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经典小说网 www.jdxs.cc,荒芜英雄路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全世界儿童都知道孙悟空。无视中国怎样江山不幸,无论中国人怎样招人歧视,

    孙悟空与小说西游记,总是中国永远的属物。其中孙悟空一行长旅中的遭遇之

    地,如火焰山,也永远是人们憧憬的胜地。

    而火焰山的故事,其实还没有讲完。

    身处生死攸关之间,动辄存活大计——便渐渐厌恶装模作样的学者之态。本来

    可制论文的材料,怕被学者们偷读可惜了;于是漫笔散文,让劳累的大众能藉以神

    游——这是我近年来采取的形式。人应当有在地球上旅行的权利;我常常盼自己的

    文章能成为一种供人们让心灵在大地上散步时的可靠向导。

    火焰山,应当是牛魔王发妻——铁扇公主的分地。据小说描写,路在长安城正

    西,山上烈焰千年不灭。可是,后人精心研读后,考定火焰山确有其地,神话常常

    生于现实,火焰山在今新疆(或日本人爱称谓的东土耳其斯坦)东端吐鲁番。

    吐鲁番是维吾尔人最古老的故乡之一,地名辗转变化,今称turpan,是亚洲东

    部著名盆地,盆地正中艾丁湖水面海拔负154米,以盛产葡萄甜瓜为人称颂。

    在吐鲁番盆地正北,有一道颜色鲜红、寸草不生、沟壑挣扭如火苗丝丝的浅山。

    哪怕只是看它一眼,也觉得眼瞳灼病,如烤如烫。长久以来——但是确切的年代不

    详——此山被用汉语唤作火焰山。

    吐鲁番的维吾尔人也用生硬的汉语借词称呼它;1982年,我先是骑马、后乘毛

    驴车踏查火焰山时,钻遍了这道盆地北缘的鲜红山脉中的每一条山沟。从胜金口、

    吐峪沟、木头沟、直至葡萄沟、桃儿沟、大河沿沟。可怕的灼烤每天都从清晨直至

    日落, 折磨着我和我的维吾尔人向导litep。我从第一天起,确切地说是从第一天

    上午起,就感到体内和皮肤里的水分被晒干了,唇上瞬息之间便结了一层紫黑色的、

    厚硬干裂的痂,只要一开口说话,那硬痂便流血,疼得说不出一个长句子。我心里

    想,大概,孙悟空在这儿也一样渴得半死吧。

    我问litep:

    ——— bul tag,bul tag-eng ate ne degen? bul tag,at?

    这是非常糟糕的维吾尔语,意思是:这个山,这山的名字叫什么?这山,名字?

    litep简短地答道:

    ——ko yan zan。

    他说的是“火焰山”

    究竟是因为维吾尔人也读了西游记,才受影响使用了这个汉语借词地名呢,

    还是因为更古老的历史沧桑中,汉族移民早把这个地名留在了这里了呢?

    可以断定的只是: 如我的朋友litep, 是承认吐鲁番北缘这条红山枯山叫做

    “火焰山”的。

    后来,那个1982年几近恐怖的曝晒我至今记忆犹新,我们便沿着火焰山坡麓,

    一个村庄一个村庄地、一处古迹一处古迹地、一道沟’—道沟地,走完了我们用毛

    驴车走了10天,而乘坐日本电视台考察队的空调小汽车只用半天就可以遛完的长旅。

    火焰山,它那外貌酷似一丝丝火苗挣跳的形象,也牢牢地留在了我的心里。

    然而,那次我们还离开“火焰山”纵向地向正北走了一条路线——即从吐鲁

    番盆地北缘的这条村落密集的浅山走向天山山脉主体的路线。起点是木头沟,在19

    世纪末诸大盗探险队的文件中,它被标为multuk;终点是煤窑沟,一个天山南麓斜

    坡上维吾尔、回族混居采煤的大村庄。煤窑沟坐落在倾斜的天山南坡上,出门便要

    弯腰爬山,或者顺坡下山。维吾尔村与回族村之间有一道大路相隔,各有一座清真

    寺,互不混扰,相敬相远。住民中,辈辈以挖谋求生者很多。

    此行路线,还有有关地理,我做了一个示意图附上。

    话题稍稍偏离一下:

    在那次调查之前两年左右,我曾骑马踏勘了此行路线以西的另一条道路——敦

    煌文书中称为“他地道”的天山孔道。那是一条真正自古以来使用的古代天山的历

    史古道。历代史书记事不断;学者们虽然并未用脚踩过那条古道上的泥,却是精心

    对之钻研,论文遍见中、英、日文学报刊。

    其中,日本早稻田大学长泽积俊撰文,以为宋史关于东部西域的基本史料

    高昌传乃是断简错编,应予以校正。他在王延德く使高昌记つにつソこ

    (东洋学术研究, 1975,14-5)一文中,不仅认为使高昌记(原题西州程

    记,高昌,西州,均指今吐鲁番)即二十四史之宋史高昌传史源属于错简

    脱删的残本;而且进而谋之,自己复原了一个“应当正确”的宋史高昌传。

    ——这是一个必败的动作。我受业于北京大学考古学系,我凭直觉也明白:长

    泽氏此举是一个中国的大学一年级学生也不会犯的错误。于是,我决定钻研这个问

    题。

    学术必须两脚沾上泥巴才可能可信。我在1980年骑马调查了天山东部的古代通

    道即王延德当年代表宋朝出使高昌的通道——沿途景物遗...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