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小说网 www.jdxs.cc,大唐第一巨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秦钺笑道:“好好好,我不赶你走还不行吗?”/p>
看来话还真是不能乱说,一言不合就被人家赖上了。/p>
秦钺带着焦三娘,用了不到两刻钟的时间就来到了西市,他们先去了牲口市附近的车马行。他们要去牲口市上转一转,牵着马也不方便,秦钺想把自己的马临时寄存在车马行里。/p>
来到车马行后,秦钺只是简单地向秦泰询问了一下车马行的经营情况,得知现在车马行的经营都已走上了正轨,虽然没什么大钱可赚,但每天也能有几千钱的收入,去了人吃马喂的成本,一个月也能有三四十贯钱的结余。/p>
秦钺对车马行的经营状况很满意,叮嘱了秦泰几句,就带着焦三娘去了瓷器行。/p>
秦钺带着焦三娘走进瓷器行,看到瓷器行里除了赵大福和张百岁,以及先前雇的一名小伙计,还有一名他不认识的少年人和一名青年人,赵大福正陪着两名少年喝茶。/p>
因为曹越跟随崔八郎去了新丰县,瓷器行现在由赵大福临时主事。/p>
见秦钺和焦三娘进门,赵大福连忙站起身道:“少东家好,焦娘子好!”/p>
昨天去焦家村圈地,赵大福也跟着曹越去了,所以也认识焦三娘。/p>
那名少年人和青年人也站起身来,向秦钺施礼道:“秦少东家好!”/p>
秦钺微微点头:“二位小哥不必客气,请坐下说话。”/p>
赵大福连忙给秦钺和焦三娘让座,秦钺一撩袍衫下摆坐下,焦三娘也在一旁坐了。/p>
赵大福又吩咐张百岁给秦钺和焦三娘上茶,然后问道:“少东家,您怎么有空来瓷器行了?”/p>
秦钺道:“本东家闲来无事,想到西市牲口市上为焦娘子买一匹坐骑,刚刚去车马行寄存了马匹,正好路过这里,就顺便进来看看。怎么样,瓷器行的生意还好吧?”/p>
赵大福回道:“回少东家的话,因为咱们窑厂出产的瓷器形制美观且价格低廉,加上您薄利多销的经营方法好,再加上有孙文大管家的督促和曹越掌柜在瓷器行坐镇,咱们的瓷器行现在的生意很好,每月光是零售的毛收入就有十几万钱,加上和几个胡人商队做生意,每月的总流水最少时也有三四十万钱。”/p>
赵大福很会说话,表功的同时还不忘突出秦钺的作用,而且还带上了孙文和曹越。/p>
三四十万钱就是三四百贯钱,就是三四百两银子。/p>
秦钺又问道:“那要是去了成本,每月的纯收入能有多少?”/p>
赵大福回道:“回少东家的话,虽然大福对咱们窑厂每月出产的瓷器总成本不太了解,但我曾听我师父王伯说过,咱们窑厂烧造的白瓷碗、青瓷碗等实用瓷器,每件瓷器的成本至多不会过三文钱,而咱们每件瓷器的售卖的价格最少也在六文钱以上。现在咱们窑上有四口窑,如果满负荷运转的话,一个月大概能烧造四万件瓷器,其中有三分之一以上都是可以卖到十几文钱的白瓷。这样算来,四万件瓷器就是十四五万钱的收入。如果再去了人工、运费、市税等杂七杂八的费用,每月的纯收入最少也在十万钱,也就是一百贯钱以上。”/p>
秦钺在心里大概核算了一下,窑厂和瓷器行每月的总收益按一百贯钱计算,即使是按十个月计算,那一年下来也有一千贯钱的纯收益。/p>
他对这个收益还是很满意的,毕竟他的窑厂只是一家小窑厂。/p>
问过了瓷器行的经营状况,秦钺又问赵大福道:“这两位小哥是……”/p>
赵大福道:“他们是互市上的牙郎,我上个月认识的两位朋友。”/p>
秦钺注意到,其中一位十六七岁的少年是个面相英俊的汉胡混血儿。/p>
因为唐代的汉人大多都瞧不起胡人,一般把汉胡杂交生出的混血儿称为杂种人,比如动安史之乱的安禄山因为是康姓胡人和突厥人杂交所生,就被唐代人称为杂种胡。/p>
秦钺问那名少年混血儿道:“敢为小哥怎么称呼,贵乡何处?”/p>
秦钺本想问少年叫什么,是哪个民族的,但又怕失礼,便改成了问少年是哪里人。/p>
少年连忙站起身道:“回秦少东家的话,小人名叫田七,乃是陇右道凉州人。”/p>
凉州就是汉武帝时期设立的武威郡,唐代早期叫凉州,属于边镇,设都督府。/p>
田七说话时明显有些拘谨,这大概是因为他本身是个身份卑微的杂种人,加上秦钺的身份太尊贵了。既然他和赵大福是朋友,肯定知道秦钺的身份。/p>
秦钺没有得到想要的答案,只得直接问道:“我观小哥天生异相,想必不是……不是汉人吧?”/p>
秦钺本想问田七是不是纯种汉人,但又觉得这么问不太礼貌,话到嘴边便换了一种问法。/p>
少年道:“回秦少东家的话,小人的父亲是汉人,母亲是波斯人。”/p>
&nbs... -->>
秦钺笑道:“好好好,我不赶你走还不行吗?”/p>
看来话还真是不能乱说,一言不合就被人家赖上了。/p>
秦钺带着焦三娘,用了不到两刻钟的时间就来到了西市,他们先去了牲口市附近的车马行。他们要去牲口市上转一转,牵着马也不方便,秦钺想把自己的马临时寄存在车马行里。/p>
来到车马行后,秦钺只是简单地向秦泰询问了一下车马行的经营情况,得知现在车马行的经营都已走上了正轨,虽然没什么大钱可赚,但每天也能有几千钱的收入,去了人吃马喂的成本,一个月也能有三四十贯钱的结余。/p>
秦钺对车马行的经营状况很满意,叮嘱了秦泰几句,就带着焦三娘去了瓷器行。/p>
秦钺带着焦三娘走进瓷器行,看到瓷器行里除了赵大福和张百岁,以及先前雇的一名小伙计,还有一名他不认识的少年人和一名青年人,赵大福正陪着两名少年喝茶。/p>
因为曹越跟随崔八郎去了新丰县,瓷器行现在由赵大福临时主事。/p>
见秦钺和焦三娘进门,赵大福连忙站起身道:“少东家好,焦娘子好!”/p>
昨天去焦家村圈地,赵大福也跟着曹越去了,所以也认识焦三娘。/p>
那名少年人和青年人也站起身来,向秦钺施礼道:“秦少东家好!”/p>
秦钺微微点头:“二位小哥不必客气,请坐下说话。”/p>
赵大福连忙给秦钺和焦三娘让座,秦钺一撩袍衫下摆坐下,焦三娘也在一旁坐了。/p>
赵大福又吩咐张百岁给秦钺和焦三娘上茶,然后问道:“少东家,您怎么有空来瓷器行了?”/p>
秦钺道:“本东家闲来无事,想到西市牲口市上为焦娘子买一匹坐骑,刚刚去车马行寄存了马匹,正好路过这里,就顺便进来看看。怎么样,瓷器行的生意还好吧?”/p>
赵大福回道:“回少东家的话,因为咱们窑厂出产的瓷器形制美观且价格低廉,加上您薄利多销的经营方法好,再加上有孙文大管家的督促和曹越掌柜在瓷器行坐镇,咱们的瓷器行现在的生意很好,每月光是零售的毛收入就有十几万钱,加上和几个胡人商队做生意,每月的总流水最少时也有三四十万钱。”/p>
赵大福很会说话,表功的同时还不忘突出秦钺的作用,而且还带上了孙文和曹越。/p>
三四十万钱就是三四百贯钱,就是三四百两银子。/p>
秦钺又问道:“那要是去了成本,每月的纯收入能有多少?”/p>
赵大福回道:“回少东家的话,虽然大福对咱们窑厂每月出产的瓷器总成本不太了解,但我曾听我师父王伯说过,咱们窑厂烧造的白瓷碗、青瓷碗等实用瓷器,每件瓷器的成本至多不会过三文钱,而咱们每件瓷器的售卖的价格最少也在六文钱以上。现在咱们窑上有四口窑,如果满负荷运转的话,一个月大概能烧造四万件瓷器,其中有三分之一以上都是可以卖到十几文钱的白瓷。这样算来,四万件瓷器就是十四五万钱的收入。如果再去了人工、运费、市税等杂七杂八的费用,每月的纯收入最少也在十万钱,也就是一百贯钱以上。”/p>
秦钺在心里大概核算了一下,窑厂和瓷器行每月的总收益按一百贯钱计算,即使是按十个月计算,那一年下来也有一千贯钱的纯收益。/p>
他对这个收益还是很满意的,毕竟他的窑厂只是一家小窑厂。/p>
问过了瓷器行的经营状况,秦钺又问赵大福道:“这两位小哥是……”/p>
赵大福道:“他们是互市上的牙郎,我上个月认识的两位朋友。”/p>
秦钺注意到,其中一位十六七岁的少年是个面相英俊的汉胡混血儿。/p>
因为唐代的汉人大多都瞧不起胡人,一般把汉胡杂交生出的混血儿称为杂种人,比如动安史之乱的安禄山因为是康姓胡人和突厥人杂交所生,就被唐代人称为杂种胡。/p>
秦钺问那名少年混血儿道:“敢为小哥怎么称呼,贵乡何处?”/p>
秦钺本想问少年叫什么,是哪个民族的,但又怕失礼,便改成了问少年是哪里人。/p>
少年连忙站起身道:“回秦少东家的话,小人名叫田七,乃是陇右道凉州人。”/p>
凉州就是汉武帝时期设立的武威郡,唐代早期叫凉州,属于边镇,设都督府。/p>
田七说话时明显有些拘谨,这大概是因为他本身是个身份卑微的杂种人,加上秦钺的身份太尊贵了。既然他和赵大福是朋友,肯定知道秦钺的身份。/p>
秦钺没有得到想要的答案,只得直接问道:“我观小哥天生异相,想必不是……不是汉人吧?”/p>
秦钺本想问田七是不是纯种汉人,但又觉得这么问不太礼貌,话到嘴边便换了一种问法。/p>
少年道:“回秦少东家的话,小人的父亲是汉人,母亲是波斯人。”/p>
&nbs...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