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小说网 www.jdxs.cc,红楼望月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悔淫惭浪、劝人改邪归正的话,倒差不多,可偏她有这样宽的心胸,这样大的口气,可见她并非真是那样的一个清寒出身,她托梦的口吻,俨然“天人”的声气,与她的姐姐警幻仙姑的口气相仿,这只能让我们的思路转向这样一条胡同——秦可卿的真实出身,是一个甚至比荣宁二府还要富贵的门第,但因没能趁富贵之时在祖茔附近多置田庄房舍,结果“有了罪”一切财产都入了官,连她的真实身份,也不得不隐匿起来,而佯称是养生堂的弃婴,佯装是什么营缮郎的女儿!
9.北静王为何来祭秦可卿而未见出祭贾敬?
秦可卿死后,丧事办得如此隆重铺张,固然可以从贾珍与之的特殊情感关系上加以解释;但你自家办得如此隆重铺张,别人家却并不一定也随之相应看重;就贾府而言,老祖宗一辈尚在,秦可卿不过是个重孙媳妇,贾蓉临时抱佛脚地捐了个身份,也不过是“防护内廷紫禁道御前侍卫龙禁尉”而已,然而来送殡路祭的,却一个比一个有身份,一个比一个规格高,连“现今北静王水溶”也“不以王位自居,上日也曾探丧上祭,如今又设路奠,命麾下各官在此伺候。自己五更入朝,公事一毕,便换了素服,坐大轿鸣锣张伞而来”
或者可以这样解释:北静王与贾府关系非同一般,世交之谊,礼当如此。
但奇怪的是宁国府的最高家长贾敬服食金丹宾天时,连天子都亲自过问了此事,那丧事却远比不了其孙媳秦可卿排场,当时贾府并未势败,因元春的荫庇,正更兴隆,不知为何却大有草草了结之态,尽管出殡那天也还“丧仪焜燿宾客如云,自铁槛寺至宁府,夹路看的何止数万人”却不见有北静王水溶的一隙身影。世交之谊,为何施之于一个重孙媳妇如此之浓,施之于一个长房家长却如此之淡?
这也是一个谜。
10.秦可卿的棺材又泄露了一丝消息
秦可卿死后,贾珍“恣意奢华”“看板时,几副杉木板皆不中用”结果是薛蟠送来了一副板“叫作什么樯木,出在潢海铁网山上,作了棺材,万年不坏原系义忠亲王老
千岁要的,因他坏了事,就不曾拿去”那樯木板“帮底皆厚八寸,纹若槟榔,味若檀麝,以手扣之,玎珰如金玉”薛蟠称“拿一千两银子来,只怕也没处买去”当时贾政劝了一下:“此物恐非常人可享者,殓以上等杉木也就是了。”贾珍不听。
过去读这一细节,只觉得作者在揭示贾珍对秦可卿的特殊情感,同时暴露豪门贵族的奢靡,却忽略了也许还有另一层深意:贾政说“此物恐非常人所享者”而偏偏表面上出身于养生堂、小官员的血统不明、门第寒微的秦可卿,却公然享用了——这暗示着,秦可卿的出身,她浑身中流动过的血液,恰与未坏事的“义忠亲王老千岁”那般尊贵,她躺进那樯木棺材之中,是适得其所!
11.曹雪芹写成又删去的四五叶中究竟有何秘密?
众所周知,曹雪芹原来所写的第十三回,回目中标出“秦可卿淫丧天香楼”字样,大概详写了她与贾珍在天香楼上乱伦的情形,而这一偷情偏偏被丫环瑞珠和宝珠撞见(后来瑞珠触柱而亡,宝珠甘以秦可卿“义女”身份自行未嫁女之礼“引丧驾灵,十分哀苦”并到铁槛寺守灵后“执意不肯回家”决心永缄其口,只求免死,这些现在书中都仍加保留),所以导致了“画梁春尽落香尘”的悲剧结局。但与曹雪芹关系极为密切的脂砚斋干预了曹雪芹的创作,他后来在批语中说:“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作者用史笔也。老朽因有魂托凤姐贾家后事二件,嫡(岂?)是安富尊荣坐享人能想得到处,其事虽未漏,其言其意则令人悲切感服,姑赦之,因命芹溪删去。”删了多少呢?他又在一处眉批中说:“此回只十叶,因删去天香楼一节,少却四五叶也。”按最保守的估计,怎么也删去了两千多字。以曹雪芹的叙述文体,两千字中往往密聚着极大的信息量。以往一般读者总估计所删去的文字中大概主要是些较为色情的描写,更有“红学”家考据出其间有“更衣”、“遗簪’等细节,但我以为还有至关紧要的东西,即秦可卿真实出身的揭秘。
贾珍看来对秦可卿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玩弄,他对她确有深厚的感情,甚至秦可卿死后他有“恨不能代死”的想法,这就派生出了一个问题:贾珍是什么时候爱上秦可卿的?是在秦可卿正式嫁给贾蓉之前,还是之后?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谜。我猜想谜底在那被删去的两千多字中本是已亮出来了的。
12.删去重要情节后只好“打补丁”
由于对“淫丧天香楼”的情节作了伤筋动骨的删除,已写成的书稿必须再加整理,以求补上由于重大删除形成的“窟窿”这对于曹雪芹这样的天才,也洵非易事。俞平伯先生早就考证出,为了把秦可卿之死说成不是上吊死而是病死,不得不在那之前好几回书中含混了时间的过渡,又不得不既写到她死讯传出后“彼时合家皆知,无不纳罕,都有些疑心”却又似乎一切正常,既删去了关于秦可卿真实身份的揭秘,又不能丝毫不交代她的来历,于是便到第八回末尾加了一段从养生堂抱来之类的看似明确却更含糊的文字,实际是打了一个“补丁”故作狡狯,成云断山岭之势,弄得后来的读者越加好奇,也越加迷惑。
13.脂砚斋“命芹溪删去”的更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说是因为秦可卿有托梦之事“其言其意则令人悲切感服”所以不再让她“当众出丑”放她一马,把她与公公乱搞的情节删去,其实,恐怕还有更重要的原因。什么原因?曹雪芹在脂砚斋协助下写作红楼梦(当时叫石头记),早定下一条宗旨,并借“空空道人”之口在书中明文标出“毫不干涉时世”实际上并不是丝毫不涉,比如为秦可卿买棺木时写到“义忠亲王老千岁”“坏了事”便已有影射朝政之嫌,但片言只语,尚好蒙混,倘是一段明显的文字,那就很难躲过致密的文网了,所以为不惹麻烦计,还是删去为妙。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早期雏形还叫过风月宝鉴,脂砚斋对性描写,应该说有着较开放的态度,关于贾瑞的种种描写,关于贾琏与鲍二家的、与灯姑娘的描写,他都并未建议曹雪芹删去,而秦可卿的“淫丧天香楼”已画进“册子”写好判词并写定了好事终曲子,他还是要曹雪芹四五叶地往下删,那劝告,恐怕就不仅仅是出于对性描写的过多过露吧?
14.曹雪芹父亲曹为何替塞思黑偷藏金狮子?
红楼梦当然并不是曹雪芹的自传,贾家的故事也绝不是曹家历史的敷演,但红楼梦里当然熔铸着曹雪芹的身世感受。
1728年,雍正六年,曹家终于败落,直接的原因之一,是查出曹雪芹父亲曹替雍正的政敌塞思黑(雍正之九弟允禟,塞思黑据说是“猪”的意思,是雍正给他改的“名字”;另一政敌八弟允禩被改叫阿其那,据说是“狗”的意思)藏匿了寄顿他家的一对“本身连座共高五尺六寸”的金狮子。允禟明明已经失势,逾制私铸的金狮子明明是一种标志着夺权野心的东西,曹为什么肯敢于替其藏匿?除了种种复杂因素之外,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恐怕就是在那权力斗争波诡云谲、前景时常变得模糊难测的情况下,曹这样的人物总想在表面忠诚于当今最高统治者的前提下,再向一个或几个方面投注政治储蓄金,这样一旦政局发生突变,便可以不至于跟着倾覆,甚至还可以收取高额政治利息。当然,风险是很大的。但那时类似他那样的官吏几乎人人都在搞那么一套,都是两面派或三面派、四面派乃至八面派。
金银财物可以帮着寄顿,藏匿,人呢?特别是刚落生不久尚未引起人们格外注意甚至不及登入户籍的婴儿呢?难道不可以表面上送往养生堂,表面上托付给有瓜葛的不引人注意的、处于权力斗争漩涡之外的如营缮郎之类的小官吏抱去收养,而实际上却在大家庭的隐蔽角落中加以收留、教养,待到时来运转时,再予曝光吗?
事实上,雍、乾两朝交替后,政局就发生许多微妙的甚至是相当明显的变化,曹家也一
度从灾难中缓过气来,达到过短暂的中兴。倘若政局的变化不是雍正的儿子乾隆当上了皇帝,而是塞思黑活了下来并登上宝座,那曹家仅凭为其藏匿金狮子一事,不就能大受宠信吗?如果所藏不仅是金狮子更是活人,比如说塞思黑的女儿,那就恐怕不止是家道中兴,而是要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了!
但对这一类的事情,即使在小说中极为艺术化地极尽含蓄之能事地加以影射,也是非常危险的。
“天机”还是不要泄露的好。
15.秦可卿出身的谜底可以大胆地猜一猜了
她出身不仅不寒微,而且竟是相当地高贵,甚至有着类似北静王那样的血缘。
但在皇族内部的权力斗争中,她的父母家族一度遭到惨败。她和她的一个兄弟不得不以送往养生堂的弃婴方式隐匿他们的真实血统和身份。
贾府同她的父母家族有着非同一般的深层关系,故而在她和她的兄弟遭此巨变时决计帮助他们的家族将他们保存并藏匿起来。
贾府没有道理直接出面到养生堂抱养别人“弃婴”必须寻找一个合适的人物扮演此种角色。
贾府找到了秦业。可能秦业曾得到过贾府的某些好处(营缮郎不难从贾府那样的大府第的扩建修葺工程中得到油水,而贾府与营缮郎之类的用得着的小官有瓜葛,也很正常),他当时恰好壮年无儿女,又不引人注意,到养生堂抱养一对儿女在世人眼中不至引出太多的訾议。
那一对儿女,儿子可能确实因病死去,就只留下了秦可卿,而秦可卿也并没有在他家呆多久,就被贾府接走了,安排在一处有大家气象的环境中加以调教,说不定就一直在宁国府中当童养媳,似亲生女儿一般地养着。
贾敬的出家修道,同被上层权力斗争吓破了胆、寒透了心有关,因而采取了逃避的态度。收养秦可卿的决策也许是贾代善作出的。贾代善死后,贾母始终秉承贯彻这一意志,所以后来视秦可卿为“重孙媳中第一个得意之人”
也许贾母曾有过将秦可卿许配给嫡孙的考虑,但贾琏、贾珠成年后都另有更相当的女子可娶,年龄也比秦可卿大得较多,而宝玉又出生得太晚,最后形成的局面是贾蓉最合适(据书上交代,贾蓉当年大约十六七岁,而秦可卿似比他还稍长,有近二十岁的样子)。
但在收养秦可卿的过程中,贾珍爱上了这个渐显绝顶秀色的美人。贾珍不是在秦可卿嫁给贾蓉之后才爱上她的。贾珍早就对“有女初长成”的秦可卿垂涎三尺了。
秦可卿懂事后也就知道了自己的真实血统,因此她心理上丝毫没有自卑自抑的因素。她甚至知道贾母等人一度对她与贾宝玉关系的考虑,因此她对贾宝玉有引诱之举并处之坦然,也就无足怪了。
“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秦可卿确实是一个“性解放”的先驱,她引诱过尚处浑沌状态的贾宝玉,她似乎也并不讨厌她的丈夫贾蓉,但她也确实还爱着她的公公贾珍。如果我们对今人曹禺雷雨中周萍与繁漪的乱伦恋可以理解甚至谅解的话,那么,似乎也不一定完全站到同焦大一样的立场上,对贾珍和秦可卿的恋情那么样地不愿作出一定程度的理性分析。
秦可卿成人后同自己家族中的一些残余分子可能取得一些联系,因而能总结出一些大家族彻底覆灭的惨痛教训和一些得以喘息延续乃至起复中兴的经验,这便是她临死前向凤姐托梦的依据。
红楼梦开始后的故事背景,可能是秦可卿真实出身的那个家族已摆脱了原有的政治阴影,甚而已逐渐给贾府前此进行的政治投资带来了政治利润,虽尚不到公开曝光的程度,对外仍称是秦业之女,实际上已是贾府中兴的一大关键人物,所以贾母等人才那么宠爱她,而下人们见此情状,纵使不明真相,也就都必然随之对她恭顺有加,她又偏善于娱上欢下,故而成为贾府内最富魅力的一大红人。
谁知偏在这时发生了“天香楼事件”她的猝死,给贾府带来了强烈的震动“造衅开端实在宁”“家事消亡首罪宁”都是指她的死,堵死了通过宁国府向她真实的家族背景那边讨取更多更大的政治利润的可能。这对于整个贾氏家族来说,损失是太惨重了“养兵千日”竟不到“用兵一时”便兵死而阵散。所以秦可卿丧事之隆重铺张,并不全是因为贾珍个人对她的露骨的感情因素使然。
秦可卿,据前人分析,谐音为“情可轻”倘若秦可卿不是那么“性解放”或贾珍不是那样的一匹超级色狼,也许还不至于因“情既相逢必主淫”而导致“箕裘颓堕”的糟糕后果。但这是“宿孽”似乎也无可奈何。至于“兼美”未必是因为她“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其喻意倒恐怕是指贾府这样秘密地收养了她,于她的真实家族背景和贾府双方,都是美事吧。
秦可卿卧房中所挂的唐伯虎手笔海棠春睡图和宋学士秦太虚的对联,大概都是她自己家族的遗物,而非贾家固有的珍藏。“海棠春睡”以往都只从淫意上解,其实红楼梦中一再用海棠的枯荣来作为家族衰败复兴的象征,则“海棠春睡”正象征着“否”快达于极点、“泰”虽仍在沉睡中但可望开始苏醒。对联的上联“嫩寒锁梦因春冷”意味着政治气候尚还未臻温暖,但下联的“芳气袭人是酒香”则暗喻着好时将返,可举杯相庆。
天香楼上的一场戏,当不仅是“皮肤滥淫”也许贾珍在情而忘形之中,坦白陈述了打小将她调理大还有着明确的政治投机用意,而引起了秦可卿的极度悲怆,再加上瑞珠、宝珠的添乱,这才导致了她的愤而自杀。倘真有这样的情节,那脂砚斋下命令让曹雪芹删去,实在是太有必要了:你这不是自己往网里撞么?
也许,这样一些猜测,全经不起“红学”家的厉声呵斥,但建议普通的读者以我这样的“谜底”为前提,再把书中有关秦可卿的情节通读一遍,我想,恐怕还真可以把原来读不通的地方都读通哩!
悔淫惭浪、劝人改邪归正的话,倒差不多,可偏她有这样宽的心胸,这样大的口气,可见她并非真是那样的一个清寒出身,她托梦的口吻,俨然“天人”的声气,与她的姐姐警幻仙姑的口气相仿,这只能让我们的思路转向这样一条胡同——秦可卿的真实出身,是一个甚至比荣宁二府还要富贵的门第,但因没能趁富贵之时在祖茔附近多置田庄房舍,结果“有了罪”一切财产都入了官,连她的真实身份,也不得不隐匿起来,而佯称是养生堂的弃婴,佯装是什么营缮郎的女儿!
9.北静王为何来祭秦可卿而未见出祭贾敬?
秦可卿死后,丧事办得如此隆重铺张,固然可以从贾珍与之的特殊情感关系上加以解释;但你自家办得如此隆重铺张,别人家却并不一定也随之相应看重;就贾府而言,老祖宗一辈尚在,秦可卿不过是个重孙媳妇,贾蓉临时抱佛脚地捐了个身份,也不过是“防护内廷紫禁道御前侍卫龙禁尉”而已,然而来送殡路祭的,却一个比一个有身份,一个比一个规格高,连“现今北静王水溶”也“不以王位自居,上日也曾探丧上祭,如今又设路奠,命麾下各官在此伺候。自己五更入朝,公事一毕,便换了素服,坐大轿鸣锣张伞而来”
或者可以这样解释:北静王与贾府关系非同一般,世交之谊,礼当如此。
但奇怪的是宁国府的最高家长贾敬服食金丹宾天时,连天子都亲自过问了此事,那丧事却远比不了其孙媳秦可卿排场,当时贾府并未势败,因元春的荫庇,正更兴隆,不知为何却大有草草了结之态,尽管出殡那天也还“丧仪焜燿宾客如云,自铁槛寺至宁府,夹路看的何止数万人”却不见有北静王水溶的一隙身影。世交之谊,为何施之于一个重孙媳妇如此之浓,施之于一个长房家长却如此之淡?
这也是一个谜。
10.秦可卿的棺材又泄露了一丝消息
秦可卿死后,贾珍“恣意奢华”“看板时,几副杉木板皆不中用”结果是薛蟠送来了一副板“叫作什么樯木,出在潢海铁网山上,作了棺材,万年不坏原系义忠亲王老
千岁要的,因他坏了事,就不曾拿去”那樯木板“帮底皆厚八寸,纹若槟榔,味若檀麝,以手扣之,玎珰如金玉”薛蟠称“拿一千两银子来,只怕也没处买去”当时贾政劝了一下:“此物恐非常人可享者,殓以上等杉木也就是了。”贾珍不听。
过去读这一细节,只觉得作者在揭示贾珍对秦可卿的特殊情感,同时暴露豪门贵族的奢靡,却忽略了也许还有另一层深意:贾政说“此物恐非常人所享者”而偏偏表面上出身于养生堂、小官员的血统不明、门第寒微的秦可卿,却公然享用了——这暗示着,秦可卿的出身,她浑身中流动过的血液,恰与未坏事的“义忠亲王老千岁”那般尊贵,她躺进那樯木棺材之中,是适得其所!
11.曹雪芹写成又删去的四五叶中究竟有何秘密?
众所周知,曹雪芹原来所写的第十三回,回目中标出“秦可卿淫丧天香楼”字样,大概详写了她与贾珍在天香楼上乱伦的情形,而这一偷情偏偏被丫环瑞珠和宝珠撞见(后来瑞珠触柱而亡,宝珠甘以秦可卿“义女”身份自行未嫁女之礼“引丧驾灵,十分哀苦”并到铁槛寺守灵后“执意不肯回家”决心永缄其口,只求免死,这些现在书中都仍加保留),所以导致了“画梁春尽落香尘”的悲剧结局。但与曹雪芹关系极为密切的脂砚斋干预了曹雪芹的创作,他后来在批语中说:“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作者用史笔也。老朽因有魂托凤姐贾家后事二件,嫡(岂?)是安富尊荣坐享人能想得到处,其事虽未漏,其言其意则令人悲切感服,姑赦之,因命芹溪删去。”删了多少呢?他又在一处眉批中说:“此回只十叶,因删去天香楼一节,少却四五叶也。”按最保守的估计,怎么也删去了两千多字。以曹雪芹的叙述文体,两千字中往往密聚着极大的信息量。以往一般读者总估计所删去的文字中大概主要是些较为色情的描写,更有“红学”家考据出其间有“更衣”、“遗簪’等细节,但我以为还有至关紧要的东西,即秦可卿真实出身的揭秘。
贾珍看来对秦可卿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玩弄,他对她确有深厚的感情,甚至秦可卿死后他有“恨不能代死”的想法,这就派生出了一个问题:贾珍是什么时候爱上秦可卿的?是在秦可卿正式嫁给贾蓉之前,还是之后?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谜。我猜想谜底在那被删去的两千多字中本是已亮出来了的。
12.删去重要情节后只好“打补丁”
由于对“淫丧天香楼”的情节作了伤筋动骨的删除,已写成的书稿必须再加整理,以求补上由于重大删除形成的“窟窿”这对于曹雪芹这样的天才,也洵非易事。俞平伯先生早就考证出,为了把秦可卿之死说成不是上吊死而是病死,不得不在那之前好几回书中含混了时间的过渡,又不得不既写到她死讯传出后“彼时合家皆知,无不纳罕,都有些疑心”却又似乎一切正常,既删去了关于秦可卿真实身份的揭秘,又不能丝毫不交代她的来历,于是便到第八回末尾加了一段从养生堂抱来之类的看似明确却更含糊的文字,实际是打了一个“补丁”故作狡狯,成云断山岭之势,弄得后来的读者越加好奇,也越加迷惑。
13.脂砚斋“命芹溪删去”的更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说是因为秦可卿有托梦之事“其言其意则令人悲切感服”所以不再让她“当众出丑”放她一马,把她与公公乱搞的情节删去,其实,恐怕还有更重要的原因。什么原因?曹雪芹在脂砚斋协助下写作红楼梦(当时叫石头记),早定下一条宗旨,并借“空空道人”之口在书中明文标出“毫不干涉时世”实际上并不是丝毫不涉,比如为秦可卿买棺木时写到“义忠亲王老千岁”“坏了事”便已有影射朝政之嫌,但片言只语,尚好蒙混,倘是一段明显的文字,那就很难躲过致密的文网了,所以为不惹麻烦计,还是删去为妙。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早期雏形还叫过风月宝鉴,脂砚斋对性描写,应该说有着较开放的态度,关于贾瑞的种种描写,关于贾琏与鲍二家的、与灯姑娘的描写,他都并未建议曹雪芹删去,而秦可卿的“淫丧天香楼”已画进“册子”写好判词并写定了好事终曲子,他还是要曹雪芹四五叶地往下删,那劝告,恐怕就不仅仅是出于对性描写的过多过露吧?
14.曹雪芹父亲曹为何替塞思黑偷藏金狮子?
红楼梦当然并不是曹雪芹的自传,贾家的故事也绝不是曹家历史的敷演,但红楼梦里当然熔铸着曹雪芹的身世感受。
1728年,雍正六年,曹家终于败落,直接的原因之一,是查出曹雪芹父亲曹替雍正的政敌塞思黑(雍正之九弟允禟,塞思黑据说是“猪”的意思,是雍正给他改的“名字”;另一政敌八弟允禩被改叫阿其那,据说是“狗”的意思)藏匿了寄顿他家的一对“本身连座共高五尺六寸”的金狮子。允禟明明已经失势,逾制私铸的金狮子明明是一种标志着夺权野心的东西,曹为什么肯敢于替其藏匿?除了种种复杂因素之外,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恐怕就是在那权力斗争波诡云谲、前景时常变得模糊难测的情况下,曹这样的人物总想在表面忠诚于当今最高统治者的前提下,再向一个或几个方面投注政治储蓄金,这样一旦政局发生突变,便可以不至于跟着倾覆,甚至还可以收取高额政治利息。当然,风险是很大的。但那时类似他那样的官吏几乎人人都在搞那么一套,都是两面派或三面派、四面派乃至八面派。
金银财物可以帮着寄顿,藏匿,人呢?特别是刚落生不久尚未引起人们格外注意甚至不及登入户籍的婴儿呢?难道不可以表面上送往养生堂,表面上托付给有瓜葛的不引人注意的、处于权力斗争漩涡之外的如营缮郎之类的小官吏抱去收养,而实际上却在大家庭的隐蔽角落中加以收留、教养,待到时来运转时,再予曝光吗?
事实上,雍、乾两朝交替后,政局就发生许多微妙的甚至是相当明显的变化,曹家也一
度从灾难中缓过气来,达到过短暂的中兴。倘若政局的变化不是雍正的儿子乾隆当上了皇帝,而是塞思黑活了下来并登上宝座,那曹家仅凭为其藏匿金狮子一事,不就能大受宠信吗?如果所藏不仅是金狮子更是活人,比如说塞思黑的女儿,那就恐怕不止是家道中兴,而是要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了!
但对这一类的事情,即使在小说中极为艺术化地极尽含蓄之能事地加以影射,也是非常危险的。
“天机”还是不要泄露的好。
15.秦可卿出身的谜底可以大胆地猜一猜了
她出身不仅不寒微,而且竟是相当地高贵,甚至有着类似北静王那样的血缘。
但在皇族内部的权力斗争中,她的父母家族一度遭到惨败。她和她的一个兄弟不得不以送往养生堂的弃婴方式隐匿他们的真实血统和身份。
贾府同她的父母家族有着非同一般的深层关系,故而在她和她的兄弟遭此巨变时决计帮助他们的家族将他们保存并藏匿起来。
贾府没有道理直接出面到养生堂抱养别人“弃婴”必须寻找一个合适的人物扮演此种角色。
贾府找到了秦业。可能秦业曾得到过贾府的某些好处(营缮郎不难从贾府那样的大府第的扩建修葺工程中得到油水,而贾府与营缮郎之类的用得着的小官有瓜葛,也很正常),他当时恰好壮年无儿女,又不引人注意,到养生堂抱养一对儿女在世人眼中不至引出太多的訾议。
那一对儿女,儿子可能确实因病死去,就只留下了秦可卿,而秦可卿也并没有在他家呆多久,就被贾府接走了,安排在一处有大家气象的环境中加以调教,说不定就一直在宁国府中当童养媳,似亲生女儿一般地养着。
贾敬的出家修道,同被上层权力斗争吓破了胆、寒透了心有关,因而采取了逃避的态度。收养秦可卿的决策也许是贾代善作出的。贾代善死后,贾母始终秉承贯彻这一意志,所以后来视秦可卿为“重孙媳中第一个得意之人”
也许贾母曾有过将秦可卿许配给嫡孙的考虑,但贾琏、贾珠成年后都另有更相当的女子可娶,年龄也比秦可卿大得较多,而宝玉又出生得太晚,最后形成的局面是贾蓉最合适(据书上交代,贾蓉当年大约十六七岁,而秦可卿似比他还稍长,有近二十岁的样子)。
但在收养秦可卿的过程中,贾珍爱上了这个渐显绝顶秀色的美人。贾珍不是在秦可卿嫁给贾蓉之后才爱上她的。贾珍早就对“有女初长成”的秦可卿垂涎三尺了。
秦可卿懂事后也就知道了自己的真实血统,因此她心理上丝毫没有自卑自抑的因素。她甚至知道贾母等人一度对她与贾宝玉关系的考虑,因此她对贾宝玉有引诱之举并处之坦然,也就无足怪了。
“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秦可卿确实是一个“性解放”的先驱,她引诱过尚处浑沌状态的贾宝玉,她似乎也并不讨厌她的丈夫贾蓉,但她也确实还爱着她的公公贾珍。如果我们对今人曹禺雷雨中周萍与繁漪的乱伦恋可以理解甚至谅解的话,那么,似乎也不一定完全站到同焦大一样的立场上,对贾珍和秦可卿的恋情那么样地不愿作出一定程度的理性分析。
秦可卿成人后同自己家族中的一些残余分子可能取得一些联系,因而能总结出一些大家族彻底覆灭的惨痛教训和一些得以喘息延续乃至起复中兴的经验,这便是她临死前向凤姐托梦的依据。
红楼梦开始后的故事背景,可能是秦可卿真实出身的那个家族已摆脱了原有的政治阴影,甚而已逐渐给贾府前此进行的政治投资带来了政治利润,虽尚不到公开曝光的程度,对外仍称是秦业之女,实际上已是贾府中兴的一大关键人物,所以贾母等人才那么宠爱她,而下人们见此情状,纵使不明真相,也就都必然随之对她恭顺有加,她又偏善于娱上欢下,故而成为贾府内最富魅力的一大红人。
谁知偏在这时发生了“天香楼事件”她的猝死,给贾府带来了强烈的震动“造衅开端实在宁”“家事消亡首罪宁”都是指她的死,堵死了通过宁国府向她真实的家族背景那边讨取更多更大的政治利润的可能。这对于整个贾氏家族来说,损失是太惨重了“养兵千日”竟不到“用兵一时”便兵死而阵散。所以秦可卿丧事之隆重铺张,并不全是因为贾珍个人对她的露骨的感情因素使然。
秦可卿,据前人分析,谐音为“情可轻”倘若秦可卿不是那么“性解放”或贾珍不是那样的一匹超级色狼,也许还不至于因“情既相逢必主淫”而导致“箕裘颓堕”的糟糕后果。但这是“宿孽”似乎也无可奈何。至于“兼美”未必是因为她“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其喻意倒恐怕是指贾府这样秘密地收养了她,于她的真实家族背景和贾府双方,都是美事吧。
秦可卿卧房中所挂的唐伯虎手笔海棠春睡图和宋学士秦太虚的对联,大概都是她自己家族的遗物,而非贾家固有的珍藏。“海棠春睡”以往都只从淫意上解,其实红楼梦中一再用海棠的枯荣来作为家族衰败复兴的象征,则“海棠春睡”正象征着“否”快达于极点、“泰”虽仍在沉睡中但可望开始苏醒。对联的上联“嫩寒锁梦因春冷”意味着政治气候尚还未臻温暖,但下联的“芳气袭人是酒香”则暗喻着好时将返,可举杯相庆。
天香楼上的一场戏,当不仅是“皮肤滥淫”也许贾珍在情而忘形之中,坦白陈述了打小将她调理大还有着明确的政治投机用意,而引起了秦可卿的极度悲怆,再加上瑞珠、宝珠的添乱,这才导致了她的愤而自杀。倘真有这样的情节,那脂砚斋下命令让曹雪芹删去,实在是太有必要了:你这不是自己往网里撞么?
也许,这样一些猜测,全经不起“红学”家的厉声呵斥,但建议普通的读者以我这样的“谜底”为前提,再把书中有关秦可卿的情节通读一遍,我想,恐怕还真可以把原来读不通的地方都读通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