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小说网 www.jdxs.cc,重建北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sp; 麻烦来了,而且一下子有两个:
第一,大炮自己翻跟头,已经被巨大的后座力掀到一边去了。
第二,他刚才只顾埋头跑路,忘记观察炮弹飞行的轨迹,三斤半的铅弹头究竟落在什么地方?
李宪对于自己设计的炮弹有很大的信心,他需要试验的是发射过程中的各种数据,射程就是最关键的一项。如果不能找到弹头,就无法测量距离,第一炮就白打了。
老天爷给他开了一个大玩笑!
寻找弹头一点儿都不麻烦,因为他仅仅走出去不到三百米就已经看见了弹头,同时告诉他刚才这一炮就是白打了!
原来,炮弹并没有按照他此前设想的顺着山沟笔直向前飞行,而是向右偏出去二十多米,刚好打在一棵大树杆上,距离地面大概六米高。
不过李宪并没有沮丧,这个结果至少说明了三个问题。
第一,四两装药的炮弹射程,肯定远远大于三百米。
第二,弹丸成功飞出去,说明自己设计的这款榆树大炮,至少能够扛住四两装药的炮弹。
第三,铅弹头在大树杆上已经彻底变形,就好像后世的达姆弹,已经变成了一块铅饼,说明撞击力足够大。
现在不能确定的是,目前弹头的落点距离地面六米高,究竟是抛物线的上升阶段,还是下落阶段?
如果弹头没有变形,还能够根据弹孔推测炮弹飞行仰角。现在弹头变成一块饼,把弹孔炸成一塌糊涂,看不出个所以然。
总体说来,第一炮是成功的。一个成功的开头,事情就成功了一半,伟人说话不会错的。
李宪重振精神把榆树大炮扶正,松开铰链打开炮碗,取出弹壳,结果和他的想象一模一样:弹壳的焊缝彻底裂开。
这是预料中的结果,因为李宪的炮弹壳并不是冲压出来的一个整体,而是利用焊锡焊起来的。*聚爆产生的巨大膨胀压力,加上榆树大炮的弹仓有很大间隙,焊锡肯定不能抵挡。
弹壳虽然焊缝裂开了但并没有报废,回去之后交给锡匠焊接起来,装上*、卡上弹头,就能够重上战场。
有了第一炮的经验和教训,接下来的两炮基本满足了李宪实验目的。
首先,这一门榆树大炮已经报废。第三炮是八两装药,巨大的膨胀压炸开了弹仓,连外面的三道铁箍都已经崩断。
其次,最成功的实验是第二炮,弹头飞出去一公里左右。这个数据是利用测绳量出来的射程,应该是榆树大炮完好无损状态下的极限射程。
李宪对于榆树大炮终于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在这个年代,炮弹能够达到一千米开外,超过了最厉害的弩床,应该具有了实战能力。真正值得期待的,就是接下来需要试验的铜炮。”
祁三郎接到命令进来,看见“粉身碎骨”的榆树大炮大惑不解:“公子刚才在干什么,就像天崩地裂一般,连地面都在抖动,可把我们吓坏了。”
李宪没有解释什么,而是指着报废的榆树大炮说道:“把这玩意儿烧掉我们就可以回去了。你们护旗连接下来的任务,就是按照这个标准砍伐榆树。这是军事机密,不可对外传言。”
有了初步成功的经验,接下来的研制进度当然加快。
榆木大炮本来就是成功的技术,所以李宪没有继续在这上面浪费时间。
确定自己设计的炮弹没有大问题之后,李宪很快就用上次剩下的木头加工了六门大炮,另外装填了一百二十发炮弹,装药量三百克(六两),有效射程八百米,最大杀伤距离一千五百米。
然后从护旗连抽调一个排七十人进入火炮试验场,就用三门榆木大炮组建了第一个炮兵排,开始了操炮训练。
这是李宪来到这个时空之后获得的第一个杀手锏,也算是最大的底牌,所以整个训练过程都在绝密中进行。
为了解决大炮发射过程中的后坐力问题,李宪利用航空母舰的阻拦索原理,发明了炮座、制退轨道、制退索、炮身锁链。
炮座:由炮身、炮架、简易照准器、紧扣件铁链和扣环、轨道轮构成。
制退轨道:铁制双轨,长度两米,是轨道轮的定向滑动控制装置。
轨道轮:就是在在炮座底部安装两根轴承和四个凹槽铁轮,确保大炮在笔直的轨道上前后移动,不会因为后坐力导致发射方位角出变化。
制退索:采用麻绳搓成,并不是要锁紧炮身,而是要保证能够被后坐力拉断,实现削减后座力影响的目的。
炮身锁链:进行最后锁定,防止炮身脱出制退轨道,然后用人力复位进入第二次发射程序。
经过最后计算,这样一门105mm的榆木大炮,战斗全重四百四十斤。一枚炮弹五斤二两,每门大炮半个基数十二发,分两个木箱存放,合计七十斤。
炮兵排刚刚完成三发炮弹的实弹演习,连续两份紧急军情传来,彻底打破了李宪的美梦,所有的发明创造都只能暂时停下来。(未完待续)
sp; 麻烦来了,而且一下子有两个:
第一,大炮自己翻跟头,已经被巨大的后座力掀到一边去了。
第二,他刚才只顾埋头跑路,忘记观察炮弹飞行的轨迹,三斤半的铅弹头究竟落在什么地方?
李宪对于自己设计的炮弹有很大的信心,他需要试验的是发射过程中的各种数据,射程就是最关键的一项。如果不能找到弹头,就无法测量距离,第一炮就白打了。
老天爷给他开了一个大玩笑!
寻找弹头一点儿都不麻烦,因为他仅仅走出去不到三百米就已经看见了弹头,同时告诉他刚才这一炮就是白打了!
原来,炮弹并没有按照他此前设想的顺着山沟笔直向前飞行,而是向右偏出去二十多米,刚好打在一棵大树杆上,距离地面大概六米高。
不过李宪并没有沮丧,这个结果至少说明了三个问题。
第一,四两装药的炮弹射程,肯定远远大于三百米。
第二,弹丸成功飞出去,说明自己设计的这款榆树大炮,至少能够扛住四两装药的炮弹。
第三,铅弹头在大树杆上已经彻底变形,就好像后世的达姆弹,已经变成了一块铅饼,说明撞击力足够大。
现在不能确定的是,目前弹头的落点距离地面六米高,究竟是抛物线的上升阶段,还是下落阶段?
如果弹头没有变形,还能够根据弹孔推测炮弹飞行仰角。现在弹头变成一块饼,把弹孔炸成一塌糊涂,看不出个所以然。
总体说来,第一炮是成功的。一个成功的开头,事情就成功了一半,伟人说话不会错的。
李宪重振精神把榆树大炮扶正,松开铰链打开炮碗,取出弹壳,结果和他的想象一模一样:弹壳的焊缝彻底裂开。
这是预料中的结果,因为李宪的炮弹壳并不是冲压出来的一个整体,而是利用焊锡焊起来的。*聚爆产生的巨大膨胀压力,加上榆树大炮的弹仓有很大间隙,焊锡肯定不能抵挡。
弹壳虽然焊缝裂开了但并没有报废,回去之后交给锡匠焊接起来,装上*、卡上弹头,就能够重上战场。
有了第一炮的经验和教训,接下来的两炮基本满足了李宪实验目的。
首先,这一门榆树大炮已经报废。第三炮是八两装药,巨大的膨胀压炸开了弹仓,连外面的三道铁箍都已经崩断。
其次,最成功的实验是第二炮,弹头飞出去一公里左右。这个数据是利用测绳量出来的射程,应该是榆树大炮完好无损状态下的极限射程。
李宪对于榆树大炮终于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在这个年代,炮弹能够达到一千米开外,超过了最厉害的弩床,应该具有了实战能力。真正值得期待的,就是接下来需要试验的铜炮。”
祁三郎接到命令进来,看见“粉身碎骨”的榆树大炮大惑不解:“公子刚才在干什么,就像天崩地裂一般,连地面都在抖动,可把我们吓坏了。”
李宪没有解释什么,而是指着报废的榆树大炮说道:“把这玩意儿烧掉我们就可以回去了。你们护旗连接下来的任务,就是按照这个标准砍伐榆树。这是军事机密,不可对外传言。”
有了初步成功的经验,接下来的研制进度当然加快。
榆木大炮本来就是成功的技术,所以李宪没有继续在这上面浪费时间。
确定自己设计的炮弹没有大问题之后,李宪很快就用上次剩下的木头加工了六门大炮,另外装填了一百二十发炮弹,装药量三百克(六两),有效射程八百米,最大杀伤距离一千五百米。
然后从护旗连抽调一个排七十人进入火炮试验场,就用三门榆木大炮组建了第一个炮兵排,开始了操炮训练。
这是李宪来到这个时空之后获得的第一个杀手锏,也算是最大的底牌,所以整个训练过程都在绝密中进行。
为了解决大炮发射过程中的后坐力问题,李宪利用航空母舰的阻拦索原理,发明了炮座、制退轨道、制退索、炮身锁链。
炮座:由炮身、炮架、简易照准器、紧扣件铁链和扣环、轨道轮构成。
制退轨道:铁制双轨,长度两米,是轨道轮的定向滑动控制装置。
轨道轮:就是在在炮座底部安装两根轴承和四个凹槽铁轮,确保大炮在笔直的轨道上前后移动,不会因为后坐力导致发射方位角出变化。
制退索:采用麻绳搓成,并不是要锁紧炮身,而是要保证能够被后坐力拉断,实现削减后座力影响的目的。
炮身锁链:进行最后锁定,防止炮身脱出制退轨道,然后用人力复位进入第二次发射程序。
经过最后计算,这样一门105mm的榆木大炮,战斗全重四百四十斤。一枚炮弹五斤二两,每门大炮半个基数十二发,分两个木箱存放,合计七十斤。
炮兵排刚刚完成三发炮弹的实弹演习,连续两份紧急军情传来,彻底打破了李宪的美梦,所有的发明创造都只能暂时停下来。(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