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经典小说网 www.jdxs.cc,正义的魔王陛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作者有话要说:ps1:李家村有真实原型,文中略作夸张化。

    ps2:我本人不接受一切乡村美好的傻叉言论,我自己11年前就是农村户口。

    ps3:某些地方乡村对扶贫款、扶贫资源的瓜分、贪污,其情况比文中描写的严重无数倍。所以我认为,国内基层最不容易的部门,除了警察就是有心做事的扶贫办了(混日子的不算)。

    第一百八十五章

    在李力帆的记忆中, 自己的家庭是温馨而和谐的, 慈祥的爷爷, 温柔勤快的妈妈, 话不多却总是对家里的书本小心翼翼、把几个儿子的课本都完完整整保存起来的父亲,以及很少说话、但喜欢在衣服口袋装零食分给孙子孙女的奶奶。

    一直以来李力帆都不觉得自家的情况有什么特殊之处, 确实他家相比不少高中、大学同学的家庭要穷得多,但李力帆认为他的家庭起码是干净完整、和睦温暖的, 这一点大多数人家就比不上。李力帆的记忆中家人从来没有吵过架, 最容易出问题的婆媳矛盾在他们家也不存在——奶奶一年到头都不会开口说几句话, 哪会跟儿媳妇脸红?

    现在转回头去想, 李力帆才发现自己的家庭并不是他理解的那样……为什么奶奶的话那样少?或者说,为什么除了爷爷, 家里的长辈几乎都是寡言少语的人呢?

    因为在家庭中除了爷爷,其他人都没什么发言权。

    李力帆回想起来,每次家里有外人或是自家家人集在一起的时候, 除了爷爷是没有其他人的声音的, 对他们这些孙儿爷爷确实是慈祥的, 但即使是跟爷爷过了一辈子的奶奶,在爷爷的面前也没有说话大声的资格。

    李力帆感觉额头的神经在抽疼, 人的记忆是很奇怪的东西, 你以为你忽略了的、你根本就没有注意的东西,当你打开记忆的阁楼时,你总会发现那些东西其实就摆在那儿——

    读小学的时候爷爷好像还会对奶奶动手,五堂妹说的、幺叔家的小佳佳找奶奶要吃的那件事自己为什么没有印象?因为那天看见奶奶时, 奶奶的嘴皮上有一些黑红的东西和细微的裂口,李力帆还以为奶奶是摔着了,跑去叫爸爸拿云南白药……当时年纪还小的李力帆并没有家暴这个概念。

    爷爷对妈妈好、比对另外几个婶婶都好,因为妈妈生了三个儿子,爷爷肯给她面子……

    高中的暑假时,埋头苦读的李力帆似乎隐约听妈妈提过,见到二叔家的李丽秋就心头愧疚……

    家中的男孙都是没考上大学才各自寻找出路,而李力帆这会儿不管怎么想,都想不起来自己的堂姐堂妹们有哪个读到初中以上。

    默默走回家的李力帆犹豫了下没有回房间,绕到堂屋西边敲了父母的房门。

    “力帆?还不睡觉?睡不着?”刚到四十的父亲起来开门,李力帆看见母亲也爬了起来。

    李力帆走进门,伸手把门拉关上,在父母低声的嘘寒问暖中他能感觉到温暖,这是一直以来家庭给他的力量,也是他自信自己能堂堂正正活得更好的底气。他走到父母床边坐下,看了看父母比同龄中年人苍老少许的面孔,心中有些发酸:“爸,妈……你们晓得,物保部是个什么部门。”

    “晓得的,力帆,你安心工作,你家头绝对不会拖你的后腿。”关心儿子的妈妈连忙表态。

    李力帆微微摇头:“……我以前不懂事,除了读书不关心家里面的事情,所以我都不晓得,我读高中的报名费居然是拿秋秋姐去换的。”

    “力帆,这个不关你的事,当时借你二叔家的钱已经还回去了。”妈妈有些紧张地道。

    李力帆苦笑:“这个不是钱的问题,妈,钱能还,秋秋姐的一辈子哪个还得起?我今天……看到四叔家的小莎莎和幺妹了,就算四叔跑了只剩下四婶带她们,四婶那么勤快,去城里面当保姆月嫂都供得起她们姊妹两个读书吧?”李力帆深吸口气,他都不太敢说出接下来的话,但这些却是他没有资格去回避的,“我以前没想过这个问题,现在爸妈你们对我说实话……我们李家村,是不是有人管着村子里面的人,不让像四婶这种情况的人家出去打工?”

    在现代社会……2018年的当下,住在大城市、每天除了工作学习就是上网玩游戏刷淘宝逛街唱ktv的都市人,估计是非常难以理解与他们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的、华夏国的国民中,居然有那么一小部分人的人身自由是受到某种力量限制、控制的。

    甚至农村里走出来的李力帆、在城市里念了数年高中、大学的李力帆,在进入物保部前也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毕竟在我们的认知中,进城务工、异地务工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农民工也早就是务工群体中的一个使用范围极广的标签——以华夏人骨子里的功利主义,打工比务农赚钱那么选择后者便如同渴了要喝水一样自然。因大量青壮年进城务工,留守儿童留守老人都成为一种社会问题了。

    所以……很多人包括李力帆在内,都没有考虑过阳光下会发生这样的事件:一些乡村中,宗族、乡老、家族长辈,会限制村中的劳动妇女乃至劳动青壮离村务工,不允许他或她走出乡村,将他或她死死地束缚在土地上。

    李力帆的父母闻言对视了一眼,似乎是不太理解李力帆为什么说这些话时语气这么悲伤,他的妈妈都有些怀疑儿子是不是哪里不太对劲,犹豫了下才小心翼翼地:“你讲的啥子话哦,活像有人不准村里人过好点一样,你四婶家头还有两个娃娃呢,她要是出去远了哪个照顾小莎莎和幺妹,这哈你四婶也是和我们以前一样,村里面的几家人家一起去城里打点零工,一起去一起回来,也安全,也不是赚不到钱。”

    所谓的打零工,便是指日结的苦力活,收入没有保障、不稳定。四婶一个农村妇女,靠打零工能赚到多少钱是可以想象的事。李力帆恍惚想起自己的父母也是用这种打零工手段来给他赚的书本费校服费,心里愈加难受,他想起曾经针对乡村黑暗面做过调查的毂袁说过的话——某些村庄限制村民大多数情况下不会采取强制手段,而是使用其他如妖魔化城市、妖魔化务工行为、以及血脉亲情捆绑。

    这是非常潜移默化的、且让人难以挑出不对的手段……毕竟人家并没有的真的使用违法的人身限制,而是以语言、群体性氛围等方式侧面影响。但歪理终究是歪理,站不住脚——远离家乡在外打拼的年轻姑娘全华夏往少了算也得有几百万,单身带孩子的母亲再按少算也得有好几万,这些务工者难道都不安全、都活得朝不保夕、战战兢兢?一个年近四十的乡村妇女、到离家最多两小时公交车车程的城里打工,居然就不安全了?!

    是的,无论外人看来多么不可思议,这么无理由的借口就能够把没有丈夫协助、靠种地无论如何都难以供养两个孩子的母亲给限制在了乡村中,唯一能额外利用自己的劳动稍稍改变生活的方式,是在村里人组织下的、“同去同回”的打零工。

    李力帆的妈妈感觉不到李力帆的难受,还在用她的方式对儿子进行劝解:“出去远了也不是好事,你四叔不就一去不回来了,到现在是死是活都不晓得。外面的世界啊,乱得很,不是哪里都和你上班的地方一样。力帆你以前是只在学校头,现在进的又是国家单位,外面的世界你不懂……”

    李力帆听着这辈子出门去过最远的地方是省城的妈妈向他唠叨着外面的世界,苦笑忍都忍不住。是的,他怎么就忘记了呢,外面的世界很乱、很不安全、很不好过活,这是他从小就从李家村的长辈口中听过的话,他考上比较好的大学出去读书时,爷爷和另一房的太叔公对他的叮嘱都是没事不要随便出学校门、毕业了去考公务员当官……

    李家村并不算很偏僻的村子,离县城只要四十分钟的公交车车程、离市里也只要两小时,但和那些新闻上能看见的一整个村都出去打工、都富裕了的村子不同,李家村几乎看不到新房子——这实在没什么好奇怪的,李家村的村民出去打工的根本就不多,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村人集结十几个、一起搭公交车去市里打零工,蹲守忙碌几天赚个几百块血汗钱,再一起抱团回来……反正李家村的人家大多姓李、哪家都扯得上有点血缘关系,一起去“危险”的城市里打工,还有和比亲戚在一起更危险的吗?

    李力帆脑子里产生了个古怪的念头,如果李家村上了新闻被世人所知,世人大概只会觉得李家村的人都懒、都不肯出去打工赚钱,才这么穷这么落后的吧……想一想这个猜测没准儿八九不离十,李力帆更是除了苦笑外没有其它感受。

    “妈,我今年二十岁。”李力帆等妈妈劝完了,才慢慢地开口,“我这个年纪,如果没有读书而是在城里打工的话,我可以去当送水工、快递员、外卖员……这些行业招人不要求学历,初中高中毕业的娃娃都行、人家都要,做的活儿也不复杂,就是给人家跑腿送东西、送饭,说是辛苦点,也不可能说比爸爸农忙的时候苦……我现在在的a市就有好几千个快递员外卖员,人家的工资不忙的时候有几千块,忙的时候上万,不比我进这个国家单位少多少……”

    “跑腿送饭能赚这么多?”一直沉默的爸爸惊讶道。

    “有的。a市还是小城市,大的城市里面,忙起来的时候最勤快的外卖员一个月都有好几万。城里人很多人家、年轻人不愿意开火做饭,很多人一天两顿都是叫的外卖,每送一笔外卖都有提成……”李力帆尽量用父母最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意思慢慢地道,“要是认不得路、或者是怕吃苦做不到外卖员,那也有别的选择……一个几十万百把万人的城市可以让文化不高的人选择的岗位起码有几万个,吃得了苦的多赚,吃不了苦的少赚,反正工资节约点总能有剩余……这个是男的方面。”

    “女的找这种简单的工作就要比我们男的容易了,服务员、保姆、保洁……小饭馆的女工最低也有1800起,包吃,干些洗菜刷碗拖地扫地的活儿……这种不要求学历也不是只要年轻人的工作,只要是有开饭店的街道都找得到。要是年轻一点的话,选择就更多……”

    李力帆家里条件困难,上大学后是有勤工俭学经验的,家教的活儿不好找、他又不能为了打工耽搁学业,很是了解了一番城市中低技术含量的招聘工种,连哪个工种的年龄要求他都能说得出一二——作为农民的儿子,他很清楚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说服父母。把底层打工者的选择面介绍了一番后,他便又开始跟父母说另一条路:也就是自己创业。

    如李力帆这种农民的儿子说创业,当然不会是什么开公司开酒店开啥啥连锁店这种“高大上”的层面了——他是从路边摊说起的。大一的时候穷得厉害,他跟另一个系的贫穷生搭伙凑钱在淘宝上搜寻便宜小饰品、弄了一批到夜市上去卖,靠着这么零敲碎打的才赚到了那个学期的食堂饭票;大二的时候听说有个师姐靠着周末卖蛋灌饼赚到四年学费,他们很羡慕,奈何没有本钱起步,也没有那个技术。

    对绝大部分的华夏人来说,摆个小摊子卖吃食能赚钱这事儿几乎是常识,饮食业的利润是按100%起步来算的,路边卖凉皮卖蛋饼卖牛肉粉的移动小摊看着不起眼,但人家就是能够赚到营业额的一半,这不是什么秘密。可对于极少数明明生活在二十一世纪、思想却被潜移默化地僵化、束缚住了的人来说,这无疑是天方夜谭——李力帆的妈妈不再絮絮叨叨“外面的世界很危险”,李力帆的爸爸则是越听眼睛越亮。

    李力帆是个“有本事的儿子”,他说的话也不是空口白扯,就算他所说的都是没有资源、资本的底层老百姓才会看得上的“活路”和小打小闹,也足够说服他的父母——李力帆家一家人忙时种地闲时打零工,供三个儿子读书(李力帆拿全额奖学金还有国家出的助学贷款、李力帆的三弟上的是义务教育小学)都艰难得节衣缩食,现在却让他们知道原来生活并不是只有一条路、有的是别的选择……哪怕他们接受村中“不远行”的传统观念影响几十年,但他们又不是死人,怎么可能不心动?

    “既然能说动父母,那么也能说动其他人了吧。”李力帆看见父母因为自己的话而心动起来,心里面长出了口气。坚守乡村、留守乡村这种莫名其妙的论调李力帆是从来不支持的,那些吹捧乡村文化的人,让他到老式农村住个几年他肯定逃得飞快——农业盈利要么是农场模式大面积机械化耕种、要么就是搞特色产业,但是全国那么多穷村子,多少家有条件搞大规模机械化种植、又哪来那么多的特色产业可搞?所谓坚守乡村扎根发展的后果,不过是每年都能在新闻上看的某地某种农产品滞销罢了。

    再说了,李家村的地理位置也不好,周围完全没有什么山水景色、有的只是西南地区农村常见的连绵山包和尽是黄土的山地,搞农家乐只能骗人来一次那种……

    相比之下,并不是人口大省的y省随便哪个市的底层岗位消化李家村这种合共百来户人家、三、四百丁口的村子完全是毛毛雨,一把撒进去水花都看不见,有物保部的支持,李力帆甚至能直接把所有成年人的岗位都搞定……他自己知道情况不会像他想的这样理想,能有一半村人能被他影响往城市转移就算是顺利了。

    是的,这就是李力帆在深思熟虑后想出来的解决办法……为什么爷爷在家中有这样的发言权、甚至能作出将刚成年的孙女出嫁以换取孙子的报名费这种决定、而没有人(包括孙女的父母)敢于反对?归根到底就是乡村这种封闭的地方,村子里的长辈、姓氏中辈分高的长辈太有权威了。

    李力帆不能算是聪明人,在物保部中他的智商是决不能跟毂袁、华笙那帮聪明人相比较的,但是他在物保部中能见识到更多的东西、能上中央党校派来的书记上的课,这就让他获得了颇高的起点——用自己学习到的知识回过头去看记忆中的家乡,李力帆太容易明白自己的家乡症结到底在哪:李家村的祖上是民国前期逃难逃到y省的同族人家,到了新华夏建国后,远离中央、又受当时越战影响,y省基层相对于其它省份来说比较混乱,再加上华夏搞的乡村民主选举,现在李家村的村长直接就是同姓太叔公的大孙子,村支书也是李姓的堂伯、要叫自家爷爷一声大爷……村子里的“官”都是自家人,长辈的发言权能不重吗?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