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小说网 www.jdxs.cc,明末之成王败寇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比于是,颠沛比于是。”
这是《论语.里仁》之中的话语,这段话的意思是,发财与升官是人人都想着得到的,不用正方的方法得到,是不能够接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不能够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就不要摆脱,君子扔掉了仁爱之心,怎么能够称其为君子,君子一辈子都不能够离开仁道,紧急情况之下不能够离开仁道,颠沛流离时也不能够离开仁道。
这是一段典型的说教之语,想不到成为了府试的考题。
吴帆徽马上就想到了一个典故,公元前638年的泓水之战。
宋国君主宋襄公有贵族之风,与楚军在泓水交战时,等候楚军渡河,不愿意在楚军渡河杂乱无章的时候动手,也不愿意在楚军刚刚渡河乱作一团的时候进攻,等到楚军摆好阵势之后开战,结果大败,自己也受伤,不久之后死亡。对于这场惨败,宋襄公有着非常经典的评论:“君子不重伤,不擒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难道知府大人出这道题目,就是从这个方面予以评价吗。
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争论,有人支持宋襄公,有人反对,隋唐之前,支持宋襄公的读书人居多,隋唐之后,反对宋襄公的人居多。
朱熹的《四书解析》对此没有明确的观点,可谓不置可否。
府试之中出现这样的题目,按说是不应该的,要知道参加考试的是没有任何功名的读书人,要求他们对这段话做出评论,颇有些难度。
吴帆徽很快摒弃了这种想法。
有些时候,想问题不要过于的复杂,那样会让自身陷入到谜团之中。
延安府出现大规模的灾荒,已经有农民造反,朝廷对于剿灭农民起义军的态度是明确的,但是在采取什么办法剿灭方面,是存在分歧的,究竟是以剿灭为主,还是以招抚为主。
不过朝廷自上而下,几乎都是赞成以招抚为主的,这是因为陕西各地出现大规模的灾荒,西安府、延安府、庆阳府等地都上奏了恳求朝廷救济的折子,巡抚衙门和布政使司衙门同样上奏了折子,皇上和内阁看多了这些折子,都认为这是老百姓走投无路情况之下造反的,从某些方面来说情有可原。
既然是朝廷因为缺钱缺粮无法救济百姓,那么在镇压农民起义军的时候,就要实施仁道,愿意归顺的农民,朝廷不再追究,不管其前面做过什么。
这个观点占据了主流,皇上、内阁,以及三边总督杨鹤,都是如此的认识。
既然马懋才在府试的时候出这样的题目,那也就是赞成的。
吴帆徽依旧没有马上动笔,而是静静的思索,若是从泓水之战议论开来,那是没有多大作用的,也是短短一千余字,不可能完全说清楚,就算是吴帆徽这个穿越之人,也不好说宋襄公的贵族之风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
那就只能从当前的实际情况出发了。
对于农民起义,吴帆徽的观点与洪承畴是一样的,那就是要竭尽全力予以扑灭,切忌优柔寡断,历史已经证明了洪承畴的观点是正确的,他甚至想着在文章之中表露出来这样的观点,不过他很快打消了这个念头。
纸上谈兵,府试就是这个意思,你不可能去指挥千军万马,不可能做出什么决定,你只能够在白纸上面写下一行字,决定自身是不是能够通过府试,是不是能够取得很好的名气,其他的都与你没有关系。
吴帆徽的观点,必须要符合朝廷的观点,必须要符合知府大人的观点,只有这样他才能够真正取得好的府试成绩。
其实吴帆徽不用操心那么多,就算是他随便的写下文章,堆积古人的观点认识,只要言辞华丽,同样能够经过府试的,毕竟他是县试案首,而且留给了知府大人深刻的印象,通过府试没有丝毫的问题。
可吴帆徽还是不想这样做,既然做事情,就是要尽最大的力量。
思索了足足一个时辰的时间,脑子里面想清楚之后,吴帆徽才开始动笔,他压根不会想到,近五百的考生,唯独他一人从剿灭农民起... -->>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比于是,颠沛比于是。”
这是《论语.里仁》之中的话语,这段话的意思是,发财与升官是人人都想着得到的,不用正方的方法得到,是不能够接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不能够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就不要摆脱,君子扔掉了仁爱之心,怎么能够称其为君子,君子一辈子都不能够离开仁道,紧急情况之下不能够离开仁道,颠沛流离时也不能够离开仁道。
这是一段典型的说教之语,想不到成为了府试的考题。
吴帆徽马上就想到了一个典故,公元前638年的泓水之战。
宋国君主宋襄公有贵族之风,与楚军在泓水交战时,等候楚军渡河,不愿意在楚军渡河杂乱无章的时候动手,也不愿意在楚军刚刚渡河乱作一团的时候进攻,等到楚军摆好阵势之后开战,结果大败,自己也受伤,不久之后死亡。对于这场惨败,宋襄公有着非常经典的评论:“君子不重伤,不擒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难道知府大人出这道题目,就是从这个方面予以评价吗。
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争论,有人支持宋襄公,有人反对,隋唐之前,支持宋襄公的读书人居多,隋唐之后,反对宋襄公的人居多。
朱熹的《四书解析》对此没有明确的观点,可谓不置可否。
府试之中出现这样的题目,按说是不应该的,要知道参加考试的是没有任何功名的读书人,要求他们对这段话做出评论,颇有些难度。
吴帆徽很快摒弃了这种想法。
有些时候,想问题不要过于的复杂,那样会让自身陷入到谜团之中。
延安府出现大规模的灾荒,已经有农民造反,朝廷对于剿灭农民起义军的态度是明确的,但是在采取什么办法剿灭方面,是存在分歧的,究竟是以剿灭为主,还是以招抚为主。
不过朝廷自上而下,几乎都是赞成以招抚为主的,这是因为陕西各地出现大规模的灾荒,西安府、延安府、庆阳府等地都上奏了恳求朝廷救济的折子,巡抚衙门和布政使司衙门同样上奏了折子,皇上和内阁看多了这些折子,都认为这是老百姓走投无路情况之下造反的,从某些方面来说情有可原。
既然是朝廷因为缺钱缺粮无法救济百姓,那么在镇压农民起义军的时候,就要实施仁道,愿意归顺的农民,朝廷不再追究,不管其前面做过什么。
这个观点占据了主流,皇上、内阁,以及三边总督杨鹤,都是如此的认识。
既然马懋才在府试的时候出这样的题目,那也就是赞成的。
吴帆徽依旧没有马上动笔,而是静静的思索,若是从泓水之战议论开来,那是没有多大作用的,也是短短一千余字,不可能完全说清楚,就算是吴帆徽这个穿越之人,也不好说宋襄公的贵族之风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
那就只能从当前的实际情况出发了。
对于农民起义,吴帆徽的观点与洪承畴是一样的,那就是要竭尽全力予以扑灭,切忌优柔寡断,历史已经证明了洪承畴的观点是正确的,他甚至想着在文章之中表露出来这样的观点,不过他很快打消了这个念头。
纸上谈兵,府试就是这个意思,你不可能去指挥千军万马,不可能做出什么决定,你只能够在白纸上面写下一行字,决定自身是不是能够通过府试,是不是能够取得很好的名气,其他的都与你没有关系。
吴帆徽的观点,必须要符合朝廷的观点,必须要符合知府大人的观点,只有这样他才能够真正取得好的府试成绩。
其实吴帆徽不用操心那么多,就算是他随便的写下文章,堆积古人的观点认识,只要言辞华丽,同样能够经过府试的,毕竟他是县试案首,而且留给了知府大人深刻的印象,通过府试没有丝毫的问题。
可吴帆徽还是不想这样做,既然做事情,就是要尽最大的力量。
思索了足足一个时辰的时间,脑子里面想清楚之后,吴帆徽才开始动笔,他压根不会想到,近五百的考生,唯独他一人从剿灭农民起...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