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小说网 www.jdxs.cc,水经注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那样。
转弯从它的东南边流人渤海。
山海经 说:南边就是从极之渊,又称中极之渊,深三百初,冯夷就住在那里。 括地图 说:冯夷常常乘坐云车,由两条龙拉着走。河水又从阳纤之山、陵门之山流出,奔向冯逸之山。 穆天子传 说:穆天子西行,到了阳纤之山,河伯冯夷住在那里― 冯夷就是河宗氏。穆天子把硅璧投入水中,作为献礼。河伯于是和穆天子一起展图审阅典章制度,观看天子的宝器,如玉果、漩珠、烛银、金膏等物, 河图 中都有记载。河伯把它作为礼物献给穆王,穆王看了图后,才领他西行。伏羲曾在河上接受龙马图,就是八卦。所以 命历序 说: 河图 是帝王所依赖的基业,图中记载着江河、山川、州界的分野。后来尧在河上筑坛,接受了 龙图 ,并作 握河记 。及至虞舜、夏、商,也都接受过 河图 。李尤 盟津铭 写道:滔滔的河水,汇集于大海。它流经中州,那是 龙图 所在之处。 淮南子 说:从前禹治洪水,在阳纤祭礼祈祷。说的就是这地方。高诱以为阳纤就是秦蔽,其实不是。释氏 西域记 说:阿褥达太山上有大渊水,那里的宫殿楼台十分宏大。这座山就是昆仑山。 穆天子传 说;穆天子登上昆仑山,参观了黄帝的宫殿,给丰隆的坟头堆上泥土― 丰隆就是雷神。黄帝宫就是阿褥达宫。有六条大河流发源于山间,山西的一条名叫新头河。郭义恭 广志 说:这就是甘水。在西域以东,名叫新陶水。山在天竺国以西,因为水味甘冽,所以叫甘水。那里有石盐,洁白有如水晶;有的成大块,就把它敲碎使用。康泰说:安息、月氏、天竺到伽那调御,都仰赖这里的石盐。高僧法显说过:翻过葱岭,就进入北天竺的国境了。从这里循着山岭向西南行走十五日,道路险阻难行,崖岸峻峭极了。山上全是岩石,削壁干初,身临崖岸,令人头晕目眩,想再跨上一步,就连立足的地方一也没有了。崖下有一条河流,名叫新头河。从前有人在崖壁上凿石开路,架设了竖梯。一共要爬七百道梯子方才爬完,然后踩着索桥过河。沿河两岸相距都有八十来步。语言不通,翻译断绝,汉朝的张赛、甘英都没有到过。我考证过史传,这就是所谓厨宾的国境。那里绕山凿了蹬道,极狭,宽仅尺余。过往行人,骑马的,步行的,你牵我挽,小心行走,还要靠着索桥过河。这样走了二十来里,才到悬度。一路上的险阻和艰危,真是说也说不尽。郭义恭说:乌耗以西,有个悬度之国,山溪阻隔,道路不通,要攀着绳索过去,所以国名叫悬度。那里的人都住在山上,在石壁之间耕种,用石块来造房子。他们用两手捧水喝,这就是所谓猿饮。山区多白草、小步马,有驴无牛,这大概就是悬度了吧。法显和尚又说:渡河便到乌长国。乌长国就是北天竺,佛陀到过这个国家。佛陀在这里留有足印,足印长短能随人的意念而变化,到现在还是如此;佛陀的晒衣石也还在。新头河往西南流,又转向东南,从中天竺国流过,这里两岸都是平地。有个国家名叫毗茶,佛法很兴盛。又经过蒲那般河,左右两边岸上有二十座佛寺。这条河流经摩头罗国,在下游与新头河汇合。自河以西,是天竺诸国,从这里以南,则都是“中国”地方,人民很殷富。这个国家之所以称为“中国”是因为饮食衣着与中天竺诸国相同,所以得名。佛陀涅架以来,众圣徒所行的礼仪法则,一脉相承,绵绵不绝。从新头河到南天竺国,直到南海为止,路途四万里。释氏 西域记 说:新头河流经厨宾、键越、摩诃刺诸国,注入南海。阿褥达山西南有一条水,名叫遥奴;山的西南边稍东,有一条水,叫萨罕;稍东又有一条水,叫恒伽。这三条水都发源于同一座山,又都汇合于恒水。康泰 扶南传 说:恒水的源泉,在西北边尽头出自昆仑山。山间有五大源,诸水分流,都由这五大源而来。枝息黎大江出山后往西北流,转向东南注入大诲。枝启黎就是恒水,所以释氏 西域记 有恒曲的名目。恒水以北有四国,位于最西端的就是恒曲中间的国度。有个拘夷那褐国。 法显传 说:恒水往东南流,从拘夷那褐国南边流过。都城北面,希连禅河畔双树间的北端,就是世尊涅架的地方,诸王也是在那里分舍利的。支僧载 外国事 说:佛陀涅架后,天界的神人用新的白衣把他裹起来,用香花来供养。满七日后,把他硷入金棺,运出王宫。王宫北面约三里,有一条醛兰那河。渡过这条小河,用旗檀木作柴火,天界的神人们各自用火来烧柴,但都点不着。大迎叶从流沙回来,呼号痛哭,悲不自胜,感动了天地,这以后不用点火,柴枝就自行燃烧起来。国王收拾了舍利,用金斗来量,共八解四斗。各国王、诸天、龙众、神王各分得少许,大部分送回本国,建造佛寺。后来阿育王在佛陀涅架处造了佛塔,但那两棵树和佛塔现在都没有了。这两棵树叫婆罗树,开的花叫要罗怯。婆罗怯花白如霜雪,芳香无与伦比。竺枝 扶南记 说:林杨国距金陈国陆路二千里,只能乘马来往,没有水路。这里全国都信奉佛教。有个和尚死后举行火葬,烧了儿干把柴还是端坐在火中。于是把他搬到石室中去,六十余年来,尸体仍像原来一样,丝毫没有腐烂。这是竺枝亲眼所见的事。金刚之身永不败坏,真智慧永远长存,舍利在刹那间显现,天长地久永不朽败,真所谓智空无穷,大彻大悟者深不可测了。此水乱流注入恒水。恒水又往东流,从毗舍利城北流过。释氏 西域记 说:毗舍利是维邪离国的都城。支僧载 外国事 说:维邪离都城离王舍城五十由旬,城墙周围长三由旬。维洁家在大城的里宫以南,离王宫七里左右,但殿宇都已塌毁了,看到的只有遗址罢了。法显和尚说:城北有大林重阁,佛陀在这里住宿过。这地方原来是奄婆罗女家施舍给佛陀造塔的。城的西北三里,有一座塔,叫放弓杖塔。恒水上流有个国度,国王的小夫人生了个肉胎,大夫人嫉妒她,就说:你生的是个不祥的东西。于是立即用木盒子装了,投到恒水里去。有个国王在下流游览,看见水上有个木盒子,就捞了起来,打开一看,只见里面有一千个婴儿,个个生得眉清目秀,就把他们收养了起来。他们长大后十分勇武,南征北战,所到之处,无不征服。接着他们就要去打父王的本国了,国王十分忧虑。小夫人问道:大王,您为什么这样愁忧呀?国王说:那位国王有一干个儿子,勇武无比,要来进攻我们的国家了,所以心中发愁。小夫人道:您别愁,只要在城西造一座高楼,敌兵来时,让我到楼上去,我就能叫他们退兵。国王照她的话做了。敌人来到,小夫人在楼上对他们说:你们都是我的儿子,为什么反而要做这种大逆不道的事?敌兵说:你是什么人,胆敢自称是我们的母亲?小夫人说:你们如果不信,都把口张开,仰面朝着我。小夫人就用双手挤奶,每只乳房都射出五百支乳汁,支支都落入那一千个儿子的口中。敌人这才知道真是自己的母亲了,立即都把弓箭兵器放下了。父母心里这样一想,就都成了辟支佛。现在那里的塔还在。后来世尊得道,告诉弟子们说:这是我从前放下弓箭兵器的地方。后人知道这一事迹,就在那里造了一座塔,叫做放弓杖塔。那一千个孩子就是贤劫千佛。释氏 西域记 说:恒曲中稍东,有个僧迎扇奈揭城,就是佛陀走下三道宝阶的都城。 法显传 说:恒水往东南流,从僧迎施国南边流过。佛陀从切利天往东走下三道宝阶,为他母亲说法,就是这地方。宝阶早已湮没,阿育王在宝阶所在的地方造了一座塔,后来又立了一根石柱,柱上雕了狮子像;旁门邪教,心不信佛,狮子就会向他怒吼,吓得他诚心阪依。恒水又往东流,从厨、宾饶夷城流过。厨宾饶夷城南濒恒水,西北六七里,恒水北岸,是佛陀给弟子们说法的地方。恒水又往东南流,从沙概国北边流过。出了沙抵城南门,路东一处,佛陀曾咬断一根杨枝,插入土中,杨枝长成杨树,长到七尺高后,就不增不减,至今仍在。恒水又往东南流,从迩维罗卫城北流过,就是从前净饭王宫殿所在的地方。城东五十里有一座御园,园中有池水,夫人到池中洗澡,从北岸出来,走了二十步,向东举起手扳着树枝,就生下了太子。太子落地后走了七步,两条龙喷水给太子沐浴,于是就变成井池,僧人们都从这里汲水饮用。太子和难陀等扑象、角力,射箭入地,现在那里有一乱泉水,过往行人就靠这泉水饮用。释氏 西域记 说:城北三里的恒水岸上,在父王迎接佛陀的地方,造了一座佛塔,塔上刻有父王抱着佛陀的雕像。 外国事 说:迎维罗越国今天不再有国王了。城池已经荒废,只有一片空荡荡的荒地。但这里还住着二十余家姓释的优婆塞,他们是旧时净饭王的后裔,但分为四个种姓,住在这座荒城中。因为他们是优婆塞,所以重视修行,还有些古风。那时佛塔全都毁坏了,条王弥重新加以修建。有一座佛塔是私诃条王赠送财物资助修建的,现在有十二个修行的人住在里面。太子刚生时,王后所扳的树叫须诃树。阿育王用青石雕了王后扳树生太子像。从前的原树不再存在了,后来僧众拿这种树栽在这里,辗转相传直到今天,树枝还像从前一样,依然荫蔽着石像。此外,太子走了七步的足印,今天遗痕还依稀可见。阿育王用青石在两边夹住足印,又在上面盖了一块长条青石。今天国人常用香花供奉,七个足印的形状,看来还是纹理分明。如今虽然上面同样还是盖了石板,有人还在石上贴了好几层吉贝叶,但足印反而更清楚了。太子生时,龙王在两边夹住太子,喷水给太子沐浴,一条龙喷的水暖,另一条喷的水冷,就变成了两口水池,直到今天还是一冷一暖。太子出家前十日,出宫到御田中去,坐在阎浮树下,树神拿了七宝奉献给太子,太子不受,就在这里起了出家的念头。御田离王宫一据― 用晋朝的话来说,一据就是十里。太子在三月十五夜出家,四天王来迎接他,各自捧着一只马脚。那时诸神和天人在两旁护卫,空中散下香花。这时太子去到河南摩强水,就在这条水边做了修道的沙门。河南摩强水在迎维罗越北边,其间相距十由旬。这条水在罗阅抵瓶沙国,相距三十由旬。菩萨偶然经过瓶沙国,瓶沙王出来会见他。菩萨在瓶沙随楼那果园中停留了一日,天晚了就到半达钵愁去歇宿。半达,用晋朝的话说,说是白;钵愁,就是山。白山在瓶沙国北十里。天明后菩萨就离开白山,晚上宿在昙兰山,这里离白山六由旬。他从这里一直向贝多树走去。贝多树在阅抵北面,离昙兰山二十里。太子二十九岁出家,三十五岁得道,这说法与经相异,所以把不同之点记下来。竺法维说:边旦维卫国就是佛陀出生的天竺国,正位于三千日月、一万二千天地的中央。康泰 扶南,传 说:从前范旗时,有潭杨国人家翔梨从他本国去到天竺,一路做买卖,辗转到了扶南,他对范旗讲述天竺的风土习俗。那里佛教流行,金银财宝积聚成堆,山川丰饶肥沃,要什么一育什么,相邻各国都很尊重它。范旗问道:现在就去,几时能到?几年可以回来?家翔梨说:天竺离这里约三万余里,来往大约要三年多。他真的去了,结果四年方才回来,他认为那里确是天地的中央。恒水又往东流过蓝莫塔,塔边有池,池中有龙守护。阿育王想拆下这座塔,分建八万四千座塔,后来忽有所悟,知道此塔是龙王所供奉,不是人间所有的东西,于是就停下了。这一带空寂荒凉,无人居住,象群用长鼻吸水洒地,就像苍梧和会稽的象耕鸟耘一样。恒水又往东流到五河口,大概这里是五条水汇合的地方,但详情不得而知。阿难从摩竭国去向毗舍利,想到那里去涅架。诸天神把这消息告知阿阁世王,阿阁世王追到河上。梨车听说阿难来了,也都来河上相迎。阿难心想:向前走,阿阁世王会恼恨,向后退,梨车又会抱怨;于是就在河心跳入三昧真火中自焚解脱,身体分作两半,两岸各有一半。两位国王各自拿了那半份舍利,回去造了两座塔。渡河南下一由旬,到了摩竭提国的巴连弗城,这就是阿育王建都的那座城。城中的宫殿都建造了墙网,雕刻着花纹;又用大石堆成假山,山下建了石室,长三丈,阔二丈,高丈余。有个大乘婆罗门的儿子,名叫罗汰私婆,又名文殊师利,住在这座城内。他聪明颖悟,百事无不通晓,而以清净自居,国王很尊敬他,就奉他为师。靠他一人宏扬佛法,外族不能侵凌。各国之中,这座城要算最大了,人民殷富兴盛,争着实行仁义的事。阿育王拆毁了七座塔,另建八万四千座塔。最初在城南二里余造了一座大塔,塔前有佛陀的足迹,因而在那里修建寺院。寺院北门对着宝塔,塔南有石柱,柱大四五围,高三丈余;_上面刻着这样的铭口文:阿育王拿阎浮提来布施四方僧人,回来后又用钱赎回。塔北三百步,有阿育王所建的泥犁城。城中有石柱,也高三丈余,柱头雕着狮子,刻有铭文,记述兴建泥犁城的缘由及年月日。‘巨水又往东南流,从小孤石山流过。山头有个石室,朝南,从前佛陀坐在石室内,天帝释拿了四十二件事问他,佛陀一件件用手指在石上刻划,划痕还在。恒水又往西流过王舍新城,这座城是阿阁世王所造。出城南行四里,进了山谷,就到五山里面。五山围绕山谷四周,就像城郭一样,这就是萍沙王旧城。旧城东西宽五六里,南北长七八里,就是阿阁世王当初想谋害佛陀的地方。这座城已经荒废,空无一物了,也没有人走的路。进了山谷,沿山向东南上行十五里,就到曹阁崛山。距山顶还有三里处,有一座石窟,洞口朝南,这是佛陀坐禅的地方。向西北行四十步,又有一座石窟,这是阿难坐禅的地方。天魔波旬变成雕鹭来恐吓阿难,佛陀隔着石壁用神力伸手抚摩阿难的肩膀,他就不害怕了。现在雕鹜的爪痕和壁上的手孔也都还在,所以这座石窟就叫雕鹜窟。省阁窟山峰峦秀丽峻伟,是五山中最高的一座。释氏 西域记 说:曹阁崛山在阿褥达王舍城东北,西望首阁窟山,双峰并峙,相距二三里,道路在中间通过,鹜鸟常栖止在岭上,当地人叫誊阁窟山。胡人所说的曹阁,就是鹜的意思。竺法维也说:罗阅抵国有灵鹜山,胡人叫曹阁崛山。山岩都是青石,岩石顶上像鸳鸟。阿育王派人去凿石,装上两只假翼、两只假脚,又修琢了鸟身,今天都还在,远望形状像是鹭鸟,所以叫灵鹭山。以上几种说法各不相同,远近也不一样,但法显亲身在山上住宿过,念过 首楞严经 ,又以香花供养," 他的记述该可作为见闻的依据了。恒水又往西流,从迎那城以南三十里流过,到了佛陀坐在树下苦修六年的地方,这里长着一片丛林。西行三里,就到佛陀入水洗浴,天王按下树枝,让他扳着上岸的地方。又北行二里,就到弥家女端了牛奶粥给佛陀的地方。从这里北行二里,是佛陀在一棵大树下朝东坐在石头上吃奶粥的地方。树和石头都还在,石头长阔各六尺,高近二尺。这个国度气候温和,树龄有的长达几千年,甚至上万年。从这里往东北行走二十里,到了一处石窟,菩萨走进石窟,向西结枷跌坐,心想:如果我成道了,当有奇迹显现。他这么一想,石壁上就现出佛影,长三尺左右,至今仍然很明亮。这时天地猛烈地震动起来,诸天神在空中说:这里不是过去将来诸佛成道的地方,从这里向西南走,不到半由旬,有棵贝多树,那树下才是过去将来诸佛成道的地方。诸天神引领着菩萨起行,离树三十步,天神拿了吉祥草给他,菩萨接过吉祥草,又走了十五步,有五百只青雀飞来,在菩萨头上转了三圈向西飞去。菩萨前行到贝多树下,铺上吉祥草,向东坐了下来。这时魔王派遣了三个美女,从北方走过来骚扰菩萨,魔王自己从南方走过来。菩萨用脚趾踏在地上,魔兵就退却逃散了,三个美女都变成老太婆,再也不能恢复为美女了。佛陀在尼拘律树下一块方石上朝东坐下,梵天向佛陀走来的地方,四天王捧钵的地方,都造了塔。 外国事 说:毗婆梨树,佛在此树下坐了六年,长者的女儿用金钵盛了奶粥端给佛陀,佛陀接过奶粥,就站在尼连禅河中沐浴。沐浴后,就在河边吃了奶粥,把钵丢到河中,钵在水上逆流飘浮了一百步,才沉入河中。迎梨郊龙王接住了钵,在龙宫中供养,先前的三只佛钵也出现了。佛陀在河边坐在摩诃菩提树下,摩诃菩提树离贝多树二里。他在树下坐了七日,冥思苦想,终于成道,这时魔兵来骚扰他。释氏 西域记 说:尼连水南流注入恒水,水西有佛树,佛陀在这里苦修,天天吃粥,接连吃了六年。离城往西约五里,树东河上,就是佛陀入水沐浴的地方。他从东边上岸,在尼拘律树下面静坐修道,舍女就在这里端奶粥给他。他从这里渡水向西走,在六年树南边的贝多树下打坐,在这里降魔成佛。佛图调说:佛树曾一度枯死,佛陀来时,重又生了枝叶。竺法维说:六年树离佛树五里。以上诸说互不相同,姑且都记下备考。法显从这里往东南走,回到巴连弗城,沿恒水顺流西下,到了一座寺院,叫旷野寺,这是佛陀住过的地方。他又沿恒水西下,到迩尸国波罗奈城。竺法维说:波罗奈国在迎维罗卫国南方一千二百里,中间有恒水,往东南流。佛陀转法轮的地点,就在都城以北二十里,有一棵树,叫春浮树,是维摩栖息过的地方。法显说:城东北约十里,就是鹿野苑,辟支佛原来住在这里,因常有野鹿栖息、所以得名。法显从这里返回,住在巴连弗城。又沿恒水东行,南岸有瞻婆大国。释氏 西城记 说:恒曲稍东有瞻婆国,城南有卜怯兰池― 恒水在北边― 是佛陀下来讲述戒律的地方。恒水又流经波丽国,就是佛陀外祖父的国度。法显说:恒水又往东流,到了多摩梨轩国,就是海口了。释氏 西域记 说:大秦又名梨靳。康泰 扶南传 说:从迎那调洲往西南到大湾,流程约七八百里,才到枝启梨大江日;渡江一直朝西走,到尽头就是大秦。又说:从拘利口出发,进入大湾中,从正西向北进去,约一年余,就到天竺江口,那条水叫恒水。江口有个国度,叫担袂,属于天竺。天竺派遣了黄门字兴去当担铁王。释氏 西域记 说:’值水东流,注入东海。大概恒水分为两条,各自东西,是分头注入两海的吧。释氏评论佛图调书时,举出 山海经 说:西海南面,流沙岸边,赤水后面,黑水前面,有大山名叫昆仑。又说:钟山西方六百里有昆仑山,发源于山中的水有五条。这是以 佛图调传 为根据的。最近又查考康泰 扶南传 ,书中记述昆仑山,正好与 佛图调传 相合。按此传,从交州到天竺最近。康泰 扶南传 也知道阿褥达山就是昆仑山。释氏说,幸而有了 佛图调传 ,问题才迎刃而解。于是绘成 西域图 ,并对法汰说起这件事。法汰觉得他提这种常识问题很奇怪,他说,从汉朝来的名人们,知道河在敦煌以南数千里,不应不知道昆仑山的所在的。释氏又写道:这是以 穆天子传 为依据的。穆王在昆仑山旁边、瑶池上面向西王母祝酒,说这里离周朝都城的渡涧有一万一千一百里,为什么却和佛图调说的不同呢?你今天看到康泰 扶南传 ,说明并非前人不知道。从今以后,才知道昆仑山就是无热丘,为什么却说是在外国呢?我以为释氏的话并非很好的证据。 穆天子传 、 竹书纪年 和 山海经 都埋藏了多年,竹简的皮条都断了,次序也已错乱,很难理顺;后人凭着某一点的联系凑合起来,多与古人原意不相一致。至于要想实地考察山川,与经文记载是不会相符的,查验道途的里程,本来就难相合。释氏不再根究各种说法的大要,陈述细节以辨明它们的错误,是不妥当的。现在按 山海经 所说,昆仑墟在西北,是天帝的下都。昆仑之墟方圆八百里,高万仍,山上有木禾,山边有九口井,都用玉来做井栏;四面有九道门,门口有开明兽守着,这是百神所在的地方。郭璞说:从这里出去有个小昆仑。又按 淮南之书 ,昆仑山上有木禾、珠树、玉树、漩树,不死树在它西边,沙棠、琅牙在它东边,绛树在它南边,碧树、瑶树在它北边。旁边有四百四十座城门,各门间宽四里。一里长九纯,一纯长一丈五尺。旁边有九口井。西北边用玉栏干保护着,打开北门,迎面吹来不周之风。倾宫、旋室、县圃、凉风、樊桐,在昆仑山的天门― 间阖门里面,还有菜园疏圃,疏圃的水池里灌满黄水,黄水绕了三周又流回它的源头,称为丹水,喝了可以长生不死。河水就发源于它的东北角,赤水发源于它的东南角,洋水发源于它的西北角。这四条水都是天帝的神泉,可以配制百药,滋润万物。从昆仑之丘又攀登到比它高一倍的上头,叫凉风之山,登上了就可以长生不死,又登到高一倍的上头,叫玄圃之山,登上了就会有法力,能够呼风唤雨;又登到高一倍的上头,就与上天相连了,登上了就成了神,这叫太帝之居。于是禹以能够不断增生的息土来堵遏洪水,作成大山,又掘昆仑墟成为洼地。高诱说:地字有的写成池字,那就有点近于佛图调的说法了。阿褥达山有六条水,葱岭、于闻阻隔了其中的两条。这与各种经史典籍的说法完全相异。又按 十洲记 ,昆仑山在西海的西北,北海的北方,离岸十三万里,有弱水绕山一周而流。昆仑山东南,与积石圃相邻,西北与北户之室相接,东北面对大阔之井,西南靠近承渊之谷。这四角的四座大山,实际上是昆仑山的支脉。从前西王母对周穆王说:积石圃的南端离咸阳四十六万里,这座山高出平地三万六千里,上头有三角,上面呈方形,宽广万里,上大下小,形状就像一只仰放的盆。所以说昆仑山有三角。一角在正北,高得遮住星辰的光芒,称为阎风之巅;一角在正西,名叫玄圃台;一角在正东,名叫昆仑宫。那地方有一座用黄金砌叠成的天墉城,上面方圆千里,城上分布着五处金台,十二座玉楼。北户山和承渊山也有墉城,城上分布着金台玉楼,也都一模一样。有渊精网、光碧堂、琼华室和紫红翠绿的丹房,光辉映日,像红霞似的闪耀着虹彩般的光芒。西王母就在这里治理着仙界,仙宫神灵都在这里朝见她。这里上与漩矶相通,元气流布四方,玉衡经常调理,使它能与九天保持畅顺,与阴阳相互调和,于是万物就蓬勃生长,奇物稀珍也脱颖而出,都是由此而来的。天神也十分众多,真是不可胜记。北海外又有钟山,山上有金台玉阀,元气就蕴藏在这里,天帝也在这里治理着。查考东方朔的话和 水经 里说五万里的记载,就很难说佛图调和康泰 传 中所说是正确的了。天地之内,水泽之下,所包藏的东西大的未必就大,小的未必就小;存在的未必就有,潜隐的未必就无,包罗万象,范围真是广泛得很。其中名称相同而地域相异的,名称混淆的,也不在少数。如东海方丈,也叫昆仑,西洲铜柱,又有九府的机构。东方朔 十洲记 说:方丈在东海中央,与东西南北四方的海岸都是等距离的。方丈每边各五千里,上面专供群龙相聚,有金玉琉璃建的宫殿,是三天司命所管辖的地方。群仙不想升天的都在这里往来。张华为东方朔 神异经 作序说:昆仑山上有铜柱,高与天通,就是所谓天柱。铜柱周围三千里,圆周就像刀削过一样;下面有回屋、属仙人九府管辖;上面有一只大鸟,名叫希有。它朝向南方,张开左翼覆盖东王公,张开右翼覆盖西王母,背上一小片不长羽毛,宽广一万九千里。西王母每年爬到翼上,到东王公那边去。所以柱上铭文道:昆仑铜柱,高入天上,圆周就像刀削,通体优美非常。柱上的鸟铭说:有只鸟儿叫希有,红翎绿羽亮光光,它不叫也不吃,东边遮蔽着东王公,西边遮蔽着西王母。王母想往东边走,爬上鸟背就到了,阴阳要相互依存,会合时才更精妙。 遁甲开山图 说:五龙来指教,天皇在无外柱州昆仑山上看到它们的踪迹。荣氏 注 说:五龙管辖五方,是五行的神灵。五龙降凡,天皇兄弟十二人,把五方分为十二部,仿效五龙的遗迹,施行无为的教化。天下的仙人圣人,治所在柱州昆仑山上。无外之山在昆仑山东南一万二千里,五龙和天皇都是从这里出来的。十二天皇就是十二时的神。 山海经 说:昆仑之丘实际上就是天帝的下都,山神陆吾的职司是管理天上的九部、天帝的园囿和时令。但天地之内,所包括的地方是很遥远的。神仙幽远的情致十分玄妙,难以凭人情来推想,宇宙的各种现象深远难知,人的思维无法来寻根究底,假如不登上在云间飞奔的两龙,驾了八骏在龟途上驰骋,对于轩辕氏访问百神,大禹会诸侯于会稽这类事情,作一番衡量和比较,又怎能分辨得清儒墨各家的说法呢?
又流出海外,往南流到积石山下,有石门。
山海经 说:河水注入渤海,又流出海外。河水往西北流入大禹疏导过的积石山,这座山在陇西郡河关县西南的羌中。我考证诸书,都说河水发源于昆仑,潜流入地后再次发源,就是说在蒲昌海隐没,在海水中冒出。所以 洛书 说:河水从昆仑山经重野流出来。这句话就是指这种情况说的。河水流经积石后,就成为中原的河流。所以成公子安 大河赋 说:纵观百川壮伟的雄姿,再没有比黄河更美的了。它从昆仑极高之处潜流,从积石的崇山峻岭之间流出。释氏 西域记 说:从蒲昌海开始,河水潜入地一下,然后从南方的积石山流出。但经文在这里似乎序次倒错,积石应当是在蒲昌海以下。
那样。
转弯从它的东南边流人渤海。
山海经 说:南边就是从极之渊,又称中极之渊,深三百初,冯夷就住在那里。 括地图 说:冯夷常常乘坐云车,由两条龙拉着走。河水又从阳纤之山、陵门之山流出,奔向冯逸之山。 穆天子传 说:穆天子西行,到了阳纤之山,河伯冯夷住在那里― 冯夷就是河宗氏。穆天子把硅璧投入水中,作为献礼。河伯于是和穆天子一起展图审阅典章制度,观看天子的宝器,如玉果、漩珠、烛银、金膏等物, 河图 中都有记载。河伯把它作为礼物献给穆王,穆王看了图后,才领他西行。伏羲曾在河上接受龙马图,就是八卦。所以 命历序 说: 河图 是帝王所依赖的基业,图中记载着江河、山川、州界的分野。后来尧在河上筑坛,接受了 龙图 ,并作 握河记 。及至虞舜、夏、商,也都接受过 河图 。李尤 盟津铭 写道:滔滔的河水,汇集于大海。它流经中州,那是 龙图 所在之处。 淮南子 说:从前禹治洪水,在阳纤祭礼祈祷。说的就是这地方。高诱以为阳纤就是秦蔽,其实不是。释氏 西域记 说:阿褥达太山上有大渊水,那里的宫殿楼台十分宏大。这座山就是昆仑山。 穆天子传 说;穆天子登上昆仑山,参观了黄帝的宫殿,给丰隆的坟头堆上泥土― 丰隆就是雷神。黄帝宫就是阿褥达宫。有六条大河流发源于山间,山西的一条名叫新头河。郭义恭 广志 说:这就是甘水。在西域以东,名叫新陶水。山在天竺国以西,因为水味甘冽,所以叫甘水。那里有石盐,洁白有如水晶;有的成大块,就把它敲碎使用。康泰说:安息、月氏、天竺到伽那调御,都仰赖这里的石盐。高僧法显说过:翻过葱岭,就进入北天竺的国境了。从这里循着山岭向西南行走十五日,道路险阻难行,崖岸峻峭极了。山上全是岩石,削壁干初,身临崖岸,令人头晕目眩,想再跨上一步,就连立足的地方一也没有了。崖下有一条河流,名叫新头河。从前有人在崖壁上凿石开路,架设了竖梯。一共要爬七百道梯子方才爬完,然后踩着索桥过河。沿河两岸相距都有八十来步。语言不通,翻译断绝,汉朝的张赛、甘英都没有到过。我考证过史传,这就是所谓厨宾的国境。那里绕山凿了蹬道,极狭,宽仅尺余。过往行人,骑马的,步行的,你牵我挽,小心行走,还要靠着索桥过河。这样走了二十来里,才到悬度。一路上的险阻和艰危,真是说也说不尽。郭义恭说:乌耗以西,有个悬度之国,山溪阻隔,道路不通,要攀着绳索过去,所以国名叫悬度。那里的人都住在山上,在石壁之间耕种,用石块来造房子。他们用两手捧水喝,这就是所谓猿饮。山区多白草、小步马,有驴无牛,这大概就是悬度了吧。法显和尚又说:渡河便到乌长国。乌长国就是北天竺,佛陀到过这个国家。佛陀在这里留有足印,足印长短能随人的意念而变化,到现在还是如此;佛陀的晒衣石也还在。新头河往西南流,又转向东南,从中天竺国流过,这里两岸都是平地。有个国家名叫毗茶,佛法很兴盛。又经过蒲那般河,左右两边岸上有二十座佛寺。这条河流经摩头罗国,在下游与新头河汇合。自河以西,是天竺诸国,从这里以南,则都是“中国”地方,人民很殷富。这个国家之所以称为“中国”是因为饮食衣着与中天竺诸国相同,所以得名。佛陀涅架以来,众圣徒所行的礼仪法则,一脉相承,绵绵不绝。从新头河到南天竺国,直到南海为止,路途四万里。释氏 西域记 说:新头河流经厨宾、键越、摩诃刺诸国,注入南海。阿褥达山西南有一条水,名叫遥奴;山的西南边稍东,有一条水,叫萨罕;稍东又有一条水,叫恒伽。这三条水都发源于同一座山,又都汇合于恒水。康泰 扶南传 说:恒水的源泉,在西北边尽头出自昆仑山。山间有五大源,诸水分流,都由这五大源而来。枝息黎大江出山后往西北流,转向东南注入大诲。枝启黎就是恒水,所以释氏 西域记 有恒曲的名目。恒水以北有四国,位于最西端的就是恒曲中间的国度。有个拘夷那褐国。 法显传 说:恒水往东南流,从拘夷那褐国南边流过。都城北面,希连禅河畔双树间的北端,就是世尊涅架的地方,诸王也是在那里分舍利的。支僧载 外国事 说:佛陀涅架后,天界的神人用新的白衣把他裹起来,用香花来供养。满七日后,把他硷入金棺,运出王宫。王宫北面约三里,有一条醛兰那河。渡过这条小河,用旗檀木作柴火,天界的神人们各自用火来烧柴,但都点不着。大迎叶从流沙回来,呼号痛哭,悲不自胜,感动了天地,这以后不用点火,柴枝就自行燃烧起来。国王收拾了舍利,用金斗来量,共八解四斗。各国王、诸天、龙众、神王各分得少许,大部分送回本国,建造佛寺。后来阿育王在佛陀涅架处造了佛塔,但那两棵树和佛塔现在都没有了。这两棵树叫婆罗树,开的花叫要罗怯。婆罗怯花白如霜雪,芳香无与伦比。竺枝 扶南记 说:林杨国距金陈国陆路二千里,只能乘马来往,没有水路。这里全国都信奉佛教。有个和尚死后举行火葬,烧了儿干把柴还是端坐在火中。于是把他搬到石室中去,六十余年来,尸体仍像原来一样,丝毫没有腐烂。这是竺枝亲眼所见的事。金刚之身永不败坏,真智慧永远长存,舍利在刹那间显现,天长地久永不朽败,真所谓智空无穷,大彻大悟者深不可测了。此水乱流注入恒水。恒水又往东流,从毗舍利城北流过。释氏 西域记 说:毗舍利是维邪离国的都城。支僧载 外国事 说:维邪离都城离王舍城五十由旬,城墙周围长三由旬。维洁家在大城的里宫以南,离王宫七里左右,但殿宇都已塌毁了,看到的只有遗址罢了。法显和尚说:城北有大林重阁,佛陀在这里住宿过。这地方原来是奄婆罗女家施舍给佛陀造塔的。城的西北三里,有一座塔,叫放弓杖塔。恒水上流有个国度,国王的小夫人生了个肉胎,大夫人嫉妒她,就说:你生的是个不祥的东西。于是立即用木盒子装了,投到恒水里去。有个国王在下流游览,看见水上有个木盒子,就捞了起来,打开一看,只见里面有一千个婴儿,个个生得眉清目秀,就把他们收养了起来。他们长大后十分勇武,南征北战,所到之处,无不征服。接着他们就要去打父王的本国了,国王十分忧虑。小夫人问道:大王,您为什么这样愁忧呀?国王说:那位国王有一干个儿子,勇武无比,要来进攻我们的国家了,所以心中发愁。小夫人道:您别愁,只要在城西造一座高楼,敌兵来时,让我到楼上去,我就能叫他们退兵。国王照她的话做了。敌人来到,小夫人在楼上对他们说:你们都是我的儿子,为什么反而要做这种大逆不道的事?敌兵说:你是什么人,胆敢自称是我们的母亲?小夫人说:你们如果不信,都把口张开,仰面朝着我。小夫人就用双手挤奶,每只乳房都射出五百支乳汁,支支都落入那一千个儿子的口中。敌人这才知道真是自己的母亲了,立即都把弓箭兵器放下了。父母心里这样一想,就都成了辟支佛。现在那里的塔还在。后来世尊得道,告诉弟子们说:这是我从前放下弓箭兵器的地方。后人知道这一事迹,就在那里造了一座塔,叫做放弓杖塔。那一千个孩子就是贤劫千佛。释氏 西域记 说:恒曲中稍东,有个僧迎扇奈揭城,就是佛陀走下三道宝阶的都城。 法显传 说:恒水往东南流,从僧迎施国南边流过。佛陀从切利天往东走下三道宝阶,为他母亲说法,就是这地方。宝阶早已湮没,阿育王在宝阶所在的地方造了一座塔,后来又立了一根石柱,柱上雕了狮子像;旁门邪教,心不信佛,狮子就会向他怒吼,吓得他诚心阪依。恒水又往东流,从厨、宾饶夷城流过。厨宾饶夷城南濒恒水,西北六七里,恒水北岸,是佛陀给弟子们说法的地方。恒水又往东南流,从沙概国北边流过。出了沙抵城南门,路东一处,佛陀曾咬断一根杨枝,插入土中,杨枝长成杨树,长到七尺高后,就不增不减,至今仍在。恒水又往东南流,从迩维罗卫城北流过,就是从前净饭王宫殿所在的地方。城东五十里有一座御园,园中有池水,夫人到池中洗澡,从北岸出来,走了二十步,向东举起手扳着树枝,就生下了太子。太子落地后走了七步,两条龙喷水给太子沐浴,于是就变成井池,僧人们都从这里汲水饮用。太子和难陀等扑象、角力,射箭入地,现在那里有一乱泉水,过往行人就靠这泉水饮用。释氏 西域记 说:城北三里的恒水岸上,在父王迎接佛陀的地方,造了一座佛塔,塔上刻有父王抱着佛陀的雕像。 外国事 说:迎维罗越国今天不再有国王了。城池已经荒废,只有一片空荡荡的荒地。但这里还住着二十余家姓释的优婆塞,他们是旧时净饭王的后裔,但分为四个种姓,住在这座荒城中。因为他们是优婆塞,所以重视修行,还有些古风。那时佛塔全都毁坏了,条王弥重新加以修建。有一座佛塔是私诃条王赠送财物资助修建的,现在有十二个修行的人住在里面。太子刚生时,王后所扳的树叫须诃树。阿育王用青石雕了王后扳树生太子像。从前的原树不再存在了,后来僧众拿这种树栽在这里,辗转相传直到今天,树枝还像从前一样,依然荫蔽着石像。此外,太子走了七步的足印,今天遗痕还依稀可见。阿育王用青石在两边夹住足印,又在上面盖了一块长条青石。今天国人常用香花供奉,七个足印的形状,看来还是纹理分明。如今虽然上面同样还是盖了石板,有人还在石上贴了好几层吉贝叶,但足印反而更清楚了。太子生时,龙王在两边夹住太子,喷水给太子沐浴,一条龙喷的水暖,另一条喷的水冷,就变成了两口水池,直到今天还是一冷一暖。太子出家前十日,出宫到御田中去,坐在阎浮树下,树神拿了七宝奉献给太子,太子不受,就在这里起了出家的念头。御田离王宫一据― 用晋朝的话来说,一据就是十里。太子在三月十五夜出家,四天王来迎接他,各自捧着一只马脚。那时诸神和天人在两旁护卫,空中散下香花。这时太子去到河南摩强水,就在这条水边做了修道的沙门。河南摩强水在迎维罗越北边,其间相距十由旬。这条水在罗阅抵瓶沙国,相距三十由旬。菩萨偶然经过瓶沙国,瓶沙王出来会见他。菩萨在瓶沙随楼那果园中停留了一日,天晚了就到半达钵愁去歇宿。半达,用晋朝的话说,说是白;钵愁,就是山。白山在瓶沙国北十里。天明后菩萨就离开白山,晚上宿在昙兰山,这里离白山六由旬。他从这里一直向贝多树走去。贝多树在阅抵北面,离昙兰山二十里。太子二十九岁出家,三十五岁得道,这说法与经相异,所以把不同之点记下来。竺法维说:边旦维卫国就是佛陀出生的天竺国,正位于三千日月、一万二千天地的中央。康泰 扶南,传 说:从前范旗时,有潭杨国人家翔梨从他本国去到天竺,一路做买卖,辗转到了扶南,他对范旗讲述天竺的风土习俗。那里佛教流行,金银财宝积聚成堆,山川丰饶肥沃,要什么一育什么,相邻各国都很尊重它。范旗问道:现在就去,几时能到?几年可以回来?家翔梨说:天竺离这里约三万余里,来往大约要三年多。他真的去了,结果四年方才回来,他认为那里确是天地的中央。恒水又往东流过蓝莫塔,塔边有池,池中有龙守护。阿育王想拆下这座塔,分建八万四千座塔,后来忽有所悟,知道此塔是龙王所供奉,不是人间所有的东西,于是就停下了。这一带空寂荒凉,无人居住,象群用长鼻吸水洒地,就像苍梧和会稽的象耕鸟耘一样。恒水又往东流到五河口,大概这里是五条水汇合的地方,但详情不得而知。阿难从摩竭国去向毗舍利,想到那里去涅架。诸天神把这消息告知阿阁世王,阿阁世王追到河上。梨车听说阿难来了,也都来河上相迎。阿难心想:向前走,阿阁世王会恼恨,向后退,梨车又会抱怨;于是就在河心跳入三昧真火中自焚解脱,身体分作两半,两岸各有一半。两位国王各自拿了那半份舍利,回去造了两座塔。渡河南下一由旬,到了摩竭提国的巴连弗城,这就是阿育王建都的那座城。城中的宫殿都建造了墙网,雕刻着花纹;又用大石堆成假山,山下建了石室,长三丈,阔二丈,高丈余。有个大乘婆罗门的儿子,名叫罗汰私婆,又名文殊师利,住在这座城内。他聪明颖悟,百事无不通晓,而以清净自居,国王很尊敬他,就奉他为师。靠他一人宏扬佛法,外族不能侵凌。各国之中,这座城要算最大了,人民殷富兴盛,争着实行仁义的事。阿育王拆毁了七座塔,另建八万四千座塔。最初在城南二里余造了一座大塔,塔前有佛陀的足迹,因而在那里修建寺院。寺院北门对着宝塔,塔南有石柱,柱大四五围,高三丈余;_上面刻着这样的铭口文:阿育王拿阎浮提来布施四方僧人,回来后又用钱赎回。塔北三百步,有阿育王所建的泥犁城。城中有石柱,也高三丈余,柱头雕着狮子,刻有铭文,记述兴建泥犁城的缘由及年月日。‘巨水又往东南流,从小孤石山流过。山头有个石室,朝南,从前佛陀坐在石室内,天帝释拿了四十二件事问他,佛陀一件件用手指在石上刻划,划痕还在。恒水又往西流过王舍新城,这座城是阿阁世王所造。出城南行四里,进了山谷,就到五山里面。五山围绕山谷四周,就像城郭一样,这就是萍沙王旧城。旧城东西宽五六里,南北长七八里,就是阿阁世王当初想谋害佛陀的地方。这座城已经荒废,空无一物了,也没有人走的路。进了山谷,沿山向东南上行十五里,就到曹阁崛山。距山顶还有三里处,有一座石窟,洞口朝南,这是佛陀坐禅的地方。向西北行四十步,又有一座石窟,这是阿难坐禅的地方。天魔波旬变成雕鹭来恐吓阿难,佛陀隔着石壁用神力伸手抚摩阿难的肩膀,他就不害怕了。现在雕鹜的爪痕和壁上的手孔也都还在,所以这座石窟就叫雕鹜窟。省阁窟山峰峦秀丽峻伟,是五山中最高的一座。释氏 西域记 说:曹阁崛山在阿褥达王舍城东北,西望首阁窟山,双峰并峙,相距二三里,道路在中间通过,鹜鸟常栖止在岭上,当地人叫誊阁窟山。胡人所说的曹阁,就是鹜的意思。竺法维也说:罗阅抵国有灵鹜山,胡人叫曹阁崛山。山岩都是青石,岩石顶上像鸳鸟。阿育王派人去凿石,装上两只假翼、两只假脚,又修琢了鸟身,今天都还在,远望形状像是鹭鸟,所以叫灵鹭山。以上几种说法各不相同,远近也不一样,但法显亲身在山上住宿过,念过 首楞严经 ,又以香花供养," 他的记述该可作为见闻的依据了。恒水又往西流,从迎那城以南三十里流过,到了佛陀坐在树下苦修六年的地方,这里长着一片丛林。西行三里,就到佛陀入水洗浴,天王按下树枝,让他扳着上岸的地方。又北行二里,就到弥家女端了牛奶粥给佛陀的地方。从这里北行二里,是佛陀在一棵大树下朝东坐在石头上吃奶粥的地方。树和石头都还在,石头长阔各六尺,高近二尺。这个国度气候温和,树龄有的长达几千年,甚至上万年。从这里往东北行走二十里,到了一处石窟,菩萨走进石窟,向西结枷跌坐,心想:如果我成道了,当有奇迹显现。他这么一想,石壁上就现出佛影,长三尺左右,至今仍然很明亮。这时天地猛烈地震动起来,诸天神在空中说:这里不是过去将来诸佛成道的地方,从这里向西南走,不到半由旬,有棵贝多树,那树下才是过去将来诸佛成道的地方。诸天神引领着菩萨起行,离树三十步,天神拿了吉祥草给他,菩萨接过吉祥草,又走了十五步,有五百只青雀飞来,在菩萨头上转了三圈向西飞去。菩萨前行到贝多树下,铺上吉祥草,向东坐了下来。这时魔王派遣了三个美女,从北方走过来骚扰菩萨,魔王自己从南方走过来。菩萨用脚趾踏在地上,魔兵就退却逃散了,三个美女都变成老太婆,再也不能恢复为美女了。佛陀在尼拘律树下一块方石上朝东坐下,梵天向佛陀走来的地方,四天王捧钵的地方,都造了塔。 外国事 说:毗婆梨树,佛在此树下坐了六年,长者的女儿用金钵盛了奶粥端给佛陀,佛陀接过奶粥,就站在尼连禅河中沐浴。沐浴后,就在河边吃了奶粥,把钵丢到河中,钵在水上逆流飘浮了一百步,才沉入河中。迎梨郊龙王接住了钵,在龙宫中供养,先前的三只佛钵也出现了。佛陀在河边坐在摩诃菩提树下,摩诃菩提树离贝多树二里。他在树下坐了七日,冥思苦想,终于成道,这时魔兵来骚扰他。释氏 西域记 说:尼连水南流注入恒水,水西有佛树,佛陀在这里苦修,天天吃粥,接连吃了六年。离城往西约五里,树东河上,就是佛陀入水沐浴的地方。他从东边上岸,在尼拘律树下面静坐修道,舍女就在这里端奶粥给他。他从这里渡水向西走,在六年树南边的贝多树下打坐,在这里降魔成佛。佛图调说:佛树曾一度枯死,佛陀来时,重又生了枝叶。竺法维说:六年树离佛树五里。以上诸说互不相同,姑且都记下备考。法显从这里往东南走,回到巴连弗城,沿恒水顺流西下,到了一座寺院,叫旷野寺,这是佛陀住过的地方。他又沿恒水西下,到迩尸国波罗奈城。竺法维说:波罗奈国在迎维罗卫国南方一千二百里,中间有恒水,往东南流。佛陀转法轮的地点,就在都城以北二十里,有一棵树,叫春浮树,是维摩栖息过的地方。法显说:城东北约十里,就是鹿野苑,辟支佛原来住在这里,因常有野鹿栖息、所以得名。法显从这里返回,住在巴连弗城。又沿恒水东行,南岸有瞻婆大国。释氏 西城记 说:恒曲稍东有瞻婆国,城南有卜怯兰池― 恒水在北边― 是佛陀下来讲述戒律的地方。恒水又流经波丽国,就是佛陀外祖父的国度。法显说:恒水又往东流,到了多摩梨轩国,就是海口了。释氏 西域记 说:大秦又名梨靳。康泰 扶南传 说:从迎那调洲往西南到大湾,流程约七八百里,才到枝启梨大江日;渡江一直朝西走,到尽头就是大秦。又说:从拘利口出发,进入大湾中,从正西向北进去,约一年余,就到天竺江口,那条水叫恒水。江口有个国度,叫担袂,属于天竺。天竺派遣了黄门字兴去当担铁王。释氏 西域记 说:’值水东流,注入东海。大概恒水分为两条,各自东西,是分头注入两海的吧。释氏评论佛图调书时,举出 山海经 说:西海南面,流沙岸边,赤水后面,黑水前面,有大山名叫昆仑。又说:钟山西方六百里有昆仑山,发源于山中的水有五条。这是以 佛图调传 为根据的。最近又查考康泰 扶南传 ,书中记述昆仑山,正好与 佛图调传 相合。按此传,从交州到天竺最近。康泰 扶南传 也知道阿褥达山就是昆仑山。释氏说,幸而有了 佛图调传 ,问题才迎刃而解。于是绘成 西域图 ,并对法汰说起这件事。法汰觉得他提这种常识问题很奇怪,他说,从汉朝来的名人们,知道河在敦煌以南数千里,不应不知道昆仑山的所在的。释氏又写道:这是以 穆天子传 为依据的。穆王在昆仑山旁边、瑶池上面向西王母祝酒,说这里离周朝都城的渡涧有一万一千一百里,为什么却和佛图调说的不同呢?你今天看到康泰 扶南传 ,说明并非前人不知道。从今以后,才知道昆仑山就是无热丘,为什么却说是在外国呢?我以为释氏的话并非很好的证据。 穆天子传 、 竹书纪年 和 山海经 都埋藏了多年,竹简的皮条都断了,次序也已错乱,很难理顺;后人凭着某一点的联系凑合起来,多与古人原意不相一致。至于要想实地考察山川,与经文记载是不会相符的,查验道途的里程,本来就难相合。释氏不再根究各种说法的大要,陈述细节以辨明它们的错误,是不妥当的。现在按 山海经 所说,昆仑墟在西北,是天帝的下都。昆仑之墟方圆八百里,高万仍,山上有木禾,山边有九口井,都用玉来做井栏;四面有九道门,门口有开明兽守着,这是百神所在的地方。郭璞说:从这里出去有个小昆仑。又按 淮南之书 ,昆仑山上有木禾、珠树、玉树、漩树,不死树在它西边,沙棠、琅牙在它东边,绛树在它南边,碧树、瑶树在它北边。旁边有四百四十座城门,各门间宽四里。一里长九纯,一纯长一丈五尺。旁边有九口井。西北边用玉栏干保护着,打开北门,迎面吹来不周之风。倾宫、旋室、县圃、凉风、樊桐,在昆仑山的天门― 间阖门里面,还有菜园疏圃,疏圃的水池里灌满黄水,黄水绕了三周又流回它的源头,称为丹水,喝了可以长生不死。河水就发源于它的东北角,赤水发源于它的东南角,洋水发源于它的西北角。这四条水都是天帝的神泉,可以配制百药,滋润万物。从昆仑之丘又攀登到比它高一倍的上头,叫凉风之山,登上了就可以长生不死,又登到高一倍的上头,叫玄圃之山,登上了就会有法力,能够呼风唤雨;又登到高一倍的上头,就与上天相连了,登上了就成了神,这叫太帝之居。于是禹以能够不断增生的息土来堵遏洪水,作成大山,又掘昆仑墟成为洼地。高诱说:地字有的写成池字,那就有点近于佛图调的说法了。阿褥达山有六条水,葱岭、于闻阻隔了其中的两条。这与各种经史典籍的说法完全相异。又按 十洲记 ,昆仑山在西海的西北,北海的北方,离岸十三万里,有弱水绕山一周而流。昆仑山东南,与积石圃相邻,西北与北户之室相接,东北面对大阔之井,西南靠近承渊之谷。这四角的四座大山,实际上是昆仑山的支脉。从前西王母对周穆王说:积石圃的南端离咸阳四十六万里,这座山高出平地三万六千里,上头有三角,上面呈方形,宽广万里,上大下小,形状就像一只仰放的盆。所以说昆仑山有三角。一角在正北,高得遮住星辰的光芒,称为阎风之巅;一角在正西,名叫玄圃台;一角在正东,名叫昆仑宫。那地方有一座用黄金砌叠成的天墉城,上面方圆千里,城上分布着五处金台,十二座玉楼。北户山和承渊山也有墉城,城上分布着金台玉楼,也都一模一样。有渊精网、光碧堂、琼华室和紫红翠绿的丹房,光辉映日,像红霞似的闪耀着虹彩般的光芒。西王母就在这里治理着仙界,仙宫神灵都在这里朝见她。这里上与漩矶相通,元气流布四方,玉衡经常调理,使它能与九天保持畅顺,与阴阳相互调和,于是万物就蓬勃生长,奇物稀珍也脱颖而出,都是由此而来的。天神也十分众多,真是不可胜记。北海外又有钟山,山上有金台玉阀,元气就蕴藏在这里,天帝也在这里治理着。查考东方朔的话和 水经 里说五万里的记载,就很难说佛图调和康泰 传 中所说是正确的了。天地之内,水泽之下,所包藏的东西大的未必就大,小的未必就小;存在的未必就有,潜隐的未必就无,包罗万象,范围真是广泛得很。其中名称相同而地域相异的,名称混淆的,也不在少数。如东海方丈,也叫昆仑,西洲铜柱,又有九府的机构。东方朔 十洲记 说:方丈在东海中央,与东西南北四方的海岸都是等距离的。方丈每边各五千里,上面专供群龙相聚,有金玉琉璃建的宫殿,是三天司命所管辖的地方。群仙不想升天的都在这里往来。张华为东方朔 神异经 作序说:昆仑山上有铜柱,高与天通,就是所谓天柱。铜柱周围三千里,圆周就像刀削过一样;下面有回屋、属仙人九府管辖;上面有一只大鸟,名叫希有。它朝向南方,张开左翼覆盖东王公,张开右翼覆盖西王母,背上一小片不长羽毛,宽广一万九千里。西王母每年爬到翼上,到东王公那边去。所以柱上铭文道:昆仑铜柱,高入天上,圆周就像刀削,通体优美非常。柱上的鸟铭说:有只鸟儿叫希有,红翎绿羽亮光光,它不叫也不吃,东边遮蔽着东王公,西边遮蔽着西王母。王母想往东边走,爬上鸟背就到了,阴阳要相互依存,会合时才更精妙。 遁甲开山图 说:五龙来指教,天皇在无外柱州昆仑山上看到它们的踪迹。荣氏 注 说:五龙管辖五方,是五行的神灵。五龙降凡,天皇兄弟十二人,把五方分为十二部,仿效五龙的遗迹,施行无为的教化。天下的仙人圣人,治所在柱州昆仑山上。无外之山在昆仑山东南一万二千里,五龙和天皇都是从这里出来的。十二天皇就是十二时的神。 山海经 说:昆仑之丘实际上就是天帝的下都,山神陆吾的职司是管理天上的九部、天帝的园囿和时令。但天地之内,所包括的地方是很遥远的。神仙幽远的情致十分玄妙,难以凭人情来推想,宇宙的各种现象深远难知,人的思维无法来寻根究底,假如不登上在云间飞奔的两龙,驾了八骏在龟途上驰骋,对于轩辕氏访问百神,大禹会诸侯于会稽这类事情,作一番衡量和比较,又怎能分辨得清儒墨各家的说法呢?
又流出海外,往南流到积石山下,有石门。
山海经 说:河水注入渤海,又流出海外。河水往西北流入大禹疏导过的积石山,这座山在陇西郡河关县西南的羌中。我考证诸书,都说河水发源于昆仑,潜流入地后再次发源,就是说在蒲昌海隐没,在海水中冒出。所以 洛书 说:河水从昆仑山经重野流出来。这句话就是指这种情况说的。河水流经积石后,就成为中原的河流。所以成公子安 大河赋 说:纵观百川壮伟的雄姿,再没有比黄河更美的了。它从昆仑极高之处潜流,从积石的崇山峻岭之间流出。释氏 西域记 说:从蒲昌海开始,河水潜入地一下,然后从南方的积石山流出。但经文在这里似乎序次倒错,积石应当是在蒲昌海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