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小说网 www.jdxs.cc,天启帝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二十八章
王安死了,他的死在外朝掀起了巨大的波澜。朝野上下皆是弹劾的折子,雪花似的。皇帝的态度就是一个字“拖”。关于王安的死,皇帝守口如瓶,王安死了,皇宫里头便再无与东林党人通气的人,所以东林党人对宫里的情形也是两眼一抹黑,只知道人不见了,是死是活都不清楚,不过看情形八成是凉了。
皇帝并非是一味的拖延,他一手对王安的死不闻不问,一手又催促着叶向高赶快着手整顿出了蓟镇、辽东镇外的九边诸镇边军,只有给朝臣们找点儿事干,他们才会将王安的死束之高阁,皇帝才能落个清闲。
不过皇帝还是低估了明代士大夫们的骨气,除了上折子以外,他们还在早朝上集体下跪,恳求皇帝彻查,这还不算,文臣们还集体向内阁施压,要求内阁做出解释,至少也要让阁臣们为此事在皇帝面前争辩几句。
阁臣们在这件事上没少替皇帝背黑锅,有几个为人清高的,不堪忍受这种羞辱,都已经往宫里递了几十张辞呈了。
这种情况拖了二十来天以后,群臣的劲头非但没有冷却下来,反倒有愈演愈烈之势,见状,皇帝明白如若再不给出个解释,日后这早朝算是上不了了,政令也难出中南海了。
迫于无奈,皇帝下令将骆养性下了诏狱。
没错,关键时刻,皇帝丢卒保帅,做了可耻的卖队友的行径。不过这诏狱明面上是挂着老朱家的牌子,可实际上的总经理却是他们老骆家。向来骆养性在诏狱里也不会吃太大苦头。并且皇帝下令逮捕他之前,就曾承诺过——没有替大哥挨过刀,蹲过局子,还好意思讲自己是大哥的心腹马仔吗?你先进局子里顿两天,等日后大哥再找个机会让你出来,并且官升三级如何?
骆养性自然无话可说。
推出了骆养性这么一个“杀人凶手”后,朝野上下的物议这才消停了一会儿。
群臣得意了,皇帝却是犯了难,这骆养性折了,谁去替他管着御马监的兵马呢?皇帝思前想后,决定召见一个人。
此人正是张世泽,这个人骆养性不相上下的纨绔子弟,也是皇帝潜邸之时的两大马仔之一。皇帝让张世泽张小公爷顶替了骆养性的位子,做了御马监勇士营的统领。
另外皇帝身边缺了骆养性这个锦衣卫心腹怎么行?为了使唤人更方便,皇帝又让骆思恭往宫里送了个锦衣卫来,这个人名唤许显纯,亦是个精明干练的家伙。
王安的风波总算被糊弄过去以后,皇帝以为总算可以清闲一阵,腾出手来,干点儿别的事,比如:兴办大名日报社,同士林抢夺话语权;比如“考成法”的死灰复燃工作;再比如“泰西书院”的事以及于其干系甚重的“新式军队”的组建、训练工作。当然还有最重要的就是跟宫里头选上来的秀女们调情,这个才是历朝历代的皇帝工作的重中之重啊。
这可不是说笑,男女之事对普通人而来也就是私人情感问题,对公务人员来说,充其量也就是私人作风问题,可对皇帝来说却是干系国家大事的要务。
对国君而言,国家家事都是国事!
就在皇帝想要腾出手来‘干’点儿自己喜欢的事跟人的时候,从边关却是呈上来一份奏报,打破了皇帝的如意算盘。
皇帝盯着兵部呈上来的折子,眉头紧蹙。
真是怕什么来什么!
这份折子不是别的,而是一个人的辞职信。
这个人名唤熊廷弼,一个不喷人就会死星人。
熊廷弼在折子上先是将朝堂诸公喷了一遍,然后又吹嘘自己擢升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并代杨镐为辽东经略前,辽东一带明军势力衰减,东虏人兵锋猖獗,时值开原、铁岭相继失陷,沈阳军民纷纷逃奔。可等他自己到任以后,英明果断的斩杀逃将,督造军器,修缮城堡,调兵遣将扼守各冲要地点,互为应援,守备大固。除此以外,折子上或者说辞职信中还提到他还亲巡沈阳、抚顺,将生死置之度外,相度形势,召置流移,安定民心。熊廷弼还在辞职信上将自己的辽东战略讲述了出来,那便是以守为主,反对浪战,并联合朝鲜牵制后金。
总的来说,“熊疯子”折子上所言之事都是事实。从万历四十七年他出任辽东经略以来,一年多的功夫,尽管努尔哈赤大兵压境,在明金战场上摆出一副咄咄逼人的姿态,可熊廷弼据险而守,并没有出太大的纰漏,致使后金一年多的功夫都不能在辽东战场上打开局面,扩大战果,这一切的确都是熊廷弼的功劳。
可是吹嘘功劳就吹嘘功劳吧,您何必连带着将满朝文武都羞辱一遍?
这封折子除了最后两段,说:“皇上言官们最近老是弹劾臣,臣虽然有很多功劳,满朝文武虽然大都是尸位素餐之辈,但臣也不能不畏人言。既然他们弹劾臣,皇上您还是把臣的官职给罢免了吧云云。”
除了这极不情愿的两段话跟辞职有两毛钱的关系外,其余洋洋洒洒的两三千文字,不是在吹嘘自己的功劳就是在讽刺,在谩骂,在抱怨朝堂衮衮诸公的愚蠢、腐败、官僚主义。要知道,这两三千字可都是文言文,翻译过来一两万字都不止。
娘嘞,自古以来,哪有一两万字的辞职信?
皇帝撇撇嘴,这地方大臣们上的折子,可不止皇帝一个人能看见,大明朝这会儿还没有“我大清”皇帝那般鸡贼,搞了个“密奏”制度。例如这个熊廷弼的奏折呈上来,除了皇帝这儿呈上原件以外,五军都督府、兵部以及内阁都要抄录一份复件的。
也就是说当皇帝读完这本奏疏的时候,满朝大臣也通过五军都督府、兵部以及内阁这三个渠道,看到或者听到了熊廷弼的这封奏疏。
这不是妥妥的拉仇恨嘛?
你熊廷弼是何居心?在皇帝面前自吹自擂一番也就罢了,还连带着踩了满朝文武一脚?你这是嫉贤妒能啊,奸佞!小人!可耻!可恶!
皇帝挠挠头,觉得这件事非同小可,便拎着这个“辞职信”走进了内阁。今日值日的阁臣是方从哲跟刘一燝。不过当皇帝走进文华殿内阁的时候,还看到了皇五弟朱由检。皇帝见到他是先是一愣,然后想起来,是自己恩准他到内阁跟随阁臣们学习来着。
皇帝并没有刻意同弟弟亲近,因为从移宫到哕鸾宫灾,他们兄弟之间已经生了误会,这个误会可不是区区一颗王安的人头就能消弭的。一切都需要时间,时间会抚慰弟弟心中的伤痛的。
皇帝坐定以后,将熊廷弼的奏疏重重的扔在了桌子上,语气不善的嚷道:“怎么回事?这个熊廷弼怎么上折子请辞了?你们又怎么招惹他呢
?”
方从哲显然已经知道这件事,深知此事棘手的方老头此刻望向了刘一燝,示意他顶上去。刘一燝是个厚道人,见首辅给自己机会露脸,便傻傻的站出来讲道:“皇上,事情的来龙去脉是这样的,数旬以来,六部给事中、各道御史,皆上折子弹劾熊经略,兵部便因此责难了他。谁知这个熊蛮子,竟是为此迁怒于兵部同僚,并一而再再而三的扩大化,以至于将满朝文武都贬斥为佞臣、庸臣,实在是狂妄至极,目中无人至极!这件事早已经激起了朝野上下的民愤,臣下觉得他主动辞职到也是好事,免得到时候被群臣的口水淹死,失了体面。”
皇帝撇撇嘴,“体面?那辽东的体面又由谁来顾及?刘阁老的意思是让朕把熊廷弼赶走?行,朕这边下诏,让熊廷弼滚蛋,那么这辽东就拜托刘阁老去帮朕盯着好了。”
闻言,刘一燝急眼了,他支支吾吾的解释个不停,还闹了个大红脸,狼狈极了。皇帝也知道这个家伙是个厚道人,不愿意与他为难,便进一步追问道:“为啥弹劾他?为啥总跟他过不去?”
刘一燝见皇帝转移了话题,连忙跟上道:“是这样的,这个熊蛮子...呃,是熊大人自上任以来,已经一年多了......”刘一燝早从之前皇帝的语气里瞧出来,皇帝无意撤换熊廷弼,所以在汇报工作的时候,咱们的刘阁老留了个心眼,但凡涉及熊廷弼的时候,就字斟句酌,生怕再次露出破绽,被皇帝抓住羞辱一番。
“熊大人任职辽东经略一年来,只是固守沈阳、辽阳一带,没能像朝臣们期望的那样,收复被贼酋攻破的开原、铁岭等城堡,所以这非议这就跟着来了,朝臣们都在背地里说熊廷弼在其位不谋其政,懒于王事。辽东每年要吃掉朝廷多少饷银?熊廷弼一拖再拖,是何居心?莫不是养寇自重,拥兵自重?总之朝野上下说什么的都有。”
皇帝面色阴沉,心中对此事的来龙去脉已经知晓了个大概,无非就是言官们又拿熊廷弼刷声望了。若是再加上点儿阴谋论的猜测,那就是东林党这个执政党在排挤熊廷弼这个楚党余孽。皇帝挠挠头,心说这个熊廷弼也真是,就由着言官们骂好了,骂你两句又不会掉两块肉,再说了,言官们在北京城骂,你他娘的躲在辽东,相距数百里,又听不见,何必隔空展开这段口水仗呢?
在埋怨熊廷弼之余,皇帝对于言官制度的不满就暴露无遗,当着方从哲、刘一燝跟皇五弟朱由检的面,将言官制度拎出来破口大骂,然后鞭尸再挫骨扬灰。
“言官制度,最足坏事,我大明朝早晚亡于言官之手。此辈皆少年新进,毫不更事,亦不考究事实得失、国家利害,但随便寻个题目,信口开河,畅发一篇议论,藉此以出露头角,而国家大事,已为之阻挠不少。”皇帝喋喋不休的抨击道。
皇帝的这番话曾经同皇祖万历讨论过,当时万历皇帝就对朱由校惊为天人。可是这番言论落在方从哲、刘一燝耳中却是怎么听都不是滋味儿。
在明朝灭亡以后,明朝的遗老遗少们如顾炎武、黄宗羲等;清朝的士大夫们如李鸿章,皆对明朝灭亡的因由做过反思、总结。
无一例外的,两者都将言官权利的糜烂、膨胀视为了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实在是历朝历代也没有明朝那么奇葩的,一两个六七品的小官儿,愣头青,竟然敢指着当朝宰辅,设计股肱的鼻子骂娘,骂了也就骂了,最可气的骂过以后,无一例外还都成了士... -->>
第二十八章
王安死了,他的死在外朝掀起了巨大的波澜。朝野上下皆是弹劾的折子,雪花似的。皇帝的态度就是一个字“拖”。关于王安的死,皇帝守口如瓶,王安死了,皇宫里头便再无与东林党人通气的人,所以东林党人对宫里的情形也是两眼一抹黑,只知道人不见了,是死是活都不清楚,不过看情形八成是凉了。
皇帝并非是一味的拖延,他一手对王安的死不闻不问,一手又催促着叶向高赶快着手整顿出了蓟镇、辽东镇外的九边诸镇边军,只有给朝臣们找点儿事干,他们才会将王安的死束之高阁,皇帝才能落个清闲。
不过皇帝还是低估了明代士大夫们的骨气,除了上折子以外,他们还在早朝上集体下跪,恳求皇帝彻查,这还不算,文臣们还集体向内阁施压,要求内阁做出解释,至少也要让阁臣们为此事在皇帝面前争辩几句。
阁臣们在这件事上没少替皇帝背黑锅,有几个为人清高的,不堪忍受这种羞辱,都已经往宫里递了几十张辞呈了。
这种情况拖了二十来天以后,群臣的劲头非但没有冷却下来,反倒有愈演愈烈之势,见状,皇帝明白如若再不给出个解释,日后这早朝算是上不了了,政令也难出中南海了。
迫于无奈,皇帝下令将骆养性下了诏狱。
没错,关键时刻,皇帝丢卒保帅,做了可耻的卖队友的行径。不过这诏狱明面上是挂着老朱家的牌子,可实际上的总经理却是他们老骆家。向来骆养性在诏狱里也不会吃太大苦头。并且皇帝下令逮捕他之前,就曾承诺过——没有替大哥挨过刀,蹲过局子,还好意思讲自己是大哥的心腹马仔吗?你先进局子里顿两天,等日后大哥再找个机会让你出来,并且官升三级如何?
骆养性自然无话可说。
推出了骆养性这么一个“杀人凶手”后,朝野上下的物议这才消停了一会儿。
群臣得意了,皇帝却是犯了难,这骆养性折了,谁去替他管着御马监的兵马呢?皇帝思前想后,决定召见一个人。
此人正是张世泽,这个人骆养性不相上下的纨绔子弟,也是皇帝潜邸之时的两大马仔之一。皇帝让张世泽张小公爷顶替了骆养性的位子,做了御马监勇士营的统领。
另外皇帝身边缺了骆养性这个锦衣卫心腹怎么行?为了使唤人更方便,皇帝又让骆思恭往宫里送了个锦衣卫来,这个人名唤许显纯,亦是个精明干练的家伙。
王安的风波总算被糊弄过去以后,皇帝以为总算可以清闲一阵,腾出手来,干点儿别的事,比如:兴办大名日报社,同士林抢夺话语权;比如“考成法”的死灰复燃工作;再比如“泰西书院”的事以及于其干系甚重的“新式军队”的组建、训练工作。当然还有最重要的就是跟宫里头选上来的秀女们调情,这个才是历朝历代的皇帝工作的重中之重啊。
这可不是说笑,男女之事对普通人而来也就是私人情感问题,对公务人员来说,充其量也就是私人作风问题,可对皇帝来说却是干系国家大事的要务。
对国君而言,国家家事都是国事!
就在皇帝想要腾出手来‘干’点儿自己喜欢的事跟人的时候,从边关却是呈上来一份奏报,打破了皇帝的如意算盘。
皇帝盯着兵部呈上来的折子,眉头紧蹙。
真是怕什么来什么!
这份折子不是别的,而是一个人的辞职信。
这个人名唤熊廷弼,一个不喷人就会死星人。
熊廷弼在折子上先是将朝堂诸公喷了一遍,然后又吹嘘自己擢升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并代杨镐为辽东经略前,辽东一带明军势力衰减,东虏人兵锋猖獗,时值开原、铁岭相继失陷,沈阳军民纷纷逃奔。可等他自己到任以后,英明果断的斩杀逃将,督造军器,修缮城堡,调兵遣将扼守各冲要地点,互为应援,守备大固。除此以外,折子上或者说辞职信中还提到他还亲巡沈阳、抚顺,将生死置之度外,相度形势,召置流移,安定民心。熊廷弼还在辞职信上将自己的辽东战略讲述了出来,那便是以守为主,反对浪战,并联合朝鲜牵制后金。
总的来说,“熊疯子”折子上所言之事都是事实。从万历四十七年他出任辽东经略以来,一年多的功夫,尽管努尔哈赤大兵压境,在明金战场上摆出一副咄咄逼人的姿态,可熊廷弼据险而守,并没有出太大的纰漏,致使后金一年多的功夫都不能在辽东战场上打开局面,扩大战果,这一切的确都是熊廷弼的功劳。
可是吹嘘功劳就吹嘘功劳吧,您何必连带着将满朝文武都羞辱一遍?
这封折子除了最后两段,说:“皇上言官们最近老是弹劾臣,臣虽然有很多功劳,满朝文武虽然大都是尸位素餐之辈,但臣也不能不畏人言。既然他们弹劾臣,皇上您还是把臣的官职给罢免了吧云云。”
除了这极不情愿的两段话跟辞职有两毛钱的关系外,其余洋洋洒洒的两三千文字,不是在吹嘘自己的功劳就是在讽刺,在谩骂,在抱怨朝堂衮衮诸公的愚蠢、腐败、官僚主义。要知道,这两三千字可都是文言文,翻译过来一两万字都不止。
娘嘞,自古以来,哪有一两万字的辞职信?
皇帝撇撇嘴,这地方大臣们上的折子,可不止皇帝一个人能看见,大明朝这会儿还没有“我大清”皇帝那般鸡贼,搞了个“密奏”制度。例如这个熊廷弼的奏折呈上来,除了皇帝这儿呈上原件以外,五军都督府、兵部以及内阁都要抄录一份复件的。
也就是说当皇帝读完这本奏疏的时候,满朝大臣也通过五军都督府、兵部以及内阁这三个渠道,看到或者听到了熊廷弼的这封奏疏。
这不是妥妥的拉仇恨嘛?
你熊廷弼是何居心?在皇帝面前自吹自擂一番也就罢了,还连带着踩了满朝文武一脚?你这是嫉贤妒能啊,奸佞!小人!可耻!可恶!
皇帝挠挠头,觉得这件事非同小可,便拎着这个“辞职信”走进了内阁。今日值日的阁臣是方从哲跟刘一燝。不过当皇帝走进文华殿内阁的时候,还看到了皇五弟朱由检。皇帝见到他是先是一愣,然后想起来,是自己恩准他到内阁跟随阁臣们学习来着。
皇帝并没有刻意同弟弟亲近,因为从移宫到哕鸾宫灾,他们兄弟之间已经生了误会,这个误会可不是区区一颗王安的人头就能消弭的。一切都需要时间,时间会抚慰弟弟心中的伤痛的。
皇帝坐定以后,将熊廷弼的奏疏重重的扔在了桌子上,语气不善的嚷道:“怎么回事?这个熊廷弼怎么上折子请辞了?你们又怎么招惹他呢
?”
方从哲显然已经知道这件事,深知此事棘手的方老头此刻望向了刘一燝,示意他顶上去。刘一燝是个厚道人,见首辅给自己机会露脸,便傻傻的站出来讲道:“皇上,事情的来龙去脉是这样的,数旬以来,六部给事中、各道御史,皆上折子弹劾熊经略,兵部便因此责难了他。谁知这个熊蛮子,竟是为此迁怒于兵部同僚,并一而再再而三的扩大化,以至于将满朝文武都贬斥为佞臣、庸臣,实在是狂妄至极,目中无人至极!这件事早已经激起了朝野上下的民愤,臣下觉得他主动辞职到也是好事,免得到时候被群臣的口水淹死,失了体面。”
皇帝撇撇嘴,“体面?那辽东的体面又由谁来顾及?刘阁老的意思是让朕把熊廷弼赶走?行,朕这边下诏,让熊廷弼滚蛋,那么这辽东就拜托刘阁老去帮朕盯着好了。”
闻言,刘一燝急眼了,他支支吾吾的解释个不停,还闹了个大红脸,狼狈极了。皇帝也知道这个家伙是个厚道人,不愿意与他为难,便进一步追问道:“为啥弹劾他?为啥总跟他过不去?”
刘一燝见皇帝转移了话题,连忙跟上道:“是这样的,这个熊蛮子...呃,是熊大人自上任以来,已经一年多了......”刘一燝早从之前皇帝的语气里瞧出来,皇帝无意撤换熊廷弼,所以在汇报工作的时候,咱们的刘阁老留了个心眼,但凡涉及熊廷弼的时候,就字斟句酌,生怕再次露出破绽,被皇帝抓住羞辱一番。
“熊大人任职辽东经略一年来,只是固守沈阳、辽阳一带,没能像朝臣们期望的那样,收复被贼酋攻破的开原、铁岭等城堡,所以这非议这就跟着来了,朝臣们都在背地里说熊廷弼在其位不谋其政,懒于王事。辽东每年要吃掉朝廷多少饷银?熊廷弼一拖再拖,是何居心?莫不是养寇自重,拥兵自重?总之朝野上下说什么的都有。”
皇帝面色阴沉,心中对此事的来龙去脉已经知晓了个大概,无非就是言官们又拿熊廷弼刷声望了。若是再加上点儿阴谋论的猜测,那就是东林党这个执政党在排挤熊廷弼这个楚党余孽。皇帝挠挠头,心说这个熊廷弼也真是,就由着言官们骂好了,骂你两句又不会掉两块肉,再说了,言官们在北京城骂,你他娘的躲在辽东,相距数百里,又听不见,何必隔空展开这段口水仗呢?
在埋怨熊廷弼之余,皇帝对于言官制度的不满就暴露无遗,当着方从哲、刘一燝跟皇五弟朱由检的面,将言官制度拎出来破口大骂,然后鞭尸再挫骨扬灰。
“言官制度,最足坏事,我大明朝早晚亡于言官之手。此辈皆少年新进,毫不更事,亦不考究事实得失、国家利害,但随便寻个题目,信口开河,畅发一篇议论,藉此以出露头角,而国家大事,已为之阻挠不少。”皇帝喋喋不休的抨击道。
皇帝的这番话曾经同皇祖万历讨论过,当时万历皇帝就对朱由校惊为天人。可是这番言论落在方从哲、刘一燝耳中却是怎么听都不是滋味儿。
在明朝灭亡以后,明朝的遗老遗少们如顾炎武、黄宗羲等;清朝的士大夫们如李鸿章,皆对明朝灭亡的因由做过反思、总结。
无一例外的,两者都将言官权利的糜烂、膨胀视为了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实在是历朝历代也没有明朝那么奇葩的,一两个六七品的小官儿,愣头青,竟然敢指着当朝宰辅,设计股肱的鼻子骂娘,骂了也就骂了,最可气的骂过以后,无一例外还都成了士...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