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经典小说网 www.jdxs.cc,梦幻清江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清江的春天说来就来了。亲水平台被邀请担任过一段时间的金山文坛文学评手,这是因为爱好,尽义务的,没有享受报酬。受金山文联主席的委托,金山文坛首席版主开设了金山美文专帖,亲水平台逐一看了,有几篇他收藏了,想在适当时候作些点评。

    第一篇:古寨春秋(柏山老农)

    从资丘镇出发,泛舟清江,穿过美丽的天池画廊,然后弃船乘车至中溪河,再沿花偏公路上行两公里,一座林木葱茏、状如猫头的小山峰就会出现在眼前,这里就是远近闻名的“峨峰寨”乡里人平时都误叫为“恶公寨”

    峨峰寨三面都是险崖峭壁,只有一条独路可通到山下,然后,沿着陡坡上“之”字型的台阶,拾级而上,便可直达山顶,山顶虽然面积虽然不大,但地势比较平坦,且有清泉汩汩,四季不断。这里,居高临下,易守难攻,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地。未修花偏公路之前,山脚下就是从五峰到黄柏山的唯一通道,实为黄柏山南大门的咽喉。清朝嘉庆年间,林之华举白莲教起义,安营黄柏山(亦称黄柏寨)时,曾在这里设关立寨,驻兵堵“卡”“峨峰寨”即因此而得名。

    清朝咸丰年间,离峰寨不远的花屋场出了一个很有文化且家资巨富的覃茂琼公,捐了个“进士”的功名,修起了“进士”府第,虽有顶戴,却不愿出仕为官,甘于隐居林泉。一生中,除了种花养草、植树造林、与雀鸟为伴,便是游山玩水,特别是对寺庙情有独钟。年轻时,与“穿洞河”(庙台子)庙里的和尚交厚,经常步行十余里前往,一起参禅论道,吟诗作文,一住十天半月,乐不知返。久而久之,庙里的和尚心生厌倦,渐至疏远,琼公乃读书之人,自觉有失颜面,俗话说“神争一炷香,人争一口气”于是,下定决心,要在有生之年亲手修建一座庙宇,挽回脸面。

    恰在这时(清光绪年间),四川人哥老会会首李策卿来到这里,与五峰人向策安(字熙廷)相识,秘密联络,发展会众,举“顺清灭洋”的大旗起义,推向策安为元帅,李策卿为军师,由中溪西至巴东,义军所经之地,杀教士,灭教徒,烧教堂,声势浩大。清廷闻风震怒,立即派兵进剿,次年二月,向策安兵败,李策卿便隐姓埋名,以阴阳风水为业,活动于长阳、五峰两县交界的中溪、白溢一带。李策卿素与琼公交厚,得知修建庙宇的想法,自然是鼎力相助。于是,琼公一面派人化缘,筹集资金,置办庙产、庙田,一面由李策卿选择场地。

    李策卿精通“易学”擅长“风水”之术,在考察周围的庙宇时,发现观包岭上的庙宇周围有七个小山包,便认定是七只地老鼠,长期为害乡里,吃掉花屋场、地鼓坪大量的粮食,造成地里收成不好,致使老百姓贫困。常言道“再狠的老鼠也斗不过猫”于是,李策卿提出,要解决根本问题,就要用猫来*老鼠,峨峰寨山形酷似猫头,又与观包岭遥遥相望,只要把观包岭的庙迁址峨峰寨就能把老鼠镇住,万无一失。此议一出,立即得到了乡绅富户以及贫民百姓的赞成,纷纷捐款捐物,投工出力,很快就将新庙建成,观包岭的庙产以及用品全部转移至峨峰寨。新建的庙宇,规模比原来更大,气势更加宏伟,香火也更加兴旺,香客络绎不绝。一直到解放前夕,仍有和尚住持,终年晨钟暮鼓,古风郁然。

    其间,民国初年实行“改良教育”时,庙田和部分庙产收归花屋场小学,住庙的和尚,除了接待香客,收取一定的香火钱以外,就是一年四季以给老百姓送“平安符”的形式化缘,过端阳节时,送“端阳符”过小年时送“灶书”等等,自己刻板,自己印刷,每送一户,或钱或米,皆有所得,以庙养庙,生活倒也过得清闲安逸。

    解放以后,庙里的菩萨被毁,庙产全部充公,和尚也另谋生路。由于无人管理,房屋逐渐损坏乃至坍塌。六十年过去了,而今,断墙残壁内外,已是乱世横陈,杂树丛生,只有高大的庙碑依然斜躺在原地,忠实的守护着这一方净土。当年栽种的石榴树,依然顽强的生存着,每到五月间,花红如火,蜂飞蝶闹,任然保留着鼎盛时期的生机和灵气。七月以后,相继成熟的石榴张开笑口,路出朱红的籽粒,只是人迹罕至,成为各种飞鸟的美味佳肴。

    曾经香烟缭绕的圣地,而今变成了飞禽走兽的天堂。

    第二篇:清江边的石板街(山泉)

    最后一抹夕阳斜照在石板街上,被脚板磨光的石板街面反射着晚霞的色彩。忙碌的人,跑动的狗,偏着头张望宿巢的鸡,高大的冬青树,古色古香的板壁屋,一同笼罩在红色的霞光之中。暑假里,我跟随父亲第一次来到茅坪街,走进了神驰的繁华市井。

    茅坪街是资丘街上游又一个依赖清江水运而繁华的商街,背送货物以谋生计的背夫把农产品从清江两岸崇山峻岭间背送到这里,返趟又将人们生活生产所需的工业品背向山间各处的商业网点。如果说资丘是小汉口,那茅坪就是小资丘。

    打点停当,得到父亲的准许,我便一头扎进街景,贪婪地欣赏着一切的新奇。被冥冥中什么所召唤,迫不急待地跑向街口,神秘的清江河终于横在我的面前。放眼河流两头,澄碧的静静地流淌着的河水就是潭,哗哗地跳跃着翻腾白色浪花的激流就是滩。潭和滩连接成了八百里美丽的清江河。从那些踝露的被水冲刷得光滑白洁的河石可以知道,河水已经落到了最低。窄窄的河滩上冒出一些石头,似乎不费劲就可以从这些石头上跳过河去。常听狩猎人说把麂子赶过了河,那一定就是从这些石头上跳跃过去的。从我脚下蜿蜒出一条“之”字拐的道路至水边渡船口,平静的潭水面,渡船只需一根竹篙就可以把船撑到对岸,一对浆片只需静卧船头。三三两两的过河人相互打着招呼,说着他们的见闻,发出一串串响亮的谈笑声,竹篙的钢钉在岩石上敲打出悦耳的叮当声,可这些声音都被河水滚滩的咆哮声所淹没。河水的咆哮声被深深的峡谷所逼,传得很远很远,八里外我们家也听得清晰,比站在河边听要均匀柔和,有琴弦余韵之美妙,我对清江的向往也有这种声音的诱惑。

    这样的水量不能行船,待到雨天河里涨了水,淹没了礁石和河滩之后,船才能到茅坪来。下行船随流水漂行,有“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轻松。上行船就艰难了,智慧的人们摸索出了借助江风的力量,船上便扯起大大的风帆。远远近近的、大大小小的风帆装点着江面,成为清江一景。遇到激流滩,必须用纤绳拉船上滩,高亢的纤夫号子就在峡谷里回响。夏季是航运的黄金季节,茅坪码头大大小小的商船挤成一片,桅杆林立,缆索如织,搬运工像蚂蚁一样忙碌。

    天色暗去,房舍里纷纷点亮了油灯,清江的水凉气渐渐地驱退了石板街的炙热,背夫的打拄钉在石板街上响成一片,小商铺纷纷关门打烊,店铺板缝中传出算盘珠噼啪的脆响,开关抽屉箱柜、插销上锁的声音隐秘而踏实。包子馆却大门洞开,屋檐下高高的蒸笼里喷着白气,老板娘的身影在灯光里晃动,室内室外的桌子旁都坐有客人。一看就知道这些客人都是背夫汉子,他们光着脊背,毛巾挞在肩上,披肩挂在后背椅上,一堆盘包子,一碗烧酒,脚背子打拄放在身边。

    东街很热闹,有阵阵香气袭来,我循着酒香或油香,走进了“单位街”这里全是一些好“单位”“粮食”、“食品”、“供销”等,原来背夫背的粮食、牲畜、农副产品,从船上搬运下来的商品,都是在这里中转的。“食品”开的一家榨油厂却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操作间里溢满了浓闷的油香气,榨油工拉着沉重的撞杆先退后进规则快疾地滑动着脚步,叫着长长的号子将撞杆撞向榨油架,号子和响亮的撞击声和谐而有节奏,在清江两岸山谷里传得很远很远,而油汁却出得很少,象泪珠一样悬着、滴着,远不如榨工们身上滚落的汗水酣畅。“食品”还关有一圈猪羊,它们用不同于平常的声音叫唤着,让人辨不出它们要表达的意味,是被背夫们捆累了?它们哪有背着它们走几十里山路的背夫累;是为将要乘船出清江进长江而兴奋?它们哪里知道那是它们的不归路。我走着想着,一股令人窒息的畜粪臭把我熏退转身了。

    向西走是顺着清江边的一条独行街,街的尽头被山崖断切得很利落,石板街面也向下折成了光滑的石级。崖下散落着几栋民房,路边和屋前点缀几株柚桔树。屋前或树下,一些老者悠闲地纳着凉,谈论人间百态,叹息社会变迁。有人说到自己年轻时放排的经历,声音就大起来,说书似的演义木排飙滩时出生入死的种种险象,有人用自己的经历为其圆场,有人摇着巴扇不屑这些听了几十的故事,拿眼看着红色的火星在别人烟斗里闪动。一位老太婆旁若无人地注视着清江的夜影,若有所思地摸索出一块什么东西塞进嘴里偷偷地咀嚼,她是在怀念亡于清江水上的丈夫?是在想念从清江上远行的儿女?是在思念从清江水上来去的情人?她的一部生活史藏匿于她深深的心底,她不想说出来,清江自然也会为她保守秘密。想到这层,她不再嫉恨清江夺夫之仇,倒觉得清江才是她一生不离不弃的可靠朋友。

    困极了,我很快便入睡,可一觉醒来就再也睡不着。父亲不让我半夜里上街乱跑,我只好躺在床上想象着街上仍然在发生着的一些新奇。其实,仅凭传进我耳朵的一些声音,就足以让我消受了。亲切而又激烈的清江流水声,是清江边自古不变的生活伴奏曲,成为一切声音的背景。深夜躺在床上,这种声音时而远在天际,时而近在枕边。谁能预测到这种声音终有一日会被水库淹静。打榨的声音彻夜响着“哎――啪!”前面的声音长长的,后面的声音脆脆的,这是回响了千百年的劳作辛苦调。石板街上时不时响起一串串打拄沉重的碰击声,也夹有钢钉的剌耳声,这让我体谅到父亲常年背脚打拄的艰辛。我突然感觉到,世上的珍重事还有比小小的爱憎更大的。有一种声音让我探寻得很坚决,似有似无,我已断定它是我熟悉的声音,终于听清了,那是打丧鼓的声音,从河谷远远地传来,幻觉般地隐隐约约。凭这声音,我知道不远处一农舍堂屋里正停放一具棺材,棺材前编织有花花绿绿的岁千子,正中摆放着亡者的遗像。这具棺材或许就是亡者年轻时从清江河里捞得的。暴雨后清江河涨洪水时,除了石磨石磙石碓外,凡是家中有的可以被水漂浮的,什么东西都可以在清江河里捞得到。有的人由此而发财,有的人却因此而丢掉性命。想象中,灵堂里正有一人喊着高亢的丧鼓调敲打着丧鼓,四人或六人或者八人和着丧歌踏着鼓点跳着丧舞,围成舞圈的人们有的唱着,有的看着,有的笑着。这是真正原生态的巴山舞。从曲词到舞步,营造出一种喜庆的氛围。这是土家人对生死的理解,他们在为亡者走完了人生道路而欢歌,为他总结,为他送行。

    一觉醒来,不觉已过三十年。时过境迁,但难忘的生活经历仿佛就是昨天。

    第三篇:古硝洞探奇(周碧麟)

    早听说柿贝有一个硝洞,极其幽深,极其神秘,可一直无缘探访。在柿贝教书的时候,机会来了,有一个学生的家正好离硝洞不远。我向他说了我的愿望,他欣然答应带我前往。

    硝是古时候制造黑火药的主要原料。硝洞是硝的产地和加工场所。山洞里遍是硝土,用土法熬制,就成了火硝,其制作工艺不得而知。在鄂西山区,许多山洞都有古人土法熬硝的遗迹。对洞穴探索和洞穴资源的利用,也是土家先祖认识自然探索未知世界最为可贵的一个方面。

    传说古硝洞极其幽深,有人走了七天七夜,也没有走到尽头。说这洞一直通巴东去了,证据是有人带一只狗进去没出来,后来有人在巴东见到了。我想这话就是在糊弄没脑子的人,长阳离巴东也只一天路程,何以要走七天七夜?狗走这长时间岂不饿死?再说那时也没狗脸识别系统,你就断定是进洞的那只?还有人渲染更为神秘,说有人走到在洞里看见铁丝粗细的蜘蛛丝,一尺来长的脚印,才不敢再向前走了。不过,这都只是传说,村人绝没有谁亲见。讲到硝洞,总要先加上一句:听先人说。人们对未知世界总是充满无限的神秘感持久的好奇心和丰富的想像力,因为传说,那洞就越发有了一种持久和强烈的诱惑力。

    虽说没有...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