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小说网 www.jdxs.cc,长安客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1]奚、契丹:唐时东北出塞交通要道上的少数民族部落。渔阳往东北,经过卢龙镇,再六百里到奚王帐,又东北行五百里至奚、契丹衙帐,又北百里,至室韦帐。(《中国东北与东北亚古代交通史》《新唐书·地理志》)
[2]榎楚:榎,乔木名;楚,灌木名。榎楚,指用榎木荆条制成的刑具,这里指用木条或棍棒抽打。
[3]春彩:“彩”旧写作“綵”。有五色纹彩的丝织品。唐代的一种贡赋。
[4]制、敕、诰、表、疏:根据内容和功能的不同,唐代皇帝作为国家领袖的“王言”有七种格式。笼统来说,分为“制”和“敕”两类。“制”包括制书、册书、慰劳制书等,是关于国家的重大军事、政治、制度变革等行动的指令。“敕”包括敕旨、敕牒、发日敕等,用于相对“制”的应用范围而言更日常和烦琐的事件,比如官府增减官员、废置州县、征发兵马、除免官爵、授六品以上官等。(《唐六典》卷九,李锦绣《唐“王言之制”初探》)“诰”在唐代并不常用,一般在皇帝退位为上皇之后发布命令时使用,以区别皇帝的“王言”。“表”是臣下陈述事情,对皇帝有所请求,或是举荐人才时使用。“疏”在使用时,一般是陈述政见,特别是劝谏或表达不同意见。(《文心雕龙·章表》)
[5]遥领朔方节度使、单于大都护:为了加强中央对边疆的统治,开元四年(716年),唐玄宗下制封自己的几个儿子为安西、北庭等几个重要的都护府大都护。当时被封大都护的几个儿子都十分年幼,并没有实际到任,因此一直都是“遥领”大都护,日常工作全部由“副大都护”实际负责。从此开创了玄宗朝皇子“遥领”地方的先河。开元十五年(727年),唐玄宗封当时是忠王的太子为朔方节度大使、单于大都护。太子当时已经十六岁,虽然是遥领,但依然多少过问边防重镇朔方的情况,并趁机培养自己的势力,因此遭到了唐玄宗的忌惮。
[6]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中书省负责行政命令的草拟,尚书省负责具体的行政事务,门下省负责审核。三省的最高长官中书令、尚书令或者侍中都是所谓宰相。中书省和门下省的长官因为意见不统一,常有争论。唐初设置政事堂,作为中书省和门下省长官商量军政大事和相关文书(即所谓“平章事”)的场所。政事堂在唐玄宗开元年间改名“中书门下”,所以宰相又称“中书门下平章事”。唐代中后期,宰相成为一种“使职”,越来越多的宰相并非中书令、尚书令或者侍中,而是在本官后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些宰相本官的品级由三品到五品不等。
[7]殿中监:殿中省的最高长官,从三品。统领尚食、尚药、尚衣、尚辇等局,管理皇宫内的衣食住行。(《唐六典》卷十一)
[8]五坊使:皇家动物雕、鹘、鹰、鹞、狗各有一使管理,管理这五坊的总使叫五坊使。五坊使和宫苑、闲厩使一般由一人兼任。(《唐会要》卷七八《五坊宫苑使》)
[9]总监使:掌管皇家园囿裁接及管理事务。总监使有时也兼掌京城太仓出纳。(杜文玉《唐代内诸司使考略》)
[10]陇右群牧:唐代管理马场的官员。唐代以马匹数量为标准将管理马场的“牧监”分为上监、中监和下监。牧场由监牧使管理,监牧使又对群牧使负责。陇右最早开始实行群牧制度,也是规模最大的马场之一。(马俊民、王世平著《唐代马政》)
[11]开府仪同三司:唐代的职官称谓中一般包含职事官、散官、勋官和爵号四个部分。职事官是官员具体的职务,代表权力。散官用来确定官员的官阶,代表地位。勋是赐给有功之臣的荣誉称号,一共十二级,称为“十二转”。爵号是皇帝对功勋贵戚的封赏头衔。“开府仪同三司”是唐代文散官的最高等级,从一品。
[12]京兆解头:参加常科考试(比如进士科、明经科)的考生,有两种途径:或者是由国家开办的学馆(如太学、国子监)选送,作为“生徒”,或者是各州县选送的“乡贡”。成为乡贡必须先在户籍地报名,取得考试资格(所谓“怀牒自陈”),而后在县、州、府参加层层考试,优胜者由所在州府报送中央,再去尚书省的有关机构(开元前是吏部考功司,开元后是礼部)考试,称为“省试”。各地府试第一名称为“解头”。取得京兆府的第一名在省试中有非常大的通过率。整个唐代只有九个京兆解头没有能够通过省试。因此,“京兆解头”是一个被考生激烈争夺的名次。(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
[13]俗讲:唐代时流行于长安寺院的讲经活动,僧尼将佛经义理以当时流行的通俗语言编成故事,甚至谱曲演唱,大的寺院开俗讲时非常受欢迎,常被围得水泄不通。因此,观俗讲如同看戏,长安的戏场大的在慈恩寺,小一点儿的在青龙寺、荐福寺、永寿寺。这些寺院都在长安城东,所谓“左街”。俗讲的内容被记录收集成话本之后就成为所谓“变文”的一种。(向达《唐代俗讲考》)《敦煌变文集》中抄录了许多当时俗讲的内容。
[14]谶纬:融合了天人感应、阴阳五行等儒家学说的神秘学,包含一些天文、历法和地理知识,流行于两汉。“谶”指预言凶吉的隐语,“纬”是通晓儒家学说的方士附会儒家经典的衍生学说。
[15]笏板:官员朝见皇帝时拿在手中的长条形手板,用玉、竹或者象牙制成。用来记录皇帝的意见和自己要奏报的内容。
[16]北庭都护:武则天时期设置的军政机构,管理西域。与安西都护府以天山为界,山北为北庭都护府范围。治所在庭州。辖区内的游牧民族主要有突骑施等。
[17]突骑施汗国:公元八世纪中,阿史那突厥衰微后的异姓突厥汗国,活动地点在原来的唐朝蒙池都护府领域。突骑施汗国得到唐朝中央政府的承认,历代可汗受册封,是唐中央政权下的边疆民族自治政权。开元二十一年到二十四年前后,突骑施与唐军有一系列比较激烈的军事冲突,张九龄曾经作为宰相起草过一批关于这次冲突的文书。唐朝联合崛起中的阿拉伯帝国对突骑施东西夹击,突骑施汗国在这场战争失败后不久灭亡。(薛宗正《突骑施汗国的兴亡》)
[18]通衢大道:通往四面八方的大路。
[19]留后:节度使不在治所时,代理节度使行使权力的职位。
[20]尚书左仆射、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左仆射,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尚书省是三省之一,负责行政工作。尚书省的最高长官是尚书令,也就是宰相。(《唐六典》卷一)唐太宗之后,不设尚书令(一种说法是由于唐太宗登基前做过尚书令,于是后来者为避讳便空悬尚书令一职),所以尚书省的副长官尚书左、右丞(又称左、右仆射)成为实际上的宰相。开府仪同三司,唐代的职官称谓中一般包含职事官、散官、勋官和爵号四个部分。职事官是官员具体的职务,代表权力。散官用来确定官员的官阶,代表地位。勋是赐给有功之臣的荣誉称号,一共十二级,称为“十二转”。爵号是皇帝对功勋贵戚的封赏头衔。“开府仪同三司”是唐代文散官的最高等级,从一品。
[21]延恩匦:武则天时,命令铸铜为四个箱子,放置在朝堂之外,接受天下的奏报。东边的箱子叫“延恩”,接受求官的人的自荐;南边的叫“招谏”,欢迎评论朝政得失;西边的叫“伸冤”,供有冤抑的人求告;北边的叫“通玄”,欢迎关于天象、灾变、军事机密献言献策。(《资治通鉴》卷二百三)
[22]墨制:唐代由皇帝下达的公务命令一般称为“制”或者“敕”。制敕产生的主要程序是皇帝授意中书省起草,由门下省审核同意,再由皇帝在制书或敕书上签字,画“可”或“闻”表示同意,而后送给尚书省执行。这是一份官方文件由起草到执行的法定程序。墨制是皇帝作为个人的私人言论,比如过节赏赐口脂、面药等。由于墨制用于皇帝的私人活动,不需要经过中书门下审核批准,也因此,在法理上,皇帝不可以用墨制来传达公务命令。唐代用墨制干预正常公务最有名的是唐中宗景龙时期,皇帝用墨制授人官爵,不经过中书门下批准,也就是所谓的“卖官鬻爵”。(邓小军《杜甫疏救房琯墨制放归鄜州考——兼论唐代的制敕与墨制》)
[23]告身:唐代授官的凭证,类似后世的委任状。补选官员时,候选人确认官职后,先由尚书仆射检查,过后交由门下省给事中宣读,黄门侍郎复核,侍中审阅通过后,各部门经手官员各以官符在授官凭证上盖章,这份凭证就叫“告身”。(《通典》卷十五)
[24]刻漏:古代的计时器。“刻”为标示刻度数的漏箭,“漏”为盛水的铜壶。用铜壶装水,底穿一孔,中置漏箭,壶中水从壶底漏出,逐渐减少,箭上刻度渐次显露,据此测知时刻。
[25]太子宾客、银青光禄大夫、正授秘书监:唐代的职官称谓中一般包含职事官、散官、勋官和爵号。银青光禄大夫是三品散官,太子宾客和秘书监是职事官,太子宾客是太子属官,秘书监为收藏皇家图书典籍的秘书省的长官。
[26]商山四皓:秦末汉初四个有名的隐士,分别为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甪里先生。四人皆八十高龄,为避秦暴政而隐居商山,时人称之为“商山四皓”。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屡屡想要征召这几位高人做官,屡屡被拒绝。后来,刘邦想要废掉太子刘盈,改立戚夫人的儿子赵王如意,群臣谏而不听。张良为太子的母亲吕后出主意,礼遇商山四皓,请他们赴宴。宴会中刘邦看见这四个老头儿以为太子得到了他们的帮助,羽翼已成,只得打消了废太子的念头。
[27]司马员外置同正员:唐太宗时期,确定朝廷中正职官员的总数为七百三十人,但是由于有资格做官的人数远多于官位空缺,为了安置这些人,发明了员外置、特置、同正员、检校等一系列只有头衔而无实际工作内容的“挂名官”。(《新唐书·百官志》)州一级的行政长官中,最高为刺史,刺史以下为司马,定制为一人。司马的官职品位由所在州的人口决定,上州司马官位最高,从五品下,薪俸五十贯。柳宗元被贬的永州属于中州,正六品,薪俸为上州司马的三分之二。“司马员外置同正员”即正职司马之外的闲员,没有官舍,也没有实际的工作内容和职权,并且,“员外”不得干预政务。“司马员外置同正员”多为朝廷中被贬的官员准备。与正职司马相同的只有薪俸,大约有三十贯。
&... -->>
[1]奚、契丹:唐时东北出塞交通要道上的少数民族部落。渔阳往东北,经过卢龙镇,再六百里到奚王帐,又东北行五百里至奚、契丹衙帐,又北百里,至室韦帐。(《中国东北与东北亚古代交通史》《新唐书·地理志》)
[2]榎楚:榎,乔木名;楚,灌木名。榎楚,指用榎木荆条制成的刑具,这里指用木条或棍棒抽打。
[3]春彩:“彩”旧写作“綵”。有五色纹彩的丝织品。唐代的一种贡赋。
[4]制、敕、诰、表、疏:根据内容和功能的不同,唐代皇帝作为国家领袖的“王言”有七种格式。笼统来说,分为“制”和“敕”两类。“制”包括制书、册书、慰劳制书等,是关于国家的重大军事、政治、制度变革等行动的指令。“敕”包括敕旨、敕牒、发日敕等,用于相对“制”的应用范围而言更日常和烦琐的事件,比如官府增减官员、废置州县、征发兵马、除免官爵、授六品以上官等。(《唐六典》卷九,李锦绣《唐“王言之制”初探》)“诰”在唐代并不常用,一般在皇帝退位为上皇之后发布命令时使用,以区别皇帝的“王言”。“表”是臣下陈述事情,对皇帝有所请求,或是举荐人才时使用。“疏”在使用时,一般是陈述政见,特别是劝谏或表达不同意见。(《文心雕龙·章表》)
[5]遥领朔方节度使、单于大都护:为了加强中央对边疆的统治,开元四年(716年),唐玄宗下制封自己的几个儿子为安西、北庭等几个重要的都护府大都护。当时被封大都护的几个儿子都十分年幼,并没有实际到任,因此一直都是“遥领”大都护,日常工作全部由“副大都护”实际负责。从此开创了玄宗朝皇子“遥领”地方的先河。开元十五年(727年),唐玄宗封当时是忠王的太子为朔方节度大使、单于大都护。太子当时已经十六岁,虽然是遥领,但依然多少过问边防重镇朔方的情况,并趁机培养自己的势力,因此遭到了唐玄宗的忌惮。
[6]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中书省负责行政命令的草拟,尚书省负责具体的行政事务,门下省负责审核。三省的最高长官中书令、尚书令或者侍中都是所谓宰相。中书省和门下省的长官因为意见不统一,常有争论。唐初设置政事堂,作为中书省和门下省长官商量军政大事和相关文书(即所谓“平章事”)的场所。政事堂在唐玄宗开元年间改名“中书门下”,所以宰相又称“中书门下平章事”。唐代中后期,宰相成为一种“使职”,越来越多的宰相并非中书令、尚书令或者侍中,而是在本官后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些宰相本官的品级由三品到五品不等。
[7]殿中监:殿中省的最高长官,从三品。统领尚食、尚药、尚衣、尚辇等局,管理皇宫内的衣食住行。(《唐六典》卷十一)
[8]五坊使:皇家动物雕、鹘、鹰、鹞、狗各有一使管理,管理这五坊的总使叫五坊使。五坊使和宫苑、闲厩使一般由一人兼任。(《唐会要》卷七八《五坊宫苑使》)
[9]总监使:掌管皇家园囿裁接及管理事务。总监使有时也兼掌京城太仓出纳。(杜文玉《唐代内诸司使考略》)
[10]陇右群牧:唐代管理马场的官员。唐代以马匹数量为标准将管理马场的“牧监”分为上监、中监和下监。牧场由监牧使管理,监牧使又对群牧使负责。陇右最早开始实行群牧制度,也是规模最大的马场之一。(马俊民、王世平著《唐代马政》)
[11]开府仪同三司:唐代的职官称谓中一般包含职事官、散官、勋官和爵号四个部分。职事官是官员具体的职务,代表权力。散官用来确定官员的官阶,代表地位。勋是赐给有功之臣的荣誉称号,一共十二级,称为“十二转”。爵号是皇帝对功勋贵戚的封赏头衔。“开府仪同三司”是唐代文散官的最高等级,从一品。
[12]京兆解头:参加常科考试(比如进士科、明经科)的考生,有两种途径:或者是由国家开办的学馆(如太学、国子监)选送,作为“生徒”,或者是各州县选送的“乡贡”。成为乡贡必须先在户籍地报名,取得考试资格(所谓“怀牒自陈”),而后在县、州、府参加层层考试,优胜者由所在州府报送中央,再去尚书省的有关机构(开元前是吏部考功司,开元后是礼部)考试,称为“省试”。各地府试第一名称为“解头”。取得京兆府的第一名在省试中有非常大的通过率。整个唐代只有九个京兆解头没有能够通过省试。因此,“京兆解头”是一个被考生激烈争夺的名次。(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
[13]俗讲:唐代时流行于长安寺院的讲经活动,僧尼将佛经义理以当时流行的通俗语言编成故事,甚至谱曲演唱,大的寺院开俗讲时非常受欢迎,常被围得水泄不通。因此,观俗讲如同看戏,长安的戏场大的在慈恩寺,小一点儿的在青龙寺、荐福寺、永寿寺。这些寺院都在长安城东,所谓“左街”。俗讲的内容被记录收集成话本之后就成为所谓“变文”的一种。(向达《唐代俗讲考》)《敦煌变文集》中抄录了许多当时俗讲的内容。
[14]谶纬:融合了天人感应、阴阳五行等儒家学说的神秘学,包含一些天文、历法和地理知识,流行于两汉。“谶”指预言凶吉的隐语,“纬”是通晓儒家学说的方士附会儒家经典的衍生学说。
[15]笏板:官员朝见皇帝时拿在手中的长条形手板,用玉、竹或者象牙制成。用来记录皇帝的意见和自己要奏报的内容。
[16]北庭都护:武则天时期设置的军政机构,管理西域。与安西都护府以天山为界,山北为北庭都护府范围。治所在庭州。辖区内的游牧民族主要有突骑施等。
[17]突骑施汗国:公元八世纪中,阿史那突厥衰微后的异姓突厥汗国,活动地点在原来的唐朝蒙池都护府领域。突骑施汗国得到唐朝中央政府的承认,历代可汗受册封,是唐中央政权下的边疆民族自治政权。开元二十一年到二十四年前后,突骑施与唐军有一系列比较激烈的军事冲突,张九龄曾经作为宰相起草过一批关于这次冲突的文书。唐朝联合崛起中的阿拉伯帝国对突骑施东西夹击,突骑施汗国在这场战争失败后不久灭亡。(薛宗正《突骑施汗国的兴亡》)
[18]通衢大道:通往四面八方的大路。
[19]留后:节度使不在治所时,代理节度使行使权力的职位。
[20]尚书左仆射、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左仆射,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尚书省是三省之一,负责行政工作。尚书省的最高长官是尚书令,也就是宰相。(《唐六典》卷一)唐太宗之后,不设尚书令(一种说法是由于唐太宗登基前做过尚书令,于是后来者为避讳便空悬尚书令一职),所以尚书省的副长官尚书左、右丞(又称左、右仆射)成为实际上的宰相。开府仪同三司,唐代的职官称谓中一般包含职事官、散官、勋官和爵号四个部分。职事官是官员具体的职务,代表权力。散官用来确定官员的官阶,代表地位。勋是赐给有功之臣的荣誉称号,一共十二级,称为“十二转”。爵号是皇帝对功勋贵戚的封赏头衔。“开府仪同三司”是唐代文散官的最高等级,从一品。
[21]延恩匦:武则天时,命令铸铜为四个箱子,放置在朝堂之外,接受天下的奏报。东边的箱子叫“延恩”,接受求官的人的自荐;南边的叫“招谏”,欢迎评论朝政得失;西边的叫“伸冤”,供有冤抑的人求告;北边的叫“通玄”,欢迎关于天象、灾变、军事机密献言献策。(《资治通鉴》卷二百三)
[22]墨制:唐代由皇帝下达的公务命令一般称为“制”或者“敕”。制敕产生的主要程序是皇帝授意中书省起草,由门下省审核同意,再由皇帝在制书或敕书上签字,画“可”或“闻”表示同意,而后送给尚书省执行。这是一份官方文件由起草到执行的法定程序。墨制是皇帝作为个人的私人言论,比如过节赏赐口脂、面药等。由于墨制用于皇帝的私人活动,不需要经过中书门下审核批准,也因此,在法理上,皇帝不可以用墨制来传达公务命令。唐代用墨制干预正常公务最有名的是唐中宗景龙时期,皇帝用墨制授人官爵,不经过中书门下批准,也就是所谓的“卖官鬻爵”。(邓小军《杜甫疏救房琯墨制放归鄜州考——兼论唐代的制敕与墨制》)
[23]告身:唐代授官的凭证,类似后世的委任状。补选官员时,候选人确认官职后,先由尚书仆射检查,过后交由门下省给事中宣读,黄门侍郎复核,侍中审阅通过后,各部门经手官员各以官符在授官凭证上盖章,这份凭证就叫“告身”。(《通典》卷十五)
[24]刻漏:古代的计时器。“刻”为标示刻度数的漏箭,“漏”为盛水的铜壶。用铜壶装水,底穿一孔,中置漏箭,壶中水从壶底漏出,逐渐减少,箭上刻度渐次显露,据此测知时刻。
[25]太子宾客、银青光禄大夫、正授秘书监:唐代的职官称谓中一般包含职事官、散官、勋官和爵号。银青光禄大夫是三品散官,太子宾客和秘书监是职事官,太子宾客是太子属官,秘书监为收藏皇家图书典籍的秘书省的长官。
[26]商山四皓:秦末汉初四个有名的隐士,分别为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甪里先生。四人皆八十高龄,为避秦暴政而隐居商山,时人称之为“商山四皓”。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屡屡想要征召这几位高人做官,屡屡被拒绝。后来,刘邦想要废掉太子刘盈,改立戚夫人的儿子赵王如意,群臣谏而不听。张良为太子的母亲吕后出主意,礼遇商山四皓,请他们赴宴。宴会中刘邦看见这四个老头儿以为太子得到了他们的帮助,羽翼已成,只得打消了废太子的念头。
[27]司马员外置同正员:唐太宗时期,确定朝廷中正职官员的总数为七百三十人,但是由于有资格做官的人数远多于官位空缺,为了安置这些人,发明了员外置、特置、同正员、检校等一系列只有头衔而无实际工作内容的“挂名官”。(《新唐书·百官志》)州一级的行政长官中,最高为刺史,刺史以下为司马,定制为一人。司马的官职品位由所在州的人口决定,上州司马官位最高,从五品下,薪俸五十贯。柳宗元被贬的永州属于中州,正六品,薪俸为上州司马的三分之二。“司马员外置同正员”即正职司马之外的闲员,没有官舍,也没有实际的工作内容和职权,并且,“员外”不得干预政务。“司马员外置同正员”多为朝廷中被贬的官员准备。与正职司马相同的只有薪俸,大约有三十贯。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