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小说网 www.jdxs.cc,邪皇无悔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峚山。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其原沸沸汤汤,黄帝是食是飨。”庄子多记黄帝访道、论道事,在宥篇记黄帝去崆峒山问道于广成子,广成子教以“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女神将守形,形乃长生。”徐无鬼篇记黄帝去具茨之山访大隗君,路遇牧马童子教以治天下之道,曰:“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知北游记黄帝讲道的话,曰:“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又称:“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也。”大宗师篇说:“夫道,有情有性,无为无形,黄帝得之,以登云天。”秦汉方士更以黄帝为帝王成仙的样板,鼓动秦皇、汉武以之为楷模修炼长生。李少君对汉武帝说:“祠灶则致物,致物而丹沙可化为黄金,黄金成以为饮食器则益寿,益寿而海中蓬莱仙者乃可见,见之以封禅则不死,黄帝是也。”公孙卿更编造了一个有名的黄帝鼎湖升天的神话,曰:“黄帝且战且学仙,百余岁然后得与神通。”“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髯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可以说,历战国至汉初,黄帝基本上已具有帝王兼仙人的形象。
道教在形成初期,人们称其前身为黄老道,视黄帝与老子同为道教的祖师。张陵创立五斗米道,独尊老子为教祖,而尊黄帝为古仙人。由此遂被沿袭。所以此后道书仍然以黄帝为古仙人继续进行增饰。葛洪抱朴子内篇微旨云:“黄老玄圣,深识独见,开秘文于名山,受仙经于神人,蹶埃尘以遣累,凌大遐以高跻,金石不能与之齐坚,龟鹤不足与之等寿。”同书辩问篇夸说黄帝是自古以来唯一的治世而兼得道的圣人,曰:“俗所谓圣人者,皆治世之圣人,非得道之圣人,得道之圣人,则黄老是也。治世之圣人,则周孔是也。
黄帝先治世而后登仙,此是偶有能兼之才者也。”极言篇则历叙黄帝遍历名山、访真问道、以至最后得道升天的故事。
略云:“昔黄帝生而能言,役使百灵,可谓天授自然之体也,犹复不能端坐而得道。故陟王屋而受丹经,到鼎湖而飞流珠,登崆峒而问广成,之具茨而事大隗,适东岱而奉中黄,入金谷而咨涓子,论道养则资玄、素二女,精推步而访山稽、力牧,讲占候则询风后,著体诊则受雷岐,审攻战则纳五音之策,穷神奸则记白泽之辞,相地理则书青乌之说,救伤残则缀金冶之术。故能毕该秘要,穷道尽真,遂升龙以高跻,与天地乎罔极也。”南北朝至隋唐间,续有史籍增益黄帝成仙事迹。泰一杂子曰:“黄帝诣峨眉见天真皇人,拜之玉堂,曰:敢问何为三一之道?皇人曰:而既己君统矣,又咨三一,无乃朗抗乎?圣人欲治天下,必先身之立权以聚财,葵财以施智,因智以制义,由义以出信,仗信以著众,用众以行仁,安仁以辅道,迪道以保教,善教以政俗,制礼以定情,原情以道性,复性以一德,成德以叙命,和命以安生,而天下自尔治,万物自尔得,神志不劳,而真一定矣。”黄帝内传又模仿穆天子传汉武帝内传,编造西王母向黄帝讲道、授图像的故事,曰:“王母授帝七昧之术。帝曰:何谓七昧?王母曰:目昧即不明,耳昧即不聪,口昧即不爽,鼻昧即不通,手昧即不固,足昧即不正,心昧即不真。但心不乱即真矣,目不昧即明矣,耳不昧即聪矣,是知七昧其要在一,一之稍昧,六昧俱塞,则一身不治,近于死也。”又曰:“王母饮帝以碧霞之浆,赤精之果,因授帝白玉像五躯,曰:此则元始天尊之真容也。又授帝二仪本形图,还丹十九首。帝乃作礼,置于高观之上,亲自供养,后妃臣妾莫得睹之。其观上常有异色云气,奇香闻数百步,时人谓之道观,道观之号自此始也。”云笈七签卷三道教所起又称黄帝是灵宝经的传人,曰:“今传灵宝经者,则是天真皇人于峨眉山授于轩辕黄帝。”唐僖宗广明二年(881),王瓘对诸书所记黄帝修道事进行整理,成广黄帝本行记,是黄帝修道成仙的系统总结,称:“黄帝以天下既理,乃寻真访隐,问道求仙,”于是历访诸山问道,最后道成“有黄龙垂胡髯迎帝,帝乘龙天。”道教奉黄帝为古仙人,陶弘景真灵位业图称之为“玄圃真人轩辕黄帝”列于第三中位太极金阙帝君之下的左位。道士多托黄帝之名以著书,现道藏除收医书古籍黄帝内经外,托名黄帝之阴符经是其最著名者。托名黄帝的方术书则更多,如述外丹术的有黄帝九鼎神丹经诀;论占卜的有黄帝龙首经黄帝金匮玉衡经黄帝宅经;论选择嫁娶吉日的有黄帝授三子玄女经;论杂法仙术的有黄帝太乙八门入式诀黄帝太一八门入式秘诀黄帝太一八门逆顺生死诀等。
旧时一些地区尝建黄帝庙或轩辕庙,多以之为古仙而奉祀之。山西通志载有多处黄帝庙,其“一在曲沃县城中,明正统间里人掘地得古碑,其阴赞文曰:‘道德巍巍,声教溶溶,与天地久,亿万无穷。’因立庙。”河南、陕西等地亦有黄帝庙,河南通志云:“黄帝庙有二,一在宜阳县西,一在阌乡县东南,世传轩辕黄帝铸鼎于此,故立庙焉。”ak道教宫观中尝有黄帝殿、轩辕祠。如四川青城山常道观既有三皇殿祀伏羲、神农、黄帝,又有轩辕祠专祀黄帝。
黄帝三百年的传说。宰我从荣伊听到,问孔子,孔子也不信,他回答是黄帝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得其利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所以说300年。(大戴礼记.卷七.五帝德)其实黄帝也是一个部落联盟,据春秋命历序说一共传10世,1520年(易纬稽览图年数同),周武王时封黄帝后代于祝。
[编辑本段]九、“道教所述黄帝”
道教所指称的黄帝大致有五种情况:一是中央央元灵元君;二是中央黄帝;三是日中黄帝;四是中岳黄帝;五是历史传说人物黄帝。这里所说的便是历史传说人物黄帝。
黄帝,一说姓姬,号轩辕氏。帝王世纪:“黄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日附宝。”“附宝见大电光绕北斗枢,星照都野,感而有孕,孕二十五月,生黄帝于寿丘。”二说姓公孙。云笈七羲轩辕黄帝:“轩辕黄帝姓公孙,有熊国少典之次子也。”称西王母遣女传阴符经三百言及兵符、图策等而战胜蚩尤“黄帝以天下既理,物用俱备,乃寻真访隐,冀获长生久视。”
其实黄帝是中华民族古代领袖中最杰出的一位。相传古代帝王,如尧、舜、禹及夏、商、周三代首领均为黄帝的后裔。黄帝曾居住在涿鹿,曾联合炎帝族打败了九黎族。其后黄帝与炎帝发生冲突,黄帝战胜炎帝而定居中原,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基础,故黄帝被公认为中华民族的始祖。据史记封禅书和云笈七签轩辕黄帝记载:黄帝且战且学仙,常游天下名山与神相会,修五城十二楼以候神人,百余岁得;神通,于荆山铸宝鼎成功即有龙垂胡髯以迎之“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他还“登崆峒山见广成子问至道”“东到青丘山见紫府先生受三皇内文”“南至青城山谒中黄丈人”“登云台山见宁先生受龙跷经”问正一之道”又“练石于缙云台”“合符瑞于釜山,得不死之道”黄帝飞升后,为“太一君”后来“享之列为五帝之中方君也”台之为中国历史传说之“五帝”
黄帝最初的神职盖为雷神。春秋台诚图称黄帝起于雷电,并说:“轩辕,主雷雨之神。”然黄帝以雷神崛起后又为中央天帝,位为最尊。淮南子天文训:“东方木也,其帝太嗥,其佐句芒,执归而治春;南方火也,其帝炎帝,其佐朱明(祝融),执衡而牿夏;中央土也,其帝黄帝;西方金也,其帝少昊,其佐蓐收,执矩而治秋;北方水也,其帝颛顼,其佐玄冥(禺疆),执权而治冬。”这和苗族古歌说他们祖先“格蚩耶老”(可能是蚩尤)的对手是雷公是一致。大概黄帝最初和风伯等都是神农氏诸侯,担任雷的巫帅。
目前:道教有许多经书传于黄帝,如黄帝九鼎神丹经、黄帝内经、龙虎经、阴符经等。真灵位业图中,排列神仙位次,称他为“星圃真人轩辕呈帝”列在第三神阶的左位。
[编辑本段]十、“陵寝”
在陕西省的桥山、河南灵宝均有黄帝陵,相传黄帝年老时铸鼎乘龙升天,臣子放箭阻拦,龙被射伤,飞过桥国时降下休息,黄帝被桥国人拉下一只靴子,埋葬于此。
黄帝衣冠地黄帝陵相传是中华民族的始祖玄远黄帝的陵园,它位于黄陵县城北的桥山顶上。
黄帝陵区约4平方公里,山水环抱,林木葱郁。参观者到达桥山山顶,首先看见路立的一块石碑,上刻“文武百官到此下马”陵前有一座祭亭,亭中央立一高大石碑,碑上刻有“黄帝陵”3个大字。祭亭后面又有一块石碑,上书“桥山龙驭”4字。再后面便是黄帝陵,黄帝陵位于山顶正中,面向南,陵冢高约4米,周长约50米,陵前40米处有一约20米高台,其旁一石碑上书有“汉武仙台”四字,系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刘彻巡游朔方归来时,祭奠黄帝,祈仙求神时所筑。
黄陵下的轩辕庙里面尚有一些建筑、古柏和石碑等文物,跨进庙门,左边有一棵巨大的柏树。相传此柏为黄帝亲手所植,故称“黄帝手植柏”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大殿雄伟壮丽,门额上悬挂有“人文初祖”四字大匾。大殿中间有富丽堂皇的黄帝牌位,其周围殿墙下还有一些陈列品。
在全国许多地方,都有据说与黄帝有关的遗迹,黄皇陵也有多处,但今陕西省陵县的黄帝陵和黄帝庙已逐渐成为人们拜祭黄帝的中心。史记上说黄帝崩,葬桥山。黄帝陵掩映在参天古柏之中,肃穆幽深。“桥山龙驭”四字碑立于陵前。这里还有一个故事,史记封禅书上说,黄帝从首山采了铜,在荆山湖边铸了一口大鼎,这时有天龙下界,垂下胡须迎请黄帝上天。黄帝跨上龙背后,许多大臣和宫女也爬了上去,没有爬上去的便死抓住龙须,结果龙须被拔掉了,而且还把黄帝的一只弓也晃落下来。这样,此处被称作鼎湖,上了天的黄帝被叫作鼎湖龙,落下的弓叫乌号。有诗云“当年龙髯攀无计,此日桥山景更清”说的就是这回事。
虽然黄帝是传说中的人物,但从古至今所有华夏子孙都把他当作华夏文明的始祖来对待。
黄帝陵坐落在陕西省延安南部的黄陵县,是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陵墓的所在地。这里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是著名的游览地。传说黄帝生于河南新郑,逝世于河南荆山,葬在陕西桥山。桥山位于黄陵县城北1公里。陵冢在桥山之巅桥山有沮水环绕,群山环抱,古柏参天,有大路可通山顶直至陵前。山顶立一石碑,名为下马石,上“文武百官到此下马”字样。古代凡祭陵者,均须在此下马,步行至陵前,陵前有一祭亭,亭中立一高大石碑,上有郭沫若题“黄帝陵”在三个大字。祭亭后面又有一块石碑,上书“桥山龙双”四字。黄帝陵冢在山顶平台的中央,陵冢高3。6米,周长48米,有砖砌花护围。四周古柏成林,幽静深邃。历代政府对保护黄陵古柏都很重视。宋、元、明、清都有保护黄陵的指示或通令。据黄陵县志记载,桥山柏林约4平方公里,共63000余株。轩辕庙里的柏树之王在桥山脚下,有轩辕庙一座。轩辕庙院面积约10亩。院内有古柏14棵,右侧有一株古柏特别粗树枝像虬龙在空中盘绕,一部分树根露在地面上,叶子四季不衰,层层密密,像个巨大的绿伞,相传为轩辕氏所手植,距今5000多年。树旁有一碑楼,内嵌石碑一块,上写:“此柏高五十八市尺,下围三十一市尺,中围十九市尺,上围六市尺,为群柏之冠。相伟是轩辕黄帝手,距今约有五拮余年。谚云:‘七楼八擤半,圪里圪瘩不上算,’即指此柏。”据说,不久前对此树重测了一次,下围已达到三十市尺,有人下,此柏是目前全国最大的株,称为“柏树之王”庙院里有历代重修轩辕庙的碑记和祭文石,共46通。庙院最后边是大殿,上悬“人文初祖”金字匾额,殿内正中置牌位,上书“轩辕黄帝之位”6字。据说全国共有黄帝陵七处,甘肃、河南、山东、河北等地都有黄帝陵,但只有桥山的黄陵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国后,人民政府对保坊黄帝陵十分重视,多次进行整修,并扩展道路,增建文物陈列室及服务设施。每年来此参观游览,上山拜谒黄帝陵的人越来越多。
据河北省涿鹿县志第539页古遗迹、文物篇载:桥山位于今涿鹿城东南20公里处,以山顶天然形成的拱形石桥而得名,海拔918米。史载“黄帝崩,葬桥山,”即是指这里,现存有黄帝庙遗址。桥山南侧有一大方石,传说是黄帝下棋的棋盘,故当地人称棋盘石。另有,黄帝城(轩辕城)、蚩尤三寨、阪泉、蚩尤泉、定车台、八卦村、黄帝泉、蚩尤坟、蚩尤血染山、土塔等遗迹遗址记载。以及涿鹿地名考,涿鹿桥山地名考,阪泉地名考、郦道元故里考的详细记述。
“妃室子孙”传说中黄帝的正妃是嫘祖,次妃为方雷氏,彤鱼氏和嫫母。黄帝有四妃十嫔。正妃为西陵氏,名嫘祖,她亲自栽桑养蚕,教民纺织,人称她为“先蚕”次妃为方雷氏,名女节。又次妃为彤鱼氏。最次妃名嫫母,长相丑陋,但德行高尚,深受黄帝的敬重。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十四人被分封得姓。这十四人共得到十二个姓,它们是:姬、酉、祁、己、滕、蒧(草花头下面咸,音“真”)、任、荀ˉ、衣。
据史记记载:“黄帝二十五子,得其姓者十四人。”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以及夏朝、商朝、周朝的君主都是黄帝的子孙。
后世对黄帝的神化是逐渐进行的。庄子中提到黄帝得道成仙;列仙传中的黄帝还能够驱使群仙。
[编辑本段]十一、“黄帝与妃室传说”
相传有一个春天,一位少女在桑园养蚕时,碰到黄帝。黄帝看到在她的身上穿着一件金色彩衣,闪着轻柔、温和的黄光,地面上堆着一堆蚕茧。黄帝就问少女身上穿的是什么,少女就说了植桑养蚕、抽丝织绸的道理。黄帝听后,想起人们还在过着夏披树叶、冬穿兽皮,一年四季衣不蔽体的生活,感觉到这是一项大的发明,能让人民穿衣御寒。他就与这位少女结为夫妻,让她向百官和百姓传授育桑养蚕的技术。这位少女就是黄帝的正妃嫘祖,当时黄帝也已到了三十而立之年。
黄帝封嫘祖为正妃之后,嫘祖就组织一大批女子上山育桑养蚕织丝。但很快又遇到了一个大难题,蚕养了很多,茧也产了不少,但抽丝和织帛却有了困难。就在这时,群女中有一个身材矮小、皮肤黝黑、面部丑陋的女子发明了缠丝的纺轮和织丝的织机。黄帝得知后,对此项发明大加赞赏,让她给众人传授技艺。后来在嫘祖的撮合下,黄帝娶了这位丑女,作为次妃,这位次妃被后人尊称为嫫母。
“黄帝城”黄帝城黄帝城,即涿鹿故城,亦称轩辕城,位于涿鹿县矾山镇三堡村北50米处。据史记记载,黄帝杀死蚩尤,归服炎帝后“邑于涿鹿之阿”即建都城于涿鹿山下的平地之上。据传,黄帝城即黄帝所建华夏建一都城。黄帝城为不规则方形夯土城,东西宽450500米,南北长510540米,残存城墙高510米,底厚约10米,顶厚3米左右。遗址内陆续发现了大量陶器、石器,均以距今五千年左右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为典型,与黄帝所处时代相一致。秦始皇等历代帝黄帝泉、蚩尤三寨、蚩尤坟、上下七旗等远古遗存至今保存尚好,为研究黄帝、炎帝、蚩尤人文三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由海外华人捐资兴建的中华三祖纪念堂,古朴凝重,向人们展示了黄帝、炎帝、蚩尤这三位人文始祖的伟大功绩,体现了海内外华人对中华文明的强大凝聚力。中华三祖堂采用唐代建筑风格,堂内塑有黄帝、炎帝、蚩尤大型塑像。并陈列有在涿鹿之野出土的石斧、陶纺轮、石镞等人类早期生产生活用品和战争兵器。墙壁上绘有涿鹿之战、阪泉之战、合符釜山、定都涿鹿四大历史事件的大型壁画。以黄帝城、黄帝泉、蚩尤寨、蚩尤泉为主要景点的中华三祖文化旅游区,正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炎黄子孙来这里寻根祭祖。
[编辑本段]十二、“黄帝源”
黄帝源是中华祖先轩辕黄帝游息之所,是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黄山的发源地。景区贯穿黄山轩辕峰至光明顶之下人烟罕至的云海之中。这里青山环保,群山叠翠,古书参天,翠竹摇曳,溪水潺潺,峡谷怪谭,其实名目,古迹胜景。固有神秘。藏龙卧虎,仙岛驻风。这里启动、深谷、怪潭、宝岛。古湖,再现了周书异记。神仙传、黄山图经以及史记有关黄帝的神奇传说,是体现中华文化,爱国主义教育的自然活教材;这里圣寺、古桥、驿道、书院等俯拾皆是,留下无数名人、墨客的足迹,是集皇权神圣于自然神奇的风水宝地;是湮没了一千多年的重新发现。
[编辑本段]十三、“历史意义”
黄帝被尊奉为“中华始祖”柳翼谋评论黄帝时代是洪水以前最盛之时代:“自燧人以迄唐、虞洪水之时,其历年虽无确数,以意度之,最少当亦不下数千年。故合而观其制作,则惊古圣之多;分而按其时期,则见初民之陋。牺、农之时,虽有琴瑟、罔罟、耒耜、兵戈诸物,其生活之单简可想。至黄帝时,诸圣勃兴,而宫室、衣裳、舟车、弓矢、文书、图画、律历、算数始并作焉。故洪水以前,实以黄帝时为最盛之时。”黄帝和炎帝时期逐渐形成华夏族,因而他们都视为华夏民族共同的祖先,故中国人自称“炎黄子孙”
[编辑本段]关于黄帝传说的成语龙去鼎湖典出史记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涘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馀人,龙乃上去。馀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涘,龙涘拔,堕,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涘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后因以“龙去鼎湖”谓帝王去世。
炎黄子孙黄帝“典故”
在有关大量的神话传说故事中,本领最大、发明最多的人是黄帝。传说他发明了车、船、锅、镜子,制造了弩。又传说黄帝让仓颉创造文字,伶伦制作乐律,大挠制定甲子,岐伯写了医书。
据说,黄帝族和炎帝族,最早居住在陕西。黄帝族最后定居在河北涿鹿附近。炎帝最后到达今山东地区。蚩尤是九黎族的首领。九黎族活动的地区,主要在今山东、河南和安徽一带。相传炎帝族和九黎族为了争夺黄河流域一块肥沃的土地,发生了一次战争。炎帝族战败,向黄帝族求援。黄、炎两族合并。
根据以上的神话传说,可以看到,黄帝族、炎帝族和九黎族三个部落,逐步以黄帝族为主,相互融合,黄帝就成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共同祖先。后来,各族都认为是黄帝的后代,称为“炎黄子孙”
魑魅魍魉约四千多年以前,炎黄二帝争天下,炎帝之子蚩尤被俘后,做了黄帝的一名随从,后来找机会逃了出来,回到炎帝的身边去,力劝炎帝重起战事,洗雪阪泉之耻。但是,炎帝已经年迈力弱,又不忍因自己发动战争而让百姓遭殃,没有听从蚩尤的建议。蚩尤只好去发动他的兄弟们,又召集了南方的苗民,以及山林水泽间的魑魅魍魉等鬼怪,率领大军,打着炎帝的旗号,向黄帝发起了挑战。黄帝听到蚩尤发动大军也不禁大吃一惊,他想施以仁义感化蚩尤,但蚩尤并未被感化,双方在逐鹿展开了大战。蚩尤使用魔法,摆出了毒雾阵,把黄帝的军队围困起来。但是,黄帝驾着谋臣风后发明的指南车,指挥军队冲出了毒雾阵。蚩尤又派魑魅魍魉去作战,黄帝则叫兵士们用牛角军号吹出了龙的声音,吓跑了这些鬼怪们。
由此可见魑魅魍魉不管在古时还是现在都是指一些杂牌小妖,据说魑魅魍魉专吃美女,外表大多以高大、红身、尖耳、头长角为主要特征,民间传说在荒野无人的深山,山下四野又多古老的森林。走长途的人,尤其是走夜路的,常常遇上山魈鬼怪、魑魅魍魉,都是木、石、禽、兽变的。
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峚山。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其原沸沸汤汤,黄帝是食是飨。”庄子多记黄帝访道、论道事,在宥篇记黄帝去崆峒山问道于广成子,广成子教以“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女神将守形,形乃长生。”徐无鬼篇记黄帝去具茨之山访大隗君,路遇牧马童子教以治天下之道,曰:“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知北游记黄帝讲道的话,曰:“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又称:“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也。”大宗师篇说:“夫道,有情有性,无为无形,黄帝得之,以登云天。”秦汉方士更以黄帝为帝王成仙的样板,鼓动秦皇、汉武以之为楷模修炼长生。李少君对汉武帝说:“祠灶则致物,致物而丹沙可化为黄金,黄金成以为饮食器则益寿,益寿而海中蓬莱仙者乃可见,见之以封禅则不死,黄帝是也。”公孙卿更编造了一个有名的黄帝鼎湖升天的神话,曰:“黄帝且战且学仙,百余岁然后得与神通。”“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髯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可以说,历战国至汉初,黄帝基本上已具有帝王兼仙人的形象。
道教在形成初期,人们称其前身为黄老道,视黄帝与老子同为道教的祖师。张陵创立五斗米道,独尊老子为教祖,而尊黄帝为古仙人。由此遂被沿袭。所以此后道书仍然以黄帝为古仙人继续进行增饰。葛洪抱朴子内篇微旨云:“黄老玄圣,深识独见,开秘文于名山,受仙经于神人,蹶埃尘以遣累,凌大遐以高跻,金石不能与之齐坚,龟鹤不足与之等寿。”同书辩问篇夸说黄帝是自古以来唯一的治世而兼得道的圣人,曰:“俗所谓圣人者,皆治世之圣人,非得道之圣人,得道之圣人,则黄老是也。治世之圣人,则周孔是也。
黄帝先治世而后登仙,此是偶有能兼之才者也。”极言篇则历叙黄帝遍历名山、访真问道、以至最后得道升天的故事。
略云:“昔黄帝生而能言,役使百灵,可谓天授自然之体也,犹复不能端坐而得道。故陟王屋而受丹经,到鼎湖而飞流珠,登崆峒而问广成,之具茨而事大隗,适东岱而奉中黄,入金谷而咨涓子,论道养则资玄、素二女,精推步而访山稽、力牧,讲占候则询风后,著体诊则受雷岐,审攻战则纳五音之策,穷神奸则记白泽之辞,相地理则书青乌之说,救伤残则缀金冶之术。故能毕该秘要,穷道尽真,遂升龙以高跻,与天地乎罔极也。”南北朝至隋唐间,续有史籍增益黄帝成仙事迹。泰一杂子曰:“黄帝诣峨眉见天真皇人,拜之玉堂,曰:敢问何为三一之道?皇人曰:而既己君统矣,又咨三一,无乃朗抗乎?圣人欲治天下,必先身之立权以聚财,葵财以施智,因智以制义,由义以出信,仗信以著众,用众以行仁,安仁以辅道,迪道以保教,善教以政俗,制礼以定情,原情以道性,复性以一德,成德以叙命,和命以安生,而天下自尔治,万物自尔得,神志不劳,而真一定矣。”黄帝内传又模仿穆天子传汉武帝内传,编造西王母向黄帝讲道、授图像的故事,曰:“王母授帝七昧之术。帝曰:何谓七昧?王母曰:目昧即不明,耳昧即不聪,口昧即不爽,鼻昧即不通,手昧即不固,足昧即不正,心昧即不真。但心不乱即真矣,目不昧即明矣,耳不昧即聪矣,是知七昧其要在一,一之稍昧,六昧俱塞,则一身不治,近于死也。”又曰:“王母饮帝以碧霞之浆,赤精之果,因授帝白玉像五躯,曰:此则元始天尊之真容也。又授帝二仪本形图,还丹十九首。帝乃作礼,置于高观之上,亲自供养,后妃臣妾莫得睹之。其观上常有异色云气,奇香闻数百步,时人谓之道观,道观之号自此始也。”云笈七签卷三道教所起又称黄帝是灵宝经的传人,曰:“今传灵宝经者,则是天真皇人于峨眉山授于轩辕黄帝。”唐僖宗广明二年(881),王瓘对诸书所记黄帝修道事进行整理,成广黄帝本行记,是黄帝修道成仙的系统总结,称:“黄帝以天下既理,乃寻真访隐,问道求仙,”于是历访诸山问道,最后道成“有黄龙垂胡髯迎帝,帝乘龙天。”道教奉黄帝为古仙人,陶弘景真灵位业图称之为“玄圃真人轩辕黄帝”列于第三中位太极金阙帝君之下的左位。道士多托黄帝之名以著书,现道藏除收医书古籍黄帝内经外,托名黄帝之阴符经是其最著名者。托名黄帝的方术书则更多,如述外丹术的有黄帝九鼎神丹经诀;论占卜的有黄帝龙首经黄帝金匮玉衡经黄帝宅经;论选择嫁娶吉日的有黄帝授三子玄女经;论杂法仙术的有黄帝太乙八门入式诀黄帝太一八门入式秘诀黄帝太一八门逆顺生死诀等。
旧时一些地区尝建黄帝庙或轩辕庙,多以之为古仙而奉祀之。山西通志载有多处黄帝庙,其“一在曲沃县城中,明正统间里人掘地得古碑,其阴赞文曰:‘道德巍巍,声教溶溶,与天地久,亿万无穷。’因立庙。”河南、陕西等地亦有黄帝庙,河南通志云:“黄帝庙有二,一在宜阳县西,一在阌乡县东南,世传轩辕黄帝铸鼎于此,故立庙焉。”ak道教宫观中尝有黄帝殿、轩辕祠。如四川青城山常道观既有三皇殿祀伏羲、神农、黄帝,又有轩辕祠专祀黄帝。
黄帝三百年的传说。宰我从荣伊听到,问孔子,孔子也不信,他回答是黄帝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得其利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所以说300年。(大戴礼记.卷七.五帝德)其实黄帝也是一个部落联盟,据春秋命历序说一共传10世,1520年(易纬稽览图年数同),周武王时封黄帝后代于祝。
[编辑本段]九、“道教所述黄帝”
道教所指称的黄帝大致有五种情况:一是中央央元灵元君;二是中央黄帝;三是日中黄帝;四是中岳黄帝;五是历史传说人物黄帝。这里所说的便是历史传说人物黄帝。
黄帝,一说姓姬,号轩辕氏。帝王世纪:“黄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日附宝。”“附宝见大电光绕北斗枢,星照都野,感而有孕,孕二十五月,生黄帝于寿丘。”二说姓公孙。云笈七羲轩辕黄帝:“轩辕黄帝姓公孙,有熊国少典之次子也。”称西王母遣女传阴符经三百言及兵符、图策等而战胜蚩尤“黄帝以天下既理,物用俱备,乃寻真访隐,冀获长生久视。”
其实黄帝是中华民族古代领袖中最杰出的一位。相传古代帝王,如尧、舜、禹及夏、商、周三代首领均为黄帝的后裔。黄帝曾居住在涿鹿,曾联合炎帝族打败了九黎族。其后黄帝与炎帝发生冲突,黄帝战胜炎帝而定居中原,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基础,故黄帝被公认为中华民族的始祖。据史记封禅书和云笈七签轩辕黄帝记载:黄帝且战且学仙,常游天下名山与神相会,修五城十二楼以候神人,百余岁得;神通,于荆山铸宝鼎成功即有龙垂胡髯以迎之“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他还“登崆峒山见广成子问至道”“东到青丘山见紫府先生受三皇内文”“南至青城山谒中黄丈人”“登云台山见宁先生受龙跷经”问正一之道”又“练石于缙云台”“合符瑞于釜山,得不死之道”黄帝飞升后,为“太一君”后来“享之列为五帝之中方君也”台之为中国历史传说之“五帝”
黄帝最初的神职盖为雷神。春秋台诚图称黄帝起于雷电,并说:“轩辕,主雷雨之神。”然黄帝以雷神崛起后又为中央天帝,位为最尊。淮南子天文训:“东方木也,其帝太嗥,其佐句芒,执归而治春;南方火也,其帝炎帝,其佐朱明(祝融),执衡而牿夏;中央土也,其帝黄帝;西方金也,其帝少昊,其佐蓐收,执矩而治秋;北方水也,其帝颛顼,其佐玄冥(禺疆),执权而治冬。”这和苗族古歌说他们祖先“格蚩耶老”(可能是蚩尤)的对手是雷公是一致。大概黄帝最初和风伯等都是神农氏诸侯,担任雷的巫帅。
目前:道教有许多经书传于黄帝,如黄帝九鼎神丹经、黄帝内经、龙虎经、阴符经等。真灵位业图中,排列神仙位次,称他为“星圃真人轩辕呈帝”列在第三神阶的左位。
[编辑本段]十、“陵寝”
在陕西省的桥山、河南灵宝均有黄帝陵,相传黄帝年老时铸鼎乘龙升天,臣子放箭阻拦,龙被射伤,飞过桥国时降下休息,黄帝被桥国人拉下一只靴子,埋葬于此。
黄帝衣冠地黄帝陵相传是中华民族的始祖玄远黄帝的陵园,它位于黄陵县城北的桥山顶上。
黄帝陵区约4平方公里,山水环抱,林木葱郁。参观者到达桥山山顶,首先看见路立的一块石碑,上刻“文武百官到此下马”陵前有一座祭亭,亭中央立一高大石碑,碑上刻有“黄帝陵”3个大字。祭亭后面又有一块石碑,上书“桥山龙驭”4字。再后面便是黄帝陵,黄帝陵位于山顶正中,面向南,陵冢高约4米,周长约50米,陵前40米处有一约20米高台,其旁一石碑上书有“汉武仙台”四字,系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刘彻巡游朔方归来时,祭奠黄帝,祈仙求神时所筑。
黄陵下的轩辕庙里面尚有一些建筑、古柏和石碑等文物,跨进庙门,左边有一棵巨大的柏树。相传此柏为黄帝亲手所植,故称“黄帝手植柏”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大殿雄伟壮丽,门额上悬挂有“人文初祖”四字大匾。大殿中间有富丽堂皇的黄帝牌位,其周围殿墙下还有一些陈列品。
在全国许多地方,都有据说与黄帝有关的遗迹,黄皇陵也有多处,但今陕西省陵县的黄帝陵和黄帝庙已逐渐成为人们拜祭黄帝的中心。史记上说黄帝崩,葬桥山。黄帝陵掩映在参天古柏之中,肃穆幽深。“桥山龙驭”四字碑立于陵前。这里还有一个故事,史记封禅书上说,黄帝从首山采了铜,在荆山湖边铸了一口大鼎,这时有天龙下界,垂下胡须迎请黄帝上天。黄帝跨上龙背后,许多大臣和宫女也爬了上去,没有爬上去的便死抓住龙须,结果龙须被拔掉了,而且还把黄帝的一只弓也晃落下来。这样,此处被称作鼎湖,上了天的黄帝被叫作鼎湖龙,落下的弓叫乌号。有诗云“当年龙髯攀无计,此日桥山景更清”说的就是这回事。
虽然黄帝是传说中的人物,但从古至今所有华夏子孙都把他当作华夏文明的始祖来对待。
黄帝陵坐落在陕西省延安南部的黄陵县,是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陵墓的所在地。这里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是著名的游览地。传说黄帝生于河南新郑,逝世于河南荆山,葬在陕西桥山。桥山位于黄陵县城北1公里。陵冢在桥山之巅桥山有沮水环绕,群山环抱,古柏参天,有大路可通山顶直至陵前。山顶立一石碑,名为下马石,上“文武百官到此下马”字样。古代凡祭陵者,均须在此下马,步行至陵前,陵前有一祭亭,亭中立一高大石碑,上有郭沫若题“黄帝陵”在三个大字。祭亭后面又有一块石碑,上书“桥山龙双”四字。黄帝陵冢在山顶平台的中央,陵冢高3。6米,周长48米,有砖砌花护围。四周古柏成林,幽静深邃。历代政府对保护黄陵古柏都很重视。宋、元、明、清都有保护黄陵的指示或通令。据黄陵县志记载,桥山柏林约4平方公里,共63000余株。轩辕庙里的柏树之王在桥山脚下,有轩辕庙一座。轩辕庙院面积约10亩。院内有古柏14棵,右侧有一株古柏特别粗树枝像虬龙在空中盘绕,一部分树根露在地面上,叶子四季不衰,层层密密,像个巨大的绿伞,相传为轩辕氏所手植,距今5000多年。树旁有一碑楼,内嵌石碑一块,上写:“此柏高五十八市尺,下围三十一市尺,中围十九市尺,上围六市尺,为群柏之冠。相伟是轩辕黄帝手,距今约有五拮余年。谚云:‘七楼八擤半,圪里圪瘩不上算,’即指此柏。”据说,不久前对此树重测了一次,下围已达到三十市尺,有人下,此柏是目前全国最大的株,称为“柏树之王”庙院里有历代重修轩辕庙的碑记和祭文石,共46通。庙院最后边是大殿,上悬“人文初祖”金字匾额,殿内正中置牌位,上书“轩辕黄帝之位”6字。据说全国共有黄帝陵七处,甘肃、河南、山东、河北等地都有黄帝陵,但只有桥山的黄陵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国后,人民政府对保坊黄帝陵十分重视,多次进行整修,并扩展道路,增建文物陈列室及服务设施。每年来此参观游览,上山拜谒黄帝陵的人越来越多。
据河北省涿鹿县志第539页古遗迹、文物篇载:桥山位于今涿鹿城东南20公里处,以山顶天然形成的拱形石桥而得名,海拔918米。史载“黄帝崩,葬桥山,”即是指这里,现存有黄帝庙遗址。桥山南侧有一大方石,传说是黄帝下棋的棋盘,故当地人称棋盘石。另有,黄帝城(轩辕城)、蚩尤三寨、阪泉、蚩尤泉、定车台、八卦村、黄帝泉、蚩尤坟、蚩尤血染山、土塔等遗迹遗址记载。以及涿鹿地名考,涿鹿桥山地名考,阪泉地名考、郦道元故里考的详细记述。
“妃室子孙”传说中黄帝的正妃是嫘祖,次妃为方雷氏,彤鱼氏和嫫母。黄帝有四妃十嫔。正妃为西陵氏,名嫘祖,她亲自栽桑养蚕,教民纺织,人称她为“先蚕”次妃为方雷氏,名女节。又次妃为彤鱼氏。最次妃名嫫母,长相丑陋,但德行高尚,深受黄帝的敬重。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十四人被分封得姓。这十四人共得到十二个姓,它们是:姬、酉、祁、己、滕、蒧(草花头下面咸,音“真”)、任、荀ˉ、衣。
据史记记载:“黄帝二十五子,得其姓者十四人。”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以及夏朝、商朝、周朝的君主都是黄帝的子孙。
后世对黄帝的神化是逐渐进行的。庄子中提到黄帝得道成仙;列仙传中的黄帝还能够驱使群仙。
[编辑本段]十一、“黄帝与妃室传说”
相传有一个春天,一位少女在桑园养蚕时,碰到黄帝。黄帝看到在她的身上穿着一件金色彩衣,闪着轻柔、温和的黄光,地面上堆着一堆蚕茧。黄帝就问少女身上穿的是什么,少女就说了植桑养蚕、抽丝织绸的道理。黄帝听后,想起人们还在过着夏披树叶、冬穿兽皮,一年四季衣不蔽体的生活,感觉到这是一项大的发明,能让人民穿衣御寒。他就与这位少女结为夫妻,让她向百官和百姓传授育桑养蚕的技术。这位少女就是黄帝的正妃嫘祖,当时黄帝也已到了三十而立之年。
黄帝封嫘祖为正妃之后,嫘祖就组织一大批女子上山育桑养蚕织丝。但很快又遇到了一个大难题,蚕养了很多,茧也产了不少,但抽丝和织帛却有了困难。就在这时,群女中有一个身材矮小、皮肤黝黑、面部丑陋的女子发明了缠丝的纺轮和织丝的织机。黄帝得知后,对此项发明大加赞赏,让她给众人传授技艺。后来在嫘祖的撮合下,黄帝娶了这位丑女,作为次妃,这位次妃被后人尊称为嫫母。
“黄帝城”黄帝城黄帝城,即涿鹿故城,亦称轩辕城,位于涿鹿县矾山镇三堡村北50米处。据史记记载,黄帝杀死蚩尤,归服炎帝后“邑于涿鹿之阿”即建都城于涿鹿山下的平地之上。据传,黄帝城即黄帝所建华夏建一都城。黄帝城为不规则方形夯土城,东西宽450500米,南北长510540米,残存城墙高510米,底厚约10米,顶厚3米左右。遗址内陆续发现了大量陶器、石器,均以距今五千年左右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为典型,与黄帝所处时代相一致。秦始皇等历代帝黄帝泉、蚩尤三寨、蚩尤坟、上下七旗等远古遗存至今保存尚好,为研究黄帝、炎帝、蚩尤人文三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由海外华人捐资兴建的中华三祖纪念堂,古朴凝重,向人们展示了黄帝、炎帝、蚩尤这三位人文始祖的伟大功绩,体现了海内外华人对中华文明的强大凝聚力。中华三祖堂采用唐代建筑风格,堂内塑有黄帝、炎帝、蚩尤大型塑像。并陈列有在涿鹿之野出土的石斧、陶纺轮、石镞等人类早期生产生活用品和战争兵器。墙壁上绘有涿鹿之战、阪泉之战、合符釜山、定都涿鹿四大历史事件的大型壁画。以黄帝城、黄帝泉、蚩尤寨、蚩尤泉为主要景点的中华三祖文化旅游区,正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炎黄子孙来这里寻根祭祖。
[编辑本段]十二、“黄帝源”
黄帝源是中华祖先轩辕黄帝游息之所,是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黄山的发源地。景区贯穿黄山轩辕峰至光明顶之下人烟罕至的云海之中。这里青山环保,群山叠翠,古书参天,翠竹摇曳,溪水潺潺,峡谷怪谭,其实名目,古迹胜景。固有神秘。藏龙卧虎,仙岛驻风。这里启动、深谷、怪潭、宝岛。古湖,再现了周书异记。神仙传、黄山图经以及史记有关黄帝的神奇传说,是体现中华文化,爱国主义教育的自然活教材;这里圣寺、古桥、驿道、书院等俯拾皆是,留下无数名人、墨客的足迹,是集皇权神圣于自然神奇的风水宝地;是湮没了一千多年的重新发现。
[编辑本段]十三、“历史意义”
黄帝被尊奉为“中华始祖”柳翼谋评论黄帝时代是洪水以前最盛之时代:“自燧人以迄唐、虞洪水之时,其历年虽无确数,以意度之,最少当亦不下数千年。故合而观其制作,则惊古圣之多;分而按其时期,则见初民之陋。牺、农之时,虽有琴瑟、罔罟、耒耜、兵戈诸物,其生活之单简可想。至黄帝时,诸圣勃兴,而宫室、衣裳、舟车、弓矢、文书、图画、律历、算数始并作焉。故洪水以前,实以黄帝时为最盛之时。”黄帝和炎帝时期逐渐形成华夏族,因而他们都视为华夏民族共同的祖先,故中国人自称“炎黄子孙”
[编辑本段]关于黄帝传说的成语龙去鼎湖典出史记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涘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馀人,龙乃上去。馀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涘,龙涘拔,堕,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涘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后因以“龙去鼎湖”谓帝王去世。
炎黄子孙黄帝“典故”
在有关大量的神话传说故事中,本领最大、发明最多的人是黄帝。传说他发明了车、船、锅、镜子,制造了弩。又传说黄帝让仓颉创造文字,伶伦制作乐律,大挠制定甲子,岐伯写了医书。
据说,黄帝族和炎帝族,最早居住在陕西。黄帝族最后定居在河北涿鹿附近。炎帝最后到达今山东地区。蚩尤是九黎族的首领。九黎族活动的地区,主要在今山东、河南和安徽一带。相传炎帝族和九黎族为了争夺黄河流域一块肥沃的土地,发生了一次战争。炎帝族战败,向黄帝族求援。黄、炎两族合并。
根据以上的神话传说,可以看到,黄帝族、炎帝族和九黎族三个部落,逐步以黄帝族为主,相互融合,黄帝就成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共同祖先。后来,各族都认为是黄帝的后代,称为“炎黄子孙”
魑魅魍魉约四千多年以前,炎黄二帝争天下,炎帝之子蚩尤被俘后,做了黄帝的一名随从,后来找机会逃了出来,回到炎帝的身边去,力劝炎帝重起战事,洗雪阪泉之耻。但是,炎帝已经年迈力弱,又不忍因自己发动战争而让百姓遭殃,没有听从蚩尤的建议。蚩尤只好去发动他的兄弟们,又召集了南方的苗民,以及山林水泽间的魑魅魍魉等鬼怪,率领大军,打着炎帝的旗号,向黄帝发起了挑战。黄帝听到蚩尤发动大军也不禁大吃一惊,他想施以仁义感化蚩尤,但蚩尤并未被感化,双方在逐鹿展开了大战。蚩尤使用魔法,摆出了毒雾阵,把黄帝的军队围困起来。但是,黄帝驾着谋臣风后发明的指南车,指挥军队冲出了毒雾阵。蚩尤又派魑魅魍魉去作战,黄帝则叫兵士们用牛角军号吹出了龙的声音,吓跑了这些鬼怪们。
由此可见魑魅魍魉不管在古时还是现在都是指一些杂牌小妖,据说魑魅魍魉专吃美女,外表大多以高大、红身、尖耳、头长角为主要特征,民间传说在荒野无人的深山,山下四野又多古老的森林。走长途的人,尤其是走夜路的,常常遇上山魈鬼怪、魑魅魍魉,都是木、石、禽、兽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