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1/2)
经典小说网 www.jdxs.cc,五号屠场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在德累斯顿被炸毁的前两天,有一位很有趣的人物来访问屠宰场里的美国俘虏。此人就是小霍华德w坎贝尔,一个当了纳粹的美国人。坎贝尔就是写关于美国战俘恶劣表现的专著作者。
他目前不是为了研究俘虏问题而来的。他到屠宰场来是为了替德国的军事组织——“自由美国大队”招募人员。坎贝尔是该组织的创始人和指挥者,该组织只准备在俄国前线作战。
坎贝尔相貌平庸,但是穿着奢华,服装都是自己设计的。他头戴一顶白色宽边高顶帽,脚穿饰有字和星星的黑色马靴,全身套在长袜似的紧身衣里,黄色条纹从胳肢窝一直通到脚踝。他的肩章是亚伯拉罕林肯酌侧面剪影,衬托在浅绿色的衬底上,他那宽宽的臂章底色是红的,上面缀有一个蓝色的字,一个白圈把字圈在里面。
他这时正在水门汀造的仓库里解释这个臂章的含义。
毕利皮尔格里姆患了胃灼热病,胃里火烧火燎,因为他上班时整天偷吃麦芽糖浆。胃灼热使他的眼泪直滚,因此他看到的坎贝尔是被泪水的棱镜歪曲了的形象。
“蓝色象征美国的天空,”坎贝尔正说着“白色象征白种人,他们是大陆的拓荒者,他们把沼泽里的水排干,砍伐森林,修桥铺路,红色象征过去慷慨就义的美国爱国者的鲜血。”
坎贝尔的听众昏昏欲睡。他们在糖浆厂劳累了一天,然后又在寒风中走了很长的路回来。他们骨瘦如柴,双眼深陷,皮肤上泛起溃烂性小块块。嘴上、喉咙和内脏里也溃烂了。他们在厂里偷吃的麦芽糖只含有少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坎贝尔现在向这些美国人说,只要他们参加“自由美国大队”他们就能吃到食物,吃到牛排、马铃薯泥、肉汁和碎肉馅饼。“一旦打败了俄国人,”他继续说“你们就可以从瑞士遣返回国。”
听众里没有反响。
“你们迟早得打共产党,”坎贝尔说“何不趁现在打完算了?”
看起来不答理坎贝尔是不行了。可怜的老德比,这个注定要死的中学教员,在此刻,或许是在他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刻,他笨拙地站了起来。本小说里几乎没有人物,也几乎没有戏剧性冲突,因为书里大多数人都病弱不堪,都是被巨大的力量要弄得无精打采的玩物。战争的主要后果之一是:到头来,人们失去了充当人物的勇气。然而,老德比现在却是一个人物哩。
他摆出了一副趾高气扬的斗士架势。他低下了头,捏紧拳头,好像在等待命令和作战方案。接着,德比昂起头,骂坎贝尔是一条蛇。他又补充说:蛇就是蛇,无法变成其它东西,坎贝尔本来可以保持原来好的本性,但他失去了人性,因此比蛇,比老鼠,甚至比吸饱了血的虱子还卑鄙。
坎贝尔这时却莞尔而笑。
德比动人地讲了美国政府的形式,给全体人民以自由、正义、机会和公平。他说,在那儿没有一个人不乐意为这些理想而献身。
他还讲到美国人民与俄国人民之间的兄弟关系,讲到这两个国家将如何扑灭纳粹瘟疫的蔓延。
这时德累斯顿的空袭警报在悲哀地嚎叫。
美国俘虏,看守卫兵和坎贝尔在屠场下面的藏肉室里躲警报。
藏肉室开凿在一块天然石上,室内有回声。通往该室的楼梯上下都有铁门。
藏肉室的铁钩上挂着几只牛、羊、猪和马。就这么回事。室内还有许多许多空铁钩,可以挂几千只牲口。这是一间天然冷藏室,没有冷却器。室内有烛光。四壁刷了石灰,透出石碳酸味。靠一边墙摆着凳子。俘虏们向凳子走去,抹去凳子上的白粉末,然后坐下。
小霍华德w坎贝尔像卫兵那样站着。他与卫兵讲着流利的德语。他曾用德文写过许多名噪一时的剧本和诗歌,并且娶了一个名叫蕾茜诺思的德国名演员。她已经死了,是在克里米亚慰问军队时被杀害的。就这么回事。
那天晚上平安无事,但第二天晚上德累斯顿的十三万人就要送命了。就这么回事。毕利发觉自己又在同他的女儿争论起来,你一言我一语,比比划划。
“父亲,”她说“我们对你怎么办?”“你知道我可以杀谁?”
她问。
“你可以杀谁?”毕利问。
“那个基尔戈特劳特。”
“基尔戈特劳特当然过去是,现在也是科幻小说家。”毕利不但读了特劳特写的几十本书,而且也成了特劳特的朋友。在某种程度上,任何痛苦的人都可以成为特劳特的朋友。
特劳特住在埃廉市的一间出租的地下室里,离开毕利可爱的白房子大约两英里。究竟写了多少小说,他本人心中也无数,可能七十五本吧。没有一本小说赚了钱,所以特劳特以发行埃廉报糊口,专管报童。靠威吓、奉承和欺骗这些卖报的小孩子过活。
毕利在一九六四年第一次遇见了他。毕利把他的高级小轿车开到埃廉市的一条后巷,他发现被几十个孩子和自行车挡住了去路,他们正在开会。一个满脸胡子的人向孩子们高谈阔论,他六十二岁,既胆小又凶狠,显然精于他的行当。他正吩咐孩子们马上出发到日报订户征订星期日版专号。他说,在两个月里,谁的订户最多,谁就可以同他的父母免费去马撒葡萄园岛玩一个星期。
如此等等。
其中一个报童是女孩,听了欣喜若狂。
特劳特那张患妄想狂的脸对毕利来说太熟悉啦,他在许多书的扉页上已经见过。但他突然在家乡的背巷里见到那张脸时却想不出是谁。毕利暗想或许他在德累斯顿的什么地方见过这位疯弥赛亚1。特劳特看上去活像一个战俘。
1犹太人期望中的复国救主。
那个卖报的女孩举起一只手说:“特劳特先生——如果我赢了,可以带我的妹妹去吗?”
“肯定不能,”基尔戈特劳特说“你以为钱是长在树上的吗?”
无巧不成书,特劳特正好写了一本关于摇钱树的小说。一片片树叶是一张张二十元的纸币,一朵朵花儿是一份份政府债券,果实是钻石。它吸引了许多人在树下互相残杀,死尸成了很好的肥料。
就这么回事毕利皮尔格里姆把他的高级小轿车停在背巷里,等待他们的会议结束。散会时,特劳特仍需要对付一个报童。那孩子不想干了,因为工作太累.时间太长而报酬又太少。特劳特很担心,如果那报童真的不干了,他得亲自走那条路线去送报,直至找到另一个傻瓜为止。
“你是什么人?”特劳特嗤之以鼻“某种胆小的奇才?”
这也是特劳特写的一本书的题目胆小的奇才。它写了一个能呼吸的机器人,他的口臭治好以后受到大家欢迎。这本书写于一九三二年,他的伟大之处在于预见了广泛使用凝固汽油烧死人类。
凝固汽油是从飞机上向人类掷下来的,机器人担任投掷工作。
机器人没有良心,没有安上想象的电路,因而想象不到凝固汽油投掷后对地面上的人发生什么样的情况。
特劳特写的一个主要的机器人活像人,可以谈话跳舞和做其它等等的事情,还出去陪姑娘玩。没有人能够阻止他向人投凝固汽油。人们忍受不了他的口臭。但他后来治好了口臭,于是人类欢迎他到他们中间来。
特劳持力劝那个不肯干的报童卖报,但他碰了壁,他对那报童说,所有的百万富翁从小都是卖报的,那小孩回嘴说:“是的,但我敢打赌他们卖了一个星期的报纸就洗手不干了,这是怎样的一种勒索呀。”
报童把装得满满的报袋放在特劳特的脚边,报纸订户名册放在报袋上面,他撂挑子不干了,让特劳特自己去送这些报纸。他没有汽车,连自行车也没有,而且对狗害怕得要命。
一只大狗在附近什么地方汪汪汪地狂叫。
当特劳特郁郁不乐地背起那只报袋时,毕利皮尔格里姆走近他说:“特劳特先生——?”
“嗯?”
“你是,是基尔戈特劳特?”
“是的。”特劳特以为毕利要抱怨送报哩,他没有把自己视为作家,主要原因是世界从来不让他这么想。
“这位——这位作家?”毕利说。
“这位什么?”
毕利以为自己肯定搞错了。“有一个名叫基尔戈特劳特的作家。”
“有什么?”特劳特看起来昏头昏脑,他傻里傻气地反问。
“你从没听说过他?”
特劳特摇摇头。“谁也,谁也没听说过。”
毕利协助特劳特送报,用他的高级小轿车送他到各家各户去。
毕利很负责,找到一家家订户,经过核对后再把报纸发出去。特劳特感到莫名其妙,从没遇到过这样的热心肠人,而毕利却如痴如醉地帮着他送报。
特劳特告诉毕利说,他从没看见到自己的书被登广告,评论或者被出售过。“这些年来,”他说“我一直打开窗户,向全世界表示爱情。”
“想必你收到许多信了吧,”毕利说“我多次想给你写信呢。”
特劳特举起一只手指说:“一封信。”
“热情洋溢吗?”
“疯狂!写信的人说我应当做世界总统。”
写这封信的人原来是埃利奥特罗斯瓦特,毕利的病友,他们曾经同病房,住在普莱西德湖附近的退伍军人医院。
“我的天哪,我当时认为他十四岁哩。”特劳特说。
毕利邀请特劳特参加他的结婚十八周年宴会,只剩二天了,宴会在筹备中。
特劳特坐在毕利的餐室里,狼吞虎咽地吃着有馅的吐司面包。
他正同一个验光配镜师交谈,把费城乳酪和鲑鱼子吞满嘴巴。出席宴会的人,除了特劳特以外,全部与验光配镜有着这样那样的关系。他在这儿大出风头。大家虽然没有读过他的书,但为有作家出席他们的宴会而异常激动。
特劳特同玛吉怀特谈心。她很漂亮,已经不做牙医的助手了,而成了一个验光配镜师的家庭主妇。她读过的最后一本书是艾凡赫。
毕利皮尔格里姆站在旁边听他们交谈。他摸着袋里的一个东西,是他要送给妻子的礼物——一只白而发亮的盒子,里面装了一只镶有一颗星的蓝宝石戒指,适合于在鸡尾酒会场合佩戴,价值八百美元。
虽然人们出于愚蠢和无知奉承特劳特,但是他却像吸了大麻烟似的飘飘然起来。他非常高兴,哇啦哇啦地大声讲话,真大失体统。
“我怕我不会读完我应当读的那些书哩。”玛吉说。
“我们都怕某些东西嘛,”特劳特答道“我就是怕癌症、老鼠和短毛猎犬。”
“我应当知道,但我不知道,所以我得问一问,”玛吉说“在你写的东西中,最有名的是什么?”
“一个法国伟大厨师的葬礼。”
“那听起来怪有趣的。”
“世界上所有伟大的厨师都在那儿,真是一个漂亮的仪式呢。”
特劳特一面讲,一面虚构。“在棺材刚要上盖时,送葬的人把欧芹和辣椒粉撒在死者身上。”据说是这样的。
“真是这样的吗?”玛吉问。她很迟钝,但是对生养孩子倒是挺感兴趣的。男人们看着她,巴不得她生孩子。她一个孩子还没生养过呢,她使用避孕工具。
“当然真的,”特劳特对她说“如果我写没有真正发生过的事情,并想把它兜售出去,那我就要坐牢啦,那是欺诈行为。”
玛吉相信了他的话。“我从来没想到过呢。”
“现在就想一想吧、”
“这像在登广告,你在广告里得讲真话,否则就要遭惹麻烦。”
“对呀,写小说情况也是如此嘛。”
“你想可能有朝一日把我们写进书里吗?”
“我把碰到的一切事情写进我的一本本书里。”
“我想我最好讲话要谨慎些。”
>
在德累斯顿被炸毁的前两天,有一位很有趣的人物来访问屠宰场里的美国俘虏。此人就是小霍华德w坎贝尔,一个当了纳粹的美国人。坎贝尔就是写关于美国战俘恶劣表现的专著作者。
他目前不是为了研究俘虏问题而来的。他到屠宰场来是为了替德国的军事组织——“自由美国大队”招募人员。坎贝尔是该组织的创始人和指挥者,该组织只准备在俄国前线作战。
坎贝尔相貌平庸,但是穿着奢华,服装都是自己设计的。他头戴一顶白色宽边高顶帽,脚穿饰有字和星星的黑色马靴,全身套在长袜似的紧身衣里,黄色条纹从胳肢窝一直通到脚踝。他的肩章是亚伯拉罕林肯酌侧面剪影,衬托在浅绿色的衬底上,他那宽宽的臂章底色是红的,上面缀有一个蓝色的字,一个白圈把字圈在里面。
他这时正在水门汀造的仓库里解释这个臂章的含义。
毕利皮尔格里姆患了胃灼热病,胃里火烧火燎,因为他上班时整天偷吃麦芽糖浆。胃灼热使他的眼泪直滚,因此他看到的坎贝尔是被泪水的棱镜歪曲了的形象。
“蓝色象征美国的天空,”坎贝尔正说着“白色象征白种人,他们是大陆的拓荒者,他们把沼泽里的水排干,砍伐森林,修桥铺路,红色象征过去慷慨就义的美国爱国者的鲜血。”
坎贝尔的听众昏昏欲睡。他们在糖浆厂劳累了一天,然后又在寒风中走了很长的路回来。他们骨瘦如柴,双眼深陷,皮肤上泛起溃烂性小块块。嘴上、喉咙和内脏里也溃烂了。他们在厂里偷吃的麦芽糖只含有少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坎贝尔现在向这些美国人说,只要他们参加“自由美国大队”他们就能吃到食物,吃到牛排、马铃薯泥、肉汁和碎肉馅饼。“一旦打败了俄国人,”他继续说“你们就可以从瑞士遣返回国。”
听众里没有反响。
“你们迟早得打共产党,”坎贝尔说“何不趁现在打完算了?”
看起来不答理坎贝尔是不行了。可怜的老德比,这个注定要死的中学教员,在此刻,或许是在他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刻,他笨拙地站了起来。本小说里几乎没有人物,也几乎没有戏剧性冲突,因为书里大多数人都病弱不堪,都是被巨大的力量要弄得无精打采的玩物。战争的主要后果之一是:到头来,人们失去了充当人物的勇气。然而,老德比现在却是一个人物哩。
他摆出了一副趾高气扬的斗士架势。他低下了头,捏紧拳头,好像在等待命令和作战方案。接着,德比昂起头,骂坎贝尔是一条蛇。他又补充说:蛇就是蛇,无法变成其它东西,坎贝尔本来可以保持原来好的本性,但他失去了人性,因此比蛇,比老鼠,甚至比吸饱了血的虱子还卑鄙。
坎贝尔这时却莞尔而笑。
德比动人地讲了美国政府的形式,给全体人民以自由、正义、机会和公平。他说,在那儿没有一个人不乐意为这些理想而献身。
他还讲到美国人民与俄国人民之间的兄弟关系,讲到这两个国家将如何扑灭纳粹瘟疫的蔓延。
这时德累斯顿的空袭警报在悲哀地嚎叫。
美国俘虏,看守卫兵和坎贝尔在屠场下面的藏肉室里躲警报。
藏肉室开凿在一块天然石上,室内有回声。通往该室的楼梯上下都有铁门。
藏肉室的铁钩上挂着几只牛、羊、猪和马。就这么回事。室内还有许多许多空铁钩,可以挂几千只牲口。这是一间天然冷藏室,没有冷却器。室内有烛光。四壁刷了石灰,透出石碳酸味。靠一边墙摆着凳子。俘虏们向凳子走去,抹去凳子上的白粉末,然后坐下。
小霍华德w坎贝尔像卫兵那样站着。他与卫兵讲着流利的德语。他曾用德文写过许多名噪一时的剧本和诗歌,并且娶了一个名叫蕾茜诺思的德国名演员。她已经死了,是在克里米亚慰问军队时被杀害的。就这么回事。
那天晚上平安无事,但第二天晚上德累斯顿的十三万人就要送命了。就这么回事。毕利发觉自己又在同他的女儿争论起来,你一言我一语,比比划划。
“父亲,”她说“我们对你怎么办?”“你知道我可以杀谁?”
她问。
“你可以杀谁?”毕利问。
“那个基尔戈特劳特。”
“基尔戈特劳特当然过去是,现在也是科幻小说家。”毕利不但读了特劳特写的几十本书,而且也成了特劳特的朋友。在某种程度上,任何痛苦的人都可以成为特劳特的朋友。
特劳特住在埃廉市的一间出租的地下室里,离开毕利可爱的白房子大约两英里。究竟写了多少小说,他本人心中也无数,可能七十五本吧。没有一本小说赚了钱,所以特劳特以发行埃廉报糊口,专管报童。靠威吓、奉承和欺骗这些卖报的小孩子过活。
毕利在一九六四年第一次遇见了他。毕利把他的高级小轿车开到埃廉市的一条后巷,他发现被几十个孩子和自行车挡住了去路,他们正在开会。一个满脸胡子的人向孩子们高谈阔论,他六十二岁,既胆小又凶狠,显然精于他的行当。他正吩咐孩子们马上出发到日报订户征订星期日版专号。他说,在两个月里,谁的订户最多,谁就可以同他的父母免费去马撒葡萄园岛玩一个星期。
如此等等。
其中一个报童是女孩,听了欣喜若狂。
特劳特那张患妄想狂的脸对毕利来说太熟悉啦,他在许多书的扉页上已经见过。但他突然在家乡的背巷里见到那张脸时却想不出是谁。毕利暗想或许他在德累斯顿的什么地方见过这位疯弥赛亚1。特劳特看上去活像一个战俘。
1犹太人期望中的复国救主。
那个卖报的女孩举起一只手说:“特劳特先生——如果我赢了,可以带我的妹妹去吗?”
“肯定不能,”基尔戈特劳特说“你以为钱是长在树上的吗?”
无巧不成书,特劳特正好写了一本关于摇钱树的小说。一片片树叶是一张张二十元的纸币,一朵朵花儿是一份份政府债券,果实是钻石。它吸引了许多人在树下互相残杀,死尸成了很好的肥料。
就这么回事毕利皮尔格里姆把他的高级小轿车停在背巷里,等待他们的会议结束。散会时,特劳特仍需要对付一个报童。那孩子不想干了,因为工作太累.时间太长而报酬又太少。特劳特很担心,如果那报童真的不干了,他得亲自走那条路线去送报,直至找到另一个傻瓜为止。
“你是什么人?”特劳特嗤之以鼻“某种胆小的奇才?”
这也是特劳特写的一本书的题目胆小的奇才。它写了一个能呼吸的机器人,他的口臭治好以后受到大家欢迎。这本书写于一九三二年,他的伟大之处在于预见了广泛使用凝固汽油烧死人类。
凝固汽油是从飞机上向人类掷下来的,机器人担任投掷工作。
机器人没有良心,没有安上想象的电路,因而想象不到凝固汽油投掷后对地面上的人发生什么样的情况。
特劳特写的一个主要的机器人活像人,可以谈话跳舞和做其它等等的事情,还出去陪姑娘玩。没有人能够阻止他向人投凝固汽油。人们忍受不了他的口臭。但他后来治好了口臭,于是人类欢迎他到他们中间来。
特劳持力劝那个不肯干的报童卖报,但他碰了壁,他对那报童说,所有的百万富翁从小都是卖报的,那小孩回嘴说:“是的,但我敢打赌他们卖了一个星期的报纸就洗手不干了,这是怎样的一种勒索呀。”
报童把装得满满的报袋放在特劳特的脚边,报纸订户名册放在报袋上面,他撂挑子不干了,让特劳特自己去送这些报纸。他没有汽车,连自行车也没有,而且对狗害怕得要命。
一只大狗在附近什么地方汪汪汪地狂叫。
当特劳特郁郁不乐地背起那只报袋时,毕利皮尔格里姆走近他说:“特劳特先生——?”
“嗯?”
“你是,是基尔戈特劳特?”
“是的。”特劳特以为毕利要抱怨送报哩,他没有把自己视为作家,主要原因是世界从来不让他这么想。
“这位——这位作家?”毕利说。
“这位什么?”
毕利以为自己肯定搞错了。“有一个名叫基尔戈特劳特的作家。”
“有什么?”特劳特看起来昏头昏脑,他傻里傻气地反问。
“你从没听说过他?”
特劳特摇摇头。“谁也,谁也没听说过。”
毕利协助特劳特送报,用他的高级小轿车送他到各家各户去。
毕利很负责,找到一家家订户,经过核对后再把报纸发出去。特劳特感到莫名其妙,从没遇到过这样的热心肠人,而毕利却如痴如醉地帮着他送报。
特劳特告诉毕利说,他从没看见到自己的书被登广告,评论或者被出售过。“这些年来,”他说“我一直打开窗户,向全世界表示爱情。”
“想必你收到许多信了吧,”毕利说“我多次想给你写信呢。”
特劳特举起一只手指说:“一封信。”
“热情洋溢吗?”
“疯狂!写信的人说我应当做世界总统。”
写这封信的人原来是埃利奥特罗斯瓦特,毕利的病友,他们曾经同病房,住在普莱西德湖附近的退伍军人医院。
“我的天哪,我当时认为他十四岁哩。”特劳特说。
毕利邀请特劳特参加他的结婚十八周年宴会,只剩二天了,宴会在筹备中。
特劳特坐在毕利的餐室里,狼吞虎咽地吃着有馅的吐司面包。
他正同一个验光配镜师交谈,把费城乳酪和鲑鱼子吞满嘴巴。出席宴会的人,除了特劳特以外,全部与验光配镜有着这样那样的关系。他在这儿大出风头。大家虽然没有读过他的书,但为有作家出席他们的宴会而异常激动。
特劳特同玛吉怀特谈心。她很漂亮,已经不做牙医的助手了,而成了一个验光配镜师的家庭主妇。她读过的最后一本书是艾凡赫。
毕利皮尔格里姆站在旁边听他们交谈。他摸着袋里的一个东西,是他要送给妻子的礼物——一只白而发亮的盒子,里面装了一只镶有一颗星的蓝宝石戒指,适合于在鸡尾酒会场合佩戴,价值八百美元。
虽然人们出于愚蠢和无知奉承特劳特,但是他却像吸了大麻烟似的飘飘然起来。他非常高兴,哇啦哇啦地大声讲话,真大失体统。
“我怕我不会读完我应当读的那些书哩。”玛吉说。
“我们都怕某些东西嘛,”特劳特答道“我就是怕癌症、老鼠和短毛猎犬。”
“我应当知道,但我不知道,所以我得问一问,”玛吉说“在你写的东西中,最有名的是什么?”
“一个法国伟大厨师的葬礼。”
“那听起来怪有趣的。”
“世界上所有伟大的厨师都在那儿,真是一个漂亮的仪式呢。”
特劳特一面讲,一面虚构。“在棺材刚要上盖时,送葬的人把欧芹和辣椒粉撒在死者身上。”据说是这样的。
“真是这样的吗?”玛吉问。她很迟钝,但是对生养孩子倒是挺感兴趣的。男人们看着她,巴不得她生孩子。她一个孩子还没生养过呢,她使用避孕工具。
“当然真的,”特劳特对她说“如果我写没有真正发生过的事情,并想把它兜售出去,那我就要坐牢啦,那是欺诈行为。”
玛吉相信了他的话。“我从来没想到过呢。”
“现在就想一想吧、”
“这像在登广告,你在广告里得讲真话,否则就要遭惹麻烦。”
“对呀,写小说情况也是如此嘛。”
“你想可能有朝一日把我们写进书里吗?”
“我把碰到的一切事情写进我的一本本书里。”
“我想我最好讲话要谨慎些。”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