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小说网 www.jdxs.cc,席卷文娱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果然出现了水准下滑的情况,不过这种状况并不明显,在切换镜头时,不会给人一种剧情和画面上的割裂感。”
“看这样子,江火以后不好接戏了啊,能吃得住她的家伙,没几个啊……”
看了江火的表演后,影评人们的呼吸也变得有些急促。
然而,当交代完重要讯息的麦迪逊消失在银幕上时,随着镜头的切换,那种归于平静的落差感出现在了每个人的心头。
无论是本片当中的第三个主人翁私家侦探,还是第四个主人翁fbi探员,他们虽然尽职尽责的讲述了整件事情,以另一个角度,将一个与折纸杀人魔有关的故事呈现在了观众面前,但那种水平线以上的发挥,让品尝过饕餮盛宴的他们有些空落。
不过好在,这种空落感并不明显,对于普罗大众来说,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再加上剧情的深入,如此瑕疵,根本就算不上什么。
而随着他们的出现,电影剧情也在飞快推动。
在场的家伙们也都知道了,伊森生活的这座小镇,每当有暴雨倾盆而下时,警方便会在雨水中发现一具八到十岁左右的男孩尸体,手握折纸,胸口摆放着一朵兰花,受害者已达八人,至今无法破案。
眼下这个时节,便是每年凶杀案频发的时点,私家侦探受人所托,调查着悬而未决的疑案,而男主伊森和儿子在公园游玩时,因为车祸而恐惧人群的他,又一次犯病昏迷,等他再次醒来时,小儿子肖恩,也不见踪影。
肖恩的消失,让人们想起了已经犯下数宗案件的折纸杀人魔,fbi探员根据以往的数据分析断定,受害者应该是被锁在一个雨水能够进入的半密闭空间内,当积水超过六英尺时,小孩便会被雨水溺毙,再加上外界的天气预判,他认为,搜寻肖恩的时间,只有三天。
得到这个消息后,爱子心切的伊森又陷入了当初那种惶惶不可终日的状态中,与此同时,闻讯而来的媒体记者也将他的住所围堵的是水泄不通。
而在此时,想要躲避烦恼的他收到了一条神秘讯息,按照对方的提示,在当地的地铁站找到一个寄存柜,从中得到了一个装有手机、手枪以及五个折纸动物的鞋盒。
根据记忆卡内的视频讯息,伊森终于肯定,抓走孩子的家伙,就是那个恶魔,五个折纸代表着五个考验,他必须全部完成之后,才能够得到关押儿子的正确地址,从而拯救肖恩。
至于为什么不相信警方?
三年八名受害者,却找不到半点凶手的影子,便是最好的证明。
“这是类似于《csi》的逻辑推理类悬疑片?”当伊森按照对方的要求,开始完成任务时,捕获到大量有用讯息的影评人们,开始分析了起来。
然而,此番话语一出,就遭到了同行的反对。
“不,这不是逻辑推理类悬疑片,又或者说,这不是一部传统的逻辑推理类电影。”
“真正涉及到逻辑推理的,只有fbi探员和那个负责调查的私家侦探,但伊森这边,却是事件驱使着行为,大卫-芬奇一直没有营造恐怖悬疑的气氛,甚至连以往的密集性快节奏背景音乐都没有,取而代之的,则是哀伤的曲子,只有在伊森完成惊险任务时,才会更换。”
“这么说来,麦迪逊存在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为了调查报道整件事情吗?还是为了帮助伊森完成这些难关?如果说调查的话,刚才媒体堵门时,我并没有瞧见她的身影,但若是帮助,我想伊森和麦迪逊并不相识,这两条线,又该如何连接起来呢?”
“会不会是和fbi或者私家侦探有关?但若是那样设计的话,麦迪逊这条支线就显得非常的累赘,而且我总觉得,江火演的这个家伙有些问题?”
如果说在一些标志性片段的处理上,表现派能够使用恰到好处的言行,在观众的心中留有深刻印象的话,那体验派在处理角色的内心戏份时,则会让观众带入其中。
虽然江火到目前为止,只出镜了一分半钟,但引出正题的她,已经散发出了一种独特的魅力:失眠症、有抑郁倾向、处于狂躁和暴怒的边缘、精神衰弱、对工作不满、在瞧见上司下发的任务后,她对这个课题展现出了自己的不削……
这些独特的标签给整个人物添加了别样的色彩,有的人甚至怀疑,这个迟迟不肯露面,没有获得大量笔墨刻画的家伙,就是背后的凶手。
尤其是当伊森完成杀人魔的第一个‘公路逆行’任务,回到先前订好的汽车旅馆,准备休息时,突如其来的麦迪逊,更是让不少人坚信了自己的想法。
没有任何前戏的交代,麦迪逊就这样和伊森‘偶遇’了。
聆听着滂沱大雨的流水声响,看着银幕上一脸疲倦但又打起精神,将身受重伤的伊森送至租住的客房麦迪逊,那种玄之又玄的感觉,笼罩在每个人的心头。
影片当中的二人简单交流了一会儿,仿佛只是好心人之间的互帮互助,但随着麦迪逊的离开,镜头也相继跟随,回到客房的麦迪逊掏出笔记本电脑,在她的一番操作下,与伊森有关的新闻,也逐渐弹出凝视着银幕上眯眼思索的面孔,那种boss感愈发凸显。
而当她服下不知名药物,换上一身容易融于黑夜的服装时,大伙更是坚定了自己的看法。
“原来她就是杀人凶手吗?被病痛折磨的变态杀人狂?”
“出现在伊森身边,难道是想亲眼瞧见对方是如何在这场游戏中死亡的?”
如此闪念宛若流星一般,在众人的大脑里留下深刻的印记:
这种反派角色听起来非常的烂,但若是演活了,那绝对是一个经典。
“虽然剧情似乎没有其他悬疑片来的那么激烈,很难让人燃起思索抓捕幕后凶手的兴奋感,但逻辑推理和心理悬疑双轨并行倒是一个好的交融点,随着麦迪逊和伊森的相遇,他们这一组,显然走的就是心理路线,而fbi探员和私家侦探,明显就是逻辑推理。”
对于阅片无数的影评人来说,看到这儿,他们已经领会到了导演的意图。
《暴雨》的主旨已经交代清楚了:不论是伊森的精神崩溃,还是麦迪逊的久病缠身,这其实都是花样点缀,从本质上来说,这部影片说的就是人在社会这个主体中的迷茫、痛苦,受到的极度压抑,甚至毁灭人性的过程。而不论是折纸杀人魔,还是悲痛顺从的伊森,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都是深陷痛苦折磨的家伙,他们面临的选择应该也会有宿命般的对照性,真相大白的那一天,就是两种命运上的碰撞。
至于结局的好坏?
这种东西,他们就无法预测了。
看了上千部的电影,很多套路都能猜得出来,而事实上,如果电影没有套路,那它肯定就是失败之作,毕竟,说白了,电影其实就是套路的艺术,绝大多数的电影都是遵循着几个套路向前发展;当然,江火之前的《碟3》其实是个意外,如果没有打着学界的大旗,这种反套路的行为,兴许会让整部影片直接暴毙。与此同时,影评人也不会因为猜到了大致的情节,而对影片本身就产生了反感,大多数人更看重的,是在猜中套路的前提下,分辨影片当中的技术手段,就像是起承转合中的铺垫、点题,演员的情感挥发和分镜运用……
至少到目前为止,以上这些,《暴雨》做得还不错,四线程的叙事手法并没有让整个故事变得相当混乱,反而从逻辑推理和心理悬疑这两个角度同时织网,在短暂的麦迪逊镜头之后,故事又重新回到了伊森的视角,只见他从鞋盒里拿出第二个折纸,继续完成着杀人魔交给他的任务,而在这个过程中,大卫-芬奇运用了大量的广角深景对焦,把跟踪伊森的麦迪逊充分刻画,完美的展现出了一个正在完成上头交代的任务,努力的调查受害者家人,试图撰写更加精彩新闻的记者。
在整个过程中,虽然伊森和麦迪逊没有碰面,但那种宛若鬼魅幽灵一般的行为却牢牢地抓住了众人的眼球,攀爬墙体、躲避陷阱、眼睁睁的看着伊森深陷险境
冷光照射的面颊上,显露着莫名的紧张,黑白瞳孔下的震撼与挣扎,被那些影评人们顷刻捕捉,仿佛是伊森的作死行为已经超出了她的预料,但又更像是想要挣脱内心的枷锁,去阻止这一切的发生。
就在麦迪逊暗中观察的同时,伊森那边,也显露出莫名的无奈。
躲在阴影中的麦迪逊并不在他视线可及的范围之内,如此一来,单机挑战的念头便一直留存在他的心头,看着那困难无比的任务,他的脸上也燃烧着无奈与疲惫,当然还有兴奋的救赎
毫无疑问,镜头中的二人状态正佳,两人甚至没有直面的对手戏,也没有和以往电影中那样,通过针锋相对的言语与大量的台词来宣泄自己心中的情感,让观众感同身受的进入这段剧情。
他们只是用肢体上的动作和面部的表情来传递内心生出的故事,说得玄乎一点,即便没有言语,大伙也能明白二人在干些什么,不需要爆裂的情感施放,平静的动作加上忧伤的背景音乐,就已经能够向众人展现一个丰富但又面临崩溃的内心世界了。
“他们两个配合的是真默契啊?是上次合作短片之后的后遗症吗?没有正面交锋都能够演出这样的效果,别不会是有什么问题吧?”
“问题?不可能,唐尼可是天天和妻子待在一起呢,而且你看他们两个人的表演驱动力,明显不在一个点上,虽然画面和谐,但是唐尼的眼里只有儿子这个单词,而江火呢?她的表演手法倒是有些天马行空,和唐尼的一脉相承不同,她没有自己的体系,更加随意,你可以看得出震撼,看得出挣扎,看得出感同身受的疼痛,但,当这些情绪交织在一块儿后,她就是她自己了,没有一个明确的指代物,不是伊森,不是失踪的小孩,更不是整个过程……”
在那一段失眠症病患般的挣扎之后,江火的表演也没有让他们失望,但没有失望并不意味着没法评判,谁都能够看得出,江火表演风格上的迥异。
最开始,她一鸣惊人,出现在北美大众的视线中时,所有人都以为,那种自傲模样是她本色出演的结果,但这么多年过去了,她在给人带来惊喜的同时,也让这些专家们感到了费解,尤其是在abc揭露报道之后,关于她的演技也有不少探讨的文章在网络上流传。
像是莱昂纳多这些家伙,他从成长到成熟都是有迹可循的,如何找到表演上的目标,如何锻炼,如何一步步的爬上来,但,江火的表演更像是与生俱来的,没有成长的痕迹,想到一出是一出。
虽然这种情况,可能和她之前的空白人生经历(不在北美)有关,但肆意切换的行为,实在是太奇怪了,任何人都找不到她的方向,她是每个角色,但又不是那些家伙,她没有在那些角色上面打上自己的烙印,这种行为,其实是一种不成熟的表现。
真的是不成熟吗?
这种荒谬的念头攀升至在场每个人的心头。
看着银幕上抢先回到汽车旅馆,做出和男主伊森偶遇模样的麦迪逊,没人敢顺着这种念头继续想下去如果这些都叫不成熟,那成熟之后该是什么模样?
将这些可怖的想法埋藏在心底,复杂的目光投向银幕,专注分析剧情和镜头。
... -->>
“果然出现了水准下滑的情况,不过这种状况并不明显,在切换镜头时,不会给人一种剧情和画面上的割裂感。”
“看这样子,江火以后不好接戏了啊,能吃得住她的家伙,没几个啊……”
看了江火的表演后,影评人们的呼吸也变得有些急促。
然而,当交代完重要讯息的麦迪逊消失在银幕上时,随着镜头的切换,那种归于平静的落差感出现在了每个人的心头。
无论是本片当中的第三个主人翁私家侦探,还是第四个主人翁fbi探员,他们虽然尽职尽责的讲述了整件事情,以另一个角度,将一个与折纸杀人魔有关的故事呈现在了观众面前,但那种水平线以上的发挥,让品尝过饕餮盛宴的他们有些空落。
不过好在,这种空落感并不明显,对于普罗大众来说,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再加上剧情的深入,如此瑕疵,根本就算不上什么。
而随着他们的出现,电影剧情也在飞快推动。
在场的家伙们也都知道了,伊森生活的这座小镇,每当有暴雨倾盆而下时,警方便会在雨水中发现一具八到十岁左右的男孩尸体,手握折纸,胸口摆放着一朵兰花,受害者已达八人,至今无法破案。
眼下这个时节,便是每年凶杀案频发的时点,私家侦探受人所托,调查着悬而未决的疑案,而男主伊森和儿子在公园游玩时,因为车祸而恐惧人群的他,又一次犯病昏迷,等他再次醒来时,小儿子肖恩,也不见踪影。
肖恩的消失,让人们想起了已经犯下数宗案件的折纸杀人魔,fbi探员根据以往的数据分析断定,受害者应该是被锁在一个雨水能够进入的半密闭空间内,当积水超过六英尺时,小孩便会被雨水溺毙,再加上外界的天气预判,他认为,搜寻肖恩的时间,只有三天。
得到这个消息后,爱子心切的伊森又陷入了当初那种惶惶不可终日的状态中,与此同时,闻讯而来的媒体记者也将他的住所围堵的是水泄不通。
而在此时,想要躲避烦恼的他收到了一条神秘讯息,按照对方的提示,在当地的地铁站找到一个寄存柜,从中得到了一个装有手机、手枪以及五个折纸动物的鞋盒。
根据记忆卡内的视频讯息,伊森终于肯定,抓走孩子的家伙,就是那个恶魔,五个折纸代表着五个考验,他必须全部完成之后,才能够得到关押儿子的正确地址,从而拯救肖恩。
至于为什么不相信警方?
三年八名受害者,却找不到半点凶手的影子,便是最好的证明。
“这是类似于《csi》的逻辑推理类悬疑片?”当伊森按照对方的要求,开始完成任务时,捕获到大量有用讯息的影评人们,开始分析了起来。
然而,此番话语一出,就遭到了同行的反对。
“不,这不是逻辑推理类悬疑片,又或者说,这不是一部传统的逻辑推理类电影。”
“真正涉及到逻辑推理的,只有fbi探员和那个负责调查的私家侦探,但伊森这边,却是事件驱使着行为,大卫-芬奇一直没有营造恐怖悬疑的气氛,甚至连以往的密集性快节奏背景音乐都没有,取而代之的,则是哀伤的曲子,只有在伊森完成惊险任务时,才会更换。”
“这么说来,麦迪逊存在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为了调查报道整件事情吗?还是为了帮助伊森完成这些难关?如果说调查的话,刚才媒体堵门时,我并没有瞧见她的身影,但若是帮助,我想伊森和麦迪逊并不相识,这两条线,又该如何连接起来呢?”
“会不会是和fbi或者私家侦探有关?但若是那样设计的话,麦迪逊这条支线就显得非常的累赘,而且我总觉得,江火演的这个家伙有些问题?”
如果说在一些标志性片段的处理上,表现派能够使用恰到好处的言行,在观众的心中留有深刻印象的话,那体验派在处理角色的内心戏份时,则会让观众带入其中。
虽然江火到目前为止,只出镜了一分半钟,但引出正题的她,已经散发出了一种独特的魅力:失眠症、有抑郁倾向、处于狂躁和暴怒的边缘、精神衰弱、对工作不满、在瞧见上司下发的任务后,她对这个课题展现出了自己的不削……
这些独特的标签给整个人物添加了别样的色彩,有的人甚至怀疑,这个迟迟不肯露面,没有获得大量笔墨刻画的家伙,就是背后的凶手。
尤其是当伊森完成杀人魔的第一个‘公路逆行’任务,回到先前订好的汽车旅馆,准备休息时,突如其来的麦迪逊,更是让不少人坚信了自己的想法。
没有任何前戏的交代,麦迪逊就这样和伊森‘偶遇’了。
聆听着滂沱大雨的流水声响,看着银幕上一脸疲倦但又打起精神,将身受重伤的伊森送至租住的客房麦迪逊,那种玄之又玄的感觉,笼罩在每个人的心头。
影片当中的二人简单交流了一会儿,仿佛只是好心人之间的互帮互助,但随着麦迪逊的离开,镜头也相继跟随,回到客房的麦迪逊掏出笔记本电脑,在她的一番操作下,与伊森有关的新闻,也逐渐弹出凝视着银幕上眯眼思索的面孔,那种boss感愈发凸显。
而当她服下不知名药物,换上一身容易融于黑夜的服装时,大伙更是坚定了自己的看法。
“原来她就是杀人凶手吗?被病痛折磨的变态杀人狂?”
“出现在伊森身边,难道是想亲眼瞧见对方是如何在这场游戏中死亡的?”
如此闪念宛若流星一般,在众人的大脑里留下深刻的印记:
这种反派角色听起来非常的烂,但若是演活了,那绝对是一个经典。
“虽然剧情似乎没有其他悬疑片来的那么激烈,很难让人燃起思索抓捕幕后凶手的兴奋感,但逻辑推理和心理悬疑双轨并行倒是一个好的交融点,随着麦迪逊和伊森的相遇,他们这一组,显然走的就是心理路线,而fbi探员和私家侦探,明显就是逻辑推理。”
对于阅片无数的影评人来说,看到这儿,他们已经领会到了导演的意图。
《暴雨》的主旨已经交代清楚了:不论是伊森的精神崩溃,还是麦迪逊的久病缠身,这其实都是花样点缀,从本质上来说,这部影片说的就是人在社会这个主体中的迷茫、痛苦,受到的极度压抑,甚至毁灭人性的过程。而不论是折纸杀人魔,还是悲痛顺从的伊森,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都是深陷痛苦折磨的家伙,他们面临的选择应该也会有宿命般的对照性,真相大白的那一天,就是两种命运上的碰撞。
至于结局的好坏?
这种东西,他们就无法预测了。
看了上千部的电影,很多套路都能猜得出来,而事实上,如果电影没有套路,那它肯定就是失败之作,毕竟,说白了,电影其实就是套路的艺术,绝大多数的电影都是遵循着几个套路向前发展;当然,江火之前的《碟3》其实是个意外,如果没有打着学界的大旗,这种反套路的行为,兴许会让整部影片直接暴毙。与此同时,影评人也不会因为猜到了大致的情节,而对影片本身就产生了反感,大多数人更看重的,是在猜中套路的前提下,分辨影片当中的技术手段,就像是起承转合中的铺垫、点题,演员的情感挥发和分镜运用……
至少到目前为止,以上这些,《暴雨》做得还不错,四线程的叙事手法并没有让整个故事变得相当混乱,反而从逻辑推理和心理悬疑这两个角度同时织网,在短暂的麦迪逊镜头之后,故事又重新回到了伊森的视角,只见他从鞋盒里拿出第二个折纸,继续完成着杀人魔交给他的任务,而在这个过程中,大卫-芬奇运用了大量的广角深景对焦,把跟踪伊森的麦迪逊充分刻画,完美的展现出了一个正在完成上头交代的任务,努力的调查受害者家人,试图撰写更加精彩新闻的记者。
在整个过程中,虽然伊森和麦迪逊没有碰面,但那种宛若鬼魅幽灵一般的行为却牢牢地抓住了众人的眼球,攀爬墙体、躲避陷阱、眼睁睁的看着伊森深陷险境
冷光照射的面颊上,显露着莫名的紧张,黑白瞳孔下的震撼与挣扎,被那些影评人们顷刻捕捉,仿佛是伊森的作死行为已经超出了她的预料,但又更像是想要挣脱内心的枷锁,去阻止这一切的发生。
就在麦迪逊暗中观察的同时,伊森那边,也显露出莫名的无奈。
躲在阴影中的麦迪逊并不在他视线可及的范围之内,如此一来,单机挑战的念头便一直留存在他的心头,看着那困难无比的任务,他的脸上也燃烧着无奈与疲惫,当然还有兴奋的救赎
毫无疑问,镜头中的二人状态正佳,两人甚至没有直面的对手戏,也没有和以往电影中那样,通过针锋相对的言语与大量的台词来宣泄自己心中的情感,让观众感同身受的进入这段剧情。
他们只是用肢体上的动作和面部的表情来传递内心生出的故事,说得玄乎一点,即便没有言语,大伙也能明白二人在干些什么,不需要爆裂的情感施放,平静的动作加上忧伤的背景音乐,就已经能够向众人展现一个丰富但又面临崩溃的内心世界了。
“他们两个配合的是真默契啊?是上次合作短片之后的后遗症吗?没有正面交锋都能够演出这样的效果,别不会是有什么问题吧?”
“问题?不可能,唐尼可是天天和妻子待在一起呢,而且你看他们两个人的表演驱动力,明显不在一个点上,虽然画面和谐,但是唐尼的眼里只有儿子这个单词,而江火呢?她的表演手法倒是有些天马行空,和唐尼的一脉相承不同,她没有自己的体系,更加随意,你可以看得出震撼,看得出挣扎,看得出感同身受的疼痛,但,当这些情绪交织在一块儿后,她就是她自己了,没有一个明确的指代物,不是伊森,不是失踪的小孩,更不是整个过程……”
在那一段失眠症病患般的挣扎之后,江火的表演也没有让他们失望,但没有失望并不意味着没法评判,谁都能够看得出,江火表演风格上的迥异。
最开始,她一鸣惊人,出现在北美大众的视线中时,所有人都以为,那种自傲模样是她本色出演的结果,但这么多年过去了,她在给人带来惊喜的同时,也让这些专家们感到了费解,尤其是在abc揭露报道之后,关于她的演技也有不少探讨的文章在网络上流传。
像是莱昂纳多这些家伙,他从成长到成熟都是有迹可循的,如何找到表演上的目标,如何锻炼,如何一步步的爬上来,但,江火的表演更像是与生俱来的,没有成长的痕迹,想到一出是一出。
虽然这种情况,可能和她之前的空白人生经历(不在北美)有关,但肆意切换的行为,实在是太奇怪了,任何人都找不到她的方向,她是每个角色,但又不是那些家伙,她没有在那些角色上面打上自己的烙印,这种行为,其实是一种不成熟的表现。
真的是不成熟吗?
这种荒谬的念头攀升至在场每个人的心头。
看着银幕上抢先回到汽车旅馆,做出和男主伊森偶遇模样的麦迪逊,没人敢顺着这种念头继续想下去如果这些都叫不成熟,那成熟之后该是什么模样?
将这些可怖的想法埋藏在心底,复杂的目光投向银幕,专注分析剧情和镜头。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