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小说网 www.jdxs.cc,惊艳一枪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卷之力,掠出我鱼殿。
龙八惊骇莫已,连忙扶住傅宗书徐徐倒下的身躯,睚眦欲裂,怪叫起来。
那两座“门神”以及一干侍卫,拔刀亮剑,挺枪搭箭,猛追王小石。
王小石半瞬不留。
他断了骨头,但还有骨气。
他流了热血,但还有血气。
他杀不了首恶蔡京,但终于诛杀了另一大恶傅宗书。
他已得手。
他已甘心。
他现在唯一要做的事是:逃亡。
王小石开始了他的逃亡岁月。
逃——逃——逃——逃——逃——逃——逃——
逃亡的感觉是:你不甘心受到伤害,但偏偏随时都会受到伤害,而且任何人都可以轻易伤害到你。
逃亡不是好玩的。
王小石听过戚少商(详见“四大名捕”故事之逆水寒)说过他逃亡的故事:如果能够不逃亡,宁愿战死,也不要逃亡。一旦逃亡,就要失去自己,忘了自己,没有了自己。——试想,人在世间,已当不成了一个“人”他还能做什么?
可是此际王小石不得不逃亡。
因为他杀了傅宗书。
傅宗书乃因仗蔡京之荫而起,充其量不过是“蔡党”的一个傀儡,他受任拜相为期也极短,且因巴结献谀于蔡京,作恶无数,为人鄙薄,日后正史里不见有载这一位“短命宰相”稗官野史也大多只轻提略述——可是不管怎么说,王小石所杀的确是当朝宰相。
傅宗书一死,蔡京一党大受打击,唯赵佶仍对蔡京恋恋不舍,是以蔡氏父子,手上仍握有重权,也很快地便由蔡京再任宰相,重掌大局。不过,在这人事浮沉变动的短时间里,暴征苛政,缓得一缓,诸葛一党和朝廷正义之士,得以略展抱负,使天下百姓受济者众,虽只是昙花一现,但无疑能替窳败时局保留一线生机。
这不能不说是王小石之功。
——王小石倒戈一击之功。
——王小石那一颗石子的功劳。
当然,蔡京一党也因此绝不会放过王小石的。
蔡京决心要将王小石追杀万里、挫骨扬灰。
他自有布置。
王小石呢?
他现在唯一要做的事是:逃!
逃才能不亡。
为了不亡而逃!
是为“逃亡”
王小石杀了傅宗书的事,很快就遍传天下。有的人说王小石大胆,有的人说王小石好胆,但几乎人人都认为王小石胆子虽大,性命难保。
性命难保是一回事。但人生里总有些事,是杀了头都得要做的——至少对王小石而言,这就是明知不可为但义所当为的事,要是重活一次、从头来过,他还是会再做一次的。
而且,至少到现在,他还没死。
他还没死,他只在逃。
他逃出京师,逃到洛阳,逃到扬州,逃过黑龙江,逃到吐鲁蕃,买舟出海,隐姓埋名,逃上高山,逃入深谷,如是者逃了三年。
整整三年。
三年岁月不寻常。
光阴荏苒,就算十年也只是弹指而过,但在逃之中的一千个日子里,风声鹤唳,杯弓蛇影,吃尽苦中苦,尚有苦上苦,那种岁月不是人过的。
更不是未曾逃亡过的人所能想像的。
——为了不露痕迹,就连一身绝艺,也不敢施展。
——为了忍辱负重,空有绝世之才,却受宵小之辈恣意折辱讪笑。
——为了真人不露相,以至天下虽大,无可容身,恓恓惶惶、席不暇暖。
就这样空负大志、忍辱偷生地活了三年。
——这是为了什么?
这都不过是王小石自找的。
——是他手上一颗石子所惹的祸。
是他一念之间所做下的事。
对一个在逃亡的人而言:逃亡本身还不是最苦的,究竟何时才能结束这无涯的逃亡岁月、恢复一个自由自在之身呢?这答案可能永不出现,这才是逃亡最令人绝望之处。
这使得受尽风霜的王小石,作下了一个决定。
——返京!
要看一个人是不是人才,最好是观察他倒霉的时候:是不是仍奋发向上;是不是仍持志不懈;是不是在落难时仍然有气势、有气派、有气度、有气节?
失败正是考验英雄的最好时机。
王小石虽然因为危机四伏,不敢再像以前率性而为、任侠而行,但在他浪迹天涯约三载春秋里,还是去了不少地方、学了不少事情、做了不少功德、结识了不少江湖上的英雄豪杰。
英雄莫问出处,要交真心朋友,正是应在一无所有时。这时候所交的朋友,多半都可以共患难、同闯荡的。至少,你没权我没势的,除了以心相交,彼此都一无所图。
王小石几乎每逃到一个地方,他都在那儿建立了他的友谊,增长了他的识见,以及扩大了他自己的关系。
——这难保不是王小石日后的本钱。
所以,有人曾问过:要是王小石不逃亡,他会是怎么一个样子?
——答案很可能是一句话:
英雄都是在折磨历难中熬出来的。
人在危难中,有一件事是切切要避免的:那就是不可以怀忧丧志。
人在成熟里,不妨杞人忧天,但在生死关头里,却不可灰心丧志。
王小石既然要逃,就不放弃。
——不肯放弃他的生命。
——他的生命是他的。
他要活下去。
要活下去就得要坚强、坚定、坚忍、坚持。
他记得诸葛先生一见着他,就问过他类似的问题,他也肯定地作了答复。
——大凡人为之事,无论争强斗胜,游戏赌博,必有规矩,无规矩不成方圆,有规矩法则必有打破规矩法则的方法和人。
——不破不立,是庸才也。能破只能称雄,要能立才能成大器。人要可破可立才能算人杰,而到最后还是回到无破无立,这才是圆融的境地,同时也自成一个规矩,直至其他的人来打破这个规矩。
——有时候,要部署杀局,少不免要用一两子冲锋陷阵,声东击西,去吸引敌方注意,才能伏下妙着。
——棋局里有极高明的一着,那就是到了重大关头,不惜弃子。
——真正的大移大动,大起大落,反而是极静的,一如星移斗转、日升月落,无不在动,但却能令人恍然未觉。
——惊雷总要在无声处听得,好诗总要在刀丛里寻觅。
——江湖后浪逐前浪,武林新叶摧落叶;小成小败,不成器局,死了丧了败了亡了,也没人知、无人晓。对一些人而言,宁愿一生匆匆也不愿淡淡,即使从笑由人到骂由人至笑骂由人,只要率性而为、大痛大快,则又如何!
——棋局里的一些妙招、伏子,开始下子时住往不知其为何,直至走了数步,或走数十招后,甚至在招紧关头之际,才会见招妙用来。
——持正卫道,跟一切无法无天的盗寇对敌,那是“公敌”而不是个人的“私敌”为天下对敌者可敬,为私利对敌者可鄙。“公敌”通常也是老百姓的“头号大敌”也即是“天敌”——这才是不易收拾,不好对付的大敌。
——因为敌人厉害,所以结果非大成即大败,或者遗泽万民,败者尸骨无存,故而敌对之过程,愈发可歌可泣、可敬可羡!
——在江湖上,做人要做得相当坚强才能当得成人;在武林中,早已变成友无挚友、敌无死敌。甚至敌友不分,敌就是友,友就是敌。可是,当一个人的可贵,便在于他是不是历经波澜几经折磨之后还是一个人——或许,我眼中无敌,所以我“无敌”
诸葛先生一见面就问了王小石那么多的话,等知道王小石确有决心并勇于承担之后,他才会默许王小石这样行动的。
在这之前,王小石确未曾见过诸葛先生,甚至也未与他通过消息。
如此,蔡京和傅宗书才会相信王小石确会手刃诸葛先生。
因而,蔡京、傅宗书才没料到王小石要杀的是他们两人!
所以,王小石才会“得手”
他只“得”了“半手”:他只杀了傅宗书。
他初见诸葛先生之际,已不及也不便说其他的话了,两人之间,只有一见如故的信任和默契。
当时,尤食髓就在帐后,要是诸葛先生把他斥退,他必会向蔡党发出“事有蹊跷”的警示;要是直言,则教此人听去,早有防范,更是不妥。
这件事其实从来没有变过。
王小石上京来,因为志大才高,有意要闯荡江湖,一展抱负,但他却不一定要有千秋名、万世功,只想试一试。不试一试,总会有些憾恨。
可是对于蔡京一党弄权误国、专恣殃民,他一早就十分激愤、不齿。
他是非分明,但一向并不爱恶强烈。
他与苏梦枕、白愁飞结义,引为相知,一旦“金风细雨楼”大局已定,他自觉再留在楼里,难免会与白愁飞相争,且苏梦枕亦有些作为使他无法苟同,为免事端,他便离开红楼,专医跌打并治奇难杂症,顺便连白愁飞一向经营的字画店,也包揽了来过他的卖画医病的生涯。
十分自得其乐。
但当蔡京动用了傅宗书、“天下第七”、“八大刀王”还有“六合青龙”之四,前来威逼利诱,要他非杀诸葛不可,反而激起他的一个念头。
——杀蔡京!
——除一大害!
——要是能杀蔡京,自己虽死无憾。
——就算杀不了蔡京,至少可阻止蔡京暗杀诸葛先生的阴谋,那也是一桩好事。
——要是杀不了蔡京,能杀得了傅宗书,也算是不枉了。
是以,他将计就计,决杀蔡京。
王小石绝非昏昧之辈:
他很清楚,真正欺上瞒下、只手遮天、怀奸植党、镇压良民的人,是蔡京而不是诸葛先生。
他很明白,真正险诈骄横、空疏矫伪、颠倒是非、无法无天的,也是蔡京一党而非诸葛先生的人。
不杀蔡京,朝政日非,一切兴革,无从着手。
——蔡京大权在握,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蔡京口才便给,足令人为他两肋插刀而在所不辞;蔡京书艺高妙、广结人缘,手上有无数心腹,在朝在野,唯一可以节制他的人,就只有诸葛先生。
——杀了诸葛,蔡京就可以恣意而行、目空一切了!
诸葛先生一向为民除害,鞠躬尽瘁,为保忠良,数遭罢黜,有他在的一日,还能为窳败朝政,保住一口元气;他力阻蔡京暗图篡登极位之野心,又力谏君王履行绍述遗志,所以常两面不讨好。他的四位徒弟,除暴安良、平寇扶正,但他们的大敌往往就是当朝权贵和土豪劣绅,有时处身于法理冲突、情义矛盾的两难处,受到朝官责难,遭到百姓埋怨,但他们仍力撑危局、力挽狂澜,以良知行事、以良心行道。
——诸葛先生和“四大名捕”要是丧命了,蔡京岂不是可以横行金銮殿?天下岂不变了蔡京的了?
——更何况诸葛先生还是王小石的师叔!
所以王小石已一早决定:
不杀诸葛。
杀蔡京!
不幸中之不幸,大幸中的大幸?
大凡世上能功成名就者,绝少有笨人。
蔡京绝不是笨人。
他要不是绝顶聪明,也不可能长期篡居大位、位极人臣、朋党天下、翻云覆雨了。
他知道王小石未必对他忠心。
甚至也未必真心。
他派人跟踪王小石。
他先派赵画四和叶棋五紧蹑王小石之后,看他有什么异动——一有异动,先杀王小石;若无异动,俟王小石杀了诸葛先生后,一样也会杀了王小石。
——既然是王小石杀诸葛先生,蔡京还假意派人来通知诸葛先生,只是守门的“四大名捕”坚拒美意,后果自负;而诸葛之死,也变成是他们“自在门”门内自相残杀的事了。
到头来,若是皇上追究起来,最多也不过是往另一个“自在门”的高手:元十三限身上一推,不就了事。
蔡京聪明。
王小石可也不笨。
他苦无办法通知诸葛先生。
他也不能告诉他的朋友。
——所以无论方恨少还是唐宝牛,张炭或是温柔,都不知道他心里有什么打算。
蔡京为了加强王小石对诸葛先生和“四大名捕”的厌恶与仇恨,他下令早已潜伏在“迷天七圣”当卧底的朱小腰和颜鹤发,故意引王小石一众人等去瓦子巷。
——瓦子巷里早已排好了戏,只等王小石一来就上场。所以有“四大名捕”强征暴敛的事。
那卖帽的“老板”其实就是傅宗书身边的两座“门神”之一,这就是为什么王小石后来一见其中一座“门神”就觉得眼熟。
蔡京还是低估了王小石过目不忘的本领。
——其中一名抬轿的“童子”就是另一名“门神”因为当时在瓦子巷里他曾吆喝了几句,是以王小石一听他的声音,就觉得有点耳熟。
蔡京也轻视了王小石入耳不忘的功夫。
当时,在轿中的无情,是叶棋五扮的:他故意当众“收红”、“抽行头”并出言侮辱温柔,存心与王小石结怨,并在半途的雪地上暗算王小石;他是有意杀死唐宝牛、张炭或温柔,让王小石悲愤若狂,必亲杀诸葛和“四大名捕”方能甘心。
除了叶棋五在轿内施放暗器,还有赵画四以梅花施暗袭,当时,王小石和“天衣有缝”已尽力抢救,但眼看还是棋差一招之际,却有人放出飞箭破去叶、齐的暗器。
王小石当时曾经仔细观察过受到暗狙的现场:
施放神箭及时援助的人是乘轮车而至的。
车轮在雪地上留下微痕。
于是王小石作出了判断:
这才是真正的“四大名捕”之首:无情!
无情的暗器不是靠内力发射,而是仗赖精巧强劲的弹簧机括,所以发出来的劲道虽厉,但与内力发射的暗器是略有不同的。
至于梅花,则是赵画四发的;他的轻功高明但内力却不如何,一旦以飞花施暗袭,内息微乱,攻敌之际,便总共震落二十五朵梅花。
王小石在愁石斋前的石板街,看过追命和铁手两人要请张炭回衙一行时所留下的痕印:铁手内力极高,下足过重,连石板都为之凹陷留痕,宛如铁镌。追命则长于轻功,踏花无损其艳——如果来的是铁手,梅枝必折;来的若是追命,梅花不落。
——更不可能会是冷血。
——冷血能拼,轻功却是不高。
那分明便是蔡京手下的人,故意使王小石以为是“四大名捕”向他下毒手。
这种做法已不止一次,也不只针对王小石,当日在“发梦二党”花府,任劳、任怨对群雄下毒,也用的是“四大名捕”的名义,后终让王小石无意间揭破,那其实是白愁飞主使的阴谋。
居心之毒,可想而知!
恰巧,那时际,张炭因偷盗了铁手和追命的吞鱼集,而遭两人追索。原来,蔡京等人在城里暗自收揽王小石的行动,精明干练的“四大名捕”亦有觉察,只是他们并不知道王小石就是天衣居士的徒弟,也就是他们的同门师弟。
铁手与追命有意把张炭“请”了回来,而王小石过来要人时,冷血便有意一试王小石的武功。
四人之中,冷血血气方刚,比较沉不住气,便是他一力要“称称王小石的斤两”追命与铁手觉得这也不妨,此事一直瞒着他们的大师兄无情。
是以,冷血与王小石一战之中,王小石终仍在三十招内不出刀剑,但也撒出石块,冷血并不计较“石子是不是武器”放了张炭——其实不管成败,他只要和王小石一战,并无意要留难张炭。
这一战反而使王小石暗自惊心:
冷血已是“四大名捕”之末,武功尚且如此之高,要是自己真的要去行刺诸葛先生“四大名捕”一旦联手,岂不是应和了江湖上那句:“四大名捕,天下无阻;四人联手,邪魔无路。”自己决无胜机!
——幸好自己横看竖看,都不似是邪魔。
——自己一直没有机会向诸葛先生说出原委,要是诸葛先生真以为自己蓄意行刺。单止派出“四大名捕”就够不易应付了!
王小石暗自惕惧,在与冷血一战之后,只猛看手中掌纹,试图在相法中预知自己的凶吉安危,故令张炭大惑不解。
等到进入神侯府后,王小石一见诸葛先生,就感觉到这个人情练达的前辈,早已看出他的来意,并且绝对信任他的诚意:在七次问答之中,双方坦诚相对,既无辈分之隔,亦无群友之虞;两人都神会意传、肝胆相照。
后来,冷血与追命进来之际,冷血还向王小石做了一个鬼脸。
——像冷血这样一位冷峻的青年,居然向王小石做鬼脸,无疑让王小石很是诧异。
所以王小石“哦”了一声。
可是王小石毕竟是聪明人。
——在诧异之外,他也很快地体悟了冷血的用意。
——我们是友,非敌。
——你的用意我明白。
——我们支持你。
诸葛先生已用他门内特殊的联络方法,通知了他四个徒儿,一切佯作不知、将计就计,不妨照样与“六合青龙”的人起冲突,以助王小石计划得成。
诸葛先生唯一担心的是:
王小石是不是承担得起后果?
——无论事成与否,后果都十分严重。
王小石的回答令诸葛先生满意。
他觉得自己应该放心和放手,让这年轻人去做这样了不起的一件事。
于是王小石不杀诸葛。
他杀了尤食髓。
——尤食髓正是尤知味的哥哥。
——在“逆水寒”一案里,名厨尤知味出卖息大娘,与“四大名捕”中的铁手结怨,后来尤知味身死,尤食髓自然要为兄报仇,他原为蔡京司厨,是以转而至神侯府卧底。
王小石砍下了尤食髓的头颅,情况紧急,他已不及与诸葛先生解说原委。
他疾离神侯府。
“四大名捕”假意大乱、佯作要追——要是真的追“四大名捕”也未必真的截不住王小石。
这一来,鲁书一、燕诗二、顾铁三、赵画四反而要留在神侯府附近探察局势,为傅相爷和蔡太师诿罪圆谎,王小石趁此赶至我鱼殿——敌人以为自己得利大捷之际,正是防守最弱、最易疏失之际。
当年“六分半堂”的雷损就是利用这一点反扑“金风细雨楼”的。
这一点,王小石自然深记。
但他也没有忘记:“金风细雨楼”也反利用这一点,反制“六分半堂”
——成败殊难预料,生死却未可知。
无论如何,都得一试。
在这之前,傅宗书曾下令要他在孔雀楼狙杀诸葛先生,他就断定诸葛决不会在楼上。
——要是诸葛先生在孔雀楼上,傅宗书就决不会在那儿:一、诸葛先生和傅宗书一向道不同不相为谋,傅设的宴诸葛未必会去,诸葛的邀约傅更不一定会到。二、傅宗书不会蠢到在叫人刺杀诸葛之际,自己竟会在当场,如此岂不是瓜田李下自暴居心。三、傅宗书既请刺客狙袭诸葛先生,自己当然不会在现场,以免“殃及池鱼”
以傅宗书的地位,根本不必冒这种险。
所以王小石料定那一役只不过是个试验。
故此他也全力以赴——不如此就决不会派他行刺;但他在发出石子时留了力。
他所留的才是他必杀的一击。
傅宗书见王小石果然卖命,于是便放心让他去刺杀诸葛。
王小石算定自己如果“得手”蔡京或傅宗书必予以接见——主要是强仇已了,不免喜极忘形,而且还须验明大敌正身,这正是他动手的大好时机!
只不过,蔡京仍是审慎过人。他去见王小石,一因是他自己主动找王小石,之前无人得悉;二因他带去的高手如云,根本不怕有人闹事,所以才会亲自出马。——一旦王小石提出“杀了诸葛要见他”的意思,他就反而不出来了。
——让傅宗书去验查人头就好了。
——有险不妨让人去冒。
有功不妨自己来领。
这是蔡京一向以来的做人原则。
所以,王小石才“得”了“半手”
——如果蔡京也在,王小石是否能够也杀得了他呢?
——如要是杀得了蔡京,还杀不杀得了傅宗书?
——若是杀了蔡京,王小石又逃不逃得出我鱼殿呢?
这些答案,谁也不知。
幸与不幸,都是指已发生了的事情。
没有发生的事,谁也不知会是幸或不幸,不幸中之大幸,大幸中之不幸,不幸中之不幸,大幸中之大幸!
蔡京设给他一个局。
他破了局。
蔡京原拟利用他而除去一名政敌,结果,反而失去了手上一名大将。
卷之力,掠出我鱼殿。
龙八惊骇莫已,连忙扶住傅宗书徐徐倒下的身躯,睚眦欲裂,怪叫起来。
那两座“门神”以及一干侍卫,拔刀亮剑,挺枪搭箭,猛追王小石。
王小石半瞬不留。
他断了骨头,但还有骨气。
他流了热血,但还有血气。
他杀不了首恶蔡京,但终于诛杀了另一大恶傅宗书。
他已得手。
他已甘心。
他现在唯一要做的事是:逃亡。
王小石开始了他的逃亡岁月。
逃——逃——逃——逃——逃——逃——逃——
逃亡的感觉是:你不甘心受到伤害,但偏偏随时都会受到伤害,而且任何人都可以轻易伤害到你。
逃亡不是好玩的。
王小石听过戚少商(详见“四大名捕”故事之逆水寒)说过他逃亡的故事:如果能够不逃亡,宁愿战死,也不要逃亡。一旦逃亡,就要失去自己,忘了自己,没有了自己。——试想,人在世间,已当不成了一个“人”他还能做什么?
可是此际王小石不得不逃亡。
因为他杀了傅宗书。
傅宗书乃因仗蔡京之荫而起,充其量不过是“蔡党”的一个傀儡,他受任拜相为期也极短,且因巴结献谀于蔡京,作恶无数,为人鄙薄,日后正史里不见有载这一位“短命宰相”稗官野史也大多只轻提略述——可是不管怎么说,王小石所杀的确是当朝宰相。
傅宗书一死,蔡京一党大受打击,唯赵佶仍对蔡京恋恋不舍,是以蔡氏父子,手上仍握有重权,也很快地便由蔡京再任宰相,重掌大局。不过,在这人事浮沉变动的短时间里,暴征苛政,缓得一缓,诸葛一党和朝廷正义之士,得以略展抱负,使天下百姓受济者众,虽只是昙花一现,但无疑能替窳败时局保留一线生机。
这不能不说是王小石之功。
——王小石倒戈一击之功。
——王小石那一颗石子的功劳。
当然,蔡京一党也因此绝不会放过王小石的。
蔡京决心要将王小石追杀万里、挫骨扬灰。
他自有布置。
王小石呢?
他现在唯一要做的事是:逃!
逃才能不亡。
为了不亡而逃!
是为“逃亡”
王小石杀了傅宗书的事,很快就遍传天下。有的人说王小石大胆,有的人说王小石好胆,但几乎人人都认为王小石胆子虽大,性命难保。
性命难保是一回事。但人生里总有些事,是杀了头都得要做的——至少对王小石而言,这就是明知不可为但义所当为的事,要是重活一次、从头来过,他还是会再做一次的。
而且,至少到现在,他还没死。
他还没死,他只在逃。
他逃出京师,逃到洛阳,逃到扬州,逃过黑龙江,逃到吐鲁蕃,买舟出海,隐姓埋名,逃上高山,逃入深谷,如是者逃了三年。
整整三年。
三年岁月不寻常。
光阴荏苒,就算十年也只是弹指而过,但在逃之中的一千个日子里,风声鹤唳,杯弓蛇影,吃尽苦中苦,尚有苦上苦,那种岁月不是人过的。
更不是未曾逃亡过的人所能想像的。
——为了不露痕迹,就连一身绝艺,也不敢施展。
——为了忍辱负重,空有绝世之才,却受宵小之辈恣意折辱讪笑。
——为了真人不露相,以至天下虽大,无可容身,恓恓惶惶、席不暇暖。
就这样空负大志、忍辱偷生地活了三年。
——这是为了什么?
这都不过是王小石自找的。
——是他手上一颗石子所惹的祸。
是他一念之间所做下的事。
对一个在逃亡的人而言:逃亡本身还不是最苦的,究竟何时才能结束这无涯的逃亡岁月、恢复一个自由自在之身呢?这答案可能永不出现,这才是逃亡最令人绝望之处。
这使得受尽风霜的王小石,作下了一个决定。
——返京!
要看一个人是不是人才,最好是观察他倒霉的时候:是不是仍奋发向上;是不是仍持志不懈;是不是在落难时仍然有气势、有气派、有气度、有气节?
失败正是考验英雄的最好时机。
王小石虽然因为危机四伏,不敢再像以前率性而为、任侠而行,但在他浪迹天涯约三载春秋里,还是去了不少地方、学了不少事情、做了不少功德、结识了不少江湖上的英雄豪杰。
英雄莫问出处,要交真心朋友,正是应在一无所有时。这时候所交的朋友,多半都可以共患难、同闯荡的。至少,你没权我没势的,除了以心相交,彼此都一无所图。
王小石几乎每逃到一个地方,他都在那儿建立了他的友谊,增长了他的识见,以及扩大了他自己的关系。
——这难保不是王小石日后的本钱。
所以,有人曾问过:要是王小石不逃亡,他会是怎么一个样子?
——答案很可能是一句话:
英雄都是在折磨历难中熬出来的。
人在危难中,有一件事是切切要避免的:那就是不可以怀忧丧志。
人在成熟里,不妨杞人忧天,但在生死关头里,却不可灰心丧志。
王小石既然要逃,就不放弃。
——不肯放弃他的生命。
——他的生命是他的。
他要活下去。
要活下去就得要坚强、坚定、坚忍、坚持。
他记得诸葛先生一见着他,就问过他类似的问题,他也肯定地作了答复。
——大凡人为之事,无论争强斗胜,游戏赌博,必有规矩,无规矩不成方圆,有规矩法则必有打破规矩法则的方法和人。
——不破不立,是庸才也。能破只能称雄,要能立才能成大器。人要可破可立才能算人杰,而到最后还是回到无破无立,这才是圆融的境地,同时也自成一个规矩,直至其他的人来打破这个规矩。
——有时候,要部署杀局,少不免要用一两子冲锋陷阵,声东击西,去吸引敌方注意,才能伏下妙着。
——棋局里有极高明的一着,那就是到了重大关头,不惜弃子。
——真正的大移大动,大起大落,反而是极静的,一如星移斗转、日升月落,无不在动,但却能令人恍然未觉。
——惊雷总要在无声处听得,好诗总要在刀丛里寻觅。
——江湖后浪逐前浪,武林新叶摧落叶;小成小败,不成器局,死了丧了败了亡了,也没人知、无人晓。对一些人而言,宁愿一生匆匆也不愿淡淡,即使从笑由人到骂由人至笑骂由人,只要率性而为、大痛大快,则又如何!
——棋局里的一些妙招、伏子,开始下子时住往不知其为何,直至走了数步,或走数十招后,甚至在招紧关头之际,才会见招妙用来。
——持正卫道,跟一切无法无天的盗寇对敌,那是“公敌”而不是个人的“私敌”为天下对敌者可敬,为私利对敌者可鄙。“公敌”通常也是老百姓的“头号大敌”也即是“天敌”——这才是不易收拾,不好对付的大敌。
——因为敌人厉害,所以结果非大成即大败,或者遗泽万民,败者尸骨无存,故而敌对之过程,愈发可歌可泣、可敬可羡!
——在江湖上,做人要做得相当坚强才能当得成人;在武林中,早已变成友无挚友、敌无死敌。甚至敌友不分,敌就是友,友就是敌。可是,当一个人的可贵,便在于他是不是历经波澜几经折磨之后还是一个人——或许,我眼中无敌,所以我“无敌”
诸葛先生一见面就问了王小石那么多的话,等知道王小石确有决心并勇于承担之后,他才会默许王小石这样行动的。
在这之前,王小石确未曾见过诸葛先生,甚至也未与他通过消息。
如此,蔡京和傅宗书才会相信王小石确会手刃诸葛先生。
因而,蔡京、傅宗书才没料到王小石要杀的是他们两人!
所以,王小石才会“得手”
他只“得”了“半手”:他只杀了傅宗书。
他初见诸葛先生之际,已不及也不便说其他的话了,两人之间,只有一见如故的信任和默契。
当时,尤食髓就在帐后,要是诸葛先生把他斥退,他必会向蔡党发出“事有蹊跷”的警示;要是直言,则教此人听去,早有防范,更是不妥。
这件事其实从来没有变过。
王小石上京来,因为志大才高,有意要闯荡江湖,一展抱负,但他却不一定要有千秋名、万世功,只想试一试。不试一试,总会有些憾恨。
可是对于蔡京一党弄权误国、专恣殃民,他一早就十分激愤、不齿。
他是非分明,但一向并不爱恶强烈。
他与苏梦枕、白愁飞结义,引为相知,一旦“金风细雨楼”大局已定,他自觉再留在楼里,难免会与白愁飞相争,且苏梦枕亦有些作为使他无法苟同,为免事端,他便离开红楼,专医跌打并治奇难杂症,顺便连白愁飞一向经营的字画店,也包揽了来过他的卖画医病的生涯。
十分自得其乐。
但当蔡京动用了傅宗书、“天下第七”、“八大刀王”还有“六合青龙”之四,前来威逼利诱,要他非杀诸葛不可,反而激起他的一个念头。
——杀蔡京!
——除一大害!
——要是能杀蔡京,自己虽死无憾。
——就算杀不了蔡京,至少可阻止蔡京暗杀诸葛先生的阴谋,那也是一桩好事。
——要是杀不了蔡京,能杀得了傅宗书,也算是不枉了。
是以,他将计就计,决杀蔡京。
王小石绝非昏昧之辈:
他很清楚,真正欺上瞒下、只手遮天、怀奸植党、镇压良民的人,是蔡京而不是诸葛先生。
他很明白,真正险诈骄横、空疏矫伪、颠倒是非、无法无天的,也是蔡京一党而非诸葛先生的人。
不杀蔡京,朝政日非,一切兴革,无从着手。
——蔡京大权在握,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蔡京口才便给,足令人为他两肋插刀而在所不辞;蔡京书艺高妙、广结人缘,手上有无数心腹,在朝在野,唯一可以节制他的人,就只有诸葛先生。
——杀了诸葛,蔡京就可以恣意而行、目空一切了!
诸葛先生一向为民除害,鞠躬尽瘁,为保忠良,数遭罢黜,有他在的一日,还能为窳败朝政,保住一口元气;他力阻蔡京暗图篡登极位之野心,又力谏君王履行绍述遗志,所以常两面不讨好。他的四位徒弟,除暴安良、平寇扶正,但他们的大敌往往就是当朝权贵和土豪劣绅,有时处身于法理冲突、情义矛盾的两难处,受到朝官责难,遭到百姓埋怨,但他们仍力撑危局、力挽狂澜,以良知行事、以良心行道。
——诸葛先生和“四大名捕”要是丧命了,蔡京岂不是可以横行金銮殿?天下岂不变了蔡京的了?
——更何况诸葛先生还是王小石的师叔!
所以王小石已一早决定:
不杀诸葛。
杀蔡京!
不幸中之不幸,大幸中的大幸?
大凡世上能功成名就者,绝少有笨人。
蔡京绝不是笨人。
他要不是绝顶聪明,也不可能长期篡居大位、位极人臣、朋党天下、翻云覆雨了。
他知道王小石未必对他忠心。
甚至也未必真心。
他派人跟踪王小石。
他先派赵画四和叶棋五紧蹑王小石之后,看他有什么异动——一有异动,先杀王小石;若无异动,俟王小石杀了诸葛先生后,一样也会杀了王小石。
——既然是王小石杀诸葛先生,蔡京还假意派人来通知诸葛先生,只是守门的“四大名捕”坚拒美意,后果自负;而诸葛之死,也变成是他们“自在门”门内自相残杀的事了。
到头来,若是皇上追究起来,最多也不过是往另一个“自在门”的高手:元十三限身上一推,不就了事。
蔡京聪明。
王小石可也不笨。
他苦无办法通知诸葛先生。
他也不能告诉他的朋友。
——所以无论方恨少还是唐宝牛,张炭或是温柔,都不知道他心里有什么打算。
蔡京为了加强王小石对诸葛先生和“四大名捕”的厌恶与仇恨,他下令早已潜伏在“迷天七圣”当卧底的朱小腰和颜鹤发,故意引王小石一众人等去瓦子巷。
——瓦子巷里早已排好了戏,只等王小石一来就上场。所以有“四大名捕”强征暴敛的事。
那卖帽的“老板”其实就是傅宗书身边的两座“门神”之一,这就是为什么王小石后来一见其中一座“门神”就觉得眼熟。
蔡京还是低估了王小石过目不忘的本领。
——其中一名抬轿的“童子”就是另一名“门神”因为当时在瓦子巷里他曾吆喝了几句,是以王小石一听他的声音,就觉得有点耳熟。
蔡京也轻视了王小石入耳不忘的功夫。
当时,在轿中的无情,是叶棋五扮的:他故意当众“收红”、“抽行头”并出言侮辱温柔,存心与王小石结怨,并在半途的雪地上暗算王小石;他是有意杀死唐宝牛、张炭或温柔,让王小石悲愤若狂,必亲杀诸葛和“四大名捕”方能甘心。
除了叶棋五在轿内施放暗器,还有赵画四以梅花施暗袭,当时,王小石和“天衣有缝”已尽力抢救,但眼看还是棋差一招之际,却有人放出飞箭破去叶、齐的暗器。
王小石当时曾经仔细观察过受到暗狙的现场:
施放神箭及时援助的人是乘轮车而至的。
车轮在雪地上留下微痕。
于是王小石作出了判断:
这才是真正的“四大名捕”之首:无情!
无情的暗器不是靠内力发射,而是仗赖精巧强劲的弹簧机括,所以发出来的劲道虽厉,但与内力发射的暗器是略有不同的。
至于梅花,则是赵画四发的;他的轻功高明但内力却不如何,一旦以飞花施暗袭,内息微乱,攻敌之际,便总共震落二十五朵梅花。
王小石在愁石斋前的石板街,看过追命和铁手两人要请张炭回衙一行时所留下的痕印:铁手内力极高,下足过重,连石板都为之凹陷留痕,宛如铁镌。追命则长于轻功,踏花无损其艳——如果来的是铁手,梅枝必折;来的若是追命,梅花不落。
——更不可能会是冷血。
——冷血能拼,轻功却是不高。
那分明便是蔡京手下的人,故意使王小石以为是“四大名捕”向他下毒手。
这种做法已不止一次,也不只针对王小石,当日在“发梦二党”花府,任劳、任怨对群雄下毒,也用的是“四大名捕”的名义,后终让王小石无意间揭破,那其实是白愁飞主使的阴谋。
居心之毒,可想而知!
恰巧,那时际,张炭因偷盗了铁手和追命的吞鱼集,而遭两人追索。原来,蔡京等人在城里暗自收揽王小石的行动,精明干练的“四大名捕”亦有觉察,只是他们并不知道王小石就是天衣居士的徒弟,也就是他们的同门师弟。
铁手与追命有意把张炭“请”了回来,而王小石过来要人时,冷血便有意一试王小石的武功。
四人之中,冷血血气方刚,比较沉不住气,便是他一力要“称称王小石的斤两”追命与铁手觉得这也不妨,此事一直瞒着他们的大师兄无情。
是以,冷血与王小石一战之中,王小石终仍在三十招内不出刀剑,但也撒出石块,冷血并不计较“石子是不是武器”放了张炭——其实不管成败,他只要和王小石一战,并无意要留难张炭。
这一战反而使王小石暗自惊心:
冷血已是“四大名捕”之末,武功尚且如此之高,要是自己真的要去行刺诸葛先生“四大名捕”一旦联手,岂不是应和了江湖上那句:“四大名捕,天下无阻;四人联手,邪魔无路。”自己决无胜机!
——幸好自己横看竖看,都不似是邪魔。
——自己一直没有机会向诸葛先生说出原委,要是诸葛先生真以为自己蓄意行刺。单止派出“四大名捕”就够不易应付了!
王小石暗自惕惧,在与冷血一战之后,只猛看手中掌纹,试图在相法中预知自己的凶吉安危,故令张炭大惑不解。
等到进入神侯府后,王小石一见诸葛先生,就感觉到这个人情练达的前辈,早已看出他的来意,并且绝对信任他的诚意:在七次问答之中,双方坦诚相对,既无辈分之隔,亦无群友之虞;两人都神会意传、肝胆相照。
后来,冷血与追命进来之际,冷血还向王小石做了一个鬼脸。
——像冷血这样一位冷峻的青年,居然向王小石做鬼脸,无疑让王小石很是诧异。
所以王小石“哦”了一声。
可是王小石毕竟是聪明人。
——在诧异之外,他也很快地体悟了冷血的用意。
——我们是友,非敌。
——你的用意我明白。
——我们支持你。
诸葛先生已用他门内特殊的联络方法,通知了他四个徒儿,一切佯作不知、将计就计,不妨照样与“六合青龙”的人起冲突,以助王小石计划得成。
诸葛先生唯一担心的是:
王小石是不是承担得起后果?
——无论事成与否,后果都十分严重。
王小石的回答令诸葛先生满意。
他觉得自己应该放心和放手,让这年轻人去做这样了不起的一件事。
于是王小石不杀诸葛。
他杀了尤食髓。
——尤食髓正是尤知味的哥哥。
——在“逆水寒”一案里,名厨尤知味出卖息大娘,与“四大名捕”中的铁手结怨,后来尤知味身死,尤食髓自然要为兄报仇,他原为蔡京司厨,是以转而至神侯府卧底。
王小石砍下了尤食髓的头颅,情况紧急,他已不及与诸葛先生解说原委。
他疾离神侯府。
“四大名捕”假意大乱、佯作要追——要是真的追“四大名捕”也未必真的截不住王小石。
这一来,鲁书一、燕诗二、顾铁三、赵画四反而要留在神侯府附近探察局势,为傅相爷和蔡太师诿罪圆谎,王小石趁此赶至我鱼殿——敌人以为自己得利大捷之际,正是防守最弱、最易疏失之际。
当年“六分半堂”的雷损就是利用这一点反扑“金风细雨楼”的。
这一点,王小石自然深记。
但他也没有忘记:“金风细雨楼”也反利用这一点,反制“六分半堂”
——成败殊难预料,生死却未可知。
无论如何,都得一试。
在这之前,傅宗书曾下令要他在孔雀楼狙杀诸葛先生,他就断定诸葛决不会在楼上。
——要是诸葛先生在孔雀楼上,傅宗书就决不会在那儿:一、诸葛先生和傅宗书一向道不同不相为谋,傅设的宴诸葛未必会去,诸葛的邀约傅更不一定会到。二、傅宗书不会蠢到在叫人刺杀诸葛之际,自己竟会在当场,如此岂不是瓜田李下自暴居心。三、傅宗书既请刺客狙袭诸葛先生,自己当然不会在现场,以免“殃及池鱼”
以傅宗书的地位,根本不必冒这种险。
所以王小石料定那一役只不过是个试验。
故此他也全力以赴——不如此就决不会派他行刺;但他在发出石子时留了力。
他所留的才是他必杀的一击。
傅宗书见王小石果然卖命,于是便放心让他去刺杀诸葛。
王小石算定自己如果“得手”蔡京或傅宗书必予以接见——主要是强仇已了,不免喜极忘形,而且还须验明大敌正身,这正是他动手的大好时机!
只不过,蔡京仍是审慎过人。他去见王小石,一因是他自己主动找王小石,之前无人得悉;二因他带去的高手如云,根本不怕有人闹事,所以才会亲自出马。——一旦王小石提出“杀了诸葛要见他”的意思,他就反而不出来了。
——让傅宗书去验查人头就好了。
——有险不妨让人去冒。
有功不妨自己来领。
这是蔡京一向以来的做人原则。
所以,王小石才“得”了“半手”
——如果蔡京也在,王小石是否能够也杀得了他呢?
——如要是杀得了蔡京,还杀不杀得了傅宗书?
——若是杀了蔡京,王小石又逃不逃得出我鱼殿呢?
这些答案,谁也不知。
幸与不幸,都是指已发生了的事情。
没有发生的事,谁也不知会是幸或不幸,不幸中之大幸,大幸中之不幸,不幸中之不幸,大幸中之大幸!
蔡京设给他一个局。
他破了局。
蔡京原拟利用他而除去一名政敌,结果,反而失去了手上一名大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