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小说网 www.jdxs.cc,大国崛起1644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法、吴浩等大明重臣,此时却在犯愁。
其中原因,说出来倒是有些令人哭笑不得。
原来,李鸿飞等人,是因为钱多而发愁。
没错,国库空虚之时,这里要钱,那里也要钱,很多时候甚至需要拆东墙补西墙,大家为此犯愁也很正常。
可自从华夏龙币发行之后,国库充盈的大明朝廷,却在为如何花钱而犯愁。
军费问题,早已顺利解决,甚至慷慨起来的国会,还主动增加了武器研发预算,以保证官办武器研究院的领头地位。
像周福仁这种半官营性质的武器研究所,如果不能及时进行技术革新,将来很有可能只剩下生产民用产品的结局了。
大明军工业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大把资金的注入,更是让军工研究人员,充满了热情。
如今的朝廷,用一句流行话语来说,那就是——有钱、任性!
而大明自从全面改革后,教育行业也得到了大力改善,六年义务教育,已经变成了六年免费教育,朝廷砸下大把银子之后,各州县的公立学校,在原来免学费的基础上,又免除了课本费,与住宿费。
大明目前的国土面积,以及国内的交通状况,最多只能将公立学校,开办到县一级,每座县城按照其人口数量,开办两到五所学校。
如此一来,学生上学,大多都要采取寄宿制。
之前由于财政困难,学校虽然免除了学费,但还得收取课本费以及住宿费,不少家庭拮据的,只能让孩子每天早早起床,走上个把时辰,去学校读书。
甚至有些思想转不过弯来的大人,干脆让孩子逃避上学,在这些人看来,自家孩子就不是读书的料,与其浪费钱财,倒不如在家放牛做家务,将来老老实实伺候家里这一亩三分地。
这些老百姓虽然没文化,但不代表他们不会算账,当然,他们也就只能算到眼前的蝇头小利。
当初朝廷推行强制教育制度时曾说过:凡六岁以上,十岁以下孩童,必须入学读书,违者罚银十两。
十两白银,看似一笔不小的数目,但真要算起来,六至十岁也就是四年八个学期,在寄宿需要收费的情况下,一个学期的住宿费大约要五百文铜钱,加上生活费每天最低也要六文钱(六文钱在当时只能购买三个包子,学校食堂好一点,可以买到四个白面馒头),一学期(120天)的生活费,最少需要720文铜钱,算上杂七杂八的书本费,一个学期下来,花费的钱财绝对不会低于一两五钱银子。
一学期一两五钱,八个学期就是十二两白银,如果读完六年十二个学期,那花费就得十八两白银,而且孩子因为寄宿学校,在读书期间,还没法分担家里的家务,等于这十八两银子全部白花了。
其实大多数老百姓都希望自家孩子能有出息,可是面对繁重的学费,不少生活拮据的家庭,打起了退堂鼓。
他们宁愿交付那十两银子的巨额罚款(考虑到老百姓的家庭状况,这种罚款会从每年缴纳的农税里面,分期扣除)也不愿让孩子去上学。
毕竟在古代,六岁以上的孩童,已经相当于半个劳动力了。
只有那些望子成龙,或者无需寄宿的家庭,在精打细算之下,选择了让孩子读书。
不过如今不一样了,朝廷资金充裕,大笔一挥,教育部跟着沾光了,直接一纸诏令,在原来免除学费的基础上,又免除了课本费以及寄宿费,甚至学生的生活费,都可以每月从家里自带大米进行抵账。
这样换算下来,不仅免除了一年一两白银的住宿费,一两银子的书本费(在油印技术普及之前,书本费还是很贵的,这也是为何一般人读不起书的主要原因。新的印刷术不仅方便了华夏龙币的印制,书本的价格也变得低廉起来)。
加上孩子在家同样也得吃饭,在学校用大米抵餐费,倒也能让家长们接受。
最关键的是,这样换算下来,读书一年的花费,也不会超过一两银子,相比于十两白银的罚款,家长们自然愿意让自家孩子,多学点知识。
直到现在,李鸿飞提出的全民教育制度,才算是真正得以实施。
然而,就算是军事、教育这两大缺口,还是没法消化掉国库的资金,可见如今的国库,是有多么充盈,用两个字来形容,那就是“土豪”。
财政部成了“土豪”,自然得“豪”一点,这些钱与其放在国库发霉,倒不如全部花出去,只有全国经济增长了,税收才能再次增长。
毕竟依靠印制钞票致富,那可不是长久之计。
头两年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朝廷可以大肆印制龙币,可一旦市场饱和,这印制纸币的利润也就没了。
要想始终保证国库充盈,始终保证全国经济稳步增长,就必须让钱生钱。
投资军工业,能在巩固国防的同时,发展国内的重工业体系,等这一套体系完全建立,大明不仅国力能再次上升一个档次,还能有力地刺激国内经济。
投资教育事业同样如此,等到国内各行各业的人才越来越多,创造出来的经济效益,自然也不是如今的大明能比拟的。
所以,趁着大明国库充盈之际,这些钱,该花的还是得花,甚至要想尽办法将这些钱花出去。
于是吴浩想到了投资,给那些有创业意向的商人进行低息,甚至是无息贷款。
然而,在这一点上,华夏银行已经走在了前面。
华夏银行同样赚取了大量银子,各大股东加起来的利润,甚至比朝廷赚得更多,作为一个以营利为目的的机构,用手上的钱来生钱,自然是必须掌握的技能。
虽然华夏银行的贷款利率,比朝廷要高上不少,但它依靠全国各大分行的储备金优势,轻松便挤走了朝廷这个竞争对手。
谁让朝廷的国库是与地方府库分开的,就算可以让地方官府进行拨款,但各部门之间复杂的审核制度,就不是那些想要创业的商人们愿意等待的。
给民间商人提供贷款这条路被堵,大明各地近年来又是风调雨顺,没什么大灾大难需要朝廷拨款救援,这下吴浩终于体会到,钱多到花不完的烦恼了。
“要不,给朝中百官涨点俸禄如何?”史可法提议道。
法、吴浩等大明重臣,此时却在犯愁。
其中原因,说出来倒是有些令人哭笑不得。
原来,李鸿飞等人,是因为钱多而发愁。
没错,国库空虚之时,这里要钱,那里也要钱,很多时候甚至需要拆东墙补西墙,大家为此犯愁也很正常。
可自从华夏龙币发行之后,国库充盈的大明朝廷,却在为如何花钱而犯愁。
军费问题,早已顺利解决,甚至慷慨起来的国会,还主动增加了武器研发预算,以保证官办武器研究院的领头地位。
像周福仁这种半官营性质的武器研究所,如果不能及时进行技术革新,将来很有可能只剩下生产民用产品的结局了。
大明军工业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大把资金的注入,更是让军工研究人员,充满了热情。
如今的朝廷,用一句流行话语来说,那就是——有钱、任性!
而大明自从全面改革后,教育行业也得到了大力改善,六年义务教育,已经变成了六年免费教育,朝廷砸下大把银子之后,各州县的公立学校,在原来免学费的基础上,又免除了课本费,与住宿费。
大明目前的国土面积,以及国内的交通状况,最多只能将公立学校,开办到县一级,每座县城按照其人口数量,开办两到五所学校。
如此一来,学生上学,大多都要采取寄宿制。
之前由于财政困难,学校虽然免除了学费,但还得收取课本费以及住宿费,不少家庭拮据的,只能让孩子每天早早起床,走上个把时辰,去学校读书。
甚至有些思想转不过弯来的大人,干脆让孩子逃避上学,在这些人看来,自家孩子就不是读书的料,与其浪费钱财,倒不如在家放牛做家务,将来老老实实伺候家里这一亩三分地。
这些老百姓虽然没文化,但不代表他们不会算账,当然,他们也就只能算到眼前的蝇头小利。
当初朝廷推行强制教育制度时曾说过:凡六岁以上,十岁以下孩童,必须入学读书,违者罚银十两。
十两白银,看似一笔不小的数目,但真要算起来,六至十岁也就是四年八个学期,在寄宿需要收费的情况下,一个学期的住宿费大约要五百文铜钱,加上生活费每天最低也要六文钱(六文钱在当时只能购买三个包子,学校食堂好一点,可以买到四个白面馒头),一学期(120天)的生活费,最少需要720文铜钱,算上杂七杂八的书本费,一个学期下来,花费的钱财绝对不会低于一两五钱银子。
一学期一两五钱,八个学期就是十二两白银,如果读完六年十二个学期,那花费就得十八两白银,而且孩子因为寄宿学校,在读书期间,还没法分担家里的家务,等于这十八两银子全部白花了。
其实大多数老百姓都希望自家孩子能有出息,可是面对繁重的学费,不少生活拮据的家庭,打起了退堂鼓。
他们宁愿交付那十两银子的巨额罚款(考虑到老百姓的家庭状况,这种罚款会从每年缴纳的农税里面,分期扣除)也不愿让孩子去上学。
毕竟在古代,六岁以上的孩童,已经相当于半个劳动力了。
只有那些望子成龙,或者无需寄宿的家庭,在精打细算之下,选择了让孩子读书。
不过如今不一样了,朝廷资金充裕,大笔一挥,教育部跟着沾光了,直接一纸诏令,在原来免除学费的基础上,又免除了课本费以及寄宿费,甚至学生的生活费,都可以每月从家里自带大米进行抵账。
这样换算下来,不仅免除了一年一两白银的住宿费,一两银子的书本费(在油印技术普及之前,书本费还是很贵的,这也是为何一般人读不起书的主要原因。新的印刷术不仅方便了华夏龙币的印制,书本的价格也变得低廉起来)。
加上孩子在家同样也得吃饭,在学校用大米抵餐费,倒也能让家长们接受。
最关键的是,这样换算下来,读书一年的花费,也不会超过一两银子,相比于十两白银的罚款,家长们自然愿意让自家孩子,多学点知识。
直到现在,李鸿飞提出的全民教育制度,才算是真正得以实施。
然而,就算是军事、教育这两大缺口,还是没法消化掉国库的资金,可见如今的国库,是有多么充盈,用两个字来形容,那就是“土豪”。
财政部成了“土豪”,自然得“豪”一点,这些钱与其放在国库发霉,倒不如全部花出去,只有全国经济增长了,税收才能再次增长。
毕竟依靠印制钞票致富,那可不是长久之计。
头两年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朝廷可以大肆印制龙币,可一旦市场饱和,这印制纸币的利润也就没了。
要想始终保证国库充盈,始终保证全国经济稳步增长,就必须让钱生钱。
投资军工业,能在巩固国防的同时,发展国内的重工业体系,等这一套体系完全建立,大明不仅国力能再次上升一个档次,还能有力地刺激国内经济。
投资教育事业同样如此,等到国内各行各业的人才越来越多,创造出来的经济效益,自然也不是如今的大明能比拟的。
所以,趁着大明国库充盈之际,这些钱,该花的还是得花,甚至要想尽办法将这些钱花出去。
于是吴浩想到了投资,给那些有创业意向的商人进行低息,甚至是无息贷款。
然而,在这一点上,华夏银行已经走在了前面。
华夏银行同样赚取了大量银子,各大股东加起来的利润,甚至比朝廷赚得更多,作为一个以营利为目的的机构,用手上的钱来生钱,自然是必须掌握的技能。
虽然华夏银行的贷款利率,比朝廷要高上不少,但它依靠全国各大分行的储备金优势,轻松便挤走了朝廷这个竞争对手。
谁让朝廷的国库是与地方府库分开的,就算可以让地方官府进行拨款,但各部门之间复杂的审核制度,就不是那些想要创业的商人们愿意等待的。
给民间商人提供贷款这条路被堵,大明各地近年来又是风调雨顺,没什么大灾大难需要朝廷拨款救援,这下吴浩终于体会到,钱多到花不完的烦恼了。
“要不,给朝中百官涨点俸禄如何?”史可法提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