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小说网 www.jdxs.cc,迪心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诸葛亮者,以天人之智慧而谋断时局“隆中对”而三分天下,成就三国之佳话,演绎人生之精彩,后为罗贯中演绎成三国演义,敬若神明,其智近乎妖,其忠精于竭,故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故誉多于贬,为后世士子之楷模也。今依历史记载编录整理,还原历史人物本来面目,以飨读者。
第一章 诸葛家世
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之后,太山郡丞诸葛珪君贡之子。亮早孤,从父诸葛玄。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避居荆襄。表上诸葛玄为豫章太守,治南昌。会汉更选朱皓代玄,皓从扬州太守刘繇求兵击玄,玄退屯西城,皓入南昌。建安二年正月,西城民反,杀玄,送首诣繇。玄卒,亮避隐躬耕陇亩。沔南名士黄承彦者,高爽开列,谓诸葛孔明曰:“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孔明许之,承即载送之。时人以为笑乐,乡里为之谚曰:“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
阿丑,非丑也,发黄而面色黝黑,为典型之荆楚妇女肤色,较之中原女子,黑甚,较之江南女子,发黄之极,故以为丑。实则健美婀娜之极。阿丑才华过人,机智百变,亮不及也,故常得夫人之教诲,终成大器也。
初,亮未有子,求兄瑾之第二子乔为嗣。乔,字伯松,与兄元逊俱有名于时,论者以为乔才不及兄,而性业过之。拜为驸马都尉,随亮至汉中。建兴元六年卒,年二十五。瑾之诸葛恪见诛于吴,故攀还复为瑾后。子攀,官至行护军翊武将军,亦早卒,瑾之子孙皆尽。而亮自有胄裔诸葛瞻。
瞻字思远。建兴十二年,亮出武功,与兄瑾书曰:“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年十七,尚公主,拜骑都尉。其明年为羽林中郎将,屡迁射声校尉、侍中、尚书仆射,加军师将军。瞻工书画,强识念,蜀人追思亮,咸爱其才敏。每朝廷有一善政佳事,虽非瞻所建倡,百姓皆传相告曰:“葛侯之所为也。”是以美声溢誉,有过其实。景耀四年,为行都护卫将军,与辅国大将军南乡侯董厥并平尚书事。六年冬,魏征西将军邓艾伐蜀,自阴平由景谷道旁入。瞻督诸军至涪停住,前锋破,退还,住绵竹。艾遣书诱瞻曰:“若降者必表为琅邪王。”瞻怒,斩艾使。遂战,大败,临陈死,时年三十七。众皆离散,艾长驱至成都。瞻长子尚,与瞻俱没。次子京及攀子显等,咸熙元年内移河东。
瞻虽智不足以扶危,勇不足以拒敌,而能外不负国,内不改父之志,忠孝存焉。叹曰:“父子荷国重恩,不早斩黄皓,以致倾败,用生何为!”乃驰赴魏军相继而死。其孙京,随才署吏,后为郿令,位至江州刺史。
(迪心评注:亮之幼年成长过程可谓历尽艰难困苦,目睹了东汉末年的混乱时局,这为诸葛亮心中种下了坚毅、自制的品质和远大而宏伟的政治抱负的种子。这颗种子不仅生根发芽成就了诸葛亮本身,同时一代代的传承和扩散,以至于影响至今。)
第二章 诸葛少年
陇亩者,南阳之邓县,襄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自比于管仲、乐毅,好为梁父吟,时人异焉,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建安初与颍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游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而谓三人曰:“卿三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三人问其所至,亮但笑而不言。后公威思乡里,欲北归,亮谓之曰:“中国饶士大夫,遨游何必故乡邪!”公威名建,在魏贵达。
亮为公威计者可也,若谓兼为己言,可谓未达其心矣。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凡在贤达之流,固必兼而有焉。以诸葛亮之鉴识,岂不能自审其分乎?夫其高吟俟时,情见乎言,志气所存,既已定于其始矣。若使游步中华,骋其龙光,岂夫多士所能沈翳哉!若诸葛委质魏氏,展其器能,诚非陈长文、司马仲达所能颉颃,而况于余哉!苟不患功业之不就,道之不行,虽志恢宇宙而终不北向者,盖以权御已移,汉祚将倾,方将翊赞宗杰,以兴微继绝,克贼复汉为己任故也,岂其区区名利之鄙而已乎!此所谓“鹍鹏已翔于辽廓,而罗者犹视于薮泽”者矣。
(迪心评注:少年之诸葛,意气风发,风华正茂,是故狂傲俊逸。终以刻贼复汉魏己任,是故去名利而不事于曹,亦不从于孙,而是等待时机也。为何亮以复汉为目的呢?亮之父辈皆是汉臣小吏,从小熏染者,当是为官或政治之事,父辈的不幸,必然促使少年的坚强和自励,因此自比管仲、乐毅就是很自然的事。足见理想和环境之于人生何重耳!)
第三章 初会刘备
是时刘备讨黄巾起义有功,辗转奔投他人之下,数度弃官亡命。陶谦死后领徐州,与袁术、吕布多次厮杀,败走归曹,为豫州牧。后与曹公青梅煮酒论英雄,传为佳话。备受帝衣带密诏欲诛曹,事觉而兵败走青州,归袁绍。曹操破袁绍,刘备归依刘表,兵屯新野、樊城数年。
刘备访世事于司马德操。德操者,司马徽,水镜先生也,以儒生装扮而云游天下,传为奇人,时人莫知其岁。诸葛亮与庞统,皆为其友,或以为师。
德操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
备曰:“伏龙、凤雏者为谁?”
德操曰:“诸葛孔明、庞士元是也。”
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坐集既毕,众宾皆去,而亮独留,备亦不问其所欲言。备性好结毦,时适有人以髦牛尾与备者,备因手自结之。
亮乃进曰:“明将军当复有远志,但结毦而已邪!”
备知亮非常人也,乃投毦而答曰:“是何言与!我聊以忘忧耳。”
亮遂言曰:“将军度刘镇南孰与曹公邪?”
备曰:“不及。”
亮又曰:“将军自度何如也?”
备曰:“亦不如。”
亮曰:“今皆不及,而将军之众不过数千人,以此待敌,得无非计乎!”
备曰:“我亦愁之,当若之何?”
亮曰:“今荆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发调,则人心不悦;可语镇南,令国中凡有游户,皆使自实,因录以益众可也。”
备从其计,故众遂强。备由此知亮有英略,欲以上客礼之,然孔明已去。
刘表长子琦,深器亮。表受后妻之言,爱少子琮,不悦于琦。琦每欲与亮谋自安之术,亮辄拒塞,未与处谋。琦乃将亮游观后园,共上高楼,饮宴之间,令人去梯,因谓亮曰:“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言出子口,入于吾耳,可以言未?”亮答曰:“君不见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琦意感悟,阴规出计。会黄祖死,得出,遂为江夏太守。
(迪心评注:历史上对段刘备与诸葛亮初次见面的记载很少。当刘备被各路雄霸四处追杀,四下奔走来到襄阳的时候,襄阳成为改变魏汉历史的转折点,天下英雄均先后来到此地,最终孕育着新的悲壮与宏伟。刘备一直苦恼,总是打败仗,总想得到高人的指点;而此时的诸葛,自然明察千里,当然也得知了刘备的情况,于是也就来摸摸底。这次初相会,彼此都给对方留下了不好的映像,尽管所言彼此也融洽——因诸葛年少,并没把诸葛亮特别对待,尽管刘备早就从水镜先生那里知道了诸葛之名。大家走了,诸葛亮不得不表现一下,所言单独留下来了,然而刘备确是很是冷漠的。其实这也是刘备识人用人的手段:故意冷落,故意结毦尾来察诸葛之心性。这就使得诸葛无丝毫狂傲之心也,故而进言:“明将军当复有远志,但结毦而已邪!”直击刘备要害,可是刘备呢,投毦而答曰:“是何言与!我聊以忘忧耳。”刘备呢知道诸葛胸怀大志无用武之地,今主动来见,所以就摆足了架子,实则也是要考校一下孔明而。观刘备之过去和现在,再有如此之惫奈,这要是换着别人,绝对不会再和刘备详谈了。然而,诸葛是为了寻找明主而来的,不得已只好继续说下去。这次相会为后来的“三顾茅庐”和隆中对打下了基础。)
第四章 隆中对
刘备器徐庶。庶,名福,单家子,少好任侠击剑。尝为人报仇,白垩突面,被发而走,为吏所得,党伍解之,得脱。乃弃其刀戟,更疏巾单衣,折节学问。始诣精舍,诸生闻其前作贼,不肯与共止。福乃卑躬早起,常独扫除,动静先意,听习经业,义理精熟。遂与同郡石韬相亲,与韬南客荆州,遂与诸葛亮特相善。
庶谓备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
备曰:“君与俱来。”
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备遂诣亮,凡三往,乃见。遂留下“三顾茅庐”之佳话。
备屏人语亮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闇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备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刘备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迪心评注:诸葛亮因刘备初会时之臆怠,故而犯了书生高傲之意气,刘备竟然真厚着脸皮三顾茅庐。其实诸葛亮和刘备早就心知肚明,不得不演一场政治游戏,以此戳破彼此之间的疑虑。此即为著名的“隆中对”这一出戏的结果,改写了汉朝历史,成就了三国之风云奇迹。
第五章 赤壁之战
俄而表卒,琮闻曹公来征,遣使请降。刘备在樊闻之,率其众南行,亮与徐庶并从,亮以疑兵之计,诱敌深入,遂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城,大败曹军。曹公怒,乃释辎重,轻军襄阳,将精骑五千急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备败于当阳长阪坡,弃妻失阿斗,为赵云孤身救。备泣曰:“为竖子几失吾大将,要之何用?”乃摔阿斗,云遽接之。遂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斜趋汉津,适与羽船会,得济沔,遇表长子江夏太守琦众万余人,与俱到夏口。
曹获庶母威逼庶降。庶孝,辞刘备而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于事,请从此别。”遂诣曹公。
备至于夏口,亮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时权拥军在柴桑,观望成败。
亮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据有江东,刘豫州亦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讬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
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
亮曰:“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
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亮曰:“豫州军虽败于长阪,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弊,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偪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
权大悦,即遣周瑜、程普、鲁肃等水军三万,随亮诣刘备,并力拒曹公。时曹军染疾疫,吏士多死者,孙刘联军乃火烧赤壁,大败曹公,曹引军归鄴。
刘备遂收江南,巧取荆襄,以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
(迪心评注:至此,三分天下之计可为也。时年诸葛亮二十七岁。三国演义基本依从历史事实而重于机谋、智慧和场面的描写。至于“草船借箭”、“连环计”、“借东风”和“捉放曹”的故事,史书中难见踪影。依据三国各国自家之言,均不见丝毫记载,诸葛孔明之军事部署,焉能以区区2万军队,分数路而远伏击曹?固然曹军兵败如山倒,赤壁之间,荒野之地四下皆可走,焉能只走华容道乎?江汉之间,沃野千里,途路遥远,曹操兵新败,孙刘皆急于占领荆襄,以刘备之兵力,要伏兵于多条道路,如何有时间取之?演义中的“捉放曹”当是为了颂扬关羽之忠勇仁义,而报还曹操之厚遇也,以此将关羽神圣化。当知当今世人心中有三圣人也,一为孔子文圣,二为老子道圣,三为关公武圣也。因此,可能的实际是曹军兵败之时,诸葛即命取诸城也,此为刘备安身立命之根本,而不是去杀曹操。对于曹操而言,待刘备、关羽皆不错,如何关羽该报答,而刘备却可以为敌?这三国演义的观点角度,有所偏废也。曹魏、孙吴和刘蜀均自以继承汉室大统而自居,直至司马昭篡魏立晋,这才宣告汉之灭亡。以此可知“魏、蜀、吴”之称,实则军阀割据,可称之为汉末三雄也。此与历史上周朝末年,诸侯列国纷争何异?)
第六章 庞统之死
建安十六年,益州牧刘璋遣法正迎刘备,使击张鲁。
刘备遂命亮以与关羽镇荆州,赵云守江夏,张飞守南郡,乃以庞统为军师中郎将,亲率魏延等自葭萌入益州击鲁,转而攻璋。
益州牧刘璋与刘备会于涪,统进策曰:“今因此会,便可执之,则将军无用兵之劳而坐定一州也。”
刘备曰:“初入他国,恩信未著,此不可也。”
璋既还成都,备为璋北征汉中,统复说曰:“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杨怀、高沛,璋之名将,各仗强兵,据守关头,闻数有笺谏璋,使发遣将军还荆州。将军未至,遣与相闻,说荆州有急,欲还救之,并使装束,外作归形;此二子既服将军英名,又喜将军之去,计必乘轻骑来见,将军因此执之,进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计也。退还白帝,连引荆州,徐还图之,此下计也。若沈吟不去,将致大因,不可久矣。”刘备然其中计,即斩怀、沛,还向成都,所过辄克。于涪大会,置酒作乐,谓统曰:“今日之会,可谓乐矣。”统曰:“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非仁者之兵也。”刘备醉,怒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非仁者邪?卿言不当,宜速起出!”于是统逡巡引退。刘备寻悔,请还。统复故位,初不顾谢,饮食自若。刘备谓曰:“向者之论,阿谁为失?”统对曰:“君臣俱失。”备大笑,宴乐如初。
(迪心评注:此等融洽之景况,刘备在诸葛面前是万万不会有的,由此更见刘备喜欢庞统甚于诸葛也。)
刘备与统分兵进逼成都。统进围雒县,率众攻城,为流矢所中,卒,时年三十六。
庞统即死,亮嘱云长外联合孙权拒曹,镇守荆襄。亮与张飞、赵云等率众分兵溯江入川,分定郡县,与刘备合围成都,收马超,成都平。
(迪心评注:刘备入川此等大事,刘备未与众人商议如何部署,庞统新任军师中郎将,自然奋勇当先,诸葛亮亦未进一言,是为怪也。当知赤壁之战,孔明之功劳最大,何以不得重用而用庞统焉?此时,刘备诸人皆忌讳诸葛亮也,亮既有谋略,而善用兵,且自比管仲、乐毅,书生意气狂傲可见也。众虽口服心未必舒坦也。是故刘备下意识疏之。以亮之机智才华,焉能不明,是以不发一言。镇守荆州已有关羽,何必再留孔明?庞统死后,何以仅留下关羽父子,而诸葛亮却带走了赵云和张飞?对于刘备而言,虽欲取西川,荆襄乃是根本,必然以信者之大将留守也。而刘备能信任者,关张赵而已。诸葛之才,可用而未必全用也。
庞统之死,无论是历史上还是三国演义中,均是一大遗憾。然而,这样的遗憾,既是刘备所然,更是庞统自己造成的,当然诸葛亮也有未尽忠义和仁义之责也。倘若刘备不做那样的分兵部署,能够带走张飞或是赵云,庞统未必死也。庞统即善于机谋和善于治事明理,倘若更善于用兵,怎会为流失所中?倘若诸葛亮见刘备此等部署,能进言一二,或谋划三分,或与庞统交流再三,如此庞统必不死也。庞统之不死,其则与诸葛共侍刘备,内有庞统,外有诸葛,则蜀之民强,蜀之兵强,则可有再现昔日刘邦之辉煌之机也。如今庞统死,虽有法正、郭攸之、费祎、董允等忠良之士,诸葛一人做大,刘备以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事无巨细,咸决于亮。足见诸葛亮权力之大,如此以一人之力能治理好家国天下么?此亦刘备之过也。)
第七章驳难诸葛
二十六年,刘备即帝位,策亮为丞相。曰:“朕遭家不造,奉承大统,兢兢业业,不敢康宁,思靖百姓,惧未能绥于戏。丞相亮其悉朕意,无怠辅朕之阙,助宣重光,以照明天下,君其勖哉!”亮以丞相录尚书事,张飞卒后,领司隶校尉。于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迪心评注:对于诸葛担任丞相期间,无论是民间还是官僚之间,均有褒贬之说,以为:亮权智英略,有逾管、晏,然劳困蜀民,穷兵黩武,连连征战,力小而谋大,不能度德量力,终功业未济,是为叹也。)
其一曰:亮刑法峻急,刻剥百姓,自君子而远小人,感怀怨叹。
法正谏曰:“昔高祖入关,约法三章,秦民知德。今君假借威力,跨据一州,初有其国,未垂惠抚;且客主之义,宜相降下,愿缓刑弛禁,以慰其望。”
亮答曰:“君知其一,未知其二。秦以无道,政苛民怨,匹夫大呼,天下土崩,高祖因之,可以弘济。刘璋暗弱,自焉已来有累世之恩,文法羁縻,互相承奉,德政不举,威刑不肃。蜀土人士,专权自恣,君臣之道,渐以陵替;宠之以位,位极则贱,顺之以恩,恩竭则慢。所以致弊,实由于此。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荣恩并济,上下有节。为治之要,于斯而著。”
(迪心评注:对于此番驳难,后人有许多不同的理解。法正泥古守旧,诸葛因实际而变法治国,惠民多多,然而不利官宦权势者也,所以非议颇多。由于刘备为首,所以有人认为此等法制,诸葛虽职为股肱,然事归元首,非诸葛之责也,是刘备之过也。有人以为以诸葛亮谦顺之体,人臣自处之宜,必不会如此行事,因此这番驳难是虚构的。然则此法治国之初当可也,作为封建政权,如此法制利民不利官,长久下去,必然政体失之活力,以至于蜀中人才尽失也。故知此事为真也。)
其二曰:曹公遣刺客以奇士见刘备,开论伐魏形势,甚合备计。方得交接,稍欲亲近,刺者尚未得,便会亮入。魏客神色失措,亮因而察之,亦知非常人。须臾,客如厕。
备谓亮曰;“向得奇士,足以助君补益。”
亮问所在,备曰:“起者其人也。”
亮徐叹曰:“观客色动而神惧,视低而忤数,奸形外漏,邪心内藏,必曹氏刺客也。”追之,已越墙而走。
(迪心评注:对此有人驳难曰:凡为刺客,皆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也。刘主有知人之鉴,而惑于此客,则此客必一时之奇士也。又语诸葛云“足以助君补益”则亦诸葛之流亚也。凡如诸葛之辈,鲜有为人作刺客者矣,时主亦当惜其器用,必不投之死地也。且此人不死,要应显达为魏,竟是谁乎?何其寂蔑而无闻!也就是说这个故事也是虚假的。然则,奇人就不可以为刺客乎?刘备慧眼识人,比起诸葛要老道的多,刘备未能识别,反为诸葛识为刺客,确乎难以自圆其说。曹操励精图治,求贤若渴,魏国越加强盛,人虽为枭雄,亦为治国能者也,使用间谍刺客,也未必不真。此事真假难考,但亦表达出刘备对诸葛亮的作为并不完全满意之意。)
其三曰:章武三年春,刘备伐吴兵败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
备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刘备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南中诸郡,并皆叛乱,亮以新遭大丧,故未便加兵,且遣使聘吴,因结和亲,遂为与国。
世或有谓备欲以固委付之诚托孤于诸葛。夫杖道扶义,体存信顺,然后能匡主济功,终定大业。然以一蜀人之志,或二三子之才,可以摧服强邻囊括四海者乎?
对于这件事,有人认为:备之命亮,乱孰甚焉。苟所寄忠贤,则不须若斯之诲,如非其人,不宜启篡逆之涂。是以古之顾命,必贻话言;诡伪之辞,非讬孤之谓。幸值刘禅闇弱,无猜险之性,诸葛威略,足以检卫异端,故使异同之心无由自起耳。不然,殆生疑隙不逞之衅。谓之为权,不亦惑哉!
(迪心评注:刘备托孤之事,惑者多而信者少。然则,以刘备识人用人之精准,焉能不知政治权谋之机变?如非有大智大慧,焉能与群雄周旋而能安然乎?备自知蜀国局势,故此布下一个局,将诸葛永远拴住,方可保全刘禅也。当年当阳桥摔阿斗之事,也是为收复军心也。至于历史上是否有这两个故事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蜀国的结果却是在刘备的掌控之中的。)
其四曰:是岁,魏司徒华歆、司空王朗、书令陈群、太史令许芝、谒者仆射诸葛璋各有书与亮,陈天命人事,欲使举国称籓。
亮遂不报书,作正议曰:“昔在项羽,起不由德,虽处华夏,秉帝者之势,卒就汤镬,为后永戒。魏不审鉴,今次之矣;免身为幸,戒在子孙。而二三子各以耆艾之齿,承伪指而进书,有若崇、竦称莽之功,亦将偪于元祸苟免者邪!昔世祖之创迹旧基,奋羸卒数千,摧莽强旅四十余万于昆阳之郊。夫据道讨淫,不在众寡。及至孟德,以其谲胜之力,举数十万之师,救张郃于阳平,势穷虑悔,仅能自脱,辱其锋锐之众,遂丧汉中之地,深知神器不可妄获,旋还未至,感毒而死。子桓淫逸,继之以篡。纵使二三子多逞苏、张诡靡之说,奉进驩兜滔天之辞,欲以诬毁唐帝,讽解禹、稷,所谓徒丧文藻烦劳翰墨者矣。夫大人君子之所不为也。又军诫曰:‘万人必死,横行天下。’昔轩辕氏整卒数万,制四方,定海内,况以数十万之众,据正道而临有罪,可得干拟者哉!”
(迪心评注:曹魏派人来说降,诸葛亮做此正议,看似理正词严,实则外强中干耳。能把曹魏比作王莽吗?自以为辅佐刘氏就是正道乎?至于某一场战争之胜负,就能说明得失之理乎?自闭于蜀国,与中原绝,如何能得人心?时势易也,罔论项羽刘邦。不过这篇议,的确也不失为一篇呈口舌之利的诡辩文章也。)
第八章 诸葛南征
三年春,亮率众南征。亮至南中,所在战捷。闻孟获者,为夷、汉所服,募生致之。既得,使观于营陈之间,问曰:“此军何如?”获对曰:“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看营陈,若祇如此,即定易胜耳。”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禽,而亮犹遣获。获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遂至滇池。至及其秋,南中悉平,皆即其渠率而用之。或以谏亮,亮曰:“若留外人,则当留兵,兵留则无所食,一不易也;加夷新伤破,父兄死丧,留外人而无兵者,必成祸患,二不易也;又夷累有废杀之罪,自嫌衅重,若留外人,终不相信,三不易也;今吾欲使不留兵,不运粮,而纲纪粗定,夷、汉粗安故耳。”
乃治戎讲武,国以富饶,军资所出,以俟大举。
(迪心评注:诸葛南征,七擒孟获,这是诸葛亮经典之作,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重要的是获得的政治胜利和民心。这是刘备死后诸葛亮第一次亲自指挥军队获得的重大胜利,为北伐赢得了后方的稳定和繁荣。)
第九章 出师表
五年,率诸军北驻汉中,临发,上疏曰... -->>
诸葛亮者,以天人之智慧而谋断时局“隆中对”而三分天下,成就三国之佳话,演绎人生之精彩,后为罗贯中演绎成三国演义,敬若神明,其智近乎妖,其忠精于竭,故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故誉多于贬,为后世士子之楷模也。今依历史记载编录整理,还原历史人物本来面目,以飨读者。
第一章 诸葛家世
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之后,太山郡丞诸葛珪君贡之子。亮早孤,从父诸葛玄。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避居荆襄。表上诸葛玄为豫章太守,治南昌。会汉更选朱皓代玄,皓从扬州太守刘繇求兵击玄,玄退屯西城,皓入南昌。建安二年正月,西城民反,杀玄,送首诣繇。玄卒,亮避隐躬耕陇亩。沔南名士黄承彦者,高爽开列,谓诸葛孔明曰:“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孔明许之,承即载送之。时人以为笑乐,乡里为之谚曰:“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
阿丑,非丑也,发黄而面色黝黑,为典型之荆楚妇女肤色,较之中原女子,黑甚,较之江南女子,发黄之极,故以为丑。实则健美婀娜之极。阿丑才华过人,机智百变,亮不及也,故常得夫人之教诲,终成大器也。
初,亮未有子,求兄瑾之第二子乔为嗣。乔,字伯松,与兄元逊俱有名于时,论者以为乔才不及兄,而性业过之。拜为驸马都尉,随亮至汉中。建兴元六年卒,年二十五。瑾之诸葛恪见诛于吴,故攀还复为瑾后。子攀,官至行护军翊武将军,亦早卒,瑾之子孙皆尽。而亮自有胄裔诸葛瞻。
瞻字思远。建兴十二年,亮出武功,与兄瑾书曰:“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年十七,尚公主,拜骑都尉。其明年为羽林中郎将,屡迁射声校尉、侍中、尚书仆射,加军师将军。瞻工书画,强识念,蜀人追思亮,咸爱其才敏。每朝廷有一善政佳事,虽非瞻所建倡,百姓皆传相告曰:“葛侯之所为也。”是以美声溢誉,有过其实。景耀四年,为行都护卫将军,与辅国大将军南乡侯董厥并平尚书事。六年冬,魏征西将军邓艾伐蜀,自阴平由景谷道旁入。瞻督诸军至涪停住,前锋破,退还,住绵竹。艾遣书诱瞻曰:“若降者必表为琅邪王。”瞻怒,斩艾使。遂战,大败,临陈死,时年三十七。众皆离散,艾长驱至成都。瞻长子尚,与瞻俱没。次子京及攀子显等,咸熙元年内移河东。
瞻虽智不足以扶危,勇不足以拒敌,而能外不负国,内不改父之志,忠孝存焉。叹曰:“父子荷国重恩,不早斩黄皓,以致倾败,用生何为!”乃驰赴魏军相继而死。其孙京,随才署吏,后为郿令,位至江州刺史。
(迪心评注:亮之幼年成长过程可谓历尽艰难困苦,目睹了东汉末年的混乱时局,这为诸葛亮心中种下了坚毅、自制的品质和远大而宏伟的政治抱负的种子。这颗种子不仅生根发芽成就了诸葛亮本身,同时一代代的传承和扩散,以至于影响至今。)
第二章 诸葛少年
陇亩者,南阳之邓县,襄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自比于管仲、乐毅,好为梁父吟,时人异焉,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建安初与颍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游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而谓三人曰:“卿三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三人问其所至,亮但笑而不言。后公威思乡里,欲北归,亮谓之曰:“中国饶士大夫,遨游何必故乡邪!”公威名建,在魏贵达。
亮为公威计者可也,若谓兼为己言,可谓未达其心矣。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凡在贤达之流,固必兼而有焉。以诸葛亮之鉴识,岂不能自审其分乎?夫其高吟俟时,情见乎言,志气所存,既已定于其始矣。若使游步中华,骋其龙光,岂夫多士所能沈翳哉!若诸葛委质魏氏,展其器能,诚非陈长文、司马仲达所能颉颃,而况于余哉!苟不患功业之不就,道之不行,虽志恢宇宙而终不北向者,盖以权御已移,汉祚将倾,方将翊赞宗杰,以兴微继绝,克贼复汉为己任故也,岂其区区名利之鄙而已乎!此所谓“鹍鹏已翔于辽廓,而罗者犹视于薮泽”者矣。
(迪心评注:少年之诸葛,意气风发,风华正茂,是故狂傲俊逸。终以刻贼复汉魏己任,是故去名利而不事于曹,亦不从于孙,而是等待时机也。为何亮以复汉为目的呢?亮之父辈皆是汉臣小吏,从小熏染者,当是为官或政治之事,父辈的不幸,必然促使少年的坚强和自励,因此自比管仲、乐毅就是很自然的事。足见理想和环境之于人生何重耳!)
第三章 初会刘备
是时刘备讨黄巾起义有功,辗转奔投他人之下,数度弃官亡命。陶谦死后领徐州,与袁术、吕布多次厮杀,败走归曹,为豫州牧。后与曹公青梅煮酒论英雄,传为佳话。备受帝衣带密诏欲诛曹,事觉而兵败走青州,归袁绍。曹操破袁绍,刘备归依刘表,兵屯新野、樊城数年。
刘备访世事于司马德操。德操者,司马徽,水镜先生也,以儒生装扮而云游天下,传为奇人,时人莫知其岁。诸葛亮与庞统,皆为其友,或以为师。
德操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
备曰:“伏龙、凤雏者为谁?”
德操曰:“诸葛孔明、庞士元是也。”
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坐集既毕,众宾皆去,而亮独留,备亦不问其所欲言。备性好结毦,时适有人以髦牛尾与备者,备因手自结之。
亮乃进曰:“明将军当复有远志,但结毦而已邪!”
备知亮非常人也,乃投毦而答曰:“是何言与!我聊以忘忧耳。”
亮遂言曰:“将军度刘镇南孰与曹公邪?”
备曰:“不及。”
亮又曰:“将军自度何如也?”
备曰:“亦不如。”
亮曰:“今皆不及,而将军之众不过数千人,以此待敌,得无非计乎!”
备曰:“我亦愁之,当若之何?”
亮曰:“今荆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发调,则人心不悦;可语镇南,令国中凡有游户,皆使自实,因录以益众可也。”
备从其计,故众遂强。备由此知亮有英略,欲以上客礼之,然孔明已去。
刘表长子琦,深器亮。表受后妻之言,爱少子琮,不悦于琦。琦每欲与亮谋自安之术,亮辄拒塞,未与处谋。琦乃将亮游观后园,共上高楼,饮宴之间,令人去梯,因谓亮曰:“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言出子口,入于吾耳,可以言未?”亮答曰:“君不见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琦意感悟,阴规出计。会黄祖死,得出,遂为江夏太守。
(迪心评注:历史上对段刘备与诸葛亮初次见面的记载很少。当刘备被各路雄霸四处追杀,四下奔走来到襄阳的时候,襄阳成为改变魏汉历史的转折点,天下英雄均先后来到此地,最终孕育着新的悲壮与宏伟。刘备一直苦恼,总是打败仗,总想得到高人的指点;而此时的诸葛,自然明察千里,当然也得知了刘备的情况,于是也就来摸摸底。这次初相会,彼此都给对方留下了不好的映像,尽管所言彼此也融洽——因诸葛年少,并没把诸葛亮特别对待,尽管刘备早就从水镜先生那里知道了诸葛之名。大家走了,诸葛亮不得不表现一下,所言单独留下来了,然而刘备确是很是冷漠的。其实这也是刘备识人用人的手段:故意冷落,故意结毦尾来察诸葛之心性。这就使得诸葛无丝毫狂傲之心也,故而进言:“明将军当复有远志,但结毦而已邪!”直击刘备要害,可是刘备呢,投毦而答曰:“是何言与!我聊以忘忧耳。”刘备呢知道诸葛胸怀大志无用武之地,今主动来见,所以就摆足了架子,实则也是要考校一下孔明而。观刘备之过去和现在,再有如此之惫奈,这要是换着别人,绝对不会再和刘备详谈了。然而,诸葛是为了寻找明主而来的,不得已只好继续说下去。这次相会为后来的“三顾茅庐”和隆中对打下了基础。)
第四章 隆中对
刘备器徐庶。庶,名福,单家子,少好任侠击剑。尝为人报仇,白垩突面,被发而走,为吏所得,党伍解之,得脱。乃弃其刀戟,更疏巾单衣,折节学问。始诣精舍,诸生闻其前作贼,不肯与共止。福乃卑躬早起,常独扫除,动静先意,听习经业,义理精熟。遂与同郡石韬相亲,与韬南客荆州,遂与诸葛亮特相善。
庶谓备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
备曰:“君与俱来。”
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备遂诣亮,凡三往,乃见。遂留下“三顾茅庐”之佳话。
备屏人语亮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闇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备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刘备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迪心评注:诸葛亮因刘备初会时之臆怠,故而犯了书生高傲之意气,刘备竟然真厚着脸皮三顾茅庐。其实诸葛亮和刘备早就心知肚明,不得不演一场政治游戏,以此戳破彼此之间的疑虑。此即为著名的“隆中对”这一出戏的结果,改写了汉朝历史,成就了三国之风云奇迹。
第五章 赤壁之战
俄而表卒,琮闻曹公来征,遣使请降。刘备在樊闻之,率其众南行,亮与徐庶并从,亮以疑兵之计,诱敌深入,遂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城,大败曹军。曹公怒,乃释辎重,轻军襄阳,将精骑五千急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备败于当阳长阪坡,弃妻失阿斗,为赵云孤身救。备泣曰:“为竖子几失吾大将,要之何用?”乃摔阿斗,云遽接之。遂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斜趋汉津,适与羽船会,得济沔,遇表长子江夏太守琦众万余人,与俱到夏口。
曹获庶母威逼庶降。庶孝,辞刘备而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于事,请从此别。”遂诣曹公。
备至于夏口,亮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时权拥军在柴桑,观望成败。
亮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据有江东,刘豫州亦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讬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
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
亮曰:“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
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亮曰:“豫州军虽败于长阪,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弊,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偪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
权大悦,即遣周瑜、程普、鲁肃等水军三万,随亮诣刘备,并力拒曹公。时曹军染疾疫,吏士多死者,孙刘联军乃火烧赤壁,大败曹公,曹引军归鄴。
刘备遂收江南,巧取荆襄,以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
(迪心评注:至此,三分天下之计可为也。时年诸葛亮二十七岁。三国演义基本依从历史事实而重于机谋、智慧和场面的描写。至于“草船借箭”、“连环计”、“借东风”和“捉放曹”的故事,史书中难见踪影。依据三国各国自家之言,均不见丝毫记载,诸葛孔明之军事部署,焉能以区区2万军队,分数路而远伏击曹?固然曹军兵败如山倒,赤壁之间,荒野之地四下皆可走,焉能只走华容道乎?江汉之间,沃野千里,途路遥远,曹操兵新败,孙刘皆急于占领荆襄,以刘备之兵力,要伏兵于多条道路,如何有时间取之?演义中的“捉放曹”当是为了颂扬关羽之忠勇仁义,而报还曹操之厚遇也,以此将关羽神圣化。当知当今世人心中有三圣人也,一为孔子文圣,二为老子道圣,三为关公武圣也。因此,可能的实际是曹军兵败之时,诸葛即命取诸城也,此为刘备安身立命之根本,而不是去杀曹操。对于曹操而言,待刘备、关羽皆不错,如何关羽该报答,而刘备却可以为敌?这三国演义的观点角度,有所偏废也。曹魏、孙吴和刘蜀均自以继承汉室大统而自居,直至司马昭篡魏立晋,这才宣告汉之灭亡。以此可知“魏、蜀、吴”之称,实则军阀割据,可称之为汉末三雄也。此与历史上周朝末年,诸侯列国纷争何异?)
第六章 庞统之死
建安十六年,益州牧刘璋遣法正迎刘备,使击张鲁。
刘备遂命亮以与关羽镇荆州,赵云守江夏,张飞守南郡,乃以庞统为军师中郎将,亲率魏延等自葭萌入益州击鲁,转而攻璋。
益州牧刘璋与刘备会于涪,统进策曰:“今因此会,便可执之,则将军无用兵之劳而坐定一州也。”
刘备曰:“初入他国,恩信未著,此不可也。”
璋既还成都,备为璋北征汉中,统复说曰:“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杨怀、高沛,璋之名将,各仗强兵,据守关头,闻数有笺谏璋,使发遣将军还荆州。将军未至,遣与相闻,说荆州有急,欲还救之,并使装束,外作归形;此二子既服将军英名,又喜将军之去,计必乘轻骑来见,将军因此执之,进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计也。退还白帝,连引荆州,徐还图之,此下计也。若沈吟不去,将致大因,不可久矣。”刘备然其中计,即斩怀、沛,还向成都,所过辄克。于涪大会,置酒作乐,谓统曰:“今日之会,可谓乐矣。”统曰:“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非仁者之兵也。”刘备醉,怒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非仁者邪?卿言不当,宜速起出!”于是统逡巡引退。刘备寻悔,请还。统复故位,初不顾谢,饮食自若。刘备谓曰:“向者之论,阿谁为失?”统对曰:“君臣俱失。”备大笑,宴乐如初。
(迪心评注:此等融洽之景况,刘备在诸葛面前是万万不会有的,由此更见刘备喜欢庞统甚于诸葛也。)
刘备与统分兵进逼成都。统进围雒县,率众攻城,为流矢所中,卒,时年三十六。
庞统即死,亮嘱云长外联合孙权拒曹,镇守荆襄。亮与张飞、赵云等率众分兵溯江入川,分定郡县,与刘备合围成都,收马超,成都平。
(迪心评注:刘备入川此等大事,刘备未与众人商议如何部署,庞统新任军师中郎将,自然奋勇当先,诸葛亮亦未进一言,是为怪也。当知赤壁之战,孔明之功劳最大,何以不得重用而用庞统焉?此时,刘备诸人皆忌讳诸葛亮也,亮既有谋略,而善用兵,且自比管仲、乐毅,书生意气狂傲可见也。众虽口服心未必舒坦也。是故刘备下意识疏之。以亮之机智才华,焉能不明,是以不发一言。镇守荆州已有关羽,何必再留孔明?庞统死后,何以仅留下关羽父子,而诸葛亮却带走了赵云和张飞?对于刘备而言,虽欲取西川,荆襄乃是根本,必然以信者之大将留守也。而刘备能信任者,关张赵而已。诸葛之才,可用而未必全用也。
庞统之死,无论是历史上还是三国演义中,均是一大遗憾。然而,这样的遗憾,既是刘备所然,更是庞统自己造成的,当然诸葛亮也有未尽忠义和仁义之责也。倘若刘备不做那样的分兵部署,能够带走张飞或是赵云,庞统未必死也。庞统即善于机谋和善于治事明理,倘若更善于用兵,怎会为流失所中?倘若诸葛亮见刘备此等部署,能进言一二,或谋划三分,或与庞统交流再三,如此庞统必不死也。庞统之不死,其则与诸葛共侍刘备,内有庞统,外有诸葛,则蜀之民强,蜀之兵强,则可有再现昔日刘邦之辉煌之机也。如今庞统死,虽有法正、郭攸之、费祎、董允等忠良之士,诸葛一人做大,刘备以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事无巨细,咸决于亮。足见诸葛亮权力之大,如此以一人之力能治理好家国天下么?此亦刘备之过也。)
第七章驳难诸葛
二十六年,刘备即帝位,策亮为丞相。曰:“朕遭家不造,奉承大统,兢兢业业,不敢康宁,思靖百姓,惧未能绥于戏。丞相亮其悉朕意,无怠辅朕之阙,助宣重光,以照明天下,君其勖哉!”亮以丞相录尚书事,张飞卒后,领司隶校尉。于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迪心评注:对于诸葛担任丞相期间,无论是民间还是官僚之间,均有褒贬之说,以为:亮权智英略,有逾管、晏,然劳困蜀民,穷兵黩武,连连征战,力小而谋大,不能度德量力,终功业未济,是为叹也。)
其一曰:亮刑法峻急,刻剥百姓,自君子而远小人,感怀怨叹。
法正谏曰:“昔高祖入关,约法三章,秦民知德。今君假借威力,跨据一州,初有其国,未垂惠抚;且客主之义,宜相降下,愿缓刑弛禁,以慰其望。”
亮答曰:“君知其一,未知其二。秦以无道,政苛民怨,匹夫大呼,天下土崩,高祖因之,可以弘济。刘璋暗弱,自焉已来有累世之恩,文法羁縻,互相承奉,德政不举,威刑不肃。蜀土人士,专权自恣,君臣之道,渐以陵替;宠之以位,位极则贱,顺之以恩,恩竭则慢。所以致弊,实由于此。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荣恩并济,上下有节。为治之要,于斯而著。”
(迪心评注:对于此番驳难,后人有许多不同的理解。法正泥古守旧,诸葛因实际而变法治国,惠民多多,然而不利官宦权势者也,所以非议颇多。由于刘备为首,所以有人认为此等法制,诸葛虽职为股肱,然事归元首,非诸葛之责也,是刘备之过也。有人以为以诸葛亮谦顺之体,人臣自处之宜,必不会如此行事,因此这番驳难是虚构的。然则此法治国之初当可也,作为封建政权,如此法制利民不利官,长久下去,必然政体失之活力,以至于蜀中人才尽失也。故知此事为真也。)
其二曰:曹公遣刺客以奇士见刘备,开论伐魏形势,甚合备计。方得交接,稍欲亲近,刺者尚未得,便会亮入。魏客神色失措,亮因而察之,亦知非常人。须臾,客如厕。
备谓亮曰;“向得奇士,足以助君补益。”
亮问所在,备曰:“起者其人也。”
亮徐叹曰:“观客色动而神惧,视低而忤数,奸形外漏,邪心内藏,必曹氏刺客也。”追之,已越墙而走。
(迪心评注:对此有人驳难曰:凡为刺客,皆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也。刘主有知人之鉴,而惑于此客,则此客必一时之奇士也。又语诸葛云“足以助君补益”则亦诸葛之流亚也。凡如诸葛之辈,鲜有为人作刺客者矣,时主亦当惜其器用,必不投之死地也。且此人不死,要应显达为魏,竟是谁乎?何其寂蔑而无闻!也就是说这个故事也是虚假的。然则,奇人就不可以为刺客乎?刘备慧眼识人,比起诸葛要老道的多,刘备未能识别,反为诸葛识为刺客,确乎难以自圆其说。曹操励精图治,求贤若渴,魏国越加强盛,人虽为枭雄,亦为治国能者也,使用间谍刺客,也未必不真。此事真假难考,但亦表达出刘备对诸葛亮的作为并不完全满意之意。)
其三曰:章武三年春,刘备伐吴兵败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
备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刘备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南中诸郡,并皆叛乱,亮以新遭大丧,故未便加兵,且遣使聘吴,因结和亲,遂为与国。
世或有谓备欲以固委付之诚托孤于诸葛。夫杖道扶义,体存信顺,然后能匡主济功,终定大业。然以一蜀人之志,或二三子之才,可以摧服强邻囊括四海者乎?
对于这件事,有人认为:备之命亮,乱孰甚焉。苟所寄忠贤,则不须若斯之诲,如非其人,不宜启篡逆之涂。是以古之顾命,必贻话言;诡伪之辞,非讬孤之谓。幸值刘禅闇弱,无猜险之性,诸葛威略,足以检卫异端,故使异同之心无由自起耳。不然,殆生疑隙不逞之衅。谓之为权,不亦惑哉!
(迪心评注:刘备托孤之事,惑者多而信者少。然则,以刘备识人用人之精准,焉能不知政治权谋之机变?如非有大智大慧,焉能与群雄周旋而能安然乎?备自知蜀国局势,故此布下一个局,将诸葛永远拴住,方可保全刘禅也。当年当阳桥摔阿斗之事,也是为收复军心也。至于历史上是否有这两个故事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蜀国的结果却是在刘备的掌控之中的。)
其四曰:是岁,魏司徒华歆、司空王朗、书令陈群、太史令许芝、谒者仆射诸葛璋各有书与亮,陈天命人事,欲使举国称籓。
亮遂不报书,作正议曰:“昔在项羽,起不由德,虽处华夏,秉帝者之势,卒就汤镬,为后永戒。魏不审鉴,今次之矣;免身为幸,戒在子孙。而二三子各以耆艾之齿,承伪指而进书,有若崇、竦称莽之功,亦将偪于元祸苟免者邪!昔世祖之创迹旧基,奋羸卒数千,摧莽强旅四十余万于昆阳之郊。夫据道讨淫,不在众寡。及至孟德,以其谲胜之力,举数十万之师,救张郃于阳平,势穷虑悔,仅能自脱,辱其锋锐之众,遂丧汉中之地,深知神器不可妄获,旋还未至,感毒而死。子桓淫逸,继之以篡。纵使二三子多逞苏、张诡靡之说,奉进驩兜滔天之辞,欲以诬毁唐帝,讽解禹、稷,所谓徒丧文藻烦劳翰墨者矣。夫大人君子之所不为也。又军诫曰:‘万人必死,横行天下。’昔轩辕氏整卒数万,制四方,定海内,况以数十万之众,据正道而临有罪,可得干拟者哉!”
(迪心评注:曹魏派人来说降,诸葛亮做此正议,看似理正词严,实则外强中干耳。能把曹魏比作王莽吗?自以为辅佐刘氏就是正道乎?至于某一场战争之胜负,就能说明得失之理乎?自闭于蜀国,与中原绝,如何能得人心?时势易也,罔论项羽刘邦。不过这篇议,的确也不失为一篇呈口舌之利的诡辩文章也。)
第八章 诸葛南征
三年春,亮率众南征。亮至南中,所在战捷。闻孟获者,为夷、汉所服,募生致之。既得,使观于营陈之间,问曰:“此军何如?”获对曰:“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看营陈,若祇如此,即定易胜耳。”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禽,而亮犹遣获。获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遂至滇池。至及其秋,南中悉平,皆即其渠率而用之。或以谏亮,亮曰:“若留外人,则当留兵,兵留则无所食,一不易也;加夷新伤破,父兄死丧,留外人而无兵者,必成祸患,二不易也;又夷累有废杀之罪,自嫌衅重,若留外人,终不相信,三不易也;今吾欲使不留兵,不运粮,而纲纪粗定,夷、汉粗安故耳。”
乃治戎讲武,国以富饶,军资所出,以俟大举。
(迪心评注:诸葛南征,七擒孟获,这是诸葛亮经典之作,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重要的是获得的政治胜利和民心。这是刘备死后诸葛亮第一次亲自指挥军队获得的重大胜利,为北伐赢得了后方的稳定和繁荣。)
第九章 出师表
五年,率诸军北驻汉中,临发,上疏曰...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