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小说网 www.jdxs.cc,过年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2003年8月,我父亲打电话给我,要我抽时间到老宅去一次。那是九龙路上一处老式石库门建筑的二楼,在一片弯弯曲曲四通八达的海派弄堂里,四处是上个世纪初上海的痕迹。那些沧桑的老房子有着上百年的历史,不久之后则有可能被拆去。那里临着黄浦江,是所谓的“北外滩”地区,上海市政府有一项庞大的北外滩改造计划,要把原本上海的标志——外滩向北延伸,对北外滩地区进行全面性改造。那里的房子说拆就拆了。
13岁之前,我和父母都住在那里,直到后来住房条件改善,搬到了新居,工作后我又自己租出来住。老宅和那些有着童年记忆的老家具,则伴随着厚厚的灰尘逐渐远离我的生活。现在,我的任务是彻底的整理一次老宅,除了家具,把一切能搬的动的有价值物品搬到父母那儿去。
我在报社晃了一圈,确定没什么事,下午翘班去了老宅。晨星报报社就在外滩,我没叫车,沿着外滩一直走,享受难得的闲散时光。
半小时后,我上了老宅的木楼梯,楼下的邻居已经换了两拨,彼此并不相熟,只点头打了个招呼。司别灵锁竟然打不开,钥匙插进去的时候就很勉强,然后怎么转都不动,我狠狠敲了木制房门一拳,却忽然想起几个月前老房子被偷过,门锁已经换了,老妈给我钥匙的时候,我往包里一扔,没把钥匙圈上的老钥匙换下来。
我在包里摸索半天,差点要把所有东西倒出来的时候,终于摸到那把铜钥匙。
门“吱”地打开了,里面扑来一阵灰尘,那么多年没人住了。我掩着鼻子,快步把窗打开。屋里的陈设和记忆一点点重合起来,几个月前小偷的光临似乎没有造成什么破坏,可能是这屋子里没什么东西可拿,看了几眼就走了,以至于我父亲对这警察的时候,一件失窃物都讲不出来。那么九不住,就算被拿走什么,也回忆不起来。最夸张的是,小偷连翻箱倒柜这样的基本动作都没做。估计是被灰尘呛的没了工作热情。
我一个抽屉一个抽屉地拉开来,那些古旧的物件:擀面棒、秤、毛主席语录、三斤粮票——有纪念意义却无甚价值。
整理了两个多小时,却只检查了小半地方,我坐在棕堋床上,腰酸的不行,抹了把汗,打算休息一下。忽然想起什么,探头到床下,然后伸手拖出一个木箱子。没记错的话,那里面放了该全都是我的东西。
打开箱盖之前,我开始回忆那里面可能有什么,日记?作文本?成绩单?还是玩具?
我真的没想到回看见这件东西,说实在的,我的心抽了一下。
满满的一箱杂物,放在最上面的,是一本黑色的硬面本。
或许我小时侯用过这样的本子,但这时,我心里冒出来的就只有四个字:那多手记。
我盯着这本本子看了很久,本子有八成新,和写着那多手记之失落的一夜那本很象,而且,上面的灰尘很少。
我转头向四周扫视,确定这里只有我一个人,心里稍稍安定些,伸手拿起本子,翻开。
第一页,第一行,写着“那多手记之乌蓬船”
这是第二篇,不是我写的那多手记,署名同样是“那多”
既然我已经把第一篇手记全文抄录在本“那多手记之过年”里,那么这第二篇手记,当然也要照办。同样的,这篇手记也有着相当的可读性。
那多手记之乌篷船
“千年佳酿”随精美“酒壶”出土
据新华社重庆9月7日电一尊封存着液体的精美青铜器最近在三峡库区出土。考古学家称,器皿中可能装有两千年前当地土著居民酿制的美酒。
2001。9。8青年报
花木地区河道大整治清除垃圾污染
只见垃圾不见水“三无”盲流船长期滞留,美丽的花木地区长期以来的“难言之隐”终于“治愈”了。经过不到1个月的大规模突击整治,日前咸塘浜、黄家浜、龙沟梢等11条重点污染河道彻底“清肠”清除垃圾7866吨,整治取缔“三无”船舶及打捞沉船43艘,周边居民无不拍手称快。
在整治行动中发现,在原先只见垃圾不见水的河道上长期滞留的“三无”船舶都已失去航运功能,成了外来人员杂居点,其中还不乏废品回收点、“老军医”药品仓库,不仅严重污染水域环境,更是地方治安的一大隐患,由水域署、花木镇会同公安水警、城管监察大队等有关部门的两次“重拳”出击,不留“死角”有力地改善了周边居民群众的生活环境。
2001。6。9新民晚报
这两则新闻,从时间到内容,原本风马牛不相及。新闻的内容两相比较,相信大多数的人对于千年古酒更感兴趣。
一瓶当地土著用密法酿就,在悠悠时光中陈了千年之久的酒,喝下去会是什么滋味,喝完以后又会怎么样?还有,这样的酒,就算心动,真有人能喝到吗?
有的,那个人就是我。确实来说,我近似于喝到了。这样的话很难理解,不过,在这次我想说的诡异事件里,这瓶酒并不是主角,所以,我想先从第二则新闻开始谈起,把事实的前因后果说清楚。
这则报道里所提到的“花木”地区,是指位于上海浦东,靠近陆家嘴的一大片区域。这片区域,今后将成为浦东的行政和文化中心,浦东新区政府大楼及上海最大的公园——世纪公园就在那里,而位于世纪公园旁边的科技馆,则是apec上海会议的主会场。
apec会议在上海开是一件很长脸的事,放在浦东开,则浦东也觉得有光彩,那么把开会的地方搞搞干净,以光鲜亮丽的姿态迎接外宾,是最最正常不过的事情。花木地区的那次行动,就是由此而生。
可是,这世上大多数的诡异事件,一开始都是由很普通、很正常的事引发的。
那次行动我是随同采访的,当时写出来的文章要比新民晚报的这块豆腐干多得多,也生动得多,这就是亲历和非亲历的区别。算来到现在也过去了好几个月,之所以我现在才把这件事背后的隐密写入我的手记里,是因为我刚刚才知晓这几个月前的隐密。
这绝不是我后知后觉,如果不是碰巧我可能永远都被蒙在鼓里,永远。
我现在把整件事按照时间顺序写下来,一开始是很平淡的,也许已经有了一些令人疑惑的细节,但作为当事人,在当时,或者事后很短时间内,是不可能发现的。
那天中午时分,我赶到花木的一座小桥旁,桥下是白莲泾,浦东千百条小河中的一条。
水上巡逻艇已经准备就绪,我再晚一点到,船就不管我开走了。
我跳上巡逻艇,和艇上的人微微打了个招呼(其实他们我都不熟),船就发动了。
站在我旁边的是浦东城管监察大队水上分队的人,制服毕挺,年纪很轻。看来他对记者这个行业很好奇,主动跑过来和我说话,还叫我“那老师”让我心中很舒服。
他姓张,从他的口中,我得知了此次行动的一些背景。
时光要回溯到半个世纪之前。那个时候,中国的钢铁工业还很不发达,没有那么多钢铁来造船,而上海,特别是浦东,河道密布,船运是必不可少的运输方式。于是,水泥船就应运而生。
这种用水泥打造的船,虽然有着诸多缺陷,比如灵活性、坚固性等问题,但只要能在水面上浮起来,在那个时代就足以被接受了。那时,浦东的各公社照保守估计,也有50006000条水泥船。
半个世纪之后,这些水泥船已经没有一条能再靠自己的力量在水面上移动,也没有一条出过浦东,不是在风雨中沉在了河道里,就是失去动力在水上漂来漂去。日久天长,很多在岸上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无处可去的人,就以此为家。
这次联合行动,就是把这些人赶下船,再把船彻底销毁。
接下来的内容,就一般新闻报道而言,还是很精彩的。巡逻艇看到目标就靠上去,登船,明知故问船上的人有无行驶证等一系列证明,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然后就开始赶人。有乖乖上岸的,有坚持不... -->>
2003年8月,我父亲打电话给我,要我抽时间到老宅去一次。那是九龙路上一处老式石库门建筑的二楼,在一片弯弯曲曲四通八达的海派弄堂里,四处是上个世纪初上海的痕迹。那些沧桑的老房子有着上百年的历史,不久之后则有可能被拆去。那里临着黄浦江,是所谓的“北外滩”地区,上海市政府有一项庞大的北外滩改造计划,要把原本上海的标志——外滩向北延伸,对北外滩地区进行全面性改造。那里的房子说拆就拆了。
13岁之前,我和父母都住在那里,直到后来住房条件改善,搬到了新居,工作后我又自己租出来住。老宅和那些有着童年记忆的老家具,则伴随着厚厚的灰尘逐渐远离我的生活。现在,我的任务是彻底的整理一次老宅,除了家具,把一切能搬的动的有价值物品搬到父母那儿去。
我在报社晃了一圈,确定没什么事,下午翘班去了老宅。晨星报报社就在外滩,我没叫车,沿着外滩一直走,享受难得的闲散时光。
半小时后,我上了老宅的木楼梯,楼下的邻居已经换了两拨,彼此并不相熟,只点头打了个招呼。司别灵锁竟然打不开,钥匙插进去的时候就很勉强,然后怎么转都不动,我狠狠敲了木制房门一拳,却忽然想起几个月前老房子被偷过,门锁已经换了,老妈给我钥匙的时候,我往包里一扔,没把钥匙圈上的老钥匙换下来。
我在包里摸索半天,差点要把所有东西倒出来的时候,终于摸到那把铜钥匙。
门“吱”地打开了,里面扑来一阵灰尘,那么多年没人住了。我掩着鼻子,快步把窗打开。屋里的陈设和记忆一点点重合起来,几个月前小偷的光临似乎没有造成什么破坏,可能是这屋子里没什么东西可拿,看了几眼就走了,以至于我父亲对这警察的时候,一件失窃物都讲不出来。那么九不住,就算被拿走什么,也回忆不起来。最夸张的是,小偷连翻箱倒柜这样的基本动作都没做。估计是被灰尘呛的没了工作热情。
我一个抽屉一个抽屉地拉开来,那些古旧的物件:擀面棒、秤、毛主席语录、三斤粮票——有纪念意义却无甚价值。
整理了两个多小时,却只检查了小半地方,我坐在棕堋床上,腰酸的不行,抹了把汗,打算休息一下。忽然想起什么,探头到床下,然后伸手拖出一个木箱子。没记错的话,那里面放了该全都是我的东西。
打开箱盖之前,我开始回忆那里面可能有什么,日记?作文本?成绩单?还是玩具?
我真的没想到回看见这件东西,说实在的,我的心抽了一下。
满满的一箱杂物,放在最上面的,是一本黑色的硬面本。
或许我小时侯用过这样的本子,但这时,我心里冒出来的就只有四个字:那多手记。
我盯着这本本子看了很久,本子有八成新,和写着那多手记之失落的一夜那本很象,而且,上面的灰尘很少。
我转头向四周扫视,确定这里只有我一个人,心里稍稍安定些,伸手拿起本子,翻开。
第一页,第一行,写着“那多手记之乌蓬船”
这是第二篇,不是我写的那多手记,署名同样是“那多”
既然我已经把第一篇手记全文抄录在本“那多手记之过年”里,那么这第二篇手记,当然也要照办。同样的,这篇手记也有着相当的可读性。
那多手记之乌篷船
“千年佳酿”随精美“酒壶”出土
据新华社重庆9月7日电一尊封存着液体的精美青铜器最近在三峡库区出土。考古学家称,器皿中可能装有两千年前当地土著居民酿制的美酒。
2001。9。8青年报
花木地区河道大整治清除垃圾污染
只见垃圾不见水“三无”盲流船长期滞留,美丽的花木地区长期以来的“难言之隐”终于“治愈”了。经过不到1个月的大规模突击整治,日前咸塘浜、黄家浜、龙沟梢等11条重点污染河道彻底“清肠”清除垃圾7866吨,整治取缔“三无”船舶及打捞沉船43艘,周边居民无不拍手称快。
在整治行动中发现,在原先只见垃圾不见水的河道上长期滞留的“三无”船舶都已失去航运功能,成了外来人员杂居点,其中还不乏废品回收点、“老军医”药品仓库,不仅严重污染水域环境,更是地方治安的一大隐患,由水域署、花木镇会同公安水警、城管监察大队等有关部门的两次“重拳”出击,不留“死角”有力地改善了周边居民群众的生活环境。
2001。6。9新民晚报
这两则新闻,从时间到内容,原本风马牛不相及。新闻的内容两相比较,相信大多数的人对于千年古酒更感兴趣。
一瓶当地土著用密法酿就,在悠悠时光中陈了千年之久的酒,喝下去会是什么滋味,喝完以后又会怎么样?还有,这样的酒,就算心动,真有人能喝到吗?
有的,那个人就是我。确实来说,我近似于喝到了。这样的话很难理解,不过,在这次我想说的诡异事件里,这瓶酒并不是主角,所以,我想先从第二则新闻开始谈起,把事实的前因后果说清楚。
这则报道里所提到的“花木”地区,是指位于上海浦东,靠近陆家嘴的一大片区域。这片区域,今后将成为浦东的行政和文化中心,浦东新区政府大楼及上海最大的公园——世纪公园就在那里,而位于世纪公园旁边的科技馆,则是apec上海会议的主会场。
apec会议在上海开是一件很长脸的事,放在浦东开,则浦东也觉得有光彩,那么把开会的地方搞搞干净,以光鲜亮丽的姿态迎接外宾,是最最正常不过的事情。花木地区的那次行动,就是由此而生。
可是,这世上大多数的诡异事件,一开始都是由很普通、很正常的事引发的。
那次行动我是随同采访的,当时写出来的文章要比新民晚报的这块豆腐干多得多,也生动得多,这就是亲历和非亲历的区别。算来到现在也过去了好几个月,之所以我现在才把这件事背后的隐密写入我的手记里,是因为我刚刚才知晓这几个月前的隐密。
这绝不是我后知后觉,如果不是碰巧我可能永远都被蒙在鼓里,永远。
我现在把整件事按照时间顺序写下来,一开始是很平淡的,也许已经有了一些令人疑惑的细节,但作为当事人,在当时,或者事后很短时间内,是不可能发现的。
那天中午时分,我赶到花木的一座小桥旁,桥下是白莲泾,浦东千百条小河中的一条。
水上巡逻艇已经准备就绪,我再晚一点到,船就不管我开走了。
我跳上巡逻艇,和艇上的人微微打了个招呼(其实他们我都不熟),船就发动了。
站在我旁边的是浦东城管监察大队水上分队的人,制服毕挺,年纪很轻。看来他对记者这个行业很好奇,主动跑过来和我说话,还叫我“那老师”让我心中很舒服。
他姓张,从他的口中,我得知了此次行动的一些背景。
时光要回溯到半个世纪之前。那个时候,中国的钢铁工业还很不发达,没有那么多钢铁来造船,而上海,特别是浦东,河道密布,船运是必不可少的运输方式。于是,水泥船就应运而生。
这种用水泥打造的船,虽然有着诸多缺陷,比如灵活性、坚固性等问题,但只要能在水面上浮起来,在那个时代就足以被接受了。那时,浦东的各公社照保守估计,也有50006000条水泥船。
半个世纪之后,这些水泥船已经没有一条能再靠自己的力量在水面上移动,也没有一条出过浦东,不是在风雨中沉在了河道里,就是失去动力在水上漂来漂去。日久天长,很多在岸上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无处可去的人,就以此为家。
这次联合行动,就是把这些人赶下船,再把船彻底销毁。
接下来的内容,就一般新闻报道而言,还是很精彩的。巡逻艇看到目标就靠上去,登船,明知故问船上的人有无行驶证等一系列证明,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然后就开始赶人。有乖乖上岸的,有坚持不...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