三千人突袭城外数万敌军,居然打败元军,使其后撤几十里,为后来的定西之战争取了时间。
当然除了这件事情让王保保意外,其他的一切都在计划之中,他仍然采取这种方式,等待着第二条鱼上钩。
第二条鱼确实来了,不过却是一条鲨鱼。
王保保的军事行动引起了朱元璋的注意。洪武三年正月初三,朱元璋召开军事会议,他看透了王保保的企图,制定出了一个更为复杂的计划。
计划是这样的:首先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李文忠为左副将军,冯胜为右副将军,邓愈为左副副将军,汤和为右副副将军,率军出征。当时元顺帝正在应昌,而朱元璋一向是个要么不做、要么做绝的人,他准备让元顺帝再搬远一点,如果能够赶去西伯利亚当然最好,就算不行,也不能让他过得舒服。
他命令不要再救援兰州,而是让大将军徐达自潼关出西安直接攻击定西,与王保保决战;另外一路,让左副将军李文忠出居庸关入沙漠攻击应昌,去帮元顺帝搬家。
同时,为了迷惑王保保,他还命令大将金朝兴、汪兴祖分别进攻山西、河北北部元军,以吸引元军注意力,策应主力作战。
这个计划可谓是天衣无缝,王保保也确实没有识穿朱元璋的计策。他仍然在定西守株待兔,可惜他的对手是朱元璋和徐达,不是兔子。
洪武三年二月,四路大军同时出发,一时之间,乱成一片。二十五日,王保保得到消息,金朝兴攻克东胜州。三月二十三日,他又得知,汪兴祖攻克朔州,而李文忠已经出居庸关。正在他手忙脚乱之时,真正的敌人已经靠近。
三月二十九日,徐达率师进抵定西。王保保已经退无可退,只能决一死战了。
定西的沈儿峪即将成为决战的战场。
王保保的应对
这一次,徐达带了将近四十万人进攻王保保,为达到突击的效果,他亲自率领十万军队连夜奔袭定西。元军已经做好了迎战的准备,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他们堕入云里雾里。
徐达的十万人到达后,并没有任何作战的表示,相反,他的军队的第一个行动是去找木头,修房子和营寨,元军大惑不解,难道他们想在这里常住?
统帅王保保却明白徐达的用意,他不住地感叹,徐达真是深通兵法之人,王保保守住定西沈儿峪的目的就是为了诱敌攻坚,并伺机反攻,然而徐达不上他的当,先扎稳阵脚,再慢慢对付他。
这个人实在不容易对付。
更让他郁闷的是,明军三月二十九日到达,却不急于出战,只是用小股部队试探,让元军烦恼不已。而到了四月五日,情况出现了恶化。
从四月五日起,徐达将士兵分成三班倒,不断派士兵到王保保兵营放火、袭击,如果不搞这些,他们也没有闲着,就在元军营帐前敲锣打鼓,还有吊嗓子的,甚至有开场唱戏的苗头。元兵又累又饿,不得休息,逼急了,想要进攻,又碍于敌方营垒坚固,只能看着干着急。
王保保再也坐不住了,他明白,这样下去,军队不被打垮,也被闹垮了,他不得不出击了。
六日,王保保通过当地人的指引,找到了一条小路,可以抄明军的侧翼,他派遣了一千精兵对明军发动了突然袭击。明军万没有想到元军会突然出现,阵势大乱,左军大将惊慌失措,脱离了指挥位置,元军得以攻入内营。眼看明军就要大乱,此时徐达在中军帐内听到外面大乱,他没有像王保保一样惊慌失措,而是静听动静,并依靠他的军事直觉判断出这不过是小股部队的偷袭,于是他骑马赶往侧翼,并亲自持剑督战。士兵们看到他的身影,顿时士气大振,将元军击溃。
在危急时刻判断出敌情,并能够及时应对,是一个将领最重要的素质。
元军溃败后,王保保以为明军会收敛一点,没有想到刚收兵回营,明军又开始开台唱戏了,这下子王保保也没有办法了,他晚上也睡不着,只有苦笑着看着对面尽情表演的明军。
其实他也烦恼不了多久了,因为明军的目的已经达到了,他们即将采取行动。
王保保的崩溃
就在元军被吵得不得安宁却又无计可施时,四月七日夜里,明军突然停止了以往的喧嚣。元军大喜,纷纷开始休息,虽然他们心里也知道,明军的这次安静并不寻常,但长期不能睡觉的痛苦实在让他们无法忍受,于是个个倒头就睡。
在元军开始休息的同时,等待多时的徐达正在检阅他的士兵,这么长时间的等待,就是为了今晚!他十分清楚,今晚是最好的时机,也是唯一的机会。王保保占有地利,而且有十万之众,自己远道而来,粮草无法长期维持下去,这个机会一定要抓住,如果不能一鼓作气击败对方,最后的失败者就会是自己。为了取得胜利,他作出了一个决定。
最大程度发挥士兵的战斗力,是将领的责任。一般来说,将领们是利用自己的谋略和军事调度来达到这一目的的,然而当战斗到了最关键时刻,所有的军事智慧都无法再发挥作用时,将领们就只剩下最后一招,亲自上阵。
徐达在出征前,将他的部队放在前列,以保证所有的士兵都能看到他的帅旗,无论士兵们在何处奋战,只要看到这面旗帜,他们就会有勇气战斗下去。
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却也是唯一的办法。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孙子兵法》
五条全占,岂有不胜之理!
就在元兵熟睡时,徐达以中央突破战法,偷袭元军中军。元军实在过于疲倦,甚至有的士兵听到了喊声也无力起身,乖乖地做了俘虏。明军在徐达的带领下,以雷霆万钧之势,全歼元军,十万大军就此崩溃。
此时王保保正在中军营休息,事实证明,他在逃跑方面是很有点天赋的。这位仁兄在大乱之中,反应仍然十分敏捷,抢过了马,还顺道带上了自己的老婆孩子,向北方逃去。一片混乱之中,尚能如此周全,不服不行啊。
此战明军大败元军,生擒元剡王、元济王及文武大臣一千九百余人,蒙古士兵八万四千余人(可怕的数字)。王保保又一次全军覆没,这一次,他连十八个侍卫都没有,只带着老婆孩子逃到了黄河边,想起惨况,唯有抱头痛哭。
很多史书写到这里就没有了,这是不太符合逻辑的,因为王保保没有长翅膀,也没有摩托车,不可能飞过黄河,就在这里丢下王保保也是不太厚道的。其实如果考察历史中的很多细节,就会发现很多有趣的地方。
仔细分析王保保过黄河的经历,我们就会发现,平时多学几种技术是多么的重要。
王保保到了黄河边后,没有渡河的船只,但名将是不会被难倒的,他不知去哪里找来了根木头,让他的老婆孩子趴在上头,全家老小就抱着这根木头过了河(保保与其妻子数人从古城北遁去,至黄河,得流木以渡)。
可以看出,王保保一定很擅长游泳,另外他应该还有一定操纵船只的能力。定西甘肃境内,是黄河上游,此地水流湍急,划船也不一定能横渡,而他抱着木头就能过黄河,实在是一种本事。这真是个多才多艺的人啊。
王保保上岸后,望着对岸的景色,悲痛欲绝。在不久之前,他还有一支庞大的军队,现在却只剩下了自己和老婆孩子。
十万大军,毁于一旦!
向对岸遥拜后,他骑上马向和林(今蒙古乌兰巴托西南)奔去,在那里他还能够东山再起。
事情还没有完,我还有机会的。
在王保保溃败的同时,李文忠部正在帮元顺帝搬家。他自出居庸关以后,五月初,连续击败阻挡他的元太尉蛮子(不是外号)、平章沙不丁朵耳只八剌(名字比较长),并再次攻克开平。五月二十一日,他到达了元顺帝的老巢应昌。
元顺帝确实是个可怜的人,自洪武二年被迫搬家后,在应昌只住了几个月,就死掉了,他这个皇帝当真是相当窝囊。可是追悼会还没来得及开,老相识李文忠又一次不请自来,此时的元朝倒是相当硬气,想要固守。可是固守也是要有实力的,何况攻城的是李文忠。
李文忠丝毫不客气,既然你不肯自己搬,那就只有帮你了。他攻城效率之高,令人惊叹,攻下应昌只用了一天。蒙古骑兵素来以速度快、机动性强闻名,但面对李文忠这样的进攻速度,他们也只有瞠目结舌了。
★书内地图中日期皆为阴历
定西沈儿峪之战
参考消息
朱元璋心目中的元朝一哥
朱元璋对王保保的重视程度相当高:“高帝谓天下一家,尚有三事未了。一、少传国玺;一、王保保未擒;一、元太子无音问。”看来,王保保在咱们朱元璋的心中排名第二,比元太子还要高。尽管王保保杀死的明军不知凡几,朱元璋依旧想要招降他,不过都被王保保拒绝了(很聪明)。朱元璋无奈,只得大举伐杀。
由于没有想到李文忠如此厉害,城里的王公贵族们都没来得及跑,元顺帝的老婆们全部被俘,王公大臣们全部被抓,其中还包括元顺帝的孙子买的里八剌。
唯一跑掉的是元顺帝的儿子爱猷识理达腊,也就是后来的元昭宗。他跑到了和林,和王保保会合,这对难兄难弟抱头痛哭,立志报仇雪恨。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有疑问,为什么王保保如此惨败,还要称呼他为名将呢?这涉及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名将是什么样的人?
名将是怎样炼成的
如同前面所说,我们要对某些历史中本质性的东西进行分析,当然了,还是用我的方式。
很多人都羡慕名将的风采,也很想体会一下在战场上指挥千军万马的感觉,所以军事论坛里往往人满为患,很多人都恨自己没有出生在金戈铁马的年代。
但实际情况是,历史上的名将毕竟只是少数,大多数的都是类似“三国志”游戏里面的小兵,上阵不久就被杀死。而且名将绝不是那么容易炼成的。
在下曾读过一些兵书,随便聊:
在成为名将的道路上,我们要经历六个坎坷,让我们以六个年级来标明它们,只有战胜眼前的坎坷,才能升入下一个年级。当然,有些天才同学不需要经过这六个年级,生下来就会打仗,这样的人也是有的,不过极少,我们可以忽略。
好了,名将学校开学了。第一个年级要学习的是军事理论。所有想成为名将的人,必须要学习一些经典的理论知识,包括《孙子兵法》《吴子兵法》等等,只有在积累了大量的理论知识后,你才能跨入下一个年级。但这个年级有一个很特殊的规定,因为有些同学家里穷,买不起书本,所以他们只能在实战中去学习这些理论。他们之中的优秀代表就是李云龙同学。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实在没有说错的,这些在实战中学习理论的同学将可以跳过第二个程序,直接进入第三个程序。
我们还是和大多数同学一起,来看看第二个年级要学习些什么。第二个年级学习的内容是实战。这是极为重要的,那些理论中学习的优秀者如果不能过这一关,他们就将被授予一个光荣的称号——纸上谈兵。这个称号的第一个获得者是赵括同学,授予者是二年级的年级主任赵奢。
我们来解释一下为什么实战如此重要。这是因为虽然军事理论都是高年级学长们的经验总结,但由于他们写这些东西的时候,情况和现状是不完全一样的,在实战中,如果照搬是要吃大亏的。赵括同学就是没有学好,才不能毕业的。
作为一个学员,想成为名将,一般都是从小兵干起,当然高干子弟除外,比如赵括同学,由于年级主任赵奢是他父亲,所以他一开始就是大将,这是不妥当的。
因为只有战场才能让一个人成为真正的名将,他必须亲手持刀去追击敌人,见识战场的惨烈,明白人被刀砍是要死的,了解你不杀我、我就杀你这条战场上永不过时的真理,知道所谓打仗就是以性命相搏,他们才会明白什么是战场、什么是实战。
大多数学员会在这一关被淘汰,他们会改行,一生当一个军事票友,这对他们来说并不见得是一件坏事。
名将是怎样炼成的
而留存下来的那些学员,在残酷的实战中逐渐了解了战争的规律,开始真正走上名将之路。
好了,我们带领剩下的学员来到三年级,三年级要学习的是冷酷。
成为一个名将,就必须和仁慈、温和之类的名词说再见。他必须心如铁石、冷酷无情,当然历史上也有很多以仁出名的儒将,但请大家注意,他们的仁是对士兵和老百姓而言的,对敌人他们比谁都冷酷。所谓仁不带兵、义不行贾,冷酷不是残忍,不是杀戮无辜的老百姓,而是坚忍。比如你的一个很好的朋友触犯了军纪,但你为了执行军纪,一定要杀了他,只有这样,你才能控制军队,即使他是你最要好的朋友,甚至是你的亲人,你也要这样做。
这才是真正的冷酷。
学员们将在战场上学会冷酷,他们可能都是善良的年轻人,平时从不与人争吵。但当他们走上战场,亲眼看到自己的同乡和战友被敌人杀死,或者身负重伤在地上痛苦地呻吟,他们会被愤怒和痛苦所鼓动,毫不留情地杀死一切与自己敌对的人,给地上的伤兵补上一刀,然后一个人在尸体旁边喃喃自语。就在这地狱一般的环境中,他们变了。
从杀鸡都怕见血到敌人的脑浆和鲜血溅到身上浑然不知,从温文尔雅到冷酷无情,他们在残酷的环境中毕业了,不合格者将被淘汰,而那些心如坚石的人将进入四年级的学习,他们离成为名将越来越近。
四年级要学习的是理智。这也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我们作为普通人,生活中会被许多事情左右自己的情绪,比如买彩票中个二等奖几百块,你也会高兴半天,要是炒股票赚了大钱,就更不用说了。那么如果你玩的游戏是以人命为赌注呢?你会有何反应?
当你在极度紧张的环境中与敌人僵持了很长时间,突然敌人退却了,你能遏制住心中的激动,先判断形势再去追击吗?当你抵挡不住敌人的进攻、全军即将崩溃时,你能及时冷静下来,发现敌人的弱点吗?
是的,这太难了。我们都是凡人,都有感情,容易激动,而我们的学员们就必须保持冷静和理智,在任何时候都不被感情左右,就如同赛车一样,赛车固然激情四射,车手却必须保持绝对的冷静。
这就是四年级学员要做到的,能过这一关的人,已经很少了,剩下的精英们,我们继续前进!
五年级是最重要的一个年级,在这个年级里,学员们要学习的是判断。
这是名将的重要特征,不需要理由,不需要依据,你能依靠的就是你自己的判断。你要明白的是,你所掌握的是无数士兵的生命,而所有的人都等着你拿主意。
小兵只管打仗,遇到问题,他会问伍长,伍长会问百户,百户会问千户,千户问指挥,你就是指挥,你还能去问谁?!
在士兵的眼中,你就是上帝,就是主宰世界的神!他们能否活下来就看你的了!
兵法之所以奇妙,关键在于一个变字。所谓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战场是一个瞬息万变的世界,决断只在一线之间,进攻还是防守,前进还是退却,都要你拿主意。在你身边也许有一大群参谋,但他们往往并不站在真理一边,决断的还是你。如果参谋比你高明,为什么要你当主帅?!
如果你能从那变化莫测的世界中,发现其中的奥妙,并就此作出正确的决断,那么恭喜你,你已经具备了名将最主要的素质。但是还有一关是你必须通过的,只有过了这一关,你才是真正的名将。
现在我们来到最后一个年级,这个年级我们要学习的是坚强。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学习内容。所谓胜败兵家常事,不过安慰自己而已,打了败仗,死几万人,你能承受这样的心理压力吗?你怎么去面对那些士兵的家人?怎么有脸去见将指挥权交给你的上级?那是几万条人命,不是几万只鸡!
然而你的选择只能是坚强,即使你屡战屡败,但必须屡败屡战!当你数次败在同一个人手下时,你就会畏惧这个人,所谓的恐某症就是这么来的,即使你有着杰出的军事才能,不能战胜自己的软弱,依然无法成为名将。
而那些最优秀的人能够从失败中爬起来,去挑战那个多次战胜自己的人,这就叫做坚强。
当你具备了以上所有条件后,你就成为了真正的名将,但还有一点,是你必须具备的,那就是运气。
说起来似乎有点滑稽,这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没准就在你万事俱备、准备大展身手时,一支冷箭射来,就此死掉,那才是比窦娥还冤,你的一切抱负和能力都无法展现了。战史上只会这样记载,某年某月某日,某某人在战场上被不知名小兵射死,其人具体情况不详。
所以名将之路是一条艰苦的道路,非大智大勇、大吉大利之人不能为。
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在这变化无穷的战场上,要想成为真正的军神,你必须在一次次的残杀中幸存下来,看着周围的人死去,忍受无尽的痛苦,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努力获取那不为人知的奥秘和规律,经历无数次失败,有勇气从无数士兵的尸体上站立起来,去打败对手。
这才是真正的名将之路,一条痛苦、孤独、血腥的道路,在这条路上,能信任和依靠的人只有你自己。但只要你走到终点,光荣和胜利就会在那里等待着你。
无论是徐达、常遇春、王保保还是后来的戚继光、袁崇焕都是这样的名将,他们就是这样成长起来的。他们完全有理由为自己的成长经历而骄傲和自豪。
所以当不成名将的各位学员,你们完全不必为此而悲伤失望,因为这工作不是一般人能干的,甚至可以说,不是人能干的。诸位普通学员,还是回去做老百姓吧,那才是快乐的生活。
在对北元战争连续取得胜利后,元军终于明白了眼前的这个敌人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容易欺负的南宋政权,而是一个可能彻底消灭自己的强大对手。
王保保明白,现在要做的就是等待。总会有机会的。
两年后,一直龟缩的元军终于慢慢向明朝伸出了触角。他们四面出击,趁明军后撤,又占领了东自吉林,西至甘肃、宁夏北部的广大地区;他们以这些要塞为根据地,不断向明军进攻,使用的还是最让人讨厌的游击战术,你打他就跑,你走他又来。
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与他的将领们开始讨论采取何种方式对付北元,在应对方法上出现了分歧,包括徐达在内的大多数人赞成进攻,一次性解决北元。但也有人反对。
反对的人有两个,一个是刘基,另一个是朱元璋。
刘基认为北元还有强大的实力,而且更重要的是,王保保还活着(保保未可轻也)。至于朱元璋,他之所以反对这次进攻,更多的是靠自己的军事直觉。
如果在十年前,他可能会坚持自己的看法,拒绝出兵,以防守为主,但现在不同了。
他现在是一个伟大国家的君主,不可能再示弱于人,于是他同意了徐达等人的要求,拟定进攻计划。
从这一情况可以看出,刘伯温之名确实并不虚传,他完美地诠释了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规律。而朱元璋也证明了他获得天下绝无半分侥幸。
领导就是有水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