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小说网 www.jdxs.cc,大明:我成了皇长孙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爷爷?您怎么过来了?”
不对劲啊,父亲不是说爷爷要搞大事吗?怎么今天还有时间来自己这里?
“还不是那些老家伙,一个个,咱还没有说什么呢,一个个就急着蹦出来反对了,就是想为大明做点事,可这一天一天的,总是有人站出来用大道理来碍手碍脚,本以为将丞相制度都废除了,这种情况会好一些,可没想到,这些人硬是没有收敛。”
昨日,朱元璋说的御驾亲征那是真的有那个想法,太子都说了可以监国,可那些官员们却一个个像是自己前往前线之后就一定会遇到意外一样,晦气!
“爷爷,他们也是为了您好,您这老骨头,真要到了前线,不是成活靶子?建州女真确实不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部群,但咱大明周边又不是没有其他意图夺取我大明的人,要是这些人在这其中耍些手段,没有防备的您,肯定是会吃一些苦头的。”
“而且,爷爷,那些大人也是不可缺少的,毕竟大明这么大的国土,要是真的只靠您老一个人管理,那也管不过来不是?”
可不是,历史上虽然朱元璋因嫌弃宰相一职在自己做决定之时碍手碍脚,借着一个莫须有的罪名将胡惟庸给罢免了,导致胡惟庸就这么稀里糊涂地成为了历史上最后一个宰相,但是真的说朱元璋成功拿捏了这群文人又不全然。
可以说,在朱元璋在位之时是成功了。
朱元璋本就是穷苦人出身,那些活,他自己应付起来倒是绰绰有余,但是接下来继任的那几个皇帝们却是应付不来。
建文帝先不提,只说永乐大帝,刚一继位,就设立了一个内阁出来。
刚开始还好,内阁设立之初本就是为了帮助皇帝们处理一些日常政务,但是跟朱元璋这个劳模相比,他儿子却是不能比,只能说是稍微勤快了点,第三任也还行,但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但是到了第四代、第五代,这些皇帝就不行了。
本来就是从小被人伺候惯的,娇生惯养,精细的很,怎么可能忍得了自己成为一国之主之后还要忍受整宿整宿批奏折的苦呢?
于是,内阁制度出现了,严格来说,明朝内阁是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的皇帝咨政机构。
起初,内阁大学士只具有顾问身份,内阁辅臣的人数为一人至七人不等,辅臣奉使出外办事。
但随着皇帝的不作为越来越严重,内阁的权力也就越来越大。
甚至在张居正主政内阁之时,他还说出“我非相,乃摄也!”的话。
后来,内阁的权力越来越大,皇帝们也意识到了这样下去不行,逐渐地,也设立了另一个制度来对内阁进行牵制。
那就是内廷二十四监之中的司礼监。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明朝皇宫的二十四衙门。
明朝建立以后,皇宫里拥有众多的宦官和宫女、杂役,每个人的工作都不一样。
为了加强对皇宫人口的管理,明朝逐步建立了皇宫24衙门,分别是:
司礼监,御马监,内官监,司设监,御用监,神宫监,尚膳监,尚宝监,印绶监,直殿监,尚衣监,都知监、惜薪司,钟鼓司,宝钞司,混堂司、仗局,银作局,浣衣局,巾帽局,针工局,内织染局,酒醋面局,司苑局。
在明朝统治的初期,司礼监还仅仅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内宫衙门。
在朱元璋在位时期,对于司礼监的工作范围有明确的规定:“司礼监,掌宫廷礼仪,凡正旦、冬至等节,命妇朝贺等礼,则掌其班位仪注及纠察内官人员违犯礼法者。”
换而言之,此时的司礼监仅仅是一个负责礼仪的机构,有点类似于外朝礼部的仪制司。
在朱元璋在位的末期,司礼监的工作范围进行了全面调整。
公元1395年,司礼监的工作调整为:“掌冠婚丧祭礼仪、制帛与御前勘合、赏赐笔墨书画、并长随当差内使等人出门马牌等事,及督光禄司供应诸筵宴之事。”
从工作范围来看,仍然和行政管理不沾边。
就在朱元璋在位时期,这位开国皇帝,废除了延续了1000多年的丞相制度,皇帝开始直接负责全国各方面的事务。
在朱元璋、朱棣时代,皇权牢牢掌握在皇帝的手里,内阁大学士们仅仅充当了秘书和顾问的角色,至于司礼监,仍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机构。
不过,由于派遣宦官镇守各地的原因,宦官的地位开始迅速提高,特别是到了洪熙、宣德时代,这些明朝皇帝明显没有事必亲躬的“奉献精神。”
明朝皇帝们开始怠政,由内阁大学士查阅全国各地的奏折,然后根据奏折提出方案和建议,再由皇帝进行选择。
这一模式形成了着名的“票拟”制度,也是内阁最重要的权力之一。
此时,对于内阁上报的票拟,皇帝还会亲自批阅。
但当明宣宗去世,仅仅8岁的明英宗登基,太皇太后张氏辅政之后,由于男女有别的原因,太皇太后不能直接与内阁大学士们商议政务,只能有内阁上报的票拟,根据自己的看法进行批红。
此时,太皇太后基本上是口述,司礼监的掌印太监、秉笔太监们,根据太皇太后的意思,按照书面用语进行批红,从这个时候开始,司礼监开始走上历史舞台。
《明史》上对太监干涉有详细的记载:
“国初,太祖制,内臣不许读书识字,后宣宗设内书堂,选小内侍,令大学士陈山教习之,遂为定制,用是多通文墨,晓古今,逞期智巧,逢其作奸,数传之后,势成积重,始于王振,卒于魏忠贤。考其祸败,其去汉、唐何远哉。虽间有贤者,如怀恩、李芳、陈矩辈,然利一而害百也。”
在明英宗、明代宗时期,司礼监还主要根据皇帝的意思批红,但从明宪宗开始,明武宗、明世宗等几代皇帝先后怠政,内阁承包的票拟,司礼监开始在皇帝提出大概方向的基础上进行批红。
“内阁之票拟,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而相权转... -->>
“爷爷?您怎么过来了?”
不对劲啊,父亲不是说爷爷要搞大事吗?怎么今天还有时间来自己这里?
“还不是那些老家伙,一个个,咱还没有说什么呢,一个个就急着蹦出来反对了,就是想为大明做点事,可这一天一天的,总是有人站出来用大道理来碍手碍脚,本以为将丞相制度都废除了,这种情况会好一些,可没想到,这些人硬是没有收敛。”
昨日,朱元璋说的御驾亲征那是真的有那个想法,太子都说了可以监国,可那些官员们却一个个像是自己前往前线之后就一定会遇到意外一样,晦气!
“爷爷,他们也是为了您好,您这老骨头,真要到了前线,不是成活靶子?建州女真确实不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部群,但咱大明周边又不是没有其他意图夺取我大明的人,要是这些人在这其中耍些手段,没有防备的您,肯定是会吃一些苦头的。”
“而且,爷爷,那些大人也是不可缺少的,毕竟大明这么大的国土,要是真的只靠您老一个人管理,那也管不过来不是?”
可不是,历史上虽然朱元璋因嫌弃宰相一职在自己做决定之时碍手碍脚,借着一个莫须有的罪名将胡惟庸给罢免了,导致胡惟庸就这么稀里糊涂地成为了历史上最后一个宰相,但是真的说朱元璋成功拿捏了这群文人又不全然。
可以说,在朱元璋在位之时是成功了。
朱元璋本就是穷苦人出身,那些活,他自己应付起来倒是绰绰有余,但是接下来继任的那几个皇帝们却是应付不来。
建文帝先不提,只说永乐大帝,刚一继位,就设立了一个内阁出来。
刚开始还好,内阁设立之初本就是为了帮助皇帝们处理一些日常政务,但是跟朱元璋这个劳模相比,他儿子却是不能比,只能说是稍微勤快了点,第三任也还行,但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但是到了第四代、第五代,这些皇帝就不行了。
本来就是从小被人伺候惯的,娇生惯养,精细的很,怎么可能忍得了自己成为一国之主之后还要忍受整宿整宿批奏折的苦呢?
于是,内阁制度出现了,严格来说,明朝内阁是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的皇帝咨政机构。
起初,内阁大学士只具有顾问身份,内阁辅臣的人数为一人至七人不等,辅臣奉使出外办事。
但随着皇帝的不作为越来越严重,内阁的权力也就越来越大。
甚至在张居正主政内阁之时,他还说出“我非相,乃摄也!”的话。
后来,内阁的权力越来越大,皇帝们也意识到了这样下去不行,逐渐地,也设立了另一个制度来对内阁进行牵制。
那就是内廷二十四监之中的司礼监。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明朝皇宫的二十四衙门。
明朝建立以后,皇宫里拥有众多的宦官和宫女、杂役,每个人的工作都不一样。
为了加强对皇宫人口的管理,明朝逐步建立了皇宫24衙门,分别是:
司礼监,御马监,内官监,司设监,御用监,神宫监,尚膳监,尚宝监,印绶监,直殿监,尚衣监,都知监、惜薪司,钟鼓司,宝钞司,混堂司、仗局,银作局,浣衣局,巾帽局,针工局,内织染局,酒醋面局,司苑局。
在明朝统治的初期,司礼监还仅仅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内宫衙门。
在朱元璋在位时期,对于司礼监的工作范围有明确的规定:“司礼监,掌宫廷礼仪,凡正旦、冬至等节,命妇朝贺等礼,则掌其班位仪注及纠察内官人员违犯礼法者。”
换而言之,此时的司礼监仅仅是一个负责礼仪的机构,有点类似于外朝礼部的仪制司。
在朱元璋在位的末期,司礼监的工作范围进行了全面调整。
公元1395年,司礼监的工作调整为:“掌冠婚丧祭礼仪、制帛与御前勘合、赏赐笔墨书画、并长随当差内使等人出门马牌等事,及督光禄司供应诸筵宴之事。”
从工作范围来看,仍然和行政管理不沾边。
就在朱元璋在位时期,这位开国皇帝,废除了延续了1000多年的丞相制度,皇帝开始直接负责全国各方面的事务。
在朱元璋、朱棣时代,皇权牢牢掌握在皇帝的手里,内阁大学士们仅仅充当了秘书和顾问的角色,至于司礼监,仍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机构。
不过,由于派遣宦官镇守各地的原因,宦官的地位开始迅速提高,特别是到了洪熙、宣德时代,这些明朝皇帝明显没有事必亲躬的“奉献精神。”
明朝皇帝们开始怠政,由内阁大学士查阅全国各地的奏折,然后根据奏折提出方案和建议,再由皇帝进行选择。
这一模式形成了着名的“票拟”制度,也是内阁最重要的权力之一。
此时,对于内阁上报的票拟,皇帝还会亲自批阅。
但当明宣宗去世,仅仅8岁的明英宗登基,太皇太后张氏辅政之后,由于男女有别的原因,太皇太后不能直接与内阁大学士们商议政务,只能有内阁上报的票拟,根据自己的看法进行批红。
此时,太皇太后基本上是口述,司礼监的掌印太监、秉笔太监们,根据太皇太后的意思,按照书面用语进行批红,从这个时候开始,司礼监开始走上历史舞台。
《明史》上对太监干涉有详细的记载:
“国初,太祖制,内臣不许读书识字,后宣宗设内书堂,选小内侍,令大学士陈山教习之,遂为定制,用是多通文墨,晓古今,逞期智巧,逢其作奸,数传之后,势成积重,始于王振,卒于魏忠贤。考其祸败,其去汉、唐何远哉。虽间有贤者,如怀恩、李芳、陈矩辈,然利一而害百也。”
在明英宗、明代宗时期,司礼监还主要根据皇帝的意思批红,但从明宪宗开始,明武宗、明世宗等几代皇帝先后怠政,内阁承包的票拟,司礼监开始在皇帝提出大概方向的基础上进行批红。
“内阁之票拟,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而相权转...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