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小说网 www.jdxs.cc,马未都说收藏·陶瓷篇(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轻的时候也没读啊!我有一个朋友就是天天书包里都塞着这鉴定陶瓷的书,只要我在他跟前,他准掏出来读几页。背后读不读不清楚,反正在我面前老是读。
他有一个经典的段子,就是他跟我另外一个朋友下乡买东西。另外那个朋友长得体面,这个不爱读书的朋友就把他化装成海归,说:"你得化装成财主,没有你这财主相,我到那农民手里买不出好东西。你就把钱搁书包里背着。咱就下乡。"到乡下以后,进了一个老乡家。老乡说:"来啦!我这儿真有一好东西等你呢,一个乾隆官窑盘子。"他拿着这盘子,习惯就翻过来看,底下写着"大清乾隆年制"。猛一看,很漂亮,像官窑,但真伪没法判断,读的书这会儿不怎么起作用。然后就拼命想:书上告诉过,这款识都怎么写?每一笔怎么起,怎么收?什么样的瓷器什么样的款识?什么样的款识有什么样的特点?书中都写了,但是他记不往。记不住怎么办呢?不耻下问呀,就跟人家说"我看不懂,你能给我们书咱对一对"他记不住还充行家,还得装着自己特明白。就在那儿且看,看一个多钟头,给那老乡整得憋不住尿了,去厕所了。他迅速就从书包里掏出一本书,立刻翻到"款识"那一页,把这"款"一卷,书中一卷,照着那盘子就这么对,这会儿现学现用。正对着呢,那老乡就回来了,说:"早年我也这么对。"收不了场了,我那个"海归"朋友说:"当时把我臊得呀!什么专家呀!我在那儿都待不住了,让老乡这通挖苦。俩从就回来了,没买成。
这就应了那句老话了,叫"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你没有经过这个事,你就不知道这个事有多难。你看着容易。你比如说,你把我叫去。我一看我说:"这个东西对的。"这就这么简单容易吗?但是,你得读大量的书,有大量的实践。
大智小技
收藏知识的掌握要分两个方面。一是大智,二是小技。大智就是大的智慧。大智是一种总体的把握。我们讲了这么多课,我们已经清楚地知道所有瓷器的产生一定要有一个相应的背景。如果没有这个背景,它瓷器就未必是那个样子。这就是大智。按军事上的说法,就叫"战略上要藐视敌人"。只有有了这个大智,我遇到东西的时候才能有一个大约的判断。小技是什么呢?就是具体的技巧。非常具体的。就瓷器而言,胎、釉、画意等等等等,你应该烂熟于心。就跟我们上战场一样,你对你的枪械应该非常熟悉。枪卡了壳了,你上了战场你说:"我得送后勤去修去。"你不就让人一枪给嘣了吗?所以,就小技这方面,你一定要烂熟于心。在军事上讲,这就叫"战术上要重视敌人。"
我有一个非常非常好的朋友,酷爱陶瓷。凡是各种班不落空,故宫举办的永宣青花瓷器的班,收费非常高。他去听,一课不落,一个瞌睡都不打。包括到故宫实践,当时故宫的很多永宣瓷器全部调出来让他们看。回来以后请我吃顿饭,兴高采烈跟我说;"马先生,永宣青花我算彻底弄明白了。"事也巧,隔了一星期,正好人送来一块青花盘子,永乐的。我拿给他看。我说:"你看看这盘子,现在人家要30万。这块盘子如果对,值300万;如果不对,值30块。现在人要30万。我需要你在10分钟内做出决定。"然后,他就拿那盘子,翻来覆去地看,最后跟我说了一句话:"说我这技术瞬间都归了零了,不起作用了。我头一礼拜学那事,怎么到实战中不管用了?"我们在靶场上,打靶准的人多了,未必在战场上能打中敌人。实践是啊残酷的一个锻练。你必须经过这个实践,你才知道生存有多难。
收藏之路
收藏是有时尚的,中国历史上有五次收藏热,包括今天,每次收藏的时尚都发生变化。比如,永宣青花、成化斗彩、唐三彩、粉彩、单色釉等等,它都在某一个时期引领时尚,就是很多人追逐。所有的收藏这种时尚,都是当时社会气氛的综合所致。比如,近年,清代的宫廷瓷,粉彩、单色釉、珐琅彩都屡创高价。这种社会时尚是社会综合的一个表现。这个社会的气氛是包括了文化、财富以及我们的心态。我们今天就是一个刚刚恢复起来,200以来,我们现在是最富饶时期,我们是这样一个心态。所以,我们很多审美,跟乾隆时期非常接近。
在瓷器交流当中,我当然是希望更多地跟喜欢瓷器,但不懂瓷器的人交流。但是最怕碰到那半懂不懂的,过去说"半瓶子醋"。他经常以他的一知半解对付你那学富五车,你说什么他都听不进去。所以我觉得,喜欢文物,首先应该虚心。
辨伪
再讲讲辨伪。今天的作伪已经超过了中国历朝历代。今天的作伪技术不仅是陶瓷,其他工艺品都能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今天没有一个专家能够对陶瓷做出百分之百的判断,没有了。为什么呢?是因为今天的世界科技格局的改变,信息业的发达。过去作伪最难的是得不到准确的比如珐琅彩,在民国三年它就没流出过清宫。除了皇上和贴身的太监、宫女能看到,一般人都看不到。作假的人就没见过,他怎么可能仿制成功呢?今天全世界的信息对作伪人也是共享的,不是仅对鉴定的人是共享的,对作伪的人也是共享的。作伪的人也会一级一级地攀上这个台阶,让它更趋于真实。20多年来,我看着中国陶瓷的这人作伪,或者说仿品,一步一步地走向真实,走到有的品种以肉眼几乎不能分辨。
过去有个老行家,他是旧社会走过来的人,早年就经营古玩。以他的经验道光官窑是没人仿的。因为民国的时候,嘉庆以后的瓷器都是送人的,你买了一个乾隆官窑,人家说,我有嘉庆盘子、道光碗送给你玩吧。甚至到了20世纪60、70年代的时候还有人用这样的官窑去吃饭,就不是很当事。所以没人作伪。但改革开放以后,瓷器有了价值,国际市场有了价值,那么作伪的触角就伸到了每一个地方,包括这种过去不作伪的道光官窑。但这老先生不清楚,老先生信息是闭塞的,他没有跟市场及时沟通。当市场出现,让我看就是一目了然的假道光官窑的时候,他不能分辨。他倾他一辈子的积蓄买俩假道光碗。过去的那话叫"玩了一辈子鹰,最后被鹰啄了眼",就是这个意思。人老了,不能操控这个事了。一般来说,人到了生理年龄,到了六七十岁以后,尽量地不要再去玩古玩。你的判断力是下降的,你的心力、智力跟你的体力同时下降。你不要认为我的经验这时候可以起作用。我老了一定不玩,我一定只看不买,防止上当。
妖怪
我经常鉴定,给朋友,在博物馆里也安排鉴定。那么,大量的人带来了一种什么样的"文物"呢?行内人称之为"妖怪"——主观臆造的"文物"。这类"文物"跟谁都不贴边,拿来了给你看。那我们行话很容易说,说"那人又拿来一"妖怪"。"就是说这是一个臆造的文物。但往往持宝人不相信这是一个"妖怪",他认为这是一"神仙"。最爱说的话就是:你看我这个,故宫都没有。全世界哪都没有,他怎么就有了呢?这种主观臆造的"文物"往往是把不同时期的东西捏在一起,超越了那个时代的环境,超越了那个时代的局限。换句话说,违背了那个时代的背景。
那么,古人怎么看待这问题呢?我们多次提到过唐英。唐英有这样一句话,他说:"仿旧须宗雅则,肇新亦有渊源"。唐英是雍正、乾隆时期的仿古第一高手。今天我们有很多文物都是那个时候的仿品。他说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即使是仿古你必须有一个原则,这个原则不是你自己定的,是历史已经定好的,你不能超出这个框架;那么,即使你创新,你应该也有一个渊源的延续,你哪来。那么,大量的人那东西就没地儿来,从外星来的。那一看就是假的。
历史的法则就是历史的局限。什么时候文化一定是在一个大的框架之内。比如,唐代的文化,它是一个张扬型的文化;宋代是一个收敛型的文化;元代是一个粗犷型的文化;明代是一个热烈型的文化;清代是一个华丽型的文化。它的大的框架是历史上已经定好的,不由我们个人的意愿而改变。所以,你不要认为,你捧着一个"妖怪"就是天大的好事。大量的人在这种"妖怪"的环境中执迷不悟。我见过很多这样的人。
我在一个老板家里、办公室里全是这个东西。也很奇怪,那臆造的"文物"全上他们家去了。一进去我就想起西游记来了,里头全是"妖怪"。
结束语
中国陶瓷的魅力早在北宋就备受朝野关注,文人在生活中观察并发现了陶瓷之美,官方遂予以确认,并极力推广。中国美学的第一次高峰在此时迅速形成。宋代的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以及广布民间的磁州、耀州、龙泉、景德镇、吉州、建窑等窑系将陶瓷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并影响后世整整1000年。
1000年来陶瓷在文人和工匠的共同努力下逐渐发展、完善。元代以后,景德镇作为瓷都声名显赫。青花、釉里红、颜色釉、五彩、斗彩、珐琅彩、粉彩以及惟妙惟肖的仿生瓷应运而生,装点古人的生活。至此,陶瓷成为大众生活的必须。文人赋予了它思想,工匠赋予了它生命。这个原本仅与生活相关的器物竟成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追求。陶瓷无疑是中华民族最美丽的瑰宝。它包含着我们先人的智慧和勤劳,它包含着我们先人的认知和向往。
国人对陶瓷的亲近感与生俱来。时值国泰民安,收藏热再度兴起绝非偶然。传统文化在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教会了国人怎样去尊重文化,善待文化。今天,中国人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接受并享受这迟来的愉悦,把美不胜收的陶瓷放在了一个历史上从未置放过的高度。这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成熟的体现。
我们感谢陶瓷!
轻的时候也没读啊!我有一个朋友就是天天书包里都塞着这鉴定陶瓷的书,只要我在他跟前,他准掏出来读几页。背后读不读不清楚,反正在我面前老是读。
他有一个经典的段子,就是他跟我另外一个朋友下乡买东西。另外那个朋友长得体面,这个不爱读书的朋友就把他化装成海归,说:"你得化装成财主,没有你这财主相,我到那农民手里买不出好东西。你就把钱搁书包里背着。咱就下乡。"到乡下以后,进了一个老乡家。老乡说:"来啦!我这儿真有一好东西等你呢,一个乾隆官窑盘子。"他拿着这盘子,习惯就翻过来看,底下写着"大清乾隆年制"。猛一看,很漂亮,像官窑,但真伪没法判断,读的书这会儿不怎么起作用。然后就拼命想:书上告诉过,这款识都怎么写?每一笔怎么起,怎么收?什么样的瓷器什么样的款识?什么样的款识有什么样的特点?书中都写了,但是他记不往。记不住怎么办呢?不耻下问呀,就跟人家说"我看不懂,你能给我们书咱对一对"他记不住还充行家,还得装着自己特明白。就在那儿且看,看一个多钟头,给那老乡整得憋不住尿了,去厕所了。他迅速就从书包里掏出一本书,立刻翻到"款识"那一页,把这"款"一卷,书中一卷,照着那盘子就这么对,这会儿现学现用。正对着呢,那老乡就回来了,说:"早年我也这么对。"收不了场了,我那个"海归"朋友说:"当时把我臊得呀!什么专家呀!我在那儿都待不住了,让老乡这通挖苦。俩从就回来了,没买成。
这就应了那句老话了,叫"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你没有经过这个事,你就不知道这个事有多难。你看着容易。你比如说,你把我叫去。我一看我说:"这个东西对的。"这就这么简单容易吗?但是,你得读大量的书,有大量的实践。
大智小技
收藏知识的掌握要分两个方面。一是大智,二是小技。大智就是大的智慧。大智是一种总体的把握。我们讲了这么多课,我们已经清楚地知道所有瓷器的产生一定要有一个相应的背景。如果没有这个背景,它瓷器就未必是那个样子。这就是大智。按军事上的说法,就叫"战略上要藐视敌人"。只有有了这个大智,我遇到东西的时候才能有一个大约的判断。小技是什么呢?就是具体的技巧。非常具体的。就瓷器而言,胎、釉、画意等等等等,你应该烂熟于心。就跟我们上战场一样,你对你的枪械应该非常熟悉。枪卡了壳了,你上了战场你说:"我得送后勤去修去。"你不就让人一枪给嘣了吗?所以,就小技这方面,你一定要烂熟于心。在军事上讲,这就叫"战术上要重视敌人。"
我有一个非常非常好的朋友,酷爱陶瓷。凡是各种班不落空,故宫举办的永宣青花瓷器的班,收费非常高。他去听,一课不落,一个瞌睡都不打。包括到故宫实践,当时故宫的很多永宣瓷器全部调出来让他们看。回来以后请我吃顿饭,兴高采烈跟我说;"马先生,永宣青花我算彻底弄明白了。"事也巧,隔了一星期,正好人送来一块青花盘子,永乐的。我拿给他看。我说:"你看看这盘子,现在人家要30万。这块盘子如果对,值300万;如果不对,值30块。现在人要30万。我需要你在10分钟内做出决定。"然后,他就拿那盘子,翻来覆去地看,最后跟我说了一句话:"说我这技术瞬间都归了零了,不起作用了。我头一礼拜学那事,怎么到实战中不管用了?"我们在靶场上,打靶准的人多了,未必在战场上能打中敌人。实践是啊残酷的一个锻练。你必须经过这个实践,你才知道生存有多难。
收藏之路
收藏是有时尚的,中国历史上有五次收藏热,包括今天,每次收藏的时尚都发生变化。比如,永宣青花、成化斗彩、唐三彩、粉彩、单色釉等等,它都在某一个时期引领时尚,就是很多人追逐。所有的收藏这种时尚,都是当时社会气氛的综合所致。比如,近年,清代的宫廷瓷,粉彩、单色釉、珐琅彩都屡创高价。这种社会时尚是社会综合的一个表现。这个社会的气氛是包括了文化、财富以及我们的心态。我们今天就是一个刚刚恢复起来,200以来,我们现在是最富饶时期,我们是这样一个心态。所以,我们很多审美,跟乾隆时期非常接近。
在瓷器交流当中,我当然是希望更多地跟喜欢瓷器,但不懂瓷器的人交流。但是最怕碰到那半懂不懂的,过去说"半瓶子醋"。他经常以他的一知半解对付你那学富五车,你说什么他都听不进去。所以我觉得,喜欢文物,首先应该虚心。
辨伪
再讲讲辨伪。今天的作伪已经超过了中国历朝历代。今天的作伪技术不仅是陶瓷,其他工艺品都能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今天没有一个专家能够对陶瓷做出百分之百的判断,没有了。为什么呢?是因为今天的世界科技格局的改变,信息业的发达。过去作伪最难的是得不到准确的比如珐琅彩,在民国三年它就没流出过清宫。除了皇上和贴身的太监、宫女能看到,一般人都看不到。作假的人就没见过,他怎么可能仿制成功呢?今天全世界的信息对作伪人也是共享的,不是仅对鉴定的人是共享的,对作伪的人也是共享的。作伪的人也会一级一级地攀上这个台阶,让它更趋于真实。20多年来,我看着中国陶瓷的这人作伪,或者说仿品,一步一步地走向真实,走到有的品种以肉眼几乎不能分辨。
过去有个老行家,他是旧社会走过来的人,早年就经营古玩。以他的经验道光官窑是没人仿的。因为民国的时候,嘉庆以后的瓷器都是送人的,你买了一个乾隆官窑,人家说,我有嘉庆盘子、道光碗送给你玩吧。甚至到了20世纪60、70年代的时候还有人用这样的官窑去吃饭,就不是很当事。所以没人作伪。但改革开放以后,瓷器有了价值,国际市场有了价值,那么作伪的触角就伸到了每一个地方,包括这种过去不作伪的道光官窑。但这老先生不清楚,老先生信息是闭塞的,他没有跟市场及时沟通。当市场出现,让我看就是一目了然的假道光官窑的时候,他不能分辨。他倾他一辈子的积蓄买俩假道光碗。过去的那话叫"玩了一辈子鹰,最后被鹰啄了眼",就是这个意思。人老了,不能操控这个事了。一般来说,人到了生理年龄,到了六七十岁以后,尽量地不要再去玩古玩。你的判断力是下降的,你的心力、智力跟你的体力同时下降。你不要认为我的经验这时候可以起作用。我老了一定不玩,我一定只看不买,防止上当。
妖怪
我经常鉴定,给朋友,在博物馆里也安排鉴定。那么,大量的人带来了一种什么样的"文物"呢?行内人称之为"妖怪"——主观臆造的"文物"。这类"文物"跟谁都不贴边,拿来了给你看。那我们行话很容易说,说"那人又拿来一"妖怪"。"就是说这是一个臆造的文物。但往往持宝人不相信这是一个"妖怪",他认为这是一"神仙"。最爱说的话就是:你看我这个,故宫都没有。全世界哪都没有,他怎么就有了呢?这种主观臆造的"文物"往往是把不同时期的东西捏在一起,超越了那个时代的环境,超越了那个时代的局限。换句话说,违背了那个时代的背景。
那么,古人怎么看待这问题呢?我们多次提到过唐英。唐英有这样一句话,他说:"仿旧须宗雅则,肇新亦有渊源"。唐英是雍正、乾隆时期的仿古第一高手。今天我们有很多文物都是那个时候的仿品。他说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即使是仿古你必须有一个原则,这个原则不是你自己定的,是历史已经定好的,你不能超出这个框架;那么,即使你创新,你应该也有一个渊源的延续,你哪来。那么,大量的人那东西就没地儿来,从外星来的。那一看就是假的。
历史的法则就是历史的局限。什么时候文化一定是在一个大的框架之内。比如,唐代的文化,它是一个张扬型的文化;宋代是一个收敛型的文化;元代是一个粗犷型的文化;明代是一个热烈型的文化;清代是一个华丽型的文化。它的大的框架是历史上已经定好的,不由我们个人的意愿而改变。所以,你不要认为,你捧着一个"妖怪"就是天大的好事。大量的人在这种"妖怪"的环境中执迷不悟。我见过很多这样的人。
我在一个老板家里、办公室里全是这个东西。也很奇怪,那臆造的"文物"全上他们家去了。一进去我就想起西游记来了,里头全是"妖怪"。
结束语
中国陶瓷的魅力早在北宋就备受朝野关注,文人在生活中观察并发现了陶瓷之美,官方遂予以确认,并极力推广。中国美学的第一次高峰在此时迅速形成。宋代的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以及广布民间的磁州、耀州、龙泉、景德镇、吉州、建窑等窑系将陶瓷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并影响后世整整1000年。
1000年来陶瓷在文人和工匠的共同努力下逐渐发展、完善。元代以后,景德镇作为瓷都声名显赫。青花、釉里红、颜色釉、五彩、斗彩、珐琅彩、粉彩以及惟妙惟肖的仿生瓷应运而生,装点古人的生活。至此,陶瓷成为大众生活的必须。文人赋予了它思想,工匠赋予了它生命。这个原本仅与生活相关的器物竟成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追求。陶瓷无疑是中华民族最美丽的瑰宝。它包含着我们先人的智慧和勤劳,它包含着我们先人的认知和向往。
国人对陶瓷的亲近感与生俱来。时值国泰民安,收藏热再度兴起绝非偶然。传统文化在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教会了国人怎样去尊重文化,善待文化。今天,中国人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接受并享受这迟来的愉悦,把美不胜收的陶瓷放在了一个历史上从未置放过的高度。这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成熟的体现。
我们感谢陶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