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亨佐达罗作为都城,城市规划整齐,西部为统治者居住的卫城,东部为下城居民区。
卫城有城墙和濠沟环绕,北半部中央建大浴池,并有良好的供水排水系统。
浴池面积12米×7米、深约2米,可能是祭祀前沐浴的宗教礼仪建筑。
池西有规模宏大的谷仓,谷仓的庞大显示了这个城市当时的富足,也说明农业的发达。
池东池北为最高统治者的宅第。
卫城南部有会堂和寺庙建筑群。
下城内街道整齐,房屋用烧砖砌成。
这是一个十分注重市民生活公共设施的城市,除了完善的公共设施之外,还有不少通向印度河乃至阿拉伯海的港埠,这是国内外广泛而积极的经济活动的表现。
整个摩亨佐-达罗没有防御系统和攻击武器,也没有精美夺目的艺术作品,这也是已知古代文明中的唯一先例。
哈拉帕城址也由西部的卫城和东部的下城组成,最重要的发现是卫城北面的6座谷仓遗迹和若干冶金炉,还有两排劳动者的宿舍,估计可容数百雇工和奴隶。
罗塔尔是一港口,无卫城、下城之分。
城墙内有住房、作坊和谷仓遗址。
在城区东面,有一个砖砌大水池,面积约219米×37米,深约4.5米,应为船坞。
居民区街道纵横交错。
住宅通常为多间建筑,间或还有二层楼。
有些房屋很大,包括几套院落,有些则是简陋的单间茅舍,阶级分化十分明显。
除住宅外,下城还有专门的工商业区,建有店铺和制陶、染布、制珠、金属和贝壳加工等作坊。
街道下设有完善的排水道,与富人住宅的排水沟相通。
所有遗址中没有发现有祭司王统治的痕迹。
综上,说明印度河文明属于市民社会,贫富悬殊不大,文明等级极高,符合亚特兰蒂斯文明一贯的冥想和宗教传统。
摩亨佐-达罗经济与社会状况因为史前大洪水不止一次淹没大部地区,被迫迁都哈拉帕,水利设施缺乏修缮,房屋建筑越来越粗劣,而且有过分拥挤的现象。
两河流域文明最早的哈苏纳文化(BC6000年)分布在美索不达米亚北部地区。
典型遗址:哈苏纳遗址。
其显著特征是有刻纹陶和彩陶。
器形多矮颈球体罐和钵,彩绘为红色或黑色,纹样简单,仅见人字纹和三角纹。
居民种植大麦、小麦等,靠人工灌溉,饲养绵羊、山羊、牛和猪。
工具多石镰和石斧。
遗址中房屋密集,反映出文化的繁荣。
当时流行女性崇拜,出土有女性塑像。
还发现不少玉髓珠串及印章等。
也是最早的玉器发现地区。
萨迈拉文化(BC5800至5000年),属于西亚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主要分布在美索不达米亚北部底格里斯河支流小扎卜河沿岸及以南地区。
典型遗址:索万和乔加马米两个遗址。
萨迈拉考古区位于距离伊拉克首都巴格达西北125公里、底格里斯河东岸的伊拉克萨拉赫丁省。
其特征与标准的哈苏纳陶器相似,但制作更精巧、装饰更精美,人们称之为“萨迈拉陶”
,并将它划归哈苏纳文化后期。
但是这种陶器属于独立发展的文化系统,故称萨迈拉文化。
其独特之处在于有规模宏大的定居村落、别具一格的泥砖建筑及先进的灌溉农业设施。
这一文化可大致分为早、中、晚3期,即无彩陶时期,典型的萨迈拉彩陶时期和几何形装饰的彩陶时期。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