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小说网 www.jdxs.cc,武林传说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一
焦芳奉旨调查寿宁侯张鹤龄和建昌伯张延龄回京后,不是先向皇帝交差,而是直接入宫求见皇太后。
“焦爱卿,你此次奉皇上旨意调查寿宁侯张鹤龄和建昌伯张延龄,可现他们有祸害百姓之举?你可不能因为他们是哀家的兄弟,就法外开恩,祸乱朝纲哟。”太后双眼盯住焦芳道。
“禀太后,寿宁侯和建昌伯品行端庄,微臣并未现他们有御史参奏的鱼肉乡里的行为。”焦芳道。
“那就好,焦爱卿,明日朝上需如实上奏。”太后笑道。
“是,是,微臣决不会姑息养奸,但是,也决不会冤枉一个好人。”焦芳唯唯诺诺道。
次日上朝,焦芳回复皇帝。
“微臣经多日调查,寿宁侯张鹤龄和建昌伯张延龄并无劣迹。”
“既然寿宁侯张鹤龄和建昌伯张延龄并无恶行,此事就不必再究了。”
上奏的都御史想出班辨奏,被身边的人一把拽住,悄声道:“你不要命了?皇上没有追究你诬告之罪已经是开恩了,你还要自投罗网?”
那御史情绪激动,显得十分气愤,却又无可奈何。
散朝后,皇帝叫刘瑾到翰林院传召老神仙费元理,刘瑾本可以随便叫一个太监去的,但是他想起前些日子参奏他的大臣中,翰林院也有人签名,气不打一处出,你的翰林院居然敢搅和到这事中,不给你们?色看看,你们不知道马王爷有三只眼。于是,带了一名太监耀武扬威地向翰林院走去。
翰林院初建于唐,原先叫翰林学士院,主要是为朝廷招揽各种艺能之士,而又以擅长诗词歌赋者优先录之,后来逐渐展到草拟圣旨文书,参与政治军事研究,为朝廷提供决策,使得翰林院显得越来越重要。到正德皇帝之时,将前代之翰林学士院正式定名为翰林院,而与杂流诸如方术伎艺等供奉之事脱离干系。掌制诰、史册、文翰之事,考议制度,详正文书,备皇帝顾问,主官为翰林学士,下有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修撰、编修、检讨等官,另有作为翰林官预备资格的庶吉士。翰林院定为五品衙门,翰林官品秩甚低,却被视为清贵之选。翰林若得入直文渊阁参与机密,则更是贵极人臣。翰林院大学士虽然只有五品官职,却在入朝伴君时,位列四品官员之前,翰林院的地位可见一斑。因此,大多数在翰林院供职的官员无论品级高低,都显出一股不同于一般人的清高和孤僻。
刘瑾到了翰林院,满以为要受到众星捧月般的待遇,谁知,他到哪个地方,里面的人仅仅是抬头看了他一眼,又低头做着自己的事情,有些人甚至连头都没有抬。
太监以为众人不认得刘瑾,假装咳嗽几声,道:“司礼监主管、提督东厂的刘总管到。”
众人仍未理会。
这下刘瑾的脸上就挂不住了,他虽是太监,但因在内宫中担当要职,又常在皇帝身边服侍,连本来与他平级的锦衣卫都指挥使顾家城都要向他跪拜,更不要其他朝廷大员了,有谁见了他刘瑾敢不施礼的?然而,一个的翰林院,居然没有人买他刘瑾的面子,这比在奏折中签名更加的可恶,刘瑾的怒火腾腾地烧起来。
他走屋子里,来到离他最近的一个人面前,尖着声音问道:“在做啥呢?”
那人头也没有抬,答道:“在做事。”
“咱家问你在做什么事?”刘瑾的声音提高了不少。
“在做该做的事。”那人也很犟。
刘瑾一把抢过来,见那人在详考一本元朝宫仪制,书中有句“正礼仪以正纲纪”下面被划了一道红线,问:“是你画的?”
那人眼睛一翻,爱理不理地:“是我画的又怎样?”
“你认为这句话得好还是不好?”刘瑾问。
那人挖苦道:“很好,没有礼仪就没有规矩,象一个阉人动不动就要让别人跪拜,这就是没有礼仪,没有规矩,必会败坏朝纲。”
刘瑾强忍怒火道:“你是元朝比本朝好?”
那人明知刘瑾在给他下套,兀自道:“前朝的东西未必每一样都比本朝的差,本朝的东西未必全部都比前朝好。”
“你叫什么名字?”刘瑾问。
“很不幸,与你原来同姓,不过还好,你现在改姓刘了。我叫谈清。”谈清讥讽道。
周围的翰林们又是替谈清担心,又觉得他挖苦刘瑾很是解恨,忍不住悄悄笑起来。
“你们都给咱家听好?,谈清公然诬蔑本朝,为前亡朝叫好,本朝不如前亡朝,这是叛国,他是前亡朝的余孽。”刘瑾大声叫道。
刘瑾有心陷害谈清,不管他怎样作答,都必将落入刘瑾的瓮中。如果谈清那句话不好,刘瑾必然会他教唆人们不守礼仪,不守礼仪就是不守法度,不守法度就是鼓励人们造反,一样是条大罪。
“刘瑾,我不怕你胡乱栽赃,就是到皇上面前,我也不怕你,我的是‘前朝的东西未必每一样都比本朝的差,本朝的东西未必全部都江堰比前朝好’,并未过前朝比本朝好。”谈清道。
“大家听听,他还不是前亡朝比本朝好么?”刘瑾道。
“刘公公,你想栽赃嫁祸吗?大家都听得清清楚楚,谈大人并未乱,皇上面前我们都可以作证。”有人叫起来。
“是啊,要想害人也得想个好的法子嘛。”
“他大字不识得几个,能想出好子?”
“是啊,不学无术,专靠拍马屁。”
“上次没有把他送上断头台,真是可惜。”
……
众人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
刘瑾越听越气,大叫道:“反了反了,你们和谈清同流合污,公然聚众对抗朝廷,要把你们统统抓起来。”
众人听他把“聚众对抗朝廷”的罪名强行安在大家头上,非常愤怒,围着他,要他清楚。
太监趁人们不备,偷偷溜之大吉。
这边越闹越凶,整个翰林院的人都围了过来,七八十号人,挤满了这个院落,听了... -->>
一
焦芳奉旨调查寿宁侯张鹤龄和建昌伯张延龄回京后,不是先向皇帝交差,而是直接入宫求见皇太后。
“焦爱卿,你此次奉皇上旨意调查寿宁侯张鹤龄和建昌伯张延龄,可现他们有祸害百姓之举?你可不能因为他们是哀家的兄弟,就法外开恩,祸乱朝纲哟。”太后双眼盯住焦芳道。
“禀太后,寿宁侯和建昌伯品行端庄,微臣并未现他们有御史参奏的鱼肉乡里的行为。”焦芳道。
“那就好,焦爱卿,明日朝上需如实上奏。”太后笑道。
“是,是,微臣决不会姑息养奸,但是,也决不会冤枉一个好人。”焦芳唯唯诺诺道。
次日上朝,焦芳回复皇帝。
“微臣经多日调查,寿宁侯张鹤龄和建昌伯张延龄并无劣迹。”
“既然寿宁侯张鹤龄和建昌伯张延龄并无恶行,此事就不必再究了。”
上奏的都御史想出班辨奏,被身边的人一把拽住,悄声道:“你不要命了?皇上没有追究你诬告之罪已经是开恩了,你还要自投罗网?”
那御史情绪激动,显得十分气愤,却又无可奈何。
散朝后,皇帝叫刘瑾到翰林院传召老神仙费元理,刘瑾本可以随便叫一个太监去的,但是他想起前些日子参奏他的大臣中,翰林院也有人签名,气不打一处出,你的翰林院居然敢搅和到这事中,不给你们?色看看,你们不知道马王爷有三只眼。于是,带了一名太监耀武扬威地向翰林院走去。
翰林院初建于唐,原先叫翰林学士院,主要是为朝廷招揽各种艺能之士,而又以擅长诗词歌赋者优先录之,后来逐渐展到草拟圣旨文书,参与政治军事研究,为朝廷提供决策,使得翰林院显得越来越重要。到正德皇帝之时,将前代之翰林学士院正式定名为翰林院,而与杂流诸如方术伎艺等供奉之事脱离干系。掌制诰、史册、文翰之事,考议制度,详正文书,备皇帝顾问,主官为翰林学士,下有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修撰、编修、检讨等官,另有作为翰林官预备资格的庶吉士。翰林院定为五品衙门,翰林官品秩甚低,却被视为清贵之选。翰林若得入直文渊阁参与机密,则更是贵极人臣。翰林院大学士虽然只有五品官职,却在入朝伴君时,位列四品官员之前,翰林院的地位可见一斑。因此,大多数在翰林院供职的官员无论品级高低,都显出一股不同于一般人的清高和孤僻。
刘瑾到了翰林院,满以为要受到众星捧月般的待遇,谁知,他到哪个地方,里面的人仅仅是抬头看了他一眼,又低头做着自己的事情,有些人甚至连头都没有抬。
太监以为众人不认得刘瑾,假装咳嗽几声,道:“司礼监主管、提督东厂的刘总管到。”
众人仍未理会。
这下刘瑾的脸上就挂不住了,他虽是太监,但因在内宫中担当要职,又常在皇帝身边服侍,连本来与他平级的锦衣卫都指挥使顾家城都要向他跪拜,更不要其他朝廷大员了,有谁见了他刘瑾敢不施礼的?然而,一个的翰林院,居然没有人买他刘瑾的面子,这比在奏折中签名更加的可恶,刘瑾的怒火腾腾地烧起来。
他走屋子里,来到离他最近的一个人面前,尖着声音问道:“在做啥呢?”
那人头也没有抬,答道:“在做事。”
“咱家问你在做什么事?”刘瑾的声音提高了不少。
“在做该做的事。”那人也很犟。
刘瑾一把抢过来,见那人在详考一本元朝宫仪制,书中有句“正礼仪以正纲纪”下面被划了一道红线,问:“是你画的?”
那人眼睛一翻,爱理不理地:“是我画的又怎样?”
“你认为这句话得好还是不好?”刘瑾问。
那人挖苦道:“很好,没有礼仪就没有规矩,象一个阉人动不动就要让别人跪拜,这就是没有礼仪,没有规矩,必会败坏朝纲。”
刘瑾强忍怒火道:“你是元朝比本朝好?”
那人明知刘瑾在给他下套,兀自道:“前朝的东西未必每一样都比本朝的差,本朝的东西未必全部都比前朝好。”
“你叫什么名字?”刘瑾问。
“很不幸,与你原来同姓,不过还好,你现在改姓刘了。我叫谈清。”谈清讥讽道。
周围的翰林们又是替谈清担心,又觉得他挖苦刘瑾很是解恨,忍不住悄悄笑起来。
“你们都给咱家听好?,谈清公然诬蔑本朝,为前亡朝叫好,本朝不如前亡朝,这是叛国,他是前亡朝的余孽。”刘瑾大声叫道。
刘瑾有心陷害谈清,不管他怎样作答,都必将落入刘瑾的瓮中。如果谈清那句话不好,刘瑾必然会他教唆人们不守礼仪,不守礼仪就是不守法度,不守法度就是鼓励人们造反,一样是条大罪。
“刘瑾,我不怕你胡乱栽赃,就是到皇上面前,我也不怕你,我的是‘前朝的东西未必每一样都比本朝的差,本朝的东西未必全部都江堰比前朝好’,并未过前朝比本朝好。”谈清道。
“大家听听,他还不是前亡朝比本朝好么?”刘瑾道。
“刘公公,你想栽赃嫁祸吗?大家都听得清清楚楚,谈大人并未乱,皇上面前我们都可以作证。”有人叫起来。
“是啊,要想害人也得想个好的法子嘛。”
“他大字不识得几个,能想出好子?”
“是啊,不学无术,专靠拍马屁。”
“上次没有把他送上断头台,真是可惜。”
……
众人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
刘瑾越听越气,大叫道:“反了反了,你们和谈清同流合污,公然聚众对抗朝廷,要把你们统统抓起来。”
众人听他把“聚众对抗朝廷”的罪名强行安在大家头上,非常愤怒,围着他,要他清楚。
太监趁人们不备,偷偷溜之大吉。
这边越闹越凶,整个翰林院的人都围了过来,七八十号人,挤满了这个院落,听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