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小说网 www.jdxs.cc,三国之马腾天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元放先生顿了顿,又说:“这是因为条件环境变了,人的心境也会随之而变。
尤其是你作为一方司牧,万众瞩目,人皆有求于你,若不严以律己,则很快就会蜕化变质。
如此一来,不仅你个人前功尽弃,而且也会影响到上天的万世基业。所以,不可不察。”
马腾道:“请师父训示。”
元放先生说:“所以在以后的日子里,你要勤加内省,善以自律。尤其是在慎独一节上,要多下功夫。”
马腾问:“师父,何谓慎独?”
元放先生说:“慎独,是自律的最高境界。
慎独一词,出自《礼记?中庸》一书:‘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所谓慎独,就是在别人不能看见的时候,能慎重行事;在别人不能听到的时候,能保持清醒。”
马腾说:“愿闻其详。”
元放先生说:“最隐蔽的东西往往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品质,最微小的东西同时最能看出一个人的灵魂,而慎独说到底其实就贵在这三个如一。”
“哪三个如一?”马腾问。
元放先生说:“一是言行如一,此为情操。
《论语?为政》记述了这样一段对话:子贡问老师孔子怎样做一个君子。
孔子告诉他:‘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意思是先做好你想说的,之后再把它说出来。
虽是简单的一句话,但孔子却用它一语道破了成为君子的要诀之所在,而他自己本人其实就是知行合一、言行一致的最好典范。
儒家以推行仁政为己任,把道德教化作为实现这一理想的重要渠道,而德不仅要言传,更要身教。
孔子作为儒家的一代宗师,不仅建立了一个以仁为核心的完整伦理思想体系,把社会道德规范集于一体,更是几十年如一日,率先垂范,积极践行。
如果不先行其言,而夸夸其谈,用自己没要验证过的理论来教训、说服别人,往往只会适当其反,正如孔夫子所说的:巧言令色。
这样的人,大多数都是取于利而鲜于仁。”
马腾说:“弟子受教了。请问师父,第二个如一是什么?”
元放先生说:“第二个即是心口如一,此为良知。
心与口是人发语的两端,按照佛家的观点,心为善生,而口为妄生。唯有心口若一才是可信之人。
后汉有一名臣,曰杨震。少年时即好学,跟随太常桓郁学习《欧阳尚书》,通晓经术,博览群书,专心探究。
当时的儒生称其为‘关西孔子杨伯起。’杨震居住湖城,几十年都不应州郡的礼聘。
后来有冠雀衔了三条鳣鱼,飞栖在讲堂前面,主讲之人拿着鱼说:“蛇鳣,是卿大夫衣服的象征。三是表示三台的意思,先生从此要高升了。”方才应聘。
杨震风雅清正,为官数载一直以公正廉明著称,一次因公路过昌邑县,恰逢旧交王密在此任县令,当夜王密怀揣十金前往馆驿相赠,以谢杨震知遇之恩。杨震拒而不受。
王密急切之下说道:‘此时深夜,无人知矣。’
杨震却正声而说:‘岂可暗室亏心?举头三尺有神明,此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这就是历史上传为美谈的‘杨震四知’。
这世间口若悬河、信誓旦旦之人太多,然而真如杨震一般,话从口出后即使无人监督,心却一如既往遵从己言的人却是寥寥无几。
常言道人善之首,即是心口如一。
这话正是告诫众人... -->>
元放先生顿了顿,又说:“这是因为条件环境变了,人的心境也会随之而变。
尤其是你作为一方司牧,万众瞩目,人皆有求于你,若不严以律己,则很快就会蜕化变质。
如此一来,不仅你个人前功尽弃,而且也会影响到上天的万世基业。所以,不可不察。”
马腾道:“请师父训示。”
元放先生说:“所以在以后的日子里,你要勤加内省,善以自律。尤其是在慎独一节上,要多下功夫。”
马腾问:“师父,何谓慎独?”
元放先生说:“慎独,是自律的最高境界。
慎独一词,出自《礼记?中庸》一书:‘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所谓慎独,就是在别人不能看见的时候,能慎重行事;在别人不能听到的时候,能保持清醒。”
马腾说:“愿闻其详。”
元放先生说:“最隐蔽的东西往往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品质,最微小的东西同时最能看出一个人的灵魂,而慎独说到底其实就贵在这三个如一。”
“哪三个如一?”马腾问。
元放先生说:“一是言行如一,此为情操。
《论语?为政》记述了这样一段对话:子贡问老师孔子怎样做一个君子。
孔子告诉他:‘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意思是先做好你想说的,之后再把它说出来。
虽是简单的一句话,但孔子却用它一语道破了成为君子的要诀之所在,而他自己本人其实就是知行合一、言行一致的最好典范。
儒家以推行仁政为己任,把道德教化作为实现这一理想的重要渠道,而德不仅要言传,更要身教。
孔子作为儒家的一代宗师,不仅建立了一个以仁为核心的完整伦理思想体系,把社会道德规范集于一体,更是几十年如一日,率先垂范,积极践行。
如果不先行其言,而夸夸其谈,用自己没要验证过的理论来教训、说服别人,往往只会适当其反,正如孔夫子所说的:巧言令色。
这样的人,大多数都是取于利而鲜于仁。”
马腾说:“弟子受教了。请问师父,第二个如一是什么?”
元放先生说:“第二个即是心口如一,此为良知。
心与口是人发语的两端,按照佛家的观点,心为善生,而口为妄生。唯有心口若一才是可信之人。
后汉有一名臣,曰杨震。少年时即好学,跟随太常桓郁学习《欧阳尚书》,通晓经术,博览群书,专心探究。
当时的儒生称其为‘关西孔子杨伯起。’杨震居住湖城,几十年都不应州郡的礼聘。
后来有冠雀衔了三条鳣鱼,飞栖在讲堂前面,主讲之人拿着鱼说:“蛇鳣,是卿大夫衣服的象征。三是表示三台的意思,先生从此要高升了。”方才应聘。
杨震风雅清正,为官数载一直以公正廉明著称,一次因公路过昌邑县,恰逢旧交王密在此任县令,当夜王密怀揣十金前往馆驿相赠,以谢杨震知遇之恩。杨震拒而不受。
王密急切之下说道:‘此时深夜,无人知矣。’
杨震却正声而说:‘岂可暗室亏心?举头三尺有神明,此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这就是历史上传为美谈的‘杨震四知’。
这世间口若悬河、信誓旦旦之人太多,然而真如杨震一般,话从口出后即使无人监督,心却一如既往遵从己言的人却是寥寥无几。
常言道人善之首,即是心口如一。
这话正是告诫众人...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