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小说网 www.jdxs.cc,易中天品三国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刘备在弥留之际把自己的儿子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这就是著名的“永安托孤”后人常把这看作是刘备的忠厚和对诸葛亮的信任。可是也有人认为,这是刘备的狡诈,是为了防止诸葛亮专权、篡权,而给诸葛亮套上的一副精神枷锁。那么刘备的托孤究竟是体现刘备的仁义,还是刘备的诡诈呢?敬请关注易中天品三国之——永安托付。
上一集讲到,公元222年陆逊在猇亭大败刘备,火烧刘备七百里连营,致使刘备狼狈逃到永安。此后,刘备再也没有回成都,最后在忧愤之中染病不起。公元223年,刘备召诸葛亮到永安宫安排后事,其核心问题就是蜀国的江山该如何更好地传承下去。关于这个问题的交代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永安托孤”
刘备托孤是三国史上一件大事,就是这件事把蜀国政权一分为二:前期领导人是刘备,后期的主心骨是诸葛亮。那么在这个重大历史时刻,刘备究竟是如何把蜀汉政权平稳过渡的呢?刘备托孤的目的和真实想法究竟是什么呢?后世人对刘备的托孤又是如何解读的呢?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将为您精彩讲述易中天品三国之“永安托孤”
易中天:
刘备兵败猇亭,退到了永安,心力交瘁,一病不起。章武三年的春天,刘备安排了后事。这个后事的安排,记载在三国志?先主传,原文是:“先主病笃,托孤于丞相亮,尚书令李严为副。”也就是说,刘备托孤两个人,诸葛亮和李严,诸葛亮为正,李严为副。详细的情况记载在三国志诸葛亮传,这个故事是很多人熟悉的,但是我们必须再讲一遍。
据三国志?诸葛亮传的记载,刘备把诸葛亮从成都召到永安,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定国,终成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意思就是说,先生的才能十倍于曹丕,一定能够安邦定国,完成我们的大业。如果我这个儿子是可以辅佐的,请先生辅佐他;如果我这个儿子是不中用的,请先生自行其是。诸葛亮泪流面,哭着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这意思就是说,臣一定尽到一个顾命大臣的辅佐的职责,以忠贞不二来报效陛下,直至献出我的生命。于是刘备下诏刘禅,说,你要像对待父亲一样对待丞相。这就是著名的永安托孤,也叫白帝城托孤。但是据有学者考证,刘备的托孤是在永安县的永安宫,不是在白帝城,所以我们称为永安托孤。
对于这个故事,历史上有不同的评价,有的充分肯定,有的予以置疑。在这一集我就把这两种观点都讲给大家,然后提出我的看法。
首先表示肯定的,是三国志的作者陈寿。陈寿的评价非常高,陈寿在三国志先主传的评语里面说,刘备“举国托孤于诸葛亮,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所谓“心神无贰”就是没有任何保留,也没有任何犯忌。也就是说君臣关系在这里达到了最大公无私,这样的一个境界,是古往今来君臣关系的最高典范,这是陈寿的评价。那么陈寿为什么会做出这个评价呢?问题恐怕就在“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八个字上。那么这八个字是什么意思呢?陈寿没有说,我不能乱猜,但是一般人的理解,是说如果我这个儿子不中用,请先生取而代之,自己做蜀汉的皇帝好了。那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不但是难能可贵,简直就是伟大。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知道在辛亥革命之前,中国的传统政治制度是君主世袭制,这个世袭制至少从夏商周就开始了,秦以后是君主世袭官僚不世袭,秦以前是君主和官僚都世袭。在这样的漫长的世袭制的传统中,居然有一个人来打破这样一个传统,让贤于能够安邦定国的人,那当然是大公无私啊。因为这意味着,他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到了至高地位,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惜放弃自己皇族这个家族的利益,放弃按照传统观念是上天赋予他的天赋的神权。因为我们知道,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是君权天授、君权神授,上天和神授给我的我都不要了,我让给贤能的人,这是何等的伟大!
问题是,这可能吗?我的结论是:不可能。为什么不可能呢?第一,史无前例。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个皇帝是心甘情愿把自己的皇位,把可以传给自己子孙的皇位,让给一个异姓人的,没有过。所有的皇帝都是希望自己这个家族的统治千秋万代,哪怕他的儿子是个蠢货,是个弱智,是个残疾,他都不会让出去的,怎么会出来一个例外?第二,就算刘备是个例外,我也不知道他这种思想从何而来。因为中国古代从来只有改朝换代,没有轮番为治的民主思想,如果刘备有此思想,岂不成为中国古代的一位华盛顿了?第三,就算刘备愿意当华盛顿,诸葛亮也不敢当亚当斯。你想想看,当时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曹操只不过是架空了皇帝就被骂作汉贼,诸葛亮如果真的取代了刘阿斗,该骂成什么?这怎么可能呢?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对刘备托孤之举大加赞扬,认为刘备与诸葛亮是古往今来君臣和谐关系的最高典范。刘备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帝王,能够把皇位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让给异姓人,实在是难能可贵。然而易中天先生认为,刘备所谓的托孤让贤并不合情合理。话说到底,就算是刘备真让皇帝位,秉承儒家思想的诸葛亮也不敢坐皇帝位的。那么,刘备的托孤之词究竟蕴含着怎样的玄机呢?
所以很早历史上就有人对这段托孤表示质疑。最先提出质疑的是孙盛,孙盛的评语说得很清楚,说刘备的托孤的这个说法是“诡伪之词”“诡”就是诡诈“伪”就是虚伪,是诡诈虚伪的话,非托孤之谓也,这不是托孤该说的话。孙盛说,托孤时该说什么话呢?应该坦诚。而且孙盛说,托孤的关键在于选准了人,你托付一个人,你这个人选对了就行了,不要说这些东西。孙盛说如果“所寄忠贤”就是你选的人是一个忠诚的、贤能的人,用不着说什么;如果你找的这个人找错了,我们打个后面的比方,比方说找了一个司马懿这样的,那你不是教唆人家谋反吗?孙盛说幸亏好啊,刘备运气好,这个刘禅是个缺心眼的,这个诸葛亮威望又高,镇得住,要不然满朝都是闲言碎语。这是孙盛的观点。
今人张作耀先生的刘备传就说得更不客气了。张先生的刘备传说,刘备的这个托孤之词“阴怀诡诈,其意甚明”张先生说,实际上刘备对诸葛亮怀有很大的疑虑,正因为刘备猜忌诸葛亮,又不得不托孤于诸葛亮,才说出这样的话来把诸葛亮逼到了没有回旋的余地,逼到墙角上,不得不跪下来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这叫做阴怀诡诈,根本不是什么心神无二。
看来历史上对刘备的托孤之词也是各执一词,这里面就牵涉到对刘备为人的评价。有的人说这是仁义之举,体现了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从刘备的托孤之词读出了刘备与诸葛亮之间和谐的君臣关系。但是也有人对这种君臣典范提出了质疑,认为刘备怎么会把自己毕生努力打下的江山让给诸葛亮呢?所谓的托孤之词是狡诈虚伪的圈套,是要逼迫诸葛亮表达对蜀汉的忠心。那么刘备在临死之前指着自己的儿子刘禅,亲口对诸葛亮所说的“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一番话是发自真心的吗,我们该如何理解呢?刘备真的会把蜀汉政权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传给诸葛亮吗?
我们交待了这些说法之后,我们就会发现问题的关键所在。关键在于什么呢?“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八个字什么意思?对此,四川大学历史系方北辰教授另有说法,方先生说“自取”不是取而代之,就是这个“取”不是要诸葛亮夺刘禅的皇位;是什么呢?是“自己选取”就是这个“取”不是“取代”的取,是“选取”的取。你可以自己选,选什么呢?再选一个皇帝。从哪儿选?从刘备其他儿子里面选。也就是说“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八个字是说:如果刘禅不行的话,就在他弟弟里面你再挑一个。也就是说刘备赋予诸葛亮的是废立之权,并非让诸葛亮取而代之。
那么这个解释是讲得通的,为什么是讲得通的呢?有三点理由:第一点,刘备有三个儿子,刘禅、刘永、刘理,那老大不行老二来,老二不行老三来,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刘备给他的儿子下了两道诏书,一道是给刘禅的,要刘禅像对待父亲一样对待丞相,另外又下了一道诏书是给刘永的,说你们兄弟几个要像对待父亲一样对待丞相。两道诏书,这说明刘备很可能是把刘永做了第二梯队。第三点就是,废立之权已经是很大的权力了,作为一个那个时代的帝王,话说到这个份儿上已经很重了,不大可能说你取而代之这句话。我比较倾向赞成方北辰先生这个解释,所以我在前面的表述中,我把“君可自取”这四个字翻译成什么呢——先生可以自行其是。
刘备的托孤之词引来了后人的无限猜测,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连康熙皇帝也曾有过评价。刘备是一国之君,康熙同样是皇帝,所以康熙对刘备托孤的评价就格外令人关注。那么康熙皇帝是不是能够... -->>
刘备在弥留之际把自己的儿子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这就是著名的“永安托孤”后人常把这看作是刘备的忠厚和对诸葛亮的信任。可是也有人认为,这是刘备的狡诈,是为了防止诸葛亮专权、篡权,而给诸葛亮套上的一副精神枷锁。那么刘备的托孤究竟是体现刘备的仁义,还是刘备的诡诈呢?敬请关注易中天品三国之——永安托付。
上一集讲到,公元222年陆逊在猇亭大败刘备,火烧刘备七百里连营,致使刘备狼狈逃到永安。此后,刘备再也没有回成都,最后在忧愤之中染病不起。公元223年,刘备召诸葛亮到永安宫安排后事,其核心问题就是蜀国的江山该如何更好地传承下去。关于这个问题的交代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永安托孤”
刘备托孤是三国史上一件大事,就是这件事把蜀国政权一分为二:前期领导人是刘备,后期的主心骨是诸葛亮。那么在这个重大历史时刻,刘备究竟是如何把蜀汉政权平稳过渡的呢?刘备托孤的目的和真实想法究竟是什么呢?后世人对刘备的托孤又是如何解读的呢?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将为您精彩讲述易中天品三国之“永安托孤”
易中天:
刘备兵败猇亭,退到了永安,心力交瘁,一病不起。章武三年的春天,刘备安排了后事。这个后事的安排,记载在三国志?先主传,原文是:“先主病笃,托孤于丞相亮,尚书令李严为副。”也就是说,刘备托孤两个人,诸葛亮和李严,诸葛亮为正,李严为副。详细的情况记载在三国志诸葛亮传,这个故事是很多人熟悉的,但是我们必须再讲一遍。
据三国志?诸葛亮传的记载,刘备把诸葛亮从成都召到永安,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定国,终成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意思就是说,先生的才能十倍于曹丕,一定能够安邦定国,完成我们的大业。如果我这个儿子是可以辅佐的,请先生辅佐他;如果我这个儿子是不中用的,请先生自行其是。诸葛亮泪流面,哭着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这意思就是说,臣一定尽到一个顾命大臣的辅佐的职责,以忠贞不二来报效陛下,直至献出我的生命。于是刘备下诏刘禅,说,你要像对待父亲一样对待丞相。这就是著名的永安托孤,也叫白帝城托孤。但是据有学者考证,刘备的托孤是在永安县的永安宫,不是在白帝城,所以我们称为永安托孤。
对于这个故事,历史上有不同的评价,有的充分肯定,有的予以置疑。在这一集我就把这两种观点都讲给大家,然后提出我的看法。
首先表示肯定的,是三国志的作者陈寿。陈寿的评价非常高,陈寿在三国志先主传的评语里面说,刘备“举国托孤于诸葛亮,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所谓“心神无贰”就是没有任何保留,也没有任何犯忌。也就是说君臣关系在这里达到了最大公无私,这样的一个境界,是古往今来君臣关系的最高典范,这是陈寿的评价。那么陈寿为什么会做出这个评价呢?问题恐怕就在“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八个字上。那么这八个字是什么意思呢?陈寿没有说,我不能乱猜,但是一般人的理解,是说如果我这个儿子不中用,请先生取而代之,自己做蜀汉的皇帝好了。那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不但是难能可贵,简直就是伟大。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知道在辛亥革命之前,中国的传统政治制度是君主世袭制,这个世袭制至少从夏商周就开始了,秦以后是君主世袭官僚不世袭,秦以前是君主和官僚都世袭。在这样的漫长的世袭制的传统中,居然有一个人来打破这样一个传统,让贤于能够安邦定国的人,那当然是大公无私啊。因为这意味着,他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到了至高地位,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惜放弃自己皇族这个家族的利益,放弃按照传统观念是上天赋予他的天赋的神权。因为我们知道,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是君权天授、君权神授,上天和神授给我的我都不要了,我让给贤能的人,这是何等的伟大!
问题是,这可能吗?我的结论是:不可能。为什么不可能呢?第一,史无前例。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个皇帝是心甘情愿把自己的皇位,把可以传给自己子孙的皇位,让给一个异姓人的,没有过。所有的皇帝都是希望自己这个家族的统治千秋万代,哪怕他的儿子是个蠢货,是个弱智,是个残疾,他都不会让出去的,怎么会出来一个例外?第二,就算刘备是个例外,我也不知道他这种思想从何而来。因为中国古代从来只有改朝换代,没有轮番为治的民主思想,如果刘备有此思想,岂不成为中国古代的一位华盛顿了?第三,就算刘备愿意当华盛顿,诸葛亮也不敢当亚当斯。你想想看,当时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曹操只不过是架空了皇帝就被骂作汉贼,诸葛亮如果真的取代了刘阿斗,该骂成什么?这怎么可能呢?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对刘备托孤之举大加赞扬,认为刘备与诸葛亮是古往今来君臣和谐关系的最高典范。刘备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帝王,能够把皇位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让给异姓人,实在是难能可贵。然而易中天先生认为,刘备所谓的托孤让贤并不合情合理。话说到底,就算是刘备真让皇帝位,秉承儒家思想的诸葛亮也不敢坐皇帝位的。那么,刘备的托孤之词究竟蕴含着怎样的玄机呢?
所以很早历史上就有人对这段托孤表示质疑。最先提出质疑的是孙盛,孙盛的评语说得很清楚,说刘备的托孤的这个说法是“诡伪之词”“诡”就是诡诈“伪”就是虚伪,是诡诈虚伪的话,非托孤之谓也,这不是托孤该说的话。孙盛说,托孤时该说什么话呢?应该坦诚。而且孙盛说,托孤的关键在于选准了人,你托付一个人,你这个人选对了就行了,不要说这些东西。孙盛说如果“所寄忠贤”就是你选的人是一个忠诚的、贤能的人,用不着说什么;如果你找的这个人找错了,我们打个后面的比方,比方说找了一个司马懿这样的,那你不是教唆人家谋反吗?孙盛说幸亏好啊,刘备运气好,这个刘禅是个缺心眼的,这个诸葛亮威望又高,镇得住,要不然满朝都是闲言碎语。这是孙盛的观点。
今人张作耀先生的刘备传就说得更不客气了。张先生的刘备传说,刘备的这个托孤之词“阴怀诡诈,其意甚明”张先生说,实际上刘备对诸葛亮怀有很大的疑虑,正因为刘备猜忌诸葛亮,又不得不托孤于诸葛亮,才说出这样的话来把诸葛亮逼到了没有回旋的余地,逼到墙角上,不得不跪下来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这叫做阴怀诡诈,根本不是什么心神无二。
看来历史上对刘备的托孤之词也是各执一词,这里面就牵涉到对刘备为人的评价。有的人说这是仁义之举,体现了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从刘备的托孤之词读出了刘备与诸葛亮之间和谐的君臣关系。但是也有人对这种君臣典范提出了质疑,认为刘备怎么会把自己毕生努力打下的江山让给诸葛亮呢?所谓的托孤之词是狡诈虚伪的圈套,是要逼迫诸葛亮表达对蜀汉的忠心。那么刘备在临死之前指着自己的儿子刘禅,亲口对诸葛亮所说的“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一番话是发自真心的吗,我们该如何理解呢?刘备真的会把蜀汉政权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传给诸葛亮吗?
我们交待了这些说法之后,我们就会发现问题的关键所在。关键在于什么呢?“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八个字什么意思?对此,四川大学历史系方北辰教授另有说法,方先生说“自取”不是取而代之,就是这个“取”不是要诸葛亮夺刘禅的皇位;是什么呢?是“自己选取”就是这个“取”不是“取代”的取,是“选取”的取。你可以自己选,选什么呢?再选一个皇帝。从哪儿选?从刘备其他儿子里面选。也就是说“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八个字是说:如果刘禅不行的话,就在他弟弟里面你再挑一个。也就是说刘备赋予诸葛亮的是废立之权,并非让诸葛亮取而代之。
那么这个解释是讲得通的,为什么是讲得通的呢?有三点理由:第一点,刘备有三个儿子,刘禅、刘永、刘理,那老大不行老二来,老二不行老三来,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刘备给他的儿子下了两道诏书,一道是给刘禅的,要刘禅像对待父亲一样对待丞相,另外又下了一道诏书是给刘永的,说你们兄弟几个要像对待父亲一样对待丞相。两道诏书,这说明刘备很可能是把刘永做了第二梯队。第三点就是,废立之权已经是很大的权力了,作为一个那个时代的帝王,话说到这个份儿上已经很重了,不大可能说你取而代之这句话。我比较倾向赞成方北辰先生这个解释,所以我在前面的表述中,我把“君可自取”这四个字翻译成什么呢——先生可以自行其是。
刘备的托孤之词引来了后人的无限猜测,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连康熙皇帝也曾有过评价。刘备是一国之君,康熙同样是皇帝,所以康熙对刘备托孤的评价就格外令人关注。那么康熙皇帝是不是能够...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