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小说网 www.jdxs.cc,笑读朱元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随着刘基的去世,浙江集团的势力彻底宣告垮台。
这对于原先心存党争的文人,尤其是那些曾经臣服在浙江集团门下的文人来说无疑是一件坏事。
但是有时候坏事也有可能变成好事。
对于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来说,被免官这个坏事就变成了一件好事,变成绝对会超乎他们想象和预料的好事。
我也坚信这些刚刚被流放的官员们看到最后的记过之后,他们会心存感激。
因为如果他们还在朝廷履职的话,接下来要发生的事情必然逃不过你们的干系。
而最后处罚的结果却奇惨无比。
所有牵扯人员全部被杀,无一幸免。
这就是明朝开国以来第一件也是牵连最广的一件经济案件。
它的名字叫做:空印案。
确切的说,这也是明初建国以来最大的一件冤案。
根据史料记载,空印案爆发的时间有两个不同的时间节点。
一个记载是洪武九年,即公元1376年。
另外一个记载是洪武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382年。
但是我个人认为空印案爆发的时间在1376年更多一些,因为根据明史记载空印案爆发期间当时宰相的职位还存在,丞相的官职还没有被裁撤,丞相和御史们在审理案件中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而如果按照1382年进行计算的话,那就存在一个很大问题。
因为在1380年宰相职位被朱元璋宣布废止。
1382年空印案才爆发,时间方面对不上。
宰相职位都没有了,做宰相职位的丞相也都被朱元璋给干掉了,人都没有了还拿什么来审理案件呢。
这从理法上也说不通。
所以我个人觉得1376年才更确切一些。
但是这里也不能说绝对。
因为空印案的发生和另外一个部门有着直接关系,这个部门就是六部之一的户部(清朝康熙时期八爷党的小金库就是这个部门。)。
户部这个部门的职责相当于我们现在的财政部。
它面对的直接对象就是钱财。
在当时来说也就是足以堆成山的金子和银子打交道的部门。
但是这里面就存在另外一个问题。
因为按照当时明初时期建立的**机构来讲,并不存在户部,当时只有两个部门,一个是中书省,另外一个就是御史台。
中书省管行政,御史台管监督。
户部的设立是在裁撤掉中书省以后才专门建立的。
这么讲的话,那1376年发生空印案的说法又存在很大纰漏。
在时间上来讲,这又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在这两个时间节点上可以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具体来计算,两边都有不在场的证据。
这简直就是一个悬而未决的疑案。
从我个人角度来讲,我比较倾向于1376年,主要是因为时间方面的考量,具体原因后面我会详细阐述。
在这里,我就按照1376年的说法来讲吧。
空印案这件事情首先可以定性为:冤案。
甚至可以把它定性为明初建国以后最大的一桩冤案一点也不为过。
因为这里面很多事情是没办法解决的,牵扯到空印案中的官员他们之所以这么做也完全是出于被逼无奈。
确切的说,空印案是因为一张空白文书引起的一件巨大冤案!
案件发生的具体情况是这样的:
在朱元璋建国的以后进行了大面积人口大普查,普查的结果会分别在户部和府州县四级进行了详细登记,并且统一造册,四部门分别一份。
这有点类似于我们现在的户口记录表。
记录表里面内容全部一样,然后中央和省市县各一份,唯独不一样的就是中央的包装,为了划定四者之间的区别,所有上交到中央的造册全部用黄纸包裹,史称黄册。
这个册子的主要作用就是一个。
收税。
在朱元璋时期,所有十六岁以上六十岁以下的公民全部都得交税。
每家每户都需要按照人头来上税。
当时上税的形式和我们现在不一样。
我们现在上税交的是钱,官员们只需要和钱打交道就可以了。
但是在朱元璋时期交的税有两种。
一种是本色(粮食),另外一种折色(钱、麻、丝绸或其他物品)。
这两种税有两个征收时间,分别为夏税和秋粮。
为了利于管理,朱元璋在时间上也做了统一安排,夏税最晚不得晚于同一年的八月,秋粮不得迟于第二年的二月。
这部分税先由最低一级的县来收取,收好之后登记在册,随后统一上交给州,州一级的再进行登记上报给府,然后府一级的全部登记好了核查无误以后盖上公章(注意这里)上交给中央。
朱元璋规定各个地方每年都需要派遣官吏向中央上报当年的财政收支情况,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讲就是需要向总部上报财物报表。
这个事情放到现在肯定是隶属于某一个会计事务所来处理。
但是在朱元璋那时候没有会计一说,所有的财务支出全部都由各地的府州县的衙门来处理。
为了防止官员在里面浑水摸鱼,朱元璋下令每年各个地方的账目都需要登记造册,并且盖章烙印然后上交中央,中央的官员则需要按... -->>
随着刘基的去世,浙江集团的势力彻底宣告垮台。
这对于原先心存党争的文人,尤其是那些曾经臣服在浙江集团门下的文人来说无疑是一件坏事。
但是有时候坏事也有可能变成好事。
对于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来说,被免官这个坏事就变成了一件好事,变成绝对会超乎他们想象和预料的好事。
我也坚信这些刚刚被流放的官员们看到最后的记过之后,他们会心存感激。
因为如果他们还在朝廷履职的话,接下来要发生的事情必然逃不过你们的干系。
而最后处罚的结果却奇惨无比。
所有牵扯人员全部被杀,无一幸免。
这就是明朝开国以来第一件也是牵连最广的一件经济案件。
它的名字叫做:空印案。
确切的说,这也是明初建国以来最大的一件冤案。
根据史料记载,空印案爆发的时间有两个不同的时间节点。
一个记载是洪武九年,即公元1376年。
另外一个记载是洪武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382年。
但是我个人认为空印案爆发的时间在1376年更多一些,因为根据明史记载空印案爆发期间当时宰相的职位还存在,丞相的官职还没有被裁撤,丞相和御史们在审理案件中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而如果按照1382年进行计算的话,那就存在一个很大问题。
因为在1380年宰相职位被朱元璋宣布废止。
1382年空印案才爆发,时间方面对不上。
宰相职位都没有了,做宰相职位的丞相也都被朱元璋给干掉了,人都没有了还拿什么来审理案件呢。
这从理法上也说不通。
所以我个人觉得1376年才更确切一些。
但是这里也不能说绝对。
因为空印案的发生和另外一个部门有着直接关系,这个部门就是六部之一的户部(清朝康熙时期八爷党的小金库就是这个部门。)。
户部这个部门的职责相当于我们现在的财政部。
它面对的直接对象就是钱财。
在当时来说也就是足以堆成山的金子和银子打交道的部门。
但是这里面就存在另外一个问题。
因为按照当时明初时期建立的**机构来讲,并不存在户部,当时只有两个部门,一个是中书省,另外一个就是御史台。
中书省管行政,御史台管监督。
户部的设立是在裁撤掉中书省以后才专门建立的。
这么讲的话,那1376年发生空印案的说法又存在很大纰漏。
在时间上来讲,这又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在这两个时间节点上可以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具体来计算,两边都有不在场的证据。
这简直就是一个悬而未决的疑案。
从我个人角度来讲,我比较倾向于1376年,主要是因为时间方面的考量,具体原因后面我会详细阐述。
在这里,我就按照1376年的说法来讲吧。
空印案这件事情首先可以定性为:冤案。
甚至可以把它定性为明初建国以后最大的一桩冤案一点也不为过。
因为这里面很多事情是没办法解决的,牵扯到空印案中的官员他们之所以这么做也完全是出于被逼无奈。
确切的说,空印案是因为一张空白文书引起的一件巨大冤案!
案件发生的具体情况是这样的:
在朱元璋建国的以后进行了大面积人口大普查,普查的结果会分别在户部和府州县四级进行了详细登记,并且统一造册,四部门分别一份。
这有点类似于我们现在的户口记录表。
记录表里面内容全部一样,然后中央和省市县各一份,唯独不一样的就是中央的包装,为了划定四者之间的区别,所有上交到中央的造册全部用黄纸包裹,史称黄册。
这个册子的主要作用就是一个。
收税。
在朱元璋时期,所有十六岁以上六十岁以下的公民全部都得交税。
每家每户都需要按照人头来上税。
当时上税的形式和我们现在不一样。
我们现在上税交的是钱,官员们只需要和钱打交道就可以了。
但是在朱元璋时期交的税有两种。
一种是本色(粮食),另外一种折色(钱、麻、丝绸或其他物品)。
这两种税有两个征收时间,分别为夏税和秋粮。
为了利于管理,朱元璋在时间上也做了统一安排,夏税最晚不得晚于同一年的八月,秋粮不得迟于第二年的二月。
这部分税先由最低一级的县来收取,收好之后登记在册,随后统一上交给州,州一级的再进行登记上报给府,然后府一级的全部登记好了核查无误以后盖上公章(注意这里)上交给中央。
朱元璋规定各个地方每年都需要派遣官吏向中央上报当年的财政收支情况,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讲就是需要向总部上报财物报表。
这个事情放到现在肯定是隶属于某一个会计事务所来处理。
但是在朱元璋那时候没有会计一说,所有的财务支出全部都由各地的府州县的衙门来处理。
为了防止官员在里面浑水摸鱼,朱元璋下令每年各个地方的账目都需要登记造册,并且盖章烙印然后上交中央,中央的官员则需要按...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