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小说网 www.jdxs.cc,陈雯洁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不知何故,母亲节一过,总是频繁的梦回故里,梦见母亲胖胖的身影和她慈祥沧桑的脸,梦见她在宴席上给我碗里夹菜,并专注地看着我吃,好像看不够;梦见她千叮咛万嘱咐,我居然还不耐烦的吼她。
每每梦醒,我总会追忆沉思良久。深为自己居然在梦中吼她而不安,又担心她的身体,于是一大早打去电话问候“妈,您还好吧?”但带情感的话也只这么一句,心里虽说有百般牵挂,千般念想来表达对母亲的思念却终没说出口。只听她絮絮叨叨的说过多少遍嘱咐我的雷同的话,要注意加冷加热啊,多吃点啊,只要身体好,长胖一些也没关系的啊云云,我想如果不是通过电话而是面对面的讲这些,我可能又要提高音调言词不耐的对她喊叫了。要知道,我早已为人母了,她还啰嗦这样幼稚而没新意的事情,让人烦不烦!?但每次这样态度生硬对她大喊一阵之后,心里也十分内疚,便暗暗告诫自己下次别这样对她。
这看起来似乎是对长辈不敬不孝。但母亲,无论你怎样的对她,她都不会见责的。她只会在心里责备自己:可能我真的是啰嗦了,儿女大了,什么不懂?我懂的他们都懂,我不懂的他们也懂。但就像地球要运转的惯性一样,总是在儿女告别或打电话来时,她总也忍不住要嘱咐几句。因为在母亲的世界里,儿女是她生活的全部,她的环境世界很小,小得卑微,小得她要表达爱,付出爱都要祈求儿女并承受儿女的不在意。
其实母亲原本应该有一个更好的归宿和命运。
母亲1946年3月出生在武汉市一个普通工人家庭,是家里的老大,后面还有四个弟弟两个妹妹。可以想见,母亲生活的这个大家庭是艰难的。为了养活这一群孩子,外祖父母白天做完工后,晚上还要打零工贴补家用。所以从母亲记事起,平时照顾弟妹们日常生活的重任就落在她的肩上,学余时间全都在吆三喝四的关照弟妹吃饭洗澡团团转地收拾。
但即使这样,自她上学起,她就一路以优异成绩奔到初中毕业。还有不少令人羡慕的荣光:比如她的名字总在红榜之首,那时以5分为满分计量一门功课,而她功课几乎都是5分;发展少先队员她是全校第一批屈指可数的几人中的一个;学校有什么活动也总是点她的名,象文艺宣传啊什么的,因为容貌清秀的她会识乐谱,歌也唱得好;那时学校开设了俄语课,她的俄语也学得棒,常代表同学与当时苏联的中学生用俄语往来通信,为此她常能收到对方邮寄过来的小纪念品:如苏联的钱币啊,纪念章啊,各种颜色的领巾啊,小饰品啊等等,想想这些东西对于一个家境寒碜的小女生该有多大的吸引力!但她并不以此炫耀而是精心收藏起来。
外祖父母并不知道他们的大女儿在学校这些光鲜的事情,即使知道,生活的重担和有限的见识也让他们无暇体会儿女成长的幸福,在他们心里也许儿女们食有裹腹,衣有蔽体就是他们很高的愿望了,至于读书,因为是公办学校,几乎不用花多少钱的,让他们混着就行。学校的老师一直很看好她的前程,以至多年以后她出嫁到农村,有了几个孩子,依然有老师千方百计打听她的下落,想请她回校教书。
可是母亲的命运却全因一名庸医而改变。那是她初中快毕业的前夕,她因患眼疾而就近去一家小卫生室就疹,但医生开的药方毫不对症,在用眼药水点滴几天之后,不见好转但她又那么单纯地相信医生,又不愿浪费买回的药。终于因药水的刺激性使左眼眼球曝裂致盲,造成无法挽回的局面
书是不能继续读了,家境也不允许她读下去。
外祖母发愁的是这个盲了一只眼的女儿在工厂做工可能会有诸多障碍,也受到很多限制,还有可能受到一些歧视。听说干粗放的农活不用有很好的眼力,她虽然怜惜自己的女儿,但为了让女儿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便决定嫁她到农村。正巧有农村来的媒人凭三寸不烂之舌将男家吹得殷实,这更让历经生活磨砺的外祖母决心而且放心地在母亲十八岁时就决定了她的终身大事,将她嫁到百里之外的农村。
可是,曾经多么优秀的母亲嫁到农村后,却始终处于低眉顺耳的境地,没有自己的意见和主张,没有抬首挺胸的气度,更没有真心相待的朋友。
母亲的嫁妆除了外祖母陪送的锦缎被面和箱柜床上用品外,书籍是她最大的财富了。所以看书唱歌的习惯也带到乡村,她常陶醉于自己的小天地里,浑然不觉邻里村人的乜视和鄙夷以及背后的议论纷纷,而婆媳关系又是自古以来的一对永恒的矛盾。
因为从城市到农村,母亲的许多农活手生而显得笨拙,加之眼神不济,所以做农活的速度超慢,效率超低。虽然做得慢但她极认真,比如在棉苗地里薅草时,苗草混杂,稍不小心就锄会去一棵小苗,所以她总是手把长长的锄头底部,将腰弯得很低,眯着右眼细细辨认苗草,唯恐因自己的过错夭折了小苗的生命。而婆婆是旧时代里从媳妇熬出来的,又是村里公认的能说会道风风火火特能做事的人,生有三女一男。在她小女儿三岁时就守了寡,唯一的儿子就成了香火观念浓厚的婆婆的全部世界。乡邻及同房族的长舌妇们又爱在婆婆面前搬弄母亲的是非、说三道四,于是要颜面的婆婆极看不惯母亲的作派,隔三差五的对母亲寻茬滋事,父亲又是典型的孝子,当婆媳间发生冲突时,也义无反顾地护卫自己的母亲,于是母亲只有忍气吞声的份。
在我的记忆里,母亲在这个家庭里常常是孤立无援的。婆婆姑姑偶尔在我们面前历数母亲的不是,使年幼的我们也认为母亲真的可能无足轻重。因此遇事时,我们也曾显得惊惶而麻木。总隐隐约约记得,村干部多次到我家里调解婆媳之间的矛盾和纠纷,往往是婆婆色厉声高,击手顿足。而母亲则低声诉说、泪流满面。以我幼年的心智常常不理解婆婆对孙辈是那样心疼爱怜,为什么对同是一家人的孙辈的母亲如此嫌厌?
记忆最深刻的一次,大约是我十岁那年的晚秋,那天沥沥秋雨伴着狂风,因为偶感风寒,瘦弱的我突然发起了高烧,头脑一片迷蒙中,母亲急急地戴上斗笠,用雨衣裹着我小小的身躯,背起我就向八里外的乡医院跑,尽管我神思恍惚,但我还是朦胧感觉到母亲浑身冒着热气以及奔跑时斗笠上下抖动的情景,冷冷的雨水顺着帽檐如水帘一样从我和她之间的缝隙淋湿了她的衣衫,虽然四周是冷冷的秋雨,但趴在母亲的背上,我体味到一种莫大的幸福和温暖,像在蒙昧无知中突然得了警醒,第一次有了受呵护受重视的自我意识,以至现在回想起来依然有种母女连心的美妙亲情和动人乐章。许多年我上大学后,母亲才告诉我说那时婆婆正因病住院,几个姑姑都在医院守着自己的妈妈,而父亲被征往外地修筑路桥。当母亲将我背到婆婆所在的医院就疹时,尚未成年的姑姑数落母亲,说她看婆婆在住院就赶来凑热闹,不懂尽媳妇的本分。身无分文的母亲... -->>
不知何故,母亲节一过,总是频繁的梦回故里,梦见母亲胖胖的身影和她慈祥沧桑的脸,梦见她在宴席上给我碗里夹菜,并专注地看着我吃,好像看不够;梦见她千叮咛万嘱咐,我居然还不耐烦的吼她。
每每梦醒,我总会追忆沉思良久。深为自己居然在梦中吼她而不安,又担心她的身体,于是一大早打去电话问候“妈,您还好吧?”但带情感的话也只这么一句,心里虽说有百般牵挂,千般念想来表达对母亲的思念却终没说出口。只听她絮絮叨叨的说过多少遍嘱咐我的雷同的话,要注意加冷加热啊,多吃点啊,只要身体好,长胖一些也没关系的啊云云,我想如果不是通过电话而是面对面的讲这些,我可能又要提高音调言词不耐的对她喊叫了。要知道,我早已为人母了,她还啰嗦这样幼稚而没新意的事情,让人烦不烦!?但每次这样态度生硬对她大喊一阵之后,心里也十分内疚,便暗暗告诫自己下次别这样对她。
这看起来似乎是对长辈不敬不孝。但母亲,无论你怎样的对她,她都不会见责的。她只会在心里责备自己:可能我真的是啰嗦了,儿女大了,什么不懂?我懂的他们都懂,我不懂的他们也懂。但就像地球要运转的惯性一样,总是在儿女告别或打电话来时,她总也忍不住要嘱咐几句。因为在母亲的世界里,儿女是她生活的全部,她的环境世界很小,小得卑微,小得她要表达爱,付出爱都要祈求儿女并承受儿女的不在意。
其实母亲原本应该有一个更好的归宿和命运。
母亲1946年3月出生在武汉市一个普通工人家庭,是家里的老大,后面还有四个弟弟两个妹妹。可以想见,母亲生活的这个大家庭是艰难的。为了养活这一群孩子,外祖父母白天做完工后,晚上还要打零工贴补家用。所以从母亲记事起,平时照顾弟妹们日常生活的重任就落在她的肩上,学余时间全都在吆三喝四的关照弟妹吃饭洗澡团团转地收拾。
但即使这样,自她上学起,她就一路以优异成绩奔到初中毕业。还有不少令人羡慕的荣光:比如她的名字总在红榜之首,那时以5分为满分计量一门功课,而她功课几乎都是5分;发展少先队员她是全校第一批屈指可数的几人中的一个;学校有什么活动也总是点她的名,象文艺宣传啊什么的,因为容貌清秀的她会识乐谱,歌也唱得好;那时学校开设了俄语课,她的俄语也学得棒,常代表同学与当时苏联的中学生用俄语往来通信,为此她常能收到对方邮寄过来的小纪念品:如苏联的钱币啊,纪念章啊,各种颜色的领巾啊,小饰品啊等等,想想这些东西对于一个家境寒碜的小女生该有多大的吸引力!但她并不以此炫耀而是精心收藏起来。
外祖父母并不知道他们的大女儿在学校这些光鲜的事情,即使知道,生活的重担和有限的见识也让他们无暇体会儿女成长的幸福,在他们心里也许儿女们食有裹腹,衣有蔽体就是他们很高的愿望了,至于读书,因为是公办学校,几乎不用花多少钱的,让他们混着就行。学校的老师一直很看好她的前程,以至多年以后她出嫁到农村,有了几个孩子,依然有老师千方百计打听她的下落,想请她回校教书。
可是母亲的命运却全因一名庸医而改变。那是她初中快毕业的前夕,她因患眼疾而就近去一家小卫生室就疹,但医生开的药方毫不对症,在用眼药水点滴几天之后,不见好转但她又那么单纯地相信医生,又不愿浪费买回的药。终于因药水的刺激性使左眼眼球曝裂致盲,造成无法挽回的局面
书是不能继续读了,家境也不允许她读下去。
外祖母发愁的是这个盲了一只眼的女儿在工厂做工可能会有诸多障碍,也受到很多限制,还有可能受到一些歧视。听说干粗放的农活不用有很好的眼力,她虽然怜惜自己的女儿,但为了让女儿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便决定嫁她到农村。正巧有农村来的媒人凭三寸不烂之舌将男家吹得殷实,这更让历经生活磨砺的外祖母决心而且放心地在母亲十八岁时就决定了她的终身大事,将她嫁到百里之外的农村。
可是,曾经多么优秀的母亲嫁到农村后,却始终处于低眉顺耳的境地,没有自己的意见和主张,没有抬首挺胸的气度,更没有真心相待的朋友。
母亲的嫁妆除了外祖母陪送的锦缎被面和箱柜床上用品外,书籍是她最大的财富了。所以看书唱歌的习惯也带到乡村,她常陶醉于自己的小天地里,浑然不觉邻里村人的乜视和鄙夷以及背后的议论纷纷,而婆媳关系又是自古以来的一对永恒的矛盾。
因为从城市到农村,母亲的许多农活手生而显得笨拙,加之眼神不济,所以做农活的速度超慢,效率超低。虽然做得慢但她极认真,比如在棉苗地里薅草时,苗草混杂,稍不小心就锄会去一棵小苗,所以她总是手把长长的锄头底部,将腰弯得很低,眯着右眼细细辨认苗草,唯恐因自己的过错夭折了小苗的生命。而婆婆是旧时代里从媳妇熬出来的,又是村里公认的能说会道风风火火特能做事的人,生有三女一男。在她小女儿三岁时就守了寡,唯一的儿子就成了香火观念浓厚的婆婆的全部世界。乡邻及同房族的长舌妇们又爱在婆婆面前搬弄母亲的是非、说三道四,于是要颜面的婆婆极看不惯母亲的作派,隔三差五的对母亲寻茬滋事,父亲又是典型的孝子,当婆媳间发生冲突时,也义无反顾地护卫自己的母亲,于是母亲只有忍气吞声的份。
在我的记忆里,母亲在这个家庭里常常是孤立无援的。婆婆姑姑偶尔在我们面前历数母亲的不是,使年幼的我们也认为母亲真的可能无足轻重。因此遇事时,我们也曾显得惊惶而麻木。总隐隐约约记得,村干部多次到我家里调解婆媳之间的矛盾和纠纷,往往是婆婆色厉声高,击手顿足。而母亲则低声诉说、泪流满面。以我幼年的心智常常不理解婆婆对孙辈是那样心疼爱怜,为什么对同是一家人的孙辈的母亲如此嫌厌?
记忆最深刻的一次,大约是我十岁那年的晚秋,那天沥沥秋雨伴着狂风,因为偶感风寒,瘦弱的我突然发起了高烧,头脑一片迷蒙中,母亲急急地戴上斗笠,用雨衣裹着我小小的身躯,背起我就向八里外的乡医院跑,尽管我神思恍惚,但我还是朦胧感觉到母亲浑身冒着热气以及奔跑时斗笠上下抖动的情景,冷冷的雨水顺着帽檐如水帘一样从我和她之间的缝隙淋湿了她的衣衫,虽然四周是冷冷的秋雨,但趴在母亲的背上,我体味到一种莫大的幸福和温暖,像在蒙昧无知中突然得了警醒,第一次有了受呵护受重视的自我意识,以至现在回想起来依然有种母女连心的美妙亲情和动人乐章。许多年我上大学后,母亲才告诉我说那时婆婆正因病住院,几个姑姑都在医院守着自己的妈妈,而父亲被征往外地修筑路桥。当母亲将我背到婆婆所在的医院就疹时,尚未成年的姑姑数落母亲,说她看婆婆在住院就赶来凑热闹,不懂尽媳妇的本分。身无分文的母亲...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