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小说网 www.jdxs.cc,大唐才子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在这里,我主要谈谈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当代诗歌,下文所称当代诗歌即指这一范畴,请注意。另外,本文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学术文章,只是一篇随笔。
当代诗歌的不景气是有目共睹的了,人们似乎也都在努力,想重振诗歌曾经的辉煌。诗刊一期一期地编,诗集一本一本地印,诗会一次一次地开,诗评一篇一篇地发,结果不但没能挽救诗歌于水深火热之中,反倒让诗歌更加沦落为街头的暗娼,没有人愿意为它支付钞票。诗人和诗歌评论家都在极力维护着一个衰落的王国,而这个王国正在被时间和历史证明近期内将一如既往地继续衰落下去。他们一厢情愿的认为,可以通过自我炫耀和互相吹捧来拯救它被忽略不计的命运,他们在努力恢复他们根本就没有能力恢复的大唐帝国。小圈子范围内的热闹和圈子外的无人注目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多少应该让他们感到汗颜的了,可惜他们还没有足够的自知之明。
有人说现在写诗的比看诗的还多,这话未免偏激,但当代诗歌沦为现实生活和文学艺术的配角次配角甚至是局外人,落得个门前冷落车马稀,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我为诗歌感到深深的悲哀,马里亚纳海沟一样深深的悲哀。
是人民放弃了诗歌,还是诗歌远离了人民,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有人把诗歌的不景气归罪于社会大环境的日益物质化、世俗化、功利化,这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还是片面之词。优秀的作品在任何时代都是优秀的﹝尽管有时会遭到一些暂时的不公正的待遇﹞,而拙劣的作品在任何时代都无立足之地﹝哪怕有人极力吹捧也无济于事﹞,这是常识,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时间和人民是检验一部作品优劣的惟一标准。你写不出优秀作品,还奢望人民给你热烈的掌声和芳香的鲜花吗?不扔给你两个臭鸡蛋就已经很宽容了。那种在小圈子里自娱自乐的所谓诗歌,其实已经丧失了作为诗歌最起码的要素。诗歌以其语言的高度凝练、可吟诵的节奏韵律和丰富多彩的意象,被誉为“文学皇冠上的明珠”可搜遍当代诗歌所有著名诗人和不著名诗人的作品,你找不到任何一首可以体现诗歌基本特征的佳作。现在你只能说,诗歌是“文学皇冠上的头皮屑”
这是整个诗歌界的悲哀,也是民族的悲哀,更是那些以“著名诗人”自居的诗人的悲哀。这种悲哀不是诗人“黄金埋在地下,珍珠沉入沙中”的悲哀,而是没有任何一个诗人能创作出让老百姓拍案叫绝击掌吟咏的作品的悲哀。
当代诗歌界出了不少“著名诗人”包括暂时被写入文学史的海子、韩东、于坚、柏桦、西川、王家新等等。其中海子竟被某些人吹捧为“诗歌英雄”、“诗歌的太阳”有的“先知先觉”还津津乐道说海子的诗集印数已达到几万几万册,好像中国诗歌的复兴全靠海子了,只有他能托举着永恒的太阳让它照耀平凡的人间,给民众带来希望和温暖。我看了一下,是不错,印了十一万册,对诗集来说,这个印数是个了不起的奇迹。可我估计得有将近十万册卖不出去,你看一看海子的诗集那“满面尘灰”的样子就知道了,因为基本上无人问津,他的诗集只能长时间的蹲在书架上体验失恋的滋味。而买了海子诗集的那部分人,又有几个能有耐心看下去呢?我觉得有人拿海子的死来大做文章,把他的死看成是悲壮的英勇就义了,他们是不是还这样认为,应该把海子的名字刻上人民英雄纪念碑呢?批评海子,我觉得有点于心不忍,因为他毕竟是死去的人了,但某些人也不能拿他的死来为他扬名立万吧。
在昆明某个文学编辑部,一个编辑向我吹嘘诗人于坚在全国的知名度,我不禁微微一笑,回来问问几个同学,有的说没听说有这么一个诗人,有的说从没看过他的作品,有的说对他的作品不感冒,有的说好像有一个叫于坚的,哦,原来如此,是“好像有一个叫于坚的”呵呵呵。
更让人莫名其妙并感到可笑的是,云南某大学的一个教授竟然吹嘘于坚“无论是诗歌技巧还是思想意识,都对当时的朦胧诗进行了有力的反叛”并极力鼓吹于坚的尚义街六号,是“中国当代诗坛的一道明亮风景”我感到纳闷:于坚到底反叛了什么?你这样的水平,又是怎么评上教授职称的?嗨,真不知道尚义街六号会对老百姓和文学史产生多大的影响,拭目以待吧,真希望文学史上再多一首千古流芳的名诗。
记得好像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北京的诗刊曾组织了一次据说是全国性的评选中国几十佳诗人的活动(忘了几十佳了,好像是五十佳),诗刊编辑部的编辑几乎都得到了“几十佳”的荣誉称号,都是“著名诗人”其实中国有几个人知道他们是诗人呢?这场他们自编自导的闹剧没少挨批评,诗坛之无耻可见一斑。我和诗刊的编辑打过几次交道,印象一般,也没记下他们有什么代表作,文学史上也没看见他们的名字,可能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吧。作为诗歌刊物领头羊的诗刊,以及作为诗歌开路先锋的四川成都的星星诗刊,其编辑素质之低,所发诗歌质量之差,所作无用功之大,不能不让人瞠目结舌。
&nbs... -->>
在这里,我主要谈谈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当代诗歌,下文所称当代诗歌即指这一范畴,请注意。另外,本文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学术文章,只是一篇随笔。
当代诗歌的不景气是有目共睹的了,人们似乎也都在努力,想重振诗歌曾经的辉煌。诗刊一期一期地编,诗集一本一本地印,诗会一次一次地开,诗评一篇一篇地发,结果不但没能挽救诗歌于水深火热之中,反倒让诗歌更加沦落为街头的暗娼,没有人愿意为它支付钞票。诗人和诗歌评论家都在极力维护着一个衰落的王国,而这个王国正在被时间和历史证明近期内将一如既往地继续衰落下去。他们一厢情愿的认为,可以通过自我炫耀和互相吹捧来拯救它被忽略不计的命运,他们在努力恢复他们根本就没有能力恢复的大唐帝国。小圈子范围内的热闹和圈子外的无人注目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多少应该让他们感到汗颜的了,可惜他们还没有足够的自知之明。
有人说现在写诗的比看诗的还多,这话未免偏激,但当代诗歌沦为现实生活和文学艺术的配角次配角甚至是局外人,落得个门前冷落车马稀,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我为诗歌感到深深的悲哀,马里亚纳海沟一样深深的悲哀。
是人民放弃了诗歌,还是诗歌远离了人民,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有人把诗歌的不景气归罪于社会大环境的日益物质化、世俗化、功利化,这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还是片面之词。优秀的作品在任何时代都是优秀的﹝尽管有时会遭到一些暂时的不公正的待遇﹞,而拙劣的作品在任何时代都无立足之地﹝哪怕有人极力吹捧也无济于事﹞,这是常识,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时间和人民是检验一部作品优劣的惟一标准。你写不出优秀作品,还奢望人民给你热烈的掌声和芳香的鲜花吗?不扔给你两个臭鸡蛋就已经很宽容了。那种在小圈子里自娱自乐的所谓诗歌,其实已经丧失了作为诗歌最起码的要素。诗歌以其语言的高度凝练、可吟诵的节奏韵律和丰富多彩的意象,被誉为“文学皇冠上的明珠”可搜遍当代诗歌所有著名诗人和不著名诗人的作品,你找不到任何一首可以体现诗歌基本特征的佳作。现在你只能说,诗歌是“文学皇冠上的头皮屑”
这是整个诗歌界的悲哀,也是民族的悲哀,更是那些以“著名诗人”自居的诗人的悲哀。这种悲哀不是诗人“黄金埋在地下,珍珠沉入沙中”的悲哀,而是没有任何一个诗人能创作出让老百姓拍案叫绝击掌吟咏的作品的悲哀。
当代诗歌界出了不少“著名诗人”包括暂时被写入文学史的海子、韩东、于坚、柏桦、西川、王家新等等。其中海子竟被某些人吹捧为“诗歌英雄”、“诗歌的太阳”有的“先知先觉”还津津乐道说海子的诗集印数已达到几万几万册,好像中国诗歌的复兴全靠海子了,只有他能托举着永恒的太阳让它照耀平凡的人间,给民众带来希望和温暖。我看了一下,是不错,印了十一万册,对诗集来说,这个印数是个了不起的奇迹。可我估计得有将近十万册卖不出去,你看一看海子的诗集那“满面尘灰”的样子就知道了,因为基本上无人问津,他的诗集只能长时间的蹲在书架上体验失恋的滋味。而买了海子诗集的那部分人,又有几个能有耐心看下去呢?我觉得有人拿海子的死来大做文章,把他的死看成是悲壮的英勇就义了,他们是不是还这样认为,应该把海子的名字刻上人民英雄纪念碑呢?批评海子,我觉得有点于心不忍,因为他毕竟是死去的人了,但某些人也不能拿他的死来为他扬名立万吧。
在昆明某个文学编辑部,一个编辑向我吹嘘诗人于坚在全国的知名度,我不禁微微一笑,回来问问几个同学,有的说没听说有这么一个诗人,有的说从没看过他的作品,有的说对他的作品不感冒,有的说好像有一个叫于坚的,哦,原来如此,是“好像有一个叫于坚的”呵呵呵。
更让人莫名其妙并感到可笑的是,云南某大学的一个教授竟然吹嘘于坚“无论是诗歌技巧还是思想意识,都对当时的朦胧诗进行了有力的反叛”并极力鼓吹于坚的尚义街六号,是“中国当代诗坛的一道明亮风景”我感到纳闷:于坚到底反叛了什么?你这样的水平,又是怎么评上教授职称的?嗨,真不知道尚义街六号会对老百姓和文学史产生多大的影响,拭目以待吧,真希望文学史上再多一首千古流芳的名诗。
记得好像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北京的诗刊曾组织了一次据说是全国性的评选中国几十佳诗人的活动(忘了几十佳了,好像是五十佳),诗刊编辑部的编辑几乎都得到了“几十佳”的荣誉称号,都是“著名诗人”其实中国有几个人知道他们是诗人呢?这场他们自编自导的闹剧没少挨批评,诗坛之无耻可见一斑。我和诗刊的编辑打过几次交道,印象一般,也没记下他们有什么代表作,文学史上也没看见他们的名字,可能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吧。作为诗歌刊物领头羊的诗刊,以及作为诗歌开路先锋的四川成都的星星诗刊,其编辑素质之低,所发诗歌质量之差,所作无用功之大,不能不让人瞠目结舌。
&nbs...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