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小说网 www.jdxs.cc,穿越到刘辩的三国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刘伯温却已经手摇羽扇,放声大笑,向刘辩道:“陛下请看,这长江绕半城而过,势若盘龙;紫金山如猛虎雄踞,当真是龙盘虎踞;北有长江天险,南有紫金屏障,秣陵必然稳如泰山。城墙低矮,轻易便可推倒扩建,周边田地多加开垦,便可化为良田。竖起大旗,广招百姓,不下十年,这秣陵城便能够成为足以比肩东西二京的大都市,帝王之都,便在此处!”
喝了一口茶,刘伯温接着说道:“我可是得到消息,你去年让秣陵县令顾雍大力对秣陵旧城拆迁,修筑了新的城池,这应该是你想要将秣陵打造成江东的军事重镇吧。”
刘辩作为穿越者,当然知道后来的秣陵便是与长安、洛阳并肩的六朝古都,从三国时期的孙吴加过于此,到后来的司马炎衣冠南渡,建立东晋政府,也是在健康城。之后的南北朝宋齐梁陈,乃至五代十国的南唐,明朝朱元璋和南明王朝,清朝咸丰时期的太平天国,到近代民国临时政府,******政府都在这里定都。虽然现在看起来不起眼,但它的潜力却是不容置疑。
“陛下可是担心的秣陵这里离中原太偏僻了。”刘伯温看出了刘辩的担忧的问题。“其实这些很容易办到,陛下之前不就是在干这件事吗?”刘伯温等着刘辩在那里思考,没有惊动他。
众所周知,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定都在南京。公元1353年,朱元璋攻下定远后,采取谋士冯国用的以金陵作根据地的谋略,于次年攻下金陵,称应天府。再经过12年的艰苦奋战,他终于打垮长江中下游的陈友谅、张士诚等割据势力,于1368年正月在南京称帝,国号大明。直至第二年九月,他才召集群臣商议都城之事。当时有几处地方在商议之中:长安、洛阳、开封(当时称北京)、北平(今北京)、临濠(今安徽凤阳)、南京。朱元璋很想在其老家临濠定都,但经大臣刘基的极力劝说后,终于改南京为京师,作为都城。
南京虽定为都城,但有三个难以补救的缺陷始终在困扰着朱元璋。一是中国的政治中心一直在北方,建都南京有偏安性质;二是元朝残余势力仍虎视中原,伺机南下,建都南京有鞭长莫及的感觉;三是大内填燕雀湖而成,地势下沉,朱元璋认为这破坏了风水,对子孙后代不利。所以他一直想迁都。迁往何处?他心目中认为长安较好,于是在1391年特派太子朱标去三秦视察。然而,时过境迁,全国经济格局早非汉唐时代,长安过于偏西,远离富庶,漕运艰难,迁都长安客观上已不可能。朱元璋终于不得不概叹“兴废存数,只得听天”,打消了迁都意图。
既然有这么多的不利因素,那为什么大明帝国最初还是将都城定在南京呢?
第一,从财政经济方面来看,宋元时中国经济中心和重心已经南移。史书记载:当时“天下财赋出于东南,而金陵为其会”。换言之,南京是当时东南与南方各省经济的枢纽,也是全国经济的重心,甚至可以说就是全国经济的中心,有这么得天独厚的物质基础为背景,南京作为大一统帝国的都城就绝不会有物质经济之忧,这是定都北方所绝对无法与之比拟的。
第二,除了经济因素以外,文化因素也不可忽视。宋元以后,中国的文化中心也已经转移到南方来。元代时很多著名的文人画家、戏曲家、艺术家等等,大都出自南方。南京及其江南地区文化氛围浓厚,人杰地灵。
第三,大明帝国建立之初财力不足。大明刚刚开国,百废待举,如果要放弃南京折腾到别处建都,无疑要耗费很多的物力、财力,这对刚刚建立的大明帝国不啻一项沉重的负担。
第四,感情因素。朱元璋从攻占集庆到建立大明帝国,在南京前后已经呆了十二年。南京是朱元璋打天下的中心根据地和大本营,同时这块热土也见证了他一路的艰辛和丰功伟绩。因此说朱元璋对南京还是有着较为深厚的感情。
第五,应天根基。从攻占集庆那天起到考虑定都,朱元璋已经在南京城内外陆陆续续搞了很多城池建筑,就是类似于我们现在所讲的“城市建设”,尤其是以1367年九月完工的新吴王宫即后来的明故宫为主体的明初南京城已经具备未来都城的雏形。如果要舍弃这些现成的建设到别的地方建都,节俭的朱元璋一下子还真不舍得。
第六,中坚反对。朱元璋身边的这些开国大臣们,大多来自淮右的凤阳、定远乡下,原来世代为农,他们来到南京,心理上已经觉得很不错了。而且这时他们的岁数大都在不惑之年,假若执意要到北方去,他们不一定能接受得了,吃也吃不... -->>
刘伯温却已经手摇羽扇,放声大笑,向刘辩道:“陛下请看,这长江绕半城而过,势若盘龙;紫金山如猛虎雄踞,当真是龙盘虎踞;北有长江天险,南有紫金屏障,秣陵必然稳如泰山。城墙低矮,轻易便可推倒扩建,周边田地多加开垦,便可化为良田。竖起大旗,广招百姓,不下十年,这秣陵城便能够成为足以比肩东西二京的大都市,帝王之都,便在此处!”
喝了一口茶,刘伯温接着说道:“我可是得到消息,你去年让秣陵县令顾雍大力对秣陵旧城拆迁,修筑了新的城池,这应该是你想要将秣陵打造成江东的军事重镇吧。”
刘辩作为穿越者,当然知道后来的秣陵便是与长安、洛阳并肩的六朝古都,从三国时期的孙吴加过于此,到后来的司马炎衣冠南渡,建立东晋政府,也是在健康城。之后的南北朝宋齐梁陈,乃至五代十国的南唐,明朝朱元璋和南明王朝,清朝咸丰时期的太平天国,到近代民国临时政府,******政府都在这里定都。虽然现在看起来不起眼,但它的潜力却是不容置疑。
“陛下可是担心的秣陵这里离中原太偏僻了。”刘伯温看出了刘辩的担忧的问题。“其实这些很容易办到,陛下之前不就是在干这件事吗?”刘伯温等着刘辩在那里思考,没有惊动他。
众所周知,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定都在南京。公元1353年,朱元璋攻下定远后,采取谋士冯国用的以金陵作根据地的谋略,于次年攻下金陵,称应天府。再经过12年的艰苦奋战,他终于打垮长江中下游的陈友谅、张士诚等割据势力,于1368年正月在南京称帝,国号大明。直至第二年九月,他才召集群臣商议都城之事。当时有几处地方在商议之中:长安、洛阳、开封(当时称北京)、北平(今北京)、临濠(今安徽凤阳)、南京。朱元璋很想在其老家临濠定都,但经大臣刘基的极力劝说后,终于改南京为京师,作为都城。
南京虽定为都城,但有三个难以补救的缺陷始终在困扰着朱元璋。一是中国的政治中心一直在北方,建都南京有偏安性质;二是元朝残余势力仍虎视中原,伺机南下,建都南京有鞭长莫及的感觉;三是大内填燕雀湖而成,地势下沉,朱元璋认为这破坏了风水,对子孙后代不利。所以他一直想迁都。迁往何处?他心目中认为长安较好,于是在1391年特派太子朱标去三秦视察。然而,时过境迁,全国经济格局早非汉唐时代,长安过于偏西,远离富庶,漕运艰难,迁都长安客观上已不可能。朱元璋终于不得不概叹“兴废存数,只得听天”,打消了迁都意图。
既然有这么多的不利因素,那为什么大明帝国最初还是将都城定在南京呢?
第一,从财政经济方面来看,宋元时中国经济中心和重心已经南移。史书记载:当时“天下财赋出于东南,而金陵为其会”。换言之,南京是当时东南与南方各省经济的枢纽,也是全国经济的重心,甚至可以说就是全国经济的中心,有这么得天独厚的物质基础为背景,南京作为大一统帝国的都城就绝不会有物质经济之忧,这是定都北方所绝对无法与之比拟的。
第二,除了经济因素以外,文化因素也不可忽视。宋元以后,中国的文化中心也已经转移到南方来。元代时很多著名的文人画家、戏曲家、艺术家等等,大都出自南方。南京及其江南地区文化氛围浓厚,人杰地灵。
第三,大明帝国建立之初财力不足。大明刚刚开国,百废待举,如果要放弃南京折腾到别处建都,无疑要耗费很多的物力、财力,这对刚刚建立的大明帝国不啻一项沉重的负担。
第四,感情因素。朱元璋从攻占集庆到建立大明帝国,在南京前后已经呆了十二年。南京是朱元璋打天下的中心根据地和大本营,同时这块热土也见证了他一路的艰辛和丰功伟绩。因此说朱元璋对南京还是有着较为深厚的感情。
第五,应天根基。从攻占集庆那天起到考虑定都,朱元璋已经在南京城内外陆陆续续搞了很多城池建筑,就是类似于我们现在所讲的“城市建设”,尤其是以1367年九月完工的新吴王宫即后来的明故宫为主体的明初南京城已经具备未来都城的雏形。如果要舍弃这些现成的建设到别的地方建都,节俭的朱元璋一下子还真不舍得。
第六,中坚反对。朱元璋身边的这些开国大臣们,大多来自淮右的凤阳、定远乡下,原来世代为农,他们来到南京,心理上已经觉得很不错了。而且这时他们的岁数大都在不惑之年,假若执意要到北方去,他们不一定能接受得了,吃也吃不...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