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小说网 www.jdxs.cc,深层心理学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大家也许会发现:心理分析总是反反复复在围绕同一个话题进行。
明明已经通过分析解决了的“退行满足”、“人格偏离”,“偶像崇拜”,又会大同小异地以另一种形式出现。
难道心理分析还是无法解决疾病复发的问题?
如果有这种疑惑也是正常的。
但只要把这些反复出现的话题当成一种自然生长的现象,你就会发现:同一个内容,在不同时期会呈现不同的含义。
就像一株幼苗,总是盯着,也不见长;但实际上却在不断生长,每个生长期的形态都不相同。
也可以发现:在前面分析得出的致病原因,似乎都可以马上作出评判:“你不应该这样?你看,你仅仅是因为这个原因而得病,太不应该了。只要不这样,你以后就再也不会生病了!”
但是到了后来,这些看似不言而喻的致病原因又变得有合理性。
那些评判也就降低了价值。
无怪乎患者有时明明已想明白,但还是差一点达到完全康复。
这就是自然生长的道理。
比如:就一位患者脑海中经常出现亲人去世的强迫恐惧思维。
这在前面的分析就是:这是一种“退行满足”,一定要以亲人的离去为代价,才能够激发他的勇气。
一般人只要受到一点危胁,他马上能激发本能的抗拒。
而对有些人来说,这种危胁要极端扩大,才能够产生本能的抗拒。
所以说是“退行满足”。
这个时候,可能大多数心理医生都会给他建议:只要“寸土必争“,不后退,你的勇气就会全部激发出来,不再患病。
这似乎是无可厚非的。
正是因为他的后退,才会想到以死亡为底线。
现在只要向前进,就不存在这种恐惧思维了。
但是,即便解释得如此深入,还只是意识层面的,最多是比较接近潜意识层面的。
通过以后的深入,这种“退行满足”会自然生长一种更加接近自然本能的含义:
亲人的去世的强迫想像,不断在提醒他:到底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为何还要害怕当下的一些事和一些人呢?
亲人难道不是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吗?
外界的人和事,相比于亲人,何以如此在意呢?
到以后还可以自然生长为:
原来他是在潜意识中能够接受亲人的去世,而不会因为亲人的离世让自己万念俱灰;或者说他根本不明白死的概念.
这种接受其实就是人们常说的——永远活在我心中。
也就仍然有勇气面对生活。自然也不会害怕自己的自由意志和行为,会引起别人关注,然后危胁到自己的父母.
以前之所以不能接受,是因为那时在面对灾难时,他的本能免疫机制被意外阻挡,意外逃避了灾难.
现在只是以另一种形式出现:脑海中出现夸大的灾难印象,以唤起相应的本能免疫机制.
每个健康人的潜意识中都应该具有这种天生的懵懂。否则,亲人的去世,会让他们一蹶不振,无法继续生活。
正是具有这种面对死亡的懵懂,他才能够面对现实生活中许多巨大得难以承受的困难和挫折。
还有前面所说的,一个善良的男孩喜欢一个女孩,可那个女孩却喜欢坏坏的男生。
导致他转换人格,模仿坏男生,导致善良与恶的强迫冲突。
但自然生长到后来就是:善良男孩本来也有正常的“坏”的一面,只是因为爱情的刺激极度放大了这种坏,而导致强迫。
也不是空穴来风,吸收了完全陌生的“坏”。
只是现在,他的心理机制出现异常,本来属于潜意识的,无法感知的东西,比如说死亡,一下子变成了有意识的。
所以他会异常恐惧,形成强迫。
与此类似的,前面所说的:一个男孩只有勇气去喜欢“内心阴暗”或“受伤”的女孩。
因为只有在她自暴自弃或受伤的时候,他才觉得自己有机会去追求她。
前面分析的结论是:这个男孩太没自信,不敢正常和其他追求者竞争,追求阳光女孩。
自然生长的结果就是:这个女孩是他母亲的象征。母亲在他遥远的记忆中确实受过伤,他必须要关注并与她一同战胜伤害!
还有:很多患者害怕关注一些学术、理论方面的进展.
因为他害怕这些理论中有反面的内容,会打破他对心理分析者的信赖,导致他依赖的破灭.
也就是前面所说的过早地"见好就收".
但自然生长到后面,这种病态心理渐渐恢复为常态——他的潜意识根本不想去关注那些进展.因为他已经无条件信任自己的判断,根本不需要外界的佐证.
还有,前面一直强调"偶像崇拜"的负面作用.
但自然生长到后面,原来是:他本来就有偶像某方面的本能特质.
只是被他遗忘,不得不借助偶像来提醒他.
甚至在"记忆的倒流与填充"那一章所说的"记忆空洞",也是合理的.
只是不应向后填充,而是向前填充.
只有向前填充空洞,才会产生一种积极向前的自然动力.
心理疾患者有时的过度热情、抢话,是一种过份迎合别人的病态.
生长到后来,他们有时的沉闷无语,则是对这种过度热情的平衡.
再生长到后来,沉默和抢话都不是他最初的健康状态,最初的状态是:说话大多发自内心,也就无需迎合,也不用沉默来平衡,而是确实有动力说话.
抑郁的时候,那种万念俱灰的"无所谓"状态,实际上是患者遥远过去的一种正常状态.
那个时候,他就像抑郁时的状态一样,对外界的事物都没有形成过份深刻的信仰(除了母亲),而保持着一种好奇而朦胧的美妙感觉与探索心理.
只是因为这种记忆的丧失,使朦胧的美妙演变为"万念俱灰".
前面所说的,一个“退行满足”的人,只敢追求阴暗面较强的女孩。因为他没有自信去和人争那些阳光漂亮的女孩。
分析到后来,原因这种“退行满足”也是合理的。因为他把母亲的阴暗面转移到外界女孩身上,帮女孩战胜阴暗象征着帮母亲战胜阴暗。因为他的心理疾病就是因为逃避了母亲的阴暗。必须要与她同气连枝,战胜阴暗,才能获得健康的心理。
自暴自弃者的作贱身体,也许看来是无可救药;但可以自然生长到儿时裸露身体的天真与勇气。
裸露无关紧要,重要的是那种感觉;天真与无所顾忌的感觉。
这就是一种“自然生长”。
原本理论化的“... -->>
大家也许会发现:心理分析总是反反复复在围绕同一个话题进行。
明明已经通过分析解决了的“退行满足”、“人格偏离”,“偶像崇拜”,又会大同小异地以另一种形式出现。
难道心理分析还是无法解决疾病复发的问题?
如果有这种疑惑也是正常的。
但只要把这些反复出现的话题当成一种自然生长的现象,你就会发现:同一个内容,在不同时期会呈现不同的含义。
就像一株幼苗,总是盯着,也不见长;但实际上却在不断生长,每个生长期的形态都不相同。
也可以发现:在前面分析得出的致病原因,似乎都可以马上作出评判:“你不应该这样?你看,你仅仅是因为这个原因而得病,太不应该了。只要不这样,你以后就再也不会生病了!”
但是到了后来,这些看似不言而喻的致病原因又变得有合理性。
那些评判也就降低了价值。
无怪乎患者有时明明已想明白,但还是差一点达到完全康复。
这就是自然生长的道理。
比如:就一位患者脑海中经常出现亲人去世的强迫恐惧思维。
这在前面的分析就是:这是一种“退行满足”,一定要以亲人的离去为代价,才能够激发他的勇气。
一般人只要受到一点危胁,他马上能激发本能的抗拒。
而对有些人来说,这种危胁要极端扩大,才能够产生本能的抗拒。
所以说是“退行满足”。
这个时候,可能大多数心理医生都会给他建议:只要“寸土必争“,不后退,你的勇气就会全部激发出来,不再患病。
这似乎是无可厚非的。
正是因为他的后退,才会想到以死亡为底线。
现在只要向前进,就不存在这种恐惧思维了。
但是,即便解释得如此深入,还只是意识层面的,最多是比较接近潜意识层面的。
通过以后的深入,这种“退行满足”会自然生长一种更加接近自然本能的含义:
亲人的去世的强迫想像,不断在提醒他:到底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为何还要害怕当下的一些事和一些人呢?
亲人难道不是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吗?
外界的人和事,相比于亲人,何以如此在意呢?
到以后还可以自然生长为:
原来他是在潜意识中能够接受亲人的去世,而不会因为亲人的离世让自己万念俱灰;或者说他根本不明白死的概念.
这种接受其实就是人们常说的——永远活在我心中。
也就仍然有勇气面对生活。自然也不会害怕自己的自由意志和行为,会引起别人关注,然后危胁到自己的父母.
以前之所以不能接受,是因为那时在面对灾难时,他的本能免疫机制被意外阻挡,意外逃避了灾难.
现在只是以另一种形式出现:脑海中出现夸大的灾难印象,以唤起相应的本能免疫机制.
每个健康人的潜意识中都应该具有这种天生的懵懂。否则,亲人的去世,会让他们一蹶不振,无法继续生活。
正是具有这种面对死亡的懵懂,他才能够面对现实生活中许多巨大得难以承受的困难和挫折。
还有前面所说的,一个善良的男孩喜欢一个女孩,可那个女孩却喜欢坏坏的男生。
导致他转换人格,模仿坏男生,导致善良与恶的强迫冲突。
但自然生长到后来就是:善良男孩本来也有正常的“坏”的一面,只是因为爱情的刺激极度放大了这种坏,而导致强迫。
也不是空穴来风,吸收了完全陌生的“坏”。
只是现在,他的心理机制出现异常,本来属于潜意识的,无法感知的东西,比如说死亡,一下子变成了有意识的。
所以他会异常恐惧,形成强迫。
与此类似的,前面所说的:一个男孩只有勇气去喜欢“内心阴暗”或“受伤”的女孩。
因为只有在她自暴自弃或受伤的时候,他才觉得自己有机会去追求她。
前面分析的结论是:这个男孩太没自信,不敢正常和其他追求者竞争,追求阳光女孩。
自然生长的结果就是:这个女孩是他母亲的象征。母亲在他遥远的记忆中确实受过伤,他必须要关注并与她一同战胜伤害!
还有:很多患者害怕关注一些学术、理论方面的进展.
因为他害怕这些理论中有反面的内容,会打破他对心理分析者的信赖,导致他依赖的破灭.
也就是前面所说的过早地"见好就收".
但自然生长到后面,这种病态心理渐渐恢复为常态——他的潜意识根本不想去关注那些进展.因为他已经无条件信任自己的判断,根本不需要外界的佐证.
还有,前面一直强调"偶像崇拜"的负面作用.
但自然生长到后面,原来是:他本来就有偶像某方面的本能特质.
只是被他遗忘,不得不借助偶像来提醒他.
甚至在"记忆的倒流与填充"那一章所说的"记忆空洞",也是合理的.
只是不应向后填充,而是向前填充.
只有向前填充空洞,才会产生一种积极向前的自然动力.
心理疾患者有时的过度热情、抢话,是一种过份迎合别人的病态.
生长到后来,他们有时的沉闷无语,则是对这种过度热情的平衡.
再生长到后来,沉默和抢话都不是他最初的健康状态,最初的状态是:说话大多发自内心,也就无需迎合,也不用沉默来平衡,而是确实有动力说话.
抑郁的时候,那种万念俱灰的"无所谓"状态,实际上是患者遥远过去的一种正常状态.
那个时候,他就像抑郁时的状态一样,对外界的事物都没有形成过份深刻的信仰(除了母亲),而保持着一种好奇而朦胧的美妙感觉与探索心理.
只是因为这种记忆的丧失,使朦胧的美妙演变为"万念俱灰".
前面所说的,一个“退行满足”的人,只敢追求阴暗面较强的女孩。因为他没有自信去和人争那些阳光漂亮的女孩。
分析到后来,原因这种“退行满足”也是合理的。因为他把母亲的阴暗面转移到外界女孩身上,帮女孩战胜阴暗象征着帮母亲战胜阴暗。因为他的心理疾病就是因为逃避了母亲的阴暗。必须要与她同气连枝,战胜阴暗,才能获得健康的心理。
自暴自弃者的作贱身体,也许看来是无可救药;但可以自然生长到儿时裸露身体的天真与勇气。
裸露无关紧要,重要的是那种感觉;天真与无所顾忌的感觉。
这就是一种“自然生长”。
原本理论化的“...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