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小说网 www.jdxs.cc,大国崛起1644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纸币的流通,对沿海商户太过重要,虽然有不少钱庄意识到了其中的商机,但却没华夏银行那样的财力以及胃口。
至少,作为香港海运最大的金主“华夏远洋贸易有限公司”,就算主动让利,那些零散小钱庄,也根本没能力接单。
于是,华夏银行应运而生..........
首先是华夏银行几大股东之间,在海贸生意上进行合作,以向华夏银行存款的方式,获取存款本票(之前是银行股份,只有另行存款才算存款金额)。
之后这些商户,与“华夏远洋贸易公司”之间的贸易往来,全部使用华夏银行本票结算方式。
此举看起来,虽然有点从左手倒腾到右手的嫌疑,但不管怎么说,这种新的交易方式,极大地减少了这些股东们的“港口停泊费用”。
别看这些停泊费用,连关税零头都不到,可一年下来也要省下不少钱,毕竟能入股华夏银行的,都是各州府有名的商家,他们的出海生意做得很大,占据了各地码头几乎一半的吞吐量,一个月省下十多万两白银的“泊船费”,一年就能节省百多万。
支票结算确实是个好东西,而且还没有任何限制,只要你手上有华夏银行支票,不管是谁,都能从华夏银行提取钱财,人家只认票,不认人。
另外华夏银行还有一个,以往钱庄所不具备的优势,那就是存款利息。
按理说钱庄本就是做存钱生意的,为什么干不过银行呢?
因为古代去钱庄存钱,钱庄不但不会给你利息,反而还要收取“看管费”。
说白了,就是“保护费”。
钱庄不是善堂,经营钱庄是要花大价钱的,至少为了防止匪徒抢劫,安保措施方面,丝毫马虎不得。
为了盈利,钱庄必须收取保护费,而且数额还很大,有点类似于后世保险公司这一类。
可这华夏银行却巅峰了钱庄的传统,去华夏银行存钱,非但不收“保护费”,反而存满一定年限,还能获得存款利息。
这样一对比,华夏银行简直就是善堂!
一开始人们还不知道华夏银行此举的用意,哪有贴钱,贴人求人家存钱的?
莫不是想攒够了钱跑路?
好吧,连后世非法集资的套路都被人想到了。
但华夏银行并未过多解释,因为人家不仅玩存款,而且还玩贷款,相当于拿存款人的钱,借给贷款人,自己则赚取中间的差价。
毕竟华夏银行存取款是有明文规定的:
存款方面虽然没有任何要求,但要想获得利息,则需要最少存满一年以上,否则仅仅退还本金。
而且存款利息,最高年利率不会高于百分之三,贷款利息最低年利率也要百分之五,最高则是百分之十(为了打开市场,华夏银行给了朝廷最低利息)。
如此算下来,华夏银行确实有利可图,老百姓将闲钱存进银行,也能做到钱生钱。
此外,不少嗅觉敏锐的商人,更是从中看到了更大的利益。
如今明朝各地都在大开发,赚钱的机会到处都有,可以说只要手上有大量闲置资金,随便投资一座工厂,只要不是特别倒霉,都能大赚特赚。
华夏银行如果抓住这个机会,给那些有好项目,却没有足够资金的商人贷款,就能狠赚一笔。
甚至做得更绝一点,利用老百姓存进银行的资金,自己投资建厂,其利润之大根本难以想象。
不少心思活络之人,已经有效仿的打算了.............
好吧,话题扯远了,以上种种只是想证明,华夏银行的信誉之高,实力之雄厚。
有了这样的信誉及实力,华夏银行的一纸支票,足以抵得上真金白银。
既然能抵得上真金白银了,那些商人也不会在傻到,抬着真金白银在港口进行交易,自己提心吊胆防贼不说,还白白送给官府大量“泊船费”。
只要支票能在华夏银行开办的省份顺利流通,那么华夏银行印制纸币的计划,也将会逐步实现。
朝廷玩金属货币,华夏银行玩纸币,货币系统貌似要分家,其实不然。
不说朝廷,就算李鸿飞也不会允许一个民间资本,拥有操纵整个大明的财富(纸币如果通行,不单单是整个大明,甚至整个亚洲的财富也有可能,被华夏银行操纵)。
明朝历代政府的货币信誉实在太低,只能由民间资本先行推进,不过相信当华夏银行正式推行货币之际,这家民营企业,也会顺理成章地,变成官办企业。
这货币改革便是李鸿飞推行朝廷借款的最终目的,如此庞大的计划,稍有不慎,便会动乱国之根本,所以在完成最后一步之前,他根本不敢告知史可法等人............
打发走史可法,李鸿飞开始向司徒燕询问起了南洋之事。
其实南洋方面的大小事宜,每月司徒燕都有派遣专人向李鸿飞呈报,大体上没什么不同,只是李鸿飞想听司徒燕口述,好对其中有疑问的地方,现场进行一一解惑。
“郑芝龙那老狐狸真这么乖?”李鸿飞一边听取情报,一边好奇道。
“他还能怎么样?李大人如今已是当朝第一人,郑成功又调入国防部,连郑家军都被拆的七零八落,郑芝龙就算想闹也闹不起来啊!”司徒燕笑着说道。
调郑芝龙下南洋,并劝郑成功前往国防部任职,以及参与最后的北伐之战,这三板斧直接就将郑家军给砍废了。
郑芝龙虽然手上有近两万“雇佣军”,但武器装备跟战船都是漕帮的,如果郑芝龙反悔,那就只能带着士兵游回福建了。
漕帮是李鸿飞罩着的,郑芝龙在实力不足的情况下,可没胆子公然与李鸿飞作对。
而郑成功入国防部,虽然表面上升官,实际上却是从福建剥离了出来,郑家两任家主都不在福建坐镇,整个郑家军已经... -->>
纸币的流通,对沿海商户太过重要,虽然有不少钱庄意识到了其中的商机,但却没华夏银行那样的财力以及胃口。
至少,作为香港海运最大的金主“华夏远洋贸易有限公司”,就算主动让利,那些零散小钱庄,也根本没能力接单。
于是,华夏银行应运而生..........
首先是华夏银行几大股东之间,在海贸生意上进行合作,以向华夏银行存款的方式,获取存款本票(之前是银行股份,只有另行存款才算存款金额)。
之后这些商户,与“华夏远洋贸易公司”之间的贸易往来,全部使用华夏银行本票结算方式。
此举看起来,虽然有点从左手倒腾到右手的嫌疑,但不管怎么说,这种新的交易方式,极大地减少了这些股东们的“港口停泊费用”。
别看这些停泊费用,连关税零头都不到,可一年下来也要省下不少钱,毕竟能入股华夏银行的,都是各州府有名的商家,他们的出海生意做得很大,占据了各地码头几乎一半的吞吐量,一个月省下十多万两白银的“泊船费”,一年就能节省百多万。
支票结算确实是个好东西,而且还没有任何限制,只要你手上有华夏银行支票,不管是谁,都能从华夏银行提取钱财,人家只认票,不认人。
另外华夏银行还有一个,以往钱庄所不具备的优势,那就是存款利息。
按理说钱庄本就是做存钱生意的,为什么干不过银行呢?
因为古代去钱庄存钱,钱庄不但不会给你利息,反而还要收取“看管费”。
说白了,就是“保护费”。
钱庄不是善堂,经营钱庄是要花大价钱的,至少为了防止匪徒抢劫,安保措施方面,丝毫马虎不得。
为了盈利,钱庄必须收取保护费,而且数额还很大,有点类似于后世保险公司这一类。
可这华夏银行却巅峰了钱庄的传统,去华夏银行存钱,非但不收“保护费”,反而存满一定年限,还能获得存款利息。
这样一对比,华夏银行简直就是善堂!
一开始人们还不知道华夏银行此举的用意,哪有贴钱,贴人求人家存钱的?
莫不是想攒够了钱跑路?
好吧,连后世非法集资的套路都被人想到了。
但华夏银行并未过多解释,因为人家不仅玩存款,而且还玩贷款,相当于拿存款人的钱,借给贷款人,自己则赚取中间的差价。
毕竟华夏银行存取款是有明文规定的:
存款方面虽然没有任何要求,但要想获得利息,则需要最少存满一年以上,否则仅仅退还本金。
而且存款利息,最高年利率不会高于百分之三,贷款利息最低年利率也要百分之五,最高则是百分之十(为了打开市场,华夏银行给了朝廷最低利息)。
如此算下来,华夏银行确实有利可图,老百姓将闲钱存进银行,也能做到钱生钱。
此外,不少嗅觉敏锐的商人,更是从中看到了更大的利益。
如今明朝各地都在大开发,赚钱的机会到处都有,可以说只要手上有大量闲置资金,随便投资一座工厂,只要不是特别倒霉,都能大赚特赚。
华夏银行如果抓住这个机会,给那些有好项目,却没有足够资金的商人贷款,就能狠赚一笔。
甚至做得更绝一点,利用老百姓存进银行的资金,自己投资建厂,其利润之大根本难以想象。
不少心思活络之人,已经有效仿的打算了.............
好吧,话题扯远了,以上种种只是想证明,华夏银行的信誉之高,实力之雄厚。
有了这样的信誉及实力,华夏银行的一纸支票,足以抵得上真金白银。
既然能抵得上真金白银了,那些商人也不会在傻到,抬着真金白银在港口进行交易,自己提心吊胆防贼不说,还白白送给官府大量“泊船费”。
只要支票能在华夏银行开办的省份顺利流通,那么华夏银行印制纸币的计划,也将会逐步实现。
朝廷玩金属货币,华夏银行玩纸币,货币系统貌似要分家,其实不然。
不说朝廷,就算李鸿飞也不会允许一个民间资本,拥有操纵整个大明的财富(纸币如果通行,不单单是整个大明,甚至整个亚洲的财富也有可能,被华夏银行操纵)。
明朝历代政府的货币信誉实在太低,只能由民间资本先行推进,不过相信当华夏银行正式推行货币之际,这家民营企业,也会顺理成章地,变成官办企业。
这货币改革便是李鸿飞推行朝廷借款的最终目的,如此庞大的计划,稍有不慎,便会动乱国之根本,所以在完成最后一步之前,他根本不敢告知史可法等人............
打发走史可法,李鸿飞开始向司徒燕询问起了南洋之事。
其实南洋方面的大小事宜,每月司徒燕都有派遣专人向李鸿飞呈报,大体上没什么不同,只是李鸿飞想听司徒燕口述,好对其中有疑问的地方,现场进行一一解惑。
“郑芝龙那老狐狸真这么乖?”李鸿飞一边听取情报,一边好奇道。
“他还能怎么样?李大人如今已是当朝第一人,郑成功又调入国防部,连郑家军都被拆的七零八落,郑芝龙就算想闹也闹不起来啊!”司徒燕笑着说道。
调郑芝龙下南洋,并劝郑成功前往国防部任职,以及参与最后的北伐之战,这三板斧直接就将郑家军给砍废了。
郑芝龙虽然手上有近两万“雇佣军”,但武器装备跟战船都是漕帮的,如果郑芝龙反悔,那就只能带着士兵游回福建了。
漕帮是李鸿飞罩着的,郑芝龙在实力不足的情况下,可没胆子公然与李鸿飞作对。
而郑成功入国防部,虽然表面上升官,实际上却是从福建剥离了出来,郑家两任家主都不在福建坐镇,整个郑家军已经...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