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小说网 www.jdxs.cc,百战奇略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凡兴兵征讨,深入敌地,刍粮乏阙,必须分兵抄掠,据其仓廪,夺其蓄积,以继军饷,则胜。法曰:“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北史:北周将贺若敦率兵渡江取陈湘州。陈将侯瑱讨之。秋水泛滥,江路遂断。粮援既绝,人怀危惧。敦于是分兵抄掠,以充资费。恐瑱等知其粮少,乃于营内多聚土,覆之以米。召侧近村人,佯有访问,随即遣之。瑱等闻之,以粮为实。敦又增修营垒,造庐舍,示以持久。湘、罗之间,遂废农业。瑱等无如之何。初,土人乘轻船,载米粟及笼鸡鸭以饷瑱军。敦患之,乃伪为土人船,伏兵甲于中。瑱军望见,谓饷船至,逆水争取。敦甲士遂擒之。又敦军数有叛者乘马投瑱,瑱辄纳之。敦乃取一马,牵以趣船,令船中人以鞭鞭之。如是者再,马畏船不敢上。后伏兵于江岸,使人乘畏船马诈投瑱军,瑱即遣兵迎接,争来牵马。马既畏船不上,伏兵发,尽杀之。后实有馈饷及亡奔瑱者,犹恐敦设诈,兵不敢受。相持岁余,瑱不能制。
<b>译文</b>
大凡兴兵征战,深入敌人本土,粮秣供应缺乏,必须分兵搜掠,占据敌国粮仓,夺取它的积蓄,用以接济军饷,这样就能取胜。诚如兵法所说:“粮秣给养靠在敌国补充,这样部队的后勤供应就充足了。”北史记载:北周将领贺若敦率军过江攻取了陈朝的湘州。陈朝将领侯瑱率兵进攻贺若敦,(企图夺回湘州)。此时正值秋水泛滥季节,水路交通严重受阻。致使贺若敦部队粮援断绝,将士人人心怀恐惧。贺若敦于是分兵四出搜掠粮物,用来充作部队的军资费用。贺若敦怕侯瑱了解自己部队的缺粮情况,就在军营中大量积土堆丘,在其上面覆盖以粮米,然后召集附近村庄的百姓到军营来,装作向他们询问事宜的样子,(待他们看到营中堆积的“粮山”以后),再把他们一一送走。侯瑱从百姓那里听到所见的情况后,便误认为贺若敦部队的粮食充足。贺若敦还进一步加修营垒,建造房舍,以显示其长期驻守湘州的企图。这样一来,从湘州至罗州之间,百姓因怕打仗都无心种田而使当地农业生产遭到废弃。侯瑱对此竟毫无扭转的办法。起初,当地百姓常常驾驶小船,装载粮米和鸡鸭笼子送给侯瑱部队作军饷。贺若敦对此甚为忧虑,于是便派人伪装成当地百姓馈送粮谷和鸡鸭,而实际埋伏着士兵的武装船只向陈军驶来,侯瑱部队看到了,以为又是馈送饷粮的百姓船只,便迎水而上,争先恐后地去接取东西,若敦船中的士兵于是将他们全部抓获。另外,若敦军中常有叛逃者骑马投降陈军的,侯瑱都予以接纳。有鉴于此,若敦便令人找来一匹马,牵着它走上船,又让船上人用鞭子抽打这马匹,像这样做过多次以后,马匹因怕挨打而不敢上船了。其后若敦设伏兵于江边,让人骑着这匹怕船马伪装投奔侯瑱军,侯瑱不辨真假就派兵乘船前来迎接,大家争相过去牵马,马因怕船而不敢上船。这时,江边若敦预设的伏兵突然跃起齐击,将侯瑱所派的士兵全部杀死。此后,即使有了真正馈送粮饷或者投奔陈军的人,侯瑱因为害怕若敦的设诈阴谋,再也不敢接纳了。就这样,双方相持了一年多,侯瑱始终未能制胜贺若敦。
<b>解析</b>
本篇以生战为题,旨在阐述深入敌国作战时如何解决后勤供应以防止部队因缺粮而失败的问题。它认为,在出兵进入敌国的情况下作战,只有分兵抄掠以夺取敌人的粮仓和积蓄,才能确保部队粮饷而夺取作战胜利。古代战争的经验表明,远离本土而深入异国作战,由于战线过长,交通不便,运输工具落后等原因,部队粮秣供应完全依靠从本国长途运送,无疑是十分困难的。因此,采取“因粮于敌”即取用于敌国的办法,便成为古代战争中常为兵家所运用的一个有效办法。但是,主张以“抄掠”、“抢夺”等残暴手段来解决军需供应问题,势必给异国民众的生命财产带来危害。因此,既要“因粮于敌”以解决出国作战部队的后勤保障问题,又要不给敌国民众造成严重危害和灾难,这不能不是战争指导者需要认真研究的。南北朝时期,北周将领贺若敦率兵赴救湘州之战,就是采用“因粮于敌”办法解决部队后勤供应的一个战例。湘州,原为南朝梁地,承圣三年(公元554年),西魏(北周前身)攻陷江陵以后,湘州及巴州皆归属西魏。陈霸先代梁称帝建立陈朝后的第三年(永定三年,公元559年),即派侯瑱等率军围逼并企图夺回湘州。为此,北周明帝宇文毓派遣贺若敦率兵赴救湘州。但此时恰值秋水泛滥,江路遂断,在“粮援既绝,人怀危惧”的时候,周军主将贺若敦一方面采取“因粮于敌”的办法,派兵搜抄粮物“以充资费”;一方面采取“示形”惑敌的办法,于军营中“多为土聚,覆之以米”使侯瑱闻之,误认为周军粮食充实。同时,又增修营垒,建造庐舍,向侯瑱“示以持久”之计,以及采取诈降袭击等办法得以与陈军“相持岁余,瑱等不能制”(见北史-贺若敦传)。显而易见,贺若敦作为周军主将,处于“粮援既绝,人怀危惧”的困境,而能想方设法打破敌人之围困,其作战指导是可取和值得效法的。
凡兴兵征讨,深入敌地,刍粮乏阙,必须分兵抄掠,据其仓廪,夺其蓄积,以继军饷,则胜。法曰:“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北史:北周将贺若敦率兵渡江取陈湘州。陈将侯瑱讨之。秋水泛滥,江路遂断。粮援既绝,人怀危惧。敦于是分兵抄掠,以充资费。恐瑱等知其粮少,乃于营内多聚土,覆之以米。召侧近村人,佯有访问,随即遣之。瑱等闻之,以粮为实。敦又增修营垒,造庐舍,示以持久。湘、罗之间,遂废农业。瑱等无如之何。初,土人乘轻船,载米粟及笼鸡鸭以饷瑱军。敦患之,乃伪为土人船,伏兵甲于中。瑱军望见,谓饷船至,逆水争取。敦甲士遂擒之。又敦军数有叛者乘马投瑱,瑱辄纳之。敦乃取一马,牵以趣船,令船中人以鞭鞭之。如是者再,马畏船不敢上。后伏兵于江岸,使人乘畏船马诈投瑱军,瑱即遣兵迎接,争来牵马。马既畏船不上,伏兵发,尽杀之。后实有馈饷及亡奔瑱者,犹恐敦设诈,兵不敢受。相持岁余,瑱不能制。
<b>译文</b>
大凡兴兵征战,深入敌人本土,粮秣供应缺乏,必须分兵搜掠,占据敌国粮仓,夺取它的积蓄,用以接济军饷,这样就能取胜。诚如兵法所说:“粮秣给养靠在敌国补充,这样部队的后勤供应就充足了。”北史记载:北周将领贺若敦率军过江攻取了陈朝的湘州。陈朝将领侯瑱率兵进攻贺若敦,(企图夺回湘州)。此时正值秋水泛滥季节,水路交通严重受阻。致使贺若敦部队粮援断绝,将士人人心怀恐惧。贺若敦于是分兵四出搜掠粮物,用来充作部队的军资费用。贺若敦怕侯瑱了解自己部队的缺粮情况,就在军营中大量积土堆丘,在其上面覆盖以粮米,然后召集附近村庄的百姓到军营来,装作向他们询问事宜的样子,(待他们看到营中堆积的“粮山”以后),再把他们一一送走。侯瑱从百姓那里听到所见的情况后,便误认为贺若敦部队的粮食充足。贺若敦还进一步加修营垒,建造房舍,以显示其长期驻守湘州的企图。这样一来,从湘州至罗州之间,百姓因怕打仗都无心种田而使当地农业生产遭到废弃。侯瑱对此竟毫无扭转的办法。起初,当地百姓常常驾驶小船,装载粮米和鸡鸭笼子送给侯瑱部队作军饷。贺若敦对此甚为忧虑,于是便派人伪装成当地百姓馈送粮谷和鸡鸭,而实际埋伏着士兵的武装船只向陈军驶来,侯瑱部队看到了,以为又是馈送饷粮的百姓船只,便迎水而上,争先恐后地去接取东西,若敦船中的士兵于是将他们全部抓获。另外,若敦军中常有叛逃者骑马投降陈军的,侯瑱都予以接纳。有鉴于此,若敦便令人找来一匹马,牵着它走上船,又让船上人用鞭子抽打这马匹,像这样做过多次以后,马匹因怕挨打而不敢上船了。其后若敦设伏兵于江边,让人骑着这匹怕船马伪装投奔侯瑱军,侯瑱不辨真假就派兵乘船前来迎接,大家争相过去牵马,马因怕船而不敢上船。这时,江边若敦预设的伏兵突然跃起齐击,将侯瑱所派的士兵全部杀死。此后,即使有了真正馈送粮饷或者投奔陈军的人,侯瑱因为害怕若敦的设诈阴谋,再也不敢接纳了。就这样,双方相持了一年多,侯瑱始终未能制胜贺若敦。
<b>解析</b>
本篇以生战为题,旨在阐述深入敌国作战时如何解决后勤供应以防止部队因缺粮而失败的问题。它认为,在出兵进入敌国的情况下作战,只有分兵抄掠以夺取敌人的粮仓和积蓄,才能确保部队粮饷而夺取作战胜利。古代战争的经验表明,远离本土而深入异国作战,由于战线过长,交通不便,运输工具落后等原因,部队粮秣供应完全依靠从本国长途运送,无疑是十分困难的。因此,采取“因粮于敌”即取用于敌国的办法,便成为古代战争中常为兵家所运用的一个有效办法。但是,主张以“抄掠”、“抢夺”等残暴手段来解决军需供应问题,势必给异国民众的生命财产带来危害。因此,既要“因粮于敌”以解决出国作战部队的后勤保障问题,又要不给敌国民众造成严重危害和灾难,这不能不是战争指导者需要认真研究的。南北朝时期,北周将领贺若敦率兵赴救湘州之战,就是采用“因粮于敌”办法解决部队后勤供应的一个战例。湘州,原为南朝梁地,承圣三年(公元554年),西魏(北周前身)攻陷江陵以后,湘州及巴州皆归属西魏。陈霸先代梁称帝建立陈朝后的第三年(永定三年,公元559年),即派侯瑱等率军围逼并企图夺回湘州。为此,北周明帝宇文毓派遣贺若敦率兵赴救湘州。但此时恰值秋水泛滥,江路遂断,在“粮援既绝,人怀危惧”的时候,周军主将贺若敦一方面采取“因粮于敌”的办法,派兵搜抄粮物“以充资费”;一方面采取“示形”惑敌的办法,于军营中“多为土聚,覆之以米”使侯瑱闻之,误认为周军粮食充实。同时,又增修营垒,建造庐舍,向侯瑱“示以持久”之计,以及采取诈降袭击等办法得以与陈军“相持岁余,瑱等不能制”(见北史-贺若敦传)。显而易见,贺若敦作为周军主将,处于“粮援既绝,人怀危惧”的困境,而能想方设法打破敌人之围困,其作战指导是可取和值得效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