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经典小说网 www.jdxs.cc,靖难攻略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180章 另寻他路

    “希望老朱杀狠点,这样以后我和我爹能少杀点……”

    坐在箭楼的石阶上,朱高煦吧唧嘴巴,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

    平心而论,历史上的南北榜案,老朱杀的真的不算狠。

    他如果没记错的话,等朱元璋去世以后,虽说建文年间再也没有人搞南北榜了,但那是因为一甲二甲几乎被南方人包圆所至。

    朱棣倒是花了大力气整顿,又是迁都、又是在北方大办官学,总之能增加北方文风的事情,朱棣都办了,因此他在位的中后期,北方士子在进士名额上的占比一直不低。

    然而还是老生常谈的话题,历史到了朱高煦那好大哥和好大侄子在位后,局面立马就开始了崩坏。

    从洪熙到崇祯年间,明代二百余府中,出进士最多的前十府内,北方仅有西安和开封上榜,其余八府皆出自江南,排名第一的苏州府,更是走出进士八百九十四名。

    明代两万四千多名进士中,南直隶与浙江、江西三地便占据一万三千余位,

    这样的局面,说是江南把控朝堂也不为过。

    如果不是嘉靖挑拨离间,让南人陷入内斗,说不定南人会一直把控朝堂。

    虽说这样的局面,有利于大明持续走下去,但那是在王朝末期,而不是初期。

    江南文人团结,对中晚明有好处,但对明初却没有一点好处,因为明初的大明需要不断从江南调拨财政去支援北方,南人过于强势,就会影响北方北方休养生息,继而反哺南方的计划。

    “您多杀些,孙儿日后才好迁都碍…”

    想到江南的抱团,朱高煦忍不住感叹一句。

    在他看来,迁都北平是必要的。

    从地理位置来说,北平是一个临海的地方,在京杭大运河开通后,从北平到天津可以走陆路,也可以走水路,距离不超过三百里。

    这样的距离,比巴黎到勒阿弗尔还要近,可以支撑国家进行海上运动。

    加上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东有辽东半岛和胶东半岛、皇城群岛为前沿,北有燕山作为防御阵地,可以说不管是从海上还是陆上来说,放在十九世纪前,北平拥有充足的战略纵深。

    这块地方,比起南京来说,不管是从陆上还是海上,都要安全许多,更适合成为首都。

    如果说地理位置和军事只是其中的两个原因,那政治和经济上,迁都北平都是一步好手。

    不管在什么时代,都城都是一个吸引人口,发展经济的金字招牌,明代也不例外。

    立国都于南京,并不能对南京周边的经济形势做出多大提升,反而会增加就业困难。

    原本江南就人口稠密,还把国都放在江南,那只会让江南进一步的虹吸全国人才与人口。

    在后世,经济发达的省份往往要给经济落后省份转移支付,因为这样能帮助落后省份提升经济,帮助落后省份。

    当然,这其中原因也有经济大省从落后省份平价甚至低价从落后省份买走资源来发展自己的问题。

    同样的道理,放在古代也一样适用。

    现代的资源是钢铁、人力、粮食等资源,古代的资源也是这样。

    江南文人自私的觉得自己在养活江南以外的所有省份,但如果没有这些省份运送来的粮食、钢铁、煤炭和各种资源,江南也不会发展的如此快速。

    坐在那个位置上,朱高煦就得考虑平衡各地区的经济差异,而将经济发达地区的财富转移支付到经济落后地区,帮助经济落后地区建设,这还只是最基础的一点。

    从江南拨钱粮支援北方,长期下来江南人不满,那既然如此,还不如干脆定都在北方,尤其是北平这种经过蒙金战争之后的经济落后地区。

    这么一来,先不提可以从江南虹吸人口,单单用税收的形式,把江南的财富源源不断的通过京杭大运河运往北平,然后再经北平将南方财富分配到周边的河北地区,就足以帮助河北经济恢复。

    朱高煦没有记错的话,洪武八年的北平城人口只有十四万人,但自从朱棣自南京迁都北京后,随着移民政策和从仕的人不断迁移,到嘉靖后期,北京城人口已经达到了近七十万人的程度。

    如果加上驻京的军人及家眷以及居于皇城内外直接服务于宫廷的人员,嘉靖后期的京城人口基本达到八十五万人。

    一个迁都的举动,瞬间让北平从一个边城重城,变成一个仅次于南京城的繁华大都,河北一带文风开始兴盛。

    这一举动,对于历史进程来说,无疑是在走向好的一方面。

    唯一值得诟病的一点,就是朱棣之后的皇帝,除了成化以外,几乎没有几个皇帝对北直隶进行大规模的屯垦和经济建设。

    明代的河北因为人口仅有后世的五十分之一,所以土地上的水资源丰富,例如三角淀、白洋淀、五宫淀等后世变小或直接消失的湖泊都存在这个时代。

    许多断流的河水,在这个时代也到处都是。

    然而就是良好的耕地资源,明代除了朱元璋和朱棣、朱见深外,居然没有一个皇帝搞过大规模的开垦行动。

    北直隶的耕地潜力只要被开发出来,那完全可以供养二三十万军队,但河北耕地潜力直到明末也没全部挖掘出来。

    种地嘛,这个朱高煦最擅长了。

    这般想着,朱高煦再度翻了翻前面的《邸报》。

    南北榜案固然是今年的头等大事,但这案子终究牵扯不到朱高煦头上。

    他想要看看南边还有没有什么与他有关的事情,不过与他有关的他没看到,倒是在前面翻看到了老朱迁移天下富民的消息。

    瞧见这一消息的时候,朱高煦愣了愣,瞬间就将这件事与刚刚发生的南北榜案串联在了一起。

    迁移天下富户,说的好听些是富户,说的不好听些就是豪强,毕竟以七百亩为标准来恒定的富户,那可不是简单的百姓。

    以当下的田地产量,即便是北方的七百亩,那也能在纳税后产出最少六百石,折合二百贯钱。

    在当下普通百姓一年只有八九贯,多则十余贯的年代,这二百贯的年收入,足以撑起一个规模不小的家族,更别说这还只是一户人家的年收入。

    从秦始皇迁移六国贵族入关中开始,但凡雄才大略的君王,都会对天下的豪强做出相应的制裁。

    西汉的陵邑制度和后来隋、唐迁移豪强入关中、洛阳都是一个道理,而老朱这个喜欢汉唐风气的皇帝,自然也不会漏学这一手段。

    在朱高煦看来,虽说老朱之前已经进行了几次迁徙富民的手段,但那是之前,不是现在。

    老朱能在之前顺利的迁徙天下富户,是因为他的老班底足够强大,而且淮西勋贵和江南、浙西的文人并不对付。

    可是伴随着淮西勋贵瓦解,江南和浙西的文人没有了敌人,加上老朱年老还经常生病,他再这么做,自然就有人不满了。

    这个道理,也可以用在为什么朱棣能迁都这个问题上。

    前者有淮西勋贵,后者有靖难元勋,这两个政治集团,是老朱和朱棣进行政策改革的中流砥柱。

    枪杆子可以不用,但不能没有。

    一旦枪杆子脱离了自己的手,那敌人见你没了枪,自然就敢对你吆五喝六了。

    只有把枪顶在他们脑门上,亦或者别在自己的腰间,让这群人随时随地都能看得到,他们才会老实安分。

    这么一想,朱高煦看了一眼箭楼的门口。

    这枪杆子,他也得有……

    这么想着,朱高煦开始继续翻阅《邸报》,如果他没有记错的话,除了南北榜案,今年的西南也会陷入战争,被大明打服的麓川将会爆发内斗,继而影响到西南局势。

    如果麓川真的爆发内斗,那它或许能继续牵制住徐辉祖他们。

    只可惜,朱高煦翻遍了前面的邸报,也没有看到关于麓川的消息。

    云、桂、川、黔和湖广南部地区倒是爆发了数量不少的叛乱,但都规模太小,连一府之地都难以波及。

    “不对碍…”

    摸着光秃秃的下巴,朱高煦心想麓川内斗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西南将星的沐春也是因为在平定麓川内乱的过程中染病,在战后不久病卒军中。

    论心,朱高煦不希望沐春死,但论迹,沐春不死,对靖难没有好处。

    沐春可不是他那个弟弟沐晟,他可是军政一手抓,解决了明初西南主要土司,并且打崩了麓川的人。

    即便不谈军政,单论同时代人对兄弟二人的评价也是差距极大。

    洪武年间的文臣武将把沐春与唐代的李晟、李愬对比,而评价沐晟就是一个仗打得不错的将领。

    沐春是切实可以指挥兵团级作战,并且连战连捷的人。

    从十七岁参军,到三十六岁病卒,十九年金戈铁马里,他未曾尝过一次失败,优秀到连老朱都对群臣说“这是朕家的孩子”。

    这样的人如果活着,恐怕率领云南兵团出云南参加靖难的人就不是何福,而是他沐春了。

    想到这里,朱高煦有些牙疼,但他仔细一想,如果沐春能继续活下去,那抛开靖难之役来看,这对大明朝和自家父子是极好的事情。

    沐春要是活着,那不管之后灭安南,深入缅甸,沐春都能一手操办,并且肯定能打的很好,大明在西南的版图将会更进一步。

    如此一来,朱能不用南下了,自然也不会在广西水土不服而病卒,朱棣手下能用的中生代将领自然也就更多,不管是对付北边还是收拾西北,都将更加游刃有余。

    “真难碍…”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