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小说网 www.jdxs.cc,伐清1719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sp; 雍正将允祥扶了起来,轻声道:“十三弟,若是无外人在场,你还是唤我四哥便是。”
怡亲王允祥只得回了一声,“皇上,礼节不可废,奴才绝不敢逾越半分。”
雍正也只好无奈,拉着允祥的手,坐在了凳子上,叹口气道:“这真是不当皇上不知道,这天底下最大的苦差事莫过于此了。”
允祥感慨道:“天下之大,系于皇上一人之身,自然是重于千钧。”
“朕收到了底下人的折子,这楚逆如今在安庆厉兵秣马,怕是最晚六月就会出兵东进江南,再加上台湾的朱匪也在梳理内部,到时候恐怕也会寻机进军闽浙,白莲教的那帮子狂徒更是在河南胡作非为,这处处硝烟,朕实在是夜不能寐啊!”
雍正将御案上的折子挑选了几封,递给了允祥,后者诚惶诚恐地一字字细细看下去,却是越看脸色越发苍白,头顶冒汗,等到看完以后,却是一身的冷汗。
“皇上,这天下怕是已经......乱了!”
允祥说的这句话并不是废话,而是在康熙之前,大清的八旗集团其实并没有把眼下的这些乱匪当成一回事,当然这其中有很多原因,只是等到允祥看完这些以后,他心里却是涌现出极大的恐惧,那就是大清再不振作,那么离灭亡也就只有一线之遥了。
雍正脸上浮现出一丝苦笑,他叹了一口气,“皇考交给朕的江山,决不能在朕的手上丢掉,可是对于朕来说,眼下要做的事情实在是太多太多。咱们得振作,就必须得廓清吏治、整顿贪腐,还得编练新军,打造火器,这一桩桩,一件件,都得咱们兄弟一起努力才行!”
允祥直接跪在了地上,眼圈已经红了,“皇上,为了咱大清,允祥绝不敢辜负皇上!”
雍正脸上这才好看了几分,他扶起了允祥,叹口气道:“如今我大清最难的还不是这些,而是国库的银子已经彻底空了。”
说起了大清的财政问题,兄弟二人相视一眼,却是看出了彼此心中的满满无奈,因为这个问题实在是非常无解。
严格来说,康熙一朝本来是不太缺银子的,可是再雄厚的家底,也经不住连年战争的消耗,且不说之前那些对准格尔发动的战争,就说康熙最后的五年时间里,先后在西北动兵,后来又跟复汉军在湖广打了个天翻地覆,损失了大量的八旗青壮不说,关键是清廷的财库确确实实被打空了。
雍正叹了一口气,“十三弟,朕想把户部交给你,为的便是早日能够将我大清的国库,重新充实起来,只有这样,朕才能编练更多的新军,打造更多的火器,与楚逆决死一战。”
允祥脸上带着眼泪,趴在地上磕头道:“奴才愿意为我大清,披肝沥胆,在所不惜!”
在场的经筵日讲官奋笔疾书,将这一幕兄弟情深的画面记录进了史书当中,只是前几年的时候,康熙将起居注的制度给废掉了,因此还是刚刚被雍正恢复过来,却是没能将雍正真正的良苦用心给记录下来。
雍正所做的这一切,实际上都在为日后的财政改革来定下基调,让允祥来协管户部,虽然一方面有感念兄弟情谊的原因,另一方面就是给自己树立了一块挡箭牌,在将来改革的时候,用来吸引朝臣的火力。
对于这一点,允祥倒也不一定不清楚,只是他也明白,这眼下无论的雍正还是大清,都已经退不得了,再退可就真的亡天下了。而清朝的君主们,在下狠手这方面,从来不亚于任何人。
清廷在舔舐伤口的时候,武昌方面却开始真正的梳理自己的财政基本盘了,实际上这一步也已经酝酿了好久,只是眼下乘着这个大好时机准备推出。
对于这一次的财政改革,表面上是由复汉军政事堂右参议宁忠景来主导,实际上所有人都清楚,真正的幕后主事人是楚王宁忠源,还有那个远在前线的大都督宁渝,甚至可以说宁渝在这个改革当中占据的影响成分是最大的。
就在上次李绂回武昌来跟湖广商会谈判的时候,就将宁渝的一封信带到了楚王府,楚王宁忠源看这一封不过一千余字的书信,却是看了整整一夜,实在是因为在这里面,宁渝所提出的想法太过于骇人听闻了。
简单来说,宁渝的想法就是进一步扶持工商,特别是在彻底拿下江南以后,将会在江南制定新的工商管理条例,其中的关键便是进一步提高工商业的地位,并且针对工商征收重税,以扩展财源,然后利用工商财赋反过来进一步压低佃租,给天下农人真正的实惠。
当宁忠源将那封书信交给宁忠景和崔万才二人看过后,这二人却是齐齐叹了一声,然后说了一句话,只是这二人的态度却十分奇怪。
宁忠景看完以后,他说的那句话是‘菩萨心肠’,而崔万采却是说的‘胆大包天’。可无论是宁忠景还是崔万采,都委婉地表示了不可行。
原因很简单,这项措施是在断那些士绅老底子的根,在那些乡绅地主们看来,理想的发财之道,应该是先从商赚取巨额的利润,可是赚钱之后,并不会继续扩大生产,而是开始购买田地,培养家族的读书人,让他们去做官。
等到这帮子读书人做官做出来之后,又开始反过头来保障他们从商的低赋税,也就是所谓的“君不与民争利”,可是他们在从商赚到钱后,只会继续购买田地,然后培养读书人,从而形成这样的一个怪圈。
说白了,他们不是不知道工商能得大利,只是这份大利已经被这些大地主给占据了,自然不愿意再吐出来,更不愿意被朝廷硬生生割上这么一刀子。至于其他的所谓商为贱业的理论,只是进一步巩固他们的利益罢了。
宁渝在写信之前,他心里就明白,这个时代是属于开拓和冒险的时代,若是想着继续在土地里研究出点什么东西,那可就真是等着打了,因此无论如何,他都会推动这件事的进展,甚至这件事比起即将到来的东征,还要重要几分。
sp; 雍正将允祥扶了起来,轻声道:“十三弟,若是无外人在场,你还是唤我四哥便是。”
怡亲王允祥只得回了一声,“皇上,礼节不可废,奴才绝不敢逾越半分。”
雍正也只好无奈,拉着允祥的手,坐在了凳子上,叹口气道:“这真是不当皇上不知道,这天底下最大的苦差事莫过于此了。”
允祥感慨道:“天下之大,系于皇上一人之身,自然是重于千钧。”
“朕收到了底下人的折子,这楚逆如今在安庆厉兵秣马,怕是最晚六月就会出兵东进江南,再加上台湾的朱匪也在梳理内部,到时候恐怕也会寻机进军闽浙,白莲教的那帮子狂徒更是在河南胡作非为,这处处硝烟,朕实在是夜不能寐啊!”
雍正将御案上的折子挑选了几封,递给了允祥,后者诚惶诚恐地一字字细细看下去,却是越看脸色越发苍白,头顶冒汗,等到看完以后,却是一身的冷汗。
“皇上,这天下怕是已经......乱了!”
允祥说的这句话并不是废话,而是在康熙之前,大清的八旗集团其实并没有把眼下的这些乱匪当成一回事,当然这其中有很多原因,只是等到允祥看完这些以后,他心里却是涌现出极大的恐惧,那就是大清再不振作,那么离灭亡也就只有一线之遥了。
雍正脸上浮现出一丝苦笑,他叹了一口气,“皇考交给朕的江山,决不能在朕的手上丢掉,可是对于朕来说,眼下要做的事情实在是太多太多。咱们得振作,就必须得廓清吏治、整顿贪腐,还得编练新军,打造火器,这一桩桩,一件件,都得咱们兄弟一起努力才行!”
允祥直接跪在了地上,眼圈已经红了,“皇上,为了咱大清,允祥绝不敢辜负皇上!”
雍正脸上这才好看了几分,他扶起了允祥,叹口气道:“如今我大清最难的还不是这些,而是国库的银子已经彻底空了。”
说起了大清的财政问题,兄弟二人相视一眼,却是看出了彼此心中的满满无奈,因为这个问题实在是非常无解。
严格来说,康熙一朝本来是不太缺银子的,可是再雄厚的家底,也经不住连年战争的消耗,且不说之前那些对准格尔发动的战争,就说康熙最后的五年时间里,先后在西北动兵,后来又跟复汉军在湖广打了个天翻地覆,损失了大量的八旗青壮不说,关键是清廷的财库确确实实被打空了。
雍正叹了一口气,“十三弟,朕想把户部交给你,为的便是早日能够将我大清的国库,重新充实起来,只有这样,朕才能编练更多的新军,打造更多的火器,与楚逆决死一战。”
允祥脸上带着眼泪,趴在地上磕头道:“奴才愿意为我大清,披肝沥胆,在所不惜!”
在场的经筵日讲官奋笔疾书,将这一幕兄弟情深的画面记录进了史书当中,只是前几年的时候,康熙将起居注的制度给废掉了,因此还是刚刚被雍正恢复过来,却是没能将雍正真正的良苦用心给记录下来。
雍正所做的这一切,实际上都在为日后的财政改革来定下基调,让允祥来协管户部,虽然一方面有感念兄弟情谊的原因,另一方面就是给自己树立了一块挡箭牌,在将来改革的时候,用来吸引朝臣的火力。
对于这一点,允祥倒也不一定不清楚,只是他也明白,这眼下无论的雍正还是大清,都已经退不得了,再退可就真的亡天下了。而清朝的君主们,在下狠手这方面,从来不亚于任何人。
清廷在舔舐伤口的时候,武昌方面却开始真正的梳理自己的财政基本盘了,实际上这一步也已经酝酿了好久,只是眼下乘着这个大好时机准备推出。
对于这一次的财政改革,表面上是由复汉军政事堂右参议宁忠景来主导,实际上所有人都清楚,真正的幕后主事人是楚王宁忠源,还有那个远在前线的大都督宁渝,甚至可以说宁渝在这个改革当中占据的影响成分是最大的。
就在上次李绂回武昌来跟湖广商会谈判的时候,就将宁渝的一封信带到了楚王府,楚王宁忠源看这一封不过一千余字的书信,却是看了整整一夜,实在是因为在这里面,宁渝所提出的想法太过于骇人听闻了。
简单来说,宁渝的想法就是进一步扶持工商,特别是在彻底拿下江南以后,将会在江南制定新的工商管理条例,其中的关键便是进一步提高工商业的地位,并且针对工商征收重税,以扩展财源,然后利用工商财赋反过来进一步压低佃租,给天下农人真正的实惠。
当宁忠源将那封书信交给宁忠景和崔万才二人看过后,这二人却是齐齐叹了一声,然后说了一句话,只是这二人的态度却十分奇怪。
宁忠景看完以后,他说的那句话是‘菩萨心肠’,而崔万采却是说的‘胆大包天’。可无论是宁忠景还是崔万采,都委婉地表示了不可行。
原因很简单,这项措施是在断那些士绅老底子的根,在那些乡绅地主们看来,理想的发财之道,应该是先从商赚取巨额的利润,可是赚钱之后,并不会继续扩大生产,而是开始购买田地,培养家族的读书人,让他们去做官。
等到这帮子读书人做官做出来之后,又开始反过头来保障他们从商的低赋税,也就是所谓的“君不与民争利”,可是他们在从商赚到钱后,只会继续购买田地,然后培养读书人,从而形成这样的一个怪圈。
说白了,他们不是不知道工商能得大利,只是这份大利已经被这些大地主给占据了,自然不愿意再吐出来,更不愿意被朝廷硬生生割上这么一刀子。至于其他的所谓商为贱业的理论,只是进一步巩固他们的利益罢了。
宁渝在写信之前,他心里就明白,这个时代是属于开拓和冒险的时代,若是想着继续在土地里研究出点什么东西,那可就真是等着打了,因此无论如何,他都会推动这件事的进展,甚至这件事比起即将到来的东征,还要重要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