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小说网 www.jdxs.cc,高中文言文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给公子。
<h2 class='headline-1 bk-sidecatalog-title'><span class='headline-content'>课文说明</span></h2> 信陵君窃符救赵这件事,发生在周赧王五十七年,即公元前258年,当时属战国末期,秦国吞并六国日亟,战争进行得频繁而激烈。公元前260年,在长平之战中,秦国大破赵军,坑杀赵降卒40万。秦又乘胜进围赵国首都邯郸,企图一举灭赵,再进一步吞并韩、魏、楚、燕、齐等国,完成统一中国的计划。当时的形势十分紧张,特别是赵国首都被围甚急,诸侯都被秦国的兵威所慑,不敢援助。魏国是赵国的近邻,又是姻亲之国,所以赵国只得向魏国求援。就魏国来说,唇亡齿寒,救邻即自救,存赵就是存魏,赵亡魏也将随之灭亡。信陵君认识了这一点,才不惜冒险犯难,窃符救赵,抗击秦兵;终于,信陵君挫败了敌人的图谋,保障了两国的安全。
<h2 class='headline-1 bk-sidecatalog-title'><span class='headline-content'>赏析一</span></h2> 第一部分(第1、2段),概述信陵君的身份、为人和他在当时的威望。“公子为人仁而下士”正因为他“下士”所以“士”才“争往归之”;因为他手中的人才多,智谋广,所以诸侯“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第二部分(第3、4段),具体写信陵君亲迎侯生和数请朱亥,表现他仁而下士的谦逊作风。详写信陵君与侯嬴的交往过程,略写信陵君与朱亥的交往过程。
关于侯嬴,作者记叙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是“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肯受”侯嬴说:“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表现了侯嬴“穷且益坚”的高尚情操。第二件事是写信陵君大摆酒宴,亲自驱车去请侯嬴,而侯嬴却故意过访朱亥“久立与其客语”信陵君则是“执辔愈恭”“颜色愈和”最后引他“遍赞宾客”并且“为寿侯生前”这一系列行动,没有丝毫勉强,没有丝毫伪装。正是由于一片真诚,终于感动了侯生,乐意为他的“上客”并且说出他的心曲:“市人皆以嬴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这段描写生动地表现了信陵君的“礼贤下士”和侯嬴的智慧与忠诚。侯嬴不惜损伤自身的名誉而成就信陵君的名声,用心良苦又富于情趣,终于同信陵君肝胆相照,其情感人。
关于朱亥,作者作了两次描写,一是侯嬴过访时,同他站在市中久久谈话;二是侯嬴介绍朱亥的贤能,信陵君“数请之”而朱亥“不复谢”写出他的骨气,他的坚贞,同后文相照应,表现他不以“小礼”回报恩义,而终能舍身相报的义勇精神。作者对于朱亥也是热情歌颂的。“公子怪之”一句,写出信陵君对朱亥的做法颇不理解,这里既表现出两人由于地位不同而形成隔阂,同时又以信陵君这样一位“仁而下士”的人来衬托朱亥的高尚品格。
第三部分(第5段至篇末),叙述侯嬴献计及信陵君窃符救赵,表现信陵君急人之困的义勇精神。
课文的前两部分是这部分的铺垫。从人物看,前两部分写信陵君“仁而下士”的品德,这部分写他“仁而下士”的品德所获取的成果;前两部分侧重写侯嬴的忠诚,这部分侧重写侯嬴的智慧;前两部分写朱亥的骨气,这部分写朱亥的义勇。侯嬴和朱亥在信陵君的事业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信陵君的“下士”是为国家长远打算的,而他所得到的“士”也能不负国家长远打算的。由此可以得出信陵君“下士”的规律:下士(为国求贤)得士士为国用。课文的前两部分和这第三部分正是在这一意义上紧密衔接的。
作者写信陵君窃符救赵,说明信陵君深明“唇亡齿寒”救邻即是自救的道理。如他先“数请魏王,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因为魏王“终不听”他才万不得已“往赴秦军,与赵俱死”最后采用了侯嬴的计策,也还是冒了极大的风险,承受欺君杀将的罪名,才夺得晋鄙的兵权,击退强秦的进攻,保卫了赵、魏的安全。没有急人之困的大无畏精神和远见卓识,是不能做到的。信陵君平生的大节在此(十年后还有抗秦保魏的行动),最值得肯定的也在此。
在作者的笔下,侯生也写得栩栩如生。他的故作倨傲,他对公子的试探与窥伺(“欲以观公子”“微察公子”“视公子”),表现了他的机智。试探明白以后,才把自己的想法和做法端了出来,这里又表现了他的坦率与真诚。后来信陵君拟赴秦军,他起先是不表态(也是进行观察),等信陵君再次回来,他才缜密周详地替他划策,荐朱亥并助他成功,最后自己也以死相报,体现了“士为知己者死”的时代风尚。
<h2 class='headline-1 bk-sidecatalog-title'><span class='headline-content'>赏析二</span></h2> 曲折回环情思盎然──读信陵君窃符救赵 (张朴俊)
有史公作传如生,爱客若君,真令读者慨慷悲歌不已;
其门馆风流未谢,于今视昔,闻谁能拔抑塞磊落之才?
题写在信陵君祠内的这副对联,不仅深情地赞颂了“能拔抑塞磊落之才”的信陵君,也高度地评价了太史公司马迁所著史记中的名篇之一信陵君列传。高中语文课本上的信陵君窃符救赵,就是节选自魏公子列传。由于此段故事极其生动,历来被作为戏剧题材搬上舞台。
信陵君富有政治远见,又具有军事才能。虽然他与赵国平原君、齐国孟尝君、楚国春申君并称战国四公子,但他的声誉却远在其他三公子之上。司马迁就赞道:“天下诸公子亦有喜士者矣,然信陵君之接岩穴隐者,不耻下交,有以也。名冠诸侯,不虚耳。”说信陵君的声名能够盖在当时诸侯之上,确有他实在的道理,并非浪得虚名。正如茅坤说:“信陵君是太史公胸中得意人,故本传亦太史公得意文。”司马迁就是用这样的凝情之笔,写下了信陵君列传,通篇称呼信陵君的“公子”共计一百四十七个,赞誉之情真是溢于言表了。节选自信陵君列传的信陵君窃符救赵,作为历史传记,确实颇为出色;作为文学散文,也十分优美。它不仅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读之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人物形象跃然目前,信陵君为国忘身、谦逊待士、虚心纳谏的品格“真令读者慨慷悲歌不已”
信陵君一生四处交游,可叙写之事甚多,但司马迁在为他立传时,并非事无巨细,兼收并蓄,而是根据信陵君为人处世的性格特征,对纷繁的史料,众多的事迹,做了严格的取舍,精心的安排,该取则取、该舍则舍、该详则详、该简则简,做到了取舍适宜、详略得当。作者把信陵君的政治远见写在了魏世家中,对信陵君的军事才能,虽然写入了列传,但只以“魏王以上将军印授公子”“公子率五国之兵破秦军于河外”等寥寥数语一带而过,传记的重点放在了信陵君性格特征的主要方面──“仁而下士”上,并以信陵君一生中最主要的事件──救赵为主线,组织材料,展开情节。作品以峰回路转、曲折回环的结构,曲尽其意、情思盎然地写出了深深感人的故事情节。一开始,作者按照传记的惯例首先叙述了人物的姓名、身世。之后,就突出地对信陵君的性格特征作了介绍:“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信陵君的礼贤下士,是关系到魏国的安危的,不同于平原君的养士“徒豪举耳”;也不同于孟尝君所养之士多“鸡鸣狗盗”之徒,虽有一个较杰出者冯谖,也只能效狡兔为主子筑三窟。而信陵君礼贤下士却是在为国求贤。“公子与魏王博”一事,就充分说明了信陵君礼贤下士对巩固魏国国防的客观作用。然而,此事却引起了魏王的疑忌“畏公子之贤能,不敢任公子以国政”
文章以一连串的生动情节,描写信陵君与他的门客的事迹,充分表现了信陵君“下士”与“不敢以其富贵骄士”的高尚品格。宴请夷门抱关者侯嬴以及侯嬴为信陵君策划“窃符救赵”是信陵君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件,所以作者把此事作为中心事件来写,写得极为详尽,也极为精彩。侯生年老家贫,是一个地位卑下的“夷门监者”在当时的社会中,这样的人是为世俗所不齿的。然而,信陵君听说他是个贤者,就“往请,欲厚遗之”侯生“修身洁行”不肯受。信陵君就专为他“置酒大会宾客”并亲自赶车去迎接他,还为他赶车到屠户中拜访朋友朱亥,而侯生见朱亥后,却“俾倪,故久立与客语”这时“从骑皆窃骂侯生”而“公子色终不变”到家后,信陵君又引侯生“遍赞宾客”并且“为寿侯生前”待侯生为上宾。这一系列的行动,没有丝毫勉强。侯生对信陵君多方试探,信陵君表现出来的只是“执辔愈恭”“颜色愈和”“色终不变”信陵君这种礼贤下士的真诚态度,深深感动了侯生,侯生终于把信陵君当成了知己,愿为他谋划,并为他献身。
作品对朱亥、毛公、薛公等都采用了略写的手法。然而,就在三言五语的描写中,也显示了信陵君礼贤下士的谦逊作风。
作品不仅表现了信陵君的礼贤下士,而且还描写了信陵君急人之难、救人之危、爱民如子的仁爱思想。信陵君的“仁”是贯穿全篇的。当秦围邯郸,赵求救于魏,而魏王畏秦不救时,信陵君“计不独生而令赵亡”决心“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当侯生为他策划“窃符救赵”估计晋鄙老将军“往恐不听,必当杀之”时,信陵君难过地掉下了眼泪;矫杀晋鄙后,他下令:“父子俱在军中,父归;兄弟俱在军中,兄归;独子无兄弟,归养。”这些都充分表现了信陵君的仁爱。
司马迁的史记是忠实于历史真实的。他的作品“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他对信陵君这个历史人物是十分敬佩的,他是满怀敬意为信陵君作传的。但作者并没有把他笔下的人物神化,而是写成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有成功、也有失误的活生生的人物。当矫杀晋鄙救赵后,赵王“以五城封公子”时,信陵君“意骄矜而有自功之色”这时有门客劝告他“物有不可忘,或有不可不忘,夫人有德于公子,公子不可忘也;公子有德于人,愿公子忘之也。”于是他“立自责”“似若无所容者。”当他留赵十年“秦闻公子在赵,日夜出兵东伐魏”魏王派人请他回国时,他下令门下:“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为此事毛公、薛公二人去责备他“语未及卒”他“立变色”“告车趣驾归救魏”这些描写,一方面表现了信陵君的一些弱点,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他从善如流、勇于改过的精神。这些描写,无损于人物形象,相反,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了,而且也进一步深化了主题思想。
这篇作品的情节是十分生动而感人的,作者对材料的处理颇费匠心,结构很完整,又不平铺直叙,而是曲折回环,波浪起伏。如宴请侯生一段,公子为侯生“置酒大会宾客”当公侯将相已“坐定”后,公子却亲自赶车去迎接地位卑微的“夷门侯生”情节顿生波折;侯生坐车赴宴途中,又要求“枉车骑过之”去看朱亥,又是一折;在见朱亥后又故意“久立、与其客语”真有些使人等得心急。再如“窃符救赵”一段中,邯郸被围,赵王求救于魏,魏王派晋鄙领兵救赵。然而,秦王又告魏王说:“诸侯有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于是魏王“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使文章再生波折。公子力劝魏王救赵“魏王畏秦,终不听公子”公子无奈,决心“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这等于以卵击石,人们不能不为公子担心。公子“行过夷门,见侯生”“辞决而行”侯生出人意料地只说:“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情节发展到这里为之一顿。公子“行数里,心不快”以为“我岂有所失哉?”于是“复引车还,问侯生”文章又一波折,这一波折,引出了侯生为公子策划“窃符救赵”并推荐朱亥同行。人们预感到情节发展的前景:为了救赵存魏,屡立战功、受人崇敬的老将军晋鄙不得不被杀,真是惊心动魄,不能不使人为之心动。救赵后,魏公子列传的描写仍是曲折回环。如公子留赵期间,魏国受敌,公子却不回国救魏。这样的行为,不像公子素来的为人,情节发展到这里又生波折,使人对这个可崇敬的人物很失望。然而,经人劝说后,公子“立变色”“归救魏”情节顺理成章发展了下去。公子回国后,魏王“以上将军印授公子”继而“公子率五国之兵破秦军于河外”公子战功赫赫,威震天下,抑制着秦兵不敢东出。就在魏国政权巩固、国威大振之时,魏王却听信了秦国的反间计“使人代公子将”情节又骤生波折,回应了开头“魏王畏公子之贤能,不敢任公子以国政”
历史人物传记,虽然是以历史事件为主的实录,然而司马迁的历史人物传记却很重视、而且也很善于刻画人物。本文中,作者就塑造出了几个活生生的人物形象。信陵君是作者用力刻画的历史人物。作品既写出了信陵君作为贵公子,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战国末期,为巩固本阶级的统治,以养士网罗人才的阶级共性;又写出了信陵君不同于其他贵公子的独特的个性──仁而下士、急人之危、从善如流、勇于改过。作者在刻画这个人物时运用了多种手法。除以人物自身的语言行动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外,在公子亲迎侯生一段里,还采用了明写侯生,暗写公子的烘云托月的手法。此外,作者还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如公子率门客赴秦军、见侯生“辞决而行”“复引车还”时的心理活动:“我岂有所失哉?”完全没有对侯生冷淡态度的责怪,而只有自责,这就深刻地表现了信陵君虚怀若谷、严于律己的可贵精神。略写的方面,作者一般采用了概括性的介绍方法,如开头写的“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等,只是作了粗线条的点染,而没有作具体的描绘。
在这篇作品中,司马迁不仅满怀喜爱与敬佩之情塑造了信陵君这个人物形象,并以很高的热情描写了侯生、朱亥等人物。在作者笔下,侯生也刻画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当他还不深知公子的为人时,故作倨傲,对公子进行了一系列的试探“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这些似乎不近人情的举动,都表现了他过人的机智;当他深知公子的为人以后,就与公子真诚相待,为公子策划“窃符救赵”表现了他出众的才智;公子临行,他推荐朱亥同行,以助公子成功,表现了他考虑问题的周全;最后,他“北乡自刭”表现了他“士为知己者死”的思想,同时也表现了他对不得已而杀晋鄙的自责“自刭以附魏国”的义士气质。
写朱亥着墨不多,但是一个豪爽、侠义、旷达的人物形象已突现在读者面前,使人读后难以忘怀。
就连没有正面出场的如姬,司马迁也通过旁人的叙述,从侧面为我们塑造出一个有胆有识、见义勇为的“绝代佳人”的艺术形象。正如郭沫若在虎符的写作缘起中说的:“司马迁替我们留传了一位值得赞美的女性──如姬。凡是稍有历史常识的人,提到信陵君,没有不知道如姬的。”如姬为了救赵存魏,也为了报信陵君的知遇之恩,冒死帮助信陵君盗出了兵符,完成了救赵也即自救的伟业。但是,事后如姬的结局如何呢?作品没有写。这就给人留下了一个悬念,同时也给了读者想象与再创造的广阔天地。正是这样,郭老在1942年通过丰富的想像,完成了如姬的艺术形象,创作了五幕历史话剧虎符。
作品除塑造了以上这些正面人物外,还以简练的笔触写了刚愎自用、忌贤妒能的魏王的形象。
有人论史记说:“读一部史记,如直接当时人,亲睹其事,亲闻其语,使人乍喜乍愕、乍惧乍泣,不能自止,是子长叙事入神处。”这话一点不假,信陵君窃符救赵就是这样,真可以说,通篇充满诗情画意,使人百读不厌。
<h3 class='headline-2 bk-sidecatalog-title'><span class='headline-content'>写作背景</span></h3> 我国战国时代,诸侯逐鹿,相与争锋,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各个领域,都需要大批人才。此时“士”便应运而生。“士”是一个特殊的知识分子阶层。他们或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或有高强的武艺,或在某一方面有出类拔萃的才干。各国统治者便招募这些人,收于门下,被称为“门客”“门客”在那个时期发挥着异乎寻常的作用,他们可以掌握政策、运用策略,掌管外交和军队。各国的贵族为了图谋功业,都大量收养门客。但门客中的某些人因为确有才干,所以他们也要辩识真正思贤若渴的明主才能投奔,这样又促使一些贵族具有礼贤下士之风,达到他们在政治、军事、外交上斗争胜利的目的。
给公子。
<h2 class='headline-1 bk-sidecatalog-title'><span class='headline-content'>课文说明</span></h2> 信陵君窃符救赵这件事,发生在周赧王五十七年,即公元前258年,当时属战国末期,秦国吞并六国日亟,战争进行得频繁而激烈。公元前260年,在长平之战中,秦国大破赵军,坑杀赵降卒40万。秦又乘胜进围赵国首都邯郸,企图一举灭赵,再进一步吞并韩、魏、楚、燕、齐等国,完成统一中国的计划。当时的形势十分紧张,特别是赵国首都被围甚急,诸侯都被秦国的兵威所慑,不敢援助。魏国是赵国的近邻,又是姻亲之国,所以赵国只得向魏国求援。就魏国来说,唇亡齿寒,救邻即自救,存赵就是存魏,赵亡魏也将随之灭亡。信陵君认识了这一点,才不惜冒险犯难,窃符救赵,抗击秦兵;终于,信陵君挫败了敌人的图谋,保障了两国的安全。
<h2 class='headline-1 bk-sidecatalog-title'><span class='headline-content'>赏析一</span></h2> 第一部分(第1、2段),概述信陵君的身份、为人和他在当时的威望。“公子为人仁而下士”正因为他“下士”所以“士”才“争往归之”;因为他手中的人才多,智谋广,所以诸侯“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第二部分(第3、4段),具体写信陵君亲迎侯生和数请朱亥,表现他仁而下士的谦逊作风。详写信陵君与侯嬴的交往过程,略写信陵君与朱亥的交往过程。
关于侯嬴,作者记叙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是“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肯受”侯嬴说:“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表现了侯嬴“穷且益坚”的高尚情操。第二件事是写信陵君大摆酒宴,亲自驱车去请侯嬴,而侯嬴却故意过访朱亥“久立与其客语”信陵君则是“执辔愈恭”“颜色愈和”最后引他“遍赞宾客”并且“为寿侯生前”这一系列行动,没有丝毫勉强,没有丝毫伪装。正是由于一片真诚,终于感动了侯生,乐意为他的“上客”并且说出他的心曲:“市人皆以嬴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这段描写生动地表现了信陵君的“礼贤下士”和侯嬴的智慧与忠诚。侯嬴不惜损伤自身的名誉而成就信陵君的名声,用心良苦又富于情趣,终于同信陵君肝胆相照,其情感人。
关于朱亥,作者作了两次描写,一是侯嬴过访时,同他站在市中久久谈话;二是侯嬴介绍朱亥的贤能,信陵君“数请之”而朱亥“不复谢”写出他的骨气,他的坚贞,同后文相照应,表现他不以“小礼”回报恩义,而终能舍身相报的义勇精神。作者对于朱亥也是热情歌颂的。“公子怪之”一句,写出信陵君对朱亥的做法颇不理解,这里既表现出两人由于地位不同而形成隔阂,同时又以信陵君这样一位“仁而下士”的人来衬托朱亥的高尚品格。
第三部分(第5段至篇末),叙述侯嬴献计及信陵君窃符救赵,表现信陵君急人之困的义勇精神。
课文的前两部分是这部分的铺垫。从人物看,前两部分写信陵君“仁而下士”的品德,这部分写他“仁而下士”的品德所获取的成果;前两部分侧重写侯嬴的忠诚,这部分侧重写侯嬴的智慧;前两部分写朱亥的骨气,这部分写朱亥的义勇。侯嬴和朱亥在信陵君的事业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信陵君的“下士”是为国家长远打算的,而他所得到的“士”也能不负国家长远打算的。由此可以得出信陵君“下士”的规律:下士(为国求贤)得士士为国用。课文的前两部分和这第三部分正是在这一意义上紧密衔接的。
作者写信陵君窃符救赵,说明信陵君深明“唇亡齿寒”救邻即是自救的道理。如他先“数请魏王,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因为魏王“终不听”他才万不得已“往赴秦军,与赵俱死”最后采用了侯嬴的计策,也还是冒了极大的风险,承受欺君杀将的罪名,才夺得晋鄙的兵权,击退强秦的进攻,保卫了赵、魏的安全。没有急人之困的大无畏精神和远见卓识,是不能做到的。信陵君平生的大节在此(十年后还有抗秦保魏的行动),最值得肯定的也在此。
在作者的笔下,侯生也写得栩栩如生。他的故作倨傲,他对公子的试探与窥伺(“欲以观公子”“微察公子”“视公子”),表现了他的机智。试探明白以后,才把自己的想法和做法端了出来,这里又表现了他的坦率与真诚。后来信陵君拟赴秦军,他起先是不表态(也是进行观察),等信陵君再次回来,他才缜密周详地替他划策,荐朱亥并助他成功,最后自己也以死相报,体现了“士为知己者死”的时代风尚。
<h2 class='headline-1 bk-sidecatalog-title'><span class='headline-content'>赏析二</span></h2> 曲折回环情思盎然──读信陵君窃符救赵 (张朴俊)
有史公作传如生,爱客若君,真令读者慨慷悲歌不已;
其门馆风流未谢,于今视昔,闻谁能拔抑塞磊落之才?
题写在信陵君祠内的这副对联,不仅深情地赞颂了“能拔抑塞磊落之才”的信陵君,也高度地评价了太史公司马迁所著史记中的名篇之一信陵君列传。高中语文课本上的信陵君窃符救赵,就是节选自魏公子列传。由于此段故事极其生动,历来被作为戏剧题材搬上舞台。
信陵君富有政治远见,又具有军事才能。虽然他与赵国平原君、齐国孟尝君、楚国春申君并称战国四公子,但他的声誉却远在其他三公子之上。司马迁就赞道:“天下诸公子亦有喜士者矣,然信陵君之接岩穴隐者,不耻下交,有以也。名冠诸侯,不虚耳。”说信陵君的声名能够盖在当时诸侯之上,确有他实在的道理,并非浪得虚名。正如茅坤说:“信陵君是太史公胸中得意人,故本传亦太史公得意文。”司马迁就是用这样的凝情之笔,写下了信陵君列传,通篇称呼信陵君的“公子”共计一百四十七个,赞誉之情真是溢于言表了。节选自信陵君列传的信陵君窃符救赵,作为历史传记,确实颇为出色;作为文学散文,也十分优美。它不仅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读之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人物形象跃然目前,信陵君为国忘身、谦逊待士、虚心纳谏的品格“真令读者慨慷悲歌不已”
信陵君一生四处交游,可叙写之事甚多,但司马迁在为他立传时,并非事无巨细,兼收并蓄,而是根据信陵君为人处世的性格特征,对纷繁的史料,众多的事迹,做了严格的取舍,精心的安排,该取则取、该舍则舍、该详则详、该简则简,做到了取舍适宜、详略得当。作者把信陵君的政治远见写在了魏世家中,对信陵君的军事才能,虽然写入了列传,但只以“魏王以上将军印授公子”“公子率五国之兵破秦军于河外”等寥寥数语一带而过,传记的重点放在了信陵君性格特征的主要方面──“仁而下士”上,并以信陵君一生中最主要的事件──救赵为主线,组织材料,展开情节。作品以峰回路转、曲折回环的结构,曲尽其意、情思盎然地写出了深深感人的故事情节。一开始,作者按照传记的惯例首先叙述了人物的姓名、身世。之后,就突出地对信陵君的性格特征作了介绍:“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信陵君的礼贤下士,是关系到魏国的安危的,不同于平原君的养士“徒豪举耳”;也不同于孟尝君所养之士多“鸡鸣狗盗”之徒,虽有一个较杰出者冯谖,也只能效狡兔为主子筑三窟。而信陵君礼贤下士却是在为国求贤。“公子与魏王博”一事,就充分说明了信陵君礼贤下士对巩固魏国国防的客观作用。然而,此事却引起了魏王的疑忌“畏公子之贤能,不敢任公子以国政”
文章以一连串的生动情节,描写信陵君与他的门客的事迹,充分表现了信陵君“下士”与“不敢以其富贵骄士”的高尚品格。宴请夷门抱关者侯嬴以及侯嬴为信陵君策划“窃符救赵”是信陵君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件,所以作者把此事作为中心事件来写,写得极为详尽,也极为精彩。侯生年老家贫,是一个地位卑下的“夷门监者”在当时的社会中,这样的人是为世俗所不齿的。然而,信陵君听说他是个贤者,就“往请,欲厚遗之”侯生“修身洁行”不肯受。信陵君就专为他“置酒大会宾客”并亲自赶车去迎接他,还为他赶车到屠户中拜访朋友朱亥,而侯生见朱亥后,却“俾倪,故久立与客语”这时“从骑皆窃骂侯生”而“公子色终不变”到家后,信陵君又引侯生“遍赞宾客”并且“为寿侯生前”待侯生为上宾。这一系列的行动,没有丝毫勉强。侯生对信陵君多方试探,信陵君表现出来的只是“执辔愈恭”“颜色愈和”“色终不变”信陵君这种礼贤下士的真诚态度,深深感动了侯生,侯生终于把信陵君当成了知己,愿为他谋划,并为他献身。
作品对朱亥、毛公、薛公等都采用了略写的手法。然而,就在三言五语的描写中,也显示了信陵君礼贤下士的谦逊作风。
作品不仅表现了信陵君的礼贤下士,而且还描写了信陵君急人之难、救人之危、爱民如子的仁爱思想。信陵君的“仁”是贯穿全篇的。当秦围邯郸,赵求救于魏,而魏王畏秦不救时,信陵君“计不独生而令赵亡”决心“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当侯生为他策划“窃符救赵”估计晋鄙老将军“往恐不听,必当杀之”时,信陵君难过地掉下了眼泪;矫杀晋鄙后,他下令:“父子俱在军中,父归;兄弟俱在军中,兄归;独子无兄弟,归养。”这些都充分表现了信陵君的仁爱。
司马迁的史记是忠实于历史真实的。他的作品“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他对信陵君这个历史人物是十分敬佩的,他是满怀敬意为信陵君作传的。但作者并没有把他笔下的人物神化,而是写成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有成功、也有失误的活生生的人物。当矫杀晋鄙救赵后,赵王“以五城封公子”时,信陵君“意骄矜而有自功之色”这时有门客劝告他“物有不可忘,或有不可不忘,夫人有德于公子,公子不可忘也;公子有德于人,愿公子忘之也。”于是他“立自责”“似若无所容者。”当他留赵十年“秦闻公子在赵,日夜出兵东伐魏”魏王派人请他回国时,他下令门下:“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为此事毛公、薛公二人去责备他“语未及卒”他“立变色”“告车趣驾归救魏”这些描写,一方面表现了信陵君的一些弱点,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他从善如流、勇于改过的精神。这些描写,无损于人物形象,相反,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了,而且也进一步深化了主题思想。
这篇作品的情节是十分生动而感人的,作者对材料的处理颇费匠心,结构很完整,又不平铺直叙,而是曲折回环,波浪起伏。如宴请侯生一段,公子为侯生“置酒大会宾客”当公侯将相已“坐定”后,公子却亲自赶车去迎接地位卑微的“夷门侯生”情节顿生波折;侯生坐车赴宴途中,又要求“枉车骑过之”去看朱亥,又是一折;在见朱亥后又故意“久立、与其客语”真有些使人等得心急。再如“窃符救赵”一段中,邯郸被围,赵王求救于魏,魏王派晋鄙领兵救赵。然而,秦王又告魏王说:“诸侯有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于是魏王“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使文章再生波折。公子力劝魏王救赵“魏王畏秦,终不听公子”公子无奈,决心“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这等于以卵击石,人们不能不为公子担心。公子“行过夷门,见侯生”“辞决而行”侯生出人意料地只说:“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情节发展到这里为之一顿。公子“行数里,心不快”以为“我岂有所失哉?”于是“复引车还,问侯生”文章又一波折,这一波折,引出了侯生为公子策划“窃符救赵”并推荐朱亥同行。人们预感到情节发展的前景:为了救赵存魏,屡立战功、受人崇敬的老将军晋鄙不得不被杀,真是惊心动魄,不能不使人为之心动。救赵后,魏公子列传的描写仍是曲折回环。如公子留赵期间,魏国受敌,公子却不回国救魏。这样的行为,不像公子素来的为人,情节发展到这里又生波折,使人对这个可崇敬的人物很失望。然而,经人劝说后,公子“立变色”“归救魏”情节顺理成章发展了下去。公子回国后,魏王“以上将军印授公子”继而“公子率五国之兵破秦军于河外”公子战功赫赫,威震天下,抑制着秦兵不敢东出。就在魏国政权巩固、国威大振之时,魏王却听信了秦国的反间计“使人代公子将”情节又骤生波折,回应了开头“魏王畏公子之贤能,不敢任公子以国政”
历史人物传记,虽然是以历史事件为主的实录,然而司马迁的历史人物传记却很重视、而且也很善于刻画人物。本文中,作者就塑造出了几个活生生的人物形象。信陵君是作者用力刻画的历史人物。作品既写出了信陵君作为贵公子,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战国末期,为巩固本阶级的统治,以养士网罗人才的阶级共性;又写出了信陵君不同于其他贵公子的独特的个性──仁而下士、急人之危、从善如流、勇于改过。作者在刻画这个人物时运用了多种手法。除以人物自身的语言行动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外,在公子亲迎侯生一段里,还采用了明写侯生,暗写公子的烘云托月的手法。此外,作者还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如公子率门客赴秦军、见侯生“辞决而行”“复引车还”时的心理活动:“我岂有所失哉?”完全没有对侯生冷淡态度的责怪,而只有自责,这就深刻地表现了信陵君虚怀若谷、严于律己的可贵精神。略写的方面,作者一般采用了概括性的介绍方法,如开头写的“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等,只是作了粗线条的点染,而没有作具体的描绘。
在这篇作品中,司马迁不仅满怀喜爱与敬佩之情塑造了信陵君这个人物形象,并以很高的热情描写了侯生、朱亥等人物。在作者笔下,侯生也刻画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当他还不深知公子的为人时,故作倨傲,对公子进行了一系列的试探“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这些似乎不近人情的举动,都表现了他过人的机智;当他深知公子的为人以后,就与公子真诚相待,为公子策划“窃符救赵”表现了他出众的才智;公子临行,他推荐朱亥同行,以助公子成功,表现了他考虑问题的周全;最后,他“北乡自刭”表现了他“士为知己者死”的思想,同时也表现了他对不得已而杀晋鄙的自责“自刭以附魏国”的义士气质。
写朱亥着墨不多,但是一个豪爽、侠义、旷达的人物形象已突现在读者面前,使人读后难以忘怀。
就连没有正面出场的如姬,司马迁也通过旁人的叙述,从侧面为我们塑造出一个有胆有识、见义勇为的“绝代佳人”的艺术形象。正如郭沫若在虎符的写作缘起中说的:“司马迁替我们留传了一位值得赞美的女性──如姬。凡是稍有历史常识的人,提到信陵君,没有不知道如姬的。”如姬为了救赵存魏,也为了报信陵君的知遇之恩,冒死帮助信陵君盗出了兵符,完成了救赵也即自救的伟业。但是,事后如姬的结局如何呢?作品没有写。这就给人留下了一个悬念,同时也给了读者想象与再创造的广阔天地。正是这样,郭老在1942年通过丰富的想像,完成了如姬的艺术形象,创作了五幕历史话剧虎符。
作品除塑造了以上这些正面人物外,还以简练的笔触写了刚愎自用、忌贤妒能的魏王的形象。
有人论史记说:“读一部史记,如直接当时人,亲睹其事,亲闻其语,使人乍喜乍愕、乍惧乍泣,不能自止,是子长叙事入神处。”这话一点不假,信陵君窃符救赵就是这样,真可以说,通篇充满诗情画意,使人百读不厌。
<h3 class='headline-2 bk-sidecatalog-title'><span class='headline-content'>写作背景</span></h3> 我国战国时代,诸侯逐鹿,相与争锋,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各个领域,都需要大批人才。此时“士”便应运而生。“士”是一个特殊的知识分子阶层。他们或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或有高强的武艺,或在某一方面有出类拔萃的才干。各国统治者便招募这些人,收于门下,被称为“门客”“门客”在那个时期发挥着异乎寻常的作用,他们可以掌握政策、运用策略,掌管外交和军队。各国的贵族为了图谋功业,都大量收养门客。但门客中的某些人因为确有才干,所以他们也要辩识真正思贤若渴的明主才能投奔,这样又促使一些贵族具有礼贤下士之风,达到他们在政治、军事、外交上斗争胜利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